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4 19: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

第一篇: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

目 录 2007年中国粮食发展概述 1 第一部分 粮食生产

一、2007年粮食生产特点及启示 8

二、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分析 12

三、2007年国家扶持粮食发展政策 15

四、2008年粮食生产形势展望 16

五、2007年油料作物生产情况及2008年发展趋势 18 第二部分 粮食流通

一、2007年粮食流通情况分析 22

二、2008年粮油流通形势分析预测 24

三、2007年粮油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25

四、2007年粮食价格情况分析及2008年预测 30 第三部分 粮食供求形势

一、2007年粮食供求分析与2008年展望 40

二、主要粮食品种供求分析 40

三、食用油脂油料供求形势分析 47

四、杂粮供求形势分析 49

第四部分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状分析及对策 52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评价 55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现状分析及对策 57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59 第五部分 粮食宏观调控

一、2007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执行情况 62

二、2007年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及跨省移库情况 6

4三、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65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与管理 68 粮食产销合作现状与展望 68 第六部分 粮食依法行政 粮食行业依法行政现状分析 72 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作用及成效分析 75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现状及对策 76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情况分析 8

1粮食收购资格情况分析 86

第七部分 粮食质量与标准

粮油标准制修订工作 90

粮油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 9

2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9

3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 97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点及对策分析 102

第八部分 粮食行业发展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 106

粮油加工业发展 110

粮油科技发展与创新 117

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22

国际交流与合作 128

会展业发展 131

爱粮节粮宣传活动 132

专 栏

一、2007/2008年度国际粮油市场回顾 13

4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粮食及油料形势预测 139

附 录

一、2007年大事记 14

4二、粮食行业统计资料 150

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978~2007年)1

51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1978~2007年)15

2全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1978~2007年)15

3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2006~2007年)15

4各地区粮食总产量(2006~2007年)155

各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2006~2007年)156

各地区油料作物总产量(2006~2007年)157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2~2007年)15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1~2007年)159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劳动力人均生产量(1980~2007年)160

粮食成本价格变化情况表(1991~2007年)161

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量(1978~2007年)162

全国主要粮食品种销售量(1978~2007年)163

全国粮油进口情况表(1980~2007年)164

全国粮油出口情况表(1980~2007年)165

后 记 166

1985到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图

(一)2007年粮食生产特点

1.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一)2007年粮食生产特点

1.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1056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8万公顷,增幅0.6%,粮食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68.4%。

2.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2007年粮食平均单产每公顷4748.3公斤,比上年提高3.1公斤,增幅0.1%,再创历史新高,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31.6%。

3.粮食总产连续第四年增产

2007年粮食总产50160.3万吨,比上年增产356.1万吨,增幅0.7%,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稳定增产。

4.优质专用品种快速发展

2007年四大粮食作物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优质稻谷面积2090.8万公顷,优质率72.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1466.0万公顷,优质率61.6%,提高6.4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1377.3万公顷,优质率47.1%,提高5.1个百分点;高油高蛋白大豆615.4万公顷,优质率70.3%,提高4.6个百分点。

表1-1 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单位:万公顷,%

5.三季粮食实现“三增”

夏粮增产: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87.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0万公顷,减幅0.3%;总产11757.3万吨,比上年增产101.3万吨,增幅0.9%;单产每公顷4374.5公斤,比上年提高50.5公斤,增幅

1.2%。

早稻增产:2007年早稻播种面积574.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6万公顷,减幅2.5%;总产3151.5万吨,比上年增产11.7万吨,增幅0.4%;单产每公顷5488.2公斤,比上年提高155.6公斤,增幅2.9%。

秋粮增产:2007年秋粮播种面积729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3.6万公顷,增幅1.0%;总产35248.4万吨,比上年增产250.7万吨,增幅0.7%;单产每公顷4831.4公斤,比上年降低14.5公斤,减幅0.3%。

6.主要粮食品种“三增一减”

