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 校园精神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应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趋向和定势的精神力量,“是一个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物化的方式积淀并折射大学的理念,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提供保证,是大学理念体制化的外显,是学校之规;而精神文化构成大学系统的内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之魂。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它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对于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是人的主体性回归的精神支柱。人的主体性是指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能够按照主体的目的,超越各种客体的限制,并能动地改变客体。而良好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人的主体性回归创设了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能够充分彰显个性,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而全方位展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
三. 目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高校教师缺失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经验的理性成果。科学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求是精神、求真精神和求实精神。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禁锢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使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荏弱,从而使我国的科学理念、科学理性、科学方法一直难以长足发展。部分高校教师也深受其影响,缺失科学精神。他们的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绝对化,自以为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一意孤行。由于他们是公众的领袖,他们的弱点就会影响到社会,被人们所盲从。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0。
(二)部分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消解
1.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但是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是令人堪忧的,它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而递增。有的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不如中学生、小学生。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欠缺,别说社会责任感,就连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也欠缺。毋庸置疑,责任感是人类社会性的充分体现,高度的责任感是人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然而,郁闷、无所事事却成为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泛滥,我字当头,人人都得为我,我却不能为人人,一切都为自我狭隘的利益。这些无不折射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歪曲
部分大学生对创新精神有着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误把创新和标新立异等同起来,脱离客观实际,脱离客观事物的本真面目,脱离自身的素养,盲目地进行花样翻新。他们只关注形式的变化,忽视本质和内容的创新。其结果必然是本末倒置,劳而无功。这不仅没有传承旧事物的精髓,而且对新生事物的衍生也必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淡漠
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丰富的物质文明,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开始动摇,更有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影响中国文化长达几千年之久的孔子,真正了解其学术成果和价值影响的微乎其微。在我们大力向西方输出孔子文明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却对西方的宗教津津乐道,而对积淀几千年的儒家伦理文化置若罔闻。
4.大学生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
同以往相比较,当今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具有功利色彩。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实用主义往往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尤其是在学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将专业作为简单的谋取职业或改变个人生存状况的手段或工具,片面强调专业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根据某职业大学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就业趋向上都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想法。这无疑暴露出了令人忧虑的思想问题。
(三)高校管理者办学理念偏颇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教育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教育的实践先导,是教育实践的灵魂。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唯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使高等教育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0。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部分高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却发生了偏移。他们只求招生数量不管毕业质量,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根本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办学的根本问题。这势必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层员工工作作风亟待提升
基层员工是高等学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他们的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校的每一位基层员工都能恪尽职守,为学校良好秩序的建设力推荐行,那么必然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高校基层员工精神领域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学校后勤管理单位基层员工的个人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原则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高校教师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强化自身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使科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
(二)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第一,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是人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则是人把握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把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地学习民族的历史,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进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完善他们的道德境界。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第二,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实践。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不仅说明了认识的来源,更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由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仍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中活着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儒家文化实际是一种伦理精神,即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其表现是一种既人世而又超越的人生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发扬儒家的文化精神,让儒家思想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能培养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而且能造就一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第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精神追求。“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它现在是什么与他们希望是什么的张力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人们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人们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它不仅是高校全体员工的价值追求,而且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立足实际的实践精神。依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氛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不仅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良性发展的保障。
(四)改进基层员工的工作作风
基层员工作为学校的主体构成人员,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园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须多渠道,多方面大力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让他们和大学生在密切的接触中互相影响,互相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五. 总结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
着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物态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主体,从主体着眼,正面突破,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实现。所以我们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人资2班第一组 12
第二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人事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根据文件精神,我处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开展讨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重点,须每一位教职工、学生共同努力。
一、我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哪些体现?
