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供应体系建设的思考
储备粮是政府宏观调控粮油市场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保障民生、平衡市场粮油供求关系、稳定粮油市场、保证特殊情况下粮油供应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特大城市来说,突发性事件通常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2007年之前,**市市级储备粮油的储备以原粮、散油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
需要,2007年底,**市开始探索并建立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供应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市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供应体系通过近一年的运行,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应急供应体系建立的背景
2006年8月以来,四川省粮油价格新一轮上涨周期日渐形成。仅以**市苏坡桥油库为例,四级菜油的批发价格从2006年8月的每吨5520元节节攀升到2007年底的11000元,进入2008年的3月份,菜油的批发价格突破16500元,市场零售价格高达每公斤20元。与此同时,菜油的销售量不断增大,2006年苏坡桥油库一级豆油的销售量为6千吨,2007年上升到2万吨,成品粮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也随之增大,市场恐慌心理逐渐形成。面对日益上涨的粮油行情,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粮油供应紧张情况,**市政府于2007年底开始着手布置新增5000吨市级储备小包装成品粮和3000吨菜油储备工作。为此,市粮食局专门组织相关人员本着资金安全、流向合理、交通便捷、加工规模、销售能力及库存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了数家具有大米加工能力、销售渠道畅通、具有市级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区县国有粮食企业分散储存小包装成品粮,确定嘉里粮油(**)有限公司为桶装菜油的灌装企业,指定红旗超市为应急时期桶装菜油的销售企业,确定我司作为新增市级储备小包装粮(油)的承储企业,要求我司根据考察结果和市级储备粮管理要求,制定市级储备成品粮(油)储存方案和管理办法,对小包装成品粮油的加工、保存、轮换、报表编制、账务管理和库存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并对其它代储企业库存的小包装成品粮(油)进行日常监管,保证做到数量够、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从而初步形成了市级储备小包装粮油的管理体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二、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应急供应体系的作用
1、稳定市场供应
2008年1月下旬,出于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和节前供应的双重效应,**市市场食用油供应偏紧,为增加市场供应品种,保证节日期间的市场供应,我司按**市粮食局要求,在48小时之内将400吨散油灌装成桶装菜油进入红旗超市投放市场,保证了人们群众的需求,按时完成了市粮食局下达的任务。春节过后,由于罕见的雪灾和国际期货行情暴涨,导致国内现货市场桶装菜油价格飙升,加之国内数家外资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因销售限价而停产或减产,市场食用油的供需平衡严重失调,食用油抢购现象时有发生,**市龙泉驿区的食用油供应曾一度出现了城中无油可卖的现象。我司按**市要求即刻通过红旗超市的配货渠道,及时向龙泉驿区调集50吨桶装菜油投放市场,以满足市民采购要求,平息了这次食用油抢购风潮。紧接着,我司按**市要求再次灌装400吨桶装菜油,及时投放市场,保证了全市的食用油供应,对稳定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加大了市民对国家储备粮油供应的认知,使政府形象得到了提升。
2、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市的许多区县成为了重灾区,由于人员伤亡、道路毁坏、楼倒屋塌、停水停电,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物资供应一度匮乏,人们群众的基本生活难以保证。由于我司按照**市要求,于2008年2月完善了市级小包装粮(油)的储备体系,当中央救灾粮油尚未达到之前,我司按市局部署于5月14日分别将100吨小包装大米和20吨桶装菜油送到重灾区都江堰市,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还通过市粮食局从我司调拨了20吨桶装菜油送往阿坝州供部队使用。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的初期,当各地的粮食加工企业还没有恢复正常生产时,市级储备小包装粮油对当时的粮油物资供应和稳定灾区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止7月,我司共调出小包装大米1781吨,桶装菜油175吨。尤其是中央储备调拨的菜油属于散油,给灾区和部队的接收带来不便,我司根据**市要求及时将其全部灌装成5l桶装菜油后进行发送,既便于运输又方便发放,受到了部队和灾区民众的好评,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对完善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应急供应体系的思考
通过**市2008年数次应急供应实践,充分说明了**市政府建立小包装粮油储备应急供应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由于我司对小包装成品粮油的管理尚处于探索
第二篇:嫩江县应急体系建设
嫩江县林业局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
规划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林业系统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实现了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一、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县安委会、应急办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局党委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常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十一五”时期我局的应急管理工作,落实了领导责任制,明确了职责分工,政策法规股负责具体的应急事项和应急管理工作。并督促各项制度建设,将应急管理工作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全系统未出现应急管理方面的事故和财产损失情况。
(二)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结合林业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了《嫩江县林业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嫩江县林业局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嫩江县林业局防汛救灾总体应急预案》、《嫩江县林业局防震救灾应急预案》、《嫩江县预防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嫩江县大风天气森林大火扑救预案》、《嫩江县预防森林火灾组织林区居民疏散撤离预案》、《嫩江县森林防火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在认真做好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并有具体落实措施,同时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现场处置方案。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以各林场专业扑火队为依托,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作风顽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着林业系统内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队共有330人,组建水上救援队、森林扑火队、多种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队。重点和高危行业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各单位之间应急联动机制,有效发挥区域联防和应急救援中的联动作用。
