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原因
(1)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的人才支撑。
(3)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载人航天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4)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
(5)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篇:思想汇报: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敬爱的党组织:
“党对党性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这正是党性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怀,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党的性质决定共产党员的党性及进行党性修养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党性修养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能否真正实现党性修养体现时代要求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共 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青年党员则是祖国建设事业未来的栋梁和接班人的骨干,是祖国未来生产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汇报人:好范文
第三篇:孙立平: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特征与原因
孙立平: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特征与原因.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孙立平: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特征与原因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中,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同时,理应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种种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以及由于利益格局失衡引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大量出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仅已经开始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基本背景,而且通过抑制需求,开始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正因为如此,调整利益格局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贫富差距为何越拉越大:从收入到消费
在中国改革的最初阶段上,曾经存在过一个短期的“平等化效应”。首先,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在改革中最早受益,社会中最贫困阶层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改善,其中农民和城市中无正式职业者状况的改善最为明显。其次,是社会中的边缘地带出现了兴旺的气象和发展的生机,农村显现出活力和生计,小城镇出现了繁荣。这样的变化是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必然结果。因为在此前的再分配体制中,社会财富主要是集中在国家手中,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极度“匮乏”。而在从社会边缘开始发端,以市场为基本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无疑会具有一种财富增长和资源扩散的效应。
在总体平等化效应之下,局部性的收入差距甚至贫富分化开始出现。这种差距和分化主要表现在:为了强化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实行有差别的工资和奖金制度;在新的就业政策和经济体制框架下,允许城市居民进行个体经营,部分本来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从事个体经营成为最早的致富者,同时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拉大;三是早期“官倒”的出现,一些人利用价格的“双轨制”谋取暴利。但总起来说,当时出现的初步贫富分化,主要是体现在侠义的收入上。当时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社会舆论对收入差距的不满主要是针对脑体倒挂,个体、私营业主收入过高,承包、承租者和一般职工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之间利益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但总起来说,当时贫富分化的程度还相当有限。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进入相当缓慢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同时国有资产开始流失,直至后来出现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并由此导致社会利益格局开始明显失衡。
国有资产的流失始于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双轨制。尽管从今天的眼光看,双轨制可能也不失为撬动旧体制的杠杆,但由此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是不容否认的。这种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是以“价差、汇差、利差、税差”的形式实现的。据有的学者计算,在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为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进入更为实质性的阶段。最初是所谓的“圈地运动”。在1987年到1992年的“开发热”中,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以极低的价格将土地批给房地产开发商。然后由这些拿到廉价土地的“开发商”在市场上多次转手,谋取暴利。与此同时,随着企业改制的进行,过去几十年里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开始被瓜分。这个数字有多大,是难以统计和计算的。在最近几年中,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是将国有资产非法地转移到个人手中的主要形式。此外,腐败也在财富的聚敛上扮演更为实质性的角色。
进入21世纪之后,一种新的财富分配机制开始出现,这就是群体间的财富掠夺。据经济学家钟伟计算,用工企业每年通过压低工资和社会保障而多获得4400亿的利润;实际两个百分点的负利率,至少意味着存款人每年至少损失600亿利息收入;在资本市场上,前几年股市低迷时期,中小股民的损失至少在1.5万亿以上;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20多年中全部级差地租约2万亿,而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最近几年中实现的。在城市拆迁中实现的财富掠夺更是无法计算。
除了这种明显的掠夺之外,事实上还存在一种隐性掠夺。这主要包括:一是在前几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相当一部分人失去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比原来明显缩小了,至今各种社会保障覆盖面勉强达到城市人口的一半左右。二是医疗、教育、住房的费用大幅度提高。近几年中,中国每年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达14%,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大大加重了贫困群体的经济负担。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我国大学收取的费用几乎上涨了100倍。加上房价的飞涨,人们将医疗、教育、住房称之为新的“三座大山”。实际上上述三个领域价格的飞涨,本身就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几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就“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时发现,如果采用人均收入作为贫困指标,则全国城市贫困人口为1470万人;但如换成人均支出指标,则贫困人口总数立即增至3710万人。这说明,支出的大量增加,成为一部分居民致贫的直接原因。
