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

时间:2019-05-14 19: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

第一篇: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

名词解释

资金流?:资金流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系统:首先,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单元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组成元素肯有相关性,其次,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某些目标而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系统具有目的性

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

网络: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利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作业信息:作业信息是反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分析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因素识别企业的主要信息需求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方法。

供应链:指的是具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链条

数据元素: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即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

模块:是指独立命名并且拥有明确定义的实体。

代码:是用数或字符代表事务名称,属性或状态等的符号。

系统测试:是指将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环境等综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保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协调运行。

个人复查:

是指某个编程人员检查自已编写的程序

并行转换:

是指让新旧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后使用户的操作逐渐从旧系统的方式转换成新系统方式,在新旧系统并存期间,一旦新系统有问题就可以暂时停止而不影响原有系统正常工作。

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进行风险识别分析,策略制定监控风险执行情况的过程。

协同作用:是指系统中各要素的协调和共同行为,使整个系统的有效性远大于各要素单独行动有效性的总和:

企业内部信息:又称内源信息,是企业生成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企业系统规划: 是指根据企业目标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方法,该方法根据企业目标分析企业过程,数据类等,然后再从数据类分析出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后建立基于目标的企业规划。

系统调查:是对企业和组织现行系统及其周围环境现状的了解,从而撑握与系统开发有关的基本情况,确定信息需求。

扇出系数:是指一个模块直接调用其它模块的个数。

分解方法:是指把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分解成许多人们可以容易处理和理解的细小部分,并通过对这些被分解的部分进行研究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协调职能: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的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 ,整体性的一种职能。

供应链管理: 是指协调供应链生产,存货,选址及其运输活动从而在市场上达到响应速度与效率的最佳组合。

显见的必要性:是指随着组织的发展和对管理要求的提高,系统目前所使用的管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必须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新型系统。

界限校验:是指通过检验数据是否在限定的取值范围内来检测输入的数据的正确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和竟争力的过程。

虚拟组织:是由若干独立实在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动态”虚拟”的企业。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它是一个大型综合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的开发环境。

结构化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先将整个系统自顶向下模块化结构进行模块分解,然后逐步编程实现,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上的通信线路及各个计算机之间相互连接的几何排列或物理布局形式.变换型数据流程图:是指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的线性结构的数据流程图。

企业战略 :是指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划与谋略。

面向对象中的继承 :是把若干个对象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下层的子类具有和上层分类相同的特性。

业务流程优化。:是指根据系统调查阶段了解到的情况,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摸清现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分析和改进。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识别,分析并对风险做出积极反应的系统过程。

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和其它信息技术为核心,为实现某些系统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系统。

信息系统执行规划:是对战略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的具体按排,包括开发项目的具体时间,资金筹措,人员组织,管理办法,工作步骤和控制指标等。

系统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是指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不仅给用户带来一定效益,还应尽可能减少系统的不必要开销。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以及现代的办公事务处理的一项综合技术。

电子商务:从侠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包括通过互联网,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通过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少量的符号,图形和与此相关的注释来表示系统的逻辑功能,表示所开发的系统在信息处理方面要做的内容。

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操作系统:是统一管理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在计算机的用户之间起到接口的桥梁的作用。

系统的边界性:系统是有边界的,系统在边界内,环境在边界以外,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

系统的整体性:将系统中各元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各要素有效协调,以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面向对象中的类:中对相似对象的描述,这些对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和行为,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实现方法。

外部实体:是系统以外的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是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处。

助记码:是为了帮助记忆,用数据,符号将编码对象的名称,规格等描述出来并作为代码的一部分。

外在风险:是指项目外部因素造成的,超出项目工作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

系统边界:系统本身的功能与那些不受本系统控制但又影响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的界限。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客户机为前台,服务机为后台,协同执行一个应用程序任务客户机负责数据处理的启动和部分控制,以及与用户交互,服务器则运行DBMS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任务。

风险识别:是确定哪些风险可能会对项目产生影响,然后将这些风险按特征分类记录为文档,系统化的确定对项目的威协。

物流中心:主要接收供应者的送货请求,将有形商品送达采购者,并跟踪商品流向动态。

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对系统开发过程具有约束的指导性文件,是系统设计工作的依据和系统验收工作的检验标准。

分布式系统:的工作模式是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地理位置上分散的配置,业务可以独立处理但系统在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下运行。

鱼刺图:又称为因果分析表,用于确定风险的起因,每个刺代表了可能的差错原因,用于查明问题之所在,此图不仅可以用于风险分析,还可以用于质量缺陷问题的分析。

简答

简述对系统操作员培圳的基本内容: 1.必要的软硬件知识

2.键般指法,汉字输入等训练 3.新系统的工作原理

4.新系统输入方式和操作方式的培圳 5.简单错误及时处置知识 6.运行操作注意事项.简述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点: 1.关系数据模型易于理解和应用 2.具有较高的数据完备性和规范性 3.具有更好的数据独立性 4.具有更好的数据保密性 5.简化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简述系统方法的主要内容: 1.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

2.要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 3.要考虑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同效益

4.要考虑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和相互的作用

5.要注意在实践中遵循系统方法

简述文档编写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2.完整统一,文字准确,简单明了 3.可追朔性 4.文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5.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简述电子商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在商务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商务活动的方式提供了快捷方便低成本的交易方式

简述Access存储数据的格式:

1.Access数据表以行和列的格式组织存储数据

2.Access存储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的,每个主题使用单独的表 3.在表中每一行为一条记录

4.表的每一列为一个字段,一条记录中包含了数据库中的每个字段 5.每条记录有一个主关键码

简述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1.直线制,2.职能式,3.直线-职能制 4.事业部制 5.矩阵制

简述MIS失败的主要原因: 1.设计的MIS不符合企业的目标 2.MIS的功能和管理流程没有融合 3.需求不明确,变化因素多 4.工程涉及面广,参加人员多而配合不够

5.风险因素考虑不周简述系统转换的主要内容: 1.数据的转换 2.系统环境的转换 3.资料建档与移交 4.人员培圳等

简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工作文件规范化,自顶向下的系统方法,用户的观点

简述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1.Access操作简单与Office中的其它组件具有相同的操作界面,风格一致 2.数据转换方便,用户可将其它系统的数据方便地导入和导出

3.数据对象丰富有七种对象类型

简述组织扁平化及其作用:

组织扁平化主要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削减中间管理层数量的过程,组织扁平化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提高了管理效率由于组织扁平化使一线人员的信息很快传给上层使后者及时发现问题和商机

简述战略信息的作用: 1.确定企业的目标 2.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 3.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4.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5.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计划功能 2.控制功能 3.预测功能

4.辅助决策功能。

简述信息系统评价的必要性:

1.信息系统的开发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系统工程,必须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2.通过信息系统的评价可以使用户深入了解所使用系统的特点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

3.系统评价可以提高用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提高参与系统维护工作的积极性.4.可以为系统开发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系统开发人员的开发水平.5.便于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系统的升级与改进提供依据.简述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 1.系统的吞吐量 2.系统的响应时间 3.系统的可靠性 4.系统的地域范围 5.系统的处理方式

6.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简述制造资源计划MRP2的特点?: 1.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考虑市场需求而且补充考虑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2.MRP2把企业中的各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一体化的系统

3.MRP2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

4.MRP2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仿真模拟出各种未来将会发生的结果。

简述项目管理的特征:

1.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实施,这个组织应具有临时性,柔性化的显著特点

2.规划资源,项目需要规划资源,从时间,成本质量,客户关系等方面满足用户目标,完成项目目标。

简述管理信息的主要特点?

