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专题.复习题
《中学生物学教学专题》复习题
一、名词(以填空形式考)
素质教育;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学美育;课程;课程论;教材分析;学习(最狭义); 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我国);现代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发展。
二、问答(包括简答和论述)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指导思想、两种人才培养观、三个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世界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4、简述生物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5、试述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6、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7、简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8、简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9、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目标分为哪几个层次?
10、试述生物教学中的美育实施策略。
11、现代课程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2、简述课程论发展的趋势。
13、简述国内外中学生物教材的发展趋势。
14、何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5、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1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7、影响生物学习的内在因素和情境因素有哪些?
18、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19、简述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20、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方面?
21、教学模式有何特点?
22、试述21世纪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23、生物教学改革的宏观指导思想是什么?
24、生物教学个性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5、现代教学手段对生物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几方面?
26、我国高考、高招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7、试述生物学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不同。
28、我国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29、简述课程资源的分类。
30、简述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方法(建议)。
三、创建题(略)
第二篇:有效教学复习题
思考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
对。教学的“效”体现在学生的学上。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
2.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教材。
错,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
3.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对,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
4.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对,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5.一切能够用于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错。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6.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学参考书
错,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它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是达成标准的辅助资源之一。
7.奖励存在隐蔽的代价
对,奖励是外在的,学习是内在的,奖励不仅不能加强内在动机,反而削弱内在动机。
8.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对,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的、隐性的,可以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它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9.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评价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个孤立的环节。
10.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
对,评价就是要为教学和学习的改善提供决策基础,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评价有多重目的,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习。
11.评价目标决定评价的设计 对,评价目标决定评价的整体设计。
12.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错。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一节课是否是好课,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目标、方法和内容是否协同一致,教学组织形式、教材的运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管理等等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13.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错,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课堂管理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所有的课堂管理活动或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顺利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建立并设法维持一定的秩序,创设有效的环境;课堂管理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14.课堂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错,课堂管理不仅仅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激励,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管理要实现对控制的超越,走向全面的课堂领导。
15.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的起点。
对,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固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只有在整体把握、明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学才有方向,也有效益底线。
二、问答题
1.有效的反馈应当具备哪些特征?(书本P252)答案一:(1)准确性特征:反馈的发出者与接受者对反馈信息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2)针对性特征:要针对教学目标及具体的教学问题提出具体的反馈;(3)制导性特征:一方面反馈应能对教学中的问题行为起到限制与纠正作用,另一方面反馈应强化与引导教学中的正确行为;(3)激励性特征:反馈可以作为一种诱因,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强化;(4)适时性特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准确地提供反馈信息;(5)多样性特征:反馈的内容、形式及方法要多样化;(6)交互性特征:反馈要体现出师与生的交互性、生与生的交互性、师生与教学环境资源的交互性。
答案二:(1)反馈必须是清晰的;(2)反馈必须是及时的;(3)反馈必须是持续的;(4)反馈必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2.谈谈你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理解(书本P19、P77-78)
教与学是性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两种活动,具体地说,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与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主体不同、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活动形态不同、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不同、活动的时空范围不同。
(2)学是教的依据,即教依据于学。教依据于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这种“引起”、“ 维持”、“ 促进”是以学为依据,遵循学得特点和规律。二是教只有在引起学的情况下才发生,没有学就没有教。三是如何教受到如何学的制约;学的规律;学的主体;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结构。
(3)教影响学,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制约作用。(4)教与学在时空上是部分重合的。
3.为什么说学是教的依据?(书本P77-78的(2))
教的直接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其目的。教依据于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这种“引起”、“ 维持”、“ 促进”是以学为依据,遵循学得特点和规律。二是教只有在引起学的情况下才发生,没有学就没有教。三是如何教受到如何学的制约。
PS:为什么说教学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中有哪些情感因素?
4.你认为知识与智力存在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对教学有何启示?(书本P85-87)
关系:知识和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能力结构中,智力是一般成分,只是相对于智力来说是特殊成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启示:在教学目标中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应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做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1.掌握知识应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2.发展智力则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对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5.教学中如何安排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书本P100-101)
首先,从总体说,学校教学应以接收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相应的变化;最后,教师还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6.你心目中的有效教学应当有哪些特征?
