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暨南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重点笔记
文成暨大考研网
2014年暨南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重点笔记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基本政策。2.政策祈求。3.政策提示。4政策结果。5政策可行性。6.制度性权利。7.行政指导。8责任制。9.行政方法。10.行政程序。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构想政策方案轮廓满足条件。2.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元政策的意义。
3.简述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4.简述行政行为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全球化时代公共政策主题变化趋势。2.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3.请联系实际分析“行政国家现象”4.请谈谈你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能力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政治学。2.政治社会化。3.政治投票。4.分权制衡原则。5.政治表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基本路径。2.简述政治权利特性。3.简述政治权利的法定规范性。4.为什么说政治社团是群众性组织。5.简述政治管理的服务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40分)1.试述利益内在矛盾。2.试述政治统治的基础。3.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特点及意义。4.政治民主为什么要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分析。
以上就是2010考研辽宁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的试题。在这里公布就一个目的:告诉大家,尤其是那些即将要考研的同学们,本人参加了2010考研,但就是因为看了所谓的笔记,本人已将笔记背的相当熟练,考试也是悉数尽写,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差,而行管专业调剂比登天还难,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告诫大家别贪图捷径,必须努力踏实学习,才能厚积薄发。有事尽情联系。本人自当言无不尽。
文成暨大考研网
第二篇:大学 行政管理 考研 笔记 政治学原理 第四章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四章
民主与法治
第一节
民主制的发展与实践
民主制的定义
1、demo是谁
2、何种权力,如何行使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理念的演变。民主理念影响的发展过程。民主理念在当今世界上的支配地位。
民主实践的发展过程:
雅典的实践。
代议制民主的出现。
代议制民主即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主权在民,人民通过定期的选举选出代表来行使自己的主权权力,代表对人民/选民负责。人民对代表行使权力时的行动进行全程的监控,如不满意可以随时撤换。在若干重大关键问题上人民可以直接做出决定。
选举制与代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举与代表并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代表及被代表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甚或是委托责任关系。现代的代表制则是代议制民主的责任代表制,代表所要关怀的是被代表者的利益,要对后者负责。
选举制发展的历程。
代议制民主的运行原则:多数原则。
代议制民主的另一特征(或是法治的特征):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定期、和平的更迭(与经典共和制的重合)。
民主制与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共和制的基本特征:
1、执政人数为复数;
2、执政者由选举产生;
3、执政者的任期有限制。
James Madison《联邦党人文集·第63篇》:美国政府的真正特征或区别于古代共和国的地方便“在于它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丝毫不让它染指”政府。所以美国所拥有的完全不是民主,而是一个共和国—一个拥有代表体制的政府。)
民主概念在中国的传入。
当代主要民主制/法治国家的不同实践及共同特征。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二节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可以有各种原因,而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便是它是否实行了法治。Kelsen:现在西方的民主毋宁更是法治;现在西方的自由毋宁更是权利。
民主和法治是有区别的。一个法治国家可以是非民主的国家,如罗马,如新加坡。一个民主国家可以是非法治型的国家,如雅典,如大革命时的法国。
法治的历史起源于罗马(对公民自由的尊重),发展于西欧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基督教义及力量的相形不下),定型于英法革命及北美独立战争(理性化)。它的基本理念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不容侵犯的自然权利(或进一步:每个人都是天生平等的)。公共权力应当尊重及保护这些权利,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当受到限制。
法治国家自然应当制定详细的、成体系的法律,但一个gouvenment by law还不是一个 gouvenment of law。
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核心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1、对立法者权力的限制问题;
2、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度的问题。
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只有作为妥协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所以中国的法家思想还不是真正的法治思想。这也是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民主中有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多数,而公意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在法治中没有最高权威,如果有只是法律,法律是非人性化的,相对固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仍然是一种人治,而人治自然有其根本的缺点。
法治的基本诉求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制定固定的、执政者不能侵犯的游戏规则,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执政者加以限制,不给他留下太多的自由行动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预期自己活动的后果)。在政治中,法治的最大优点是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限制了公共权力的活动范围,保卫了公民的安全与自由。
我们只须冷静地分析一下,便不难看出,所有治理得好的国家都是法治国家而未必是民主国家。我们所欣赏的政治未必是民主政治而是法治。
当然,民主与法治的区别不等于它们的必然对立。相反,现代民主制可能是最易与法治原则融合的制度:因为都强调了人的基本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可以说,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现代社会中,民主化可能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法治也用程序保障了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三篇:大学 行政管理 考研 笔记 政治学原理 第三章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三章
政治体制
在20世纪之前,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进入20世纪后,我们看到了政治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其他可能,如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如行为主义,如结构—功能主义等等。但政体问题仍然是政治学尤其是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历史上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见到的政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专制,也可以是民主;可以是君主国,也可以是共和国;可以是有限国家,也可以是极权国家。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分类?
