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问题的探讨
市粮食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颁布实施两年多,应该说《条例》的出台和实施,一方面说明粮食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说明立法者的立法旨意,就是从立法的高度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条例》作为特殊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规范粮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利益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条例》颁布实施后的两年多的实践,也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提出来共同研究,以便《条例》更趋完善和更具可操作性。
一、“多头执法”,行政效率低下。
《条例》赋予包括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质监、卫生、物价、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管理职能。涉粮管理部门如此之多,这说明立法者对粮食这一特殊商品重视的程度。按理说,如此众多部门管理单一商品的市场流通,这一商品市场就应更加有序规范。然而,在执法实践中,由于多头执法监管,其行政效率往往低下,执法效益未必良好。例如,对“无证收购”的查处,工商部门既可以“查”,也可以“处”。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只可“查”,却无权“处”,“查”“处”是相分离的。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无证收购”的行为,只能以“举报人”的身份举报或移送给工商部门处理。至于工商行政部门是否予以处罚,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而知。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由于有职无权或这种职权相分离的监督体制,其行政监督检查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再如,粮食加工企业的监管也是分而设之的。原粮的监管是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而加工过程的质量监管由质监部门负责,进入流通领域后又是由工商行政部门负责,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粮食加工企业加工的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其监管责任难以分清的问题。由于粮食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其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监管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往往因监管不到位,劣质粮食商品流入市场或劣质原粮进入加工企业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要落实责任,那么是原粮质量监管不到位还是加工过程的监管不到位?
二、《条例》的某些条款不易操作。
《条例》规定,粮食收购者,应当执行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它粮食生产者的利益。《暂行办法》规定,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并造成农民或其它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失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数量较大的,可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况严重的,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乍一看,此条在实践中操作不难,然而,仔细分析研究,实际上很难操作。作为一般粮食收购者在收购经营中,都低于国家要求质量标准收购,比如今年收购小麦,要求水分在13.5%以内收购,而绝大数收购者都控制在13.5%—14.5%,其经营行为非但没有损害农民或种粮者的利益,相反地使农民或种粮者免去整晒粮食的麻烦;在收购价格上,也是按照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收购,显然不存在损害农民或种粮者的利益的问题。故此非但不可处罚,也不应该处罚。况且,怎样才算损害农民利益,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还有,粮食收购者未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经售粮者举报并查实,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条例》规定,按照所欠时间的长短,确定其罚款的额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就南通地区而言,农民直接向收购者出售粮食的几乎没有,而是农民在家门口直接将收获的粮食出售给那些“游村串户”收购粮食的粮贩子,也即所谓“农民经纪人”。而“农民经纪人”再将收购的粮食出售给领有《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粮食收购者。很显然,“农民经纪人”与“粮食收购者”是粮食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即使他们之间存在欠付款问题,严格地讲也难以适用此条,而应该依据《合同法》来规范。
这里有必要就“粮贩子”的问题进行讨论。所谓“粮贩子”也即所谓“农民经纪人”,他们“游村串户”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他们才是真正的粮食收购者,而这些大量的“农民经纪人”的收购行为恰恰是《条例》难以规范的。由于这些人素质的参差不齐,且又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知识的培训,农民的利益往往由于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违法而直接受到损失。因此,怎样规范这些人的收购行为值得立法者去认真研究。
《条例》规定,跨省收购粮食应当向收购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按照工商登记的一般要求,经营地点应当与登记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按《条例》不可实施处罚,亦可按照工商登记的法规进行处罚。再者,跨省只须备案,跨县收购又该怎么规范?
