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上乡杨家池村经济发展情况
桥上乡杨家池村经济发展情况
杨家池村位于壶关县东南部,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境内,辖2个自然村,全村共230户,730口人,有耕地面积210亩,人均耕地0.3亩,我村由于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资源缺乏,来形成主导产业,群众以零数的养殖业,种植业,运输业及外出务工为生,我村有低收入群众150人,有五保户2户2人,低保户38户90人,人均年纯收入仅890元。
近年来,围绕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我村利用河滩空地,筑坝造地300亩,完善农业设施,规模化种植优质红薯。同时,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社,建立红薯粉条加工厂,利用传统手工工艺,现代包装技术,加工纯天然手工粉条,并和本地景区联合建立旅游商品超市,向游客售卖具有本地特色的粉条产品,从而形成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及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发展链条,形成本村支柱产业,解决群众就业,带动群众致富,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500元,促进了我村新农村建设。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二篇:桥上乡大河村经济发展情况
桥上乡大河村经济发展情况
大河村位于壶关县桥上乡东南部,全村辖11个自然村,有农户254户,人口763人,耕地面积183余亩,年人均收入986元,低收入人口274余人。五保户2户,2人,低保户25户,61人。
近年来,以景区建设为主线,立足实际,着力构造精品旅游景点,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了园林化特色村庄建设。以青龙峡景区为依托,大河村积极开发激情漂流项目,投资580多万元,疏流河道3000米,建设拦河大坝一条,漂流码头三处,配备漂流舟艇200条,形成了全程达7000米的漂流水域,成为了深受游客欢迎的水上项目,不仅带动了景区游客量的增加,也为大河村民脱贫致富指明了一条新路子。自今年3月份试营业以来,已完成漂流收入150余万元,同时带动客运、餐饮、住宿和小商品售卖等相关服务业实现收入约600万元,全村人均年增收2000元。在漂流带来的良好发展势头下,下一步,大河将继续围绕景区的转型跨越发展,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精品景点开发:一是加快推进佛寿塔建设工程,力争打造世界最大的天然佛像和三面观音像,已于2012年7—8月份完成佛寿塔和如瑞师傅旧宅院工程,挖掘历史佛教文化,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二是实施莲花池景点开发工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自然景观,提升景区档次。三是挖掘宗教和历史文化。在建设景区的同时,还计划恢复大河观音寺庙会,保护大河关古驿道,将大河建设成一个自然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峡谷新村。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三篇:桥上乡洪底村经济发展情况
桥上乡洪底村经济发展情况
洪底村位于桥上乡中西部,位于红豆峡景区内,全村有27户,总人口98口人,现有利用耕地112亩,年人均收入940元。
根据乡党委、政府号召把旅游做大做强的战略思路,结合我村在景区内的有利条件,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家家办起旅游接待,实现了从普间到标间,从散客到团队的标准化接待,截至目前,共有家庭客栈10户,床位200张,年人均增收500元。同时,小商品售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许多农民售卖本地土特产,增加了家庭收入。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马桥乡杨家洞村情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支持帮助促发展”
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调查报告
——马桥乡杨家洞村情调查报告
根据我县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支持帮助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抽调16名干部职工分4个小组赴马桥乡杨家洞村进行走访、调研,我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零距离接触。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先后与村支两委干部、党员、以及每户群众认真交谈,并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对农村的各项相关政策方针,通过深入调研,目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了解了村情,吃透了民情,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杨家洞村基本情况
杨家洞村位于汝城县西北部,距马桥乡政府31公里,属山区地形,全村耕地面积约580亩,气候干燥,光照充沛,沙石土质;该村拥有8 个村民小组、287户、1072 人,全村有贫困人口49人,外出务工329 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元。主导产业以生姜种植和林业为主,村支两委会现有干部3人,全村党员人数22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该村村民小学文化程度达45%以上,初中文化程度达4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达15%以上。并且1980年——1985出生的人已基本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已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该村现有低保、五保户32户,共96人,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村支两委组织机构完善,村支委设书记1人,委员2人,村委会设主任1名,委员2名,两委交叉任职率达90%以上,规章制度基本健全。该村交通状况较差,以沙石路面为主,其中通往外界(暖水镇凉滩码头)有一段200米的水泥路,(但通往村委会的6.7公里仍为沙石路面)到达钢索吊桥。
二、走访、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座谈了解,村民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七大以来中央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映党的政策好、得民心,村民们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和“阳光雨露”;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不均,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30年不变,年龄在16岁以下的新增人口无法得到承包地、家庭土地不均,土地流转缓慢,且分散,均属于家庭传统式种植模式,出现人多地少,人少地多问题。
2、农机化作业程度低。杨家洞村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就目前春耕生产情况来看,除机耕作业外,机插、机收机械化程度几乎为“0”,其他农业生产作业方式仍以传统人工作业为主。