(四)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1、森林防火应急管理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责任到人。从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的全局出发,从思想 上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第一位,增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工作,严格按照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认真落实,局领导包片、干部包乡责任制,保证了森林防火工作常抓不懈,严阵以待,万无一失。实现连续九个防期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二是狠抓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是森林防火工作重中之重。我局按照省、市关于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的通知精神要求,及时组建11支330人的专业扑火队,他们驻扎到防火重点部位,便于迅速投入扑火战斗。专业扑火队上午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下午加强体能训练和军事化训练,适时进行野外扑火实战演习次数达70多次以上,不断积累丰富实战经验。三是狠抓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加强火源管理。林业系统出去巡查人员1900人次,及时查隐患,堵漏洞、促落实。力争做到“火患早排除,火险早预报,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力争将我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最低、最小。林业局干部包乡包场,县专业扑火队员和林场21支扑火队伍全力以赴,越是恶劣天气,越是不敢马虎,上路检查进山过往车辆行人,拦截流浪人员和放牧人员,扣留火种,耐心说服教育,从源头上控制火灾发生。全县1000多名护林人员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呵护着全县的森林生态资源。四是严格值班制度。我县防火期防火物资储备充足,扑火机具进行了全面检修,油料24小时足量供给。防火值班室双人双岗,防火运兵车辆随时待 命,专业扑火队员手机24小时开通,接警即走,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各了望台人员全部上岗到位,结合卫星监测和地面巡逻人员,24小时不间断全天候监测,不漏一个山头,不漏一块林地,不漏任何死角。
2、林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工作。我局坚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提升控灾减灾能力为中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坚决遏制森林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势头,突出防治重点,强化防治措施,全面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十一五时期,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4.2万亩,防治面积3.99万亩,发生率为3.8%,防治率为90.8%,主要病害为杨树腐烂病,发生面积2.3万亩,防治面积2.05万亩,发生率为11.5%,防治率为89.1%,发生地分布在以中部各乡(镇)严重。虫害主要为落叶松尺蠖、杨毒娥,发生面积1.3万亩。防治面积1.14万亩。发生率2.6%,防治率87.6%,落叶松尺蠖发生地分布在沿江各乡(镇)和国营林场。
(五)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高度重视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将《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纳入“五五”普法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安全生产活动月”等大型宣传活动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新闻媒体、墙报、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宣传搞好安全生产 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舆论氛围。
(六)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和减少突发性事故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及损失,为全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实践经验,我局组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治林场防扑火演练、中央站林场计划烧除演练、局机关防震避险演练。通过演练,使林业系统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生产经营单位熟悉了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全面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各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和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林业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急管理能力仍需提高。林业系统的应急培训方面还不到位,在对应急预案运行机制、灾害防范机制知识的研究、掌握上显得有些不足,与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二是应急基层基础比较薄弱。林业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和基层网络的基本框架已搭建,但由于应急管理办公室不是专门的独立机 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突发事件预案编制工作还存在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的现象。三是应急预案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单位对预案的演练不够,造成了对预案的熟悉程度不够,甚至有的预案从制定之日开始就被忽略,逐渐失去了时效性以及操作性。四是应急交流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我局组织的应急交流次数远远不够,应急人员之间缺少交流。对各单位值守系统督查力度不够。
二、“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和任务
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建设,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建设应急平台体系、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安全生产应急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最大程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全覆盖的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林场防火队和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林业系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进步,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生产安全事故预报预警、应急协调和经费保障等机制。健全安全 生产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和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二)继续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要形成从领导到职工积极关注、自觉检查的机制,要开展经常性的单位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建立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治理责任制,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查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责令停产整顿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依法严格事故查处,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实行下达整改指令。