《条例》规定,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这就要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粮食的运输进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而事前对运输工具的检查,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很难有大的作为,或者说很难具体操作。
以上仅对《条例》的几个条款作了简单的分析,至于对像《条例》规定的最高最低库存量以及是否执行粮食的应急预案、对操纵粮食价格的认定等条款就更容易出现争议。
因此,我们在看到《条例》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在实践中就贯彻《条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将意见反馈给立法机关,以使《条例》从法律意义上更趋完善和更便于操作。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各地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应该制定各地的《实施细则》。
第二篇: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注音】liángshīlíutōngjiāndūjiǎnchá
【释义】是我国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工作,对在我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其内容包括: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粮食收购资格,在其从事的粮食收购活动中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粮食收购政策。
(二)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收购、储存的原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四)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五)粮食储存企业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六)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是否执行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
(七)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
(八)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机构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九)从事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水库移民粮食供应、救灾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十)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了粮食经营台账,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十一)粮食经营者是否依照粮食应急预案规定,承担了相应义务,执行了相关规定。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2004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中,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作出明确规定。例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
地方分级负责制。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执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工作。各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配合和信息交流。”并且,“暂行办法”对制度的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持证检查制度、监督检查结果处理和处罚等项,都作出规定。
第三篇: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如何查找问题线索
四、如何查找问题线索
检查怎么搞大家都很清楚,其中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按专业方向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检查从分析库存数据开始
粮食库存管理中一些具有全局性的问题,现场检查很难发现或者概括的全面,必须从面上进行分析。比如说,上半年对某主产省抽查之前,我把全省的分解登统表用电子版重新排序,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况。这个省有1/4中央事权粮食承储库是直属库跨监管区设点,储存了全省1/4 的中央事权粮,分布特别零散,某基层粮管所中央储备粮库存只有259吨。一些直属库在4个不相邻的地级市设点存粮,最南边的直属库把点设到了最北边,而且中央储备粮规模明显高于自身储存能力。产区直属库在销区存放中央储备。直属库之间相互委托存储中央储备,或在其他直属库租仓存储中央储备。大量中央储备粮存放在加工企业或非粮企业。某基层粮管所同时代本地和异地的三家直属库存粮。中储粮分公司下设米业公司,没有自己的仓储设施,但也依托直属库从事托市收购。但从这些情况看,这个省的中央事权粮食管理没有一点规矩,而且系统内人际关系复杂,储备指标项给谁就给谁,粮食想怎么轮就怎么轮。而且,由于托市籼稻购销价格倒挂严重,最多达每斤4毛钱,之所以出现很多反常的现象,极可能是相当部分的粮食存在转圈问题。
