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

时间:2019-05-14 19: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

第一篇: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

一对一高效提分官网:

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 第一集

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曾感动无数中国人。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守候在电视机前将这部让人“垂涎三尺”的纪录片看了又看了吧,那么,不妨来试试看英文版的舌尖吧,同样有着抓耳的男声配音,加上并不太难的英文翻译,也是闲暇时练习托福听力的好素材呢!各位吃货到了国外,向外国友人介绍起中国美食的时候也知道该怎么描述了吧!

一、美食中英对照

黄馍馍:yellow steamed bun

葱油椒盐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s with scallion and spicy salt 干炒牛河:stir-fried rice noodles with beef 腊汁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

羊肉泡馍: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 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noodles

端午粽子:zongzi

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 扁豆焖面:braised noodles with lentil 清明团子:sweet green rice ball

下面新思达武汉托福培训学校为大家整理了部分对话的中英文版本,仅供大家参考:

Episode 2The Story of Staple Food《主食的故事》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China has diverse natural, conditions across its land.As a result,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s enjoy absolutely different but rich staple food.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the diverse staple food provide energy for human bodies.Moreover, they influence people's feelings towards the change of four seasons and enrich the lives of the Chinese.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The Ding Village in Shanxi is the most ancient village in the Central Plains.Housewives here are best at making food out of flour.Local people call the powdered cereals as flour.Cereal processing has a history of over 10,000 years.The most ancient millstone was unearthed just nearby.Today, millstones of the same shape are still being used.Millstones grind up cereals into powders.Sieve out the coarse grains.Then the real flour food appears.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Rich in mountains while lacking rivers, Shanxi is scarce in its vegetable varieties.Housewives cannot do much to enrich the non-staple food.So they figure out different ways of making flour food to increase the family's appetite.Flour is processed into various delicacies on the table.These diverse and delicate foods remind people of the women's nimble fingers and rich imagination.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When the women in the Ding Village are busy preparing a birthday feast, a fragrance of flour floats out from a cave house on the loess plateau.Huang Guosheng, a Suide native, just got a tray of yellow buns steamed.Processed by Huang, the glutinous millet becomes sweet and tasty.From the lunar November on, he would ride 1.5 hours to the county town every three days to sell the buns.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Suide County sits in the hilly-gully areas in Northern Shaanxi.Today, minor cereals and wheat are the main ingredients on the table.Local people make them into diverse dishes.Suide is rich in the glutinous millet resources.The yellow steamed buns are made with this main ingredient.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Due to its drought-enduring nature, glutinous millet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rop on the loess plateau.It was planted along the Yellow River regions more than 8,000 years ago.If the glutinous millet is directly steamed, it doesn't taste good enough.But it used to be the most popular staple food for people in Northern Shaanxi.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There are two types of glutinous millets, the hard and the soft.Huang Guosheng mingles the two based on this proportion: 70% hard glutinous millets and 30% the soft kind, dip them in water over a night and then grind them up on a millstone.Then he would use a sieve to get rid of the rough grains.Huang firmly believes that the glutinous millet powdered by a machine lags far behind those ground up on his millstone.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Fried glutinous millet produces natural fragrance.That's a recipe that Huang feels most proud of.After kneading the glutinous millet flour, Huang would put it in a big jar for fermentation for a night.Experience taught Huang to wrap up the jars with quilts to make the buns tastier.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Huang's home, a cave house, is the most traditional dwelling forma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4,000 years.For the hardworking farmers here, their basic wish is to renovate a cave into a home and marry a wife.That's how a life gets complete.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Huang and his wife can make 700 buns every time.Grinding up, kneading and fermentation, the whole process takes 3 days.The couple works from 3 a.m.through 9 p.m.Huang's buns are good-tasting.And Huang is an honest businessman.One yuan for each bun, no bargain.In the coldest two months of a year, Huang can sell 15,000 buns.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st, he can earn 8,000 yuan in a winter.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住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Huang has a son and a daughter.Both have settled down in the city.They no longer work on the farmland.But Huang doesn't want to leave.Living in his cave house and eating the food he plants, Huang feels satisfied with his wife.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gain food and clothing from the five cereals.The feel of satisfaction brought by these carbohydrates is just provided by millions of hardworking farmers like Huang.秋季,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 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In autumn, the ripe wheat decides the basic color of the land in North China.Whea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through the Hosi Corridor.As it contains rich nutrition, it has been the most vastly planted crop in North China after a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over 4,000 years.This species originated from West Asia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aple food for the Chinese.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份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After the wheat flour ferments, people bake them in a specially-designed fire pit.This type of round pancake contains little water and can be preserved for a long time.They're the indispensable staple food for Uyghur families in all seasons.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In Kuqa, Xinjiang, people celebrate the Corban Festival with delicacies.Naan is the most favorite staple food for Uyghur people.The name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Persian and has a history of over 2,000 years.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 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When they first emerged, steamed buns were called Chui cakes and steamed cakes.They are the most popular staple food in the Central Plains.Ancient Chinese people were inspired by the water boiling food theory.They made China the earliest country to cook with steam.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宁夏固原,回乡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更多精彩猛戳: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解说词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地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元。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炙烤就会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酽【yàn】香,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

