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

时间:2019-05-14 10:0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

第一篇: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

第一章 班主任概述

一、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等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的产生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1.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最早学校;2.1895年盛宣怀设立的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学校教育分级分班之始;3.新中国建立后,学习苏联做法,在中小学一律设置班主任;4.1988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对班主任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5.随着社会的发展,班级的功能不断地扩大,班级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陶冶和熔塑功能不断被赋予新内涵。)

三、班主任的职责

(一)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各方面教育影响或教育力量的协调者。(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2.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3.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二)班主任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即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影响。(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导向作用;2.指导学生学习;3.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协助科任教师搞好劳动技术教育。)

四、班主任的素质

(一)思想品德素质。(1.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坚定教育信念,热爱全体学生;3.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知识能力素质。(1.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教学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2.教育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4.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5.交往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个性心理品质(班主任具备与其职业相关的、健全的、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是班主任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影响班主任工作成功的要素之一)。

(四)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是丰富的知识、经验、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 1 艺术。)

(五)身体素质。

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健全班级组织——前提性内容,包括学生集体、班级教师集体、班级家长集体和少先队,其中,班集体的建设是健全班级组织中的核心内容。

(二)搞好班级管理——保证性内容,其中,班级常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内容。

(三)指导班级活动——重要实践性内容,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指导班级活动的好坏成为班主任能否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开展班级教育工作——基础性内容,班级教育是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教育,包括班级个别教育、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班级榜样教育等方面。

六、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一)适应性和创造性。(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协调性和主导性。(首先要协调好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其次要协调好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影响,形成学校内部的教育合力;再次要协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协调性是在积极地、主动地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主导性的基础上体现的,班级学生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发展程度以及班集体的教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班主任这一教育主体的工作的控制和影响。)

(三)全面性和个别性。(从教育目的来看,班主任工作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要通过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实现、来体现;从教育对象来看,班主任工作既要组织、培养、教育和管理学生集体,又要对集体中的每个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从工作的途径和方面来看,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教育对象发展的全面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必须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全面的。)

(四)示范性和激励性。(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首先是教育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规定的。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不仅表现在班主任自身的思想、行为、修养等个 性品质方面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也表现在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上,强调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即要求班主任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个性和科学的工作方式成为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

(五)集体性和独立性。(班主任要跟其他相关人员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更要通过个人努力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六)艰巨性和崇高性。(艰巨性是由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的;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性质的崇高性。)

七、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

(一)必然性或意义:1.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班主任特殊工作任务的需要;2.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生独特学习方式的需要;3.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现实班主任队伍结构完善的需要。

(二)途径和方法

1.自修,就是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一是在实践中自修(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同行交流,虚心学习。);二是在函授中自修。

2.培训(进修),就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对班主任的培养和训练,其目的在于扩大班主任的视野或系统提高班主任素质,一是半脱产的培训,二是全脱产的培训。

3.教育科研,指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对班主任工作领域中的实践或理论问题做出回答的系统认识过程,包括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

第二章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班主任教育

一、小学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

(一)生理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水平。

(二)小学生身高与体重处于平稳增长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生长程度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女生从10-11岁起,男生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女生比男生早2岁开始,也早2岁结束。

(三)小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差,骨骼增长较快,骨化尚未完成,儿童大肌肉、屈肌、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下肢肌、伸肌发育较迟,动作的准确性及下肢的灵活性较差,小学生体力活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四)6-7岁儿童脑重1280克,细胞分化、纤维髓鞘基本完成,12岁脑重1400克,达 到成人平均脑重量。儿童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7岁(11小时),10岁(10小时),12岁(9-10小时)。

二、小学生卫生保健

(一)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和眼睛的保护。

(二)卫生习惯的养成,一是树立讲究卫生的科学观念,二是训练学生饮食起居符合卫生要求,三是科学进食。

三、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视觉: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是视敏度的发展,二是颜色视觉的发展,1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二)听觉: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但整个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年人,更未达到高峰期,但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小学已能达到成人水平。

(三)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在大小知觉方面,低年级小学儿童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中年级时已逐渐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面积的大小。小学儿童的方位知觉水平逐步提高,7-9岁时能逐步地具体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时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时间知觉: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的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水平迅速提高。

(五)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直接相关。

(六)小学生观察品质发展的特点:1.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差,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2.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3.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三年级和五年级差异不大;4.深刻性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事物做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分不清主次,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

(七)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1.在记忆目的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年级以上学生学习目的逐渐明确,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在记忆内容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仍然占主导地位,小学四年级以后词的抽象识记逐渐发展起来(具体形象识记——抽象识记);3.记忆方法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使用机械识记,到中、高年级意义识记逐渐起主导作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二)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有意识记的培养(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达此目的任务而努力;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识记任务;教会学生独立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充分利用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的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策略;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五、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逐渐富于现实性;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二)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3.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幻想。

六、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3.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4.运用思维冲击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思维冲击法:作为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技术,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暂缓做出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

七、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由片面到全面;4.从他人到自己。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前提。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转折的时期一般是在三年级。1.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各种手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2.班主任讲述的概念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要讲求实效;3.班主任的语言要通俗、形象、生动,能引人入胜,加深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八、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更富有可控性和稳定性。

(二)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道德感

(1)含义: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2)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感体验。(3)特点:低年级儿童主要以社会反应作为自己情感体验的依据,中年级儿童则主要以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高年级儿童则开始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在小学三年级时有明显的转折;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理智感

(1)含义: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渴望感、焦虑或不安、挫折感、成就感等。

(2)特点: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上,但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

3.美感

(1)含义: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人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评价时应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体验。

(2)美感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感知对象的特征和品质,二是感知者自身的审美修养。小学生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解,受制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对美的不同需要。

(三)小学生情感的培养:1.不断增长小学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3.培养小学生对特定对象的情感;4.在教育中正确地运用移情(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绪。);5.尊重、爱护并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

九、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2.自制力显著发展;3.意志行动的坚持性逐步提高(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在30分钟左右)。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培养: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养成教育: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3.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5.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进行锻炼;6.鼓励意志表现。

十、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2.道德行为调控由外部控制向内部调节过渡;3.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养成;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二)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1.制定行为规范;2.适合年龄特征;3.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靠“讲”(要求)、“练”(练习)、“表扬”(正面引导)、“带”(榜样的带动)来实现的,其中“练”是中心环节。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严格执行行为规范的要求,二是耐心训练、指导,三是树立模仿的榜样,四是及时反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五是培养良好的班风。)

十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相关概念:1.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体现个体的相对独立性和个人独特价值,具有独特性、不可重复性、相对封闭性、创造性等特点,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2.社会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会经验,发展社会技能、适应社会要求时,社会和他人影响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特性。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2.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3.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所发展;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不断发展。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着重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1.班主任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3.培养社会视角转换技能;4.鼓励“平等竞争”和“自我竞争”,进行个别指导。(“平等竞争”效果最好,“自我竞争”次之,“不平等竞争”效果最差。)

十二、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调节

(一)意义: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发展其社会性的基本途径,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包括一般关系和友谊两种形式,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二)小学生友谊发展特点: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塞尔曼曾提出以下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3-7岁),友谊关系并不稳定,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2.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3.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了解,但仍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4.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并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但仍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

(三)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调节: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交往和教育的结果。1.建立集体教育模式;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3.指导发展交往的技巧;4.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个别指导(行为模式纠正法,是指班主任针对儿童交往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和错误观念,制定新的交往策略,向他们详细讲解、示范一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使他们练习掌握新的行为模式;角色扮演法,是指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从而帮助改变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正向行为强化法,是指及时肯定不受欢迎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从而巩固他们交往活动中的新行为模式)。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中心,是联结三方面教育力量和影响的核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所面对的几种基本关系就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与校长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班主任所面对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一、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一)产生原因:1.社会角色不同;2.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异;3.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4.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缺乏联系。

(二)处理原则:1.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2.加强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学修养。

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一)产生原因:1.分工不同;2.素质差异。

(二)处理原则:班主任应该起到主要作用,要提倡相互尊重、互助互学、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形成一个相互合作、坚强有力的班级教室集体。

三、班主任与校长的关系

(一)产生原因:1.客观方面:教育体制上的弊端;2.主观方面:素质差异。

(二)处理原则:1.尊重校长,听从指挥;2.关心学校,支持校长;3.民主管理,监督校长。

四、学生主体原则

(一)含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班主任要搞好工作,就应该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教育过程的重心,充分尊重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措施才会真正起到作用。学生主体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性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共同的客体则是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教育过程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

(二)依据:一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三)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出发点;一是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进行日常观察,三是重点访谈。);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所有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岁的儿童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5-6岁的儿童即有了一定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五、民主平等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尽量地尊重学生,信赖学生。

(二)依据:一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的反映,二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要求:现代教育把建立师生之间的人道关系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1.尊重学生的个性,严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2.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利益来管理班级;3.严格要求学生。

六、公平公正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板上的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不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低、成绩好坏或长相美丑,都能够不偏心、一视同仁。

(二)依据: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树立班主任威信的需要。

(三)要求:1.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2.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3.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七、实践活动原则

(一)含义:一是指班主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了解、教育和发展学生,也就是把实践活动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二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敢于实践,做到言行一致,也就是把实践活动当作一种标准。

(二)依据:一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三)要求:1.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成长;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活动;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八、启发疏导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启发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二)依据:一是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二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激励为上,正面教育。

九、集体教育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二)依据:一是集体本身具有重大的教育力量,二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

(三)要求: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其次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2.有针对性地教育个人,通过个人教育集体,使集体与学生个人相互促进;3.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十、以身作则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自正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依据:一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二是教学客观规律;三是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经验。

(三)要求:1.提高专业水平,提高道德修养;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持之以恒。

十一、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依据: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其基本精神是全面发展。

(三)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第四章 班级组织

一、班级

(一)含义: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按照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任务组建的,是学校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它是社会的投影。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我们必须理解班级的“双边”涵义。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安排课程、进行教学等活动的;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个别教育的。

(二)作用

1.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首先,在班级这个基本的教育场所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班级这种集体生活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逐渐认识社会生活规则,学会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服从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再次,在班级集体中,不仅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个性,他们的能力和特长也能在班级集体中得到施展和发挥。)2.班级是陶冶学生的熔炉。(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班级集体的良好环境、氛围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动态陶冶”,主要是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表现;“静态陶冶”,是指通过班集体的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影响学生。)

