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宗罪》影评赏析
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也读过这些的“罪” 而且无比坦诚地承认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在每一天都在犯着罪。耶稣基督说,最大的诫命,一是 全心全意尊奉神,二是爱人如己。事实上这两点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神也知道我们无法做到,所以给我们机会悔改和赎罪。人最大的勇气 在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改变。最后的审判没有到来,我想,神是一直在给我们机会,而我也相信人类有悔改的机会。只要我们活 着,只要我们愿意悔改。任何妄图代替神去审判人的人,都是自大而可笑的。影片的最后,如果米勒选择宽恕,那会怎样? 七宗罪的审判也就无法完成,嫉妒和愤怒获得了宽恕。所有的人类也就都获得了宽恕。图1
从影片整体色调来看,整部电影大部分都处与灰色,黑色,以及青色 为主色调的处理,在以往的悬疑惊悚片中都是常用的色调,属于典型 的黑色电影。还有,对于光线的把握是尤其重要的,在影片第一个案 件(暴食)昏暗而狭小的室内杂乱无章且极度安静的音效相配合,中,然后便是诡异的移镜头,再加之前面的雨水相铺垫,营造出一种压抑,诡异,和死亡的气息,室内唯一的直接光源便是两个手电筒,与黑色 的影调形成强烈反差,代表的是警察的锐利和刺破阴霾的决心,同时 也给人一种收缩的无助感,有一种被黑暗吞噬的恐惧,经过这样的光 影搭配,手电筒就具有了双重效果,而后在(懒惰)一场戏中也同样
有这样的妙处。然后便是在影片的构图上也有某种暗示性,影片最开始新来的米尔斯 与沙摩塞是对立切互相抵触的,他们在小小矛盾后镜头的切换中和构 图中作者很少使他们两人处于同一个镜头之内,并且更多的是两人的 对立和背向,造成一种距离感和疏离感。然而作者恰恰在这样的构图 前后做了比较,当米尔斯的妻子翠西请沙摩塞一起晚餐之后,两人逐 渐走向一起侦破案件的目标,沙摩塞不再因为快退休而失去兴趣,而 米尔斯在与沙摩塞的接触中逐渐发现这个老警官的过人之处,敬佩之 心油然而生,之后的构图中,特别是在他们两在推理案件的时候,两 者更多的是处于同一个镜头之内,共同协作,并且他们面部朝向很多 时候是一致的,更加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和决心。还有便是在特写的运用之中,这部影片没有象《沉默的羔羊》一开始 便是大量的特写,而是循序渐进,在特定的时刻给予特写来刻画人物 的内心变化,比如沙摩塞每次在案件现场分析的时候便是各种特写的 堆砌,作者特意把沙摩塞和米尔斯的面部特写相互切换形成一种对 比,表现了沙摩塞的老练,沉着,
冷静,同时也刻画了米尔斯躁动,活力,有干劲的人物性格,这样的镜头不仅充分刻画了人物性格,同 时在营造恐怖的气氛上作者也别出心裁,比如在(暴食)的一场戏中 突然提起的死尸面部特写,在(懒惰)的一场戏中对那半死不活的人 抽搐的面部特写加之与突然出现的音乐充分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不仅 有冲击力而且对整个气氛的营造也有帮助。而且伴随着影片的推进和 节奏的加强,给主角的特写也越来越多,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营造出空
间的压抑感同时也是暗示着这部影片侧重的是人物的内心本身的变 化而不是单纯的变态凶杀。而关于剧作方面,《七宗罪》更多的是逐渐的铺垫和上升,与整个剧 情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整个影片时间的设置为七天,将近一天一个 命案。这种剧作方式其实就是让观众知道下一刻会发生命案,但又对 警官的侦破产生向往,这样就充分带动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也掉 入了这场游戏,成为了旁观者和鉴定者。而在节奏的控制上,变态凶杀,在追逐犯人方面节奏的掌控优点就是 静与动的强烈反差和爆发性的对比,比如沙摩塞和米尔斯第一次找到 凶犯住宿地的时候被凶犯攻击就是绝对的安静突然爆发出强烈而动 感的音乐,配合以快速的运动镜头,紧张,刺激,激动,等一系列感 觉就这样爆发,加之走道这样特定的空间设置,不断的未知尽头(人 对未知的东西存在着恐惧)和犯人模糊的影象处理在同样是成功的。这里强调的就是节奏的收缩以及静动对比的震撼。《七宗罪》中设置了两和主角,并且配之与鲜明的个性对比,沙摩塞 的沉着冷静和锐利,米尔斯的冲动,活力以及单纯。两个主角的设定 绝不单纯,我的猜想是运用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征相互对比以激发这 部电影真正的主题——直白真挚单纯的人的内心被抹杀,对混乱的社 会下人的内心的一次审问。很明显,沙摩塞的沉着冷静和锐利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和主要线索 发现者,若要把整个凶杀案说明白沙摩塞一人就已经足够了而作者为 什么要设定两个人物从相互对立相互配合?
