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田:中国的精英阶层和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
老田:中国的精英阶层和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
老田 2004-11-18
许注:此文值得精读,本想加着重号,发现无一句不重要。
小的时候曾经经常听说文革的残酷,觉得那是个很荒唐的年代,现在中国的现实越来越让我感到毛主席当年的苦衷和难题,只不过被人利用了而已,现在,刚好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说我之所说,写我之所写,,感慨之余,转帖出来,以示纪念。
老田 人民日报之强国论坛
在毛泽东领导的以反帝反殖为目标的农民革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国知识精英正处在“知识殖民化”的进行时态中;当中国必须走平民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西方的精英主义意识形态才刚刚为中国知识精英所知悉和欣赏;当中国必须走协调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知识精英才得到一个机会试图在中国社会中建立起西方社会那样的金字塔结构;当中国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时,需要创造性的“通”人时中国知识精英却热中于“会”,无论如何都舍不得西方的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国进步需要思想上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大宗师”,而中国的知识精英却热中于“与国际接轨”成为全球化的“匠人”。
从中国革命到中国建设时代,中国知识精英似乎总也不是自觉的弄潮儿和排头兵。更为悲哀的是,中国知识精英的个人命运似乎总是与民族命运联系不到一起,在中国知识精英努力的方向上,总是见不到民族振兴的未来。中国主流知识精英在中国往往成为一个问题,而不是一股力量,至今仍然如此。
中国人自从1840年以后,就一直有一个极端强烈的强国梦,但是又空前地陷入“先生总是打学生”的困惑之中。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困境”,走西方的道路不符合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照顾多数人利益的道路与精英阶层的愿望有距离,中国又无法总是排除精英阶层的领导,中国精英们又没有摆脱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而独自发展的能力。正是处在这个“中国困境”之中,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潮发生过“两正两反”的曲折,大概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如此密集的社会总体认识的简单反复。其实西方的成功道路和富裕现实,不仅仅是独特的案例并没有普遍意义,而且无法得到足够的自然资源的支持,毕竟“只有一个地球”;仅仅是因为中国精英们的主观意愿,西方和四小龙的发展道路,才被说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中国也可以同样取得成功的道路。中国主流精英不能或者是根本不愿意走出这个“中国困境”,这大概决定了中国精英主义者的历史宿命。
一、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突出毛病
由于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分化,从精英主义者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多少总是与平民立场有所区别。而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精英阶层中,与平民利益的分化就非常突出,与宗主国的联系也同样密切,作为“殖民地文化”的载体和宗主国的本地代表。英印政府的教育主管麦考利就曾经特别注重培养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批人就血统和肤色而言是印度人,但就爱好、见解、道德和才智而言是英国人”。
中国主流知识精英还不限于“英印教育产品”那样的低级境界,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许是由于在毛泽东时代平民主义发展战略中的压抑;由于中华文化对精英主义的排斥;由于中国正处在精英主义化的紧要关头;今天中国的精英主义者是世界上最最真诚的极端精英主义的信奉者。中国主流精英对哈耶克的追捧;对所谓知识经济实质是垄断利润的谀颂;对中国工人农民的长期妖魔化;对民族利益的漠视和对西方后冷战意识形态---现代化和民主---的真诚拥抱;在今天的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二、毛泽东时代知识精英和官员在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
毛泽东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完全不同于马列的阶级范畴。在马列那里阶级是特定生产关系下的利益集团,而解放后的中国这些特定利益集体已经不再存在,马列的阶级已经被消灭了。毛泽东那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实际上就是反对精英特权和精英主义者建立优势社会地位的努力,是防患于未然和对精英主义的深刻惕戒。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的反对精英主义的继续革命理论,是中苏两党认识分歧的一个主要根源,苏联共产党人则与毛泽东相反,认为阶级一经消灭就永远消灭,就已经是全民党和全民国家。永远不会有在精英主义影响下产生复辟的可能,这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苏东巨变中,得到证明的是毛泽东的远见而不是苏共的教条主义。
而毛泽东“继续革命”理论下的阶级范畴,是一个未来事态的现在表现,本质上是反对精英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阶级斗争天天讲”就是立足于“防腐拒变”,制止精英主义者在社会上建立优势地位和制造阶层分化的努力,进而破坏毛泽东既定的平民主义的发展路线,取消平民革命的成果,破坏社会各个阶层的整合,导致社会矛盾积累和激化和下一次革命的产生,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整合,改出中国历史“一治一乱”的循环。
毛泽东一直把知识精英和官员阶层,作为将来肯定导致“红色江山变色”的开路人来防范和教育的。毛泽东希冀通过知识精英自身的认识进步和外在的思想斗争手段,达到使精英主义者自觉放弃精英主义思想的目的,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从而使得中国的平民主义革命遗产能够流传下去,并实现良好的社会阶层整合,真正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和革命的再次发生。毛泽东断定中国精英主义者会“为着自己的本性跳出来”自我证明之,最终也为中国主流精英在八九十年代的行动所全面证明,这个证明过程还继续在精英主义者的进一步努力中逐步深化。