3.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班级集体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推动着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进取的大课堂;学生能受制于集体的制约力量,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这使班集体对各种积极因素的倡导和对各种消极因素的贬斥能够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实践,使班级集体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进取的大课堂。)

二、班级组织

(一)内涵和任务:它是按学校法规组建的学校行政组织系统的一个基层组织,是按照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任务而组建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大集体中的一个小群体,第三点是关键。

(二)班级正式群体:是班级内由组织赋以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的位置、行为、权利和义务都有规定,这些规定的总和就构成了按等级划分的群体结构。主要包括:班级教师群体、班级学生群体、少先队中队、各学习小组和课外活动小组等。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按个体的某些共同需要因素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主要靠情感来维系的群体。

(四)班级群体的种类:1.松散型。(散班,即没有共同目标,成员表现涣散,彼此关系冷淡。);2.集团型。(乱班,小团体主义严重,班主任和班干部没法管理。);3.浮动型。(中等水平的班级,表现时好时坏不稳定,班规不能得到很好的遵守。);4.集体型。(最好的班级群体类型,团结性强,班风好,师生关系融洽)。

三、班集体

(一)含义:班集体是由青少年儿童集合组成,以学习知识经验、形成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生集体。如何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阶段: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明显的层次性和诸要素的一致性等特点。1.初建时的松散群体阶段(班级组织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主持);2.转化中的聚散群体阶段(班干部酝酿成熟,各种组织机构逐步健全,针对少数学生开展工作);3.形成时的内聚集体阶段(师生共同管理);4.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自我管理)。

(三)形成标志:1.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目标是方向;是班集体形成的基本条件);2.有一个团结和谐而又富有权威的集体领导核心(领导是核心);3.有为实现班级目标而经常开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活动是动脉);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灵魂);5.有健全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制度是骨架,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法规,是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也是这个集体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培养途径:1.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以潜移默化、先入为主的方式来进行;2.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班级内部平等的人际关系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其次体现在生生关系上;主要是人格上、尊严上的平等);3.确立班级共同目标(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平等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形成的感情基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4.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其次,要帮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再次,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可以定期轮换班干部,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工作,促进班集体的形成);5.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班集体赖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6.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健康的集体舆论形成与否,是衡量班集体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便成为培养班集体的重要途径;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作风,是一个班级占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感情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体现,是健康的集体舆论长期发生作用的产物。)

(五)培养方法:1.合作法;2.激励法;3.规范法;4.示范法;5.强化法。

四、少先队

(一)性质: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二)特点:1.具有鲜明的革命性;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3.具有独立自主性。

(三)基本任务: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四)组织教育:1.入队前的教育(组织好以少先队的名义欢迎新生的工作;进行队章教育);2.经常对队员进行队的组织观念教育;3.做好少先队员的奖励和处分工作;4.做好超龄队员的离队工作;5.少先队的队伍建设,主要是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五、班级教师集体

(一)班主任工作的成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其中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的力量、班级教师集体的力量、班级家长集体的力量和少先队的力量。

(二)建设途径:1.实行班级教到会制度(由班主任召集并主持,一般来说一个学期开三次,第一次是开学初,第二次是期中考试前一周,第三次是期末考试前);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靠行政手段来进行最基本的调节;其次要运用好教师道德这个调节手段,要融“我”于“我们”之中,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转换角色);3.让教师充分展示其个性,这是教师集体的目的,也是教师集体建设的保证,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4.组织科研性活动;5.完善对班级教师集体的评价方法(包括科任教师集体自评,资料分析法,活动评价法,综合评定法四种。)

六、班级家长集体

(一)家庭访问:1.是把学校与家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两股教育力量联结起来的方式之一,也是做个别学生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2.根据家访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访问方式,主要包括普遍访问(班级初建时针对全班学生家庭)、重点访问(解决学生学习或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特别访问(对学校某些活动或家长的困惑而进行的访问)。

(二)召开家长会议:1.是班主任对学生家长集体工作的一个重要形式;2.包括介绍性家长会(新学年开始时)、汇报性家长会(期中或期末或一学年结束时)、专题性家长会三种形式。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四)书面联系。

(五)设立“家长接待日”:以每周1-2个半天为宜。

(六)评选优秀家长,可先由学生提出初稿,再由班级家长委员会讨论审定。

第五章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

(一)含义: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而言之,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班 级管理是学校内部的基层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任务:1.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这始终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2.组织好班级教师集体和班级家长集体;3.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4.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是使班集体能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三)内容:1.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这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2.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3.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4.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包括校内课外活动的管理,以及校外活动的管理;5.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包括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卫生保健(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的管理;6.对教室设备的管理;7.生活指导,也就是通过必要生活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生活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能很好地独立生活,能理解生活的意义,能创造和享受自己健全的、完美的人生。

(四)环节:1.计划(首要环节,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手段、方法、措施,是计划职能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体现,是班级管理过程的起点,是班级组织内部成员的行动纲领和方案,具有统一班级组织内部成员的动机和激励作用);2.实施(中心环节,是把班级管理的计划付诸实行,落实为管理的行为,以实现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包括组织、指导、协调三个方面的内容);3.检查(中介环节,是对班级管理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价值判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统一的标准);4.总结(最后环节,指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周期的工作总的分析和总的评价,做出结论,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并把总结出的结论、经验和教训,渗透到下一个阶段、下一周期的工作中去,提出下一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内容,是承上启下的环节,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五)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包括班级工作计划、班级工作总结、班级档案制度、班务日记、班级体育锻炼、班级卫生保健、班级劳动、学生操行的评定和“三好学生”的评选、班级学生学习管理等。

二、班级工作计划

(一)含义: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从时间上分,有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和学年班级工作计划,从内容上分,有综合的班级工作计划和单项班级工作计划。

(二)依据:1.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2.依据班级集体的实际,以此为制定计划的起点。

(三)要求:1.要有正确的方向性;2.要有前后的连续性;3.要有不断的创造性;4.要有切实的可行性;5.要有检查的可能性。

(四)内容:1.班级基本情况;2.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预期完成的具体任务,是班级计划的核心,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3.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4.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五)步骤:1.准备阶段;2.写出计划草案阶段;3.确定计划阶段。

三、班级工作总结

(一)要求:1.要以班级工作计划所制定的目标为标准;2.要让学生参与;3.要用“两点论”的思想作指导。

(二)方法:1.回顾班级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总结的指导思想;2.“由下而上”,做到学生与班主任相结合;3.宣传典型、确定努力方向。

四、班级档案制度

(一)含义:是对每个学生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记载,并对这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班级管理的规律性,以达到完善班级管理的目的。由班主任填写。

(二)形式:主要是列表式和陈述式两种。

(三)班级档案中一项重要部分是学生的个人档案,可以单独使用和保存,最简括的形式是“学籍卡片”,交由学校主管学生的部门保存。学生档案是班主任所使用和保管的,不能由学生填写和传阅。

五、班务日记

(一)含义;由值日的班委会干部填写的,记载班级一天德智体美劳所有情况的反映表格。

(二)内容:1.学生出勤;2.课堂情况反映;3.两操情况记载;4.体育活动记载;5.班级一日中重要活动记载;6.班级一日中好人好事记载;7.班级一日中偶发事件记载;8.班级卫生情况记载。

六、班级体育锻炼

(一)含义:指以班为单位,以锻炼小组的形式,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由班干部或体育小组长直接负责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二)内容:1.两操(早操和课间操)2.课外体育锻炼;3.运动竞赛。

七、班级卫生保健

(一)含义:指班主任协助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一道进行的卫生保健工作。

(二)内容:1.作息制度(对学习、劳动、课外活动、进餐、睡眠和休息合理地规定时间其分配和安排的顺序)2.班级教室卫生(包括教室建筑卫生和教室设备卫生;教室采光要均匀,窗的透光面积与教室面积之比大于1:6;每个学生课桌面的照度为100-150米烛光合宜;一间标准教室应安装100瓦灯泡6只,或40瓦日光灯6只;每个学生占教室面积为4立方米,每小时要换气4次);3.教学卫生(包括教的卫生和学的卫生,即整个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应遵循卫生原则,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4.保护学生视力(班主任在积极落实教室卫生、教学卫生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防近视的教育;督促学生每日上下午认真做眼保健操一次,以预防和治疗近视,提高视力;向家长进行保护视力的宣传工作,让家长配合教育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取得校医的协助,定期对学生视力进行检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学生视力下降);5.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一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具体督促,三是协同各方,密切配合。)

八、班级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勤工俭学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九、学生操行的评定和“三好学生”的评选

(一)操行评定依据:一是要依据当在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即“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二是要依据《小学生守则》的各项要求。

(二)操行评定要求:1.有明确的操行评定标准和指标体系;2.操行评定必须实事求是,把握学生的主流;3.坚持民主评定;4.操行评定要言之有物。

(三)“三好”学生评选:1.深入动员,坚持标准;2.抓好总结,搞好互评;3.表彰先进,搞好善后(班主任要表扬先进,掀起追赶先进的高潮,造成一个为争当“三好”而努力的风气;班主任还应及时做好各类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醒得奖者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对未评上的给予鼓励,让他们更加努力)。

十、班级学生学习管理:1.建立学习检查制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纪律的执行情况,学习成绩的升降情况);2.建立学习经验交流制度(全班性的以一学期举行1-2次为宜);3.建立学习奖励制度。

第六章 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

(一)含义:1.广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 17 的和小学教育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班级的教学活动、课余活动等;2.狭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也称为班级课外活动。是班主任对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依据:1.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决定了班主任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2.通过班级活动来教育学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规定的。

(三)特点:1.自愿性和指导性;2.灵活性和综合性;3.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意义:1.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第一,班级活动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第二,班级活动使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机会增多了,有效地激发求知的兴趣,对促进智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第四,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第五,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第六,班级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2.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第一,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第二,班级活动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与完善;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五)内容:1.思想品德活动;2.科技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娱乐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6.课外阅读活动。

(六)形式:1.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或指导下由班委会、少先队组织开展的)2.小组活动(是班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3.个人活动(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的独立活动,占有重要位置的是课外阅读活动。)