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凌晨3点,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那种神奇的菌子。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沙壤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毕现。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儿怪。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升。一个夏天上万元的收入,使牧民在雨季里变得异常辛苦。松茸收购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48个不同的级别,从第一手的产地就要严格区分。松茸保鲜的极限是三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个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卓玛挤在人群中,上午捡来的松茸品质一般,她心里很着急。刚刚过去的一天,卓玛和妈妈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但是换回的钱很少。错过雨季的这一个月,松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全家人期待明天的好运气。

云南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从每年的11月开始,干燥而温暖的风浩浩荡荡地吹上半年,等到5月底,雨水才抵达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大雨让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都迅速疯长出来,但是杂菌不能引起卓玛和妈妈的兴趣。大雨是自然给的礼物。在相同付出的时候,好的运气带给卓玛更多的收获。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村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松茸的味道虽然独特,但是流行在餐桌上不过30年。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取最新鲜的冬笋切寸段,下重油,加各种调味料,即成为江浙一带最常见的家常菜。

在中国,有很多人依靠竹林生活,他们也是了解竹笋的高手。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

在这一片了无生机的土层之下,正有冬笋萌发。冬笋时令性极强又难以保存,一棵冬笋去掉笋衣之后,可食用的部分所剩无几。中国厨师爱它,也是因为笋的质地单纯,极易吸收搭配食物的滋味,尤其是与肥腻的肉类脂肪可以形成美妙的平衡。

浙江的老包找笋,先找到4年生的竹子,顺着竹鞭挖,找到笋之后轻刨轻取,不伤根。笋取出来,要盖好土,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东部的浙江一路向西南1500公里,就走进柳州盛夏的竹林。阿亮是广西人,他的竹林里生长的是大头甜笋。通常而言竹笋破土而出见风则硬,如果不及时采挖就会苦涩变老。阿亮家的笋属于夏天生的鞭笋,口感远不如冬笋鲜嫩,但这种笋正是用来制作柳州酸笋的原料。

黄豆酸笋小黄鱼,地道的广西风味菜,将长不大的小黄鱼事先炸透,与黄豆、酸笋同炒,这是一道非常开胃的下饭菜。

在柳州当地有一种叫螺蛳粉的小吃中,酸笋是最重要的辅料。

阿亮家的大头甜笋砍下来已经快两个小时了,这时候笋达到呼吸作用的高峰,4个小时后,这两筐大头甜笋都会软化腐烂。阿亮全家手下的速度都加快了。

阿亮每天睡觉前要查看自家的酸笋坛子,他透过光看一下酸笋的成色。儿子告诉他明天有人要来买酸笋,但是这些笋至少还要3天才能出缸。他打算推掉客人的订单。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咸猪肉、冬笋各放一半,在柴锅中煸炒,加高汤慢炖,咸肉的腌味和冬笋的鲜味相互交融。在这道被称作腌笃鲜的江浙菜中,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的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再过一个节气,春笋即将取代冬笋,继续成就精彩的腌笃鲜。

其实,除了新鲜食材,有时成就美食的调味料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在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诺邓盐做的血肠,腊制过程不长,一周后就可以享用。

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正在小溪边搭建一个土灶,这个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水是卤水,熬盐的原料。

这口盐井已经在诺邓村里存在了上千年。生产食盐,为的是制作诺邓当地独特的美味。经验让老黄马上认出一条成熟的诺邓火腿,火腿3年前上好了盐,已经在这里彻底风干了。3年的时间,火腿上的脂肪已经氧化成了特殊的美味。