稻谷增产:2007年稻谷播种面积2891.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9万公顷,减幅0.07%;总产18603.4万吨,比上年增产431.6万吨,增幅2.4%;单产每公顷6433.0公斤,比上年提高153.4公斤,增幅2.4%。

小麦增产:2007年小麦播种面积2372.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8万公顷,增幅0.4%;总产10929.8万吨,比上年增产83.2万吨,增幅0.8%;单产每公顷4607.7公斤,比上年提高14.3公斤,增幅0.3%。

玉米增产: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2947.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1.5万公顷,增幅3.6%;总产15230.0万吨,比上年增产69.7万吨,增幅0.5%;单产每公顷5166.7公斤,比上年降低159.6公斤,减幅3.0%。

大豆减产:2007年大豆播种面积875.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5.0万公顷,减幅5.9%;总产1272.5万吨,比上年减产235.7万吨,减幅15.6%;单产每公顷1453.7公斤,比上年降低167.2公斤,减幅10.3%。

7.增产省份多,主产省与非主产省均衡增产

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广西、新疆等8省(区、市)减产,其他2 3个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其中河北、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7省(市)增产50.0万吨以上。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0%,比上年增产22.0万吨;18个粮

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0%,比上年增产334.1万吨。

二、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分析

(一)2007年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变化情况

据全国价格主管部门成本调查机构对粮食主产区的调查显示,2007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但单产提高、价格上涨、补贴增多,种粮收益创历史新高。具体情况是:

1.单产提高

2007年主产区除粳稻因部分地区受灾单产略有下降、玉米因遭受严重旱灾减产较多外,其他稻谷品种和小麦单产均比上年提高。三种粮食平均(稻谷、小麦、玉米,下同)每亩产量409.7公斤,比上年增加5.8公斤,增幅为1.4%。

2.成本上升

2007年主产区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和现金成本分别为473.8元和259.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8.9元和16.6元,增幅分别为6.5%和6.8%。

具体情况:一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农用柴油价格上涨,每亩机械作业费比上年增加9.0元,增幅为19.3%;二是虽然2007年化肥价格比较平稳,但由于每亩化肥施用量(折纯)比上年增加4.1%,每亩化肥费仍比上年增加4.2元,增幅为4.8%;三是由于价格上涨,种子、农药、排灌三项费用合计每亩比上年增加3.9元,增幅为6.5%;四是由于劳动力价格提高,虽然每亩用工数量比上年减少8.1%,但每亩人工成本仍比上年增加3.9元,增幅为2.6%;五是由于种粮收益上升,用地需求增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每亩土地成本比上年增加10.7元,增幅为15.7%。

第二篇:粮食银行发展调研报告

经营模式创新,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关于北大荒粮食“银行”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前工办明电“2012”1号通知要求,针对确保‚强工‛三年攻坚战首战全胜重点针对的十四个议题,我们充分讨论了北大荒粮食‚银行‛在建三江经济开发区前进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特殊地位作用,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北大荒粮食‚银行‛的发展进行了调研。

坐落于前进农场的北大荒粮食‚银行‛,是北大荒商贸集团依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发展战略创办的藉以打造现代粮食物流平台的一种创新经营模式。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垦区粮食流通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垦区粮食是一季生产,秋收后农户由于还贷和备耕需要,不得不将粮食集中上市变现,使粮价向下波动,影响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农民缺乏储粮条件,水稻收获后堆放在自家的田间地头,损失严重;三是粮食外运集中到十一月和第二年三月之间,运输瓶颈十分严重;四是农民急需的生产资料、资金和土地租金无从解决,往往要高息贷款,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粮食‚银行”为了既能服务三农,又能实现三个维护(即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粮食安全)就应承担起农场粮食顺利销售这一重任。

粮食‚银行‛运营实质,就是粮食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把粮食这一特殊商品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以农民商品粮为基础,以粮食企业为载体,以银行的相关资源为补充,以电子交易平台为主导销售-1-