蹩脚的再分配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中的首次分配和由国家实施的再分配,是分配国民财富的两个主要手段。在市场机制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再分配机制应当在缓解贫富差距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过去的若干年间,在我国居民收入和财富占有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再分配却没有能够有效地起到缓解再分配的作用。甚至在某些再分配环节上,本来应当起缓解贫富分化作用的再分配项目,反倒起了加剧贫富差距的作用。
首先是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过小。有专家指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一是行政经费投入多,社会保障投入少。1990-2001年,行政管理费用年均增速为29.2%,12年间增长了7.3倍,而一些特困群体的社保资金却难以全部到位;二是城市建设投入多,农村建设投入少;三是工业投入多,农业投入少;四是公务员工资增加多,农民增收少。周天勇研究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年,我国用于行政公务支出的比例为37.6%,美国为12.5%;我国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为11.6%,美国为5.0%;我国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出总量为25%,美国为75%;用于其他支出的,我国和美国分别为25.8%和7.5%。有学者指出,前几年我国用于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之低居全世界第一,比非洲贫困国家还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削弱了国家对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控,造成公共产品的短缺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缺乏,使得在市场造成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再分配难以起到缓解贫富差距的作用。
即使是有限的投入有时起到的作用是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不是缩小这种差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产品的分配,都是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与此相关的户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结果是本来收入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城市居民享受到较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而本来收入就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村居民却很少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要自己承担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等福利成本。根据有关数据,2001年,全国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而城镇人口的收入本来是农村的数倍。福利和公共产品分配不公的结果是使得本来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正如人们经常提及的,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在三倍以上,但如果将福利和公共产品等因素计算进去,两者之间的差距将会扩大到6倍左右。
即使是在城市内部,社会福利与公共产品的分配也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被少数人占有,比如医疗。据《2005年世界卫生报告》,在各国卫生总费用中,欧洲发达国家政府负担80%~90%,美国政府负担45.6%,泰国政府负担56.3%。众多穷国如印度、古巴、朝鲜(专题,图库)、苏丹、瓦努阿图、缅甸、布隆迪,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政府只负担17%的医疗费用,位列全世界倒数第四位。而据一份医疗卫生的调查报告,这只有17%的由政府负担的医疗费用,又有80%是为850万以党政军干部为主体的群体服务的。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各级干部请长期病假,其中有40万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500多亿元。
税收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杠杆。在有的国家中,人们在税前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很大,但经过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调节,这种差距会大大缩小。如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收入者群体和最高收入者群体的收入差距,税后比税前缩小了好几倍。但在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不但不能有效缓解贫富差距,有时甚至起反向的调节作用。我们可以以2001年的税收调节为例,看看税收是如何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贫富差距的。我们先看城乡之间。按有关统计数据,2001年我国个税收入近996亿元。此外,当时农民的税费负担还没有取消。农民交纳的各种“费”,无论是从征收依据(不超过纯收入的5%)还是从用途来看,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变相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农民上缴的各类款项,当在2000亿元以上,人均达200元以上。如果将农民负担看作为变相个人收入所得税,当年中国实际个人收入所得税总数当为3000亿元,其中农民缴纳的大约占60%,而农民的全部纯收入只占城乡居民全部收入的33%。如果不考虑农民交纳的税费,城市居民的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89倍。如果考虑到农民交纳的税费的因素,则扩大到3.17倍。
而在城市内部,情况同样是如此,几年前的一些调查表明,在个人收入所得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40%以上,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另外的一些零星调查更表明,在有的地方的个税中工薪阶层缴纳的占到了60%甚至70%以上。而工薪阶层工资性收入只占全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左右。这无疑也会扩大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还有数据显示,尽管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金融资产或储蓄,但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却仅占总量的不到10%。在广东,高收入人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额的2.33%。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个税征收上“逆向调节”的现象是明显存在的。
调控为何不起作用
应当说,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各级政府在调节利益格局,扶助贫困群体,抑制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即便如此,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说明,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情。其艰巨性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能够用诸如个人收入所得税等常规性手段进行有效调控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过程已经比较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富差距已经有处于不可治理状态的迹象。