(七)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二者相互促进(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而言,二者缺一不可,教学侧重于理论,侧重于学科知识,活动则侧重于实践,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左右脑功能同时开发,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又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班级活动与教学一道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班级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的班级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课堂教学又可以丰富班级活动,从内容、形式、时间、质量等方面对班级活动产生影响);2.二者应区别对待(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对独立地影响学生的两大教育途径,各自的作用机理、方式、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更主要地是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方式进行,班级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3.二者相互丰富(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会提高学生活动中求知的兴趣、欲望和学习的纪律性、意志品德,这些都会迁移到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活动又是以教学的知识为主要背景的,这也反映了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是能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的,班级活动与教学活动不可截然分离。)

二、班会活动

(一)含义:班会是以班级集体为单位、以一定的目的为指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班会一般由学生主持。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内容来进行的班会活动,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影响作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作用:班会教育力度的强弱及效果的大小,取决于班主任设计组织班会的能力,取决于班会主题的准确性及针对性。1.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2.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会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班会可以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也能起到改变集体面貌的作用,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组织开展

主题班会要取得效果,首先就要确定和设计好主题。1.主题的确定与设计

(1)确定主题的原则: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确定主题的步骤: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拟题酝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3)主题的种类:季节性主题(按照季节、节日与纪念日选定的主题)、问题性主题(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而设计的教育性较强的主题)、模拟性主题(根据教育要求,以模仿某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为主题)、知识性主题(寓教育于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用知识来充实活动)、系列性主题(围绕一个总的教育主题而设计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的分主题系列)、即兴性主题(围绕一些具有突出教育意义的偶发性事件而设计的主题)、实践性主题(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的主题)。

2.活动的准备与实施(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有主题报告会、演讲、竞赛、讨论、野外活动、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

(3)布置活动场所的环境。

(4)班主任对班会的指导,包括班会的内容和形式指导、班会的计划于准备指导、班会组织过程的指导。

(四)总结深化

1.作用:做好班会的总结和深化是班主任通过班会对学生集体和个体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是班会取得预期教育效果的关键。

2.要求:第一,班主任要着重引导学生将在班会活动中所得到的新认识和被激发的热情予以升华和强化,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身教育和发展的要求,从而激励自己的行为;第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总结参加班会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巩固学生在思想上的认识成果;第三,要引导学生自觉落实班会活动中形成的动议、决议或提出的要求;第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进行实践锻炼;第五,及时掌握学生班会之后的信息反馈,继续加以引导,让学生深化认识,并表现为行动。

三、科技活动

(一)含义:科技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能力,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二)意义:1.科技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2.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基本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打基础(科技素质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开展:1.举行“科学故事会”、“未来的世界”等班队会,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让他们立下科技志向;2.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组织阅读课外科普读物,参观科技展览会等,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获得更多科学技术知识;3.建立科技小画廊,“小博士信箱”,“爱科学角”等活动阵地,普及科技知识;4.建立各种学科小组和科技兴趣小组,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5.举行“爱科学月”、“科技作品展览”、“数学竞赛”等活动,形成人人爱科学的风气,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

(四)指导:1.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条件和机会;2.班主任要制定周详的科技活动的总体和具体计划;3.班主任要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在求知方面的迫切需要,以及在知识结构或体系上普遍存在的缺陷与优势,完善活动的具体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活动;4.班主任要广泛邀请、吸取学科教师、科技工作者等其他人一起开展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广度、深度上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并培养更强的动手能力。

(五)要求:1.要注意从城市、乡村的现状、特点和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活动,对别人的经验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汲取,不要盲目模仿;2.要尽可能注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体现教学的知识背景,以及对教学的丰富,但不能是教学的延伸,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要丰富多彩,小型多样;3.要注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4.还应服从长远规划的考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使活动更有科学性、计划性。

四、文体活动

(一)含义:文体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

(二)文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诗歌朗诵会;2.故事会;3.歌舞表演;4.综合趣味晚会

(三)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基本内容有广播体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球类、棋类、田径赛、韵律操、趣味体育活动等;2.开展形式主要是普及性训练与比赛相结合。

(三)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和要求:1.制定班级体育工作计划;2.严格执行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3.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4.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教学;5.抓好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6.班主任要提高体育修养。

五、劳动

(一)意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4.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向;5.有利于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

(二)组织开展:学生的劳动内容有自我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和实际生产劳动,班主任应根据劳动的内容要求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劳动。1.准备工作,包括劳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三个方面;2.组织与教育工作,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 劳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学生,要通过各种措施,充分发挥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作用;3.总结工作,抓好劳动总结是巩固全班劳动成果,向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要求:1.劳动要结合教学进行;2.劳动要发挥榜样的作用;3.劳动要照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六、节日、纪念日活动

(一)主要的节日、纪念日:1.“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8);2.植树节(3.12);3.清明节(4.5);4.端午节(5.5)等。

(二)要求:1.以节日、纪念日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小学生身心特点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新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2.组织节日、纪念日活动既要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稳定性,又要有新意、有提高;3.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七、课外阅读活动

(一)意义:课外阅读活动在班级个人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能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成绩。

(二)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刊,选择的课外读物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可接受性、广泛性四个特点,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班主任应灵活运用各种生动的形式来推荐书目,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个别介绍等;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所选择的书刊(一是班主任要认真阅读和研究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二是教育学生端正读书的态度,三是帮助小学生掌握独立的阅读方法,四是教育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诱导他们通过书刊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学习的榜样,吸取进步的力量)。

八、其他班级活动

(一)郊游: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确定目的,选好地点;2.计划和组织准备工作(一是要了解郊游的路线及情况,做好安全等准备工作,二是让全体参加者积极参与,三是分组开展活动,并分配任务,进行必要训练,四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郊游常识指导)。

(二)夏令营:1.选择好营地;2.搞好活动是夏令营成功的关键;3.确保安全、讲究卫生,是办好夏令营的保证;4.组织夏令营,要注意目的性、实践性、集体性、全面性。

(三)游戏活动: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2.根据不 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等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3.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游艺活动:主要是猜谜活动。1.会场的布置,选择比较开阔安静的地方进行;2.内容的选择,要健康、有利于启迪学生智力,猜中率在80%左右为宜;3.谜条的美化制作,谜条是整个猜谜晚会的主体;4.挂谜和对谜;5.发奖。

第七章 班级教育工作

对班主任来说,通过班级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最基本的方式。了解学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规律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班级组织、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手段,班级教育工作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班级个别教育

(一)含义:是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出发所进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班主任应该以每一个学生独特发展的可能作为教育的起点,因材施教。

(二)作用:1.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集体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教师教育学生集体,一方面是学生集体教育学生;集体教育以个人的自我控制为基础);2.班级个别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方法:包括谈话法和锻炼法。1.谈话法

(1)含义:谈话是了解和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班主任通过有目的、巧妙而有说服力的谈话,对个别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常见方法。

(2)方式:商讨式谈话(班主任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商讨问题的方式与个别学生谈话,适用于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学生);点拨式谈话(班主任用暗示手段,或借用他人他是旁敲侧击,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适用于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独立感受强的学生,也适用于心理敏感、疑心重的学生);批评式谈话(班主任用尖锐的语言,激烈的语调,严峻的态度来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适用于有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的学生);突击式谈话(班主任因时、因地、因事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适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不肯轻易认错,搪塞掩盖或转嫁他人);渐进式谈话(班主任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安排谈话程序的方式,适用于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循异式谈话(班主任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事件性质、影响程度所采取的方 23 式);谈心式谈话(师生之间毫无拘束、气氛良好、态度诚恳、亲密无间地谈出内心的真实思想的谈话方式)。

2.锻炼法

(1)含义:锻炼法是班主任布置一定任务组织学生按照一定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主的方法。

(2)方式:体力型(如校园环境的美化,社会公益活动等);技能型(如学校的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某项劳动技术);智力型(以培养智力为主,如智力竞赛、讲演等);能力型(以提高能力为主,如学生轮换当干部,负责某项活动、社会调查、采访等);规范型(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要求锻炼学生,使个别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要求:1.热爱学生,坦诚相待,这是个别教育的心理基础,热爱学生是班级个别教育的出发点;2.尊重学生,关心信任,尊重和关心学生是个别教育的情感纽带;3.严格要求,民主公正,这是个别教育的制度保证。

二、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含义及特点:偶发事件是学生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三个特点。

(二)危害:1.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严重对立,影响班级组织的凝聚力;2.造成班级组织混乱,影响正确舆论的形成;3.损害班集体的形象和声誉,降低班集体的影响力;4.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意义:1.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2.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肇事者,而且可以影响全体学生。

(四)方法:1.调查研究,掌握全过程,调查研究解决一切问题的开端(一是必须对偶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分析,二是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细致);2.分析原因,弄清实质(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不能以成人的模式去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3.慎重处理,以理服人(一是既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要根据事件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妥善处理方法,二是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首先是降温,缓解矛盾和情绪,其次不要急于求成,要采取等一等、看一看的冷处理办法,选取良好的教育时机,再次是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五)要求:1.切忌轻易表态;2.切忌错误分摊;3.切忌放任自流;4.切忌就事论事。

三、班级榜样教育

(一)含义:榜样教育,也称示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英雄模范和典型人物的先进 事迹、模范行为、优良品德、卓越成就来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包括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同龄伙伴等。

(二)特点及作用:榜样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并有激励、调节、矫正、导向等作用。

(三)建议:1.坚持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坚持多层次优选。

(四)要求:1.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威信;2.要注意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3.学习榜样必须见之于行动,榜样教育必须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榜样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后进生转化

(一)含义:后进生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品德不良,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儿童的学生,不是“智力落后学生”,而是在正常发育过程中那些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

(二)意义:1.转化后进生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需要(后进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后进生的言行淡化集体观念、后进生的存在不利于树立榜样、后进生的言行起坏的导向作用等);2.转化后进生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要求,在后进生的转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学校;3.转化后进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转化后进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转化的方法和途径:1.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有上进心的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2.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解决后进生问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正是一个最佳切入点(要相信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要慎重对待、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捕捉后进生身上积极因素的最佳因素包括学生进入新学校或新班级的时候,进入一个新学期或新学年的时候,后进生身上表现出积极因素的时候);4.创造后进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一是培养后进生积极的兴趣是首要条件,二要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三要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争取多方的支持,五要利用正确舆论,督促后进生);5.抓反复,反复抓。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一、含义和作用