对政体的分类有两种可能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者是按照生产方式进行分类的: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另一种分类法的历史更为悠久,接受的人也更多,即按统治者的人数来分类。在布丹之前,人们一般只谈政体问题。布丹发明了主权的概念,从而使得国体与政体的区分成为可能。
(国体:一国主权的归属形式,政体:一国主权的运用形式。)国体和政体可以重合,也可以互相矛盾。
最早对政体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的大师们,如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而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最为经典,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政体分类法的基石。
他认为,政体形式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常的与蜕化变异的,或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其分水岭是:前者的统治者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依归,而后者的统治者只为自己谋取利益。
在此前提下,人间的政体形式有三大种可能:一个人执政,一部分人执政,全体执政或大多数人执政。
一人执政的正常政体是君主制(monarchie),非正常形式是暴君制(tyranie); 一部分人执政的正常政体是贵族制(aristocracie),非正常形式是寡头制(oligarchie); 大多数人执政的正常形式是共和制(république定义)或温和民主制,非正常形式是民主制(démocratie)或极端民主制。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影响了以后的大多数政治学家。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修正:共和制的两种形式:民主制或贵族制。
君主制的不同可能:暴君专制,或官僚政治,或虚君共和。
贵族制的不同可能:血统贵族,才干贵族—精英政治。
民主制的不同可能:直接制民主,半直接制民主,代议制民主,参与制民主,公民投票制民主,多元民主。
代议制民主可分为议会制与总统制两大类。
议会制政体的要义是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元首,政府行使行政权,它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议会可以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政府反过来也有解散议会的权力。
议会制政体又可分为议会主导型(第三、第四共和国时的法国,93年前的意大利)的和政府主导型的(英、德、瑞典)。后者的共同特点是:对政府不信任案的条件限制,政府主导制订议会日程,议会会期的限制等。造成政府主导的原因:
1、技术的,国家事务日益专业化,紧迫化。
2、政治的,即政党的出现,多数党现象的出现。
总统制政体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在总统制政体中,分权因素大于制衡因素,行政权、立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法权、司法权相互独立,虽仍在互相制约,但相对于议会制政体,其制约手段不那么有力。
政体的分类也可以有另外的标准:法制的、合法的与不依法的(始作俑者:柏拉图)。前者包括了所有的立宪政体,而不论其形式如何,只要政权的组织特别是运用是依法进行的。而后者显然也可以包括所有的政体形式,只要它不依法行事——民主和依法行事是不同的概念。
政体又可分为有限权力国家和极权国家。
还要注意到,典型政体是不多见的。而且在典型政体之外,还会有不同的次极政体。一个政体也可以有不同的实践,如南美的民主外表,寡头实践。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四篇: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其基本形式: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3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产生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2马克思文学理论:
从人类学观点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产生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得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
A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B坚持中国特色C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
2文学活动的要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3文学活动的起源:巫术发生说(巫术意义的产生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宗教发生说(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劳动发生说:A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述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发展的原因: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言语行为和作品,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3社会结构: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A政治、法律制度B社会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
4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其表现:A无功力与功力B形象与理性C情感与认识 6话语蕴藉:
指文学活动的蕴涵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A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B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话语蕴藉的文本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A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b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3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 A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借鉴与创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C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4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以至于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5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学史,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对于发展和繁荣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6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借鉴与创新。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是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趋势。每个民族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使民族文学的珍品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加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精神生产的独立性:
A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B精神生产反作用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A精神生产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 B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C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
A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包含科学认识的因素,这种因素在文学创造中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这是文学区别于科学的特质。
B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他虽然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
科学言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较富于情感色彩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往往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情思。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往往不能一眼看穿。其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语言中往往包含无限的意蕴。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点: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5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及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他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得对象。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被宰的心
里现实。这是,作为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也就是文学题材,已经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6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不能。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地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者。7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8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9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A首先是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B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总而言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
10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为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活动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2文学材料具有主体特征: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等,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作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观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C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与作家内心体验的机缘契合。4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A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的判断 B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5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A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B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导 C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
D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导。