(三)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要以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大力开展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创作和文艺活动以及新闻报道,使安全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逐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相互融入的开放式、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层次和覆盖面,努力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二是要抓好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农民工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培训工作,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使更多的人“想安全、懂安全、会安全、能安全”,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增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第三篇: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石 人 沟 铁 矿
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工作汇报
河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
二○一六年八月二日
根据冀安监管应急〔2016〕8号文《河北省深化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石人沟铁矿以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为核心,以提升我矿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学习三友集团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先进经验,全面推动石人沟铁矿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石人沟铁矿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体系建设要求,于2016年上半年全面修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应急管理责任作为其重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责任分解。明确了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长、班长、岗位人员的相关责任。
2、成立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石人沟发(2016)37号文《河钢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关于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通知》确定了石人沟铁矿应急救援机构。包括指挥部、应急指挥办公室、矿山抢险组、消防保卫组、医疗救护组、通讯保障组、后勤保障组、运输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善后处理组。同时确定了各组的职能范围,确定了应急联络图和应急联系电话。
3、建立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使石人沟铁矿应急工作落实到实处,矿制订了《石人沟铁矿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急值守制度》、《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管理制度》、《石人沟铁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应急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现场紧急撤人避险制度》、《石人沟铁矿应急管理制度》、救护队的《值班、待机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昼夜电话值班制度》、《考核制度》、《请销假制度》、《学习和训练制度》、《救护仪器装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责任制度》、《会议制度》、《材料装备库房管理责任制度》、《战后总结讲评制度》、《内务管理制度》、《预防检查制度》、《车辆管理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4、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石人沟铁矿2016年初与金厂峪救护队签订了救护协议。同时,为了确保出现险情时能及时处理,建立了一支兼职救护队。救护队定期组织训练、演练;定期组织召开救护队会议;定期总结救护队工作经验、教训;定期学习救护知识。全面提升救护队的知识水平和救援能力,为矿山安全生产服务。
5、完善了应急救援预案。
今年4月份结合石人沟生产现状、人员和机构变化情况重新修订了石人沟铁矿应急预案,增加了《石人沟铁矿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高处坠落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机械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起重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修订后更加符合石人沟铁矿现状,更加实用。一旦发生险情后,能够做到响应迅速、合理,确保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6、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并组织演练
1月份制订了《石人沟铁矿应急演练计划》对全年演练工作进行安排。按照安排于4月份组织了消防应急演练、高处坠落应急演练;5月份组织了井下透水应急演练;7月份组织了包括施工单位在内的炮烟中毒应急演练。演练后矿及时对演练进行逐项评估,通过演练找出了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实用。
7、应急物资准备充足
石人沟铁矿根据应急工作要求,制订了应急物资清单并已经于4月份全部到位。所有应急装备管理维护落实到人,确保装备有效。为了确保应急物资充足、有效,矿每月安排专人对应急物资逐一检查、落实并作好记录,一旦发生险情,物资确保能够及时到位。
8、事故报告
石人沟铁矿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和《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总局21号令)制订了《石人沟铁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将按照此规定上报事故信息。
9、应急处置 石人沟铁矿制订了现场易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置方案》,方案告诉现场职工发生险情后如何开展先期处置,如何进行疏散。告知职工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尽可能的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石人沟铁矿根据各个岗位的风险情况为每名职工制作了《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便于职工随身携带。职工作业前可以先看一下作业前、中、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发生险情后处置方案,有效的避免职工在发生险情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0、组织职工应急培训。