1.信息量大,企业中有大量的原材料信息,物资设备信息,生产信息,人事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等

2.来源分散,企业内各部门,各产,供,销环节企业外的市场,客户,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同行及相关企业都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收集困难化,复杂化。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以下四个阶段 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 2.综合数据得理阶段 3.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4.战略支持系统。

简述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关系? 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作用。.1.组织战略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

2.组织变化促使信息技术发展

3.组织的约束条件制约着信息系统的变革.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1.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为企业变革提供支持 3.信息系统也会成为组织的累赘

简述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主机和外部设备两部分组成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外部设备包括外存储器,输入设

备和输出设备。

ACCESS中包括哪几种查询方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Access中数据查询有选择查询,交叉查询,参数查询,操作查询和SQL查询1.选择查询是最常用的查询类型,它是根据指定的查询准则,从一个或者多个表中获取数据并显示结果,2.交叉表查询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的统计值

3.参数查询是一种利用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准则的查询,4.操作查询与选择查询相似都是由用户指定查找记录的条件,操作查询是在一次查询操作中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编辑等操作

5.SQL查询就是用户使用SQL语句来创建一种查询。

简述BSP方法的主要步骤? 1.描述企业的战略目票 2.定义过程3.定义数据类型 4.定义信息结构

5.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

简述采用IT外包的主要优点

1.有益于企业将力量集中到核心能力上

2.有益于预见成本 3.简化内部的管理工作

4.促进企业资源整合.简述初步调查的内容?

1.初步调查的目的:包括读者对象,目的等,初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总体上了解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信息需求,从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新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2.调查内容: 系统分析人员要调查有关知识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包括主要输入,主要输出,主要处理功能以及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3.分析内容: 现有什么,需要什么,在现有资源下能提供什么,此项目有无必要和可能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开发 4.了解系统的基本情况,收集与系统相关的参考材料

5.技术要求和限定条件。

为了保证系统设计的顺利完成,系统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1.系统性原则

2.灵活性及可变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简述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 1.描述了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开发人员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2.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或合同,为双方的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3.作为目标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据.简述风险的分类?

1.按风险的后果: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2.按风险来源: 划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3.按风险的影响后果分:划分为政府风险,项目业主风险,承包商风险,投资方风险,监理单位风险,供应商风险等4.按风险的可预测性分: 划分为已知风险,可预测风险,不可预测风险 5.按原因角度分,划分为商业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

简述CMCC的分级结构及其主要特征? 1.初使级,软件过程的特点无序,有时甚至是混乱的2.可重复级,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

3.已定义级,用于管理的和工程的软件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

4.已管理级,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 5.优化级,通过对来自过程方面,来自新概念方面,和来自新技术方面的各种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持续对过程进行改进。

简述系统测试的要求? 1.需要制定一个测试计划

2.测试的目的不是证明程序的正确性,而是尽量的发现错误

3.应避免编写与程序人员承担测试工作

4.测试用例应包括输入的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

5.测试用例不仅包括合理,有效的数据,还要包括无效和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简述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1.硬件的维护,工作包括硬件的日常的保养和硬件的更换维修工作 2.软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工作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以及预防性维护,3.数据文件的维护,对数据文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4.产品代码的维护,对代码进行必要的修改或重新设计

简述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识别,记录,和分配项目角色,职责和关系,其主要输出是人员管理计划,描述人力资源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引入和撤出项目组 2.项目团队组建,将所需的人力资源分配到项目,并投入工作,其主要输出是项目成员清单

3.团队建设,提升项目成员的个人能力,和项目的整体能力

简述自底向上系统开发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1.符合现实应用逻辑过程,易于适应组织的需要

2.易于理解系统的附加需求的需要,和判断其费用

3.易于控制和管理 缺点

1.不一定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 2.难于保证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简述管理的计划职能

是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为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简述使用ER图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1.描述实体和属性确定主码

2.按照具本情况,分析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实体和实体联系的属性 3.绘制ER图

4.按转化规律,转化为关系文件。

简述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的必要性 由于新系统一般都是以当前系统的基础为前提,只有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弄清业务现状发现博弱环节,才能改进系统和开发新系统提供可靠的资料,为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打下基础。

简述人机对话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对话设计以用户需要为先 2.对话设计的实质是信息交换 3.对话设计友好性强。

简述企业竟争战略的含义及其内容 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竟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竟争方向,竟争对象,竟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构成。

简述管理的层次 所谓管理的层次,就是把管理组织划分为多个等级 1.高层管理,属战略级管理 2.中层管理,属战术级管理 3.基层管理,属作业层这理.简述关系数据模型的五个概念

1.关系,即一个二维表,表名即关系名 2.元组,表示关系的一行 3.属性,表示关系的一列

4.主码,用于唯一标识该关系的元组 5.关系模式,用于行定义的描述.简述数据流程图的功能

用少量的图形符号和有关注释在逻辑上描述系统功能,输入,输出与数据存储等,表示所开发的系统在信息处理上要做什么.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系统设计人员用于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简述数据库设计经历的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4.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5.实施,运行和维护阶段

简述编写信息系统文档的基本要求, 1.文档应具有针对性

2.文档应完整统一,文字准确,简单明确

3.文档应具有可追朔性

4.文档管理应制度化,规范化 5.注意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息化有助于加强企业的竟争力,推动业

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有利简述管理控制子系统的主要任务1.汇集下层传来的信息并结合环境信息,监督控制底层的运行

2.处理中层信息上传给高层,理解并执行高层下达的指令,必要时把高层指令分解并下达给底层执行 3.提供查询功能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1.技术 2.管理

3.组织及其变革 4.竟争的环境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与构成? 1.第一代是面向终端的联机系统

2.第二代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多个主机系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3.第三代是网络与网络互联阶段

4.信息高速网络技术阶段整个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构成。

简述数据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 1.数据的类型及长度 2.数据合理的取值范围 3.数据所属的业务 4.数据的业务量

5.数据的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简述输出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定输出类型 2.设计输出内容 3.设计输出格式 4.选择输出格式

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又称联合分权制组织结构,可分为地区事业部制,产品事业部制等类型,各事业部在企业统一邻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一种以绩核为中心的组织结构.简述系统软件的作用及其主要内容? 系统软件是用来管理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连接以及各种外部设备等所有硬件资源的程序,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系统维护软件.简述使用数据流程图进行分析时应遵循的原则.1.明确系统边界