所以,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虽起主要作用,但无意识在艺术构思中却承担着大量工作。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将走向艺术构思不可知论,而不承认无意识的深层加工作用,又可能将艺术构思简单化。6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即兴是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A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B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C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7艺术构思:回忆和沉思、想象和联想、灵感和直觉、理智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 8构思方法: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扩大和缩小、沾合、漫画、夸张、幻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现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型,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所以,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2艺术真实的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用,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领悟。a内涵的真实:文学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b假定的真实:作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中,对生活真实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a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于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b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观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他必然要讲究“诗艺”。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鲁迅语作出评述:
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予以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这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接入和把握,作品就不会产生艺术概括性;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实现的,是在艺术提炼中实现的。
对鲁迅话的评述: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关照和描述的事物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把审美价值取向运用到对象上去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的过程。4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他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现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关系:
所谓品格高尚,是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实践证明,唯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情感,文学作品才能抑恶扬善,给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这就是说,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对于尚善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功利价值追求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爱的呓语。6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作为实现方式,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示。所谓真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关于善的价值取向,在文学作品里不是教义式的赤裸裸的直白,而是艺术方式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即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7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从来都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话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8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
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予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
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的联系在一起。
9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和体现。可见,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10诠释“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让艺术构思物化为艺术文本的。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对于文学来说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因而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为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整个渗透在里面了。
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还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艺术构思及文学创造之初,甚至是体验生活阶段,形式创造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花的互动过程。它既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11有意味的形式:
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他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涵这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完善就是现实主义文学。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则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式。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式。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4从诗歌具体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凝练的语言,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及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的表达思想情感;诗歌有节奏的韵律表现出情感的缓急节奏,更促进情感的抒发。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散文的写作并非对生活机械的摹写,他也要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但这都要建立在描写真情实感基础上。
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特征。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其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其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小说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型态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的特点:
A文学言语的内指性: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相对于普通语言的外指性。例如:月是故乡明。B文学言语具有心里蕴含性:普通语言侧重语言的指称功能,文学语言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功能。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冬天、风
等都已经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心里内涵。
C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把普通的语言加工成陌生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样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语言常规,甚至不易被人多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A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D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体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特征必须通过局部的特征。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化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A情景交融:a景中藏情:虽不言情,描述景物中藏深情:《送孟浩然之人广陵》b情中见景:只抒发感情,不描写景物,但却历历在目《登幽州台歌》c情景并茂:情景浑然一体《念奴娇赤壁怀古》
B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游园不值》 C韵味无穷: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5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的意象立意明确而简单,而文学所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基本特征:A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B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C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D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E审美意象的借鉴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使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的。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许是单位。事件的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但并不是任何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有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由这诸种因素组合成一个个社会生活中的事件。3试分析一篇虚实作品的行动序列
一般的行为逻辑的基本形式是A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张生见到崔莺莺后找到寺庙要借宿B变为现实。及行动开始进行。或被取消。这是主要部分。C取得结果。或是行动失败。
复合式的行动序列:A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B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行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C左右并联式。统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4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第三人称的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使作者充分得到自由。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特点是A他双重身份比其它角色更透明、易于理解
B可造成身历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的叙述中的主人公是以你出现的。叙述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体验。6尝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声音的功能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的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起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作品的特征。为表现深广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内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须创造意味深长的话语形式,抒情性话语具有不同与普通话语系统和叙事话语的特殊结构,他突出话语的可感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创造表现性话语的过程中,作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支配与组织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或动作。形成了一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话语成为一种极富创造性和复杂性的话语系统。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的表现了感受过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内心活动即千变万化,又细微幽眇,无法用一般的词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借助具体景物的描写,写出独特又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与景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如何理解“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的观点