(一)含义: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育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是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所 确立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对班主任所实施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效果所进行的科学的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主要是考核和评定班主任是否切实有效地履行了班主任工作职责。

(二)目的: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和统一的要求;是为了总结和推广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及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为了调控班主任工作,使班主任工作不断科学化,达到新水平;也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评定优劣;总之,评价班主任工作就是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班主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作用:1.导向作用(树立优秀榜样,强化班主任学习);2.调节作用(发现实际问题,调节班主任工作);3.激励作用(形成竞争机制,加强班主任进步);4.鉴定作用(确定衡量标准,评价班主任工作);5.管理作用(参考多方信息,规范班主任管理)。

二、内容和指标体系

(一)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职责(工作过程)、班主任工作效果(学生质量)、班主任自身素质三个方面。

1.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班主任对其工作内容的履行和完成情况,如班集体的面貌、班级活动的成效等。

主要包括:(1)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契机的了解情况,如班级学生情况、学生个人情况,班主任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是全面、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班级学生情况,二是学生个人情况;(2)班级组织工作情况,主要是班集体的建立、教师、家长集体的建立等;(3)班级管理工作情况,体现在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生活管理方面;(4)开展班级活动情况;(5)进行班级具体教育情况,也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树立先进的典型等;(7)工作表现、工作负荷情况。班主任工作表现,一般指其在班级组织管理、领导和教育班级学生及开展班级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班主任工作负荷,主要是指班主任工作负担量和出勤。

2.对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质量,评价班主任工作效果也就是要考察班级学生的质量,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在这五方面的发展是否平衡,有无偏颇以及发展过程和状况,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

3.对班主任自身素质的评价:班主任素质决定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和基础条件,主要是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对班主任素质的评价,能够促进班主任素质的提高,一是评出提高班主任素质的方向、内容、方法,二是评 出提高班主任素质的依据。

(二)标准

1.含义: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标准,是考查班主任工作是否做到了促进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为其接受更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依据。

2.内容:一是职责标准(是否形成了有促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教育力量),二是效果标准(是否班级学生的质量有所提高),三是素质标准(是否胜任班主任工作)。

3.要求: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主旨上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精神;从与整个学校工作的关系上要体现学校工作目标、体现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从内容范围上要体现有利于和保证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各方面的要求;从精神上要有激励作用,体现调动班主任积极性的要求;从操作上要有可行性、体现具体实在的要求。

(三)指标体系:要体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方向性,即体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基本规律,为促进班主任工作科学化服务,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二是先进性,即有时代精神,参考外地、外校的成功经验;三是可行性,即符合当地班主任工作现实的总体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降低要求。

三、实施

(一)具体要求:1.从评价主体来看,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2.从评价时间来看,要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3.从评价内容来看,要单项内容与整体评价相结合;4.从评价过程来看,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5.从评价结果来看,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6.从评价方法来看,要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7.从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来看,应与班主任的奖励、晋级相结合;8.评价既要肯定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成绩,又要肯定班主任工作改革的成绩。

(二)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是班主任按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即班主任自身对照评价项目进行自我检查(班主任自己评价自己的工作,更容易被本人接受和理解,能对工作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反思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形成一种推动自己的动力,有利于减少评价活动中不正常的干扰因素,压力小,能缓轻紧张感;但自我评价也因主观因素多,受个人整体水平制约,可能使评价欠深刻,也由于缺少与其他班主任比较,容易产生偏颇,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倾向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而且可能由于夸大优点掩饰缺点,导致评价的客观性、信度和效度不高)。

2.他人评价法,他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会 比较全面和深入,但要注意他人评价的“主观”成分、“从众”成分、“成见”成分。

3.集体评价法,有助于克服个人评价时的个人倾向性造成的偏差,使评价更客观、更精确。

(三)组织实施

1.阶段:由三个阶段构成,一是分析和确定教育评价目标,二是选择、运用评价工具和手段,三是对资料加以分析、形成价值判断。

2.步骤:(1)确定标准,这是评价的依据;(2)组织动员,这是评价的前提;(3)收集资料,这是评价的基础;(4)分析判断,这是评价的结论;(5)对评价结果的处理。

第二篇:全省自考先进考点材料

精心打造公平环境 努力服务自学考试

——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安四中考点先进事迹

维护国家自考尊严,是每一个国家自学考试考点的神圣职责,该如何维护国考尊严?这是摆在每一个自学考点的光荣使命。高安市高等教育自学考点,自2000年确定在高安四中并顺利组织实施至今,该校以高度的认识,维护自考的公正;以过硬的措施,确保自考的公平;以可信的效果,接受自考的公开。赢得了领导的肯定、社会的好评和考生的认同,取得了既维护国家自考尊严,又维护考生自考利益的双重效益。

把认识统一在维护国家自考的公正上为什么要维护、如何维护国家自学考试的公正性?这是摆在每个自学考试考点领导班子面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如何确保国家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形式中的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独特形式的公正?这是高安自学考点高安四中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的问题。

1、班子成员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班子,在宜春市名校长方恒昌同志的带领下,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讨论,他们把对自学考试的认识统一在如何依法执行“三公”的关键上。他们认为:首先要公正,不公正就难以公平,做不到公平就不好公开,因此公正是根本,公平是关键,公开是保证,“三公”缺一不可。为了公正的组考、施考,该校行政成员在学习上是人人参与:学《手册》、明《守则》、懂《规则》;在考试中个个上阵:有的当主考官,有的做考务员,有的当监考,有的是楼层督察,有的做安全保卫,各司其职,一个不漏。

2、监考队伍配置精良。每次施考,多则100余人,少则80上下,学校都是从136名教职工队伍中、从党员阵营中、从省市骨干教师和优秀模范教师中挑选,挑选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考人员,反复权衡比较,优中选优。一次考试也不轻视,一个人选也不马虎。

高安四中考点不仅以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高安市教育先进单位以及中考质量长盛不衰而饮誉省地市,更以良好的自考环境多次成功组织了自学考试,其根本因素就在于班子精干、队伍精良、思想统一、行动到位。

把措施落实在维护国家自考的公平中在照章执考、公正司考前提下,公平就有了底座,是否能确保自考全过程的公平性,这是检验每个考点的关键所在。高安四中考点自始至终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定措施,突出抓好了“三点”。

1、抓重点,双管齐下检验自考成绩的真实程度,关键在考场,在监考教师,如何确保监考教师严肃实施每场监考,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是组织自考的重点,真正控制好监考教师是自考成败的关键。如何控制?他们采取了双管齐下:一是场场考评,二是人人考核。每场考试对各个考场的监考教师都进行考评,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级别评出监考等级,由楼层(3——4人)督察人员针对当场考评情况填报到考务办公室,对每次考试凡“优秀”次数50%以上、其余为优良等次的监考评为“优秀”监考员;“一般”以下占50%的,第二次不再定为监考;凡出现“不合格”的,下一场就撤换。所谓人人考核,是专门为自考而设的,即把自考情况纳入教师的评先考核之中,配备一定分数,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2、抓焦点,三箭齐发焦点之一:考前筹备工作。每次自学考试,学校总要提前10来天,召开该次自考专题会议,确定自学考试各类“岗位”人员。首选是监考教师,无论每次考试的考场多少,学校都是慎重其事,反复比较筛选,倾其所有,敲定试场人选,确定甲乙搭配,兼顾以老带新,以骨干带一般;次选是考务人员、楼层督察、安全保卫、后勤保障人员,从宣传标语、横幅、考务细则的书写、张贴、悬挂、人选到广播、司铃、茶水服务人员的确定,事无巨细,逐一核定,然后上报给自考办。

焦点之二:组织施考工作。每次考试的前一天都要认真整理考点环境,认真布置试场,认真召开施考会议,认真学“考点手册”、“监考守则”等文本,认真听取考点县、局、自考办领导对该次考试的工作要求,认真做笔记,认真签订“责任状”;每场考试,规定提前一个钟头进考点办公室,进行试场押签、熟悉考生照片、温习监考 业务、领取当场试卷、听取环节强调,然后按时进入考场,严格检查考生夹带等违考物品;广播系统同步反复播诵“考场规则”、“考生守则”等文件;进入考试时段后,两位监考各司其职,严格核对考生证、照、号,随后一前一后,注视全场,忠于职守;督察配合巡视来回走动,寻找违纪隐患,捕捉作弊苗头,尽量将作弊违纪现象控制在最低程度,反复提醒监考是为国家办事,力求严格公正监考、维护公平竞争、接受公开监督,不讲人情面子,不留作弊隐患,要求次次如此,科科如此,场场如此,人人如此。

焦点之三:考后小结工作。每场考完,考务办公室根据督察考评情况,写成书面小结,并在下场监考前通报,及时纠错防偏,扬长避短。

3、抓难点,四设关卡。

即“卡、查、察、罚”。把四大环节牢牢抓在手上,一是“死卡”、二是“严查”、三是“细察”、四是“硬罚”。

入场——死卡。考生凭身份证、准考证进门,过监考教师入场关,凡禁带物品一律拒之场外,如书籍、手机等。

场内——严查。监考依照考室规则,核对“身份”真假,查对填涂内容有无。

场外——细察。由楼层督察人员(即监考教师评定者)来回在场外巡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监考。还有县纪委和局纪检人员不定时巡查,有时频率达两分钟一个来回考后——硬罚。对考生舞弊情况逐科逐场曝光,顶替的“轰走”,夹带的“没收”,该取消当科成绩的、该通报到考生单位处罚的、一并曝光,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把效果定位在接受国家自考的公开上自考严不严,监考是关键,监考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行不行,效果是证明。自2000年接受高安自考考点以来,学校一共举行了 10多次自考,及格率全市最低的,控制在30%左右,效果如何,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统计,近两年来,共曝光30多次,请出代考10多人次,批评教育舞弊违纪人20多人次。

实践证明,近三年来,高安四中这一考点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组织规范、严密,服务,到位考纪考风良好,环节上无失误和差错,考纪考风上无重大问题和集体作弊现象,维护了国家的自考尊严和考生的自考利益,社会反响良好,为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作出了考点应有的贡献,是可以信赖的,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篇: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总结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湖南省自考网: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

