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办事处粉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大全
对##办事处粉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素有“粉条之乡”之美誉,以粉条加工为龙头的加工业远近闻名,其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粉产品内涵深厚,品牌效益巨大,全办事处形成了粉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经济发展格局,现今粉产品除了畅销东北三省外,还远销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
一、粉业发展现状
##办
事处粉业发展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办事处本着“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带动农民致富”的思想理念,以资源重组为纽带,以产权流动为载体,进行双向整合,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械化、专业化的技术,绿色、有机的品牌,努力打造“东北粉条第一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粉业经济这块蛋糕,##办事处想方设法对粉业经济进行提升,几年间,申请注册了“##粉条”商标,开通了网上“一站通”业务,成立了粉业协会,成立了粉业专业合作组织,引进了龙头企业,进行了有机食品认证,并培养了一大批粉业经纪人。2008年,为迎接全盟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前旗胜利召开,改变义新粉条专业村主街道系砂石路,灰尘大,影响粉条卫生标准的现状,办事处积极运作投入165万元资金对其主街道进行了改造,硬化水泥路3.24公里;为了提升##粉业市场竞争力,又在义新村建了一座500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的粉条精包装厂,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内部设有食品安全监测室、技术培训室、商务信息服务站、粉条生产加工车间、办公室、包装车间、更衣室、成品库、原材料库和消毒室,并配备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设备和商务信息服务设备,并投入使用;为加大龙头企业牵引力度,2009年又引进粉条精加工企业一个,以“公司+精包装厂”的发展方式,对粉条进行精加工和包装,将会使##粉产品的经济利润逐步得到攀升。
目前,##办事处现有粉条加工企业60余家,仅“50强示范村”义新村就有加工企业47家,是办事处名副其实的粉条专业村,60家粉条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马铃薯4万吨,加工出粉率达到了13%,年可生产粉产品5200吨,年产值达3120万元以上,年平均利润率为10%,年可创利润312万元,实现上缴税金8万元左右,年可安置1040个富余劳动力。
二、粉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办事处有耕地15万多亩,其中上好水浇地32800多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面积达2万多亩,亩产达2000斤,且办事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能够解决一大部分粉产品加工原料问题。办事处公路网四通八达,原“111”国道和省际大通道都穿过办事处辖区,交通便捷,前旗北部乡镇的马铃薯、淀粉能够较快捷的运到办事处加工,又解决了一部分原材料问题。同时,也便于粉产品流通外销。办事处粉业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品牌效益明显。办事处粉业经济已发展近30年,加工户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加工生产技术有保障。粉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产品绿色无污染,无任何食品添加剂。洁白、耐炖、口感好,受到消费者普遍喜爱,销路不成问题。办事处建有粉条精包装厂,该厂的建立,能够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和粗包装局面,实现粉产品多样化,能够进一步打开市场,挖掘市场潜力。2009年年初,科右前旗鸿福泰##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又落户##办事处,该公司的入住,可以推动##粉业转型,使##粉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公司+精包装厂+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农户”的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而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升粉产品经济效益。
三、粉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植马铃薯费时费力成本大,市场价格不稳定,近几年来,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有所缩减,粉产品加工原料出现供应不足问题。
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加工企业雇佣工人等费用增加,导致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粉条加工企业历史上最多时达到200多家,目前只剩下60多家,还有减少的趋势。部分加工企业只重利润,不重产品质量,对粉产品进行硫磺熏制,同时部分收购客商一味追求粉产品成色,而不考虑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只要敢生产,我就敢收购,使##粉产品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品牌效应达打折扣。大部分加工企业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在发展中,业主们经历多次技术改造,增添设备,但治标难治本,很难摆脱作坊式生产局面,主要是缺少改造扩建资金和流动运营资金,制约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四、粉产品发展的未来设想
依托粉条精包装厂和龙头企业,加快##粉业转型步伐,对粉条进行精加工和包装,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从而增加粉产品内涵,提升粉产品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粉业经济实力。同时,加大现有加工企业改造扩建和粉业污染治理力度,努
力打造“东北粉条第一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马铃薯淀粉在工业生产、医药制剂、餐饮服务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粉业发展,应改变以往只生产粉条的思维方式,而在马铃薯淀粉烘干,加工生产淀粉精包装产品上做文章,据加工测定,单一对马铃薯淀粉进行烘干加工利润高于生产粉条,为此,2010年,办事处应组织人力对马铃薯淀粉烘干加工项目进
行调研论证,争取国家产业支持,建厂上设备,从而进一步提升办事处粉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篇: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
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总结近年来农机化发展的经验,找准农机化发展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对我市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到镇、进村、入户询问走访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思路,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农机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农机装备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的农机装备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14年初,全市各类农业机械1747962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958706千瓦,农业机械原值51890万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82台,配套农具8478台,配套比1﹕3.9;小型拖拉机14040台、配套农具24459台,配套比1:1.74;联合收割机2148台,其中小麦联合收获机1626台(其中自走式23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22台(其中自走式102台);耕整地机械20713台,其中深松机169台、旋耕机2905台;播种机3174台、其中免耕播种机441台、精少量播种机2324台;机动喷雾(粉)机1217台;排灌机械52663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5420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6101台;畜牧养殖机械926台(套);农用运输机械27561台(套);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18台等,农机装备开始向多元化、高技术方向迈进。