1、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
2、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
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
6、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7、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
8、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9、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7.简述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变革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着重关注终生发展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 8.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简述并例举教学目标陈述的ABCD法。
1、以教师为主体
2、用教育目的替代教学目标
3、有内容无行为
4、有行为无内容
5、目标过于琐碎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
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行为主体)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行为动词)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行为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表现程度)
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或80%”。9.提问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提出清楚的问题 : 如果学生要去猜测你的问题,那就可能保持沉默,而不是你所期望的思考;运用学生熟悉的词汇;(2)提出后续问题 : 学生的第一回答常是他认为你所期望的答案或所记的东西的机械复述;(3)注意有等待时间 : 学生需要时间来组织自己的答案,等待能让学生知道你需要他们的回答;(4)扩大提问范围 : 避免总是选择举手的学生,这种做法向某些学生提供了不需思考的途径;(5)创造支持冒险的气氛:让学生知道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6)允许学生提出问题 : 有助于促进对主题的进一步探索;(7)一定情况下复述问题: 在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回答时复述问题,并承认自己的问题有不当之处;(8)关注全体学生: 接近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9)问题要激发学生思考:最好能包含有“为什么”、“如何作”以及要求解释、比较、批判或找出因素、关系、用途等内容;(10)问题要适合学生:能力、兴趣、教育程度与学习经验;(11)提问要先易后难: 比如先提知识性问题,再提理解性问题,后提创造性、批判性问题;(12)及时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当面反馈;(13)教师的态度: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如果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一时不能回答,应诚恳地、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10.讲述的运用策略及注意事项(书本P141-143)
讲述的运用策略:1.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2.依据讲述内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3.运用“规则-例证-规则”程式;4.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
5、适时使用肢体语言。
注意事项:1.言语表达的外在形式:语音、语流、语速;2.用词是否恰当;3.讲述内容的组织性和逻辑性。
11.对某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这一问题行为,建立一个合理的干预层次。
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来建立干预手段,首先尽可能使用破坏性小的干预手段,在尝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较大的干预手段。如:注视——接近或触摸——提问——直接要求停止说话——与该学生进行辩论。从前面的是破坏性小发展到破坏性大的手段。12.简述有监管功能的教学的特征
(1)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学。(2)良好的教学应当是同时兼顾监管的教学。(3)随时保持对学生活动的警觉;(4)同时兼顾多种课堂活动;(5)保持教学进程的流畅;(6)维持团体的高度注意。13.管理课堂问题行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1)提出清晰而明确的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明确、清晰、正面。
(2)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来建立干预手段,尽可能使用破坏性小的干预手段,在尝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较大的干预手段。如:注视——接近或触摸——提问——直接要求停止说话——与该学生进行辩论。从前面的是破坏性小发展到破坏性大的手段。(3)对行为不对人。
(4)保持公正和一致。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因时间、自己的心情或其它个人因素而随意实施干预。同时考虑具体的情境和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实施情境化的干预。一致性的关键不在于形式或技术上的一致,更为重要的是态度和内容的一致。
(5)坚持到底。不彻底的干预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不满及对规则的轻视,从而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坚持到底应当避免采取威胁或最后通牒的方式;坚持到底也并非指以强制或惩罚使学生屈服。14.问题行为的成因有哪些?
来源于教师方面:教学不当,管理不当(缺乏原则、处事不公、滥用惩罚),师德失范; 来源于情境方面:家庭方面(父母溺爱、父母不和、父母期望),学校方面(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来源于学生方面:寻求注意,厌烦不满,生理因素,心理缺失。15.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实施干预?不同层次的干预措施都有哪些?
干预策略:
(一)提出清晰而明确的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
(二)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
(三)对行为不对人;
(四)保持公正和一致;
(五)坚持到底。
干预措施:(1)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4)表扬其它学生;(5)言语提醒;(6)反复提醒;(7)执行结果。
第三篇:教学设计复习题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1、名词解释题:
A.系统教学观: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B.教学分析: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或: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若干过程的集合,用于确定实现某个教学目的的相关步骤,以及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包括目的分析和从属技能分两个阶段。使用目的分析方法确定教学目的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析教学目的的每一步,确定从属技能。
2、说明题:
A.用系统化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系统化方法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
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4、简答题:
A.如何进行教学分析?
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我们称之为入门技能。B.如何编写绩效目标?