火腿要用刀解开,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吃法,贴近中间骨头的肉是最好的。3年以上的诺邓火腿可以生吃。

莴笋炒火腿,选肥瘦均匀的火腿和新鲜的莴笋同炒,放入大蒜调味,荤素搭配,是诺邓当地的家常菜。

中午气温升高,盐井边上的土层里析出的盐分增多,吸引着附近的牲口。树江的盐已经熬了4个多小时,结晶渐渐形成。诺邓井盐中含钾,利于健康,而且口味清淡,是制作火腿最好的选择。

过了模子的盐,重量被固定下来。这样精准的计量方式说明,盐曾经是诺邓最重要的商品。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树江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高原上的猪不是一般的大路货。顶级的诺邓火腿可以长出完美的油花。

制作火腿炒饭,热热的米饭混上肉丁,用手趁热团在一起,使得米香肉香混合起来,趁热吃味道最好。

每年冬至到大寒,是老黄父子制作火腿的最佳时间。诺邓在海拔1800米左右,位置恰好在河谷中江水转弯的地方,这种温润的气候,最适合火腿的深度发酵。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进行。山区的气候总是变化无常,等到天晴气温低,就是最佳的时机。树江已经做了十年的火腿,但是手艺远不如父亲。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自制的诺盐均匀地覆盖在火腿上,反复揉压。

手工制盐的过程繁复,这让老黄对每一粒盐都珍惜有加。今天的人已经很难体会食盐的珍贵。交通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盐成为成本极低的商品,但我们仍然认为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特殊礼物。

海拔1800米的河谷渐渐温润起来。从现在起,上千条诺邓火腿开始长霉,这种霉菌,即将伴随着火腿的深度发酵,藏匿在深山里的美味正在慢慢生成。

10月,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进入秋季,湖北省内邻近长江的湖泊水位开始逐渐下降,这个自然的规律,使得人们有机会接近湖底的世界。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湖水下降的时候,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开始迎接一项艰苦的工作。对兄弟两人来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在眼前。圣武和茂荣要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深深的淤泥中,要想挖到并不是容易的事。茂荣挖到的植物根茎就是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

挖藕要有耐心和技巧,才能取出完整的一段藕,摸清楚整根藕的走势与长度,然后再逐段地清除淤泥。藕断了就破了卖相,灌进了淤泥就更卖不出价格。所以每一个挖藕人,都要小心地把藕完整地挖出来。

藕是一种含淀粉丰富的蔬菜。湖北产藕,湖北人更会吃藕。制作藕夹,藕去皮,切成薄的连刀片,用筷子夹肉馅儿塞入藕内,使肉馅儿能够均匀分布,藕夹入面浆,挂上面糊,油温炸至金黄。

藕是一种饱含了人工劳动的自然食材,因此,附加在藕上的价值要比其他蔬菜都高。要想得到藕,惟一的方式就是用人力来挖。无论多么大的藕田,也没有任何机械化的采藕工具。

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无为赶到有藕的地方。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们懂得,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去年春节前,莲藕的价格不错,这吸引了大批的职业挖藕人来到嘉鱼。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在湖北,藕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煮汤,这是武汉及鄂中一带的家常菜----莲藕炖排骨。在湖北,几乎所有人家在每月都要煨一两次排骨藕汤。选肉厚的猪胸骨切块儿放入砂锅,烧开后小火煨一小时,将新鲜的藕刮皮、洗净、切块儿入汤,先猛火,滚开后,小火煨半小时即成。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的场面年年上演。

几个月后,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另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季节的开始。干燥的空气,极度的低温,使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的淡水湖早早封冻,但一场精彩的收获,正酝酿在冰湖之下。

北京的餐厅,后厨正在开始制作每天最叫座儿的招牌菜----鱼头泡饼。精彩的大鱼头,来自几百公里之外的东北。取一大锅,不用油煎,只用事先做好的高汤煮炖,鱼头在锅里大概炖25分钟,烙饼要刚刚烙好的为最佳,最后大火收汁儿。