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语言的格调,文学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情性的表现,作家按自己的情性创作,作品风貌如个人面孔不同一样。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有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个。它一旦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试述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方面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风格主要指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以恰当的文体,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到风格。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6文学风格的特征是什么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A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B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C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A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B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其中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民且相关。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文学产生有什么关系
在技术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
A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及文学产品b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c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a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c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产生与消费有何影响
在历史上,最初的文学传播工作是由作者本身担任的,后来出现职业说书人,开始是数量很少的手抄本,后来是手工作坊印刷和机械印刷。随着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电子媒体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当代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以及电子网络传播等并存的态势。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得读者大众迅猛增加,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大幅度的提高,现代文学传播方式成为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3文化市场对文学产生与消费有何意义
健康的文化市场对于繁荣文艺具有积极地功能,它会大大促进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联系,它意味着艺术生产者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照文化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它将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使艺术的多元化,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得到满足。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记,由于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家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文学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是由于:
A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B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
C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伟大的文学名著甚至具有价值增值性
D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消费更是以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得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中,维系一定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被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B文学消费即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C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里这一独特视角。
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两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机械临摹,而是深深的渗透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此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即具有审美特性的审美认识活动。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对于创作者或读者,文学都关乎他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因次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探索某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接受因而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10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交流活动。文学并不仅仅是供人们娱乐和享受,也负有教化与交流的使命,并且通过交流而产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A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
B一定的文学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C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总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A审美动机,即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的愉悦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读者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读者力图从作品中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E借鉴动机,为了借鉴模仿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读者的接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是指作家本人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假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A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读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B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那样准确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是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在具体的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分为“正误”“反误”。在文学阅读中,正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也是有重要意义,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便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解而实现的。相对于值得肯定的正误,反误显然只能导致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之间,会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顺向相应: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这类作品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
逆向受挫:真正富有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会使读者在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怎么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相态性质
当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时,其实就已经表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那种普遍社会属性。从批评对象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文学批评从实质上讲,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他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因为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有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A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批评。同时,要有历史的观点去衡量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
B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C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3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模范评价。
社会历史批评: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评论
审美批评:注重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对作家的创作心里及作品人物心理分析,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语言学批评:从语言或形式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文化批评:文化学或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批评。4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A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现实,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重新校正眼光
B西方的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想的全球性传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文化批评的热潮 C建设具有中华民族自身深广厚重的文化背景的批判性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第五篇:暨南大学2013考研(定稿)
各学院: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现将编制我校2013年博士、硕士招生(包括内、外招生)专业目录与硕士自命题招生科目考试大纲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制原则
(一)2013年研究生招生专业须与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招生专业目录仍采用一级学科、专业及招生方向三级模式。新增或对应调整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招生命题。每个学术型专业的硕士招生方向不得超过5个,博士招生方向不得超过6个。每个招生方向必须与招生导师对应,不得以导师组模糊代替。
(二)硕士招生专业须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博士招生专业须按一级学科或专业设置,不得按招生方向设定。要进一步优化硕士自命题科目与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制订考试大纲,力争使考核范围能够涵盖本学科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内容。博士自命题要重点考察考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三)各学院要统筹教育部2012年备案批准的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与交叉学科,慎重启动招生。
(四)复试科目以专业为单位制定,其考察内容须与初试科目各有侧重。
?