(二)从统计入手梳理业务的脉络
首先,让企业先把粮食库存统计台账、统计月报、储备粮轮换进度报表、收购进度报表、出库进度报表等都拿出来,把相关的轮换、收储、移库等方面的计划文件也都拿出来,检查账与表、表与表之间反映的情况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进度异常的情况,账表反映的情况是否与计划文件抵触。另外,最好让企业的统计人员协助制作专门的表格,表格竖排的项目是月份,横排包括期初库存、当月收入、当月支出、期末库存和备注等栏目,备注栏里可以填写业务的批次,购销的对象等信息。不同性质和品种的库存分别填写。这样,可以把一年来粮食库存变动情况和购销业务的分批次情况梳理的比较情况。
其次,选择及个特定的时点,比如检查时点、粮食收购和出库比较集中的月份,进行三账比对,检查有没有数据异常的现象,比如说,临储粮拍卖出库期间,保管账按实际出库进度减账;粮食出库后,购方企业要在出库确认单上签字盖章,批发市场把货款划入出库方账户,会计账才能核减库存;拍卖的粮食出库的期限为两个月或两个半月,期间保管费国家照补,所以统计账很多都是在拍卖成就后的第三月减账。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保管账库存最小,统计账库存最大,会计账库存居中。
第三,如果发现疑点,锁定业务批次后,要逐笔核对磅 码单、收购发票等原始凭证,辨别真伪,查找原因。比如说,该在磅房机打的凭证用手写单替代,有统一票据的使用自制凭证,都可能是作弊的手法。5分钟内在同一地磅检斤3车粮食,表面看不是问题,关键是前段有没有如此迅速的出仓装车能力。某些车号出现的频率过高、检斤间隔与实际运输周期不符,肯定有造假嫌疑。检斤单称重的尾数是2,但地磅的最小分度值是10,单子肯定是假的。运粮的拖拉机检斤自重不到一吨,居然拉了10吨的粮食,这种情况谁也不会相信,但不细心也就错过去了。
(三)从财务上寻找线索
先让企业把各类财务账、财务报表准备齐全,并提供各批次业务的合同、出入库凭证、运输凭证、资金往来凭证、发票等等。检查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检查“钱粮挂钩”情况
主要是排查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行为,并对粮食库存进行确权,也就是分性质、分品种逐一核实粮食的真实权属。大致可以分为五步:
一要核实企业全部资金的实际来源和数量。上面讲过,一共有五个方面。
二要检查资金用途是否合理。也就是把企业的全部资金按来源和实际用途分类后,该封闭运行的必须封闭运行,该专款专用的必须专款专用。粮食仓储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多,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把全部资金都放在一个池子里统筹使用,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要有原则和底线,我个人的看法,因为证词性收购贷款享受利率优惠,所以必须坚持主业优先,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来源的资金用于政策性粮食购销存的相关环节,但是不能把政策性收购带库贷款用于其他用途,比如转移使用主体、垫支改革费用、投资固定资产和非粮业务、清偿债务等。
比如:过去在辽宁,有些农发行分支机构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牵线搭桥,购销企业从农发行申请贷款,拿到钱后以合作的名义交给民营企业使用,在自己的统计账上虚记一笔库存,这笔钱有的是用在民营企业粮食购销或加工厂原料周转,也有的是用在房产地产开发等非粮食领域,你去检查,他把你领到港口码头,随便指着一堆粮,这就是我的,反正无据可查,你说数量好像不怎么够啊,他告诉你还有一堆已经装船运往广州,正在海上。这类情况,不管资金是用在粮食购销还是非粮业务,就涉及到转移资金使用主体和虚报库存两项违规行为。
三要检查粮食库存资金规模与实物数量是否匹配。具体可以参照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的贷挂钩检查方法,重点检查资金占用形式和占用额度是否合理,不合理占用的背后往往背后隐藏着违规问题,比如挤占挪用收储资金、转移贷款使用主体、账外粮、账外资金、借粮补库、借款补差等。比如说,去年在山西发现,企业利用省外客户提供的资金代收商品款,同时,利用农发行贷款收购轮换粮,但库存实物数量与资金规模相比有很大出入,很明显,是用一批粮食两头抵顶,把一部分资金挪用了其他用途。有些省份跨省建立地方储备粮管理不严,也经常出现这类问题。检查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款项是否合理,过去曾发现,某中储粮直属库在托市收购启动前的一个月,有上亿的资金借出,虽然企业拒不提供相关资料证明,但可以断定,是在进行先手后转、低手高转的操作。二是对粮食在途、委托储存、委托收购、受托储存、受托收购等业务,必须根据合同协议、资金往来凭证、运输票据以及费用支出等核查业务的真实性,必要时,要延伸检查相对方的账务和手续。比如说,过去检查曾经发现,个别企业伪造异地储粮手续,掩盖违规空库和挪用粮食收储资金。也有一些中储粮直属库,把农发行贷款提供给民营加工企业甚至是个人,名义上是委托收购商品粮、收取定额费用,实际上是违反了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变相发放高利贷。
四是检查库存成本和费用支出是否合理。这里所说的成本,是指粮食库存的实际成本,不是指趴在账面上一直不变,中央储备粮每斤0.78元的成本,那个成本对计算盈亏、评价管理没有实际意义。库存成本和费用偏高,有可能是为了掩盖损失、损耗、亏库、差价亏损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可 能是夹带了非正常开支,或者是在粮食收购期间进行不当利益输送等。库存成本和费用偏低,则可能是粮食收购过程中克扣得太狠,也可能是进行了转圈粮、未轮报轮等违规操作等。
五是结合上述四步检查,分性质、分品种确认粮食库存的真实权属和真实数量,验证粮食库存的真实性。
2、核对购销业务的手续和凭证
要逐笔梳理每个批次的购销业务,核对各类凭证和手续,从细节验证购销业务的真实性。对这些内容,都要分批次进行从头到尾的梳理。我简单的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检查凭证是否齐全。粮食收购要提前申领贷款;收购时要检斤、验质、开具收购发票;仓储购销消耗资材、动用人工要有费用支出记录;粮食接受、发运要有运输票据,购销结算要有资金往来凭证。所有这些环节涉及到的凭证,应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有了,都可能是问题。
