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渡大学的可用性测试检查表
普渡大学的可用性测试检查表
使用说明:本调查表共有100题,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请按照如下三个步骤:
(a)请评估每一个问题是否适用于所评审的系统,如果不适用,跳到下一题,如果适用,请继续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b)对于所评估的系统,请评价该问题的重要性(1最不重要的,3是最重要的)。(c)评价系统该问题上的表现(1是非常糟糕,7是非常好),如果不存在,请选择不存在该项。
一.兼容性
1.光标的控制是否符合光标的移动?
2.用户控制的结果是否符合用户的期望?
3.所提供的控制是否符合用户的技能水平?
4.界面的编码(例如,颜色、形状等)是否为用户所熟悉?
5.用词是否为用户所熟悉?
二.一致性
6.界面颜色的编码是否符合常规?
7.编码是否在不同的显示及菜单上都保持一致?
8.光标的位置是否一致?
9.显示的格式是否一致?
10.反馈信息是否一致?
11.数据字段的格式是否一致?
12.标号的格式是否一致?
13.标号的位置是否一致?
14.标号本身是否一致?
15.显示的方向是否一致?(漫游或卷动)
16.系统要求的用户动作是否一致?
17.在不同的显示中用词是否一致?
18.数据显示和数据输入的要求是否一致?
19.数据显示是否符合用户的常规?
20.图形数据的符号是否符号标准?
21.菜单的用词和命令语言是否一致?
22.用词是否符合用户指导的原则?
三.灵活性
23.是否可以使用命令语言而绕过菜单的选择?
24.系统是否有直接操作的功能?
25.数据输入的设计是否灵活?
26.用户是否可以灵活地控制显示?
27.系统是否提供了灵活地流程控制?
28.系统是否提供了灵活地用户指导?
29.菜单选项是否前后相关?
30.用户是否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命名显示和界面单元?
31.系统是否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好的训练?
32.系统是否可以自己改变视窗?
33.用户是否可以自己命名系统命令?
34.系统是否允许用户选择需要显示的数据?
35.系统是否可以提供用户指定的视窗?
36.为了扩展显示功能,系统是否提供了放大的功能?
四.可学习性
37.用词是否清晰?
38.数据是否有合理的分类、易于学习?
39.命令语言是否有层次?
40.菜单的分组是否合理?
41.菜单的顺序是否合理?
42.命令的名字是否有意义?
43.系统是否提供了无惩罚的学习?
五.极少化的用户动作
44.系统是否为相关的数据提供了组合输入的功能?
45.必要的数据是否只需要输入一次?
46.系统是否提供了默认值?
47.视窗知觉的切换是否容易?
48.系统是否为经常使用的控制提供了功能键?
49.系统是否有全局搜索和替代的功能?
50.菜单的选择是否可以使用点击的功能?(主要的流程控制方法)
51.菜单的选择是否可以使用键入的功能?(辅助的控制方法)
52.系统是否要求极少的光标定位?
53.在选择菜单时,系统是否要求极少的步骤?
54.系统是否要求极少的用户控制动作?
55.为了退到更高一级菜单中,系统是否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键入动作?
56.为了退到一般的菜单中,系统是否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键入动作?
六.极小化的记忆负担
57.系统是否使用了缩写?
58.系统是否为输入分层次的数据提供了帮助?
59.指导信息是否总是可以得到?
60.系统是否为序列的选择提供了分层次的菜单?
61.被选的数据是否有突出显示?
62.系统是否为命令提供了索引?
63.系统是否为数据提供了索引?
64.系统是否提示在菜单结构中的当前位置?
65.数据是否保持简短?
66.为选择菜单使用的字母代码是否经过认真的设计?
67.是否将长的数据分成不同的部分?
68.先前的答案是否可以简便的再利用?
69.字母大小写是否等同?
70.系统是否使用短的代码而不使用长的代码?
71.图符是否有辅助性的字符标号?
七.知觉的有限性
72.系统是否为不同的数据类别提供不同的编号?
73.缩写是否清晰而互补相同?
74.光标是否不同?
75.界面单元是否清晰?
76.用户指导的格式是否清晰?
77.命令是否有清晰的定义?
78.命令的拼写是否清晰?
79.系统是否使用了易于分辨的颜色?