1、长期建立以学生为本、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体制,狠抓学生管理,保障学生的安全,以学生学知识、学技能为主导,处处体现学院学生管理上的优势;
2、抓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发挥教师的教授、引导作用,为培养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努力提高管理、服务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与质量,保障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通过宣传先进事迹,带动学院向先进集体、个人学习的热潮;
二、希望学院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是当前的主题,学院的各部门能各司其职,拥有一支稳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职工队伍,学生能自觉的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开展各项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不断涌现先进事迹。
三、应该怎么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1、抓好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显眼的特征之一,这也能使教职工、学生的行为操守更加规范。
2、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
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体现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出神入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高超的德育教育艺术。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校园文化经常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很多活动都需要学生集体参与,需要有相互协作的精神。每个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了师生的心理环境,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校园文化为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
4、提高认识,加强服务理念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者,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以身作则,坚决杜绝不良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服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职工、学生。
四、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从我做起?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院的大事,每一位在学院的教职工、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并自觉的做好:
1、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2、积极向先进个人学习;
3、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4、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
第三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姓名:董波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切实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安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构建和谐、平安、文明的大学校园。
关键字:高职氛围;校园文化;构建与管理;大学平安安全;
一、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同时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二)高品位校园文化对高职培养特色人才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既要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又要适应国内地方产业调整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在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新型人才。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除职业能力外,人文修养也应提到一个极高的地位。没有人文修养,具有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育人氛围,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提升“人”的修养和品行。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就是要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的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之根本
按照“职”的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高职院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因此,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高职育人的要求长远规划,整体实施。要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要让人们在美景交融中体会和感悟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人文精神,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的一种“法文化”,它是通过相当的转自http://制度规定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要重新建立起适应高职院校情况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创新管理的模式,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既以法束人,同时又要给予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其在制度规范与约束下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品牌文化。转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也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学院要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竭力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从而体现一个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出学院的一种精神。
三、大学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大学已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管理方式也进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学生结构复杂,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严峻:一是不法之徒时常窜入大学进行盗窃、抢劫、诈骗、行凶等;二是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三是校区多而分散,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四是学生人数剧增,学校资源有限,不少学生外出租房,在治安、防火、交通等存在隐患。
(二)学生自我防范、保护能力欠佳
近年来,在校园内外发生了许多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共同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具体问题如下:⑴缺乏安全防范意识;⑵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⑶学生法制意识淡薄,自我防范能力较弱。
二、大学学生安全工作的渠道和策略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建设文明
平安和谐大学的呼唤,是大学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必
然要求,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前提保障。因此,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安全意识到位
大学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施三全教育(全员、全面、全过程),力图全方位强化安全意识:
1、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学习、掌握安全知识以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安全常识,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加强防范,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