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这些描述根据教学分析确定的技能派生而来,确定了要学的技能、实施技能的条件和成功表现的评判标准。
第二章
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
1、名词解释题:
A.需求评估: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需要抓住某个机会,而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是分析组织预想状态与现在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对问题进行精确描述的过程。
B.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①、关于学习者输出的清楚概括的描述;②、与确定的问题及需求评估相关;③、可以通过教学而不是其他更有效的手段来达到。或: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
C.绩效技术方法: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立教学目的。
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是什么?
使用某种需求评估过程推导出教学目的 侧重于学生学完后能够做什么
D.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说明题:
A.下面给出了几个教学目的,这些教学目的的写法不符合教材中所说的教学目的写作原则,请逐一说明如何修改。
①、学校将在开展案例教学前对老师进行在职培训。②、学生要知道如何给各类句子加标点。③、教师要学会多媒体教学。④、老师每周要布置一篇作文。
4、简答题:
A.罗宾逊模型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①、确定绩效问题:绩效问题 = 预想状态-现在状态→对问题的精确描述 ②、找出原因:问卷,访谈,观察 ③、罗列可能的解决办法
④、给出性价比最好的解决办法 B.绩效分析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根据没有达到的预期组织结果和雇员行为与预期存在的差异,产生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并给出所收集的引起问题原因的证据,以及所提出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办法。C.一个完整的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D.判断一个教学目的是否值得建立,应考虑哪些问题? ①、教学的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导致教学需求的问题?
②、教学目的是不是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士所接受? ③、是不是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该目的教学开发? ④、内容稳定吗? ⑤、有学习者吗?
E.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①、写下教学目的
②、列出所有学习者要做的、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行为
③、分析所得到的行为表,选择那些最能够反映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④、将所选择的行为写成一句话,或者写成多句话,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⑤、审查修改后的目的陈述,判断能表现这些行为的学习者是不是就算达到了目的
第三章 教学目的分析
4、简答题:
A.目的分析方法有哪两个基本步骤
目的分析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按照将要发生的学习的种类对目的分类(不同的学习种类又叫做学习类型);第二步是确定并顺序化完成目的所需要的主要步骤。B.良好结构的问题的表述特征及求解
通常,学生(或问题求解者)被提供了一堆关于某个情景的细节,可以运用什么规则和概念的建议,以及对解应该具备什么特点的要求,解法相对确定。具有良好结构的问题,有一个确定的求解过程,有各种概念和规则,还有一个“正确”答案。C.病态结构的问题的表述特征及求解
学生并不能获得求解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所有数据,甚至问题本身也可能是不清楚的,有多种解决方法,但是没有一个解法被认为是“正确答案”。D.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过程是典型的病态结构问题?
我们对于那些形成教学需求的规则以及判断哪些学生需要接受教学的原则知之甚少,有多种方法分析教学,有多种策略呈现教学,也有多种方法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E.进行教学分析时,对教学目的的分析有哪两个主要步骤? ①、将教学目的按学习类型分类;
②、进行目的分析,确定和顺序化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
第四章
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1、名词解释题:
A.簇分析:从属技能分析中,主要对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言语信息教学(学习)目的中所隐含的信息的主要种类
B.入门技能:入门技能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教学中所包含的新技能而必须已经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习者才能开始学习教学中所要教的技能
2、说明题:
3、填空题:
A.从属技能分析中,(层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目标分析中确定为智慧技能或心智运动技能的单个步骤。
4、简答题:
A.描述从属技能分析的基本过程和目的。
答:教学分析过程中,确定了目的中的各个步骤之后,对每一步进行审核,以确定学习者在学习这一步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会做什么。目的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B.描述用于态度目的的从属技能分析技术。①、在表现出这个态度时学生必须要做什么?” 用智慧技能或运动技能表现,层次分析法 ②、“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态度?” 言语信息类
C.阐释入门技能分析的目的。
入门技能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教学中所包含的新技能而必须已经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习者才能开始学习教学中所要教的技能 D.如何确定教学的入门技能 审查层次分析或簇分析的结果,找出那些在教学开始之前大多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在分析流图中在这些技能的上方画一条虚线,出现在虚线以上的技能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教的,出现在虚线以下的技能就是入门技能。E.描述教学分析的结果。包括教学目的、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完成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第五章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1、名词解释题:
A.目标人群:又叫做目标对象或目标组,是需要接受合适教学的对象。B.试验学习者:是设计师在开发教学时用来测试教学的人。
C.应用环境分析:知道我们的学习者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他们的新技能。
2、说明题:
A.对应用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应用环境的分析是要知道我们的学习者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他们的新技能。包括: ①、管理/监督支持:学习者在运用新技能时所期望得到的组织支持。②、实施点的物理条件:如,技能的运用是否需要设备、设施、工具、时间或其他资源? ③、实施点的社会环境:如回答以下问题:学习者会单独工作还是会作为小组成员一起工作?他们是独立工作吗?会不会在员工会议上或者在领导面前阐述观点?所学的技能在本单位是否已有人熟练掌握了,还是他们是第一批人?