2.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3.在局部上遵循由外向里的原则.简述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

1.唯一性 2.标准化3.合理性4.可扩充性5.适用性6.简洁性7.系统性.简述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1.软硬件的准备2.程序设计3.系统测试4.用户培圳5.系统转换6.主要文档..简述信息系统与组织之间如何互动的? 信息系统与组织之间是互动关系,一方面,组织的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的目标,组织的变化以及企业外界环境商业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

于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的竟争范围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简述数据库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在多用户环境下的事务管理和自动恢复

2.并发控制和死锁检测 3.安全性检查和存储控制 4.完整性检查和执行 5.运行日志的组织管理.简述原型法开发系统的基本过程 根据用户提出的基本要求,采用快速技术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个简单的可执行系统原型交给用户试用,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直至用户满意为止.简述对用户进行培圳的作用

1.对用户进行培圳是设计者和用户进行交流的过程

2.促进用户了解系统,将业务过程与系统流程良好地融合3.避免由于用户不习贯新系统而使系统发挥不了作用

4.可以进一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建议 5.为维护工作积累材料..简述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新系统目标

2.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式 3.确定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关系

4.确定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应用题

试述系统的特征

1.层次性2.整体性3.目的性4.相关性5.边界性。

OSI参考模型由哪七层组成?各层主要功能是什么?

1.应用层,2.表示层, 3.会话层 4.传输层 5.网络层 6.数据链路层7物理层.试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主要类型 1.硬件问题,火灾和不合适的连接可能造成硬件问题

2.软件问题,文件被复制,被盗,软件保护及控制失效可能造成软件问题 3.电信问题:电信网络中复杂且多种类的资源组成均可以造成电信问题,辐射也可能导致网络失效

4.人为造成安全问题:系统设计师或维护人员可以使软硬件的功能和保护功能失效人的有意破坏和无意的错误均是人为造成安全问题的因素.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推荐]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5.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定义的描述有哪些新的发展与变化?P9

6.如何从信息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举例说明。P11

9.举例说明TPS、OAS、KWS、MIS、DSS、ESS的服务目标,以及在组织活动中发挥的作用。P14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基础

9.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试分别论述。P40

11.简述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P43

12.简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P46

第三章信息系统与组织管理

5.如何理解信息系统与组织之间的双向关系?P62

15.什么是BPR?其核心思想是什么?P77、P78

第四章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典型应用P84

第五章决策支持和商务智能

2.按照决策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可将决策分为哪三种类型?P121

3.什么是决策支持系统?简述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P125

6.什么是专家系统?简述专家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P129

8.什么是商务智能? P134

9.什么是数据仓库?P136

10.什么是OLAP?P142

11.什么是数据挖掘?P146

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P155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P170

1.系统阶段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2.什么是数据流程图?什么是数据字典?二者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P174

4.请描绘某商场供销存管理的数据流程图。

某商场对每一批购入的商品根据入库单登记在购入流水账中,对每一批销售的商品根据出库单登记在销售流水账中。商品每天入库或出库后,要根据入库流水账或销售流水账修改库存台账。商场每月将根据库存台账制作各种报表。

6.系统设计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P181

8.简述代码设计的原则。P183

11.请用E-R图画出该医院管理的概念模型,并写出最终的关系数据的逻辑模型。P201

14.试述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P196

16.简述系统测试的目的和原则。P197

17.试述系统测试的步骤。P197

20.系统切换有哪几种主要方式?各自的优缺点既适用场合是什么?P199

第八章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P202

2.分别举例说明信息系统维护的类型。P203

6.试述信息系统文档,及其与生命周期各阶段编制工作的关系。P209

第九章学习型团队项目管理

3.分别比较几种常见的开发方式。P220

第十章信息系统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5.试述信息系统的开发对组织的影响,并举例说明。P237

6.试述信息系统的开发对社会的影响,并举例说明。P238

第三篇: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总结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湖南省自考网: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

平衡精神是知识产权法律价值二元取向的内在要求。对此,国内外学者已有共同认识。十多年前,美国学者Pat ter son 和Lindberg 在他们的著述中将一部现代著作权法描述为“协调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权利的平衡法”。[1]笔者则在研究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时,提出了“著作权法的平衡精神这一新的理论命题”。[2]客观地讲,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是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知识产权法平衡理论的建构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冯晓青教授2006 年出版了《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以下简称《平衡理论》)一书,读后令人振奋。这部篇幅近百万字的专著是冯晓青教授继《知识产权法哲学》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一、《平衡理论》在知识产权法研究内容上的重要发展和观点创新 《平衡理论》对法律中的利益平衡的基本理论、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法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确立及保障的正当性、知识产权法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以及制度安排和价值构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

1.系统化的理论与理论的系统化

《平衡理论》力图建立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以利益平衡为基点,其通过对知识产权法诸重要问题的深度挖掘,在理论系统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理论。作者试图对知识产权所蕴含的法理从哲学高度进行提炼与升华,根据法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开展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理论探索:以利益平衡、财产权等范畴为基点,对知识产权的界定进行研究——旨在为知识产权法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对知识产权的根本属性及其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勾勒出知识产权的本原。具体地说,作者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深刻理解知识产权法本质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的内在价值构造,发掘出知识产权法背后的利益平衡机制。以利益平衡为基点,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需求这对基本矛盾,探讨利益平衡机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提出了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以提升对知识产权法理论的系统认识,为知识产权部门法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视角和新模式。

应当说,《平衡理论》构建的利益平衡系统化理论适应了我国法学研究中部门法学正积极向法理学靠拢、部门法学日益法理化的大趋势,对于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知识产权立法、司法、法律意识培养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2.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3]透彻认识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是掌握知识产权法的精髓之必需。作者以利益平衡为视角论述了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由于知识产权与思想、信息、知识的表述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保障知识创造者权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知识广泛传播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公益目标。因此,作者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只是知识产权法运行的中间过程,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和文化进步才是知识产权法的终极目的”。[4] 在《平衡理论》中,作者不仅对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做了宏观研究,分析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的关系,提出了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目标模式,而且以知识产权的专门法律即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为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3.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及其扩张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是建构知识产权制度理论大厦的前提。[5]在《平衡理论》中,作者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进行了考察,从法哲学、经济学等层面回答和论证了知识产权私权性的合理性,从而为利益平衡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分析,作者解决了为何应给予知识产权以专有权保护的本源问题,使读者对当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仅如此,作者以宽广的理论视角,从技术发展、文化进步、法律进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扩张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缘由。作者认为,知识产权的私权发展史,也就是知识产权的扩张史。知识产权私权的扩张反映了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在一般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形成的更广泛公共利益之间的动态平衡。[6]作者关于知识产权扩张的系列研究已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拓宽了知识产权法的研究视野。4.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但在我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中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正如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发布的《整合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所指出的:不管对知识产权采取什么措辞,我们更倾向于把知识产权当成一种公共政策的工具,它将特权授予个人或单位应当完全是为了产生更大的公共利益。[7]在《平衡理论》中,作者以设专编的形式在探讨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关系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系统研究了公共利益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中的体现。作者指出:著作权法中存在着广泛的公共利益,它也是最终促进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定义来研究著作权法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公共利益在著作权法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来了解著作权法的概念性框架。[8]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势下,作者对知识产权法中公共利益的系统揭示,很有理论见地且具政策实践价值:这就是要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仅当成是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工具。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今天,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在保障权利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5.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也是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认为,公有领域本身只是一个学理概念,在知识产权专门法中一般不存在这样的术语。但是,它的提出对于深刻认识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透视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正是因为知识产权法中存在公有领域,知识产权法才能在保障知识产权人专有权利的基础上促进知识传播与利用、社会公众合理分享知识和信息,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的目的。[9]在该部分,作者除了一般性地论述知识产权法公有领域原理外,着重对“思想”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知识共有物与公有领域的保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深度挖掘:以利益平衡机制为轴心