笔者曾经对2002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情况进行过一个大体的估算,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来看看在这一年里,我们共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是通过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进行分配的?这些财富都分给了谁?政府有关部门能不能监控这个分配过程?如果将折旧等因素忽略掉,可以粗略地说,这一年我们这个社会创造了10万亿的财富。下面我们就看看这10万亿是如何在社会的各个部分中进行分配的。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块是企业的利润,大约1万亿;第二块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大约2万亿,其中预算内收入为1.5万亿;第三块是城镇居民的收入,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如果城镇人口按4.8亿人(2001年的数字)计算,2002年城市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将近3.7万亿。第四块是农村居民获得的收入,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如果农村人口按8亿人计算,2002年农村全部居民的纯收入将近2万亿。这四块加起来共8.7万亿。也就是说,还有1.3万亿找不到主儿,其中包括折旧、非货币化的部分、计算的误差等。应当承认,上述的计算是非常粗略的,当中有重复计算,有误差等,但大体还是看得出来我国国民分配的大致格局。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共10万亿的财富分配中,首先有1.3万亿找不到主儿。但主要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城市居民3.7万亿的收入中。这一块比重是最大的,而同时又是最模糊的。因此需要对这块财富的分配加以认真的分析。在这一块中,有一个部分是“工资总额”,按照统计部门的标准,“工资总额合计”是指国有、集体和其它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在2002年,工资总额约1.2万亿。3.7万亿去掉1.2万亿,还有2.5万亿。这2.5万亿包括城市中的个体职业者的收入,包括股息、利息、租金等收入。但我们知道,这几块加在一起,远达不到2.5万亿。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灰色状态,不过我们尚没有办法知道确切的数字或比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城市居民收入中,除了工资总额部分是处在国家的监控之下外,其余的2.5万亿,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二,是处在国家的监控之外的。除此之外,我国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介入了分配,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在强征农民土地上获得的级差地租。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每年以不规范的方式分配的财富比例是相当大的。
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高度非规范化,给调节社会中的利益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难。首先,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税收无法实现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效调控,有时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因为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必须建立在收入分配规范化的基础上,也就是至少有关部门要知道谁的收入是多少,收入的项目是什么。但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的非规范化,除了工薪阶层的工资性收入之外,有关部门对上述数据很难掌握。近年来,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收入分配规范化有所进展,但这种进展也仍然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问题是需要引起警惕的,即中产阶层有可能成为调节利益关系的牺牲品。因为相对来说,以工资收入为主的中产阶层的收入规范化程度是最高的,其个人收入所得税也是最容易征收的。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调节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初衷本来是调节贫富差距的,甚至是为了实现“提低、扩中、调高”的目标的,但在实践中却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即富人群体因为收入高度非规范化而脱避调控时,中产阶层却成为税收调节的主要对象。而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存在,是防止社会走向两极分化的前提。
其次,政府难以分辨富人和穷人,再分配的调节措施难以准确落实到人头。比如,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由于政府无法确切辨认穷人和富人,就只能将落实低保对象的任务交给居民委员会。但居民委员会也无法掌握居民确切的收入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养宠物不能享受低保、使用手机不能享受低保等荒唐但却无可奈何的标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分配也是如此,近些年许多地方都出现该买到房的买不到,不该买到的却买到了,甚至出现高价倒卖房号的现象。在北京市,有的房号就可以卖到十几万元。还有的地方,廉租房建成了,但粥少僧多,迟迟无法分配。其实,说是因为少僧多,实际还是无法确切掌握谁是最困难的人,谁最应该得到廉租房。上述问题,其实都是与收入分配的高度非规范化相联系的。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去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有媒体指出,这意味着调整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共识。舆论认为,在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将涉及扩大社会保障面、抑制垄断滋生的不公、运用税收调控手段等多方面的措施,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同时需要看到,在利益关系调整上,政策很重要,机制更根本。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因素是什么?对于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的讨论,比如,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问题,贪污腐败的问题,瓜分国有资产的问题等等。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因素会共同加剧着社会的不平等?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对贫富分化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些制度或因素本身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追溯一下,就可以发现,在这种种因素背后的,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可以说,贫富悬殊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
其实,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的背后,往往都无例外地存在这个因素。农民负担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顽症,与农民在利益追求能力上的弱势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征地和拆迁中发生的严重不公,是与利益被损害者缺少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与直接关系的;劳工权益屡屡被侵犯,上百万民工辛劳一年后领不到工资,原因也在于他们缺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追逐渠道。
争取利益能力差异的制度背景是权利失衡。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一种相对平衡的、有制度保障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实际上是构建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建立在利益主体分化基础上的博弈经济,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良性博弈。在这样的体制中,利益表达是博弈的基础。需要看到,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在利益多元化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并不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社会互动方式,是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进一步说,即使某些严重利益冲突导致了社会的冲突,实质上导致冲突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表达,而是利益对立的本身,甚至有时恰恰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在有关利益表达的讨论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利益表达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不全面。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利益表达不仅对于弱势群体,就对于其他群体包括强势群体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错,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他们既无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也无非制度化的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方式。比较而言,在整个社会缺少规范化的利益追求方式的环境下,强势群体有着用各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优势。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规范化的,而且,强势群体在使用这些方式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时候,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
