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

时间:2019-05-14 19:3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粮食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粮食安全》。

第一篇:我国粮食安全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

荣**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一个国家要发展,粮食是基础。只有基础弄扎实了,构建社会和谐,才有希望。有许多学者从理论上论证了粮食安全,目前,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要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分析我国粮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认为要落实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根据分析各种观点及见解,对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成就。关键词:粮食安全 综述 启示

社会要和谐,社会要发展,粮食是基础。粮食安全是关系着民生和国家的大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要注重粮食安全的意义,才会普遍的去关注,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才能走出困境。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

一、安全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否充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个国家要发展,粮食是基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粮食的重要性。那么它为何这么重要呢?柯炳生就我国粮食安全认识其重要性,他从各方面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1、粮食安全不是短期问题,而是长期问题。

2、粮食安全主要不是流通问题,而是生产问题。

3、粮食安全不是谷物问题,而是食物问题。

4、粮食安全主要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数量问题。

5、粮食安全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全局性问题。

6、粮食安全不是农民的目标,而是政府的目标。【1】

张宝利则是从确保粮食储备方面来探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他认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和谐和稳定,我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来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要确保粮食安全,一般是通过国内生产,进出口和合理储备来实现的。

【2】

周问今认为只有确保粮食安全,才能构建好和谐的社会,他就当地的情况来阐述了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3】

万宝瑞则是从粮食的属性来分析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具有以下三点属性:第一,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是一种特殊商品。第二,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质,是整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性公共产品。第三,在现有的条件下,粮食既是弱质产品,又是多功能产品。【4】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游宏炳从国家与国际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内的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

2、粮食生产发展可能赶不上粮食消费的增加。

3、世界粮食出口国积极发展生物燃料。

4、生物燃料的发展可能推高世界粮价。目前这些问题都很明显。【5】

盛孝邦从粮食产能角度进行分析,他得出存在几点问题:

1、耕地减少,产能堪忧。

2、水利失修,基础堪忧。

3、环境污染,安全堪忧。

4、规模偏小,效益堪忧。

5、技术缺位,后劲堪忧。对此,他关于提 1

高粮食产能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2、加强粮食生产大县建设。

3、增强可持续生产能力。

4、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运用着这些能有效的解决粮食产能问题。【6】

刘清娟、周慧秋从新的角度审视,即商品粮基地建设角度分析了粮食安全存在以下问题:1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谈琰 从全面的、长远的视角看待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2.社会经济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3.中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谈琰 加大对产粮区财政支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1-05 10:34:00

何翠荣 窦彩霞 刘金付就关于干旱对粮食影响做出了四点对策:断健全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信息监测网络体系2气象科技创新为做好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3逐步拓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领域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与宣传【】何翠荣 窦彩霞 刘金付 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0-12-14 14:04:00

张宝利从粮食储备角度来看待问题,他认为粮食储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多头管理中央储备粮。2各级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3储备粮轮换运作不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几点措施:1完善粮食储备制度。2逐步调整储备粮的主体。3注重周转储备和农户储备建设。4优化粮食储备区域结构。5建立粮食储备管理的信息系统。【】张宝利 健全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1-03 15:28:00

张璐用分析的观点看问题,他认为主要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六方面的因素1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2.水资源及基础设施制约。3.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4.农业科技投入较低。5.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体制尚待完善。6.粮食进出口和国际因素对我国影响增大。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建议:1.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完善粮食补贴政策。4.加大科技创新与投入。5.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制度。6.以WTO框架为基础,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张璐 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1-18 14:44:00

第二篇:我国粮食安全储备

我国粮食安全储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自1990年以来开始探索建立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确保粮食安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稳定市场、保证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与其它产品相比,它无可替代,只能靠农业提供。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其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粮食工作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保证粮食安全,通常是通过国内粮食生产、进出口和合理储备来实现的。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避免粮食进口带来的风险,但其自身也存在波动风险。因此,对突发的粮食短缺而言,粮食储备是避免粮食短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粮食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品种结构和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现行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方法和措施在实际运作和部门关系协调中,仍表现出诸多矛盾和摩擦。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结构与布局等。粮食储备目标既是粮食储备政策的核心,也是制订粮食储备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粮食储备政策粮食流通体制

1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1多头管理中央储备粮

目前,储备粮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运转程序复杂,很难根据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有关部门安排储备粮收购和抛售时,部门之间往往因利益冲突或判断偏差而运行迟缓,势必错过最佳的操作时间,影响调控效果。