《平衡理论》对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深度挖掘,体现在以利益平衡机制作为轴心而建立的系统化的平衡理论思想方面。作者认为,自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来,利益平衡一直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法中的诸多原则和具体规则背后,都反映了协调和解决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冲突的思想。整个知识产权法在价值构造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衡模式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例如,知识产权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利益间的平衡;专有权保护与知识产品最终进入公共领域的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权利行使内容和方式与权利限制的平衡;知识创造与再创造的平衡;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平衡;等等。即使在国际层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理念和精神也仍然是平衡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利益平衡是一种价值判断,是知识产权法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此外,作者对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探讨,还兼顾到“制度外的平衡”问题以及国际层面的利益平衡问题。作者分析了知识产权法在合理限制竞争的基础之上促进竞争的机制、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协调以及在促进有效竞争方面的利益平衡,并剖析了国际层面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平衡存在的问题与利益平衡的重构。

应该指出的是,《平衡理论》对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深度挖掘,在立足于利益平衡视角的基础上,还着重探讨了确立利益平衡机制的法律制度安排。尽管相关主要内容非作者独创,但在具体研究上则可以看出其很多创新的观点和思想。例如,作者剖析了著作权扩张、限制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以及独创性与公共领域之关系,阐明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与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的关联性。[10]又如,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关于著作权限制的主要形式——合理使用,尽管已有的研究成果已较成熟,但作者仍力图从公共利益、鼓励与接近之平衡视角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新的探讨。[11]

三、多维视角、方法和思路透视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

基于知识产权涉及多学科以及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联系,《平衡理论》力图从多维视角透视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并利用法哲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全景展现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从而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理与精神。http://www.xiexiebang.com/

1.历史之维度: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折射知识产权法的制度理性 作者从知识产权文化历史、知识产权思想史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中,认识和把握相关的原理、制度与规定。这种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全书中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有利于作者论证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把握相关内容分析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探讨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部分,作者从私权的历史演进出发进行分析,使人对私权性质的把握更加完整;在从“垄断”的角度探讨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时,作者挖掘了早期英美法系国家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相关的立法和学术资料,便于读者理解知识产权专有性的本源;在著作权的扩张部分,作者以演绎权等权利为例论述了著作权扩张的轨迹;在论述著作权法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时,作者从对《安娜女王法》的考察开始,论述了著作权法中隐含的确保公共利益的目的。http://www.xiexiebang.com/

2.法哲学维度: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认识知识产权法的内在平衡精神 作者注重运用法哲学研究方法,探讨如何通过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并分析通过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来确立知识产品资源分配的正义标准、正义模式和正义秩序。作者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双向本位的价值体系模式下,知识产权法中立足于个人权利本位的私权和立足于社会本位的公共利益,只有在利益平衡机制中才能都得到实现,知识产权法也只有在利益平衡机制中才能保障实现其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该书以利益平衡为轴心,充满着对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与价值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探索,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的不懈追求和较高的理论水准。http://www.xiexiebang.com/

3.经济学维度:从知识产权的经济禀性出发探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透视知识产权诸制度的经济理性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经济学分析方法强调市场与效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其优化配置。尽管《平衡理论》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冯晓青教授《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评析一书不是一部专门探讨知识产权法经济学的专著,但作者对利益平衡理论的探讨和理论构建却同时也充满了经济学思考的因素。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运用经济学原理,包括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原理分析相关的问题。在该书中,作者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间的均衡途径,以及实现知识财富公平与合理分享、知识财富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方式;以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透视知识的公共性与知识产权的私权性、知识产品的外部性与知识产品保护的非直接控制性、产权激励与非产权保护的比较等,深刻阐明知识产权法中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的经济理性,并以经济学原理透彻分析了知识产权诸制度体现的利益平衡机理。4.公共政策学维度:从工具主义层面审视知识产权立法与实践的现实问题 根据笔者观察,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运用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的重要方面有实用主义态度、公共政策立场、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等。其中公共政策立场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推进知识产权政策。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国内政策也是国际政策,并且是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政策取向的。从公共政策学层面思考和研究知识产权法问题,是笔者近年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关注的方面之一。笔者注意到在《平衡理论》一书中,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从公共政策学维度研究知识产权法的理论问题。http://www.xiexiebang.com/

例如,作者在系统分析知识产权法之目的与利益平衡问题时,从知识产权的制度价值与公共政策平衡的角度考察,对知识产权法的公共政策目标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探讨“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时,作者在很多方面考虑了知识产权法的公共政策问题;在分析知识产权滥用与竞争法的关系时,作者重视创新政策、竞争政策和表达自由政策等公共政策在与知识产权法有关的竞争法领域的运用。[13] 《平衡理论》是作者研究知识产权法的系统研究成果。应当说,它不仅仅在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意义,而且对其他部门法学研究特别是部门法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http://www.xiexiebang.com/

当然,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这部近百万字的理论专著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对当前知识产权国家保护失衡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该书的完整性和学术价值。《平衡理论》不失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一部具有相当理论品位的学术著作。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提出利益平衡论可以作为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一)“在法的创制过程中,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法的创制的关键。”1作为协调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知识产品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知识产权法更不例外。从“利益”的角度考察,可以将知识产权法看成是在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法律选择和整合。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是国家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或者说垄断利益与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的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毋庸指出,人类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在很早即已存在。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智力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愈来愈激烈,在客观上提出了以有效的方式加以协调的需要,于是知识产权法在几百年前诞生了。http://www.xiexiebang.com/

这种制度,一开始就是作为协调和平衡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平衡知识创造者的专有利益或者说垄断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而出现的。

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是激励知识产品生产的重要法律机制。无论是从知识产权的劳动理论还是经济学理论2等视角看,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的授予和保护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然而,知识产权法这种产权制度的运行是有代价的,这表现为专有权的授予限制了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为此,需要在知识专有权和知识共享权之间进行利益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在几百年的知识产权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利益平衡原则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原则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国外有关著作权、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的案件,无不表明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通http://www.xiexiebang.com/