3、全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做到常抓不懈,使学生安全平稳地渡过大学生活。
(二)重点实效到位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重点进行,讲求实效:
1、是抓好重点对象如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安全教育。
2、是抓好重点场所(场合)的安全教育。
3、是抓好重点时段即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如新生入学时期、节假日期间、学生外出实习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等时段。
4、是抓好以交通、消防、财产、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安全为重点的安全知识教育。
(三)安全宣传到位
1、通过学校刊物、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和公共展板等媒体及校园文化活动,经常性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寓教于乐,使广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
2、把安全宣传教育与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结合,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3、加强安全文化硬件建设,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各场所,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四)安全教育和学习到位
首先,大学应编写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法制教育为依据、典型案例为衬托,以防火、防盗、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手册。其次,大学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计划中,安排一定的课时,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力求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进寝室、进生活。最后,安全教育与学习应与大学的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突出特色。
(五)做好制度安排,力求制度到位:
1、建立、完善、落实安全责任制度①层层签订和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书,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②各级安全部门和责任人即学校主管领导、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班主任或辅导员、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等齐抓共管,多管齐下。
2、建立和完善学各项安全制度,建立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建立警校合作、校家合作,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为大学生安全和
学习生活保驾护航。当然,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四座“立交桥”的通力协作,方可取得如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2-124.[2]周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作好大学安全工作》
[N].中国教育报,2003-12-15(4)
[3]王正斌:《试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170-172.[4]周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26—128.[5]张启春、张学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1作者简介:
一、自己对教师职业理解和热爱:可以用一首歌词开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自己的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工作态度:会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悔的奉献,使自己的人生价
值在学校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四篇: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创设出一种环境氛围,会不断陶冶小学生情操,构建小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河西镇中心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本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的育人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显校园文化精神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我校开张了少年宫活动,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有领导班子带动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成立学生小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例如(1).少年宫手工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看学生的作品多么的完美---这是废旧光盘画。这是手工制作组学生的作品——树叶画
(2)舞蹈组的成立,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看他们正在演练,准备参加表演呢。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校园文化的创新。
目前我校在学生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原来的小矮房,泥土地,夏天下雨无法行走,冬天取暖要学生自己生炉子,把学生弄得小手小脸都确黑,现在这些都不见了。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盖起了北京平房,教室内宽敞明亮。每个教室内安装了暖气,以前小学生自己生炉子的形象再也没有了,孩子们都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小学生。进而促进农村小学学苗多,入学率高。再有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城市小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象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体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新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谈校园文化的课余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主要谈谈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科学技术兴趣小组、手工组、蓝球队、音乐组,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文娱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举行学雷锋活动——看同学们干得多认真。
(五).谈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养成教育。
第一,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强化 校风建设。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各种知识答题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看三年级同学正在参加红十字会知识抢答题竞赛
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五,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方面,是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落后于城市小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相信,健全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学生。
河西镇中心小学
刘树芬 2018年5月16日
第五篇: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措施
弘扬劳模精神,谱写教育梦想
用劳模精神点亮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火炬