1.2各级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实行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中央地方储备影响市场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导致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行为偏差,特别是当粮情突变时,地方与中央往往很难做到利益兼容。中储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地方粮食储备是平衡全国粮食供求的第一道防线。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省份还没有达到国务院提出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标准。而

1且,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目前在库点布局上缺乏统筹考虑,储存品种结构没有明确分工。现行政策和实际操作办法难以使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形成协同配合机制。1.3储备粮轮换运作不畅

现行的轮换计划管理方式要求层层报批,由于计划往往赶不上市场行情的变化,难免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受轮空期的限制,储备粮轮换周期与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规律难以一致,导致储备粮轮换不仅不能抓住市场赚取价差,反而会打压市场价格,增加轮换成本。

2粮食储备管理方法与粮食安全改进措施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储备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不动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世界粮食储备规模不断减少这一世界性趋势中把握未来,认真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在确保战略储备的基础上,优化储备粮结构,建立合理的中央粮食储备规模,积极探索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具体讲,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十分必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通过储备粮的吞吐,保持市场粮价总体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

2.2逐步调整储备粮的主体

中央——地方分级的粮食储备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调节粮食市场、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央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的进一步加强,实行分级粮食储备体系,己不适应新时期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需强化中央储备,削减地方储备。将粮食储备过度分解给地方政府,很容易导致粮食生产的非专业化倾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粮食均衡点比在一省、一县内寻找更合适;地方储备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一个结果,随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力口强,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体制背景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况且也不能确保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粮的运作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央储备的功效。因此,应调整省级粮食储备规模,大幅度收缩县级储备规模,逐步形成中央一级粮食储备体系。为此,在粮食市场化过渡时期,可先保留部分地方储备,防止区域性粮食市场的

2波动。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完善,逐步减少地方储备,或将地方储备并入中央粮食储备.

2.3注重周转储备和农户储备建设

周转性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流通正常进行,居民一日三餐无后顾之忧的“蓄水池”。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经验性结论,周转储备应不低于全年粮食消费总量的12%。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周转储备主要体现在国有粮食仓储企业。而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受收购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粮食库存也越来越小。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零售市场上的私营粮贩与个体粮商热衷的是快进快出、边进边出,基本不搞库存,因而可以大量节省流通费用。周转性粮食储备是粮食储备体系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农户储备,保证农户充足的储备数量,真正做到“藏粮于民”。我国历史上储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公私皆储粮,况且我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的传统。因此,国家大力扶持农户储粮对减轻财政负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独立承担建设或者改建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比较困难的现状,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以此建立和完善农户储备体系。

2.4建立粮食储备管理的信息系统

粮食储备的有效性取决于反应灵敏、信息准确的信息系统。要对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调拨、储存、进出口及分库点、分品种、分价位、分年限、分仓位等相关信息实施动态监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加强市场调研,建立“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及时报告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应、需求、价格、贸易、储备等重要信息,为主动调控及时进行预报预警。

3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近年来,国务院要求中央储备粮“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践告诉我们,粮食储备垂直体系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牢记出资人要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社会效益优先的宗旨。想政府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通过企业化运作,让国家的政策措施和调控目标落到实处。

3.1维护农民利益与“三农”工作要求一致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利益,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要发挥垂直体系优势和基层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纽带。引导农民种什么,服务农民怎么种,帮助农民卖好价。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3.2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意图一致

粮食市场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要防止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稳定发挥“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作用。提高中央储备粮的市场应对能力,通过“高抛低吸、削峰填谷”抑制“追涨杀跌、推波助澜”等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在多元主体竞争加剧、市场上“逆调节”能量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储粮应始终成为稳定市场的健康力量。要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流通主导产业链,提高调控终端市场的能力,防止因调控链条不完整增加市场波动风险。

3.3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一致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靠具有市场活力、影响力和保障力的大型粮企。近些年,民营和地方粮食企业形成一定优势,作为央企,中储粮总公司可以在跨区域提供粮原和产业链协作等方面与其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贺涛 中国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系统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周小萍,卢艳霞,陈百明;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吕新业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发展战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年01期