从1月份开始,石人沟铁矿分工种、分岗位分别对职工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广大职工真正掌握了应急知识、逃生知识;掌握本岗位的风险及如何应急处置;掌握了矿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应急演练方案并参与或参观演练,职工们基本做到了大灾面前不乱,能够做到有组织、有秩序的撤离。
以上为石人沟铁矿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的具体情况,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矿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2016年8月2日
第四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要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以下简称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就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应急救援队和大、中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就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逐步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能力;就要进一步抓好基地、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配强配齐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器材,确保关键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就要加强应急培训教育,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演练,不断增强事故防范和应对能力。
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急救援是防范事故灾难,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一环,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地位重要,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接连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十二五”规划》(安监总应急„2011‟186号)规定:“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能力全面加强,适应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需要,并为其他灾害的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在机构、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完善国家、省、市、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等等这些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生命财产安全,把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付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作为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一个重要方面和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并且与当前形势及实际工作有着紧密而必然的联系。
第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提高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应急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必要支撑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事故抢险救灾、排除重大隐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迫切要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与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管理体系、监督体系共同构成了安全监管四大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如果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滞后,整个安全监管体系就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时期,事故不仅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加强安全生2
产救援体系建设,努力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生命权、财产权,健康权,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矿商贸企业发展迅猛,建设项目逐年增多,道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这些变化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崛起的同时,也客观地增加了事故的发生频率。因此,建设运转协调、反映快捷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是加快城市建设进程的需求,也是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映能力的需求。
二、我市救援体系现状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救援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法制基础、应急体制和运行机制(简称一案三制);根据国家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管理的指导思想,安监部门负责事故灾难救援的牵头协调工作和组织参与生产安全事故救援工作。
(一)我市预案建设现状
2009年-2013年,经市政府同意,分别印发了《***市烟花爆竹事故灾难部门应急救援预案》和《***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部门应急救援预案》(部门预案)、《***市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09年,政府专项预案)、《***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0年,政府专项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3年)。
(二)目前我市救援体制现状
1、***市安全监管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处(加挂***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牌子)
根据市编制办公室****年的批文,在***市安全监管局正式设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处(加挂***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牌子),核定**名行政编。
2、区、县(市)安监部门救援机构
目前,区、县(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普遍对应急救援工作和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工作上只是应付,部分区、县(市)安监局未将应急救
援职责落实到位,认为应急救援工作不是安监部门的事,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3、救援队伍 ①****消防支队