80.目前活动的窗口是否有清楚的标识?
81.为了直接比较,舒峰是否成对地摆在一起?
82.是否限制语音信息使用的数量?
83.系统是否提供了一系列相关信息?
84.菜单是否和其它的显示信息有明显的区别?
85.颜色的编码是否多余?
86.系统是否提供了视觉上清晰可辨的数据字段?
87.不同组的信息是否明显分开?
88.屏幕的密度是否合理?
八.用户指导
89.系统反馈的错误信息是否有用?
90.系统是否提供了“取消”的功能?
91.错误的输入是否被显示出来?
92.系统是否提供了明确的改正错误的方法?
93.系统是否为控件输入提供了反馈?
94.是否提供了“帮助”?
95.一个过程的结束是否标志清楚?
96.是否对重复的错误有提示?
97.错误信息是否具有建设性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98.系统是否提供了“重新开始”的功能?
99.系统是否提供了“撤销”的功能?
100.用户是否启动流程控制?
可用性分数:
∑(wi *(Si-Pi))/7*∑(wi*Ii)*100
其中:i第i个问题
Si该系统在第i个问题上所得的分数 Pi=1,如果第i个问题适用但不存在 Pi=0,如果第i个问题不适用
Ii=1,如果第i个问题适用
Ii=0,如果第i个问题不适用
wi第i个问题重要性的得分
第二篇:办公室6S检查表
办 公 室 6S 检 查 表
部 门: 配分 5 5 5 5 整顿 20 分 5 5 5 5 清扫 25 分 5 5 5 抽查 5 分/ 次 检查内容及要求 不用的物品存放在工作场所 很少使用的物品未存放处理 办公桌面上资料及用品摆放 整齐 资料柜内文件资料摆放整齐, 明确定位,有标识管理,使人 一目了然 办公设备摆放整洁,线路整 齐,不凌乱 洁具统一摆放: 纸篓置于办公 桌下,抹布扫帚置于门背后, 水桶置于门边 桌,柜,椅,办公设备及四周 均干净整洁,无污迹,灰尘 地面干净,无废纸,杂物,烟 蒂 门窗洁净无灰尘, 玻璃明亮无 花斑 墙角,天花板无蜘蛛网 墙面布置美观, 不乱贴挂不必 要的物品平时记录: 安全 10 分 电器设备电源完好无损, 下班 后电器设备及门窗关闭平时记录: 清洁 10 分 抽查 2 分/ 次 随时保持整洁, 坚持每天 5 分 钟 6S 每周记录: 检查 2 分/ 次 每周检查一次, 坚持包干区无 杂草,杂物,保持卫生清洁平时记录: 素养 15 分 抽查 2 分/ 次 工作服按规定穿戴,修饰得 体;言行举止符合规范;规章 制度均能遵守 月度总得分 每周检查得分记录 年 月平均 得分
项目
整理 10 分
包干 区清 洁 10 分
合计 100 分
备注:整理,整顿,清扫每项 5 分,检查标准按粗略记分好(5),中(3),差(1)的方法记录结果.检查组组长: 成员:
第三篇:液氨制冷检查表
1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1.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2.应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安全绩效评定管理等规章制度。
3.制冷系统运行应建立交接班制度、巡检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建立配电间停送电操作规程、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巡检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建立压力容器操作规程、压力管道操作规程、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制冷系统充氨操作规程、制冷系统除霜操作规程制、冷库内商品堆码操作规程、救护设施操作规程等。
2安全生产投入
1.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
2.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经费。3.应当安排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
3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
1.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2.根据有关规定和企业实际,设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如安委会)。
4安全教育培训
1.应定期识别安全培训教育需求,制定全员安全培训教育计划。2.按计划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建立培训档案。
3.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取得有效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4.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5.新员工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6.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六个月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5隐患排查治理