吃鱼头是中国人的专利。好的鱼头,要比鲜鱼的价格高出很多。

凌晨4点,查干湖的渔民趁夜色出发,棉袜子、毡嘎达(鞋子)、狗皮帽子。夜晚赶路,向选定的下网地点出发,要知道现在脚下已经不是陆地,而是冰面。赶车的人最害怕遇上没有封冻的裂缝,人和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丢掉性命都是有可能的。

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说话。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个小时。今天阳光明媚,冰下的含氧量提高,鱼群的密度会很大,长达两千米的渔网很快沉入水底。冰下的温度是零下4度,这样的低温中,鱼群会聚集不动。但是定位不准,坏运气也会像传染病,蔓延好几天。

渔工们各自干着活,没有人讲话,焦虑和紧张弥漫在冰面上,厚重的衣服使简单的动作变得异常迟缓。

渔把头很在意今天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因为这关系到他在众人中的威信和面子。石宝柱,今年77岁,经验丰富,是当地很有名望的渔把头。

冬捕者正在将绞盘固定在冰面上,再把大绦缠在绞盘上,通过牲口的拉力,拉动冰下长达两公里的捕鱼大网。惊人的一幕开始了,渔网在透明的冰面下缓缓地移动,能够看到冰下走网,意味着光照正好,冰层的厚度恰到好处,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

快过年了,按***俗当地要有一次祭湖祭鱼的活动。游客的需求和商业的参与,让眼前的仪式变得更加隆重。石把头作为主要演员,也要上台表演。眼前的场面和老人记忆里的祭祀有很大差别,但他还是虔诚地祈求湖里的神仙恩赐来年的丰收。

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水底的世界被整个地打捞了起来,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馈赠。

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两公斤以上。只有老把头知道,这正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

冬捕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郭尔罗斯蒙古族有一句话叫做“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刚出水的大鱼正在石把头家里准备迎接除夕。依照老传统,年夜饭还是一桌全鱼宴。隆重的晚宴中,鱼是绝对的主角。

女婿做得一手好菜,是家里的大厨,完成全鱼宴上的14道菜,穷尽了他的全部手艺。重头戏是垮炖杂鱼,一定要用上东北的大酱调味。先炖透胖头鱼,再依次放进几种杂鱼,混搭的感觉,像极了东北人的率性和直截。

家里的孩子陪着老人一起喝酒,辛苦的一年过去了。鱼鲜混杂的味道,弥漫在查干湖渔村的夜晚。

湖水的馈赠固然养育了依水而居的人们,然而海洋更是许多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水世界。广西京族三岛上的渔民,曾经用高跷捕鱼的方式得到浅海的鱼虾。鱼群通常在西南季风来临的清晨和傍晚活动。这个高度借助一副高跷,再撑开渔网作为支点,可以有效地将近海的鱼虾一网打尽。

站在海岸线上,总会有资源将尽的感慨。以前很发达的高跷捕鱼,现在逐渐成为民俗旅游项目。在京族的万浘渔村,这是最后5个会高跷捕鱼的人。

对于海边的人来说,更深的诱惑还在深海之中。中国拥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是捕鱼的地方离开海岸越远,危险的系数就越高。

走进妈祖庙祈福,意味着新的航行马上开始。海南人林红旗是远洋捕捞队的船长。冬天里,林船长的渔船已经准备好柴油、食物和淡水,即将从三亚的海港启航。船上的20个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不断减少的鱼群让船长林红旗承担着一无所获的风险,但是,船长知道,自然的馈赠时常不遂人愿,机会还要靠自己去把握。

傍晚,船长捉到一条狼鱼。简单切块后,可以看到狼鱼翠绿色的骨头,只有用清水一煮,味道就很鲜美,配上方便面,成就了一顿可口的晚餐。但是,船长的晚餐吃得并不平静。灯光引来了鱼群。打捞了整整两个小时,拉起来的渔网空空的,只有一些水母。没有收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压力都在船长身上,半个月之后再没有收获,林红旗必须对船员有个交待。

出海的时候,船员会带上一些马鲛鱼作为食物。马鲛鱼用盐腌好,可以储备很久。腌制剩下的鱼头和鱼尾加上酸菜,可以做成美味的酸菜鱼汤。

南海是中国最大最深的海洋,这里有22个岛屿和7个沙洲。岛上的红螺直接用海水煮熟,味道鲜美无比。渔民们到西沙捕鱼,遇上恶劣的天气就要靠岸休整。远洋捕捞的成本很高。今年的捕捞季节,林红旗已经出过两次海,亏损了好几万。这次的航程已经过去了好几天,还是一无所获,他的压力越来越大。