三、毛泽东难题与其烛照人类未来的理性光辉
毛泽东为了解决中国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相结合的问题,使用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手法,一方面希望精英主义者放弃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另一个方面发动群众运动试图对精英主义进行追究和监督。毛泽东也深知要真正使知识精英自觉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为中国精英阶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仅不愿意放弃精英主义思想,而且还热中于在社会上制造阶层分化并以此建立自身的优势地位。所以毛泽东认同需要外在的强制监督措施,需要大民主运动来解放民众的思想,实现对精英主义的追究和帮助反省。而且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反精英主义的效果长期保持,需要过七八年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实现对社会上精英主义的清算,而文化大革命的作用就在于替代和消灭改朝换代的残酷战争,以小小的“大乱带来大治”。
在社会现实中如何实现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协调,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难题,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长久的难题。如果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难题,什么“历史前进的二律背反”,什么“科学进步导致道德退化”,什么“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程都不会发生,“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世界就指日可待了。这个问题既是孔子时代---氏族社会面临解体道德自觉开始丧失---人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仍然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今所有国际争端和国内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不复捆扰人们。据笔者所知,毛泽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真诚最坚决地向这个难题发起冲击的领袖,毛泽东超越一切学者文人和理想主义者、超越一切政客和政治家、是孔孟以降最诚挚的卫道者。如果没有毛泽东的真诚实践,今天我们将无法明了孔孟之道对今天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毛泽东要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鞍钢宪法),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发出“五-七指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知识精英
通过艰苦的劳动锻炼和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了解,自己走出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藩篱。这些后来被知识精英称为“民粹主义”(李泽厚)或者被形容成“劳改”的行动,其中的深切用意虽然被中国精英刻意抹杀和歪曲,但是其中的理性光辉已经烛照了中华志士仁人数千年之久,直接来自中国的先秦时代。孟子提到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过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实际上就在于帮助摆脱自身的欲望束缚,克服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想的主导,达到孔子所说的“反身而诚”的必由之路。正如民间谚语所言“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毛泽东的真诚实践对人类未来道路的启示性意义在于:
1)破坏社会协调的关键在于精英主义者汲汲于建立优势地位的努力,反对精英主义是一个长期和不可松懈的任务。
2)对精英主义者进行改造和监督的主要手段包括两个方面:要求精英经过艰苦劳动锻炼(这一思想来自孔孟)和大民主形式的舆论监督;其他的社会控制手段(如立足于物质利益的管理手段和司法监督手段)对精英主义者是无效的。
3)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总体协调,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配合,在产品战略上需要以最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利益为指导方向,注重适度技术应用和普及。即既以人的需要为最终生产目的,也以人的广泛参与(即低技术就业扩大)作为生产的出发点,高档消费品和人力节约型技术不能占优先地位。
4)在1949年中国解放时,中国所面临的三大任务是:民生极度困难、需要继续争取和保卫国家独立、需要创造民族工商业成长的机会。这三大问题的解决,中国最终都是依靠最大多数民众的自觉和热忱。毛泽东用事实证明:国家安全也可以过非军备竞赛方式得到加强,这就是国土防御战略与人民战争的配合,万众一心和众志成城的无形资源可以替代有形资源的不足。同时坚定的战略意志和战略决心,也可以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同样是重要的威慑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有利。而中国的农业条件改善从而在民生问题上取得的决定性进步,国家安全态势的改善,工商业的顺利发展,都是通过社会底层民众动员来解决的。中国毛泽东时代独特的成长轨迹足以从根本上证明:精英主义者基本上不能左右和创造历史。
第二篇:为什么中国精英阶层纷纷将孩子送出国读中学?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国,2017年,中国学生获得赴美高中F1学生签证的数字,是八年前的50倍,两年前的5倍。留学低龄化的井喷趋势,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已经不再只限于富人、官员和知识精英,更有普通的工薪阶层,中国的下一代教育是否正在另一种体制里突围?