我想,米尔斯作为纽约这个混乱城市的外来者他代表的是鲜活的个性 和自信,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是美好的家庭和贤惠的妻子,他的暴躁完 全来自于对于这个城市的失望和无法理解,而沙摩塞始终是个冷静的 旁观者,他已经习惯于这个城市的光怪陆离,他看着米尔斯在一次又 一次接连发生的案件中情绪的逐渐升级,从冲动到焦躁然后是暴躁到 最后的愤怒,米尔斯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其自身,起根源是在这个环境,充满着各种各样罪恶治安极其之差的
的城市的影响,而米尔斯仅仅只是 一个载体。在翠西因为怀孕单独与沙摩塞交谈的一场戏很清楚点明了 一点,为什么翠西会对孩子的出生产生犹豫?为什么沙摩塞打掉了属 于自己的孩子而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归之于对社会 环境的不信任,不希望鲜活纯洁的新生命被这个城市污染。在米尔斯最后充满泪光的眼神和三次垂下的举着手枪的手时,他在反 抗,作者在这时候切了四个镜头,沙摩塞的无奈,米尔斯几乎崩溃的 脸部特写,杀人犯约翰的麻木表情,以及直升机上人的主观视角。米 尔斯的表情全部是特写与近景的切换,他在最后的时刻杀掉了约翰,他无法放弃自己的尊严来赢得这样的胜利,对着他的镜头在不断的微 颤,充分说明人物内心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作为反抗者的他在这一 时刻全面崩溃,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他无法相信自己的妻子被眼前 的人切掉了头颅,他反抗到了最后,但是最后这个社会并没有给他任 何希望,在最后一个关于他的镜头中,警车内被封锁的头部特写和昏 暗的光线是他内心的外部表现,对于这个社会,他已经不抱有任何希 望。而沙摩塞作为一个老者,旁观者,他代表的无疑是正义,但是在
这一时刻正义在死板的法律面前是如此的暗淡而失去光辉,作者在这 时候故意利用天空的阳光调节光线对比,让沙摩塞的的脸部变的剪影 般,并且似乎被黑暗笼罩的感觉,无奈但又无法挣扎的抑郁,让人欣 慰的是他扇了约翰一个耳光,这个耳光不仅代表的是他的愤怒,同时 也代表的是给死板的法律的一个耳光。而变态杀人狂约翰,给他的是正面的特写,脸部阴影对比强烈,此刻,他几乎没有任何表情,麻木而冷酷,完全的让人憎恨又理所当然,他 自己化身为嫉妒,让米尔斯堕落杀人变成愤怒,他无疑赢得了这场游 戏,然而他代表的不仅仅是恶,而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存在的危机,那便是贪图,嫉妒则是无法占有,然后他便毁灭,这是人欲念的畸形 化产物,但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中,这个产物也已经麻木,失去了人最 后对于生命起码的尊重而去追求那些虚无的信仰,何其可笑!影片最后的黄昏中,沙摩塞说起了海明威的句子: 这个世界是好地方,值得我们为他奋斗。但他却只承认后半段,面对人们日益压抑而不稳定的内心,还有这个 社会和世界的残缺和冷漠,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奋斗,而不是挣扎。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我们的生命必须让这个社会和世界重新找 到希望。
第二篇:七宗罪经典影评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七宗罪以及其中一些有关宗教的理解也好,书籍也好,概念也好,都是一种借口,一件外衣,电影只是以宗教之名来表达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在分析这部影片之前,不妨首先揭开这层宗教外衣的笼罩。
宗教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当然“自然”中同样包括人类本身,而无论是一神的还是多神的,无论是拜物的还是拜人的,无论是用于统治人民的行动和思想还是用于调整约束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宗教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发生的产物。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更高级的存在,同样我们没办法获知更高级的对人类传递的信息。不管一种宗教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哪怕有再繁冗的教义,再复杂的管理体系,再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无法掩盖宗教人性的事实。所以无论梁山泊的“替天行道”,还是约翰·杜的劝诫都是源于自身对社会现象的反射,所谓神的旨意并不能对布道者的过激行为加以合理的解释和成为其脱罪的理由。显然威廉·沙摩塞看到了这一矛盾,他问约翰·杜:“如果如你所说,是被上天选中,如果你是被迫的,我很奇怪你为什么还能如此的乐在其中,你享受折磨他人的快感,这和殉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是吗?”约翰·杜沉默了两秒钟,将自己的行为比作大卫·密尔斯在审讯室审讯自己(将他人牵扯到话题当中是借以回避直面问题的手段),并且承认自己有私欲。通过这一段的分析,我们知道《七宗罪》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向我们展示其他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下文将要提到。