1.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并做好记录。
3.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4.按规定向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上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
6职业健康
1.应向地方安监部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2.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档案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
3.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布、存入档案。4.应以合同、教育培训等方式向员工进行职业危害告知。5.在涉氨操作岗位及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7重大危险源管理
1.按规定对本企业的生产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确定重大危险源(储氨量≥10吨)。
2.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3.对重大危险源采取措施进行监控,包括技术措施(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检查、检验等)和组织措施(职责明确、人员培训、防护器具配置、作业要求等)。
4.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形成报告,报地方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8事故与应急管理
1.制定液氨泄漏等事故应急预案,重点作业岗位应有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2.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并做好记录。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较大涉险事故,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上报告地方安监部门。
5.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9相关方管理
1.建立有关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的管理制度,对相关方资质进行审查,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
2.应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
3.应对相关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
10建设项目“三同时”
1.2010年7月后建设的冷库应由具备冷库工程设计、压力管道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相关标准设计。2010年7月前建设的冷库,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相关标准复核。
2.冷库应使用具有相关生产资质企业制造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应具有合格证。
3.冷库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竣工应办理验收手续。4.冷库投产运行应办理相关手续。
11制冷设备
1.企业应建立设备管理运行档案,并妥善保存。
2.制冷压缩机应按制造商的要求定期进行大、中、小修和日常维修保养。其它制冷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
3.冷凝器的运行压力不得超过系统设计允许值,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4.气液分离器的存液量不应超过容器容积的2/3,液位高度不得超过高液位报警线。
5.高压贮液器液面应相对稳定,存液量不应超过容器容积的2/3。多台高压贮液器并联使用时,均液阀和均压阀应处于开启状态。
6.低压循环贮液器的存液量不应超过容器容积的2/3,液位高度不得超过高液位报警线。
7.排液桶桶内液面不得超过80%。