渠道,以‚四散化‛运输为物流方式,通过粮源集并、加工存贮、质押贷款、现货销售、电子交易、陆海联运的一体化保障性业务流程和专业化集约型整体联动,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构建,强化粮食物流产业化经营,破解粮食流通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难题,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跨越式同步提升。

北大荒粮食‚银行‛是黑龙江省首家的粮食‚银行‛。作为一种创新型经营模式,粮食‚银行‛汇集了收储保管、物流节点、交易平台、销售保障、融资借贷、仓储基地前移等方面的复合功能,粮食‚银行‛的建立,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持续跟踪报道,国内反响强烈。粮食‚银行‛自开业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粮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种粮农民利益‛。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通过民生银行的贷款搭建一个流通平台,解决农户卖粮难、卖价低、保管难、运输难、筹资难等瓶颈难题。具体运作方法是:农户和粮食‚银行‛签订存粮协议,办理粮食‚银行‛存粮卡,并把粮食送到粮食‚银行‛,通过粮食‚银行‛的检验员验质,检斤员检斤,再把粮食卸到指定的仓库,这些粮食的所有权归农户,存取自由。粮食‚银行‛为农户免费保管3个月,3个月以后收取保管费6元/吨,6个月后仍未取走,粮食‚银行‛根据市场行情和国家保护价与农户协商销售这些粮。如果农户通过粮食‚银行‛销售需向粮食‚银行‛支付15元/吨的手续费,买方付10元/吨;农户将粮取走,自行销售,需向粮食‚银行‛支付25元/吨的手续费。农户

存粮后,可凭所存粮食做质押贷款业务,并获得粮款60%的贷款。

粮食‚银行‛的创立,直接给广大储粮农户带来了更大收益。随着粮价上涨,2009年初,粮食‚银行‛的储户在春节后将粮食变现,比在2008年11月份出售,每吨增收近400元。以建三江分局为例,在粮食‚银行‛于2008年11月18日投入试营业之际,前进农场第四作业区的农户靳伟一次性存入粮食360吨、第十四作业区的农户王兴革一次性存入粮食430吨,春节后相继销售,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其他储粮户也都比秋粮刚上市时销售多收入5~20万元。在2010年春节前,粮食‚银行‛储蓄的粮食全部销售变现,农户比秋收时直接在田间地头销售合计增收8,000万元。近日,粮食‚银行‛的存粮户相继结算,虽然今年的粮食市场行情很不稳定,但大多存粮户相较于2011年年底粮食价格仍增收几万元不等,由此他们对粮食‚银行‛更加认同,建议多开营业网点。

粮食‚银行‛运行三年以来,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存粮踊跃,赞誉颇丰。2009年,通过粮食质押,存粮农户就已从大连民生银行取得相当数额的抵押贷款,缓解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资金带来的压力。粮食‚银行‛在为存粮农户储存粮食的同时,还坚持自营粮豆,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粮食‚银行‛是免费为存粮人保管三个月,又可为国家节省数额巨大的收储资金及利息,由此也不难看出:粮食‚银行‛在服务‚三农‛进程中,不愧为粮食企业模式创新的导航仪、种粮农户增收提效的助推器!

目前,内蕴着现代粮食物流的集并与复合功能并直接突显为以网点收购为基础、集并仓储为后援、质押贷款为延展、电子交易为骨干、现货销售为主体、陆海联运为保障的粮食‚银行‛运营体系的创构已经完

成,面向垦区内外,正在大面积推广。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中心新闻采访部农业组记者蒋树林、张春喜在上级领导陪同下,来到北大荒粮食‚银行‛对存粮农户进行了采访。记者现场采访了农户李权,问将粮食存在北大荒粮食‚银行‛有什么好处,李权满怀喜悦地回答说:‚粮食‚银行‛解决了我们的卖粮难、卖价低、保管难、运输难的问题,减少了粮食在田间地头的损失,还能办银行贷款,为我们解决急于还贷和备耕的需要,粮食存在这里价格降了就按保护价计算,粮价涨了的时候出售就按涨的价计算,真正使粮食卖上好价钱。‛农户李权还说:他已存了两年了,增收了十万多元。这些都是农户们的肺腑之言,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收益、企业获益、银行受益、国家满意‛的运营主旨。