还有一点电影表面的东西需要一些笔墨阐述,就是约翰·杜的作案手法,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以为约翰·杜犯下各种用变态手法杀人的罪行,其实不然。第一个被发现的受害者是暴食者,约翰·杜用枪口顶着他的头颅逼迫他吃了连续十二个小时的食物,导致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内壁破裂,直肌和横结肠出现血肿,造成大量内出血死亡;第二个是律师,被迫割下一磅肉,大出血死亡;第三个是奄奄一息的瘾君子,靠约翰·杜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维持了一年的生命体征,背部褥疮和全身的伤口出现化脓性感染,只要“用手电照他的眼睛就会休克死亡”;第四个普遍认为“七宗罪”的直接受害者是被嫖客套在胯下的尖刀捅死的妓女,然而妓女并没有犯“淫欲”之罪,她也许只是因为经济或其他的原因沉沦,真正有淫欲之罪的是嫖客,其实约翰·杜想要惩罚的也是嫖客,看到他在审讯室中的表现就知道了;第五个是靠容貌吃饭却被毁容的骄傲者,死时被捆在床上,脸上缠满纱布,显然是约翰·杜给她包扎的伤口,一手握着安眠药瓶,一手握着电话,约翰·杜给了她选择的权力;第六个是犯了忌妒罪的自己,被大卫·密尔斯枪杀;第七个是犯愤怒的大卫·密尔斯,影片没有交代大卫·密尔斯的下文,这个暂且不提。纵观全局,约翰·杜没有杀过人,至少没有亲手将人致死,每个犯下“七宗罪”之一的人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惩罚,这也是约翰·杜的辩护律师自信能够帮他脱罪的原因,如果不是约翰·杜的自首,警察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约翰·杜的罪行。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当约翰·杜看到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查到他家时要开枪躲避追捕呢?原因在于,他没有将“作品”完成,认为一件没有展现全貌的作品是无法起到劝诫世人的作用。不过,与其说是约翰·杜在劝诫世人,倒不如说是大卫·芬奇在劝诫世人,通过电影来敲响警钟。所以,接下来就是电影的分析。
首先通过电影的细节描写,来看看大卫·芬奇的功力。一、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
1.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性格对比 1)
这两个简单的场景就已经将威廉·沙摩塞谨慎、稳重、成熟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影片中还大量存在摩根·弗里曼对角色精细入微的刻画,几乎就是他的本色出演。
节律器是表现人物稳重有规律的性格,也表明威廉·沙摩塞失眠需要有规律的响声来帮助睡眠,体现出一丝隐忧,也是后文的伏笔之一,与威廉·沙摩塞砸毁节律器的细节对比,表明人物性格的转变。
大卫·密尔斯的第一次亮相,嘴里嚼着口香糖的细节就已经表现出他不安分甚至略显轻佻的性格特点
与威廉·沙摩塞系领带的场景发生鲜明对比,大卫·密尔斯的领带都是已经系好直接套在脖子上即可,这时大卫·密尔斯的右手还在揉眼睛,体现人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表明大卫·密尔斯富有年轻活力,另一方面是人物内心急躁、冲动的性格。因为他只揉右眼,所以同时与下文大卫·密尔斯的妻子翠茜·密尔斯帮他清理左眼眼屎有一个顺理成章的衔接,体现夫妻恩爱,也为下文伏笔。
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查看案件发生现场前,大卫·密尔斯为威廉·沙摩塞递咖啡被拒,也是人物性格的对比。
一幅是大卫·密尔斯晃腿的场景,一幅是车里大卫·密尔斯不停按圆珠笔笔尾的场景,也是细节性格刻画。
3)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在图书馆,一个忙着复印文件,一个大大咧咧坐着吃乐事薯片。
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在图书馆,一个忙着复印文件,一个大大咧咧坐着吃乐事薯片。
一个读的是“经典导读”,一个读的是《神曲》、《坎特伯雷故事集》、《天主教字典》等等。一个代表快餐文化,一个代表经典文化。
一个代表复印机的旧式文化,一个代表电视机的新兴文化,个中差异不加赘述。
3.约翰·杜的性格分析
约翰·杜不慌不忙的步履已经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没有一丝慌乱