比如:内蒙古某直属库,中央储备粮轮换购销没有发票。第一反应是问题没那么简单,因为粮食购销涉及到增值税抵扣的问题,税收额度按购销相减乘增值税税率计算,即使本企业不需要发票,粮食一购一销,上游的卖家和下游的买家缺了这东西,增值税也无法抵扣。进一步了解,这个直属库位于销区,粮食轮入需要从外地购进,当地又没有粮食加工 能力,储备粮轮出也需要销往外地,结合这些情况基本可以断定,由于储备粮轮换购销两难,这个企业发生了未轮报轮的违规问题。
再比如:2009年在吉林中储粮某(松原)直属库检查,在库存管理文件中发现了一份农发行催企业申领临储粮收购贷款的通知,再看收购进度报表,文件签发时直属库已经收购了大批粮食,如果不细想,很容易认为是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收购了粮食,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是企业把应该销售出库并且还贷的陈粮直接转成了临储粮。
二是检查账、证、票的形制是否规范。从近年的检查情况看,很多违规的业务操作都不走规定的程序、手续。比如说有统一票证的使用自制票证、该机打的凭证手工填写,2013年抽查时发现,山西的所有中储粮直属库,轮换收购全部用分公司统一印制的收购单据入账,不开正式收购发票,山西的情况和上面提到的那家内蒙古直属库极其类似,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转圈轮换、未报轮报提供了掩护。
三是检查票证的填写是否规范。比如,粮食收购检斤凭证中出现毛皮净填写不全、水分杂质检测结果缺失等情况。如果是条件比较好的库点,必须考虑是否存在凭证造假、掩盖违规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基层粮库,由于设施设备不全,收购时就没有测水验杂,100斤扣2斤、扣3斤,都是一口价,农民也认可这种方式,只能归类为管理不规范。四是检查购销业务的手续是否完整。比如说:成批次的粮食要订立合同,政策性粮食轮换、移库、进口转储、拍卖等要有计划文件,通过批发市场吞吐的还要履行规定的手续。一些省份的中储粮系统还规定,直属库粮食购销实行网上签约,分公司可以通过业务系统进行监督,如果检查时发现某笔业务没有走网签手续,极有可能是企业规避监管,不想透漏购销业务的具体细节,或是涉及到账外粮、账外资金等问题
五是检查不同凭证记载的相同项目、不同系统留存的同类凭证反映情况是否一致。这里要提一下,目前,中储粮系统和不少地方企业也都有独立或者互通互联库存管理系统,正常情况下,粮食库存管理业务所有的手续、凭证、账务,都可以在系统里查询,对重点业务,必须把两个系统的记录对照起来看。比如说,上半年派组到黑龙江核实群众举报的假“三代”业务,“三代”指代农收购、烘干、储存,查看所有的纸质凭证都没有发现问题,后来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全省的“三代”业务有一套联网的收购管理系统,一看才发现,所有的纸质凭证都是后来伪造的,和系统里的原始记录差异非常大,被举报的企业不但有先手后转、低收高转的问题,而且收购的粮食里有相当部分是干粮,说白了,极有可能是陈粮出库后转回来的。
3、检查购销业务的合理性 一是检查业务和资金的流转过程是否合理。重点查看计划合同规定、凭证设立、实际业务发生、资金结算之间的间隔和顺序是否合理。比如说,托市粮收购发票的开立时间在预案启动之前,或者预案启动前企业有大量的商品粮即购即销,通常都涉及到“先收后转、低收高转”;大笔的应收账款、应付款趴在账上长期不结算,可能是“虚购虚销”的一种表现;有的企业购粮款没有直接打入销售方账户,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周转,可能是业务实际流向与反映情况不一致;粮食销售后长期不减库统计库存,可能是资金参与体外循环;委托加工企业到批发回购本库拍卖的托市粮,涉及到狗粮款垫支的问题,账面上会出现大笔的预付款。
二是购销业务各方面的情况是否符合常规。比如,去年抽查重庆某企业,财务发票显示,商品小麦居然销售到主产区安徽,经核实,这笔业务根本就不存在,实际上是企业在倒卖增值税发票。再比如:某个批次的购销业务,按发生时的市场情况本来应该盈利,实际中却是平进平出,极有可能是只是从账上走了一下,用来对冲其他业务。某个年份粮食市场不景气,大多数企业储备粮轮换都处于亏损状态,个别企业却有比较可观的盈利,没有正常理由,极可能是采取了转圈轮换等规避风险的违规操作。反过来,别人都赚钱,只有他亏损,则可能是数量亏空、质量等级不合格的一种表现。上半年在江西检查,一个地方库2013年轮换2000吨中储粮,轮换费全部贴进去,还亏损100万,按当时的市场形势,这个亏损额度是比较合理的。但另外一个直属库,轮换了2.5万吨,亏损也是100多万,同一个市场,同一个时段,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就让人很难理解了。所以,我们锁定这个批次的轮换业务进行了重点检查,结果发现,这个直属库在2013年轮换计划下达前,也就是2012年底,已经把这批粮食轮换掉了。严格上讲,这个情况可以定性成擅自动用来对待。
三是检查购销业务主体是否合规。比如说,按政策规定,托市粮拍卖的买方必须是加工企业,定向销售的卫生指标不合格粮食,超标少的可以卖给饲料企业,超标严重只能工业乙醇生产企业才能举牌,有的加工企业产能很小,但竞购的数量很大,不是到手转卖,就是给别人当托。购销主体不合格、粮食流向不正确都属于违规。再比如说,有的企业把储备粮轮换业务委托给一些根本没有收购和仓储能力的个人或中间商,这种操作方式发生“转圈粮”风险极高。也有的企业,粮食购销以职工个人身份订立合同、资金通过个人银行卡周转,不但涉及到“公粮私营、公款私存”的问题,背后极可能存在“账外粮”和“账外资金”。去年在吉林检查,某直属库轮出的中央储备,销售明细中出现多家销区直属库的名字,综合分析,只有三种可能,一是销区直属库给产区直属库代销,但是不合常理,因为当时东北玉米市场极其低迷,用粮企业随便到哪个粮库都可以直接采购,没必要委托 中间商让他从中间再加价赚一笔,而且当时港口的平仓价格比市场收购价格还低,直接在港上采购更加便利。二是销区直属库从事商业经营,这样做本身就不符合国务院对中储粮的职能定位要求,而且没有利润,所以也不可能。那只有第三种结果,就是补充本库的轮换粮源,也属于违规操作。
另外,对委托个人或民营企业代理,并使用大笔现金结算的购销业务,要特别注意,很多虚购虚销和粮食转圈的违规操作都是利用这种手法规避检查。