2009年,全省统一在消防队加挂了应急救援队的牌子,按照新修改的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消防队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略)
(三)近年来救援演练工作进展
从2011年以来,我市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契机,科学调度,周密部署,做到了早谋划、早安排,基本上改变了原来每年只有2-3次应急演练的局面,明确了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活动工作的主管领导、组成人员和办事机构,指定由市安监局应急办具体负责应急预案演练工作,近几年基本上做到了演练周中天天有演练,安全生产月前后经常有演练,基本上形成了区县市、市直部门、各行业积极参与的局面。
三、目前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救援管理机构不适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需要。迄今为止,专门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机构比较少,未成立统一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未建立专业的生产安全事故预测预警系统和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这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2、应急救援机制尚不健全。事故预警、报警、事故响应和伤员救治机制尚未形成,有可能造成一些事故报告不及时、采取救援措施不及时、伤员救治不及时。
3、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许多行业还未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队伍,4
政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制还不完善,不够专业且力量分散,步调不协调。
4、应急救援预案不完善。许多企业未建立起适应本单位实际、处置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部门、区县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缺乏衔接;预案修订、评审、备案、演练制度不健全,千篇一律,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欠缺。如缺乏应有的事故应急救援通讯设备、防毒用品等专业救援设备设施。
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整的生产经营单位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包含生产经营单位的坐标、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厂区及周边布局等应用服务的应用平台,以满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需要。
2、健全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部门信息集成。一是依托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整合利用安全生产通信信息系统和有关办公信息系统资源,建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与市应急办及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实现各部门的信息集成、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从而加强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和监控;二是整合力量,成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完善应急管理专家组管理制度,为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设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
3、依托企业、社会,政府补贴,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的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在要以企业、社会的现有的专业队伍为基础,安监部门申请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补充装备、扩展技能、加强训练,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一方投资多方受益。在盘活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分布、危险源分部和交通地理条件,调整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布局,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仅要考虑专业现场救援的工程抢险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立有效的协调、指挥机制,将其他救援机构纳入安全生产救援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救援
力量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达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整体功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最主要的一条必须理顺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经费保障渠道。特别是人员工资、日常经费、装备费用,必须纳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4、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使演练常态化、习惯化。“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定期开展演练,不断提高救援的业务素质才是提高救援能力的根本。演练的目的一方面是检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对应急预案的缺陷进行诊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应急救援体系的反应能力、救援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应急演练的具体形式既可以是桌面演练,也可以是实战模拟演练。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分为单项演练、组合演练和全面演练。单项演练是为了发展和熟练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所需的技术而进行的演练;组合演练是将具有较紧密联系的多个应急任务组合在一起进行演练,其目的是要达到交流信息,加强各应急救援组织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性;全面演练是应急体系内所有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组织或其中绝大多数组织参加的演练,主要目的是验证各应急救援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检查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能否充分高效地调配和利用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演练的目标应侧重在现实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缺陷(包括脆弱性)分析上,以便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应急能力。