泡茶的场景看出,一切状况都在约翰·杜的掌控之中,淡定、从容的风度彰显无遗。之后有关他的场景无不体现人物平和、淡定、冷静的性格,一举一动甚至略带轻蔑嘲讽,只有在谈到自己“作品”的时候有些许激动,不过随即就平静下来,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细节上的黑色幽默 1.在一件妻子杀害丈夫的命案中,威廉·沙摩塞看到冰箱上贴有家里小孩子的绘画,问到这句话,担心不正常的家庭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然而另一名警官说:“你要是退休我们肯定欢呼雀跃,你总是问这种问题!谁他妈管这些!”一则体现威廉·沙摩塞尚未冰冷的内心,二则体现人的普遍冷漠,三则为下文的转变和约翰·杜的产生埋下伏笔。
2.满嘴瞎话但义正言辞的地方检察官,大卫·密尔斯看到这里立刻关掉电视,个中内涵不必多说。
3.威廉·沙摩塞坐在出租车上,看到阴冷的城市,街道上的无家可归者、打架斗殴者等等场面,结合之前的时间不由得心凉,借回答出租车司机的问题来表达内心的失望。与下文”Around”的转变形成对比。由于受到大卫·密尔斯的感染,通过飞镖、节律器等一系列细节提示表明威廉·沙摩塞内心的转变,影片最后那句经典名言“海明威说过:这世界是好地方,值得为此奋斗。我同意后半句。”也算是黑夜中的一点希望。
4.发放传单的场景,行人匆匆走过,一名行人伸手虚拿一下但没有抽走,一则表现冷漠的快节奏生活,二则是对商业化的讽刺。对于第二点《搏击俱乐部》有更加深刻的体现。
5.大卫·密尔斯为了掩盖通过调查局的非法操作查到嫌疑人的事实,用贿赂的方式让流氓做伪证。
6.皮货行老板:“那种先在舞台上把尿撒进帽子,再喝下去的家伙,行为艺术。”讽刺借艺术之名行荒唐之事的人。7.浑身是血的约翰·杜从下出租车到这里,一直没有人阻拦,甚至没有人注意,直到大卫·密尔斯拔出手枪,周围的人才四散惊逃,讽刺人们不管闲事的冷漠和惜命如金的自私。是对上文威廉·沙摩塞说“在遇到危险时不要喊‘救命’而要喊‘救火’,因为救命没有人管只有火灾会影响别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印证。
8.威廉·沙摩塞:“维克多的房东说每个月一号都会在邮箱里收到房租,他说‘我从未听306的房客有过任何投诉,也从没有邻居投诉过他,他是我最好的房客。”
大卫·密尔斯:“房东梦寐以求的理想房客,一个没了舌头的瘫痪„„”
威廉·沙摩塞:“„„而且准时付房租。”
9.“我怎么能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怎么能让他在这种烂环境下长大!我很肯定当初的决定没错,可是后来没有一天不为此后悔。如果你不想留下孩子,就永远不要告诉他怀孕的事。可一旦你选择生下他,你就要无时无刻地爱护这个孩子。”这是威廉·沙摩塞的原话,是影片中比较直接的对社会的批判。三、一语双关 1.在清洁工挂掉门上威廉·沙摩塞的名字时,正在与警长谈话的威廉·沙摩塞叫他暂停,一方面是嫌刮蹭的声音吵到他们谈话,另方面暗示威廉·沙摩塞决定接受案件,如果不完成就不会退休的决心。
2.凶手在死于“贪婪案”的律师家中将死者妻子相片用鲜血圈出双眼,一则凶手暗示警察,律师妻子能够看出反常的地方,从而使破案的节奏受到自己控制;二则导演暗示大卫·密尔斯的妻子可能并不安全。(反常之处在于挂反的后现代美术作品,警察并没有看出,凶手也认为需要自己的提示警察才能看出,这里似乎对后现代艺术有一丝调侃的意味,加上下文对行为艺术的调侃,大卫·芬奇似乎对后现代艺术不以为然。)
四、细节暗示 1.大卫·密尔斯向威廉·沙摩塞讲述自己的从警经历,提到一个中弹死亡却记不起名字的警察时,画面突然变得刺眼,以致模糊了两人的面容,暗示他们也将为人所忘记,被世界的黑暗所淹没。
2.飞镖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细节道具,前者用飞镖扎,后者用弹簧刀扎,表现人物的反思、转变,而这来自于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在酒吧里的经典对白,是整个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所在,在此记录下:威廉·沙摩塞:“你想成为冠军,人们才不需要冠军,他们想要汉堡、彩票还有电视。” 大卫·密尔斯:“我想知道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威廉·沙摩塞:“不是一两件事,我只能这样讲„” 大卫·密尔斯:Go on.威廉·沙摩塞:“我只是觉得自己没法住在这么一个把冷漠当做美德的地方。”
大卫·密尔斯:“你也没什么差别,好不到哪里去。” 威廉·沙摩塞:“我没说我好,我没有。我同情一切,冷漠只是一种解决方式。沉迷毒品比面对生活要容易得多,偷窃你所需之物远比挣来容易,打孩子比养孩子容易。该死的,爱要付出代价,需要努力维持经营„„”
大卫·密尔斯:“我们在讨论那些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们,是那些可恶的变态„”
威廉·沙摩塞:“不,才不是。” 大卫·密尔斯:“是的,今天。”
威廉·沙摩塞:“我们是在讨论这里的日常生活,你这么幼稚可不行。”
大卫·密尔斯:“**** off.你该听听自己说的话,你说:‘问题在于人们漠视一切,所以我漠视人们’这话没道理„”
威廉·沙摩塞:“那你在乎了?” 大卫·密尔斯:“当然!”