4.陶睿睿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年01期

5.陈江龙 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

6.吕新业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年11期

7.石少龙 2003年粮食安全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9期

8.陈江龙 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

9.陈江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

第三篇: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摘要: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粮食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我国粮食安全要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因此,粮价的制定,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业“走出去”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要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完善四个利益调节机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和生产组织形式。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本质;体制机制创新 万宝瑞(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北京 10008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既要看到农村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也要看到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引起社会人们极大关注,重新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认识

(一)重新认识粮食的属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粮食本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粮食已不是传统的农产品,它有以下突出特点:

1.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一般商品规律是受供求关系决定的,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而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就是说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粮食价格过份上涨,消费者难以承受。另外,一般商品完全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而粮食则不然,一方面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往往后者起着重要的平抑价格的作用。

2.粮食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所谓基础性的公共产品,是指为整个社会提供的,其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常常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这就决定了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难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是整个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涉及到千家万户,具有“放大”效应,每户多买一点,就会出现供应紧张,如果不正确引导,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有关。必须充分认识粮食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因此,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应像投资公路、水、电、文化教育事业一样,用公共财政大力投入。仅靠市场调节,粮食供需矛盾是难以解决的。

3.粮食是弱质产业产品。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市场风险影响,目前我国“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改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粮食已成为国内与国际互动性较强的产品,当国内粮食减产时,国际粮食价格就会上升;同样,国际粮食产量变化时,也会波及到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又加上我国长期实行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广大农民素质不高等影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4.粮食是多功能产品。农业包括粮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

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不仅是生产者的劳动之地,也是消费者的休闲之所。粮食与国家的安全紧密相连,粮食生产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粮食的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粮食所具有的多种社会、文化、生态功能,对待粮食产业不能简单地拿经济标准来衡量,现在有的地方单纯以GDP来衡量经济工作好坏是不全面的,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由于粮价低,其占GDP的比重是较低的,但不能说经济工作搞的不好。粮食它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品或者说是多功能的产品。

(二)我国粮食安全要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

从国际上看,近几年来,世界粮食形势总体趋向紧张,特别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攀升,不断突破历史高位,最终演化成为去年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分析世界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供求关系变化是导致粮食危机的根源。一方面,粮食供给减少。自1990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18亿吨到20亿吨之间,只微增了2.3%;粮食库存自1986年以来连续多年下降,由可供世界人口消费130多天下降到只够消费50多天,谷物库存、消费比下降到14%,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另一方面,粮食需求明显增加,199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10%,现已达到66亿人;生物能源、制药等工业用粮也迅速增加,大量的粮食和油料作物被转入生物燃料产业的原料,冲击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加剧了世界粮食短缺的局面。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应有6个年头出现产大于需,分别为1984年,1990年,1996-1999年。从2000年起,国内粮食形势由产大于需迅速转变为产不足需。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粮食需求总量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粮食国内消费总量为4977亿公斤,2006年在5080亿公斤,两年缺口分别是137.5亿公斤和105.5亿公斤。从品种来看,小麦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稻谷产需还有20亿公斤左右的缺口,玉米正加快向紧平衡转变,根据国内需要,大豆进口已达到60%。专家预测表明,粮食供求偏紧、适当进口,是相当长时期的总体格局。国外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我国粮食自给率应达到95%,其余可根据品种调剂、自然灾害等因素少量进口。有人说,“我国人多地少,多进口粮食符合经济规律,实际上进口粮食就是进口土地、进口水”。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应该明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必要的,根据我国国情,粮食进出口贸易定位是调节余缺,弥补不足。由于我国粮食等大宗资源集约型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比较优势原则上的资源配置,不是我国粮食贸易的追求目标,粮食进出口贸易,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粮食安全近期和长远目标,绝不能因粮食进出口危及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我国在国际粮食定价中的话语权。保持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必须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粮食总产量增长的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保持人均占有量不下降,并有所提高;二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幅度必须大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幅度,保障粮食总产量不下滑,并有所增长。我国粮食发展应确立科技农业的理念,通过向科技要增量,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确立产业化发展理念,使粮农分享粮食生产、转化、加工等环节的收入。目前,我国提高粮食产量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潜力不大,主要依靠提高单产。根据(2009-2020)“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20年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未来12年至少每年要增产36亿公斤,即在现有粮食0.5万亿公斤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增产500亿公斤。

(三)确保粮食安全要重视三大举措。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具有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功能,对农业来说一直是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粮价的制定,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1.确定合理最低收购价。据有关部门多年分析表明,粮农的成本利润率达到40%左右,粮农的收益基本有保障。粮农的成本利润率低于30%时,一定要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据有