3过司法实践得到了发展,回过头来又明确地用于指导司法实践和立法的修改与完善。国内外有关学术观点则表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与机制越来越达成共识。在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历史发4展过程中,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发展的主旋律。知识产权在历史上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张,这种扩张的背后即是利益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在当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利益平衡依然是知识产权法上永恒的主题。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协议)明文规定应当促进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序言部分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则将“保持作者的权利(表演者、唱片制作者的权利)与广大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获得信息的利益之间的平衡”作为公约的重要目的。这可以说是国际上对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则达成共识的标志。

(二)在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的总体框架中,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构成了利益平衡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主张以利益平衡建立知识产权法理论基础的主线。法律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知识产权法也不例外。由于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知识产权法需要在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这是因为,在知识产权法调整的利益关系中,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是这种利益关系的核心,而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定专有性,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接近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品的利益是冲突和矛盾的——知识产权直接表现为对他人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情况之外未经许可使用行为的禁止。http://www.xiexiebang.com/

知识产权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知识产权法不可能只对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这两种冲突的利益之一加以保护,而必须本着既有利于刺激知识产品的创造又有利于知识产品被公众接近、利用、传播的原则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为此,就必须在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知识产权法本身是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做出的制度设计,旨在激励知识创造和对知识产品需求的社会利益之间实现理想的平衡。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很强公共利益性质的私权也表明,需要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个人利益特别是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和协调的关系。知识产权法通过平衡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知识产权法公平、正义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利益平衡也是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法本着这一原则,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合理权益,协调两者间的关系,是实现既鼓励知识创造又促进公众对知识产品接近的关键。知识产权法也只有在对利益平衡目标的不断追求中,才能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合理的配置。http://www.xiexiebang.com/

由于在知识产权法中,激励知识创造与确保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通过透析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公共利益以及知识产权的立法目标研究知识产权法中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变得很重要。这种平衡反映了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特别是智力创造的机制和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的调节机制。从这种平衡中,可以对知识产权法的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整个制度框架做出完整的认识,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价值构造与制度设计原则。

利益平衡在实质上反映了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和适当的分配。通过分析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以及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中著作权人的利益、专利权人的利益、商标权人的利益、商业秘密权人的利益与相应的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可以发现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主要体现为知识产权立法设计上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和利益与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情况下做出公正的、适度的、合理的划分。这种划分是确立知识产权专有领域和知识产权公有领域的适当、合理的界限。

进一步说,从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制度看,利益平衡要求授予的知识产权不仅仅应当“充分而有效”,而且应当“适度与合理”。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充分与有效,是发挥知识产权法激励机制的前提。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规范知识产品归属、市场流转、利用的法律制度,其直接目的是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概念本身也体现了对知识产权这种法定垄断权的依法确认和保护。但是,这只是知识产权的利益天平的一面。另一面即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度和合理”的问题。根据法理学原理,权利作为利益的法律化,是法律设定的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这表明任何权利都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是权利人与其他任何人利益的分界线或者说平衡点。在知识产权法中,同样存在这一平衡点。http://www.xiexiebang.com/

具体体现在知识产权法的规范要求上则是对知识产权的适当而合理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度和合理要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保护严重不足,而是应当维持一种适当的保护水准。从知识产权本身的权利配置看,适度和合理要求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设置既保障了激励知识创造的需要,又使得知识产权的授予不至于成为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的障碍。私权保护是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前提,“适度和合理”保护的要求则使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受到利益平衡原则的制约,即知识产权人的私权保护不能超越知识产权法需要保障的利益平衡目标。

不仅如此,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看,这种权利设置与作为知识产权法的替代机制的其他制度相比,知识产权法在总的社会效用上、在增进社会的总的福利上,应当是具有最佳效果的。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在激励对知识创造的利益与知识产权垄断权对社会公众利用知识和信息限制的社会成本之间相比,其取得的社会净利益仍然大于允许知识产品被自由使用的“社会所有权”环境下的对知识产品使用的利益。虽然要精确地“计算”现行的知识产权法界定的专有权范围是否代表了在激励和接近之间的理想的平衡是很困难的,这却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一种平衡。http://www.xiexiebang.com/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从平衡的性质上看,它既表现为一种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状态。在从利益平衡角度审视和认知知识产权法时,也需要认识到平衡的这一性质。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过程的平衡表现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由于理想的平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这种状况的不断追求就是知识产权法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知识产权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都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一旦这种环境和条件被改变,原有的平衡状况将被打破、原有的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就会变得不适当,这就需要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重构利益平衡机制,如实行对知识产权限制的反限制来重新协调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本文研究的知识产权法之利益平衡本身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静态的平衡。作为一种状态,它表现为知识产权法在对知识产品权益分配、权利义务关系总体上的和谐协调。就作为一种状态的平衡来说,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体现为一系列情势,并具体反映在知识产权法制度设计中。具体地说,作为状况的平衡主要体现为:

一是知识产权的有限专有与最终进入公有领域的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于知识产权保护期限或者说有效期的限制。知识产权专门法律规定知识产权具有有限的保护期,其目的在于避免知识产权私权永久性地被个人占有,使知识产品来源于社会而最终又回归于社会,使社会公众最终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正如David Nimmer在剖析著作权公共利益问题时所指出的一样:根据著作权法的传统的公共利益原理,代表公有领域的作品成为人类的继承物的一部分,并且著作权只是在通向更大利益的道路中报偿作者的一个临时的站台。5可以说,知识产权的时间限制是实现知识产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制度机制。美国国会报告即讨论过在确定著作权的适当的期限上的激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机制。

二是知识产权的权能均衡。权能均衡是指“各行为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之种类、数量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7本文所称的知识产权是一个类称,它是由一系列专有权构成的一个权利系统。知识产权每一个权能的设立,都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并且,每增加一个知识产权的权能,需要在这一权能层次上实现相应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权利所有人的专有权与受权利人控制的社会公众的合法需求的平衡。知识产权的扩张,无不体现了这一情况。8知识产权的权能均衡,一般地说需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社会发展出现了使用知识产品的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严重地影响到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法却没有及时增加新的权能;二是盲目追求知识产权的扩张,使一定时期授予知识产权的权能太多,以致引起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冲突。

三是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方式的平衡。这种平衡也是知识产权法涉及利益平衡的最广泛和关键的内容。该平衡体现在知识产权人方面就是,知识产权人在行使自己的专有权时,以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为前提。知识产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公众也应当保障权利的正常行使。但是,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权利的行使不能因此影响到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正常利用。如商标的保护范围在传统上通过通用化原则、描述性原则等受到限制,这将商标保护范围限制为商业性质的、市场交易领域。在不是这些领域的使用范围时,商标权人原则上不能干预。就著作权行使来说,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能阻止他人为学术研究、教育等目的使用其著作权作品。就专利权的行使来说,专利权人也不得垄断技术排斥他人对技术的正常接近和使用。