8.蒸发器表面霜层及管内油污等应定时清除。冷风机、冻结装置等蒸发器融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9.制冷系统进行管路、设备更换维修后,应进行排污及强度试验或进行环向、纵向以及螺旋焊焊接接头100%射线检测或100%超声波检测和气密试验。气密性试验应使用氮气或干燥清洁的空气进行,严禁使用氧气。
10.制冷系统长期停止运行时,应切断电源,并应妥善处理系统中的制冷剂。1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房间的空调系统严禁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系统。
12.设于室外的冷凝器、油分离器、贮氨器等设备,应有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的围栏。设于室外的制冷压缩机组、贮氨器除应设围栏外,还应有通风良好的遮阳设施。
12安全设备设施
1.制冷压缩机安全保护装置除应由制造厂依照相应的行业标准要求进行配置外,还应设置下列安全部件:活塞压缩机排出口处设止逆阀;螺杆压缩机吸气管、排气管处设止逆阀。压缩机冷却水出水管上应设断水停机保护装置。应设事故紧急停机按钮。
2.冷凝器应设冷凝压力超压报警装置,水冷冷凝器应设断水报警装置,蒸发式冷凝器应增设压力表、安全阀及风机故障报警装置。
3.制冷剂泵应设置液泵断液自动停泵装置;泵的排液管上应装设压力表、止逆阀;泵的排液总管上应加设旁通泄压阀。
4.所有制冷容器、系统加液站集管、以及制冷剂液、气体分配站集管上和不凝性气体分离器的回气管上,均应设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
5.制冷系统的采用的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均应采用制冷剂专用表。高压侧不低于1.5级,低压侧不低于2.5级,量程不得小于工作压力的1.5倍。
6.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均应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并应设有维持其正常液位的供液装置。
7.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和集油器等均应设液位指示器,其液位指示器两端连接件应有自动关闭装置。
8.安全阀应设置泄压管。
9.液氨储罐上方应设喷淋装置。10.制冷系统应设置监控报警系统、氨气浓度报警器、事故排风机连锁装置、紧急泄放装置等。
13特种设备 电瓶车、锅炉、氧气瓶、乙炔气瓶、贮液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和集油器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天车、起重机械设备等特种设备:
1.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2.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3.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14管线
1.管道应无裂纹和渗漏,管道应保持畅通,密封良好,无跑、冒、滴、漏现象。管线外保温层无结霜现象。重点应检查热氨除霜集管。
2.管道上的阀门应启闭灵活,关闭严密不漏。自动旁通阀、恒压阀、安全阀等均应完好,无泄漏现象。
3.架空管线应有限高警示标识设置。
4.管线表面应有介质名称和流向等标识设置。
5.管线及设备所涂敷色漆的色标应符合规定。制冷高低压液体管,淡黄;制冷吸气管,天酞蓝;制冷高压气管、安全管、均压管,大红;放油管,黄;放空气器,乳白;油分离器,大红;冷凝器,银灰;贮液器,淡黄;气液分离器、低压循环贮液器、低压桶、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天酞蓝;集油器,黄;各种阀体,黑色;截止阀手轮,淡黄;节流阀手轮,大红。
6.凡制冷管道和设备能导致冷损失的部位、能产生凝露的部位和易形成冷桥的部位,均应进行保冷。
7.穿过墙体、楼板等处的保冷管道,应采取不使管道保冷结构中断的技术措施。
8.液氨管线严禁通过有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的建筑物。
9.安全阀应设置泄压管。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总泄压管出口应高于周围50m内最高建筑物(冷库除外)的屋脊5m,并应采取防止雷击、防止雨水、杂物落入泄压管内的措施。
15电气系统
1.氨制冷机房的控制室和操作人员值班室应与机器间隔开,并应设固定密闭观察窗。
2.变配电所与氨压缩机房贴邻共用的隔墙必须采用防火墙,该墙上应只穿过与配电室有关的管道、沟道,穿过部位周围应采用不燃材料严密封塞。
3.变配电所的门应采用平开门并向外开启。
4.氨制冷机房、变配电所和控制室之间连通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5.穿过库房隔热层的电气线路,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6.低于0℃的库房内动力及照明线路,应采用适合库房温度的耐低温绝缘电缆。