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2、农机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一级设立农业机械管理局,为一级事业单位,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工程的职能部门,承担了全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供应与维修管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等管理服务职能;18行政村均设立了农机服务队,由村主任兼任农机队长;在新形势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形式并存的市乡村一体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市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979个(其中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农机服务组织70个)、农机户29300个(其中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140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2个、农机维修厂点245个、农机经销机构144个;农机从业人员达42178人。这些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提高我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农机装备的逐年增加,我市的农机化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基本满足了全市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不断发展的要求。在小麦生产全程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的基础上,我市重点对玉米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免耕播种等进行了大力推广。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市的玉米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免耕播种等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市玉米联合收获机522台,完成玉米机耕面积6700公顷、机播面积20000公顷、机收面积25667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花生机耕面积19523公顷、机播面积14200公顷、机收面积1200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5%;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32100公顷,其中小麦免耕播种面积9687公顷、玉米免耕播种面积22413公顷;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也有了新的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30%。总之,在国家农机化政策的指引下,全市农机人的努力下,我市的农机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朝着农业机械化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4、农机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以建设平安新泰为目标,强化农机执法工作,保证了农机安全生产。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把每年6月份作为全年安全生产月,利用广播、明白纸、宣传车等形式进行安全生产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农机户的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把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台车和每位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形成齐抓共管机制。三是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农机执法力度,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驾驶员培训关、考核关,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四是广大机手法制意识逐步提高,挂牌、办证、年审的主动性有所增强。五是认真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和农机安全“
十、百、千”活动;全市共创建农机安全乡镇5个,农机安全村60个,农机安全示范户600个;2008年我市被山东省农机局和山东省安监局评为“平安农机”示范县。
5、农机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形成了“农机合作社带动农机户、农机大户带动农机户、农机户户户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既方便了农民,又给自己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尤其是每年的三夏期间,市农机局都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外出跨区作业,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收入4万元,最高的单机可收入6万元,跨区作业成为农机户增加收入的亮点,并逐步从三夏扩展到三秋,从小麦机收扩展到玉米机收,发展前景广阔。2011年,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4.1657亿元,其中农机户4.0122亿元,占总收入的96.3%;纯收入2.7597亿元,其中农机户2.6331亿元,占纯收入的95.4%,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村从事农机经营的家庭要比一般家庭富裕一些,全市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500家。
二、新泰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我市现有农机装备中,20马力以下拖拉机14040台,占保有量的86.6%;20-25马力拖拉机327台,占保有量的2%;25-50马力拖拉机1227台,占保有量的7.6%;50-80马力拖拉机251台,占保有量的1.5%;80马力以上拖拉机377台,占保有量的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中小型偏多而大型偏少,1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就更少了;在秋季深松整地、深翻整地作业中,只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才能达到理想作业效果,能够达到标准深度。我市每年需要深松、深翻整地10万亩左右,现有大马力拖拉机满足不了作业需要。小型机具作业达不到标准作业、作业质量不规范,不能进行联合作业,重复进地,造成土地板结,耗油增多,浪费能源。