二、关于导师
列入招生简章的导师名单以学校审核公布的为准。每个专业的全职研究
生指导教师不得少于3人。
(一)博士生导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招收博士生,若跨专业招生,须隔年轮招。除自主招生外,博导可以选择硕博连读、统考招生方式之一。
(二)经研究生院批准,硕士生导师最多可在同一级学科的两个专业同时招生,且须明确第一招生专业;若因学科建设需要跨一级学科招生,则须相关学科组与分委会审核后报学校批准公示。
(三)校外兼职(省内)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要标识*注明,且隔年招生。2012年已招生的,可列入2013年招生简章,但不再安排招生计划。2013年起,省外兼职导师不再安排招生计划。
?
三、关于招生指标
??? 自2013年起,学校将以学院为单位按一级学科下达研究生招生指标。请各学院认真研究论证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四、编制程序
(一)各学科组长召集本一级学科导师讨论商定招生专业、招生方向、招生规模、初复试科目、考试大纲等医学全在,线,报本学院主管院领导审核后送研究生院研招办。
(二)研招办汇总后,报研究生院与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教育部。
?
五、报送方式
?(一)招生专业目录电子版在研招网后台上如实填写。
?(二)各科目考试大纲电子版发至bluesky_0001@163.com
(三)招生专业目录与各科目考试大纲纸质版须经学科组长、主管院领导签字盖章,且与电子版保持一致。
(四)报送时间:7月20日前。联系人:韩刚,85228526。
招生目录编制与考试大纲制订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学术强很强的工作,是广大考生报考的重要依据。请各单位认真负责,严谨求实,不得随意变化,切实维护考生的切身利益。?
研招办
2012年7月9日
考研政治考什么?该怎么复习?
来源: 阮 晔的日志
一、首先说一下考研政治考什么?
? ?? ?这个很重要也很简单,想必你都已经了解,考研政治从去年开始大变革,新大纲考察科目是五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中特)、近代史纲要(史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各门科目的考察分数分别为22,30,14,18,10,外加6分的时政选择题(这个红宝书没有,需要11月底时再买一本小册子)。从考查分值看很显然,重点是马原和毛中特,重中之重是毛中特,而难点和易失分的地方是马原。
? ?? ?从考查题型上看,考研政治考50分选择(16分单选,34分多选)和50分主观题(5道大题)。注意:政治难点绝对不在大题而在选择题,说更清楚点是在多选题,大题只要写的多、有条理、不反动都能得不错的分,但关键是字要写得好(这点极其重要!),但选择题则是从红宝书中的细节抠出来的细小知识点,尤其是多选题有些选项迷惑性非常强,稍微不注意就错,而且多选少选错选都是全错,两分丧失。所以,12月份之前都不要管大题,都要把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也就是把书看细看透。
二、五门课的结构是什么?