出走的“好孩子”
如果不去英国,陈小天应该正在南京一所知名高中里,接受题山文海的洗礼。孩子的亲友,对于他的出国感到震惊,15岁的他已经比同龄小孩具备很多竞争优势:在南京最好的初中念书,初一就有游学英国的经历。
记者发现,这波少年留**中,主角不再只是那种成绩不好在国内混不下去的“坏孩子”,而更多的是像陈小天般的优等生。正在美国加州一所私立高中念高三的宋雨晨,初中是在上海浦东排名第二的中学念的,他们班上45个同学,有一半出国读高中。
能不能出去,不仅靠成绩,还得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海外高中普遍没有奖学金,中国学生又以选择寄宿私立学校居多,学费加生活费一般在5万美金左右。新东方负责美国高中项目的经理王梦妍算了一笔账,在美国高中四年就得120万人民币,如果加上本科,至少投入150万到200万。
这些小孩未必来自大富大贵的家庭。宋雨晨有一个在大型投资公司当老总的父亲,这点钱自然不成问题。而陈小天的父母只是月入过万的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还是咬咬牙,把多年的积蓄掏出来,供儿子一搏。
陈小天的父亲陈栋发现,很多不如自己的工薪朋友,一样不含糊,他们之所
课窝教育 ∙版权所有
http://www.xiexiebang.com
老师解释:班上小孩都上过补习班,就你小孩没上,基础的内容补习班上都讲过了。
回想起来,陈栋觉得这件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不想让儿子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统一零件。
“不管以后干什么,什么都要学,这不是浪费人生吗?”陈栋说,这是他最为绝望的地方。
在接触的高中留学生家长中,王梦妍也发现,他们鼓励小孩出国的原因跟陈栋类似:觉得国内高中缺乏创造力,都是在重复训练。
还有的或许不是因为考试,只是不想让女儿过一种庸常的人生。王夏的女儿王思菡正在新西兰一所中学念高二,出国前,她是北京海淀一所知名中学的学生。担任国企高管的妈妈小日子过得悠哉,常有一种一眼就看到生命尽头的感觉。如果女儿还在国内,她现在就可以预见未来:考上一所名牌高中,进名牌大学,结婚生子,王夏和爱人帮着带外孙„„王夏说,她不想女儿跟她走一样的人生。
北京的宋雨晨一开始从未想过出国。初三模拟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按照惯例,肯定会被推优到上海的四大名校读高中。但在最后时刻,她被刷了下来。老师的解释是:你初二动了手术,没上体育课,没体育成绩就没法推优。但父亲宋彬打听下来的原因可能是,在推优前没有跟老师“走动走动”。
以前父亲宋彬总还觉得可以跟体制抗衡,但是慢慢发现,体制可以对抗,但无法对抗的是生活本身。“雾霾、三聚氰胺、治安环境,大人还可以勉强忍受,小孩子怎么可以?”宋彬曾一度有过移民的想法,但这意味着要放弃国内的事业和朋友,他放不下,那就先早点送小孩出去吧。
课窝教育 ∙版权所有
http://www.xiexiebang.com
今年暑假回来,李月月参加了初中同学聚会,家人问他跟同学聊得怎么样,他就说了一句话:我跟他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同学老是在比较成绩,而我关心以后想做什么,学生会会长如何竞选,舞会如何安排。”
观察儿子朱赫这两年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朱大民感触颇深:“美国学校里教的和社会中考察的是一致的,而中国的中学教育是说一套,做一套!”朱大民发现,道德品质和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其实贯穿着美国的教育体系,但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美国的思想教育让孩子非常愿意接受。
“在中国,教室里教你要遵守交通法规、尊老爱幼、真诚诚信,但你出门不会这样做。到社会上只要不犯罪就行,尔虞我诈又怎么样?”朱大民认为,中国教的和做的有极大反差,而在美国,学校里教孩子要诚信,社会生活中也有个人的诚信记录与之匹配,一旦违反规则、不诚信,整个社会系统都会有反映,违规者要在付出实在的代价。
朱大民相信,没有人天生就有社会责任感,天生懂得要为社会大多数人利益服务,而美国的教育体系用紧密联系的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教会孩子这一点。“在中国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的孩子暑期里玩命地上补习班、玩命做题,教出来以后就做题特别棒,收拾家务、孝敬父母都不会,你还让他去爱国、有社会责任感?”
还有两年,王思菡就要高中毕业了,她的目标是新西兰最好的大学奥克兰大学。在新西兰待久了,再回到北京,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光秃秃的水泥城市。至于未来,她说等拿到绿卡之后再选择。
精英阶层小孩的离开,并没有给贫穷的小孩留下任何机会。陈小天的学籍依然在学校保留着,他只是申请休学,如果在英国不适应,他还有退路可走。“中国的体制是出来容易,回去很难。”父亲陈栋说。
课窝教育 ∙版权所有
第三篇:中国十大IT精英简介
中国十大IT精英简介 财商、智商皆属上等的李彦宏
NO.1李彦宏:百度公司总裁
简历:
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的8年间,李彦宏先生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在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李彦宏为道琼斯公司设计的实时金融系统,迄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其中包括《华尔
街日报》的网络版。