4、检查企业的财务报表
重点检查债权债务、成本利润、现金流、费用计提等是否合理。比如说,除购销资金贷款形成的临时债务外,因违规、事故原因等造成的重大损失往往会形成长期债务。主营业务费用成本偏低,可能是正常的支出项目没有发生,最典型的是未轮报轮,粮食收购、运输、搬倒等项目一概全免。成本偏高,则可能是夹带了非正常消耗和支出。
5、检查企业有对外投资合作和开展辅营业务的情况 重点检查合资合作的协议、章程,参股的验资手续,项目经营管理的情况,盈亏分担方式,涉及到固定资产投入的,要核实权属。特别要注意各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资金往来的情况,以及债权、债务关系,主要是排查国有资产流失、暗箱输送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2012年,商丘直属库,发现在库区边上有一座属于白象 集团的面粉厂,厂区和库区直接连通,面粉厂的地面上还有直属库的两栋仓房,储存托市小麦。经过了解情况,合作建厂拿了干股,发生亏损包括干股在内的全部股份按原值全额退出。后来直属库和白象集团达成协议,把面粉厂占用的土地卖给白象集团,并且有白象集团出资,在库区修建新仓,臵换厂区的两栋仓房,但是新仓建成后土地出售的手续办不下来,到检查时也没采取后续措施。另外我们还发现,直属库的流动资金账上还有加工厂预付的二千多万原料采购款。从表面上看,直属库在和白象的合作过程中处处占足便宜,但是,这里面有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四)从保管账中寻找线索
一看保管账反映的库存数量及变动情况是否和统计账一致。如果不一致,有可能是账务处理不同步,比如粮食在途、销售未出库,也可能是统计上有住专门的规定,比如跨省移库,同时,也必须排除是库存数量出现了问题,必须摸清情况,分别对待。
二要检查有没有出入库进度和实际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比如,一个中等规模的粮库,一个月就入了几万吨粮食);
三看粮食的周转过程合不合理。(2012年辽宁督导,翻阅某中储粮直属库(开原)自查的资料,中央储备粮轮换底稿显示,本库在2011年底轮出了7036吨中央储备大豆,查看实物检查汇总底稿的时候发现,在几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分 库,存有7036吨商品大豆,进一步询问,是本库的大豆划转为商品后移至分库储存,这种情况很令人费解,从道理上讲,这么搞肯定是不经济的,出库、短途运输、入库、再出库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即便是储备划转成商品后没有马上销售,也可以向上级打个报告,将轮入地点调整到分库,所以里面肯定存在特殊情况)。
四看是否有数据异常问题。(昌图国储库玉米保管账整数)
五看有没有异常的存粮数量调整。比如2010年荆门检查临储油,企业保管账显示,检查前有几个油罐同时调整罐容,这个罐调出一点,那个罐调进一点,数量都不是很大。企业解释因为个别罐超装,才进行了调整,但现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实原因很简单,临储油采取包干出油的管理方式,实物库存与三账本身就有差异,油脂从车间输送至管道上虽然有流量计,但没法准确计量数量,保管账只是按经验填个大致。为了防止检查时账实不符,企业先进行了打尺测量,然后按测量结果调整了保管账数量,罐内油脂数量根本没有发生过变动。
六是注意有没有仓号变更或者储备粮储存仓房调整的问题。比如,有的库点委托其他企业在批发市场举牌,回购本库储存托市粮或跨省移库粮,就地转为轮入的储备粮,由于粮食性质发生变化,必须采取变通措施,有的是取得上级 的默许,打报告,申请调整轮入的仓号,也有的干脆把1仓变2仓,2仓变1仓。
七是发现异常情况要核对出入库原始凭证。2012年,河南沈丘,该库52号仓存中央储备粮,保管账被检察院查扣,所以只能翻阅粮食出库检斤凭证,结果发现,该仓2010年5月份出库的是2005年产一等小麦,7月份出库的是2009年产二等小麦,到底存的是什么粮搞不清楚。而且,5月份出库单中有2分钟内三辆车在同一地磅检斤的情况,明显与实际不符。经过询问,库方提供了关联货位的保管记录,显示2010年中央储备粮轮换期间,有储存2009年商品小麦的T3露天垛,边购边销。5月份,包括52仓在内的多个仓房中央储备粮出清后,T3货位的粮食被移入这些仓房,7月份又销售出库。从情况判断,河南省内2010年收获的小麦质量较差,有可能是未轮报轮,也可能是转圈轮换。
(五)从实物和货位中寻找线索
一看库存实物状态是否和账务记录一致。2006年河南某直属库平顶山,对照平面图和货位列表,有两个仓显示是空仓,打开一看,满满两仓自然晾干的玉米,质量不错,问企业,说是轮出的中央储备,已经签了销售合同,钱没到账,所以没有出库,统计账已经做了销售。当时这两仓玉米已经接近轮换截止期,所以接着了解,轮换的新粮有没有落实,结果是没有。所以基本可以断定,想要搞未轮报轮。所以,当场责成分公司,要加强对后续轮换过程的监督。
2012年在驻马店直属库的一个委托库点,我们的检查人员发现,该库的一个仓房4月份有300吨托市小麦拍卖出库,手续齐全,账务处理也没有问题。但入库检查时发现,仓内粮面非常平整,而且基本是满仓。首先,仓容不到2000吨的仓房,单独挂出一个300吨的单子,本身就有疑问,另外,即使真的出去了300吨,后面的粮食也会很快拍卖,没有必要平整粮面。经过质询了解到,这300吨粮食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掩盖亏库,在批发市场挂空单,委托第三方举牌购买。
二是储粮措施要和实际需求匹配。2008年,在河南检查转圈粮,我们在许昌的意个库点发现,企业回购了一批本库拍卖的托市粮,正在向分库移库,当时这种做法是政策没有禁止的,按企业自己的说法,行情好的时候卖能多赚一点。但是到了分库,我们发现,入仓的粮食平整了粮面,而且进行了压膜处理,明显是坐长期储存的打算,只有两种可能,准备来年转圈,或者转成中央储备。再比如说,新收的粮食一般水分比较高,入仓后粮温也高,容易生虫,需要进行通风、熏蒸,查看作业记录,看看有没有这些,能为判断粮食是新收的还是转圈的提供线索。今年在陕西,我们的抽查组发现,某仓中央储备粮轮换,按凭证记载,陈粮出库最后一笔680吨在9月20日,但从7月5号这个仓已经有新粮入库,而且,8月10号已经开始熏蒸。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库 方做不出合理的解释,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未轮报轮。