平衡精神是知识产权法律价值二元取向的内在要求。对此,国内外学者已有共同认识。十多年前,美国学者Pat ter son 和Lindberg 在他们的著述中将一部现代著作权法描述为“协调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权利的平衡法”。[1]笔者则在研究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时,提出了“著作权法的平衡精神这一新的理论命题”。[2]客观地讲,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是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知识产权法平衡理论的建构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冯晓青教授2006 年出版了《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以下简称《平衡理论》)一书,读后令人振奋。这部篇幅近百万字的专著是冯晓青教授继《知识产权法哲学》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一、《平衡理论》在知识产权法研究内容上的重要发展和观点创新 《平衡理论》对法律中的利益平衡的基本理论、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法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确立及保障的正当性、知识产权法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以及制度安排和价值构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

1.系统化的理论与理论的系统化

《平衡理论》力图建立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以利益平衡为基点,其通过对知识产权法诸重要问题的深度挖掘,在理论系统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理论。作者试图对知识产权所蕴含的法理从哲学高度进行提炼与升华,根据法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开展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理论探索:以利益平衡、财产权等范畴为基点,对知识产权的界定进行研究——旨在为知识产权法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对知识产权的根本属性及其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勾勒出知识产权的本原。具体地说,作者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深刻理解知识产权法本质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的内在价值构造,发掘出知识产权法背后的利益平衡机制。以利益平衡为基点,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需求这对基本矛盾,探讨利益平衡机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提出了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以提升对知识产权法理论的系统认识,为知识产权部门法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视角和新模式。

应当说,《平衡理论》构建的利益平衡系统化理论适应了我国法学研究中部门法学正积极向法理学靠拢、部门法学日益法理化的大趋势,对于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知识产权立法、司法、法律意识培养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2.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3]透彻认识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是掌握知识产权法的精髓之必需。作者以利益平衡为视角论述了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由于知识产权与思想、信息、知识的表述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保障知识创造者权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知识广泛传播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公益目标。因此,作者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只是知识产权法运行的中间过程,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和文化进步才是知识产权法的终极目的”。[4] 在《平衡理论》中,作者不仅对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做了宏观研究,分析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的关系,提出了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目标模式,而且以知识产权的专门法律即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为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3.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及其扩张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是建构知识产权制度理论大厦的前提。[5]在《平衡理论》中,作者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进行了考察,从法哲学、经济学等层面回答和论证了知识产权私权性的合理性,从而为利益平衡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分析,作者解决了为何应给予知识产权以专有权保护的本源问题,使读者对当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仅如此,作者以宽广的理论视角,从技术发展、文化进步、法律进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扩张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缘由。作者认为,知识产权的私权发展史,也就是知识产权的扩张史。知识产权私权的扩张反映了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在一般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形成的更广泛公共利益之间的动态平衡。[6]作者关于知识产权扩张的系列研究已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拓宽了知识产权法的研究视野。4.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但在我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中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正如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发布的《整合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所指出的:不管对知识产权采取什么措辞,我们更倾向于把知识产权当成一种公共政策的工具,它将特权授予个人或单位应当完全是为了产生更大的公共利益。[7]在《平衡理论》中,作者以设专编的形式在探讨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关系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系统研究了公共利益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中的体现。作者指出:著作权法中存在着广泛的公共利益,它也是最终促进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定义来研究著作权法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公共利益在著作权法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来了解著作权法的概念性框架。[8]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势下,作者对知识产权法中公共利益的系统揭示,很有理论见地且具政策实践价值:这就是要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仅当成是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工具。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今天,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在保障权利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5.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也是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认为,公有领域本身只是一个学理概念,在知识产权专门法中一般不存在这样的术语。但是,它的提出对于深刻认识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透视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正是因为知识产权法中存在公有领域,知识产权法才能在保障知识产权人专有权利的基础上促进知识传播与利用、社会公众合理分享知识和信息,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的目的。[9]在该部分,作者除了一般性地论述知识产权法公有领域原理外,着重对“思想”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知识共有物与公有领域的保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深度挖掘:以利益平衡机制为轴心

《平衡理论》对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深度挖掘,体现在以利益平衡机制作为轴心而建立的系统化的平衡理论思想方面。作者认为,自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来,利益平衡一直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法中的诸多原则和具体规则背后,都反映了协调和解决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冲突的思想。整个知识产权法在价值构造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衡模式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例如,知识产权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利益间的平衡;专有权保护与知识产品最终进入公共领域的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权利行使内容和方式与权利限制的平衡;知识创造与再创造的平衡;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平衡;等等。即使在国际层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理念和精神也仍然是平衡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利益平衡是一种价值判断,是知识产权法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此外,作者对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探讨,还兼顾到“制度外的平衡”问题以及国际层面的利益平衡问题。作者分析了知识产权法在合理限制竞争的基础之上促进竞争的机制、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协调以及在促进有效竞争方面的利益平衡,并剖析了国际层面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平衡存在的问题与利益平衡的重构。

应该指出的是,《平衡理论》对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深度挖掘,在立足于利益平衡视角的基础上,还着重探讨了确立利益平衡机制的法律制度安排。尽管相关主要内容非作者独创,但在具体研究上则可以看出其很多创新的观点和思想。例如,作者剖析了著作权扩张、限制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以及独创性与公共领域之关系,阐明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与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的关联性。[10]又如,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关于著作权限制的主要形式——合理使用,尽管已有的研究成果已较成熟,但作者仍力图从公共利益、鼓励与接近之平衡视角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新的探讨。[11]

三、多维视角、方法和思路透视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

基于知识产权涉及多学科以及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联系,《平衡理论》力图从多维视角透视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并利用法哲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全景展现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从而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理与精神。http://www.xiexiebang.com/

1.历史之维度: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折射知识产权法的制度理性 作者从知识产权文化历史、知识产权思想史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中,认识和把握相关的原理、制度与规定。这种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全书中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有利于作者论证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把握相关内容分析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探讨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部分,作者从私权的历史演进出发进行分析,使人对私权性质的把握更加完整;在从“垄断”的角度探讨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时,作者挖掘了早期英美法系国家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相关的立法和学术资料,便于读者理解知识产权专有性的本源;在著作权的扩张部分,作者以演绎权等权利为例论述了著作权扩张的轨迹;在论述著作权法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时,作者从对《安娜女王法》的考察开始,论述了著作权法中隐含的确保公共利益的目的。http://www.xiexiebang.com/

2.法哲学维度: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认识知识产权法的内在平衡精神 作者注重运用法哲学研究方法,探讨如何通过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并分析通过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来确立知识产品资源分配的正义标准、正义模式和正义秩序。作者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双向本位的价值体系模式下,知识产权法中立足于个人权利本位的私权和立足于社会本位的公共利益,只有在利益平衡机制中才能都得到实现,知识产权法也只有在利益平衡机制中才能保障实现其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该书以利益平衡为轴心,充满着对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与价值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探索,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的不懈追求和较高的理论水准。http://www.xiexiebang.com/

3.经济学维度:从知识产权的经济禀性出发探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透视知识产权诸制度的经济理性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经济学分析方法强调市场与效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其优化配置。尽管《平衡理论》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冯晓青教授《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评析一书不是一部专门探讨知识产权法经济学的专著,但作者对利益平衡理论的探讨和理论构建却同时也充满了经济学思考的因素。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运用经济学原理,包括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原理分析相关的问题。在该书中,作者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间的均衡途径,以及实现知识财富公平与合理分享、知识财富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方式;以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透视知识的公共性与知识产权的私权性、知识产品的外部性与知识产品保护的非直接控制性、产权激励与非产权保护的比较等,深刻阐明知识产权法中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的经济理性,并以经济学原理透彻分析了知识产权诸制度体现的利益平衡机理。4.公共政策学维度:从工具主义层面审视知识产权立法与实践的现实问题 根据笔者观察,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运用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的重要方面有实用主义态度、公共政策立场、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等。其中公共政策立场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推进知识产权政策。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国内政策也是国际政策,并且是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政策取向的。从公共政策学层面思考和研究知识产权法问题,是笔者近年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关注的方面之一。笔者注意到在《平衡理论》一书中,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从公共政策学维度研究知识产权法的理论问题。http://www.xiexiebang.com/

例如,作者在系统分析知识产权法之目的与利益平衡问题时,从知识产权的制度价值与公共政策平衡的角度考察,对知识产权法的公共政策目标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探讨“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时,作者在很多方面考虑了知识产权法的公共政策问题;在分析知识产权滥用与竞争法的关系时,作者重视创新政策、竞争政策和表达自由政策等公共政策在与知识产权法有关的竞争法领域的运用。[13] 《平衡理论》是作者研究知识产权法的系统研究成果。应当说,它不仅仅在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意义,而且对其他部门法学研究特别是部门法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http://www.xiexiebang.com/

当然,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这部近百万字的理论专著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对当前知识产权国家保护失衡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该书的完整性和学术价值。《平衡理论》不失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一部具有相当理论品位的学术著作。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提出利益平衡论可以作为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一)“在法的创制过程中,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法的创制的关键。”1作为协调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知识产品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知识产权法更不例外。从“利益”的角度考察,可以将知识产权法看成是在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法律选择和整合。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是国家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或者说垄断利益与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的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毋庸指出,人类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在很早即已存在。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智力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愈来愈激烈,在客观上提出了以有效的方式加以协调的需要,于是知识产权法在几百年前诞生了。http://www.xiexiebang.com/

这种制度,一开始就是作为协调和平衡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平衡知识创造者的专有利益或者说垄断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而出现的。

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是激励知识产品生产的重要法律机制。无论是从知识产权的劳动理论还是经济学理论2等视角看,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的授予和保护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然而,知识产权法这种产权制度的运行是有代价的,这表现为专有权的授予限制了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为此,需要在知识专有权和知识共享权之间进行利益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在几百年的知识产权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利益平衡原则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原则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国外有关著作权、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的案件,无不表明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通http://www.xiexiebang.com/

3过司法实践得到了发展,回过头来又明确地用于指导司法实践和立法的修改与完善。国内外有关学术观点则表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与机制越来越达成共识。在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历史发4展过程中,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发展的主旋律。知识产权在历史上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张,这种扩张的背后即是利益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在当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利益平衡依然是知识产权法上永恒的主题。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协议)明文规定应当促进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序言部分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则将“保持作者的权利(表演者、唱片制作者的权利)与广大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获得信息的利益之间的平衡”作为公约的重要目的。这可以说是国际上对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则达成共识的标志。