? ?? ?这是我让你第一轮复习看两遍红宝书后该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如果你实在看不完两遍,到10月10日之前也至少认真看过一遍。你可以检查下你看完红宝书能不能有个清晰的认识,我下面总结的是我的认识你可以参考。当然这只是个非常粗的概括,具体章节的体系还需要靠你自己感悟。
1、马原:分为三门小科目,即哲学、政治经济学(政经)和科学社会主义(科社)。哲学部分也就是红宝书的前4章,是复习重点,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即前三章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政经就两章,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前政经是单独一门课,由此看到了新大纲对政经的要求大大降低,这门课相比之下应该是最难的,但复习时却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因为考的很少,而哲学的地位被新大纲大大提高);科社也是两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分值较低,只能考选择题,不是复习重点。
2、毛中特:根据红宝书的结构,第1、2章是总论,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后面几章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施政纲领)。
? ?? ?毛泽东思想是第3、4章的内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前)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在大纲改革前也是单独一门课,现在缩成两章,说明新大纲对毛泽东思想的要求降低,但别高兴太早,其实缩掉的内容都放到史纲里面考了,而且史纲除了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事,更是往前一直考到1840年,所以不是缩了,而事实上是增加了。所以给你个建议,复习毛泽东思想可以先看史纲,因为史纲是从时间线索阐述的,而毛泽东思想只是从理论内容角度阐述,两者内容有交叉但论述角度是不同的。
? ?? ?中特理论是从第5章开始的内容,别看红宝书很乱,但其实这一块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不知你看出来没有。这门课其实有三个理论,是继毛泽东后三个总书记的理论,杂糅到一起统称为中特理论,因为这三个理论的继承性非常强几乎是一脉相承,而毛泽东思想是单独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背景不同,毛泽东的时代主要还不是社会主义时期,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而后面三位领导人的理论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提出,所以理所当然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 ?在这一体系中,首先小平同志还是给我们来了一个中特理论的总论也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紧接着几章就是中特体系的分论,第6章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后面4章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其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路的具体阐述(邓小平只提出前三项,社会建设是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新加的),中间还有个改革开放,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后面的4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保障,分国内(国家统一、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和国际(外交政策)两个因素,这样记就容易串成线。
? ?? ?另外,毛中特中4个领导人的理论还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问题,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江泽民“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综上,其实泽民是贡献最低的一个,不过没办法,小平太强,所以只能尽毕生精力完成小平未完成的事业,基本上是步小平后尘了,但他觉得实在有点没面子就硬是提出了个党建理论,所以前些年轰轰烈烈的党员先进性建设也是根源于此。所以贡献低考试自然也考得很少,甚至压根不考。反观涛哥,虽然仍是步小平后尘,但毕竟现在正处当政时期,教育部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当然会把涛哥的理论作为命题重点,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内容包括十七大新加的内容是极容易考到大题的,所以要高度重视,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小超人邓小平。
? ?? ?毛中特说的有点多,但没办法谁让人家考30分呢,而且大纲改革后明显看到这块内容越来越重,包括史纲和当代都要与毛中特联系起来考,所以综合来看,毛中特绝不仅仅只是考30分,当然复习重点应该放在这一科!
3、史纲:这门课其实就是毛中特的翻版,也就是我之前说的把毛中特这一用理论线索叙述的科目变为以时间线索来写的科目,所以这门课和毛中特联系非常紧密可以结合起来复习。? ?? ?其实把历史放进考研政治里来,历史也就不是实在的历史了,而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历史,这门课的灵魂其实是围绕“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命题来写的,由此可以用时间把史纲分为三个部分,即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
(1)近代史(1840——1919):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半封建。注意这一时期几个不同阶级的革命,分别反映了早期中国阶层对社会发展的探索,具体有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封建官僚地主)、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或立宪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注意它们各自的原因、特点、意义。基于今年是辛亥革命记念,而且去年未考,所以辛亥革命极有可能以大题形式出现。
(2)现代史(1919——1949):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以1919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将中国历史分为新旧民主主义,所谓新旧民主主义主要是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共产党未出现、社会主义思想也未传入中国,所以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逐渐兴起成为革命领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革命指导思想,所以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意:此阶段和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联系非常紧密,可以结合起来复习!
(3)当代史(1949——今天):又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1949——1956,这一时期请注意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1949——1953年国家主要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未完成的一些事,从1953——1956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叫“社会主义革命”,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才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后来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
然要注意我们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社会主义中的不发达的阶段。注意:此阶段紧密联系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应结合复习!