李彦宏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的应用于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其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
1996年,他首先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
利;
1998年,李彦宏根据在硅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经验,在大陆出版了《硅谷商战》一书,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1999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创
建百度;
2001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之一;
2002年,荣获首届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
2003年,再次荣获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
2004年1月15日,当选第二届京城十三新锐。
NO.2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简介:
出生年月:1964年
学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经历:
1964年,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198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李
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
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4年,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
1995年底,回国任美国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
1996年,在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
网公司。
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在张朝阳先生的领导下搜狐历经四次融资,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NASDAQ:SOHU)。搜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对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及商业实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朝阳先生现任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
席执行官
NO.3汪延:新浪前首席执行长、董事
简介:
出生年月:1972年
籍贯:北京
职位:CEO董事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大学
汪延于2003年5月被任命为首席执行长/董事,全面负责公司发展的战略制定及具体执行计划的管理。汪延曾任新浪网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汪延于1996年与同事共同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任部长,并于同年6月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商业中文网站之一-利方在线。汪延在网站策划、管理运营与市场拓展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经过他与四通利方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利方在线于1998年成为中国地区最受欢迎、访问量最高的中文网站之一,并于同年成功地完成了与华渊资讯网的合并。
从数学家到银行家、再到资本家的沈南鹏
NO.4沈南鹏:前携程网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
简介:
出生年月:1959年
籍贯:上海
职位:董事长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
经历:
耶鲁毕业、曾在花旗等国际大行工作过的沈南鹏,通过在美国的中国朋友认识了梁建章,于1999年合资创办了携程网。并曾任携程网的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总裁等
职。
NO.5田溯宁:中国网通总经理
简介:
籍贯:辽宁
职位:总经理
毕业院校:美国德州理工大学
经历:
1999年6月,就任原中国网通总裁兼CEO。中国电信重组后任中国网通集团副总裁。2004年1月中国网通集团南方公司成立,田溯宁任总经理
中国IT界不多间的巾帼英雄
NO.6俞渝:当当网联合总裁
出生年月:1965年5月
籍贯:重庆
职位:联合总裁
毕业院校:北京外国语学院纽约大学
经历:
1965年5月,生于重庆;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获学士
学位;
1986-1987年,在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北京分公司任美方总经理翻译兼秘书;