(二)在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的总体框架中,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构成了利益平衡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主张以利益平衡建立知识产权法理论基础的主线。法律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知识产权法也不例外。由于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知识产权法需要在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这是因为,在知识产权法调整的利益关系中,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是这种利益关系的核心,而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定专有性,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接近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品的利益是冲突和矛盾的——知识产权直接表现为对他人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情况之外未经许可使用行为的禁止。http://www.xiexiebang.com/

知识产权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知识产权法不可能只对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这两种冲突的利益之一加以保护,而必须本着既有利于刺激知识产品的创造又有利于知识产品被公众接近、利用、传播的原则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为此,就必须在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知识产权法本身是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做出的制度设计,旨在激励知识创造和对知识产品需求的社会利益之间实现理想的平衡。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很强公共利益性质的私权也表明,需要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个人利益特别是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和协调的关系。知识产权法通过平衡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知识产权法公平、正义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利益平衡也是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法本着这一原则,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合理权益,协调两者间的关系,是实现既鼓励知识创造又促进公众对知识产品接近的关键。知识产权法也只有在对利益平衡目标的不断追求中,才能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合理的配置。http://www.xiexiebang.com/

由于在知识产权法中,激励知识创造与确保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通过透析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公共利益以及知识产权的立法目标研究知识产权法中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变得很重要。这种平衡反映了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特别是智力创造的机制和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的调节机制。从这种平衡中,可以对知识产权法的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整个制度框架做出完整的认识,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价值构造与制度设计原则。

利益平衡在实质上反映了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和适当的分配。通过分析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以及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中著作权人的利益、专利权人的利益、商标权人的利益、商业秘密权人的利益与相应的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可以发现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主要体现为知识产权立法设计上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和利益与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情况下做出公正的、适度的、合理的划分。这种划分是确立知识产权专有领域和知识产权公有领域的适当、合理的界限。

进一步说,从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制度看,利益平衡要求授予的知识产权不仅仅应当“充分而有效”,而且应当“适度与合理”。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充分与有效,是发挥知识产权法激励机制的前提。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规范知识产品归属、市场流转、利用的法律制度,其直接目的是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概念本身也体现了对知识产权这种法定垄断权的依法确认和保护。但是,这只是知识产权的利益天平的一面。另一面即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度和合理”的问题。根据法理学原理,权利作为利益的法律化,是法律设定的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这表明任何权利都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是权利人与其他任何人利益的分界线或者说平衡点。在知识产权法中,同样存在这一平衡点。http://www.xiexiebang.com/

具体体现在知识产权法的规范要求上则是对知识产权的适当而合理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度和合理要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保护严重不足,而是应当维持一种适当的保护水准。从知识产权本身的权利配置看,适度和合理要求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设置既保障了激励知识创造的需要,又使得知识产权的授予不至于成为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的障碍。私权保护是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前提,“适度和合理”保护的要求则使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受到利益平衡原则的制约,即知识产权人的私权保护不能超越知识产权法需要保障的利益平衡目标。

不仅如此,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看,这种权利设置与作为知识产权法的替代机制的其他制度相比,知识产权法在总的社会效用上、在增进社会的总的福利上,应当是具有最佳效果的。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在激励对知识创造的利益与知识产权垄断权对社会公众利用知识和信息限制的社会成本之间相比,其取得的社会净利益仍然大于允许知识产品被自由使用的“社会所有权”环境下的对知识产品使用的利益。虽然要精确地“计算”现行的知识产权法界定的专有权范围是否代表了在激励和接近之间的理想的平衡是很困难的,这却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一种平衡。http://www.xiexiebang.com/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从平衡的性质上看,它既表现为一种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状态。在从利益平衡角度审视和认知知识产权法时,也需要认识到平衡的这一性质。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过程的平衡表现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由于理想的平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这种状况的不断追求就是知识产权法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知识产权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都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一旦这种环境和条件被改变,原有的平衡状况将被打破、原有的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就会变得不适当,这就需要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重构利益平衡机制,如实行对知识产权限制的反限制来重新协调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本文研究的知识产权法之利益平衡本身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静态的平衡。作为一种状态,它表现为知识产权法在对知识产品权益分配、权利义务关系总体上的和谐协调。就作为一种状态的平衡来说,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体现为一系列情势,并具体反映在知识产权法制度设计中。具体地说,作为状况的平衡主要体现为:

一是知识产权的有限专有与最终进入公有领域的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于知识产权保护期限或者说有效期的限制。知识产权专门法律规定知识产权具有有限的保护期,其目的在于避免知识产权私权永久性地被个人占有,使知识产品来源于社会而最终又回归于社会,使社会公众最终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正如David Nimmer在剖析著作权公共利益问题时所指出的一样:根据著作权法的传统的公共利益原理,代表公有领域的作品成为人类的继承物的一部分,并且著作权只是在通向更大利益的道路中报偿作者的一个临时的站台。5可以说,知识产权的时间限制是实现知识产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制度机制。美国国会报告即讨论过在确定著作权的适当的期限上的激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机制。

二是知识产权的权能均衡。权能均衡是指“各行为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之种类、数量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7本文所称的知识产权是一个类称,它是由一系列专有权构成的一个权利系统。知识产权每一个权能的设立,都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并且,每增加一个知识产权的权能,需要在这一权能层次上实现相应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权利所有人的专有权与受权利人控制的社会公众的合法需求的平衡。知识产权的扩张,无不体现了这一情况。8知识产权的权能均衡,一般地说需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社会发展出现了使用知识产品的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严重地影响到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法却没有及时增加新的权能;二是盲目追求知识产权的扩张,使一定时期授予知识产权的权能太多,以致引起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冲突。

三是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方式的平衡。这种平衡也是知识产权法涉及利益平衡的最广泛和关键的内容。该平衡体现在知识产权人方面就是,知识产权人在行使自己的专有权时,以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为前提。知识产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公众也应当保障权利的正常行使。但是,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权利的行使不能因此影响到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正常利用。如商标的保护范围在传统上通过通用化原则、描述性原则等受到限制,这将商标保护范围限制为商业性质的、市场交易领域。在不是这些领域的使用范围时,商标权人原则上不能干预。就著作权行使来说,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能阻止他人为学术研究、教育等目的使用其著作权作品。就专利权的行使来说,专利权人也不得垄断技术排斥他人对技术的正常接近和使用。

(四)需要指出的是,在从利益平衡角度“解读”知识产权法时,有可能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平衡总是与不平衡相伴,与不平衡构成一对矛盾;而且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平衡,不平衡才是知识产权利益关系状态的特征。应当看到,从平衡与不平衡这对矛盾来看,在以利益平衡作为知识产权法的基石时,并没有否认不平衡的现实性。主张平衡,正是因为存在不平衡(失衡)。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存在失衡状况时,才有必要实现平衡。尽管基于平衡是暂时的现象和状态而可能随时被打破,却不能因为这种“暂时”的平衡而否认平衡的价值——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会在新的环境下形成新的平衡。另外,平衡的相对性也表明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的条件性对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利益平衡有条件限制,为了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目标,就需要创建并维持平衡的一套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为实现“利益—权利”协调机制的平衡条件。像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权利归属制度、权利限制制度、权利有限保护期制度、权利许可和转让制度、权利救济制度等就是体现。没有这些制度保障,或者这些制度之一部分不太完善,知识产权法的有条件的利益平衡就难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发展也正是在利益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的,而总体上是趋向于平衡的。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知识产权法基石的利益平衡状态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趋向就是原来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致使原有的平衡状态走向失衡状态。为了使知识产权法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协调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关系,以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用,这就需要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进行调整,重新规制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义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之继续成为鼓励知识创造和扩散、促进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制度。这里所说的调整和重新规制,一般体现为知识产权立法的修改和完善。从这里也可以理解到,为何与其他的法律制度相比,知识产权法的修改比较频繁。

另外,对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与原理的探讨,一般是以知识产权的几部专门法律即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为例剖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能够纳入知识产权客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发明等,迄今为止已经在知识产权法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就提出了上述四部知识产权专门法以外的知识产权法,是否也同时适用本文分析的利益平衡原理,以及新出现的客体是否也适用知识产权法的一般利益平衡原理的问题。应当说,本文探讨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理,原则上是同样适合于其他知识产权法的,只是在不同的知识产权法中,权利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表现各不相同。http://www.xiexiebang.com/

一般地说,属于其他创作性成果类别的,像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其立法保护在利益平衡机制上更接近于专利法、著作权法——在智力创造者的权利和公众接近、利用这些智力成果的权利及在此基础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知识、信息、技术、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使用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而属于其他标识性类别的,像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之类,其立法保护在利益平衡机制上更接近于商标法——识别标志权人的权利与消费者利益、竞争厂商的利益及在此基础上的促进有效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公共利益的平衡。从这里不难理解为何像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律、集成电路保护法律和植物品种保护法律规定了类似于专利法或著作权法的内容,特别是对专有权利的确保和对权利的适当限制,而像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之类的保护法律则在注 重对这些名称或标记权利人保护的同时更注重防止名称或标记被混淆而导致消费者受损和竞争秩序的混乱,从而维护了在保护广大消费者和有效竞争基础之上更广泛的公共利益。

(五)本文需要指出,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和机制总是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这是由于利益平衡作为平衡的范畴,它也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环境中,一定时期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在价值取向上相对来说有所侧重。例如,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相比,在利益平衡的天平上可能更加倾向于公众接近和使用知识与信息的利益。在知识产权法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略低,而对专有权的限制较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这种利益的天平则有向权利人倾斜的趋势,当然这与在知识产权国际化影响下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一定关系。http://www.xiexiebang.com/

总的来说,尽管利益平衡在不同的知识产权法中表现不一,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它作为建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框架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机制是毋庸质疑的。正是在此义上,本文将其视为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篇: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总结(2013年)

名词解释

资金流?:资金流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系统:首先,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单元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组成元素肯有相关性,其次,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某些目标而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系统具有目的性

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

网络: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利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作业信息:作业信息是反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分析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因素识别企业的主要信息需求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方法。

供应链:指的是具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链条

数据元素: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即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