第二,1956——1978,是社会主义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总体上是弊多利少,像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等负面东西都是这个阶段产物,所以不太可能成为命题重点,这个谁都知道,共产党嘛爱面子。
第三,1978——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但是这一块不太可能出大题原因是与毛中特中的中特理论正好重叠,要出大题也会到中特理论里出。
4、思修:这门课想必是最让人厌烦和恶心的了,乍一看就像是政治口号,毫无理论和逻辑可言,而这门课也确实是记忆的多理解的少,所以你实在讨厌也可以把它先放一放,等到冲刺时再看。
? ?? ?但是,思修也不是一点逻辑性也没有的,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一科目分为两块,即思想道德(前6章)和法律基础(第7、8章),重点在思想道德这一块,法律基础主要是小知识点。一言以蔽之,其实这门课讲的内容是我国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内容。不知你在看毛中特的时候有没有注意,有一章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也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路中四大建设中的第三大建设,这里面有个知识点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想起来就好了,思想道德修养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细化,阐述了社会理想、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也就是以德治国。(所以看到除了马原以外各门课都和毛中特有内在联系)把握了这个线索对于学习这门课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大题很可能会出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2010的那道大题即是此考法。
5、当代:12月之前不要看,最后和时政结合在一起看,把握热点即可。
三、五门课怎么考?复习重点是什么?
? ?? ?红宝书只是死的知识点,要把它们转化为实战中的得分点需要对历年真题有所分析,关于真题可以随便买一本主要研究下出题思路和答题思路即可,在这里我仅依据2010真题的考察特点对各门科目的考法做个概括(因为2010是改革第一次考所以也只有这一年的题可以参考)。
1、马原:重点当然是哲学,2010考了一道分析题(10分)和10分的选择题,也就是光是哲学就考了20分,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政经和科社都只是各考1分,特别是政经让考研界是大跌眼镜,也看出了教育部对政经这门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2011政经究竟会不会也就考1分这不好说,应该是只多不少,但是决不再是重点,出大题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所以,面对最让人头疼的政经,我们的复习策略应该是果断放弃疑难问题,只抓主要问题即可,把大部分题当成选择题来准备。科社也是如此,甚至现在也搁一边不看也没关系。
2、毛中特:根据2010的真题,这一部分会单独出一个10分的大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那一章非常重要,是命题密集区,选择和大题都有可能;其中毛泽东思想和史纲会合起来出一道10分的大题,出题点就是两门课的交叉部分。其他知识点就出小题,看书时注意圈出如“最”“根本”“主要”“第一”“首次”“根据”“基本”等字眼,这些是极有可能出小题的地方,另外书中分成123点或是打分号的地方一般会出多选,要注意理解记忆。但是,有一个诀窍,当你看到有一段文字完全是照搬党纲文件列了78点以上的这种内容就可以大胆跳过不看,因为命题可能性极小,看了也浪费时间,把握中心意思即可,如果出多选想都不要想就全选。不过这个只适用这一种情况,如果对于某个问题红宝书只写了2点,3点,4点左右,这个就有命多选题的价值了。
3、史纲:大题会结合毛泽东思想出一小问(4—6分左右),其他将近10分的内容出选择题,看书时注意:一般纯史实性的点不太会命题,而是会找有政治理论价值的点命题,说的简单点也就是某个事件往往时间和内容不会考你,但原因和意义却是命题重点,把握了这个也就把握了看书的重点。而且要高度重视与毛中特相联系的内容,哪点有联系哪点就是考试重点。
4、思修:会单独考一道10分的大题,或者是只考思想道德,或者是考思修和法基的结合(如2010真题),其他8分出选择题。总体来讲要背的不多,法基部分(第7、8章)可以完全当成选择题来准备,思想道德部分注意部分内容与毛中特中文化建设和哲学认识论部分的联系。
5、当代:会单独考一道10分的大题,且只考大题,所以复习时注意把握主干即可,细节忽略,但是此门课要结合时政一起复习,时政虽然只考6分选择题,但它会对当代这门课有导向作用,所以这也是我建议当代12月复习的原因,因为时政得11月份书才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