粮食‚银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营灵活的策略优势,这是其它粮食收购企业无法比拟的。这几年,在商贸集团和粮食物流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下,看准时机,抢前抓早,在粮食未成熟前,公司为了确保完成总公司下达任务,多次往返于各农场铺设网点,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粮食‚银行‛的发展,为去年顺利完成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粮食刚刚收割,分公司就兵分几路,下农场、去连队、搞调研、和农户交流,发放粮食‚银行‛宣传手册、宣传单,调查存粮人的意愿,讲解粮食‚银行‛的优惠政策,扩大粮食‚银行‛的知名度,使农户从不知到认知,最后认可。

在收粮期间,我们分公司所有员工都以‚我是粮食‘银行’人‛为自豪,工作上兢兢业业,服务上热情周到,做到送粮车随到随卸不压车,有的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还有就是我们的人性化管理,对待农户视为上

帝,因为只有他们送粮,我们才能收到粮,因此我们分公司成立了小食堂,农户饿了可以去吃热呼呼的饭菜,设立了小药箱,农户和装卸工人有感冒发烧和小擦伤可以随时去用药。通过这些细微的举措,让农户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保证了去年的收购任务,粮食收储量达16万7千吨,实现销售收入5个亿,利润总额1000万。粮食‚银行‛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发展。经过三年的成功运营,总公司把我们的做法复制到其他分公司,为总公司全面广泛开展粮食‚银行‛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粮食‚银行‛在商贸集团和粮食物流公司的领导下,通过利用现有装卸设备和基础设施对粮食进行专业科学的集并和仓储管理,与大连北良港、营口港及锦州港协作建立陆海联运节点,优化运输路径,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的套期保值、现货交易、拍卖交易等功能对粮食进行保值和销售。通过粮食物流全国各个销售公司对粮食进行统一销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粮食物流保障体系,保证粮食的收、储、运、销的有序开展,从而创建起一条从主产区到主销区的一体化粮食物流供应链。

下一步,我们要和米业合作,把我们收的粮食‚银行‛粮快速变现周转,使我们企业和米业共赢,快速发展,同时与农民合作社合作,争取把合作社的粮收入囊中,使粮食‚银行‛真正做大做强,为国家的粮食事业贡献力量。

北大荒粮食‚银行‛

2011年3月10日

第三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

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1.3亩。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16.97亿亩降到15.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

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

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为此,建议实施“节粮工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粮食收获、运输、储存、收购、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并形成节粮惜粮的社会风气。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第四篇: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近几年粮食供求趋紧,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历届政府都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也是长期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哪些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在21世纪初期如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生产自给能力、进口能力和储备能力等,还包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安全营养德国方面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的有效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

(一)指标

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外贸依存度。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存度。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己实现粮食自给,即粮食安全水平较高。(2)粮食储备水平。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即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3)粮食产量变异系数。一般将一定时期内历年粮食产量的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称为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愈

大,粮食产量愈不稳定。粮食安全程度较差。(4)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可显著提高一国或一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二)内容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口(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还有一个食物自身安全问题。主要是不因食物自身的不卫生、污染、病毒感染等,而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

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曾被史家多次称颂。白居易《忆昔》中描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然而,就像另两部文学作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所描述的那样,粮食少了固然可怕,可以把一个顽强的农妇彻底击倒;粮食多了同样会带来灾难的结果,让那些“旧毡帽’’们痛不欲生。粮食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0—80年代年均近15%,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而1996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平均为16.5%。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比国际水平偏高。白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仅为2017卡路里,低于25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2200卡路里的消耗量:截至2001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已达2963卡路里,比原来增加47%,高于28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营养摄入和食物品质也有所改善:中国是在降低绝对和相对营养不良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国家。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两对矛盾:一是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二是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新的量的问题,因为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因此,尽管中国当前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但从中长期看,还是