模块:是指独立命名并且拥有明确定义的实体。

代码:是用数或字符代表事务名称,属性或状态等的符号。

系统测试:是指将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环境等综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保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协调运行。

个人复查:

是指某个编程人员检查自已编写的程序

并行转换:

是指让新旧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后使用户的操作逐渐从旧系统的方式转换成新系统方式,在新旧系统并存期间,一旦新系统有问题就可以暂时停止而不影响原有系统正常工作。

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进行风险识别分析,策略制定监控风险执行情况的过程。

协同作用:是指系统中各要素的协调和共同行为,使整个系统的有效性远大于各要素单独行动有效性的总和:

企业内部信息:又称内源信息,是企业生成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企业系统规划: 是指根据企业目标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方法,该方法根据企业目标分析企业过程,数据类等,然后再从数据类分析出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后建立基于目标的企业规划。

系统调查:是对企业和组织现行系统及其周围环境现状的了解,从而撑握与系统开发有关的基本情况,确定信息需求。

扇出系数:是指一个模块直接调用其它模块的个数。

分解方法:是指把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分解成许多人们可以容易处理和理解的细小部分,并通过对这些被分解的部分进行研究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协调职能: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的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 ,整体性的一种职能。

供应链管理: 是指协调供应链生产,存货,选址及其运输活动从而在市场上达到响应速度与效率的最佳组合。

显见的必要性:是指随着组织的发展和对管理要求的提高,系统目前所使用的管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必须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新型系统。

界限校验:是指通过检验数据是否在限定的取值范围内来检测输入的数据的正确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和竟争力的过程。

虚拟组织:是由若干独立实在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动态”虚拟”的企业。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它是一个大型综合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的开发环境。

结构化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先将整个系统自顶向下模块化结构进行模块分解,然后逐步编程实现,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上的通信线路及各个计算机之间相互连接的几何排列或物理布局形式.变换型数据流程图:是指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的线性结构的数据流程图。

企业战略 :是指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划与谋略。

面向对象中的继承 :是把若干个对象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下层的子类具有和上层分类相同的特性。

业务流程优化。:是指根据系统调查阶段了解到的情况,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摸清现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分析和改进。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识别,分析并对风险做出积极反应的系统过程。

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和其它信息技术为核心,为实现某些系统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系统。

信息系统执行规划:是对战略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的具体按排,包括开发项目的具体时间,资金筹措,人员组织,管理办法,工作步骤和控制指标等。

系统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是指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不仅给用户带来一定效益,还应尽可能减少系统的不必要开销。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以及现代的办公事务处理的一项综合技术。

电子商务:从侠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包括通过互联网,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通过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少量的符号,图形和与此相关的注释来表示系统的逻辑功能,表示所开发的系统在信息处理方面要做的内容。

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操作系统:是统一管理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在计算机的用户之间起到接口的桥梁的作用。

系统的边界性:系统是有边界的,系统在边界内,环境在边界以外,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

系统的整体性:将系统中各元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各要素有效协调,以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面向对象中的类:中对相似对象的描述,这些对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和行为,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实现方法。

外部实体:是系统以外的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是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处。

助记码:是为了帮助记忆,用数据,符号将编码对象的名称,规格等描述出来并作为代码的一部分。

外在风险:是指项目外部因素造成的,超出项目工作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

系统边界:系统本身的功能与那些不受本系统控制但又影响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的界限。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客户机为前台,服务机为后台,协同执行一个应用程序任务客户机负责数据处理的启动和部分控制,以及与用户交互,服务器则运行DBMS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任务。

风险识别:是确定哪些风险可能会对项目产生影响,然后将这些风险按特征分类记录为文档,系统化的确定对项目的威协。

物流中心:主要接收供应者的送货请求,将有形商品送达采购者,并跟踪商品流向动态。

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对系统开发过程具有约束的指导性文件,是系统设计工作的依据和系统验收工作的检验标准。

分布式系统:的工作模式是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地理位置上分散的配置,业务可以独立处理但系统在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下运行。

鱼刺图:又称为因果分析表,用于确定风险的起因,每个刺代表了可能的差错原因,用于查明问题之所在,此图不仅可以用于风险分析,还可以用于质量缺陷问题的分析。

简答

简述对系统操作员培圳的基本内容: 1.必要的软硬件知识

2.键般指法,汉字输入等训练 3.新系统的工作原理

4.新系统输入方式和操作方式的培圳 5.简单错误及时处置知识 6.运行操作注意事项.简述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点: 1.关系数据模型易于理解和应用 2.具有较高的数据完备性和规范性 3.具有更好的数据独立性 4.具有更好的数据保密性 5.简化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简述系统方法的主要内容: 1.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

2.要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 3.要考虑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同效益

4.要考虑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和相互的作用

5.要注意在实践中遵循系统方法

简述文档编写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2.完整统一,文字准确,简单明了 3.可追朔性 4.文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5.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简述电子商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在商务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商务活动的方式提供了快捷方便低成本的交易方式

简述Access存储数据的格式:

1.Access数据表以行和列的格式组织存储数据

2.Access存储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的,每个主题使用单独的表 3.在表中每一行为一条记录

4.表的每一列为一个字段,一条记录中包含了数据库中的每个字段 5.每条记录有一个主关键码

简述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1.直线制,2.职能式,3.直线-职能制 4.事业部制 5.矩阵制

简述MIS失败的主要原因: 1.设计的MIS不符合企业的目标 2.MIS的功能和管理流程没有融合 3.需求不明确,变化因素多 4.工程涉及面广,参加人员多而配合不够

5.风险因素考虑不周简述系统转换的主要内容: 1.数据的转换 2.系统环境的转换 3.资料建档与移交 4.人员培圳等

简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工作文件规范化,自顶向下的系统方法,用户的观点

简述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1.Access操作简单与Office中的其它组件具有相同的操作界面,风格一致 2.数据转换方便,用户可将其它系统的数据方便地导入和导出

3.数据对象丰富有七种对象类型

简述组织扁平化及其作用:

组织扁平化主要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削减中间管理层数量的过程,组织扁平化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提高了管理效率由于组织扁平化使一线人员的信息很快传给上层使后者及时发现问题和商机

简述战略信息的作用: 1.确定企业的目标 2.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 3.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4.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5.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计划功能 2.控制功能 3.预测功能

4.辅助决策功能。

简述信息系统评价的必要性:

1.信息系统的开发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系统工程,必须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2.通过信息系统的评价可以使用户深入了解所使用系统的特点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

3.系统评价可以提高用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提高参与系统维护工作的积极性.4.可以为系统开发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系统开发人员的开发水平.5.便于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系统的升级与改进提供依据.简述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 1.系统的吞吐量 2.系统的响应时间 3.系统的可靠性 4.系统的地域范围 5.系统的处理方式

6.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简述制造资源计划MRP2的特点?: 1.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考虑市场需求而且补充考虑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2.MRP2把企业中的各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一体化的系统

3.MRP2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

4.MRP2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仿真模拟出各种未来将会发生的结果。

简述项目管理的特征:

1.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实施,这个组织应具有临时性,柔性化的显著特点

2.规划资源,项目需要规划资源,从时间,成本质量,客户关系等方面满足用户目标,完成项目目标。

简述管理信息的主要特点?

1.信息量大,企业中有大量的原材料信息,物资设备信息,生产信息,人事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等

2.来源分散,企业内各部门,各产,供,销环节企业外的市场,客户,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同行及相关企业都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收集困难化,复杂化。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以下四个阶段 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 2.综合数据得理阶段 3.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4.战略支持系统。

简述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关系? 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作用。.1.组织战略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

2.组织变化促使信息技术发展

3.组织的约束条件制约着信息系统的变革.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1.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为企业变革提供支持 3.信息系统也会成为组织的累赘

简述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主机和外部设备两部分组成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外部设备包括外存储器,输入设

备和输出设备。

ACCESS中包括哪几种查询方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Access中数据查询有选择查询,交叉查询,参数查询,操作查询和SQL查询1.选择查询是最常用的查询类型,它是根据指定的查询准则,从一个或者多个表中获取数据并显示结果,2.交叉表查询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的统计值

3.参数查询是一种利用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准则的查询,4.操作查询与选择查询相似都是由用户指定查找记录的条件,操作查询是在一次查询操作中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编辑等操作

5.SQL查询就是用户使用SQL语句来创建一种查询。

简述BSP方法的主要步骤? 1.描述企业的战略目票 2.定义过程3.定义数据类型 4.定义信息结构

5.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

简述采用IT外包的主要优点

1.有益于企业将力量集中到核心能力上

2.有益于预见成本 3.简化内部的管理工作

4.促进企业资源整合.简述初步调查的内容?

1.初步调查的目的:包括读者对象,目的等,初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总体上了解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信息需求,从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新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2.调查内容: 系统分析人员要调查有关知识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包括主要输入,主要输出,主要处理功能以及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3.分析内容: 现有什么,需要什么,在现有资源下能提供什么,此项目有无必要和可能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开发 4.了解系统的基本情况,收集与系统相关的参考材料

5.技术要求和限定条件。

为了保证系统设计的顺利完成,系统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1.系统性原则

2.灵活性及可变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简述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 1.描述了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开发人员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2.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或合同,为双方的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3.作为目标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据.简述风险的分类?