播洒劳模精神,耕种新绿一片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上有没有理想与追求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能否实现。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体现出的精神。具体来说包括了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劳模精神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青少年前进的方向。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劳模精神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让劳动模范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劳模精神,引导青少年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弘扬劳模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把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理念植根于青少年的思想建设中,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开设劳模讲堂,让劳模走进学校、课堂,讲述自己的成才故事和亲身经历,让青少年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坚定学习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让劳模精神发挥延展效应,成为师德建设新的推动力量。
将“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青蓝工程、师德先进评选表彰等活动有机结合,倡导教师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进一步提升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事业的精神境界,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三、让劳模精神成为党员干部勤政廉洁教育的新要求。把劳模精神作为勤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学校党员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自觉抵制教职工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带领教职工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四、让劳模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工作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以“劳模精神进校园” 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党干好事业,为民树好形象。要大兴实干之风,把实干作为一种品格、一种追求、一种作风,真正把实干体现在抓学校发展、抓课堂改革、抓服务师生上,体现在摸实情、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使各项工作和业绩经得起群众检验。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动员教职工立足本职,解放思想,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激励学校强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劳模优秀品质引领师生员工学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新时期劳模精神激励并鼓舞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奋发有为、奉献社会,逐步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基本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动员教职工立足本职,解放思想,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激励学校强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
2.组织专题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主题教育专栏,利用校园网、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强化劳模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要创新形式,通过开设劳模讲堂、开通劳模微博等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创新学习劳模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习劳模活动的长效机制。
3.举办师德论坛与征文竞赛。结合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三项整治”活动,以“学模范、铸师魂”为主题,举办师德论坛,引导老师们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人的事迹,阐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劳模精神,进一步明确“师德”二字的内涵。在师生中开展“寻找身边模范”、“劳模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畅谈“我心中的劳模”,撰写学习先进模范、奉献社会的体会和感想,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氛围。
4.组织“六个一”系列活动。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德育活动精心安排好“六个一”活动。即邀请劳模或先进人物参加一次班级主题班会;组织一次劳动实践基地活动;举办一次以“弘扬劳模精神共创中国梦”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结合创卫等活动,要求学生为学校、家庭、社会或同学至少做一件好事;以劳模精神为主体组织一次自编小报竞赛;开展一次励志读书活动。
.认真组织,确保实效。要结合实际制订“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方案。通过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作报告、对话、座谈、担任德育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感悟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鞭策他们崇尚先进、力求进步,努力成长成才。活动结束后,相关材料报区教育工会邮箱420477893@qq.com。
3.加强宣传,塑创品牌。要加强 “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宣传,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到千家”、“温暖进社区”、“爱心送他人”等活动,有意识地打造和塑创“彩云妈妈”、“亲情结对”等志愿服务品牌。
播洒劳模精神,耕种新绿一片
—— “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开展调查报告 【摘要】我校通过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以劳模优秀品质引领师生员工学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新时期劳模精神激励并鼓舞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奋发有为、奉献社会,逐步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基本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关键字】劳模精神 校园文化
一、提高认识,强势推进
2012年5月,我校工会正式向全体师生员工发出向劳模学习的倡议书。学校将《光照起跑线》教育读本作为德育教材,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劳模励志书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不断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向劳模学习,以劳模精神鼓舞自身,将弘扬劳模精神落实到“个人创一流业绩、团队创一流品牌、学校塑一流形象”上来。
2012年6月,我校有幸邀请到了熊翠花、孙卫国、谢友明3位劳动模范进校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事迹报告。报告会上,劳动模范结合各自的亲身经历,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拼搏、默默奉献、追求理想、建功立业、报效社会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劳动模范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光辉形象,诠释了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主人公精神。报告会现场响起阵阵雷鸣般的掌声。随后不久,在师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再次盛情邀请了十余名劳动模范,分别在综合一部九个班级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劳模与孩子们零距离交流与接触,让孩子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先进事迹再一次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传递着强大的力量。其中,孙卫国劳模在高一(3)班不到1小时的讲话过程中,孩子们从未如此的感动着、思索着,孙劳模的讲话总是被孩子们无比热烈的掌声一次次打断,这是孩子们对劳模最诚挚的敬意,让孙劳模感动不已。
二、搭建平台,突出特色