7.库房内应采用防潮型照明灯具和开关。
8.冷间内照明支路宜采用AC220V单相配电,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应接专用保护线(PE线),各照明支路应设置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9.应定期检查备用电源的可用性。
10.应详细填写运行值班记录,运行值班记录应至少保存5年。
16作业场所
1.库区内所有应急通道保持畅通。
2.机房内外应保持整齐、清洁、通道平坦、畅通。3.进、出口外应根据机房通道情况和作业区域情况设置安全标识。压力容器、非专业操作人员免进区域、关键操作部位等应设置安全标识。
4.作业区的场地应整齐、防滑,无凹陷、凸起和严重油污现象。5.机房内不准搭建简易建筑物,如果情况特殊必须搭建,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并规定使用期限,用完后立即拆除。
6.机房内主要操作通道的宽度应不大于1.3米,制冷压缩机突出部位到其他设备或分配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米。制冷机与墙壁以及非主要通道不小于0.8米,并留有足够的检维修操作空间。
7.设备间内的主要通道的宽度应为1.2米,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米。
8.机房、设备间内应设置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事故照明,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9.冷库外应设置氨警示标识。
10.在厂区内显著位置应设风向标。
11.液氨车间、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液氨厂房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
17消防设施与应急设施
1.采用氨制冷系统的机房、速冻加工车间内应安装氨气体浓度报警仪。氨气体浓度报警仪应由法定计量鉴定机构或厂家每年进行复检,确保安全有效。
2.冷库库区及氨制冷机房和设备间门外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消火栓。
3.氨制冷机房、设备间及采用速冻装置的房间(靠近速冻装置)门外应配备移动式喷雾水枪。
4.消防灭火器、防毒器具和抢救药品等应急物品应放在危险事故发生时易于安全取用的位置,并由专人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淋洗器、洗眼器等卫生防护设施,其服务半径应小于15m。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氨场所应配备长管式防毒面具、重型防护服。
5.库区应设有消防安全疏散等指示标识,严禁关闭、遮挡或覆盖安全疏散指示标识。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将安全出口封闭、上锁。
6.应保持应急照明、机械通风、事故报警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并定期检测、维护保养。
7.氨制冷机房应设置防爆型照明设施及开关;氨制冷机房和配电室及采用速冻装置的房间应设置防爆型应急照明灯具,应急照明持续时间不应小于30min。8.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在易引起工伤事故或通行时易发生危险的场所,应装设人员疏散用的事故照明。
9.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事故照明电源应自动投入,在有专人值班时,可采用手动切换。
10.消防设备设施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维修保养和定期检测。11.库区视频监控系统应设立专管员负责安防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运行、视频质量清晰。视频资料应至少保存3个月。
12.消防设施日常使用管理应由专职管理员负责。专职管理员应每日检查消防设施的状况,确保设施完好、整洁、卫生。
18污水处理
1.应设置污水收配备提升水泵。
2.应制定污水池清理等有限空间作业规程。
3.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19作业安全
1.应建立检维修作业、危险区域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2.制冷设备操作应执行制冷压缩机、压力容器等相应操作规程。3.热氨除霜、水除霜作业应执行制冷系统除霜操作规程。4.系统加氨应执行制冷系统充氨操作规程。5.库房降温应遵循制冷系统运行操作规程。
第四篇:就餐环境检查表
就餐环境检查表
餐厅:姓名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检查细则
优
等级 良 中
差