④、与工作环境相关的技能:为了保证新技能满足所确定的需求,我们要请现在在应用环境下工作的雇员评价要学的技能与他们工作的相关性,设计师要能判断对新技能的运用是否存在物理条件、社会环境或动机方面的限制,物理条件方面的限制诸如缺乏办公场地、过时的设备、时间安排不合适、人手太少等等。
3、填空题:
A.Keller的模型叫做ARCS模型其中A指(注意力)、B指(关联性)、C指(自信心)、D指(满足感)。
B.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包括对学习者下列信息的描述:①、(入门技能),②、(以及对该领域以前具有的知识),③、(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④、(学习动机),⑤、(以前的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⑥、(学习偏好),⑦、(对提供培训机构的态度),⑧、(群体特征)。
4、简答题:
A.如何区分目标人群与试验学习者?
目标人群是对广泛可能的用户群的抽象描述;试验学习者属于目标人群;设计者在为目标人群设计教学的时候,试验学习者作为目标人群的代表,帮助设计者计划教学,在教学开发后确定教学效果。B.设计者需要知道目标人群的哪些信息?
有关目标人群有用的信息包括:1)入门技能,2)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将采用的传递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学业能力水平,6)学习爱好,7)对提供教学机构的态度,8)群体特征。
C.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包括对学习者哪些信息的描述?
1)入门技能,2)以及对该领域以前具有的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以前的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6)学习偏好,7)对提供培训机构的态度,8)群体特征。
D.应用环境分析的输出是什么?
这个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是:1)有关技能将要运用的物理条件和组织环境的描述,2)可能促进或影响学习者运用新技能的因素。
E.对学习环境的分析包含哪两部分内容? 现状和应具有的条件。现状是对教学将发生环境的描述。应具有的条件给出了支持本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和资源。
F.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与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教学点对教学需求的满足程度,2)教学点模拟工作环境的适应性,3)在教学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多种培训传递方式的可行性,4)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和传递的限制。G..学习环境分析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1)说明教学点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用来培训要迁移到工作场合的技能,2)列举对项目有重要影响的限制。
第六章
编写绩效目标
1、名词解释题:
学期目标(terminal objective):学期目标精确地描述了学习者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将能够做什么,完成学期目标的环境产生于学习环境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2、说明题:
A.描述目标陈述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可以指导设计者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策略,实施评估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不仅对设计者有用,对学习者、教师、教学督导和管理人员也很有用。①、如果学习者能够得到关于某个单元或某个课程的目标,他们就会对于课程要学习什么以及随后要考什么有一清楚的认识。
②、目标的开发可以支持人文或人际关系领域教师的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以下任务:1)说明他们要教的技能、知识和态度,2)决定教学策略;3)建立在教学结束时对学习者表现评价的原则。
③、还有些老师认为目标会限制教室的自由讨论,而实际上目标可以控制讨论不走题 ④、目标还可以提高需要教学配合的教师之间沟通的准确性。
⑤、目标还可以告诉家长和领导这些学习者或其雇员现在正在学什么。B.一个良好表述的绩效目标中条件成分所能提供的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提供给学习者的线索或刺激物
第二个功能是说明完成所给任务而需要的资源材料
第三个功能是控制任务的复杂度,限制任务,使它能够适应目标人群的能力和经验。第四个功能是辅助知识和技能从教学环境迁移到应用环境。条件元素用来说明教学环境的资源所能给予的有关真实世界的最大的真实性、相关性和所能提供的环境。
3、填空题:从目标的步骤分析推出的技能叫做(从属技能)
4、简答题:
A.说出一个良好表述的绩效目标由哪几部分组成: 在梅格的模型中,一个目标语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学分析中确定的技能和行为,目标必须要描述学习者将能够做什么,这部分既有动作,也有内容和概念,第二部分描述了学习者完成任务时的条件,条件是对实现目标时学习者可用的资源和环境的精确说明。是否允许使用计算机?是否要分析一段文字?这些是关于学习者能用什么来完成所期望的行为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描述用来评估学习者表现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经常表述为对可接受答案的限制、取值区间等。