1.按风险的后果: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2.按风险来源: 划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3.按风险的影响后果分:划分为政府风险,项目业主风险,承包商风险,投资方风险,监理单位风险,供应商风险等4.按风险的可预测性分: 划分为已知风险,可预测风险,不可预测风险 5.按原因角度分,划分为商业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

简述CMCC的分级结构及其主要特征? 1.初使级,软件过程的特点无序,有时甚至是混乱的2.可重复级,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

3.已定义级,用于管理的和工程的软件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

4.已管理级,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 5.优化级,通过对来自过程方面,来自新概念方面,和来自新技术方面的各种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持续对过程进行改进。

简述系统测试的要求? 1.需要制定一个测试计划

2.测试的目的不是证明程序的正确性,而是尽量的发现错误

3.应避免编写与程序人员承担测试工作

4.测试用例应包括输入的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

5.测试用例不仅包括合理,有效的数据,还要包括无效和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简述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1.硬件的维护,工作包括硬件的日常的保养和硬件的更换维修工作 2.软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工作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以及预防性维护,3.数据文件的维护,对数据文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4.产品代码的维护,对代码进行必要的修改或重新设计

简述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识别,记录,和分配项目角色,职责和关系,其主要输出是人员管理计划,描述人力资源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引入和撤出项目组 2.项目团队组建,将所需的人力资源分配到项目,并投入工作,其主要输出是项目成员清单

3.团队建设,提升项目成员的个人能力,和项目的整体能力

简述自底向上系统开发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1.符合现实应用逻辑过程,易于适应组织的需要

2.易于理解系统的附加需求的需要,和判断其费用

3.易于控制和管理 缺点

1.不一定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 2.难于保证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简述管理的计划职能

是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为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简述使用ER图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1.描述实体和属性确定主码

2.按照具本情况,分析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实体和实体联系的属性 3.绘制ER图

4.按转化规律,转化为关系文件。

简述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的必要性 由于新系统一般都是以当前系统的基础为前提,只有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弄清业务现状发现博弱环节,才能改进系统和开发新系统提供可靠的资料,为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打下基础。

简述人机对话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对话设计以用户需要为先 2.对话设计的实质是信息交换 3.对话设计友好性强。

简述企业竟争战略的含义及其内容 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竟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竟争方向,竟争对象,竟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构成。

简述管理的层次 所谓管理的层次,就是把管理组织划分为多个等级 1.高层管理,属战略级管理 2.中层管理,属战术级管理 3.基层管理,属作业层这理.简述关系数据模型的五个概念

1.关系,即一个二维表,表名即关系名 2.元组,表示关系的一行 3.属性,表示关系的一列

4.主码,用于唯一标识该关系的元组 5.关系模式,用于行定义的描述.简述数据流程图的功能

用少量的图形符号和有关注释在逻辑上描述系统功能,输入,输出与数据存储等,表示所开发的系统在信息处理上要做什么.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系统设计人员用于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简述数据库设计经历的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4.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5.实施,运行和维护阶段

简述编写信息系统文档的基本要求, 1.文档应具有针对性

2.文档应完整统一,文字准确,简单明确

3.文档应具有可追朔性

4.文档管理应制度化,规范化 5.注意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息化有助于加强企业的竟争力,推动业

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有利简述管理控制子系统的主要任务1.汇集下层传来的信息并结合环境信息,监督控制底层的运行

2.处理中层信息上传给高层,理解并执行高层下达的指令,必要时把高层指令分解并下达给底层执行 3.提供查询功能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1.技术 2.管理

3.组织及其变革 4.竟争的环境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与构成? 1.第一代是面向终端的联机系统

2.第二代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多个主机系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3.第三代是网络与网络互联阶段

4.信息高速网络技术阶段整个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构成。

简述数据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 1.数据的类型及长度 2.数据合理的取值范围 3.数据所属的业务 4.数据的业务量

5.数据的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简述输出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定输出类型 2.设计输出内容 3.设计输出格式 4.选择输出格式

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又称联合分权制组织结构,可分为地区事业部制,产品事业部制等类型,各事业部在企业统一邻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一种以绩核为中心的组织结构.简述系统软件的作用及其主要内容? 系统软件是用来管理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连接以及各种外部设备等所有硬件资源的程序,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系统维护软件.简述使用数据流程图进行分析时应遵循的原则.1.明确系统边界

2.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3.在局部上遵循由外向里的原则.简述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

1.唯一性 2.标准化3.合理性4.可扩充性5.适用性6.简洁性7.系统性.简述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1.软硬件的准备2.程序设计3.系统测试4.用户培圳5.系统转换6.主要文档..简述信息系统与组织之间如何互动的? 信息系统与组织之间是互动关系,一方面,组织的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的目标,组织的变化以及企业外界环境商业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

于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的竟争范围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简述数据库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在多用户环境下的事务管理和自动恢复

2.并发控制和死锁检测 3.安全性检查和存储控制 4.完整性检查和执行 5.运行日志的组织管理.简述原型法开发系统的基本过程 根据用户提出的基本要求,采用快速技术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个简单的可执行系统原型交给用户试用,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直至用户满意为止.简述对用户进行培圳的作用

1.对用户进行培圳是设计者和用户进行交流的过程

2.促进用户了解系统,将业务过程与系统流程良好地融合3.避免由于用户不习贯新系统而使系统发挥不了作用

4.可以进一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建议 5.为维护工作积累材料..简述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新系统目标

2.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式 3.确定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关系

4.确定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应用题

试述系统的特征

1.层次性2.整体性3.目的性4.相关性5.边界性。

OSI参考模型由哪七层组成?各层主要功能是什么?

1.应用层,2.表示层, 3.会话层 4.传输层 5.网络层 6.数据链路层7物理层.试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主要类型 1.硬件问题,火灾和不合适的连接可能造成硬件问题

2.软件问题,文件被复制,被盗,软件保护及控制失效可能造成软件问题 3.电信问题:电信网络中复杂且多种类的资源组成均可以造成电信问题,辐射也可能导致网络失效

4.人为造成安全问题:系统设计师或维护人员可以使软硬件的功能和保护功能失效人的有意破坏和无意的错误均是人为造成安全问题的因素.

第五篇:2012年自考春城考点工作总结

2012年自考春城考点工作总结

今年,我校按照二道区招生办公室的工作部署继续承担了吉林省自学考试考点、考务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自考考务实施细则》要求,加强考务管理和考风建设,精心组织,严密实施每一场考试,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考试工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我校作为二道区自学考试考点,共设置考场18个,参考考生500多人。监考、考务人员共计85人。

二、领导重视

本次考试学校按照招办要求设置了领导组织机构。主考一人,副主考三人,设立了考务、保密、后勤、医疗等工作小组,分管有关工作,按照要求坚持考试工作人员回避制度,对所有参与考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遴选,保证考试正常实施。

三、加强考务管理

1、按照要求严格实施考点布置,设立了“六室一处”,考点悬挂吉林省自学考试春城考点横幅,大门口在醒目位置设立了4块版面,各种考点指示牌一应俱全,安排到位。

2、考场安排严格依照《细则》规定整理、准备考场。每个考场三十个座位,单桌单行,间距在80厘米以上,桌口朝前,实行蛇型编排,多余桌凳全部搬出并远离考场;考场门口粘贴招办印制的考场标识,考场有挂钟并及时校对,清理所有的文字图片,并在黑板上按要求书写文字,对警戒线内的其他房屋进行了封贴落锁。

3、搞好考前培训工作,先后两次在学校会议室组织考务人员集中学习《细则》,组织他们自主学习,对每位涉考人员进行了专题内容口试;16日上午,我们由校长亲自带队参加区招办组织的培训会,19日下午再次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强化业务水平、提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考试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环节的要求,更好地服务考务,应对突发事件。

4、加强对考试环节的管理。每场考试前,我们都按照市、区招办的要求组织考务人员及时到场,按时点名,考前对监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重点突出“把握2个时间”,“强化5个细节”,“坚持6个不准”以及严格学生入场程序,重点监控手机、手表等电子违禁品入场的管理。严格考务程序,规范工作行为,并对前一场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场的工作提出要求。

5、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服务考生。对考试中发现的考生答题卡残破、答错需更换使用备用卡等突发问题即使按照规定上报主考,予以妥善解决,对与考生考试期间上厕所的问题,按照要求由主考指定两名考务人员寸步不离陪同考生如厕。

6、加强对监控设备的管理、使用。我考点在10月10日前已按照招办要求对监控设备进行了精心安装和试听,并先后在10月19日上午再次按照区招办要求进行设备检测。尽力为考生提供满意的考试环境。

7、规范对答题卡、试卷、草纸验收环节的规范操作。严格答题卡的验收,对缺考考生的卡按规定要求监考人员进行涂、写、记录,对尾场空白卷进行“空白”字样填写;强调顺序、是否倒装、夹页、以及装袋方式要求规范。草纸、试卷要求按顺序装订,试卷回装试卷袋。注意答题卡袋和试卷袋封面的填写。要求做到填写清楚。

四、加强考风建设

我们在强化对监考、考务人员的管理同时,也努力通过端正考风为考生提供公平、公正、和谐的服务,尽最大可能为考生、社会提供和谐自考、阳光自考、公平自考的环境。

在考点内设立了考生守则,提醒宣传牌,并按规定在每个考场设置了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及时跟踪、强化信号屏蔽效果。按照视频监控审查员的指示,及时对学生试卷摆放方式进行纠正。

强化对考生入场程序的规范操作,严禁学生戴手表、手机进入考场。对学生进行金属探测时,要求考生出示被探测物。在分发试卷前在省市巡视员的指导下,对各个考场考生入场情况、屏蔽器信号进行监测,有效防止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积极主动为考生提供无距离服务,为考生准备了医药救急药品。

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下,通过两天安定、平稳、顺利的考试检验,足以验证我考点在考点的筹备、考务人员的培训、考试的组织实施、考风考纪的管理等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效的。我们用心血为本考点的自考工作交上合格答卷。

下载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总结[精选5篇]

    湖南大学自考网 http:/// 湖南省自考网:http:///整理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我国解放的三十年中,文艺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发展道路是崎岖曲折的。这......

    自考《小学班主任》名词解释[5篇范例]

    班主任 是班级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活动,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等起主导作用。......

    2012年自考《管理心理学》重点考点解析

    一、近20近来我国管理心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建立了学术组织和教学的研究机构 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心理学著作 各管理院校多数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并为企业管理人员......

    自考《领导科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领导科学 第一章 绪论 1.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来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2. 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1) 决策工作专门化 2) 领导主体集团化 3) 领导方......

    自考专题 线性代数(经管类)考点逐个击破

    线性代数(经管类)考点逐个击破第一章行列式(一)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是指一个由若干个数排列成同样的行数与列数后所得到的一个式子,它实质上表示把这些数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运算,其结......

    辽宁自考应用文写作考点(5篇)

    第一编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一、应用文写作概括 1、应用文的基本特征: 1.现实的效用性 2.突出的写实性 3.格式的规范性 2、应用文的基本作用: 1.指导规范作用 2.协调管理作用......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小学班主任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小学班主任自考试题 2010-11-18 10:47:46拟考场 新闻:RoIex腕表980元超低价 瑞士原装全自动机械机芯,18K包金 先验货后付款,无任何风险 康维尔专业生......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小学班主任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小学班主任自考试题4 课程代码:004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