2012年7月,利用暑假时间,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参加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短短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对师生们产生的影响却很深远。一个深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好老师,必须要学习劳模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用高尚师德带给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其次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新的时代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师生必须发扬劳模精神,学会终身学习。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踏实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青年教师的集体归属感,使他们能够愿意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服务。
2012年8月,我校举办了“劳模励志夏令营”活动。高一新生聆听着劳模故事、目睹着劳模风采,通过走近劳模、认识劳模、了解劳模,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泗阳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为考大学或上岗就业潜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以劳模“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指引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以劳模“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鞭策自己遨游书海,丰富知识,提高内涵;以劳模“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鼓励自己不因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放弃对“绿”的追求;以劳模“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开拓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求新求异,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创新,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劳模“甘于奉献、忘我付出”的牺牲精神督促自己从此刻开始,发奋读书,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初步建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人生理念。
三、创新宣传,营造氛围
2012年10月,我校举办了“劳模在我心中”有奖征文及演讲比赛活动。学生在深入学习劳模事迹的基础上,或是撰写心得、体会,表达对劳模的敬仰;或是以学习劳模精神为切机,表达自己的拼搏决心;或是以身边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为题材,撰写文章„„深入挖掘了劳模身上的教育元素,使劳模精神深入人心。而参赛选手在演讲比赛中的神采飞扬,瞬间让劳模精神的宣扬幻化成了每个人心灵的一场洗礼。学校以这种方式将劳模作为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并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3年2月,我校开展了阅读劳模精神的图书活动。活动期间,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多都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劳模励志书籍,而闲暇时谈论更多的也是《光照起跑线》上的人和事,以及这些人和事带给他们心灵的撞击。孩子们真正从心底开始崇敬劳模、学习劳模,树立着远大理想。
2013年3月,我校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发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的心态,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此项活动一经展开,便受到了各位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能够多举办一些,让劳模精神遍地开花。
四、硕果累累,纵深发展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校开展了以“弘扬劳模精神,我为学校发展立新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2012年省级技能大赛,我校以1金,1银,4铜的成绩,全市排名第一;2012年市级技能大赛,我校以11金,9银,11铜的成绩,全市排名第二;2013年省级技能大赛喜获2金1银6铜,一等奖获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特别是李冬入选省队集训备战国赛更是改写了宿迁建市以来无人参加国赛的历史。在市综合督导考评中以299.3的高分,名列宿迁第二名,获评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鉴定率高达98%,名列全市第一。
技能大赛庆祝犹酣,两课评比再传捷报。2012年,我校在市赛中有17位教师获奖,在省赛中有7人获奖。省、市级研究课获奖人数均为全市第一。今年在我校公共基础课再度实现开门红,有8位教师获奖,并有5位教师将代表宿迁市参加省比赛,全市各类21所职校中只有20位教师获准推荐,可以说我校以二十一分之一的分额为全市作出四分之一的贡献。实在值得骄傲与自豪。通过竞赛,把学习劳模精神与自身工作、学习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我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
2013年4月,为了扩大并深化“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对我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我校开展了“学劳模精神,创先进群体——五比五看五不让”活动。此项活动首先在教干与教干之间展开,随后各系部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展开,最终也顺利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励志图强、争优创先的斗志,使我校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到了显著提升。
2013年5月,我校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看成绩、看实效,评选出了校内劳模十人。身边的十位劳模一经选出,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拥戴与敬仰,他们的出现让广大师生学劳模的热情瞬间高涨,再次掀起了我校学习、发扬劳模精神的热潮。
劳模,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弘扬一种精神就是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劳模精神彰显了劳动的丰富价值、展现了劳动者的崇高境界。在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的过活动中,我们像胡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广大师生,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校园风尚,充分发挥了校外劳模的带头作用和校内劳模的骨干作用,基本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劳模精神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真正让劳模精神走进了每个人的心中并根深蒂固。校园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让劳模精神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强大动力!
.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震泽实验小学工会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努力探索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式。为让广大师生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根据吴教工【2014】8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委员会切实开展了“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一、开展“劳模精神放光彩”宣传活动
为了广泛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学习宣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5月初,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制作了精美的版面,通过宣传橱窗开展“劳模精神放光彩”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劳模先进典型。我们还通过教师大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把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理念植根于全校师生心中。
二、开展“劳模精神伴我行”师德师风承诺书签定活动
为了让劳模精神发挥延展效应,成为师德建设的推动力量,震泽实小根据区教育工会要求,把“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劳模精神伴我行”师德师风承诺书签定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境界。5月12日下午,震泽实验小学178名工会会员在“师德承诺书”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并亲手向李桂英校长递交了“师德承诺书”。这充分显示了震泽实验小学全体工会会员履行师德承诺的决心。
三、开展“学劳模精神,做魅力教师”教育格言征集评比活动