玻璃门窗及镜面是否清洁,是否无灰尘无裂痕窗框、工作台、桌椅是否无灰尘和污渍 地板有无碎屑及污痕 墙面有无污痕或破损处 盆景花卉有无枯萎带灰尘现象 墙面装饰品有无破损污迹 天花板有无破损、漏水痕迹 天花板是否清洁?有无污痕 通风口是否清洁?通风是否正常
灯泡、灯管、灯罩有无脱落、破损、污渍 吊灯照明是否正常?吊灯是否完整 餐厅内温度和通风是否正常 餐厅通道有无障碍物
餐桌椅是否无破损、无灰尘、无污渍 广告宣传品有无破损和灰尘污痕 菜单是否清洁,是否有缺页和破损 台料是否清洁卫生 总的环境是否能吸引宾客
第五篇:发生煤气站安全检查表
动力设施(发生煤气站)安全检查表
本资源转载自公共安全平台--智安网:
说明
煤气设施在运行、操作、维修中稍有设备故障,处理不当或不安全行为,就会发生煤气中毒、着火、爆炸等事故。所以,加强煤气设施的动态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控制不安全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煤气站的安全装置和安全设施是用来消除暂时故障、保护人身安全的。这种装置和设施,必须是灵敏、可靠。
煤气站人员还必须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意识,学会排除故障和现场急救法,提高消灾救护能力。设备检查
1.0 煤气站区置位。
1.1.1 煤气站应布置在工厂夏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向.1.1.2 冷煤气站煤气发生炉厂房应与其它生产厂分开布置,距生产车间应大于或等于40m,小型煤气站(厂)可与用煤气的车间厂房相邻。但应与防火墙隔发,其距离依热煤气的产量而定。当产量小于500m3/h时,可与用户直接连接,用防火墙隔开;而至其它车间应不小于13m。当产量为5000~35000m3/h时,与用户车间应相距13m。
1.1.3 厂外煤气发生站的区域周围应有大于或等于2m高的围墙,非煤气站使用的铁路、道路,不准穿越煤气站区域。
1.1.4 煤气站与居民区的距离:煤气产量大于50000m3/h为1000m;25000~50000m3/h为500m;5000~25000m3/h为300m;小于5000m3/h为100m。
1.0 煤气站区布置
1.2.1 煤气站区内应设有消防车道,其宽度大于或等于3.5m,并设有回车道。
1.2.2 煤气发生炉应单列,外壳之间距离大于或等于3m。
1.2.3 主厂房内设备与墙之间的净距离用作通道不应小于1.5m
1.2.4 煤气净化设备应排成一行,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
1.2.5 煤气排送机间、空气鼓风机间和机器间的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墙之间的净距为0.8~
1.2m。如用作通道则应不小于1.5~2m。
1.2.6 鼓风机的吸风口应设在室外,且有防雨和降低噪声的措施。
1.2.7 循环水沟应设有盖板、沉淀池,冷、热水,周围应有护栏。
1.0 煤气站防火、防爆、隔声的要求
1.3.1 主厂房属乙类生产厂房,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厂房、房顶、房架、地板沟必须为金属结构或混凝土结构。
1.3.2 煤气排送机和机器间属有爆炸危险的乙类生产厂房,耐火等级不低于三级。
1.3.3 主厂房的运煤贮煤层,当煤气有可能从加煤机漏入煤斗时,属Q—3级爆炸危险场所,其它均属H-2级火灾危险场所;应有防爆措施。
1.3.4 煤气排送机间、机器间属Q—3级爆炸危险场所,应有防爆措施。
1.3.5 焦油泵房,焦油库属H-1级;煤场属H-3级;煤斗间,破碎筛分间、输煤带或输送机走廊属H--2级火灾危险场所。
1.3.6 煤气管道的排水器房属Q—3级爆炸危险场所。
1.3.7 各层完全出口不少于两个,但每层面积不超过100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5人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1.3.8 煤气操作层的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少于6次。
1.3.9 站房的噪声小于85dB(A)。值班室,化验室、整流式仪表室、通风机间均应有隔音措施。
1.3.10 露天煤库,煤气贮气罐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JBJ11—82《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
1.0 煤气生产安全要求
1.4.1 煤气站的煤斗间、输煤系统排送机间及有煤焦油的地区,不得抽烟和生火取暖,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1.4.2 确认设备及各处水封、水位安全装置、仪表指示装置、电器控制阀门、消防通讯设施等完好。水、电、气煤供应正常,方可投产。
1.4.3 煤气设施严禁在负压状态下运行。
1.4.4 严禁用汽油、煤油等易燃物体作点火助燃剂。
1.4.5 用点火棒点火,禁止进入炉内点火,适时关闭透炉孔