(四)需要指出的是,在从利益平衡角度“解读”知识产权法时,有可能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平衡总是与不平衡相伴,与不平衡构成一对矛盾;而且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平衡,不平衡才是知识产权利益关系状态的特征。应当看到,从平衡与不平衡这对矛盾来看,在以利益平衡作为知识产权法的基石时,并没有否认不平衡的现实性。主张平衡,正是因为存在不平衡(失衡)。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存在失衡状况时,才有必要实现平衡。尽管基于平衡是暂时的现象和状态而可能随时被打破,却不能因为这种“暂时”的平衡而否认平衡的价值——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会在新的环境下形成新的平衡。另外,平衡的相对性也表明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的条件性对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利益平衡有条件限制,为了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目标,就需要创建并维持平衡的一套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为实现“利益—权利”协调机制的平衡条件。像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权利归属制度、权利限制制度、权利有限保护期制度、权利许可和转让制度、权利救济制度等就是体现。没有这些制度保障,或者这些制度之一部分不太完善,知识产权法的有条件的利益平衡就难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发展也正是在利益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的,而总体上是趋向于平衡的。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知识产权法基石的利益平衡状态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趋向就是原来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致使原有的平衡状态走向失衡状态。为了使知识产权法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协调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关系,以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用,这就需要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进行调整,重新规制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义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之继续成为鼓励知识创造和扩散、促进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制度。这里所说的调整和重新规制,一般体现为知识产权立法的修改和完善。从这里也可以理解到,为何与其他的法律制度相比,知识产权法的修改比较频繁。

另外,对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与原理的探讨,一般是以知识产权的几部专门法律即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为例剖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能够纳入知识产权客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发明等,迄今为止已经在知识产权法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就提出了上述四部知识产权专门法以外的知识产权法,是否也同时适用本文分析的利益平衡原理,以及新出现的客体是否也适用知识产权法的一般利益平衡原理的问题。应当说,本文探讨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理,原则上是同样适合于其他知识产权法的,只是在不同的知识产权法中,权利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表现各不相同。http://www.xiexiebang.com/

一般地说,属于其他创作性成果类别的,像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其立法保护在利益平衡机制上更接近于专利法、著作权法——在智力创造者的权利和公众接近、利用这些智力成果的权利及在此基础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知识、信息、技术、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使用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而属于其他标识性类别的,像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之类,其立法保护在利益平衡机制上更接近于商标法——识别标志权人的权利与消费者利益、竞争厂商的利益及在此基础上的促进有效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公共利益的平衡。从这里不难理解为何像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律、集成电路保护法律和植物品种保护法律规定了类似于专利法或著作权法的内容,特别是对专有权利的确保和对权利的适当限制,而像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之类的保护法律则在注 重对这些名称或标记权利人保护的同时更注重防止名称或标记被混淆而导致消费者受损和竞争秩序的混乱,从而维护了在保护广大消费者和有效竞争基础之上更广泛的公共利益。

(五)本文需要指出,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和机制总是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这是由于利益平衡作为平衡的范畴,它也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环境中,一定时期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在价值取向上相对来说有所侧重。例如,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相比,在利益平衡的天平上可能更加倾向于公众接近和使用知识与信息的利益。在知识产权法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略低,而对专有权的限制较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这种利益的天平则有向权利人倾斜的趋势,当然这与在知识产权国际化影响下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一定关系。http://www.xiexiebang.com/

总的来说,尽管利益平衡在不同的知识产权法中表现不一,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它作为建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框架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机制是毋庸质疑的。正是在此义上,本文将其视为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篇: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总结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湖南省自考网:http:///整理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我国解放的三十年中,文艺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发展道路是崎岖曲折的。这期间,有右的和左的干扰,特别是林彪和“四人帮”对文艺界施行法西斯专政长达十年之久,对文艺创作和理论凭空设置了一些禁区,强迫文艺界就范,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滋长了一些歪风邪气,败坏了学风和文风。粉碎“四人帮”之后,局面才日渐好转。但对过去形成的一些禁区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是和四个现代化的步伐不合拍的,是不可能促进文艺繁荣的。当前文艺界的最大课题就是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要冲破的禁区很多。我只就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是“人性论”这个禁区。什么叫做“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古希腊有一句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还有一句流行的信条,说文艺作品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摹仿(表现、反映)自然是否真实。我想不出一个伟大作家或理论家曾经否定过这两个基本信条,或否定过这两个信条的出发点“人性论”,尽管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我们中国过去在人性论的问题上也基本上和西方一致。可是近来“人性论”在我们中间却成了一个罪状或一个禁区。特别在流行的文学史课本中说某个作家的出发点是人性论,就是对他判了刑,至少是嫌他美中不足。为什么出现了这种论调呢?据说是相信人性论,就要否定阶级观点,仿佛是自从人有了阶级性,就失去了人性,或是说,人性就不起作用。显而易见,http:///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所强调的阶级观点是一种歪曲。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整部书的论述,都是从人性论出发,他证明人的本身力量应该尽量发挥,他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马克思正是从人性论出发来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论证要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就必须消除私有制。因此,人性论和阶级观点并不矛盾,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毛主席关于人性论的教导也很明确:“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超阶级的人性。”很明显,到了共产主义时代,阶级消失了,人性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日渐丰富化和高尚化。那时文艺虽不再具有阶级性,却仍然要反映人性,而且反映具体的人性。所谓“具体”,就是体现于阶级性以外的其他定性,体现于另样的具体人物和具体情节。就是说,那时候的文艺,将帮助人、影响人,把人性提得更高,更完美,更善良。

总之,凭阶级观点围起来的这种“人性论”禁区是建筑在空虚中的,没有结实基础的。望人性论而生畏的作家们就必然要放弃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这样怎么能产生名副其实的文艺作品呢?有不少的作家正犯此病,因而只能产生一些田园诗式或牧歌式的歌诵和一些概念的图解。要打破这种公式化概念化,首先就要打破“人性论”这个禁区。打破这个禁区,文艺才能踏上康庄大道。这也是“不破不立”大原则中的一个事例。

第二,与“人性论”这个禁区密切相联系的还有壁垒同样森严的“人道主义”禁区。人道主义事实上是存在的。有人性,就有人的道德。人道主义是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作为反封建

反教会而提出来的一个口号,尽管它有时还披着宗教的伪装,但是以人道代替神道的基本思想最后终于冲破了基督教会在西方长达一千余年的黑暗统治。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权宣言》所标榜的“自由”和“平等”以及后来添上的“博爱”就是人道主义的具体政治内容。所以人道主义在近代西方起过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尽管后来基督教会把“博爱”这个它早已用过的口号片面地加以夸大,成了帝国主义对内宣扬阶级妥协对外宣扬殖民统治的武器。总之,人道主义在西方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却有一个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性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这就是古希腊人所说的“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我们中国人所常说的“人为万物之灵”。