为了将“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六力”并举打造快乐学校活动相结合,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开展了“学劳模精神,做魅力教师”教育格言征集活动。通过教育格言征集活动,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活动共收到原创教育格言200多条。这些教育格言字字真言,条条显示了震小教师努力投身教育事业,以高尚的人格、满腔的热忱教书育人的理念。学校工会精心挑选了20条优秀教育格言,制作成展板进行了展出。
四、举行“劳模精神在我心”青年教工演讲比赛 为了提升我校青年教工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让广大青年教工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27日下午,震小工会联合团支部在图书楼三楼举行“劳模精神在我心”青年教工演讲比赛。来自全校各年级组的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比赛。演讲中,参赛老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自然大方的仪态,博得了评委的阵阵掌声。整个演讲比赛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健康,格调积极,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风貌。经过评委打分,杨琳娟等六位老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虽然已落下帷幕,但劳模的精神却已永远留在了震小师生的心里,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劳模精神为引领,立足岗位、静心育人、潜心教书。通过活动全校上下营造了“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内容
重点开展“八个一”活动:
(一)举办启动仪式——邀请先进模范进校园,举办活动启动仪式。
(二)举办报告会——邀请先进模范进校园为全校师生作一场本人事迹报告。
(三)开展主题班会——邀请先进模范参加一次班级的主题班会或谈心交流活动。
(四)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请先进模范为班级提供一次社会实践机会。可以邀请学生到本人单位或本人工作岗位现场参观学习,也可以提供其他单位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开展征文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先进模范来到我身边”征文活动,抒发学习先进模范、奉献社会的体会和感想。
(六)开展读书活动——依托“红色文化书系”丛书,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七)开展学习模范做好事活动——结合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鼓励全校学生积极为家庭、学校、老师、同学和社会至少做一件好事。
(八)开展演讲比赛——在全校中开展以“学模范、讲奉献”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年级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把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作为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 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的重要举措,统筹安排部署,切实加强领导。
(二)认真组织,确保实效。学校要通过邀请先进模范人物进校园作报告、对话、座谈、担任校外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感悟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鞭策他们崇尚先进、力求进步,努力成长成才。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校报、校园网络、宣传文化长廊等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宣传先进模范进校园活动的意义、做法、先进典型和开展成效,努力营造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台 市教 育 系 统
“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建设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为重点,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学习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一)学习宣传“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入脑入心
1.深入学习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推动东台教育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创新创业成为教育系统的崭新风貌。2.深入学习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劳模精神。教育全市广大教职员工要学习劳模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精神,立足岗位争先进,履职尽责创优秀,为东台教育加快发展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3.深入学习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劳模精神。引导广大教职工把实干作为一种品格、一种追求、一种作风,脚踏实地、满怀激情去干,充满智慧、科学高效去干,体现在摸实情、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4.深入学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引导教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勤勉工作、乐于奉献,正确处理公与私,正确看待名和利,正确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二)切实践行劳模精神,努力实现四个增强 一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大局意识,让劳模精神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积极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学校工会要通过印发劳模格言、论文和事迹宣传材料,举办劳模学术沙龙,组织劳模先进事迹演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主动作为、勇挑重担。
二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自律意识,把学习劳模与深入开展“学规范,塑师德,展风采”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良好师德氛围,各学校工会要开展师德教育实践活动,抵制有偿家教公开承诺签名活动,通过师德演讲、座谈会、主题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质量意识,以学习劳模的良好风尚带出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创新性教育研究为主要任务,组织校内优秀人才通过开展公开教学、教育研讨、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名师点评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劳模的辐射示范作用,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四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主题教育成效的关键,真正做到关心社会需求,化解教育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要组织开展家访,让模范教师的足迹走进千家万户。要组织开展“彩云妈妈”关爱行动,让更多的留守孤贫儿童得到无私的关心、呵护和帮助。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有效实施
1.精心组织,有力推进。各学校工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把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作为重要载体,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确保教育活动抓出成效,做有特色。
2.强化引领,突出重点。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精神面貌,提升岗位能力、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的社会满意度。
3.注重宣传,形成特色。各学校利用校园网、板报等阵地,开设主题教育专栏,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组织论坛等形式,强化对开展主题教育的宣传引导。要善于发现和总结主题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创新活动载体,形成活动特色。附件:东台市教育工会“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安排表
“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安排表
序号
活 动 内 容 时间安排 1 组织青年教师“中国梦·劳动美”征文演讲比赛 4月 2 组织“劳动赞歌”卡拉OK比赛 5月 3 举办“树美德兴中华”书画展 7月 4 组织“景贤杯”教职工乒乓球比赛 9月 5 “走近劳模”先进个人优秀群体网络展 10月 6 组织“教师回报社会”教师志愿者服务活动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