三是粮情要和购销情况一致。2012年,在安徽检查托市粮低收高转的问题,企业账务手续齐全,收购发票的时间也没有问题。但在仓内发现了赤霉病小麦,这种情况只有在徽南才可能,而且徽南开镰早,因为赤霉病当年没有启动预案,可以肯定,这批粮食是从徽南低价收购转成托市的。再比如,新收的托市小麦,如果扦样检验平均水分只有11%,极可能是转圈过来的粮食。
四是检测记录显示情况要和出入库状态吻合。有经验的仓储人员能根据粮温检测的变化情况,判断哪些是实仓、哪些是空仓、以及仓房大致堆装高度,这些对判断储备粮未轮报轮、超架空期都有帮助。2013年,吉林省玉米仓温分层。
五是发现胀库或亏库要认真分析原因。这类问题成因比较复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实物检查并不一定能发现这类问题。比如说收购时对农民扣量太狠,胀出的部分在保管账中记成商品粮,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从财务入手,按贷款科目核对分性质库存数量,很容易发现溢余的问题。
(六)从作业记录中寻找线索
管理条件较好的粮库,一般各方面作业记录多比较齐全,如果怀疑某些货位存在问题,要对这些记录进行认真检查。
1、熏蒸、通风、粮情检测、质量检验记录。刚才说过一些,但是大多数情况要结合案情具体分析。
2、人员、车辆调度记录和资材领用记录。比如说,组织粮食出入库,用人要有派工单,运输要有调车单,财务要有搬倒费、运费的发放凭证,装卸队、车队也要有再次费用分配的签字领取手续。另外,出入库所需资材、包装等,也是领用有记录,费用要记账。
3、库区视频监控记录。根据出入库原始凭证显示的时间,查看仓房、地磅等位臵的视频记录,也能对一些问题进行验证。
4、粮食烘干记录。东北地区秋粮收购晚,粮食水分高,烘干后才能入库,而且烘干机开起来都是连续作业,烘烘停停不光是麻烦大问题,浪费也非常大。如果我们怀疑有转圈粮问题,可以查看烘干机的作业记录,根据作业时间和实际产能,大致可以推断潮粮的烘干数量。
5、设施设备的维修记录。比如说临储油加工,保管账显示油脂不断的入罐,但机修、电工的工作日志却反映车间正在维修,这里面肯定会有问题。
(七)从质量档案中寻找线索
检查质量档案,不光看凭证是否齐全,记录是否完整,该执行的制度是否落实,关键要看检测的结果,特别是政策性粮食入库验收和省、分公司组织检验的结果,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哪些货位存在质量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大致原因。比如说,离哪个是标称的是三等,但检验指标全部达到二等,说明收购过程中可能有压级压价的问题。反过来,标称是三等,实际上根本没达标,首先就是质量不达标,其次是验收不严,如果不是抬价抢购或者关系粮,那肯定是套取了等级差价,属于违规操作。
第四篇:河南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河南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随机抽查工作细则
第一条 为创新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方式,增强监管效能,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根据《国家粮食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细则》(国家粮食局公告2017年第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省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的通知》(豫政办〔2017〕80号)精神,结合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是指省粮食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粮食监督检查时,采取随机选派检查人员,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并及时公布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的活动。
第三条 随机抽查坚持依法监管、公正高效、公开透明、协同推进的原则。
第四条 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根据省政府公布的权责清单,梳理依法应当实施的监督检查事项,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随机抽查事项名称、依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适用对象等,并向社会公示。
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改废释等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建立粮食经营者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以下简称 1 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根据不同的检查类型将检查对象纳入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
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依据监管对象的变动情况,实施动态调整。
第六条 建立随机抽查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以下简称执法人员名录库)。取得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且具备执法资格的在编人员,纳入执法人员名录库。执法人员名录库应当明确执法人员的姓名、单位、职务、执法证号、执法证有效期、执法类型等,并向社会公示。
执法人员名录库随人员单位变动、岗位调整等因素实施动态调整。
第七条 随机抽查采取随机选号方式,从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随机抽取过程应全程记录,邀请局政策法规处负责监督,抽查活动要保证公平、公正。