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注重始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重点进行了总体部署。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列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三大基本任务,即: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在主要应该达到的30个量化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1万亿斤)左右”为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浪费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五、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虽然基本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但从2004年起,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小麦、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大增,且国内粮食仍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主产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非常明确我国粮食生产季节规律,亲自过问夏粮生产,深人生产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夏粮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政策支撑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粮食价格支撑。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学术界讨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时,曾经有一个判断,即我国的粮食存在着“天花板价格”,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价格不能超过国际市场粮价,否则,就不会有竞争力。多年的实践证明,世界粮食价格是在美、加等土地资源充裕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这些国家完全相反,因此,粮食价格必然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其特点可能是根据经济实力而逐步上涨。(2)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主要是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3)产业化支撑。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体系,让粮农从流通、加工等环节中获得部分利益。

(二)依靠科技进步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把科学技术作为增产粮食的最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护相对平衡与协调。

必须树立“食物安全”的观点,统筹规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着眼于领土的食物利用,也要着眼于领海甚至公海的食物开发;既要考虑满足当前的食物需求,也要考虑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

(三)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而减少耕地1亿多亩,由于比较利益的原因,这个比例在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10个省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的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在中国耕地面积很难增加而且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的粮食被增长的人口所抵销,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减低。由此可见,如不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就难以解决。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反之,如果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人类的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类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四)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要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就要求迅速建设和完善以粮食期货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粮食市场体系,尽快上市大宗粮食期货品种;完善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地区内的粮食调节通过区域性市场来进行解决,奠定良好契约经济的市场基础;加快粮食市场化趋势改革,加快粮食主产区粮食直补改革,使粮食购销市场化尽快实现;建立良好的粮食预警机制,对短中长期的粮食产量、储存、消费作

出正确估价,改变所谓的粮食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安全,消费数量越多生活质量越高等不合实际的观点,真正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新体系,进一步放开对粮食购销过程的控制,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公开国家粮食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粮食的生产、储存与销售。健全国家食品质量法规和监控体系,建议参照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修订《食品卫生法》或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法规。

(五)搞好国际合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保持了高于95%的粮食自给率,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代价。今后,可以考虑进一步改革粮食外贸体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更有效地调剂粮食余缺,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包括为增加生产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准人,提供合理而可预测的农产品价格趋势信息,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和贸易变化的监测,在农产品贸易、资源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等领域展开区域合作等。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第五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从全球来讲,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分析了粮食安全的含义及问题,探讨了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及三个含义,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1983年4月,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充实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20多年以来,这个概念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但其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几经演变,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包括要做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曾被史家多次称颂。白居易《忆昔》中描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然而,就像另两部文学作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所描述的那样,粮食少了固然可怕,可以把一个顽强的农妇彻底击倒;粮食多了同样会带来灾难的结果。粮食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0~80年代年均近15%,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而1996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平均为16.5%。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

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比国际水平偏高。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仅为2017卡路里,低于25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2200卡路里的消耗量。截至2001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已达2963卡路里,比原来增加47%,高于28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营养摄入和食物品质也有所改善。中国是在降低绝对和相对营养不良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国家。在1990~1992年和1998~2000年期间,中国营养不良人数减少7000万,比以前降低7个百分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特别是1996-1999年,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千克,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9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进入2000-2001年,由于种种因素,全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已跌至4.31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350-370千克之间,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其中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有三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一时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代名词,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三是“卖粮难”,政府以保护价收购,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受伤害。中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2004年,“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全国上下最为关心的大事。

