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
文章标题: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
——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系列谈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提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的他律和每个人的自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精神培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汇集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
第二篇: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
——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系列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提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的他律和每个人的自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精神培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汇集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篇: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文章标题: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提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的他律和每个人的自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精神培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汇集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第四篇: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发展先进文化,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执政党在确立和谐社会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中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当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这种正确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制度安排,也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自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际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其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社会公平分配的调控机制,社会各阶层人员享有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其三,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它应当成为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目标和最终旨归。这种认识已经上升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成为我们党制定社会发展模式的指导方针,这就从制度安排、执政方略和社会成员认同方面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种可能。
发展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首先,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经济各部类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第三,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同时,先进文化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科学成果,同时又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第四,发展先进文化同样有赖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如其他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体制机制和成功做法,做到为我所用。
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等十分重要。通过发展先进文化,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可以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
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同时,还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等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第五篇: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员是构成党的组织的细胞。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国家和社会所起的整合、凝聚、引导作用上,表现在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表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每一个个体即党员的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依据广大党员的思想共识来制定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实践活动来贯彻的;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广大党员结成的组织体系来发挥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广大党员为桥梁来连接的,也是以每一个党员的形象来促进的;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及其能力,是由广大党员在不同岗位的执政行为组合起来的,也是由每一个党员的具体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因此,党的先进性与党员个人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人的表现来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我们党,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
8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的队伍的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在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如果没有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党的先进性。没有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少党员距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作风不正,弄虚作假;有的品质败坏,投机钻营;有的思想蜕变,腐化堕落;特别是不时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党的先进性要么“不适应”,要么“不符合”,严重的还背离了党的先进性,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问题。要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增强党员作为先进分子的责任感,检查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员修养,纯洁党的队伍,清除不良分子特别是腐败分子,切实解决目前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与执政要求还“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先进性。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好八项义务,行使好八项权利,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各个领域,真正成为社会的表率、群众的表率。党员要如此去做,领导干部更要如此去做。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和发扬了先进性,我们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也就能够大大增强。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搞好这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使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够有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