1987-1988年,在俄勒冈大学国际研究硕士班肄业;
1992年,获得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
务MBA学位;
1992-1997年,在英国纽约创办TRIPOD国际公司
(企业兼并财务顾问公司);
1996年,与李国庆结婚并共同创办当当网上书店并
任联合总裁。
她创造国际化家具品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NO.7史晓燕: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史晓燕简历: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2年4月7日
户籍:北京
学历:大学
专业:室内装饰设计
单位: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
担任的社会职务:朝阳区政协委员
经历:
1980-1982年北京协和护士学校
1982-1984年北京协和人医院骨科护士
1984-1986年美国宝来电脑公司秘书
1986-1993年加拿大德培思系统公司行政助理
1993-1995年美国惠林顿学院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学习
1995-2000年志港家具(北京)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创建并推广了伊力诺依家具品牌市场。
她提升了中餐的时代品位
NO.8张蓝:俏江南餐饮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简介:
俏江南的始创人,早年留学加拿大,1991年从加拿大回国后进入餐饮业,经过为期十年的餐饮经验与资金积累,2000年创建俏江南公司。
俏江南公司继续开发国内市场,先后在北京已签约的项目包括北京长安街的LG大厦,此大厦的俏江南占据了近5000平米,并聘请世界顶级设计大师菲利浦斯达克先生设计,这一举措将震惊全世界,另有北京西单的置地星座项目也已正式启动。未来LG与西单置地星座两个项目,俏江南则开始尝试向更高端领域发展。开建一个世界级的高级会所及俱乐部。俏江南有规范的厨政建设,开放式的中心厨房
让顾客更加放心满意
NO.9张欣:SOHO中国有限公司CEO
简介:
出生年月:60年代
籍贯:北京
职位:CEO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经历:
60年代在北京出生,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先后在高盛集团(GoldenSachs)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TravelersGroup)任职,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94年和潘石屹(当时是北京房地产公司老总)结婚,95年回到北京,和丈夫携手在建筑界打天下,成为SOHO中国联席总裁,2002年10月,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NO.10李莹: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简历:
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文学专业。走出校门即自己创业。1995年,德国歌德学院留学一年。2003年,当选为北京青年联合会委员,同年底又成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2004年获得德国宝马和华晨宝马在中国北京地区的销售代理权;并计划于2005年建成营业面积达15000平米的望京展示厅,使之成为宝马在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4S
专营服务店之一。
有“北大校花”之称的李莹,属财富女士新锐一族。就在她开业的当天,成立了“盈之宝儿童艺术基金”她的公众身份是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盈之宝儿童艺术基金的创始人。2004年,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授予她“爱心大使”称号,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她爱心使者称号,2004年底李莹又当选为“第六
届北京十佳杰出青年”。
2004年4月,当选第二届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
第四篇:中国中产阶层有房有车却无安全感
4月2日《南都周刊》以《中国中产阶层有房有车却无安全感》为题,发布一则调查式新闻。它详细描述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各方面的焦虑,如“社会保障”的匮乏、“竞争压力”的增加、难有“安全感”等等。被时尚传媒贴上美丽标签的中国中产阶层,原来也有本难念的经。
一提到中产阶层,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幸福”,而各种调查却以确凿的事实打破了这层幻觉。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位尊而多金”的他们不幸福,那么普通百姓还不生活在地狱?不是这样的。不幸的阶层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和物欲享受是两码事。