B.教学分析中书写绩效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哪些部分? 完成技能的条件,要完成的技能,以及评价学习者表现的标准 C.阐释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可以指导设计者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策略,实施评估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D.描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编写的步骤? 修改教学目的以反映最终应用环境 编写学期目标反映学习环境
为目的分析中确定的每个步骤(无子步骤的)编写目标
为每个子步骤写目标或只写上层步骤的目标(目标与评测设计和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为所有从属技能编写目标
对某些学习者可能不具备的入门技能编写目标 E.教学目标对于设计师有什么用途? 对于设计师来说,目标是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它们是将教学分析中的技能转换为在教学完成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完整描述的手段,目标还是设计师和考试设计专家准备考试题和教学策略时的输入文档,重要的是设计师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这些活动。
第七章
开发评测量表
1、名词解释题:
A.标准参照评测:由一组能够直接测定一个或多个绩效目标中所描述的技能的题目或任务组成。
B.学习档案:是反映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标准参照评测样品的汇集。这些评测既包括展示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进步情况的客观题型的考试,也包括学习者在教学中制作的作品或现场表演。学习档案还可以包括有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态度方面的评定。
C.学习档案评估:定义为对所收集的反映学习者可观察的变化或发展的学习样品进行元评估的过程。客观题型的考试可以测定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期间成长变化的情况,作品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对学习者进展的跟踪来比较。
2、说明题:
A.说明标准参照评测的目的
标准参照考试因为不仅能评价学习者的进步,而且还能评价教学的质量;标准参照考试的结果准确地告诉了教师每个教学目标学习者能够做到多好,也告诉了设计师教学的哪些部分不错,哪些部分还需要修改。此外,标准参照考试还能让学习者通过运用已建立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而反思自己的表现,这样的反思能促使学习者最终成为能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质量负责任的人。
B.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哪四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入门技能测试。
入门技能测试:是在开始教学前对学习者的考试。这些标准参照的考试题是为了评定学习者对预备技能,即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必须具备的技能的掌握情况。预备技能是在教学分析图表中虚线以下的技能。
前测:前测的目的是要参照教学分析,了解学习者。前测(pretest)在教学开始之前实施,目的是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确定学习者是否已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技能的原因是为了教学效率。
练习测试:练习测试(practice tests)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机会。练习测试使学习者能够练习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自我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练习作业,提供指导反馈,并控制教学进度。
后测 后测在教学之后进行,与前测相对,只是没有对入门技能的考题。与前测类似,后测(postests)测定教学中所包括的目标。后测可以用来评定学习者的表现,给出学习者完成课程应得到的分数。后测最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设计师确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C、完成下列表格。
测试类型 入门技能测试 设计者决策
学习者是否已经做好了开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是否具备所需要的预备技能? 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要教的技能? 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技能?
我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这个教学? 学习者是否已具备了要学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哪些概念认识有误? 教学内容分簇是否适当? 教学进度对学习者是否合适? 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学期目标? 每个主要目标和每个从属目标的教学是否都有效?