威廉·沙摩塞:“就是说你会大有作为了?”
大卫·密尔斯:“随便了,关键是我觉得你辞职不是因为这些想法,而是因为要辞职了才要自己去相信这些。你会让我认同你,全都去离群索居,我才不会这样说,完全不同意。”
飞镖盘从墙上到地上也是威廉·沙摩塞总警探到退休的过程,隐隐有一丝悲凉。
3.“有个声音让我这么做,我的狗让我这么做,朱迪·福斯特让我这么做。” 1981年3月30日,25岁的约翰·辛克利向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开了6枪,其中有三枪打中了里根的随行人员,致使一名白宫秘书终身瘫痪,而里根本人也被一颗子弹打中了胸腹部,虽然经过抢救安然无事,但辛克利的子弹差点就引发了当时正在冷战的美苏两国之间核战争的爆发,更让人震惊的是,此次差点改变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严重事件的导火索竟是因为辛克利疯狂迷恋着朱迪·福斯特。辛克利想通过一个举动来吸引朱迪的注意。在此之前辛克利曾几次前往耶鲁大学骚扰朱迪,朱迪还将辛克利写给她的示爱的纸条上交给了学校教导主任,学校又将这些纸条转交给了**部门,但并未引起政府的警觉。就在辛克利行刺总统前的两小时,他还在旅馆中写下了最后一封给朱迪的示爱信,他以为刺杀了总统就能赢得朱迪的爱和尊敬。
皮货行的店名叫“野牛比尔”,出自《沉默的羔羊》。以上两点似乎可以证明《七宗罪》向《羔羊》致敬的意图。(这里提一下《蝴蝶效应》向《七宗罪》致敬,通过以下几幅图不难看出什么:
4.其实约翰·杜已经在演职员表的过场中出现,剪报、胶片、黑色的笔记本、用纱布缠绕的手指,不过谁能想到这就是凶手呢!
5.这是电影末尾大卫·密尔斯举枪,悲愤交加时,一闪而过的一帧画面,有可能侧面指出盒子中就是翠茜·密尔斯的头颅,也有可能只是大卫·密尔斯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这种手法在《搏击俱乐部》中有充足的表现。
五、关于背景声音
1.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威廉·沙摩塞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图书馆保安播放由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改编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整个画面安详、沉静又不失大气、典雅,与剧情、人物、场景配合得恰到好处。
2.从影片最开头开始,大部分场景充斥着警报、吵闹、犬吠,体现整座城市的混乱、浮躁。在声效上配合的最为经典的是,威廉·沙摩塞安静地躺在床上,一边是有规律的节律器的嘀嗒声,一边是城市间的嘈杂,似乎此时威廉·沙摩塞只是一位孤独的无力面对世界阴暗的老者。
另有一篇关于《七》细节的文章,来源不明,我是在时光网影评中看到的,修改并附录如下:
1.影片中的血腥场面的构图与光线源自于BOSCH的名画《地狱之光》、《七死罪》。2.最后野地里的那一段结局,罪犯跪于地上,天上飞机轰鸣,警察铁桶似的包围,戏拟了希区柯克《西北偏北》中“广阔之处无处可藏族”,具有反讽意味。
3.威廉·沙摩塞到在大卫·密尔斯家里,与米的妻子翠茜·密尔斯交谈,背景是大卫·密尔斯在玻璃门后面与狗玩耍,后来,翠茜·密尔斯打电话时,背景中的米尔斯在玻璃帘后边洗澡,暗示了他与翠西的隔阂。4.翠茜·密尔斯与威廉·沙摩塞总是相对而坐,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则是并肩而坐,前者表示两人达到了沟通,后者表示两代警察无法面对面。
5.威廉·萨摩塞特意为沉下去的东西,象征着历史上的沉淀,米尔斯的意思是“石磨”,粉碎了自己及其妻子。
6.七宗罪的罪犯约翰·杜身穿猩红衣,象征他的暴力,翠西大多数时着绿色套装,象征她的和平,两名警察衣着沉着,像是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7.影片最后的翠茜·密尔斯之头,运用了《圣经》中“莎乐美与圣约翰之头”的典故。
(《圣经.马太福音.14》中:
14: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14: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14: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莎乐美
14: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14: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14: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14: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14: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14: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8.在“贪食罪”中,周围的家具极其没有个性而只有食物;在“贪婪罪”中,周围环境极其夸张,家具的品味豪华;在“懒惰罪”中,灰尘、垃圾充斥房间;在“淫欲罪”中,所有物品上都涂成红、黑、金色,表现了圣经中所说的亚当与夏娃爱之原罪及欲望放纵的颜色。