不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政府,都习惯于把幸福定义为“物欲”,所以我们才不约而同地崇拜GDp,不约而同地挤向大都市。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我们简单地把人的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的不断升级。在笔者看来,这是片面的。虽然幸福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作基础,但两者绝不是等同的。
比如,《幸福研究杂志》近日公布的“生活满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南美国家和非洲国家加纳名列前茅。与此相比,英国反而被远远甩出前20名之外。虽然乌拉圭仍然没有摘掉贫穷、高犯罪率和贫富不均的帽子,乌拉圭人的幸福感近些年却增长了近10%。这样,我们就容易明白内地中产阶层为什么不觉得幸福了。
首先,中产阶层的“社会保障”的匮乏、难有“安全感”都是指向“社会公共品”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匮乏和政策调整的随意性都可能随时会剥夺中产阶层的一切财富,他们不由自主地生出忧虑。其次,他们的“竞争压力”增加,他们不断追求高工资,这与个人主义、物质欲望膨胀有关,所以他们生活得如蚂蚁一般,怎么能感受到“幸福”?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个体原因,看似差别很大,其实病因是相同的———那就是把物欲等同于幸福。政府不能及时改变以往只注重效率的执政观,没有注重加大对“社会公共品”的投入,没有细致入微地考察公民生存状况,眼光仅仅停留在宏观社会的层面。与此同时,个人则必然惶惶不可终日,在担忧和不断追求财富和安全感的重压之下生活。从中产阶层生存状态折射出的东西,也是这个社会的症结所在———过分注重物欲的满足,而忽略了社会公共生活和个人的精神满足。
这个难题似乎可以从近年来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不丹模式”中找到一些灵感:他们的政府执政理念是“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国民幸福总值指标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方面组成。虽然不丹人均GDp只有700多美元,但人民却很幸福。我们的中产阶层的不幸福,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的执政理念和主流观念是把物欲主义等同于幸福,从而忽视了真正的幸福,即社会公共生活和个人的精神满足。
财富要有“确定性”才会带来幸福,生活要有“保障”才会幸福,社会要“和谐”才会幸福。中产阶层所缺少的,可能至少就包括这三类最急需的幸福。
第五篇:《红楼梦》中体现的中国封建阶层礼制
浅探《红楼梦》中体现的中国封建阶层礼制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长久以来的礼仪之邦,一直以来以传统的礼仪文化著称,人们为“法”和“礼”还有道德等各种规范共同约束。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小到丫头小子的日常规范、吃穿住行,大到贤德妃元春省亲的整个过程,不同群体和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遵守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受相应礼制的约束,它们无不体现出封建中国的“礼”文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封建中国严格的阶层礼制文化。
【关键词】《红楼梦》 阶层群体 阶级差异 阶层礼制
中国封建时期的礼仪传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不仅规范了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树立了符合时世的行为典范,更重要的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协助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巩固封建等级制度的关键性作用。这些传统的礼仪规范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红楼梦》中,不管是贾府丫鬟小子们的生活规范、众姑娘的言行举止,还是各房奶奶爷们的自由与约束、掌权人的权力与该遵守的体质等,都呈现出鲜明的阶层礼制。
所谓“礼制”,就是从王侯到平民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丧葬,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礼仪被认为能“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我国封建时期末期——清朝,这个时期的社会有着高度礼教化的特点。《红楼梦》一书所包含的内容丰富繁杂,包罗万象,但是作者却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站在具体的人物角度,将那些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的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们描写的细致到位,更是从他们身上体现出不同的礼制规范。可是“礼”文化的核心对应的其实就是封建等级制度,最高的统治阶级在最高的等级上,他们是制定礼数的阶层,而他们之下,都是要臣服于礼仪等级制度的臣民。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大体的阶层可划分为:皇帝、王侯、士、农、工、商,再往下就是不入流的伶人歌伎等。不同的阶层一律要遵守其所在阶层特有的礼貌规章。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有着充分体现,如丫鬟主子之间存在的绝对苛严的主仆关系,他们各自遵守践行着一条无形的规范制度,及书中第十七至十八回——贤德妃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这两点足将封建中国的阶层礼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贾府中主子奴婢之间存在着严格明显的等级界限。