教学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所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要测试的目标
预备技能以及在教学分析图中虚线以下的技能 学期目标
目标分析中的主要步骤 完成目的中目标子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只限一堂课,不是整个单元
学期目标
主要步骤及其从属技能 前测
练习测试
后测
3、填空题:
A.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四种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入门技能测试)。
4、简答题:
A.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目的为中心的原则。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要求考试题和绩效目标中所陈述的条件、行为和评判标准相一致;考试题以及评测任务应该与学期目标和绩效目标一致,要符合在目标中规定的行为,包括动作和概念。
B.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涉及诸如学习者的词汇量、兴趣、经验和需求等方面;考试题和评测任务必须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这方面的编写原则包括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其语言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任务复杂度,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水平,其经验和背景,以及特殊的需求。
C.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评测为中心的原则。
以评估为中心的原则,包括题目的清晰度。学习者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紧张,但是结构良好、专业编制的考试题和评测任务会让考试变得更为轻松。考试题的编写质量包括正确语法、正确拼写和标点,简洁明确的答题指示、资源材料和题目等。D.对试卷和试题进行形成性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答题指示清楚,简单,容易照着做;
②、每个考试题都很清楚,并且含有对学习者刺激的信息; ③、答题条件是现实可行的; ④、答题方式学习者很清楚;
⑤、有学习者答题所需的答题空间、时间和设备。
E.用于指导对行为表现、作品或态度的评估,需要开发评分表格量表,开发这样的量表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①、确定要评估的要素 ②、重新表述每个要素
③、在量表中安排各要素的顺序 ④、选择评估人员要做的判断类型 ⑤、决定量表如何计分
F.高质量的学习档案评估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学习样品必须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和绩效目标。
第二,学习样品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标准参照评测,它们是常规的前测和后测,考试形式不限。一般来说不会为档案评估专门设计考试。
第三,每个常规评测都有评分标准,以及每个学习者的答卷和得分,它们指出了学习者在这次考试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G.应如何进行评价学习者成长的评估? 成长评价分两级完成,第一级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这也是学习者为中心评价运动的原则之一。学习者审查他们自己的材料,包括考试分数、作品、行为表现和评分标准。他们写下自己对材料中的优点和问题的看法,还要说明应该怎么做来改进材料。然后是教师审查这些材料,教师先不看学习者自己的评价,只纪录自己的评判。在教师完成评价之后,教师和学习者一起比较两者所做的评价,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面谈结束的成果之一就是要一起计划下面学习者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5、一般来说,在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的时候,要从四个方面考虑考试题的质量,即以目的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环境为中心的原则和以评测为中心的原则。①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要求考试题和绩效目标中所陈述的条件、行为和评判标准相一致;考试题以及评测任务应该与学期目标和绩效目标一致,要符合在目标中规定的行为,包括动作和概念。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涉及诸如学习者的词汇量、兴趣、经验和需求等方面;考试题和评测任务必须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这方面的编写原则包括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其语言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任务复杂度,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水平,其经验和背景,以及特殊的需求。③以环境为中心的原则,包括最终应用环境和学习环境的特征,在出考试题和评估任务的时候,设计师还必须要考虑到最终的应用环境,以及学习环境或课堂环境。考试题和任务对实际应用环境来说应该尽可能地真实、可信。这类原则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从学习环境向应用环境迁移。另外还要考虑学习环境的设施和资源,有时候学习环境不能提供精确模拟应用条件所必需的设备,设计师必须创造性地提供与现实尽可能接近的条件。考试环境越真实,学习者的回答也就越可信。
④以评估为中心的原则,包括题目的清晰度。学习者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紧张,但是结构良好、专业编制的考试题和评测任务会让考试变得更为轻松。考试题的编写质量包括正确语法、正确拼写和标点,简洁明确的答题指示、资源材料和题目等。
第八章
开发教学策略
1、名词解释题:
A.“教学策略”:一词意指各种教与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独自阅读、个案研究、讲座、计算机模拟、工作表、小组协作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微观教学策略。设计师在做这类决策之前,还必须要有宏观策略(即从向学习者引入某个专题,到最后学习者掌握目标为止的整体策略)。教学策略描述了教学材料的基本组成和运用这些材料促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结果的过程。
B.传递系统: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
2、说明题:
A、描述选择最佳教学传递系统时,应该如何进行考虑和决策。
在一个理想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选择最佳的教学传递系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考虑和决策:
①、考虑教学目的、学习者特点、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教学目标和评测要求 ②、重温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的逻辑分组,以便以后按合适的顺序讲授 ③、规划在教学中要用到的学习成分 ④、选择对学习最有效的学生分组方式 ⑤、确定符合对学习环境成本、易用和实用要求的有效的媒体和材料
选择或开发一个传递系统,该系统最佳地满足了第①步的考虑和第②-⑤步的决定。B.说明选择媒体和传递系统应考虑的因素:
①、学习领域;说明学习结果的不同会反映在传递教学所采用的媒体上,但是不能因此假设所有教学目的都是在同一个领域的。有必要为类似的教学目标块选择同样的一种媒体,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混合兼容的媒体。②、教学目标中特定任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掌握教学目的,是否需要特殊感官辨识(视、听、触等)?第二个设计师要问的问题是为了掌握教学目标是否需要社会交流?