2、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薄弱。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均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多年来,对乡镇农机站的管理一直采取“以块(乡镇政府)为主,条(上级主管部门)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市农机局只负责业务指导,乡镇农机站的人、财、物全归乡镇政府管理;由于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重视不够,致使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几乎所有农机站仅有一名管理人员,甚至有个别乡镇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即便如此它们也是以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这给农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影响了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农机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小麦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我市玉米、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刚刚起步,粮食机械烘干机械化水平仍是空白。同时还存在乡镇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地形、地势差异造成部分山区乡镇农机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这些乡镇实施了土地整理等工程,修建了一定数量的机耕路,整合了部分零星地块,但所占比例很小,地块过于分散,且种植作物品种不统一,不适应大、中型农机作业,一些先进的、大型的、效益显著的农业机械难以普及应用,导致农机作业效率低、成本高,影响了全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市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安全监管体系,各项农机安全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中华人民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农机部门上路执法权;二是农机安全监理装备不足或老化;三是农机监理执法人员不足;四是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等;五是国家及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农业机械强制报废的标准,造成我市拖拉机在册数虚高,制约了我市农机“三率”的提高;六是检验手段落后,检验还停留在人工状态中。
5、农机质量监管存在漏洞。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农资市场的整顿力度,要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及时有力地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但由于以下原因,农机质量监管存在漏洞;一是农机部门只有监督权,没有行政处罚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省、市、县三级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工作不理顺,监管缺乏常态化;三是市、县没有质量鉴定设备,缺乏质量鉴定能力;四是执法人员缺乏培训,专业鉴定能力不强。
6、农机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各种原因“新泰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已被撤销,无法正常开展农机教育培训,致使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农机的安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高新生物技术的有效载体;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化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农机补贴政策为杠杆实现四个目标:一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加大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设施农业装备的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购买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装备,;二是加大对山区乡镇的农机补贴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民购买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装备,加快推进山区机械化作业水平;三是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满足农民对主要农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农业机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要加大对玉米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薯类机械的补贴力度,以提高我市综合机械化水平。四是在做好农业产中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加大对粮食烘干机械的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购买粮食烘干机械,以做到粮食颗粒归仓。
3、加大对乡镇农机站的管理力度,增强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乡镇农机站的机构改革,整合机构和人员。要在机构设置及管理体制上把“以块(乡镇)为主,条(上级农机部门)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把乡镇农机站管理人员的人事权统一归口到市农机主管部门管理。要针对当前乡镇农机站存在的问题,积极探
索适合农机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乡镇农机站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我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4、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保障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农机安全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加强农机执法体系建设,增加装备和人员,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四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在“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一文中提倡的“严格考核,赏罚分明”的要求,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把好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5、加强质量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要加强与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常态化的农机质量监管机制;在每年的“春耕备播”、“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积极组织开展“农机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着力清查农机及零配件“三无产品”;对无证生产经营和维修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予以取缔;对群众投诉举报多、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重点整治;对质量不合格、源头不明确的农机产品,要及时收缴,杜绝劣质农机产品流入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三无”产品,防止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6、加强农机教育管理,培养合格人才。要加大对农机职业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常态化的检查监督机制,按照国家、省农机部门制定的资质条件,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学校,要坚决取缔,绝不姑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按照农业部农机化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监督,杜绝只收费不培训现象的发生,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四、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修改和完善农机法律法规,赋予农机部门在对拖拉机的日常管理中有上路检查权、在农机质量监管中有行政处罚权。
2、农机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机的安全生产,建议把农机销售纳入行政许可事项。
3、建议乡镇农机站人事纳入市农机局管理。
4、建议尽快制定拖拉机强制报废标准和机械化作业的各种标准。(新泰市农机局 苏艺)
第三篇:肉牛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XX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XX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XX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1.22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200至600元不等。