9.米尔斯与翠西的家在地铁上,时刻有一种被摧毁的不安全感。影片细节上的展现我只做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工作,我是犯下“怠惰”之罪了,所以请大家自行观赏影片,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再过多分析。
其次,是电影主旨的分析。通过细节极具张力的表现,《七宗罪》的主旨已经昭然若揭。大卫·芬奇不是要灌输原罪、忏悔等等基督教思想,而是借一名激进的布道者之手,将以这座混乱城市为代表的世界的阴暗面揭露在世人面前,让人真正有价值去反思的不是我犯了七宗罪中的哪一条,而是对于冰冷的世界,我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天主教教义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额我略一世的见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恶行”。“重大”在这里的意思在于这些恶行会引发其他罪行的发生,例如盗贼的贪婪源于欲望(本句话来源维基百科)。“七宗罪”不是那种需要审判、惩罚、偿还的罪行,而是可能会引起罪恶的人类本真的欲望和性情,不可避免、不可变更,只能约束。人们对于“七宗罪”的理解常常进入误区,因此会对影片产生误解。
所以在此,点明本人的主观见解:本片主旨在于揭露物质社会的阴暗面,使人对物对人对自己乃至对世界有一个更加清醒冷静的认识。至于面对这一切的解决办法,请参照《Fight Club》。
最后一部分要谈谈个人对于影片几个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的见解。
1.翠茜·密尔斯到底有没有死,快递送来的箱子里到底是什么? 答:翠茜·密尔斯没有死。在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两人在约翰·杜进入警察厅前,一名在前台接电话的女性告诉大卫·密尔斯:“你妻子又来电话了,快去买台答录机吧!”这时,约翰·杜已经后脚踏进警察厅来自首。说明约翰·杜在离开女演员家后到坐上出租车之前,找到了大卫·密尔斯的妻子,此时,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忙于调查“骄傲”案。而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当天凌晨,大卫·密尔斯和妻子翠茜·密尔斯在一起,此时约翰·杜在女演员家作案。约翰·杜主动报案引出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然后潜入大卫·密尔斯家。至于为什么翠茜·密尔斯没死,有两点原因:
一、不直接杀人是约翰·杜的原则,从头至尾约翰·杜从未亲手杀过人;
二、路边倒毙的野狗,约翰·杜说:“这可不是我杀的。”似乎很幽默,但是确有所指,因为野狗与大卫·密尔斯家的母猎狗同种,隐含着“我没有杀你的妻子”的信息。所以可以知道,翠茜·密尔斯应该是在约翰·杜走后向警察厅打电话,但很明显不是报案,而是找自己的丈夫,因为翠茜·密尔斯并没告诉其他警察发生了什么,一定是只有丈夫才能知道的事情。而翠茜·密尔斯与威廉·沙摩塞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在星期五的早晨,翠茜·密尔斯告诉他怀孕的事,威廉·沙摩塞说了下面这一番话:“我怎么能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怎么能让他在这种烂环境下长大!我很肯定当初的决定没错,可是后来没有一天不为此后悔。如果你不想留下孩子,就永远不要告诉他怀孕的事。可一旦你选择生下他,你就要无时无刻地爱护这个孩子。”翠茜·密尔斯似有所动,产生了堕胎的想法,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约翰·杜剖了翠茜·密尔斯的腹,将成型没有完成的孩子装在箱子里,以为大卫·密尔斯知道妻子怀孕,不料大卫·密尔斯被妻子和同事隐瞒,这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意外惊喜”。约翰·杜看向威廉·沙摩塞说:“看来他还不知道呢!”,而不是对大卫·密尔斯说:“看来你还不知道呢!”,这时丧子之痛、妻子和同事对他的隐瞒、自己对妻子和同事的不理解等等情感一齐向大卫·密尔斯心头袭来,此时影片也达到了最高潮。愤怒者最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声枪响,完全爆发,然而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约翰·杜对愤怒者的惩罚,“作品”终于完成!