③、选择媒体和传递系统的实际考虑;选择传递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教学包的使用环境中各种媒体的可用性。媒体选择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设计师是否有能力或是否能够找到一个专家来产生某种媒体的材料。采用某种媒体形式的材料,其灵活性、耐用性和方便性是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材料必须在学习中心才有的设备上使用,是否有这样的学习中心可用?在学生有时间独立学习的时候它是否开放?材料是否以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形式,学生不会因此毁坏材料或设备?材料是否要求可携带,如果是,它们采用你所选择的媒体后可携带性如何? ④、最后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在长期使用后,一种媒体与其它媒体在成本效益方面的比较。C.为一个教学单元开发教学策略的五个阶段是:
安排教学目标的顺序和分组;为该单元设计教学前、评测和增强活动;为每个教学目标或每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呈现和学习者参与活动;将教学目标分配到每堂课,估计每堂课的用时;统一媒体,确认或选择一个传递系统
3、填空题:
A教学策略的五个主要学习成分是:(教学前活动)、(内容呈现)、(学习者参与)、(考核)、(增强活动)。
B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套方法又叫做(传递系统)(delivery systems)。
C.开发教学策略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教学目的)、(学习者和环境分析)、(教学分析)、(绩效目标)、(评测试题)。
4、简答题:
A、一个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包括那些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块的顺序安排、对教学中要包含的学习成分的描述、教学时学习者如何分组的说明,以及为传递教学而做出的媒体选择。
B.教学策略中,在决定学生分组时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在应用环境和教学环境,在学习目标表述中,在所计划的特定学习成分中,或者在某人对教与学过程的基本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对社会交互的需求。学生分组的类型(个别化、成对、小组,大组)取决于特定的社会交互需求,并且经常混合存在于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成分之中。
C.教学策略作为一种产品可以用于哪几个方面? 指导教学材料的开发
作为评价现有材料的标准集 指导和评价对现有教材的修改
作为课堂讲稿、交互式小组练习和家庭作业的设计框架
D.在开发增强活动这一教学策略时,应考虑哪两个问题?
回顾整个教学策略,以决定学习者记忆和迁移方面的需求是否已经被满足。记忆技能 考虑学习者在完成教学目的的时候要做什么,他们需要从记忆中回忆什么。有没有什么是必须要从记忆中检索出来的?是不是要求快速检索还不能看提示或参考资料?学习的迁移 关于你的教学目的第二个要问的问题是“要发生的学习迁移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应用环境和学习环境有哪些不同?”,E.开发教学策略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包括教学目的、学习者和环境分析、教学分析、绩效目标和评测试题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1、影响媒体选择和传输系统三个因素
1)、现有教学材料的可用性
2)、制作和实施的限制
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较简单的媒体格式,高质量地完成制作,而不是坚持用复杂媒体却产生很差的作品
3)、教学设施的数量
新技术在刚开始被采用的时候,经常是被用来重复老技术的功能
2、教学包(package)的组成部分
教学材料
它包括主要教学目标的材料、学习目标的材料,以及能增强记忆和促进迁移的材料等 评测材料
所有教学材料都要有对应的客观考试题,以及对作品或行为表现的评测表。评测材料包括前测和后测
课程管理信息
整个教学包通常会有一个总说明书,一般叫做教师手册,其中向教师提供了教学材料的概述,展示如何将它们与学生的学习顺序相结合
3、选择现有教学材料的原则
目标为中心
(1)材料中的内容和你的学期目标、绩效目标的一致性,(2)内容覆盖的适当性和完整性,(3)权威性,(4)准确性,(5)时新性,和(6)目标性。
学习者为中心
(1)词汇语言水平,(2)发展、动机和兴趣水平(3)背景和经历,(4)特殊语言或其他需求。多元文化(性别、文化、年龄、种族)
环境为中心
包括材料对于你的环境和学生的权威性,以及在你的环境和预算下的可行性
学习为中心
(1)内容顺序是正确的,(2)动机被适当地激发了,(3)有学生的参与和练习,(4)包含了适当的反馈,(5)有适当评价,(6)为增强记忆促进迁移有一些后继活动,(7)传递系统和媒体格式对于目标和学习环境来说是适当的,(8)提供了适当的学生手册
4、教学材料开发过程
1)、审查每堂课每个目标的教学策略
2)、通过文献调查、咨询领域专家,了解已有什么样的教学材料
3)、考虑如何采用和修改现有可及的教学材料
4)、决定是否要设计新材料。如果要设计新的,转到步骤5。如果不要设计新的,则以教学策略为指南,开始组织修改现有材料
5)、复审你所完成的学习者分析,考虑教师在每堂课促进教学的作用,决定你想要教学自定步调或小组同步的程度
6)、复审你所完成的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以及你对开发教学材料可用资源的假设。重新考虑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以呈现材料、监控练习和反馈、以及评估,增强学习者记忆和迁移能力
7)、基于教学策略,以草稿的形式计划和编写教学材料。这些还是粗略形式的印刷的、视觉或听觉的材料可以用于检查教学顺序、思想流、阐述思想的精确性、完全性、以及步调等等。8)、为了理清思路,审查每堂已完成的课或上课过程
9)、用一完整的教学单元,编写教学来指导学生完成所需要的活动
10)、用这第一遍代价不高、比较简单的草稿中所开发的材料,开始评价活动。第十章介绍和讨论了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的过程和活动
11)、你可以继续下去为教师手册开发内容,或者在你开发和修订教学呈现和活动的同时做笔记,再根据笔记,随后编写教师手册
第四篇:教学设计复习题
复习题
1、能力学习:能力的学习通常包括观察能力学习,思维能力学习,自学能力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等。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依据已知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技术而制定行动计划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 活动,把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4、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而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正是教学活动的多主题性,使得教学需要多主体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5、学计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理论的五基础说对于教学设计实践具有建设性意义,主要包括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设计理论。
6、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第一,教学设计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基础不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为主的理论。前者强调教,后者强调学。
第二,教学设计的关注点不一样,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在于学习情景的设计。