1.4.6 生产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炉底压力必须大于炉出压力50cm(H2O)
1.4.7 当炉出压力剧烈降低或系统内压力剧烈波动时,禁止打开透炉孔。运行中,不开汽封则不准打开透炉孔。
1.4.8 生产炉运行时,禁止打开自然风阀及鼓风箱的清理孔;冷、热备用炉的竖管水封必须保持上部溢流;热备用炉的透孔炉,严禁打开和加煤。
1.4.9 煤气中含氧量超过0.5%时,不准与网路接通。
1.4.10 停电时,迅速关空气阀,加大饱和蒸气,调节生产炉最大阀。停蒸气时,应减少用户流量或停炉。停自来水时,应启动加压泵补充,若存水用完,应减少用户或停炉。
1.4.11 集汽器缺水,应打开其底部排水阀,无水流出时,应采取紧急措施;打开安全阀,关出口蒸汽阀,检查水套水位。若水位高出水套一半,可缓慢加水;若含少量水或无水,即向水套内注入蒸汽。
1.4.12 送气时,应用蒸气或惰性气体和煤气对煤气设备与管网进行吹洗。
1.4.13 空气鼓风机、煤气排送机和循环水泵不得带负荷启动。启动前,必须用手盘。
1.4.14 循环水系统,应严格控制补水,不得满水。
1.0 加煤机的安全要求
1.5.1 加煤机结构完整,运转可靠,气密性良好。
1.5.2 传动机构与加煤机的摇杆连接处,应有过载保险销。
1.5.3 洒煤锥丝杆通水冷却,排水温度不得超过45℃,水质应符合规定要求。
1.5.4 加煤机上部的储煤斗,应设有煤气放散管通室外。
1.5.5 煤气发生炉热备用时,必须将上下钟罩严密关闭。
1.5.6 加煤机损坏,炉出温度超过800℃时应停炉。
1.0 炉身
1.6.1 探火孔的塞子与孔座应严密不漏煤气。
1.6.2 探火孔的蒸汽环管末端应装排除冷却凝水装置。
1.6.3 每台煤气发生炉只允许打开两个不相邻的探火孔。
1.6.4 打开探火孔前,确认蒸汽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先开蒸汽阀门,高速至既不吸入空气又不泄漏煤气的程度。
1.6.5 水套应定期排污,水套用水应经化学处理,水质符合GB1576—79《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的规定。
1.0 出灰机
1.7.1 注意保持灰盘水位。
1.7.2 热备用炉的灰盘严禁启动。
1.7.3 灰盘机构损坏,不能出灰应停炉。
1.0 排送机
1.8.1 运行中鼓风机,排送机应联锁运行。
1.8.2 各部的压力,温度变化不准超过规定。
1.8.3 排水系统和蒸汽吹洗系统应畅通好用。
1.8.4 排送机拆修或长期停用时,进出口阀门处应堵盲板。
1.8.5 当排送机和鼓风机振动异常,轴承温度超过65℃或损坏时,要立即停车。
1.8.6 排送机事故停车后,打开最大阀,调节压力,但无法降低炉出压力时应停炉。
1.0 安全装置与安全设施
1.9.1 最大阀(钟罩阀)
1.9.1.1 钟罩阀内放散水封的有效高度为设计压力的水柱高度加50mm,但不得大于200mm。
1.9.1.2 钟罩应有重锤平衡装置,遇超压应能自动跳开放煤气。
1.9.1.3 运行钟罩不断水,不得把进水管直接接到水封上,应通过漏斗。
1.9.1.4 溢流水管应通过漏斗排水,不得将溢水管与排水管接通。
1.9.1.5 钟罩阀与放散管的十字接头应常查,勿堵塞。
1.9.2 逆止阀
1.9.2.1 逆止阀应灵敏可靠,密封良好。
1.9.2.2 逆止阀后的混合空气管应有排除冷凝水的装置。
1.9.3 汽包(集汽器)
1.9.3.1 每台发生炉应有独立的汽包,汽包应设在高位。
1.9.3.2 汽包进水管上应有两套逆止阀,球阀和水位自动控制器;一套手控,一套为自动控制。
1.9.3.3 汽包上必须有水位表、压力表和安全阀。
1.9.4 水位表
1.9.4.1 汽包应有高低水位表各一支。
1.9.4.2 水位表清晰明亮
1.9.5 压力表
1.9.5.1 压力表精度为1.5~2级,表盘直径大于或等于100mm,表盘刻度最大值为最大工作压力的1.5~3倍,最好为2倍。
1.9.5.2 压力表的刻度盘应划有工作压力的红线且铅封。
1.9.6 安全阀垂直装在汽包最高位置,其排气管尽可能通室外安全地点
1.9.7 防爆膜应装在设备薄弱部位或易受气浪冲击的部位,防爆膜为铝片,且标上爆破压力。
1.10 煤气排送机的电机与鼓风机或空气总管及煤气排送机前的低压总管,必须装有压力继电器联锁装置。当压力下降到预定值时,仪表系统发出灯光或声响信号,如压力下降到危险值时,排送机应能自动停止运转。
1.0 运煤系统和排渣系统各机械之间,电气联锁装置应灵敏可靠。
1.0 主厂房、排送机间、机器间内各设备的操作岗位,煤气防护站等应设有事故照明。1.0 煤气设备及管道场地照明采用防爆灯具,其电压不超过36V工作行灯电压不超过12V。1.0 建筑物、净化设备、煤气管道的防雷设施应符合《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1.0 循环水沟应有盖板,沉淀池、冷热水井周围应有栏杆。
1.0 所有传动装置的外露部分应设防护罩。
1.11 发生炉煤气站的净化设备
1.17.1竖管
1.11.1.1 竖管下部有倾斜形隔板构成水封,水封有效高度应符合规定。
1.11.1.1 第一联竖管的煤气入口处应设挡水板。第二联竖管与半净煤气总管联接法兰处应设有易装卸盲板的撑铁。
1.17.1.3 竖管的给水总管应有逆水阀。
1.11.1 洗涤塔
1.17.2.1 洗涤塔应设蒸汽切断吹扫装置,最高处有放散管。
1.17.2.2 进水管路上应设逆水阀。