5、加强应急救援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是提高应急救援业务队伍素质和提升公众预防突出事故的意识的有效手段。按照“平战结合”的方针,要在应急预案制订和修订的全过程以至完成后,不断加强应急法规政策和有关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要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认真总结国内外应对突发事故的经验教训,定期对各级应急指挥人员、管理人员、现场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形成有足够数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沉着冷静、科学决策、措施果断的处置突发事故的指挥员。同时,加强对普通民众、在校学生的应急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教材,努力提高公众预防突发事故的意识和知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故的信心,并形成良6
好的公众监督机制。
五、实施步骤
调整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将我局应急救援的工作职能定位在:综合协调、指挥调度、指导帮助、应急培训。即:对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及时传达贯彻,对有关部门密切协调和配合,对内部相关处室有效地衔接;指导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应急救援演练;遇到突发事件时有效地调度救援队伍和内部相关处室;对基层安监部门和各救护队进行检查指导,争取经费支持。
1、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工期长,要想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做到一步到位、整齐划一显然是不可能也不符合现实的。应在保证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用2-3年的时间,逐步建成全市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具体可以分三步走:2013年,先采购和建设资金需求量不大的急需的项目和设备,用不太多的资金,初步建成具有基本功能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如,人员配备、计算机、无线通讯等可先行建设,而车辆定位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系统等资金需求量大的设施设备可待以后有资金时再逐步投入;2014年,完善相关机制:建立内部联动机制,完善企业信息申报系统(增加电子地图,完整录入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如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相关信息和图片等),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救援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2015年,分批、逐步投入后续资金对尚未建立的项目和设备进行建设,对先期投入不足的项目和设备进行完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反映灵敏、运转协调的地方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当地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专业救援组织和力量,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实施应急联动。通过市应急办将110、119、120、122及矿山救护、水上救护、防化抢险、水电气抢险、护林防火等应急救援系统,纳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实现统一应急、联合行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3、进一步完善预案的编制、备案、演练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各相关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备案、演练管理工作,在2014年联合市应急办在全市开展应急预案的综合检查,凡是有预按的就要按照预案进行演练。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审定、管理应急预案。全面收集各有关部门的预案,建立协调机制;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17号令,开展预案的评审和备案工作,2014年年内三大高危行业的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率提升到100%,同时,全面开展八大行业的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工作;2015年全面提升八大行业的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率,争取网上备案率达到80%。
第五篇: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
船舶在海上航行,出现险情和事故需要救助时,应发出求救信号。对处于危险之中的船舶作出响应,是每个收到遇险信号的船舶和机构的义务。这在IMO所制定的有关公约和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1974年SOLAS公约第5章第10条规定:“海上船舶的船长,在收到船舶、艇筏或救生筏遇险信号时,必须以全速驶向遇险者提供援助,可能时,并应通知遇险者他自己正在前往„„”同一章第15条给出了对政府采取搜救行动的基本要求:“各缔约国政府应承担义务安排必要的沿岸值守并救助其沿岸海上的遇险者,这些安排包括海上安全设施的建立、管理和维护„„”。1979年的《国际海上搜寻与救助公约》和《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公约》都有类似的规定。我国1984年起实施的《海上交通安全法》第36条也作出了相似的规定: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设施、收到求救信号或发现有人遭受生命危险时,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当尽力救助遇难人员,并迅速向主管机关报告现场情况和本船、设施的名称、呼号和位置。可见,沿海国设立专门的搜救机构和对海上遇险船舶和人员提供救助是一项法定的义务。
我国海上搜救系统现状
1.中国海上搜救中心
我国海上搜救系统主要由交通运输部下属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来执行。其职责有: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重大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行动,承担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值班工作;起草海上搜救有关政策法规,制订重大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预案及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国家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信息系统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地方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承担国务院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2.我国海上搜救系统的法规建设和制度管理
为规范我国海上搜救行为,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交通部实施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通过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险情报送制度,搜救保障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搜救的支持系统,提高我国政府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和海上搜救的能力,确保海(水)上人命财产的安全,并通过制定“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中国海区溢油应急计划”,规范搜救内部工作、使搜救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3.我国海上搜救的资源建设