希望都寄托在林红旗身上,他是船长,鱼群的位置全凭他的判断。

从一无所获到一日千里,靠大海谋生的人们又一次获得馈赠。但是,一年中能出海的机会只有半年,大家必须抓紧时间。

渔民们独特的庆祝方式就是做一顿丰盛的海鱼午宴。香煎马鲛鱼不用添加任何多余的调料,完全原汁原味。池子鱼要跟蒜一起红烧。炮弹鱼肉质细腻最适合做汤,加上酸笋一起煮。船上做菜保留了海鲜最原始的鲜味。

林红旗载着一船鱼回到了陆地,但他知道这只是短暂的停留。人们未来将如何适应海洋环境,只能静观其变。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傍晚,圣武撑着船回到岸边,他要把今天采到的莲藕用苫布盖起来。

新年的第一天,石把头独自上冰。春天50万斤鱼苗将会重新投放到湖里。老人仍然期待冰湖里的馈赠。

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

第三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解说词

第一集脚步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这么小!”在山林里挖天麻的白马占堆说。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又断了。”白马占堆说。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

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跟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千万别害怕,眼睛往上面看,抓结实别慌。”父亲在树下朝白马喊道。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

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真是又好吃又营养,好久没吃到了。”父亲笑着说。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10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

“走嘛”老谭对司机催促道。

老谭是职业养蜂人。20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

每年清明,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

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

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是老谭心里毫不轻松。毕竟,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

4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

“老黄历是不能翻的。你去年走去对,今年你走去不一定就对。究竟那个地方是如何,根本不知道。所以前面的路是黑的。”老谭说。

20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

“我跟老谭订婚的时候,他跟我说这个养蜂出去旅游了,又好耍又浪漫。结果我跟他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妻子说。

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止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

1乡味道。

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变得生趣盎然。

“慢慢地来!”“我晓得慢慢地来。”“她的急性子我的三炮火(坏脾气)。”妻子甚至会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豆花儿。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最开胃的美食。

“四川的耙耳朵(惧内)还是有一定的好处。女同志行嘛,不仅是半边天,可能是大半边天。”

“离了我你就不能吃饭喽,掌握不到做饭。谭光树你想吃我给你做,还没做出来你就假模假样表扬我。”

“的确是四川女人能干。”

通过加热,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

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简陋的帐篷里,一幕奇观开始呈现。

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

“老谭你来看这豆花,跟家里是一模一样的,汤都是清清亮亮的。”

“大功告成。”

“今天的豆花很漂亮。”

“烫起吃(趁热吃)很舒服,巴适(舒服)!”

“你平时冒我的火的时候像今天吃豆花一样温柔就对了。”

“贤妻良母。”

“贤妻良母。”

“四川基本上都是女人当家。”

“老谭就是耙耳朵(惧内)。”

丰盛的一餐,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全部家当,重量超过10吨,天黑前两小时必须全部装车。因为工作,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长达11个月。父母的奔波给两个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安稳的生活。

“养蜂的乐趣就是这一点,自由。不受人约束嘛。我们就是享受这一点自由。”妻子说。

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携带蜜蜂一路迁徙,而另一种候鸟式的人群却轻装上路,只带着他们的双手。

秦岭北麓,麦子熟透。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

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然而,要一尝最为原始古朴的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

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

“不能哄你下苦人(出力的人),不能亏你。”

“能行能行。”

“下了苦(辛苦)了把这钱拿上。”

“可见了钱了,挣了钱了。”

“下了苦了,应该的。”

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3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麦筋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

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

“咱都是庄稼人,出门人,不客气。”

“好好。”

“家常便饭。”

“行行,好。”

老汉请麦客吃裤带面,招呼大伙说。

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需的苷糖。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一天劳动10小时,每人割1亩多地,最多收入200元。“现在最高的收割机才是100块钱,你要200,哪有那个价钱?”农户问道。

“那收割机是机器,那油一加噔噔噔噔跑了,那人才一把一把割的。”麦客回答。

“关键你说这价钱已经太离谱了,市场根本没有这个价钱知道不。”农户说。

“挣上两个钱,回去给孩子买个啥,回去还还账。挣下些钱,买些东西,吃一吃,喝一喝,花一花,咱们就开心了。”麦客说。

这次出来十几天,收入还不到1000元。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很久以前,人的生存习惯已经从狩猎改为采集,但只有一个例外。