3、缺泛科技技术,就业难。受2009年“金融风暴”的影响,返乡农民工达120余人,由于他们缺乏专业技术,工作难找,导致家庭收入减少。
4、基层民主管理不到位,知识结构不合理。该村两委会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办事效率低,许多村民长年反应的问题都没有落实到位。
5、村民行路难问题。杨家洞村为马桥乡边远的村子,政府所给修路项目有限,该村基本为土路和沙石,晴通雨断的现象突出,严重时不要说有车辆难通行,就连单人独行都无法通过。这样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农林产品外运,农需物资进入乃至群众出行和生产交通举步为艰。
6、师资力量较差。杨家洞村位于马桥乡的偏远地带,条件比较艰苦,一般教师不愿意在此执教,造成师资力量较差,教学质量不高。
三、推进杨家洞村建设和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体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农村文化、农村教育、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医疗制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杨家洞村今后的发展要始终依靠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依靠自身优势,详细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不断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1、把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一是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生姜种植业和生态林业。多年来,生姜种植业和生态林业已成为杨家洞村主导产业,目前全村林业覆盖面积达42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43元提高到2010年的1083元。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我局将积极帮助村支两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注重为农户解决木材加大和销路等问题,加快通往林区和与外界相通的道路建设,解除村民出行困难的后顾之忧。二是支持村民创业,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返乡农民工和村民文化水平的不同,我局以乡村为单位,分层次、分对象、有重点地组织该村民免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内容为农机操作与维修、农机驾驶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将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机构,改变过去传统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要尝试在新的农村组织上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设立党组织,要经常学习现代的管理知识,加大科技培训、法制培训,做好党员和干部的储备工作,要选拔可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知识水平高、发展理念新的人,不断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带领全村致富,带领全村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谋划,加强与交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水泥路户户通工程建设得到有效解决,加快村支两委会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村主干道两旁的绿化等。要坚持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4、提高师资力量。要积极加强与县教育部门的协调,争取采取以城市对口农村的方式,请求教育部门一年派1—2名城里教师到杨家洞赖雄杰苗圃希望小学支教。
通过在该村一周调研、走访,我深感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上级的正确领导,始终依靠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结合自身实际,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精神,不断推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逐步实现土地向规模集中,生产向集约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不断促进杨家洞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五篇:桥上镇庄里村2011工作规划
桥上镇庄里村2011工作规划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拓宽致富途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经两委班子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对我村2011工作做如下规划。
一、进一步加强经济林建设,拓宽村民致富途径,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充分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结合我村实际,大力发展林果业。今年规划建设南头北坡至庄里北坡625亩核桃园区。园区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水利建设。我村处于翼城县桥上镇东部,全年干旱少雨,为确保经济林的健康发展必须做好水利建设。我村共投资20万元,自东沟高速路桥下引水至后庄垣头,再到前庄和南头北坡顶,修建蓄水池12个,铺设管道6000余米,确保全区内每亩地的树苗都能浇上水。
(二)道路建设。为方便村民对林地的管护,投资约20万元,对原来只有一米五宽的田间小道进行拓宽改造,现已将从后庄至南头北坡长约3500米的道路拓至四米宽,并与庄里村主街道相连,为村民对林地实行机械化管理和产品运输提供便利。
(三)完善补贴制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为鼓励村民发展林果产业,我村村委会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补贴协议,今年的小麦青苗补偿每亩300元,共涉及到350亩,共105000
元;经济林管护每亩每年补贴200元,涉及800余亩,共1.6万余元,今年将支付村民种植补贴2.7万余元。
(四)核桃园区统一规划种植。今春我村共种植核桃625亩2.1万株。共投资约20万元整地、打坑、打带、购买树苗、种树并腹膜。
二、改善环境,提升我村形象。
(一)投资25万元,修建庄里村村门,改善我村形象,为我村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
(二)投资20万元解决东沟--柴家,前庄--后庄自然村
1.5公里道路硬化,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农资运输难,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问题。
三、对村委会东房改造,改善办公条件。村委会东房原是村文化活动中心,由于年久失修,房顶大面积漏水,墙体严重裂缝,已成危房,无法满足村民文化活动的需求,经研究决定投资20万元,把村委会东边的平房翻修成二层,建成集乐器室、农民书屋、棋牌室、会议中心为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
桥上镇庄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