第四篇: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教学设计
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记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太空、高铁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在太空、高铁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国防的突飞猛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价值观;通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重难点:
重点:我国在太空、高铁技术领域的成就。难点: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和取得的原因。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成就的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看看身边的变化,说说国家的强大;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上面显示的图片是开国大典阅兵和2017年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从中可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壮大,这是我们的坚固防线,是我们安心的保障。当然军事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强大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水平,今天我们就学习第20课《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讲授新课: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1.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用“一清二白”来形容,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经济得以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更是迅猛发展,尤其是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结合课本101页图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总量增长情况及在世界上的排名》与博闻内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师解说: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GDP呈指数式增长,进入21世纪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年11月5日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l979--2013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8%,而世界同期为2.8%,对世界GDP贡献率超过20%.
中共“十六大”以来2002—2012的十年间,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l0.7%,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9%,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l0%左右,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20%,GDP从世界第六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l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还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陆续赶超工业大国: 2000年超越意大利,居世界第六; 2005年甩开法国,上排第五; 2006年超过英国,居世界第四; 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 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我国2016年人均GDP达到8129美元。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7月17 日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成绩单”。中国第二季度以及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再次超过国内外的预期,引来国际经济界和许多媒体的惊叹。
2.外向型经济日益发展
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坚定改革开放,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开放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并且外汇储备也居世界第一。
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的各项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每个公民也.都感到了经济发展的福利,出行方便了,社会福利多了,各种生活内容丰富了。
二、高新科技的研发与运用
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科研资金不断投入,为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提供了保障。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国家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
1.新世纪以来我国航天技术的成果
我国有一个神话故事: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拔出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此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因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人类早已实现,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完成了登月计划。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太空技术领域也取得骄人的成就。
多媒体出示:
2003年10月15 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遨游,并按计划从太空平安归来。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发射升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双人五天的太空飞行,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试验活动。10月17日飞船顺利返回地面,载人航天再奏凯凯歌。嫦娥系列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或“二号星”,是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第一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中国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也是自1976年以来人类第一个软着陆月球的探测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人太空。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l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他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获得成功。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嫦娥”五号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号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其主要目的是对“嫦娥”五号关键技术进行验证,确保其能够正常返回。2014年11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返回器成功在着陆区预定区域降落。这是中国航天器第一次在绕月飞行后再人返回地球。继苏联和美国后,中国成为成功回收绕月飞行器的第三个国家。2014年11月2日上午,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人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交接仪式和开仓仪式举行,全部搭载物品顺利取出,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票”。、教师讲解:“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是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的太空技术,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2.世界领先的高铁技术