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一是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二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达成的,不是学生自然成熟的结果。三是学生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为易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也表现为与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心理变化。学生的发展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
8、我国英语教学的本质特性:我国英语教学的本质特性是外语教育、学科教学和跨文化交往。
9、外语教学设计:外语教学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外语运用能力。
10、教学设计模式的类型中,依据教学设计内容的不同层次,教学设计可分为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以系统为中心的模式等。
11、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的综合运用能力。
1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 活动,把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13、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14、学习的新认识理论:学习的新认识理论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5、课型:课型是课堂教学的形态,亦即根据教学需要所划分的课的类型。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需要相应的不同课型。
16、教学难点:你班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涉及:语音、书写、词法、句法、社会语言知识、文化差异。
1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知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斯金纳等。其基本观点为: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18﹑能力学习包括哪些方面:能力的学习通常包括观察能力学习,思维能力学习,自学能力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等。
第五篇:历史教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扮演模式
2、历史知识
3、历史事实
4、教学内容优化
5、教学内容过程化
6、教学方法
7、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即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8、、备课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9、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教学反思重在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寻找自己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寻找教学效果与重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10、说课
所谓说课,一般地说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可见,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
11、评课
听课后,要及时与执教者交换意见,即评课。听课,是为了讨论问题、推动教改、提高能力。因此,听课后—定要组织全体听课老师与执教者交换意见。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听课活动就能成为教学研究、教学相长的有效方式,进而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12、板书
13、图画式板书
14、上课
15、过渡
16、教师风格
17、课程资源
18、乡土教材、19、多媒体教学、20、教育实习
二、简答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
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
2、自学式教学法
教师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或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
5、练习式教学法。
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课堂小结。
6、尝试教学法。
出示尝试题(问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7、历史图示法
8、历史情境教学法
9、历史目标教学法
10、多媒体教学法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5)情感性原则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9、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10、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11、简述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主要是为教师以后编写教案改进教学,积累素材为教研提供信息作准备,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用精炼的语言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教案后。另外,教后记往往是教师在课后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语言必须简洁明了,有时一个词、一个记号即可。
12、简述说课的要求。
1.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1)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2)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3)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教法、学法—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5.说效果—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13、试述导入新课的功能和要求。 1、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功能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什么学) 承前启后,起过渡作用(学什么)
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怎样学)导入的问题要准确
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不单纯追求兴趣性 不牵强附会 生动感人不呆板
14、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1、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15、简述历史教学中结束技能的作用。
16、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17、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试述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2、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请分别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4、试论述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意义。
5、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试论述如何提高听课水平?
6、试论述历史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