我国海上搜救工作,由“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2003年以来,交通部分别在烟台、上海、广州成立了救助局,在大连、烟台、上海、厦门、湛江等地建立了交通部海上救助飞行队,初步完成了我国专业立体救助网。2004年交通部根据长江沿线水域海事机构站点多、海事部门巡航力量强的情况,在长江实行“海事巡航与救助一体化”的管理格局,建立了长江专业救助网络。军队、政府部门及涉海各企事业单位的船舶、飞机是我国海难救助的重要保障力量,在海难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海洋、通信部门则为海上搜救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保障。为提高海难救助效率,迅速协调遇险现场附近船舶参与海难救助工作,交通部海事局建立了“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要求在北纬9度以北,东经130度以西航行的中国籍船舶向中国船舶报告中心报告船舶相关信息,以便中国船舶报告中心推算在航船舶位置,协调参与救助。此外,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建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搜救专家库”,开发了“船舶识别码查寻系统”、“船舶运输危险品查寻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保障。交通部海事局开发的“险情上报与查寻统计分析系统”与国家海洋局协商建立了“海洋气象资料查寻系统”,为海上搜寻救助提供支持。
4.搜救通信及信息传送能力
海上险情信息的获取,是成功组织、协调搜救行动的前提。为获取各类海上遇险报警和搜救现场信息,交通部建立了海事卫星系统,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数字选择性呼叫系统和搜救卫星系统等海上遇险与安全信息系统,形成了我国海上遇险与安全信息接收与播发网络,使各海上搜救中心具备自动接收海上遇险信息的能力。同时,交通部海事局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长江江苏段建立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海事电视监控系统,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琼州海峡及沿海重要港口等海域建立了船舶白动识别系统,以便及时获取各类信息,监控船舶安全航行。此外,在电信部门大力支持下,交通部海事局已在中国沿海各主要城市开通了12395公众海上险情报警电话,方便公众及时报告船舶遇险信息。
我国海上搜救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域广大,海岸线长,全国海上搜救工作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的搜救工作不能形成整体的网络,海难搜救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搜救体制欠合理,达不到迅速出击,快速反应的目的;二是各地海上搜救中心体制未建立、健全。海事机构负有防止辖区内船舶污染水域和水上搜寻救助等方面的职责,但由于受职权限制,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进行海上搜救工作中有很大局限性,使海上搜救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三是搜救力量薄弱、搜救资金欠缺。我国专业救助力量严重不足,设备落后,应急反应慢。由于海事机构内部岗位流动性强,一直以来未形成一个专门的救助队伍,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救助知识,搜救工作往往只是仓促应战,指挥无序,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难度,耽误了救助人命和财产的最佳时机;四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对海上搜救这一公益性工作认识不足,存在不服从协调或不愿意参与救助的现象。
主要建议
1.改革现有搜救体制,建立合理调配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虽然明确了海事部门在组织海上救助中有权组织指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设施进行搜救工作,但由于牵涉到各方面利益,海事部门受职权限制,在组织协调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通过建立一个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组成的能够协调社会各种力量的指挥机构—海上搜救中心,便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同时也能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相呼应,这种机制已经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步建立,同时应依据各地区、港口的实际情况,继续设立适当的分中心,机构可参照海事部门的体制分工,最终达到一水一搜救中心、一港一搜救分中心的新型搜救体制,使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络,从而达到相互联动,快速反应,及时出击的目的。
2.设立搜救基金,加强搜救力量的建设
在搜救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搜救船舶的抗风浪等级和全天候出航能力,注意确保搜救船舶在搜寻遇险船舶时的航行安全。目前,我国拥有专业救助船舶49艘,救助飞机8架;建立了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和北部湾等水域的立体搜寻网络,实现了海空立体救助。2008年,我国最先进的救助船“南海救101”等船舶先后投入使用,使我国海上应急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搜救力量的建设重点应放到空中搜救力量上面,我国在这方面是特别薄弱的。航空器具有速度快的特点,而这恰恰是搜救工作最需要的。因此,我国应加大在航空器上的投入,加强我国的搜救力量,变我国搜救工作以船舶为主,航空器辅助的局面为船舶、航空器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提高我国搜救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我国搜救工作的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而这些资金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航运经济和海上活动的实际需要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搜救工作自身的特点,从现行的搜救体制来看,单靠专业搜救部门自身的力量,自辟财路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通过设立搜救基金,可弥补两方面的资金不足,一是对非专业搜救机构的经济补偿;二是建设搜救力量所需要的资金。
3.增强搜救队伍力量,提高搜救人员素质
在实施海上搜救工作中,担任现场指挥工作的均为海事部门的人员,由于岗位的变动,难以形成固定的搜救人员,造成了搜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海上搜救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在人员方面应加大培训力度,使搜救人员具备较为系统的搜救理论,在平常工作中,还应有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海上搜救演习,使搜救人员熟练掌握海上各种突发情况的搜救程序,还可以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分析事例,提出不足,共同提高,使海上救助工作形成良性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救捞系统只要不断地致力于全国搜救体系的完善,充实搜救值班人员,不断提高搜救人员素质,提高搜救水平和加强管理力度,以饱满的热情,不断开拓进取,以“人命救助,快速有效”为宗旨,最大限度地救助遇险人员和船舶,就一定能为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4.加强搜救行动的演习和演练
为了提高海上搜救的有效性,在平时应加强搜救行动的演习和演练。由于直接参加大规模搜救行动获取实际经验的机会较少,为了检验搜救行动的有效性和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关机构应定期组织搜救演习。
由于搜救演习需要调动大量资源,成本较高,搜救机构也可以考虑以模拟演习辅助实兵演习。而且一次演习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大规模搜救行动中的所有问题和环节,可以在日常的小规模演习中有侧重地检验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