以上讲到了我国天空中的飞速发展,在地面,我国的铁路运输也在不断提速和升级,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满足本国自需,还出口技术,为其他国家服务。现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不仅提高了运输速度,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多媒体展示:
中国的高铁
阅读课本l02--103页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我国高铁的建设成就有哪些? 学生问答:过去12年,我国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四纵四横”高铁网,现在正在建设一张全面覆盖中西部地区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国高铁在一路领跑中不断提速升级。
这是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北京到上海(1318千米)需要4个半小时,同样的时间,德国高铁行驶距离是859千米;日本新干线也只走了900千米。
这是全世界最长的铁路网.截至2016年年底已经达到2.2万千米,比其他国家高铁的里程总和还要多。
在上海虹桥这个中国最繁忙的车站,平均每 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比中国最繁忙的地铁高峰发车间隔,还少了19秒。
每天早上8点,在中国的版图上,l700多列高铁正在穿梭。
新世纪,中国的高铁技术,引领世界潮流。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角,可见我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表现。
三、国防建设突飞猛进 1.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
消息一:人民网2017年10月18日电,日前,中国第十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在任务间隙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引导官兵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
消息二: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是中国海军海外护航的舰船编队,是从2008年底开始,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盗频发海域护航的一项军事行动。这项军事行动是中国中央军委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参照有关国家做法,并得到索马里政府的同意后进行的。
中国海军护航行动的主要内容是:保护航行该海域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通常护航编队在结束护航任务后,还会对一些航线沿岸国家进行以加强双方军事合作为目的的舰艇访问活动。
上面这两则消息是我国军队参与国外任务的一角,我国的军队不仅保卫国家安全,还维护世界和平。
我国的军队建设,不仅拥有海陆空三军,还有火箭军,采用科技强军策略,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高端,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敢打仗、能打仗的精兵,武器精良,如虎添翼。
下面展示的是2009年国庆阅兵图片,多媒体展示:
在这场大阅兵中,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展示了我国各兵种和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更加坚强的力量。
小结:
国家经济强大了,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国家安全有了保障,我们更加相信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踏着正确的道路,我们勇往直前,努力学习,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
第五篇: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心得体会
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三五”圆满收官,系统谋划”十四五”的历史交汇期,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对于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开展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眼全局看一域,在高瞻远瞩中提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划能力。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辩证唯物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胸怀两个大局,以宏大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新发展理念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为我们运用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作出了示范。党员干部要通过全局、长远、系统的思维和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才能把握大势大局,避免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影响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实事求是中提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担当 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高度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在自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中得到培养强化。我们要坚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处理矛盾和复杂局势的能力和本领。要抓住关键,牢牢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主要趋势,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找准原因,根据问题表现的类型和性质作出具体分析,于细微中察大节,对症下药;要坚定信心,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顺境逆境中保持清醒,朝着目标不懈奋斗。
发展眼光看问题,在与时俱进中提升“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开拓能力。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运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情。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为“十四五”开篇蓄力准备的关键时期,要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实现发展,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突破固定思维和模式,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力解放思想,勇于革新,敢闯无人区,勇攀最高峰,拿出“摸着石头过
河”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接“烫山芋”,顺应时势在逆境中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十三五”成就巡礼,“十四五”开启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