近两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可喜态势。2005年,作为食品来源的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除早稻受气候影响减产外,夏粮和秋粮都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吨,比上年增长3.1%;粮食亩产309公斤,再创历史新高;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975亿吨,这是继2004年4.695亿吨、2005年4.84亿吨之后又一丰收年,也打破了1985年以来粮食生产“两丰一歉”,没有连续三年提高的纪录,是2006年的一个亮点。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全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增长14.2%,高于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是党和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农民的福音。2006年加大“三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全国粮食直补资金142亿元,比2005年增加约10亿元。这些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8亿亩,增长1.1%。其次得益于粮食主产区气候条件较好,科技进步和粮食品种优质率提高,促进亩产增加。虽然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但是粮食主产区气候条件较好,适宜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一定实效。据农业部初步统计,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1%、55.2%、42%、65.7%,综合优质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两对矛盾:一是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二是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新的量的问题,因为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因此,尽管中国当前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但从中长期看,还是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注重始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重点进行了总体部署。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列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三大基本任务,即: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

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在主要应该达到的30个量化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1万亿斤)左右”为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浪费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三、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虽然基本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但从2004年起,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小麦、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大增,且国内粮食仍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主产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非常明确我国粮食生产季节规律,亲自过问夏粮生产,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夏粮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政策支撑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粮食价格支撑。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学术界讨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时,曾经有一个判断,即我国的粮食存在着“天花板价格”,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价格不能超过国际市场粮价,否则,就不会有竞争力。多年的实践证明,世界粮食价格是在美、加等土地资源充裕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这些国家完全相反,因此,粮食价格必然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其特点可能是根据经济实力而逐步上涨。(2)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主要是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3)产业化支撑。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体系,让粮农从流通、加工等环节中获得部分利益。

2.依靠科技进步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把科学技术作为增产粮食的最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

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护相对平衡与协调。必须树立“食物安全”的观点,统筹规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着眼于领土的食物利用,也要着眼于领海甚至公海的食物开发;既要考虑满足当前的食物需求,也要考虑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

3.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而减少耕地1亿多亩,由于比较利益的原因,这个比例在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10个省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的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在中国耕地面积很难增加而且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的粮食被增长的人口所抵销,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降低。由此可见,如不控制人口增长,粮食问题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就难以解决。反之,如果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人类的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类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4.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

要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就要求迅速建设和完善以粮食期货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粮食市场体系,尽快上市大宗粮食期货品种;完善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地区内的粮食调节通过区域性市场来进行解决,奠定良好契约经济的市场基础;加快粮食市场化趋势改革,加快粮食主产区粮食直补改革,使粮食购销市场化尽快实现;建立良好的粮食预警机制,对短中长期的粮食产量、储存、消费作出正确估价,改变所谓的粮食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安全,消费数量越多生活质量越高等不合实际的观点,真正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新体系,进一步放开对粮食购销过程的控制,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公开国家粮食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粮食的生产、储存与销售。健全国家食品质量法规和监控体系,建议参照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修订《食品卫生法》或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法规。

5.搞好国际合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保持了高于95%的粮食自给率,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代价。今后,可以考虑进一步改革粮食外贸体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更有效地调剂粮食余缺,进而保障

国内粮食安全。包括为增加生产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提供合理而可预测的农产品价格趋势信息,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和贸易变化的监测,在农产品贸易、资源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等领域展开区域合作等。尽量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下载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研究学习报告 题目: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国家粮食主产区的责任意识,狠抓粮食生产......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产省,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四......

    粮食报告

    粮食报告 在从前,在饥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粮食储备企业改革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也同样如此。**县粮食储备企业承担着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和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职能,对稳定地区粮食市场......

    粮食安全及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及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根据《关于围绕粮食安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西粮[2009]41号)要求,我局及时组织人员于2......

    浅谈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粮食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发展。所谓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4年12月 目录 一、新闻事业概况 二、公共管理体制 三、传统媒体发展 四、新兴媒体发展 五、媒体融合发展 六、队伍构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