海洋,人类最后的狩猎场。有科学家预言,50年内,海里的鱼会被全部吃光。而浙江渔民杨世橹认为,靠海吃海的日子,只能再维持10年。

3个月的休渔期过后,东海迎来开渔的第一天。这种小船被称作夫妻船,它是渔民的双脚。4小时行驶60海里,夫妻俩撒下第一网。

三门湾位于浙东沿海,鱼类资源曾经极度丰富。临近农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较弱,开始晕船。

但凡出海,除了打鱼,烧火做饭等杂务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

白蟹油炸,水烧开放入挂面。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将是6小时的繁重工作。

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

“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妻子说。

起锚,收网,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20个小时。拉出水面,景象令人失望。

终于发现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

6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他海获,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

“我一家三口都靠这条船。没有这片海,没有我们讨海人的生活。”杨世橹说。

50公斤海获,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10个小时内,这些海蟹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

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搜寻的时间超过半天,饶长清还是一无所获。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老汉已经守候了8个多月。现在终于到了季节。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

小花菇,枯树上寄居的真菌,香菇中的王者。如今,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品相极佳。但老汉清楚,那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

“野生的,别看它长得颜色要差一些,外观要差一些,实际上它营养高。味道好,香!”饶长清说。

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缘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

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干燥过程暗藏玄机。

炭火烤房里,是人工栽培的香菇。事实上,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奥妙就在于,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至于野生花菇的干燥,老汉更喜欢最天然的方法。

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野生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和栽培菇相比,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也很难卖出价钱。这些稀有的美味,饶长清打算留给家人。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望潮,被赋予诗意的小章鱼,学名短蛸。潮涨时外出,潮落后躲藏。杨世橹正是捕捉望潮的高手。

“我一到家里我爸妈就很忙碌的,然后去海边抓跳跳鱼、望潮什么的,然后抓回家里,我们3个人就一起做饭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的。”女儿莉莉说。

望潮表层的胶原蛋白和调料相遇,形成浓油赤酱的自来芡。望潮肉质脆韧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然而,女儿最喜欢的美食,仍然躲在海滩上。

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不要妄想抓住它们,除非舍得用5年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十几岁,我喜欢吃跳跳鱼、望潮,那时候我爸爸还不会弄这些,然后就去学了,学了好多年。”女儿莉莉说。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摄影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整个过程。

“爸爸,你太厉害了!”女儿莉莉在一边赞叹道。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杨世橹回应道。

几尾跳跳鱼,便能成就一锅靓汤。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用稻草反复熏烤,渗出鱼油,晾晒风干,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就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直径两米。加工的是山东人的标志性主食,煎饼。

不过,要领略制作煎饼的原始工艺,必须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

盛夏,雨水充沛,沂蒙山进入最湿润的季节。

爷爷垒好了土灶,搭上鏊子,这是烙制山东煎饼的工具。

“你好好划拉划拉,好好地弄弄,弄得滑溜点。”

“妇女享福的,男人作难的。重活累活都得男人干。”

“我腿不方便,方便的时候我用你,自己我就办了。”

“给她出一辈子力没赚到好。”

制做煎饼的主料是用白薯干碾成的粉,当然也可以用大豆、小麦、高粱、玉米等五谷杂粮来碾粉。

椿树沟,地处蒙山深处,古老的风俗被顽强地留存。

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小慧一家已经忙碌了好几天。

鏊子烧热,面糊均匀摊开。杂粮面糊快速成形。蒸气弥散,空气里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火力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焦糊,太小,煎饼潮湿黏牙。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火候全靠她一手拿捏。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彻底放凉,就慢慢回软变韧。

今天,从大鱼大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能够包裹任何食物。丰俭由人,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被卷在一张煎饼里的似乎还是大葱。

山东人最看重煎饼的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饼卷的演化一路精彩。向南1700公里,广东潮州的春卷,坠碾提拉,速度飞快。绿豆畔、葱头白、虾干鱼露,油炸后表皮焦酥,内瓤软糯。

再向西1600公里,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云贵高原的一条溪流里,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翻开溪流底部的每一块石头,不厌其烦,为的是寻求一种神奇的美味。