人的这种“本位主义”显然有它的积极的社会功用,人自觉到自己的尊严地位,就要在言行上争取配得上这种尊严地位。一切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无不体现出人的伟大和尊严的。从古代的神话、雕刻、史诗和悲剧到近代的小说和电影都是如此。马克思不但没有否定过人道主义,而且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看作真正共产主义的体现。在美学方面,且不说贯串康德和黑格尔美学著作中的都是人道主义,就连激进派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得很明确:“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至于世界上其它各级存在物只有按照它们暗示到人或令人想到人的程度,才或多或少地获得美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中间有些理论家特别是文学史课本的编写者,一遇到人道主义就嗤之以鼻呢?据说因为它是资产阶级货色,反资产阶级复辟,就必须反人道主义。这无异于要倒掉洗婴儿的脏水,就连婴儿也一齐倒掉。他们不但忘记了他们天天挂在口头上的马克思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而且竞忘记了许多善良的人从林彪和“四人帮”那里所受到惨无人道的法西斯迫害,这批人妖才是人道主义的死敌!

第三,由于否定了人性论,“人情味”也就成了一个禁区,因为人情也还是人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有谁爱好文艺而不要求其中有一点人情味呢?可是极左思潮泛滥时,人情味居然成了文艺作品的一个罪状。对老舍、巴金等同志的一些小说杰作,艾青同志的一些诗歌以及对影片《早春二月》的批判和打击至今记忆犹新,而余毒也似未尽消除。人情味的反面是呆板乏味。文艺作品而没有人情味会成什么玩艺儿呢?那只能是公式教条的图解式或七巧板式的拼凑。今天敲敲打打吹上了天,明日便成了泄了气的气球,难道这种“文艺作品”的命运我们看到的还少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主题莫过于爱情。http:///自从否定了人情味,细腻深刻的爱情描绘就很难见到了。为什么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都不爱看我们自己的诗歌、戏剧、小说和电影,等到“四人帮”一打倒,大家都爱看外国文艺作品和影片呢?还不是因为我们作品人情味太少,“道学气”太重了吗?道学气都有一点伪善或弄虚作假。难道这和现实主义文艺或浪漫主义文艺有任何共同之处吗?提到政治思想的高度来说,难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男男女女都要变成和尚尼姑,不许尝到,也不许表现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吗?

第四,人性论和人情味既然都成了禁区,共同美感当然也就不能幸免。人们也认为肯定了共同美感,就势必否定阶级观点。毫无疑间,不同的阶级确实有不同的美感。焦大并不欣赏贾宝玉所笃爱的林妹妹,文人学士也往往嫌民间大红大绿的装饰“俗气”。可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许多其它方面。因为美感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美感的来源也

是很复杂的。过去有些美学家认为美仅在形色的匀称,声音的谐和之类形式美,另外一些美学家却把重点放在内容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者则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美感作为一种情感来说,它也是非常复杂的,过去美学家大半认为美感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可是它又不等于一般的快感,不像渴时饮水或困倦后酣睡那种快感。有时美感也不全是快感,悲剧和一般崇高事物如狂风巨浪悬崖陡壁等所产生的美感之中却夹杂着痛感。喜剧和滑稽事物所产生的美感也是如此,同一美感中就有发展转变的过程,往往是生理和心理交互影响的。过去心理学在这方面已做过不少的实验和分析工作,得到了一些公正的结论,但未得到公认结论,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现在我们中间很多人对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毫无所知,或只是道听途说,就对美感下结论,轻易把“共同美感”摆入禁区,这也是一个学风间题。究竟有没有共同美感呢?

根据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第九期里回忆毛主席谈话的文章,毛主席是肯定了共同美感的。他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我们在前面介绍《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论》论劳动的部分也己经看到马克思肯定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因为人在劳动一中发挥了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而感到乐趣。这种乐趣不就是美感吗?马克思因此进一步肯定了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能不是人类共同美感吗?

马克思和毛主席都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同时也都是“共同美感”的见证人。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高度评价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的文艺杰作,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喜剧,文艺复兴时代的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直至近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http:///而且早年还亲自写过爱情诗。毛主席也是如此,现代没有哪一位“国故”专家对中国古典有毛主席那样渊博而深湛的认识和终生不倦的钻研和爱好,而且在自己的光辉的诗词中吸取了中国古典精华,甚至不放弃古典诗词的格律,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难道这两位革命导师对各种类型社会古典文艺的爱好,不足以证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有共同的美感吗?

还不仅如此,否定共同美感,就势必要破坏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包括文艺在内)的两大基本政策:一是对传统的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一是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借鉴,截长补短。在文艺方面这两大政策的实施不但促进了文艺繁荣,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平共处。否定共同美感,就势必割断历史,不可能有批判继承;也势必闭关自守,坐井观天,不可能有交流借鉴。于今之世,能否定文化继承和文化交流吗?

第五,特别要冲破的是江青和她的走卒们所吹嘘的“三突出”谬论对于人物性格所设置的一些禁区。文艺作品总离不开人,特别是有故事情节的戏剧和小说,亚里斯多德把戏剧中的角色叫做“在行动中的人”,马克思主义者把他们叫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角色之中有主次之分,首要的角色叫做主角,在西文为hero,这个西文词的一般意义是“英雄”,主角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以是所谓“中间人物”和“小人物”。在封建时代,戏剧和小说的主角大半是些英雄人物,因为当时只有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才能作为主角反映在文艺作品里,为着维护或表扬他们身份的高贵尊严,他们大半被描写成为英雄人物。不过只是在悲剧性或严肃性的作品里如此,至于在喜剧性的作品里,如莫里哀的《伪君子》和《暴发户绅士》之类喜剧主角却都不是什么英雄而是些卑鄙可笑的人。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因而也登上了文艺舞台,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也占上风了,情形就有了彻底的变化。现实主

义派抛弃过去歌颂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的习尚,有意识地描写社会下层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评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时曾指出:“最近十年来小说的性质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先前这类作品的主人公(主角)是国王和王子,现在却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了。”马克思、恩格斯还称赞这新派作家“无疑是时代的旗帜”,在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中,写“小人物”和“多余的人”是作为一个正式口号提出来的。莱蒙托夫的著名小说《当代英雄》(应译为《现时代的主角》)中的主角毕乔林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典型的小人物或多余的人物。过去时代的主角是统治阶级的领导人物,而“现时代的主角”却是毕乔林之类没落阶级悲观厌世行为卑鄙的人物了。

我约略叙述这种历史转变,因为从此可以揭示江青及其走卒们所吹嘘的“三突出”谬论的反动性。这批害人虫妄图把封建时代突出统治阶层首脑人物的老办法拖回到现代戏里来,骨子里还是为着突出他们自己,为他们篡党夺权作思想准备。他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瑕疵;其次是始终一致,人物没有发展,结果使文艺作品中的主角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概念公式的图解或漫画式的夸张。近代英国小说家佛斯特(E.M.Forster)在《论小说的各方面》一书中指出小说人物可分两种:一种是看不出冲突发展的“平板人物”(Flat character),另一种是看得出冲突发展的“圆整人物”(Round

character)。他认为小说不应写出前一种人物而应写出后一种人物。http:/// “四人帮”所吹捧的恰是前一种,所禁忌的恰是后一种,仿佛宋江不应有“坐楼杀惜”,李逵也应该莽撞到底,他们狂妄无知竟到了这种程度!