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时,如果存在应予回避的情形,应重新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第八条 随机抽查可采取定向或不定向方式,并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粮食库存检查,抽查比例根据检查时点的库存总量核定,一般每年检查1次;粮食收购活动监督检查,全年抽查比例不少于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总数的0.5%,每年抽查不少于2次;对省级储备粮监督检查,全年抽 查比例不少于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总数的10%,每年抽查次数不少于1次;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监督检查,全年抽查比例不少于承担政策性粮食出库企业总数的0.2%,每年抽查次数不少于1次。
第九条 开展随机抽查应当成立检查组,检查组应至少有两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检查组组长实行委派制,其他组员随机选派。与其他部门开展联合检查、组长由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担任的,应随机选派省粮食局工作人员参与。
第十条
从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要综合考虑级别管辖、专业要求和人员在岗等情况。如存在应予回避的情形,或者因不可抗力等因素不能执行检查时,应重新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第十一条 执法检查人员应当依法依纪公正文明执法,如实记录执法检查情况,确保检查结果的合法、准确和真实。随机抽取过程应认真记录,有关资料妥善保存,实现责任可追溯。
第十二条 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督促落实整改到位;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三条 建立“一抽查一通报”制度。随机抽查工作结 3 束后,相关责任处室应当及时完成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包括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情况、处理意见和建议等事项。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可以公开的,应当及时公开,并按要求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
第十四条 检查人员在履行检查职责时应严格执行法定程序,不得无故干扰粮食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检查过程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第十五条 本工作细则由河南省粮食局监督检查处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工作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粮食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粮食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今年我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规定,紧密围绕“广积粮、好积粮、积好粮”粮安工程,积极开展了粮食监督检查工作,维护了辖区粮食市场秩序,确保了粮食安全,现就我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好了粮油库存检查工作。今年3、4月份,我局根据市局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关于开展今年全省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韶粮2013]24号)要求,认真做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布置,成立了检查工作小组。按照《粮食库存实物检查办法》、《粮食库存检查办法》、《粮食质量、原粮卫生和储粮安全检查办法》具体操作要求,对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粮食数量、质量、储粮安全和账务管理进行了一次细致检查工作。检查结果,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管理规范,通过开展粮食库存专项检查和粮油安全普查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粮食库存管理水平。
二、积极做好《条例》宣传工作。今年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九周年,我局围绕“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主题,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开展《条例》宣传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了粮食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了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粮食质量是关系人们身心健康,为此我局按照《条例》有关规定,加强了储存环节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查。
(一)督促了粮食收购企业在收购环节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做好入库粮食质量检测。把好粮食入库质量关,并按照“五分开”的要求,堆放好粮食。