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

“高兴啊!”李建英的妈妈这样说道。

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现在,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

正值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

吃腌鱼首先要做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

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是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的亲子游戏。

稻花鱼剖净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

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

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了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

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

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种做法,都掩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然而,最具吸引力的食材还藏在水底。

每年8月,桥港村不分老幼,全体出动。大家都在寻找同一样东西。

爬岩鱼,制作雷山鱼酱最关键的原料,出人意料的美味。

鱼酱一年只能做一次,必须用最新鲜的辣椒,二金条最好。生姜新鲜肥嫩,主要用来去腥。

木姜子又名山胡椒,西南地区特有的作料,带有浓郁而神秘的香气。大量的食盐,保鲜提味。

食材混合搅拌,装进坛子密封,美味慢慢酝酿。

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工作,此次回乡是因为自家的8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加上房屋修缮等杂事,夫妻二人可以与家人团聚半个月的时间。

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乳酸菌和酵母菌促进香气的生成,挥发性有机酸滋生出鱼酱独特的酸味。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

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爸爸妈妈他们回来我很开心,但是我知道他们又要走,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李建英说完,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

清晨5点,分别的时刻到了。

“你在家不要想我们,要多吃饭,记住啊,再见。”临行前,余高里这样对女儿叮嘱道。

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离开40年后,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隆重的祭拜,完成了他对家族的回归。在这里,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任何重大事项只有通过摆桌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

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

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在泉州,5在福建、台湾,甚至东南亚的华人中,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

“小的时候经常吃到,去美国以后我没有吃到过。”程世坤说。

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

大厦村海边的沙土地有一种著名的特产。它们貌不惊人,但几乎全部出口海外。沙土萝卜,含水量接近90%,入口润嫩幼滑,毫无纤维感。

猪肉八分肥两分瘦,带皮最好。切寸段,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最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一种简朴而丰饶的主食。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

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

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第四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字幕摘录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1集脚步

字幕摘录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第五篇:托福听力之校园生活词汇范文

校园生活词汇

校园生活之作业场景

assignment n.功课,作业; 工作;分配 introduction n.介绍 report n.报告,报导

literature review 文献综述 project n.项目,计划,方案 hypothesis n.假设

presentation n.陈述,演示,演讲 analysis n.分析 paper n.论文

conclusion n.结论 essay n.短文,文章

reference n.参考,提及,参考文献 thesis n.论题,论文 research n.研究,调查 dissertation n.论文,专题 survey n.调查 draft n.草稿

questionnaire n.调查问卷 revision n.修改

field study 野外考察,实地考察 outline n.大纲,轮廓 approach n.方法;v.接近title n.标题 method n.方法

subject n.题目,主题 experiment n.实验 topic n.话题,主题 submit v.提交 scope n.范围 hand in 提交

abstract n.摘要;adj.抽象的 due date 到期日,截止日期

summary n.摘要;adj.摘要的,简略的 deadline n.截止日期 extension n.延期,延长 requirement n.要求 data n.数据 format n.格式

校园生活之图书馆场景

reserve n.保留,储备;v.保留,预订,保存

reserved books 馆藏图书,保留图书 renew v.续借,使更新 title index 书目索引

check out 借书;结账离开;仔细检查 additional copy 馆藏图书的副本 librarian n.图书管理员 circulation desk 借还书柜台

due adj.到期的,应付的;n.应得物 paperback n.平装本

overdue fine 超期罚款,滞纳金 front cover 封面

journal n.期刊,日记 return n./v.归还

periodical n.期刊;adj.周期的,定期的

call number 索书号 shelf n.书架

bibliography n.参考书目 stack n.书架;v.堆积

reference material 参考材料 library card 借书证 reference room 资料室

library hours 图书馆开放时间 suspend v.中止,暂停,吊

interlibrary service 馆际互借服务 loan desk 借书处

book catalogue 图书目录 electronic journal 电子刊物 current issue 现期刊物 student locker 学生储物柜 recall n./v.召回,收回,回想 photocopy n.复印件;v.复印 rare books 珍本

borrowing policy 图书借阅规定 校园生活之住宿场景

accommodation n.住宿,适应,调节 dorm/dormitory n.宿舍 apartment n.公寓

live on campus 住在校内 live off campus 住在校外 resident n.居民,定居者;adj.住校的,定居的

rent n.租金;v.出租,租用 lease n.租约,租期;v.出租 tenant n.承租人,租客;v.租 landlord n.房东 clinic n.诊所