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XX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711.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131万吨,是我国的1.6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XX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200.7千克,日本为406.5千克,美国为331.7千克,我国只有135.2千克,可见差
距之大。
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
业化链条。
三、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1.国家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政策支持。XX年以来,国家除强化对粮食安全的行政和政策支持以外,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投入。
2.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说明,进入小康社会后,牛肉市场出现旺销形势。当人均收入超过1500美元时,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牛肉进口最多的是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和北京等地,总额达5300.12万美元,占全国牛肉进口总额的99.49%,且大都是沿海地区。
3.有机肥生产与肉牛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育肥牛的有机粪肥含大量的磷、氮、钾微量元素,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肥田,促进农业发展。我国有机肥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结合牛场建设生产有机肥,既能支持各种植物生产体系肥料的需要,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4.肉牛生产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契机。为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将是建设绿色食品的优势产区,要使本地区成为未来牛肉生产的强势地区,必须促使肉牛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相结合。
四、对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1.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推动肉牛生产。自XX年来,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该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奶农选择优质冻精的积极性,加速了奶牛良种繁育的进程,实现了奶牛单产水平提高和奶农受惠的目标,对奶牛业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肉牛业,可以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这可以带动肉牛饲养者选用优质冻精的积极性,提高优秀种公牛的覆盖率,进而加快肉牛改良步伐。
2.建立健全肉牛育种组织。肉牛的繁殖效率低,时代间隔长,依靠几个农场,几百头牛,很难开展育种工作。肉牛育种工作要靠全社会参与,建立育种组织,加强领导,组织全社会资源参与肉牛育种。
3.加强肉牛的科学研究投入.保护地方良种黄牛遗传资源,加快向肉用方向选育。在保持地方黄牛的维持需要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及浓厚的牛肉风味等优点的基础上,以提高生长率和个体产肉量为选育核心。建立黄牛肉用性能选育的分子育种体系,加快选育速度,借鉴日本黄牛、韩国黄牛的育种经验,最终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牛品种。
可以先选育出具有肉用体型好的牛群体,形成一个具有基本特点,多肉快长的育种核心群体。利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充分发挥优秀种公牛和母牛的繁殖潜能,在保持中国黄牛肉质良好遗传特性的前提下,最终培育形成以生长快、尻部宽平和泌乳力高为主要征的品系,从而为配套繁育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并在选育中得到保存和提高。
4.组建合理肉用杂交配套品种体系。在本品种选育和导入杂交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杂交品种组合试验,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组建黄牛肉用杂交繁育配套体系,组建稳定的三元杂交体系,提高黄牛胴体中高档牛肉的比例。在组建杂交繁育配套系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肉牛杂交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肉牛育种经验,培育适合各地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种群(品系)。
第四篇:关于商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商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商贸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XX区依托厚重的发展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便利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确立了重点发展商贸业的产业导向,努力在扩充总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XX年11月,XX区商贸业企业已近XX家,其中,限上商贸业企业189家,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种超市、专业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企业9户,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全市的四分之一,为XX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现状与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XX区商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升、活力逐渐增强,总体规模在全市仅次于XX区。预计到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9.2亿元,连续五年年均增长8.7%,在GDP中占比由76.8%提高到79.8%,提高了3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以服务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同比增长10.1%,连续五年年均增长14.5%,约占全市的22.8%;龙头企业持续壮大,限上商贸业企业实现零售额72.8亿元,同比增长10%,约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比重达3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15户骨干企业实现销售额42.11亿元,同比增长10.9%。
二是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商贸业比重逐年降低,五年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由57%下降到56.4%,下降了0.6个百分点。现代商贸业作用逐渐凸显,五年来,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由0.6%提高到2.3%,提高了1.7个百分点。引进了红星美凯龙、亚琦、百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新型业态,现代商贸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五年来,共引进中凯购物广场、众安居装饰材料城等24个亿元以上商贸业大项目,总投资134.5亿元,新增商业面积290万平方米;已竣工圣德泉养老度假新城、新利雅得酒店等11个商业项目,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务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企业,市场交易量达到52万吨;投资50亿元的XX国际商贸城、投资14亿元的百业国际五金汽配城、投资13亿元的中凯家居建材港、投资11亿元的华润购物中心相继开工建设;凯西隆商业街等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等项目已达产达效。