(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出库前,做好出库粮食质量检验,确保出库粮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坚决杜绝不符合质量要求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并按照国家运输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包装物,防止粮食受污染。
(三)加强了储存环节粮食质量监管。督促了国有粮食企业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保证所使用仓储配套设施符合安全储粮要求,要积极开展做好安全储粮基础性工作,采取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双低”科学保粮措施,有效延缓了粮食质量变化速度,经检验,现所有库存粮食质量、品质合格率达100%,宜存率达100%
(四)加强了军粮质量管理,落实执行了军粮质量检验实行“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确保了所供军粮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军粮品质也得到官兵们的认可。
四、开展了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一)开展了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检查,夏粮收购期间,我局组织人员出动了16人次对粮食收购企业收购点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询问和查阅相关资料,着重检查粮食收购企业是否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是否公示了粮食收购品种、价格、质量标准,使用称量器具是经质监部门校对,是否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有无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行为。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县粮食收购能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执行了粮食收购公示制度,没有出显有损害售粮户利益的行为。
(二)加强了对粮食经营者粮食库存量和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使用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等方面检查。督促了粮食经营者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粮食库存要安全、卫生使用符合有关要求的仓储设施设备,并继续做好粮食经营台账记录和保管工作。要守法、诚信开展经营活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好我县粮食市场秩序。
五、加强了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一直以来,我局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和监督检查工作。今年,我局根据市粮食《关于开展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行动”专项行动的通知》的要求,制订了工作方案,并按照《XX县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在辖区内开展了粮食行业生产领域查隐患、除隐患、防事故专项行动,着重检查国有粮食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建设情况,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通过检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能按照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了相关职责,并建立和执行安全储粮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三防”制度、等各类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粮食输送设备,粮食仓房设施,除杂设备、消防设备、粮情检测设备、安全监控设备、环流熏蒸设备、机械通风设备、防雷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由于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能落实执行,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有效防范和遏止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储粮安全和各项生产作业操作安全。
我县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粮食监督检查体系不够完善,执法人员编制不足,执法经费短缺,执法人员缺乏系统学习,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主体地位不够明显等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组织保障。为此,我局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能争取政策上的支持,解决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中机构不够完善,工作经费欠缺,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行政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