关专家研究,2008年如果不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下半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市场价将分别要下跌2.3%、4.1%和10.5%。粮食生产资料成本每亩每上升1元钱,每亩收益将减少1.34元。这“一跌一增一减少”的分析说明,国家应依据农产品供求状况,适时出台最低收购价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提价的风险可能会影响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可主要通过建立与物价上涨挂钩的定向补贴制度来解决。

2.适当提高粮价。据有关专家测算,农产品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远低于非农产品,农产品价格还有提升空间,其中粮食还有30%的提价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合理提高价格,不会成为CPI上涨的主导因素,也不会推动CPI的严重上涨,但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用重大。

3.构建国内外粮价防火墙。有关专家认为,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粮食市场价格不应与世界市场接轨,必须构建防火墙,对外开放应是适度的、可控的,以避免国际粮价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粮价的异常波动。应该构建完善的价格保护支持体系,保持适宜的粮价水平,把种粮的主要收益给农民。

(四)要把农业“走出去”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实施农业“走出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走出去”必须有正确的思路,“往哪走”和“怎么走”,不同条件的国家,应有不同的方略,如对非洲一些缺粮国家,生产出的农产品,尽量满足当地需要,对于东南亚、南美等一些不缺粮国家,生产出的农产品,根据需要,可考虑运回国内。农业“走出去”规避风险十分重要,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要把我国短缺的战略性农产品作为农业“走出去”的重点。如粮食、棉花、油料(大豆)等,应有组织的优先安排。二要慎重选择“走出去”的国家,既要重视政治稳定、资源互补性,又要重视政策优惠性。三要与援外相结合,双方签订协定,援外工作既要考虑非农援助,又要考虑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援助,为两国农业合作提供条件。四要实现“三赢”,即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东道国三方面的积极性,对三方都有好处,农业合作才有生命力。

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国务院已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立足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指明了方向。实现2020年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确保粮食安全,关键要在如下四个方面构建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

(一)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

近几年,各WTO成员国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政策调整的重点转变为支持方式,即减少对农业“黄箱”政策支持,大幅度提高“绿箱”政策投入,包括政府提供的涉及科研、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营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和服务,我国除了加大“绿箱”政策投入外,必须充分认识粮食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是为各行各业所必需的,因此,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应像投资公路、水、电、文化教育事业一样,用公共财政大力投入。社会上常说,要扶持农业,支援农业的说法,严格的说,是不全面的,农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仅靠市场调节,粮食供需矛盾是难以解决的。

(二)完善四个利益调节机制1.加大补贴力度,创新补贴机制。大幅度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标准,实现优势作物良种补贴全覆盖,逐步实现按农产品全额生产成本补贴,或补贴与粮食生产成本挂钩。

2.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3.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立粮食主产区补偿机制。对粮食主产区,一方面,加大一般性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增强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于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都要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区域内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率不下降。同时,要选择有资源优势的产粮县,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建立社会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机制。世界产粮大国一般都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粮食最低保护价基金和农民退休基金等制度,政府将这些基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我国亟需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新机制,建议择机开征粮食消费税,调节产粮、储粮、用粮、节粮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建立粮食生产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对粮食调出省的投入。

(三)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从粮食增产经验看,低产到中产主要靠物质投入,中产到高产主要靠物质投入和科技提升并重,高产到再高产主要靠农业科技创新,中国的粮食问题最终解决还要依靠科技进步,正如中央领导指出的,今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转变”。可考虑设立国家粮食科技专项资金,形成稳定的粮食科技经费渠道和支持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稳定和科研方向稳定。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应加快完善、细化、实化土地流转政策,在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的提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建立适合农村种养大户、中小企业多种抵押贷款担保组织,解决贷款难问题,增加粮食主产区贷款比例。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粮食储备体制、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和财力增加相适应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1.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应承担起粮食主产县市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特别是跨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责任,并增加中央的投资比例。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

2.引导农民投入。积极探索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引导社会投入。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管护新机制;实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免收所得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五)进一步完善生产组织形式

1.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大力推广以“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社+市场”为基本组织形式和以“订单+现货+期货”为基本经营方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农户的纽带桥梁作用,实现粮食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产业化发展。

2.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期货市场能反映的未来价格,对商品生产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调节商品的生产、消费,对粮食的价格发现作用,期货市场为现货企业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可以降低农户和企业的经营风险。