其次,由于他们要片面地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就把所谓“中间人物”和“小人物”列入禁区,把描绘小人物和中间人物的能手赵树理的作品打入冷宫,并把他迫害至死。想起无数类似的事例,谁不痛心疾首!遭殃的并不限于一些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还应想一想由江青盗窃来加以篡改歪曲的八部“样板戏”成了儿多大大小小作家的“样板,’有多少人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陷入那批人妖所设置的陷阱?结果形成了什么样的文风?在青年一代思想中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

冲破他们所设置的禁区,解放思想,恢复文艺应有的创作自由,现在正是时候了!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的考点归纳

信息(Information)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交流的知识。(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可以交流的,信息形成知识)

信息的特性

共享性、时效性、事实性、层次性、价值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增值性、不完全性、滞后性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按处理的对象,可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发展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是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MIS)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DSS)是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特点:面向管理决策,综合性,人机系统,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一)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战略管理:规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战术管理: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资金的监控等。作业管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

(二)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层次结构

按管理职能划分,管理信息系统可由下列子系统构成:销售与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财务与会计子系统;人事子系统;高层管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MIS开发的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开发顺序、资源分配等。系统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代码设计、系统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程序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解决系统“怎样做”的问题。系统实施: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系统转换。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运行及系统评价。

优点 1严格区分系统开发的阶段性2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相结合3用户至上4符合实际,客观性和科学化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6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缺点1开发周期过长2过于理想化

2、原型法

特点:

1、实际可行。原型不是抽象的系统结构模型或理论设计模型,而是可以实际运行的软件系统

2、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原型是形成最终系统的基础,通过不断丰富其功能,3最终形成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产品

4、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过程:1.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2.构造初始原型3.运行、评价、修改原型。4确定最终信息系统。优点 1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 2便于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 3降低了系统开发的风险 4能够启发用户需求 5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

缺点1与结构化系统开发相比,原型法不够成熟,不利于控制和管理,对软件开发工具依赖性强2原型法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可能导致系统质量不高,从而增加系统维护的代价。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动态连接性。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4个阶段:

1、基本MRP阶段原理: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计算物料需求计划,以达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2.闭环MRP阶段原理:以能力满足为前提,实现物料需求计划。

3.MRP-II阶段原理: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计划和控制

4、ERP阶段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

BSP法的作用1)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子系统的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法的步骤

1)定义企业目标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各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企业各级管理的统一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

定义企业过程的对象——资源及其生命周期。

资源:关键性资源、支持性资源、计划与控制性资源资源的生命周期:产生、获得、服务和归宿

2)定义企业过程定义企业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企业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定义企业过程的步骤

1识别企业过程:关键性资源、支持性资源采用生命周期法识别企业过程;计划与控制性资源按其特点具体分析 2合并、汇总企业过程绘制组织过程矩阵

3)定义数据类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划分子系统,确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确定各子系统实施的先后顺序。

数据类的概念: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如客户、产品、合同等,都可以成为数据类。

定义数据类的方法:实体法和过程法

4)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划分子系统,确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确定各子系统实施的先后顺序。

步骤:1绘制过程数据类矩阵2划分子系统3确定子系统4确定子系统的实施顺序

CSF法

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系统规划。1.CSF法的主要步骤☆ 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 明确各关键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2.CSF的优点CSF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3.注意事项应用CSF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合: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明确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对待开发系统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是否具备。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1)管理上的可行性(管理者对系统开发的态度、管理条件)2)技术上的可行性(软硬件支持、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3)经济上的可行性(开发费用支持、预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组织结构调查

1、组织结构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部门、企业、车间、科室等)的组成以及这些组织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用组织结构图来表示。

2、组织结构调查的内容

详细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业务流程分析

1、业务流程调查的方法:应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

2、业务流程调查的内容 包括各环节的处理业务、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去向、提供信息的时间和形态(报告、单据、屏幕显示等)。业务流程的描述——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不合理流向。

数据流程分析

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输出报表和存储介质的典型格式;弄清各环节上的处理方式和计算方法;在收集到的单据、报表上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发生频度、高峰时间及发生量等。在收集到的单据、报表上注明各数据项的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

数据流程图:是数据流程调查的结果,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数据流程图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抽象性:表现在它可以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就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数据元素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作进一步完整地描述。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1结构化语言 :※ 简单祈使语句※ 判断语句※ 循环语句

2判断树 3判断表

系统设计内容: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物力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

代码设计原则:代码的唯一性,可扩充性,代码要易于理解,要尽量避免误解,代码结构不易出错,长代码应分段

分类: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校验码;

数据库的设计就是从现实世界到数据世界的抽象过程,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三个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到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即实体-关系模型,其具有三种基本成份:实体、关系(联系)和属性。用E-R图来表示。

逻辑模型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为能被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即关系模型、网状模型或层次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是为逻辑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以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

输出设计的任务是使管理信息系统输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目的是为了正确及时反映和组成用于管理各部门需要的信息。信息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系统的成功与否。系统设计过程与系统实施过程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输入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具体业务要求,确定适当的输入形式,使管理信息系统获取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正确的信息。输入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输入效率,减少输入错误。系统实施阶段是要继承此前各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技术设计转化成为物理实现,是前两个阶段工作成果的结晶。

主要内容: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测试,人员培训,系统转换 系统调试的目的是找出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系统转换方法: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分段转化法

下载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省自考先进考点材料

    精心打造公平环境 努力服务自学考试 ——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安四中考点先进事迹 维护国家自考尊严,是每一个国家自学考试考点的神圣职责,该如何维护国考尊严?这是摆在每一个......

    自考《领导科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领导科学 第一章 绪论 1.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来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2. 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1) 决策工作专门化 2) 领导主体集团化 3) 领导方......

    2013年广金管理信息系统考点

    1、 学习信息的特点对我们开发信息系统有用吗?答:有用。①信息具有共享性,同一企业 不同信息系统可以共用某一信息,减少信息的冗余,更便于企业的统一管理;②信息的时效性,便于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1.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为达到整体目而存在的集合。系统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2. 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数据的概念及联系:@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联系: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总结 姓学专名号业: : : 万茂 2009061038 国贸09级1班 2011年11月9日 提交日期: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MIS》是经济......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一、 名词解释:(必须要知道的概念,可以不背) 1.BSP(企业系统规划):是IBM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的一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它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

    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

    第一章 班主任概述 一、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