在《红楼梦》中,贾府对于礼仪规范看得极其重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大户人家所固有的礼制。书中所表现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符合着一定的长幼尊卑的顺序,同时,更为严苛的等级规范明显地体现在各房主子与他们房中各自所安配的丫鬟之间的关系上。
(一)从纵向上来看,主子与丫环之间的等级差异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王熙凤与身旁服饰的丫头平儿,作者笔下的平儿其实是有两重身份的,其一是王熙凤多年以来的贴身丫鬟,还有一个便是贾琏的妾室。身为丫鬟,平儿自是尽心服侍,为人处事都避免出半点差错,对凤姐儿绝对是忠心耿耿,一心为主,在这一点上,平儿无疑是达到甚至高于贴身丫鬟的标准的。但身为实实在在的陪房妾侍,贾琏夫妇及贾府中说得住话的人却没有给平儿半点名分,在这一点上,平儿一直以来都是忍气吞声过日子的。
书中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写到,凤姐儿因无意撞见贾琏与鲍二之妻之间的不轨行为而大发雷霆,王熙凤怒极便撒起泼来,大骂鲍二家的媳妇,凤姐儿“说着又把平儿打几下,打得平儿有冤无处诉,只气得干哭”,“凤姐儿见平儿怕贾琏,越发气了,又赶上来打着平儿,偏叫打鲍二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平儿在这个过程中反遭到了凤、琏齐打,逼得平儿只得寻死,看得出来,首先,平儿的地位绝对没有像实际上应有的那么高,虽然她也是贾琏房中你的人,可是由于它是王熙凤自家带过来的丫头,这个身份在有王熙凤的日子里是永远也不能改变的;其次,虽然平儿在平日里与贾琏有夫妻之实,但在关键时刻,贾琏竟没有半点呵护平儿之意,反将打起来,平儿在心底里也是“怕贾琏”的。这显然不是夫与妾之间应有的平等关系。而在他们之间存在着的这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也正是封建中国千百年以来长期形成的阶层等级制度。
(二)从横向关系上看,同为房中侍奉的丫鬟,在他们中间也存在着和级别差异。如在贾母房里的鸳鸯,自然因为侍奉主子的级别高,加之为人厚道办事细致妥帖,深的老太太和太太们的喜欢,因此地位远远比其他房里的丫鬟们高许多,平日里说话的分量也自然重于其他丫鬟;再比如宝玉房里的贴身大丫鬟袭人、晴雯等则比那些地位相对较低的小丫鬟地位高出许多,因此晴雯经常对下面的丫头们大声呵斥,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自然是因为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
二、贤德妃贾元春省亲时体现出的不可逾越的阶层礼制 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所生,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作为封建时期最高权力的代表,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而贾家和皇帝结成姻亲关系,自然改变了贾元春的阶级地位,这就意味着从自她与贾府中众人,包括贾政夫妇及祖母史太君成为了君与臣的关系,而君臣之礼则更是不可逾越动摇。在书中第十七至十八回对元妃省亲场景的叙述,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阶层变化伴随的相应礼制。
元春省亲本是回娘家,但因她是皇妃,全家自贾母起“俱按品大妆”恭候。现在的贾元春是代表皇家气派、天子之尊的贤德妃,因此,在门外恭候的已经不是她的长辈和亲人,双方之间已是子民与臣下的关系。而只有在最后元春跨过那道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入内室行过国家礼之后,她才回到之前孙女、女儿、长姐等身份来。当元春刚到的时候在贾母正室,贾母等一干人等对元春行礼,就连祖母,也得给自己的孙女下跪行礼。而贾政面对贤德妃,含着泪说:“臣草莽寒门······”话语行为之间俨然不似父女间那般亲密,因为此时的元春已经不单单是他贾政的女儿这么简单的一个身份了,她还是贵妃,是贾政的“上级”,下级在对上级说话时又怎能不小心翼翼,这个时候两人的对话势必要符合封建礼制所要求的等级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礼规定了社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分,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贾母贾政等一干人所行的诸种礼节正是这种阶级差异带来的必须遵循的礼制。
红楼梦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浓缩和集中反映,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真实,同时充分地再现了传统中国礼法道德规范,再现了处于高度礼教化的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所要遵守的相应行为规范和礼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