2.威廉·沙摩塞会不会是最终Boss,幕后黑手?
答:不会。推理十诫中有一条,侦探自己决不能犯罪。这是其一,其二是所有指向威廉·沙摩塞是幕后黑手的论点都站不住脚。这一点我不想一一解释,工程太大,有异议者可以下来交流。
3.《七宗罪》的故事并不圆满,因为大卫·密尔斯没有死。答:并不能以尸体的数量来验证“作品”是否圆满。因为约翰·杜的根本目的不在杀人。大卫·密尔斯也许会被判死刑也许不会,但是哀莫大于心死,愤怒者已经受到惩罚。所有人都是受难于自己的“罪”,就好像Victor没有死透,嫖客只是受了过度的惊吓,已经达到约翰·杜劝诫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七宗罪》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那么请你再看一遍。
完~ P.S.1.影片开场演职员表的画面信息量非常多,本文只提了一点,全部说了就没意思了,请大家一帧帧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有关本片的各种问题太多,欢迎积极讨论。
第三篇:《七宗罪》影评
200931301064
董欢 09中文2班
《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影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残酷、惊恐、震撼、压抑、反思„„
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 依然在发生。
Seven: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个醒目而惊心的单词——“Seven”,它在基督教里“7”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世界共有7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到了16世纪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7种罪恶——色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同时又以7个天使的形象来代替7中美德——贞洁(Chastity)、节制(Temperance)、慷慨(Charity)、热心(Diligence)、温和(Patience)、宽容(Kindness)、谦逊(Humility)
电影中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个神秘的“7”,在网上看到到,说电影中“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不过当然,我并未亲自查证)。无处不在的“7”似乎暗示着观众:这是某种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
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萨摩赛和米尔,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
提到影片,不得不提提两位主角: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我个人对摩根·弗里曼没什么太多了解(连名字都是后来查到的),只是觉得他很眼熟(但是忘记哪里见过了),不过从《七宗罪》来看,他的演技还是很好的。至于布拉德·皮特,我个人非常喜欢(从《史密斯夫妇》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皮特和朱莉夫妇。),不过不知是当时皮特还比较年轻,还是因为角色本身的问题,我感觉在《七宗罪》中,皮特的演得还是不如摩根·弗里曼的(可见姜还是老的辣)。
萨摩赛和米尔虽然性格迥异,但却有着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微妙的联系。萨摩赛每天认真的着装,仔细的查案,孤独的思考,有时也走些歪道来寻找线索,时刻用体谅的目光来关怀他人。偶尔也用刀子代替飞镖愤怒的射向靶心,也曾将自律的节拍器烦躁的扔掉,他是一个“相对的”的人。以萨摩赛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人因失望而冷漠,这种冷漠的表现就是逃避,如在上出租车后,司机问他去哪里,他看着窗外的斗殴说far away。冷眼看世事,也许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生活美好希望的原因吧,失去了一切又让他更冷漠。
衣物凌乱但分析案件却简单自信,这就是米尔,身边有爱自己的妻子,真诚的伙伴,回家后天真的和小狗嬉戏。他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情和信心,对妻子深爱不已,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温暖而颤抖的家和妻子的担忧说生活会好起来。
两人在酒吧喝酒时的对话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强烈反差,萨摩赛给人的印象彬彬有礼、心思缜密、沉着冷静,然而由于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生活得太久,见到太多的冷漠无情和城市的阴暗面。米尔对世界充满美好和希望,冲动易怒、做事不计较后果。
在性格上,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和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的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而米尔更
关注的是图像、场景。他会不停的回放照片.萨摩赛则是逛图书馆。米尔感性, 萨摩赛理性。
我个人更喜欢萨摩赛。从他为人、处事以及跟约翰的对话就能看出他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萨摩赛的那种冷静、理智。
“在尼采高呼出:‘上帝死了’时,我们的古典生活被宣判结束”。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在无限缩小着世界间的距离,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加亲密,反而是疏离和冷漠将其取而代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第四篇:法律影视赏析《七宗罪》影评
叫人叹为观止,Brad Pitt也得以证明自己并非徒具外表的靓仔小生。另一方面,片中的美术指导与摄影技巧也是同样的严谨细如果你还未看过《七宗罪》,那你请别问任何人本片的故事大纲,因为好奇是影片最主要的成功元素之一。导演David Fincher不但打破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的框框,还不断把惊喜带给观众,使这部看似是警匪惊吓片的电影比任何同类制作如《沉默的羔羊》等还要出色和震憾。