3.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建议国家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成立农业保险公司;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和补贴扶持力度,对关系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小麦、玉米、水稻,国家可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注:此文为“第六届中国辽宁(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辽沈‘三农’论坛”报告。

作者简介:万宝瑞,国家食物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第四篇:浅谈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问题

浅谈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问题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几乎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金融问题上。但随着金融业逐渐走出危机,粮食问题势必会浮出水面。虽然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同比增长5.4%,连续5年增产,但我国面临的粮食问题仍十分严峻,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坚守耕地面积18亿亩的红线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比上一减少29万亩。这已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目前耕地面积超过1亿亩的大省。要保证我国耕地面积不会进一步缩减,一要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要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农业缺水地区的水源问题;三要赋予农民土地长久的承包权,在土地价格形成过程中,使农民享有定价权,以使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并形成稳定的预期。

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价格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扩大,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过慢,有时甚至在扣除种粮成本后,净利润为负,农民入不敷出,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以谋求一份更高收益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动的农民工数量有1亿人之多!这样庞大的人口流动,不仅会给社会安全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农村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粮。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保证农民土地长久承包权的同时,要稳定粮食价格,尽量做到使粮价稳中有升,确保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只有农民的收益得到保障后,农民才有更大的种粮积极性。

三、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

我国人多地少,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国际粮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金融炒家的炒作,曾一度达到峰值,因此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进口粮食。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每年定期派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教给农民并指导其用于实践;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粮食种植、加工方面的科学投入,研制出诸如超级杂交水稻等优秀粮食品种,提高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

四、严格规范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进口、加工及销售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杂交水稻、玉米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食品安全性,我们要特别予以关注。在近期出版的名为《粮食危机》一书中,就引用了大量针对转基因粮食的事实报道,这些报道无一不是对其安全性提出质疑的。所以,我国在转基因农作物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保证百姓吃到健康、放心的粮食。

五、大力加强财政补贴,实施惠农政策

欧美国家的农业补贴是相当高的,所以即便市场上粮食价格走低,农民们也不会因此受到损失进而影响其生产积极性。而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对农民的财政补贴较低,农民从政府方面得到的实惠并不多,加之农业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大公司的规模效应就将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排挤到农业生产的外部,造成一部分农民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土地,涌入城镇。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同时,也要实施各种惠农政策,将“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如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等。

第五篇:立足于自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立足于自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当百姓的基本生存依靠受到威胁时,政权就会不稳,社会就会动荡,因此中国几千年来都在致力于发展农业,把保证粮食充裕作为社会安定的根本。而今,这个道理依然适用,许多国家因为粮食问题导致经济崩溃,政权倒台。胡锦涛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间指出:“粮食问题关系国际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的紧而又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基本的立国方针,解决粮食问题也必须立足于基本自己,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多种方式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许多发达国家将农产品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来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如此庞大的粮食消耗绝不能依靠国际市场的进口,更不能依赖西方大国操控下的国际组织的帮助,否则就会授人以柄,成为俎上鱼肉。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持续增产,保持了较高的自己率,保障了国内粮食市场的供给和价格稳定,但是我们依旧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保障粮食安全,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式总体良好,但近年来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大面积耕地荒废,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指示,把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

在制度层面,首先,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只有稳定并发展这一农业生产基本体制,才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粮食不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其次,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破,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再次,要努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稳定粮食价格,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基础工作层面,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将两者结合起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社会环境层面,要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倡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共同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更要抓住和用好我国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城乡统筹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下载我国粮食安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粮食安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

    浅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市场......

    关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思考

    关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思考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

    粮食专家谈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粮产量下降,人口数增加,今后26年需增产3亿吨粮提高单产要靠技术进步,推广技术则靠产业化经营提高单产是必由之路“吨粮田”首创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树安认为,进入21世纪后,粮......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证粮......

    粮食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机能在退化,逆市场化的发展和粮食行业的艰难程度增强。我国的粮食价格扭曲严重,农产品价格的市场意义在弱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丧失殆尽,粮食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

    加强粮食安全大全

    今天是什么日子?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每年“世界粮食日”所在的周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为什么要定出个“世界粮食节”来?为什么还要有个“爱惜粮食、节......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 影响粮食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人口增长。人口是影响粮食需求的直接因素。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今年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中,沈一中老师给我们讲了题为‘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为题’为主题的讲座。 在这篇讲座中,沈老师给我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