1.17.2.3 排水管应插入水封内,水封有效高度应符合规定。
1.17.2.4 洗涤塔上、下部有入孔,上、下通行有斜梯(平台及护栏)。
1.17.3电除焦油器
1.17.3.1 电除焦油器应有自动切断装置,当煤气含氧量大于0.8%时,煤气压力低于5mm时,能自动断电,并发信号。
1.17.3.2 电除焦油器有防爆阀及放散管。
1.17.3.3 电除焦油器上油封高度为煤气发生炉出口最高压力加1.45kPa。
1.18 煤气站的通风及除尘
1.18.1 煤气可能从加煤机漏入贮煤斗时,贮煤斗内应有煤气排出室外的设施,主厂房贮煤层为封闭建筑时,贮煤斗内上部应有机械排放设施;加煤机与贮煤斗不相连时,加煤机上方应设机械排放装置。
1.18.2 煤气排送机间和机器间应设防爆排风装置。
1.18.3 机械化运煤系统中,破碎机、振动筛和其它产生粉尘严重地点,应采取封闭结构或机械除尘。粉尘含量要符合国标。
1.18.4 通风机的进风口若悬河不得设在煤气净化设备区一侧。
1.19 煤气管道
1.19.1 煤气管道架空敷设与建筑物和其它管线的散水水平净距,以及与铁路、道路,架空电力线路和其它管道之间最小交叉距离,应符合JBJ11—82《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
1.19.2 煤气管道上禁设有腐蚀性的气体液体管道以及与煤气系统无关的电线。管道下面不许堆放易燃易爆品,并保持畅通。
1.19.3 煤气管道不在燃料、木材堆场内甫设,不穿过不用煤气的建筑物。
1.19.4 煤气阀门应用明杆围阀,有醒目“开”“关”字样和前头方向。
1.19.5 煤气泄漏处应挂警告牌,并符合GB2894—82《安全标志》的规定。
1.19.6 煤气管道接地(零)可靠电阻值应小于10Ω,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措施。
1.19.7 煤气管道的最高处和末端,以及接车间和设备的煤气管道阀门前应装放散管。
1.19.8 煤气管道的最低处和每个煤气使用点前,要有排水装置,且好用。
1.19.9蒸汽管道与煤气管道应用软管联接,不用时予以断开。
1.19.10自来水热循环水的连通管应加两道阀门切断。两道阀门之间装疏水阀。行为检查
2.1 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及其它安全管理制度。
2.2 检修、清理设备必须两人以上在一起工作。
2.3 值班岗位及工作场所严禁瞌睡,严禁吸烟。
2.4 检查漏气,禁止用鼻子或明火试控。
2.5 煤气防护人员禁止穿铁钉鞋。
2.6 进入煤气危险区处理泄漏事故或带煤气作业时,应有四人以上在场,适时轮换,工作时必须戴氧气呼吸器,工作场地40m内严禁明火,车辆和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2.7 维修
2.7.1 带煤气动火
2.7.1.1 动火必须办理申请手续,经批准方可进行。
2.7.1.2 动火时,必须有现场监护人,备好灭火工具、急救工具和防护用品。
2.7.1.3 检修点附近不准有明火,切断电源应挂警告牌。
2.7.1.4 系统保持正压,压力在0.2~0.6kPa,应有人监护。
2.7.1.5 只准电焊,不准气焊。
2.7.2 停煤气检修
2.7.2.1 一般检修,必须用盲板切断煤气来源。临时性检修可用水封切断,并派专人看管。
2.7.2.2 用蒸汽或空气吹扫,CO小于0.03mg/L,或进行生物试验后方可动火。
2.7.2.3 动火办手续、清除可燃物、备好灭火工具,必要时通入蒸汽。
2.7.3 抽堵盲板或带煤气检修
2.7.3.1 检修前,须经煤气防护站同意,并派人现场监护。
2.7.3.2 检修人员必须配带防毒面具,不得使用过滤性面具。
2.7.3.3 30m内禁止一切火源。
2.7.3.4 敲打时要用铜质工具,使用铁质工具必须涂上甘油。
2.8 进入电除焦油器内应切断电源,并可靠接地。
2.9 检修用的照明只准用12V。
2.10 从事煤气生产和使用的人员,必须凭证操作。
2.11 排水下水道的冷弟水及洗涤煤气的水等,经处理应符合GBJ4—74《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2.12 输煤系统启动与停车,必须发联络信号。带式输送机运行时,人不得从上面跨越或清理积灰。
2.13 煤气站一般不得接用临时电线。作业环境
3.1 煤气站各生产场地应备有灭火和黄沙等。
3.2 工作平台宽应大于或等于800mm,栏杆高度不低于1050mm,栏杆底部有高度不低于150mm防护板。高于3m的直梯应有防护圈。
3.3 站房的噪声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3.4 值班岗位及工作场所应通风良好,工作地区应有鸽子、黄雀等生物,观察它们的异常状态。
3.5 煤气管道应按国家统一规定的颜色涂刷。
3.6 煤气站现场的明显位置应悬挂“严禁吸烟”等完全标志,并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品。个人防护
4.1 有足够的安全救援装备和测试仪器,并有专人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处于完好状态。
4.2 如发生中毒,应立即救人,施行人工抢救。
更多资料请登录智安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