四是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预计到年末,以商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为79.8%;109户重点税源企业中,商贸业企业达到42户,实现全口径税收13918万元,占全部全口径税收的35%;成为我区重要的税收来源渠道。吸纳就业5.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75%,比XX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成为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二、机遇与挑战
研判未来五年,XX区商贸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是机遇难得。目前,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重点。我国服务业呈现稳步上升态势,XX年8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制造业,XX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XX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预计XX年将达到50%。伴随国家营改增、服务业改革等政策实施,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消费驱动等利好政策刺激下,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XX区,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等政策,必将极大释放制度红利和改革潜能,为商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挑战巨大。尽管XX区商贸业发展较快,但客观审视,也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总量不大,市场化水平还不够高,总体竞争力不够强,XX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与XX区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又面临着丰满区的激烈竞争,形势不容乐观。质量不高,高水平、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大型骨干企业不多,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和知名服务品牌不多。全区1000多户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企业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仅有189户,以年销售额来衡量,0.5亿-1亿元企业仅有6户,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8户。结构不优,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仍唱主角,具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贸企业比重过低,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
商业区辐射功能有待提高。商业区在规模能级、质量效益、服务模式、功能集聚等方面亟待提高。规划的中心商业区,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定位和大型商贸企业的引领,而发展缓慢,特别是百年商业老街----XX街规划滞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越北商圈业态趋同,综合业态比重不高,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匮乏,XX服务业集聚区人气不旺,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高端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适应现代商贸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快速发展的新兴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有效挖掘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
三、对策与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加快发展商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结合十三五规划,科学编制《XX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改造传统商贸业、着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在功能上,要引导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布局上,要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区,不断提升业态,形成集聚效应。
依托“一城三区”发展战略,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商务、物流、文化、休闲、生活服务等六大服务功能,谋划商贸业“三三九三”布局,即打造河南街、西部、北部等三个商业区;朝阳街电子、北极街汽车配套服务、德胜路装饰装璜材料等三个专业区;和平路物流、越山路汽车4S店、清真美食、光华路中段孕婴用品、北山旅游产品、解放路餐饮、北大街印刷办公用品、松江中路观光旅游、松江路金融等九条特色街;东北亚农产品批发、亚琦食品批发、XX市农业生产资料等三个专业市场,到2020年,建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辐射能力全面增强,服务半径不断延伸;中心区域服务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提升业态级次。大力发展以零售商业、特色休闲旅游商业和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会展销售、楼宇经济等新型业态,将XX区打造成XX 市的商贸强区。
壮大商贸业。利用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和百年商贸老城基础优势,加快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和新兴现代商贸业态的培育引进。依托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众安居陶瓷批发市场、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XX国际物流商贸城、百业五金汽配城等大项目自身建设和强大的带动能力,着力策划和打造一批具有XX唯一性的新兴业态。做强专业市场,引导和扶持专业市场与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型品牌旗舰店。通过大项目建设,在开发区和西部新城再发展一批专业市场,通过道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再打造一批专业街。
发展电子商务。以XX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鼓励建设众创空间,发展“创客”经济,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行业领军者,鼓励支持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利用雾凇西路服务业集聚区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不断拓展电子商务外延,着力引进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百业善文移动终端合作等项目,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构建集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咨询、快递服务、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 位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智慧新城等创客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辐射效应。鼓励、引导商贸、旅游、金融、物流、制造业、农业等行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纠纷调解、争议仲裁、法律咨询、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