首先,单是三位主角的演绎已致,令气氛更加深沉诡秘,如那不停下雨的城市,灰暗的室内灯光与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处处尽显导演的功力所在。David Fincher对气氛与场面后掌握完美并能尽情发挥,在强烈的个人风格背后,创作出比《2020》更具末世感觉的现代城市,足以令观众不寒而栗。
对David Fincher的这部影片早就仰慕已久,惭愧的是直到上周才第一次欣赏到。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导演David 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描绘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
关于人之初性本恶与性本善一直是人们喋喋不休的问题。一部《七宗罪》又给我们以何种揭示?七宗罪是16世纪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形象代表的七种罪恶: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
影片中描述的那个城市是个常常下着雨,破旧不堪的城市,那里的人奢靡,颓废,冷漠。老警探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总有处理不完的犯罪案件,呼吸着毫无生气的阴冷空气,都已厌倦,心也快冷漠了。还记得他告诉年轻警探妻子的那句话: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那是个怎样令人窒息的城市啊。于是一个以上帝之名的恶魔出现了。凶手以上帝传道者的名义,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最终以身殉道,而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是七罪,还是七罚?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这是令人无奈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无论正义与罪恶,最终都没有逃过宿命的安排。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人生的作弄,茫茫之中,天主的那七大信条如影随行,不可抗拒,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颤粟——是不是我也有罪。
第五篇:电影《七宗罪》影评
电影《七宗罪》影评
我们是人,人总会有弱点,总会犯错。看看这七宗罪,谁能说自己一个也没有犯,也没有看到别人犯过呢,“我们都该死”也许这才是每个人心里最阴暗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真能克服这些弱点,恐怕我们都在天上长居了。但就连在天上长居的天神也不能避免犯这些罪行,最著名的一件便是耳熟能详的“金苹果”事件:三个女神为争夺“天下第一美”,互相嫉妒,勾心斗角。最后金苹果给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使另外两位女神: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嫉妒至极,也使随后的特洛伊战争一波三折。既然连天神,还要是智慧女神,也会犯这类人性的罪行,何况是我们这些凡人呢?我们只能尽量把我们的欲望所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减至最少了...也许电影把一些东西夸张了,或者是写出了一些极端的事情。但是,电影就是造梦。经典的电影让90%的人喜欢,无论种族和国度。人的共性就是畏惧,怕死,怕失去,怕痛苦,怕可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人却喜欢看可怕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发生在坏人的身上是罪有应得,观众的暴力心里得到释放,正义得到了伸张。发生在好人身上是痛苦,观众会为此而叹息落泪。电影不是哲学,只要在两三个小时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了。七宗罪的故事是阴暗的,在任何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社会里,在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是大的,大城市的犯罪率总是高的,发达的媒体对暴力的渲染总是过渡的,久而久之,人们产生了对抽象暴力概念的恐惧,也产生了对具体暴力程度的免疫。过去战争影片上英雄们中弹后挺胸伸腿手捂胸口之后倒地的情景现在真的让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不屑一顾。所以七宗罪里的血腥情节都是极其特别的,只有这样才能拨响观众恐惧心理那根筋。让人们细数这七宗罪
第一个是过度的享乐中的纵食;而贪婪也包括了贪污之类的,也就是新七宗罪里为了自己的生活使大多数人贫穷这一解释; 懒惰则意思是碌碌无为的生活对生活没积极的态度;淫欲解释是通奸 不过现在来说包括伦理上的不道德和自己对生活的不道德;傲慢解释是强势不过更多的解释是孤僻不能和群,以及反对或者鄙视周围的事物;暴怒则是暴力没有理智的行为;嫉妒是本身不能而望人之优,而做出的不理智的行为。七宗罪的行为不是意味一个人能做多少。这7点很普遍可以说人皆有之不能回避的缺点而已。只不过是个人的发挥而已 7天大体对应上帝七天造人,揭示人皆有罪。我个人觉得是一种警醒 人性的一种探讨就像七宗罪的电影 最后本来最后那警官可以选择理智可是最终还是开枪了。也许就是对他另一种人性的诠释 就是说他本身是善良的 可是他容易暴怒但是他其实还是可以控制但是他在选择对妻子的爱和自己的以后生活上他选择了开枪。
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悲剧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悲剧让人思考。如果故事情节可信,主线完整并直接导致主人公的悲剧结局,那么观众就会越发痛苦地被Brad Pit影片最后枪杀罪犯的表情所打动。演员的表情是演员的一切,还记得那表情么:为什么要杀我老婆?!为什么要砍掉她的头?为什么我却不能杀了你!?
开始我以为,他不会开枪,至少不会一腔杀死他,但是,他这样做了……也正因此,结局很震撼!一个无辜的人,一个充满正义,想伸张正义的人也会在特定的环境中犯下罪。更何况别人。这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探讨了:究竟,你,犯了几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