三是强化项目带动。围绕“一城三区”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商贸业重点项目,实现商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抓好项目包装和项目引进,将商贸业发展与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旅游、大流通、大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精心包装和策划一批大型商贸业项目;坚持品牌招商,坚持招大引强策略,通过政企联合招商、中介机构代理招商等形式,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新型业态、新兴行业等,进一步提高现代商贸业比重。
重点是促进中东城市广场、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汽车4S店一条街等发展壮大,推动XX国际商贸城、百业国际五金汽配城、华润购物中心、凯西隆商业街等项目建成运营,推进华联购物中心、中信长春路商业区、佰颐温泉庄园等一批项目落地,抓好商业大厦及周边区域改造、福绥街小商品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努力促进产业升级。
要坚持把启动民间投资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鼓励企业或民间资本增加对商 贸业的投入。要积极推动服务领域各行业依托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连锁等多种方式,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服务业企业。
四是壮大规模体量。认真贯彻省市民营经济扶持政策,落实好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争取省市专项服务业扶持资金,对商贸业龙头企业给予贴息、租金补贴等支持。
增加限上商贸业企业数量,加大“大个体”转化力度,在服务、挖掘上做文章,每年累计增加10户限上商贸业企业,到2020年,力争限上商贸业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突破40%。做大做强骨干商贸企业,对中石化、东方商厦、华生电器、润泰商业等18户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商贸业企业,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力争年销售额再提高8%,巩固和提高税收贡献率。培育外经外贸企业,对弘鼎贸易、渤远骏达科技、卓威经贸等3户重点外贸企业强化扶持引导,积极培育和挖掘新的外贸增长点,提高对外经贸水平。依托厚重的商业基础,深入挖掘老字号企业,重点培育“中华老字号”企业2家、“XX老字号”企业5家;培育地方吉菜特色餐饮企业和民族特色餐饮企业各15家,打造XX市餐饮文化品牌。
五是突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商贸业人才引进机制,对引进的高端服务人才给予重奖和优厚的待遇,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创造商贸业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加大引 进和培养商贸业综合管理人才、专业经营人才,加强对商贸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为商贸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商贸业有序、健康、科学发展。
第五篇:县枣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是××著名的红枣产地,该县红彤彤的大枣满枝头,以其皮薄肉厚,香甜可口而闻名××,是历代百姓上贡朝廷的珍品。××县栽植红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了发展县城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把红枣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的特色农业的重点项目,投资发展红枣,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县枣业发展现状
全县以
发展红枣为主的经济林2.1万亩38万株,对300万株盛果期红枣进行了重点管护。400吨红枣保鲜库已投入使用,扶持新建红枣烤房60个。6180亩有机红枣基地严格规范生产,5万亩红枣基地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红枣基地认证,“××牌”红枣被评为××名牌产品,红枣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成龄树达100多万株,2008年全县红枣产量达2010万公斤,亩产670公斤。红枣已成为全县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2008年全县红枣产业产值达6690万元,全县枣农人均红枣收入1683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总收入3963元的41.3%。目前仍存在红枣科学管护不到位,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再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红枣减产、农民减收,枣农发展红枣的积极性受挫,产业文秘杂烩网发展面临困境。其次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缺乏带动力强的大投资红枣项目和红枣产业。
全县红枣销售有两种途径,一是本县枣农给外地客商组织货源,由外地客商住点外销。二是由本县经纪人直接外销。市场批发价每吨1.3万元,比产地每吨的0.7万元售价高出0.6万元。去年11月份以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全县苹果、玉米等农产品都出现了产品滞销,价格回落等不利因素,但红枣在去年11月底就进入销售的旺盛期,进入12月中旬基本上销售完毕,而且价格比2007年还高40%左右,农民对发展枣业充满信心。
二、红枣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一业兴带来百业兴,枣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全县红枣收获季节每天动用汽车20辆,农用三轮车500余辆,在收获及加工的40天黄金时节内,运输业收入达400余万;二是带动饮食服务业的发展,红枣收获加工季节,餐饮馆和夜市小摊食客爆满,用餐人员达1000余人,40天时间饮食服务业收入达330万元;三是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每家需要加工劳力至少3人,为1300个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按每人每天劳动工资45元计,前后劳作40天,每人收入1800元,劳务收入达490.5万元。四是为本地经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就地致富的机会,全县红枣经纪人及枣商贩每天交易额达6万公斤鲜枣,每公斤按0.06元提成,每天可收入3万元,全县红枣商贩提成费收入达60余万元。红枣收获季节,各项相关产业,大大壮大了××的经济力量。实践证明,红枣产业是××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立足本县实际,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
三、××县枣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兴枣富民的发展思路。以产业富民为核心,着力推进以红枣、核桃经济林为主的特色农业。今年要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乡镇组织、部门监管、适当补贴”的原则,重点抓好红枣项目。县委、县政府为了做强做大红枣产业,提出了建设××省红枣大县的目标,广泛动员群众,促进了红枣产业的迅猛发展。
第二、抓基地建设,进行合理栽植。从今年起政府每年出资一百万元,发展经济林一万亩,林业中心做好规划管理、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各乡镇制定详实的规划,组织群众实施,实现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主发展转变。根据本县县情,综合土壤、气候等各方面有利因素,确立了村为重点的红枣建设基地。
第三、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科学管护。经济林发展的重心,由重栽植向重管护转变,每个乡镇确定1—2个管护示范村,抽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经济林管护专业队,驻村包户,明确管护任务,制定管护细则,定期分季节搞好防病、防虫、防灾、丰产等技术服务。努力建设一批科学管护的精品村、高产丰产的示范园,带动全县经济林的科学管护上水平、上台阶。同时,合理搭配早晚熟品种、推广抗裂性较强品种,建立红枣采收季节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和抢收制度,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红枣烤房使用率,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目前全县已经成立多家红枣专业合作社,其中红枣专业合作社以红枣加工销售为重点,加强培训栽培管理技术,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为主导,积极创办庄稼医院和农民技校。加强对枣农的科技培训,已培训枣农1500余人,组织对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