infirmary n.医院,医务室 regulation n.规章,条例

rule n.规则,惯例;v.统治,管辖 kitchen n.厨房

utensil n.器具,用具 washroom n.洗手间

laundry facility 洗衣房 basement n.地下室

lounge n.休闲室;v.闲荡,虚度光阴 air conditioner 空调 storage space 储物空间 hallway n.走廊

vacuum cleaner 吸尘器

key n.钥匙;adj.重要的,关键的 lock n./v.锁

extinguisher n.灭火器

furnishing n.装备,室内陈设

park n.公园,停车处;v.停放车辆 parking area 停车场 roommate n.室友 commute v.通勤,转换,改变;n.剩车上下班

bus fare 公共汽车费 heating n.暖气装置 utility n.实用品

home-stay 寄居在当地人家中

studio apartment 单间公寓(通常有一主要房间兼作起居室和卧室, 另加小厨房和浴室);独 单元住宅.shutter n.百叶窗;v.以百叶窗遮闭 closet n.壁橱,衣帽间 housing office 宿舍管理处 spacious adj.宽敞的

roomy adj.宽大的,宽敞的 messy adj.混乱的

chaotic adj.混乱的,无秩序的 common room 休息室 校园生活之课程场景

course n.课程,过程;v.追逐 enroll v.登记,招收 take a course 学习一门课程 sign up for a course 选课

introduction n.导论,入门课程 elementary course 基础课程 intermediate course 中级课程 advanced course 高级课程 required course 必修课 compulsory course 必修课 elective course 选修课 optional course 选修课 selective course 选修课

tutorial n.个别指导,辅导;adj.辅导的

available adj.可选的,可用的,可得到的

drop a course 退选一门课 quit a course 放弃一门课

schedule n.时间表,课程表;v.安排 credit n.学分,信用,银行存款 ;v.归功于,信任

course arrangement 课程安排 miss a course 错过一节课 skip a course 逃课 seminar n.研讨会

lecture n./v.演讲,讲课,教训 major n./v.主修; adj.主要 minor n./v.辅修; adj.次要的 fundamental adj.基本的 semester n.学期 term n.学期,期限,术语,条件;v.把……称为

course guideline 课程提纲 syllabus n.课程提纲

handout n.讲课提纲,传单,印刷品 slide n.滑动,幻灯片;v.滑动 workshop n.研讨会

attendance n.出席,出席的人数 prerequisite n.前提条件 校园生活之打工场景 part-time job 兼职工作 full-time job 全职工作

intern/internship v.实习/ n.实习career/job fair 招聘会 interview n.面试,采访 resume n.简历;v.重新开始 job opening 职务空缺 job offer 工作录用 salary n.薪水

paycheck n.付薪水的支票,薪水 payroll n.薪金总额,发薪名单 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 research assistant 研究助理 lab assistant 实验员 waiter n.服务员

work schedule 工作时间表

volunteer n.志愿者;v.(自愿)做 applicant n.申请者 candidate n.候选人 hire v.雇用 fire v.解雇 training n.培训

employment n.雇用,工作,职业 supervise v.监督

career service center 职业服务中心relevant experience 相关经验 allowance n.补贴,津贴 short term 短期 opportunity n.机会 recruit v.招募 company n.公司 institution n.机构 organization n.组织 look for a job 找工作

working conditions 工作环境 advancement n.晋升 promotion n.晋升 quit the job 辞职 wage n.工资 position n.职位

dismiss v.解散,开除 resign v.辞职

校园生活之行政程序场景 apply for 申请 register v.注册 transfer v.转学

recommendation letter 推荐信 reference letter 推荐信 transcript n.成绩单 tuition n.学费

fill out a form 填表格 public university 公立大学 community college 社区学院 expense n.费用

cost n.费用;v.花费 afford v.供应得起 department n.系,部门

financial aid 经济资助,贷款

orientation n.情况介绍,适应,方向 exchange student 交换学生

grant n.授予,资助金,允许;v.允许,授与,承认

committee n.委员会 donation n.捐赠

sponsorship n.赞助,资助 official adj.官方的 document n.文件

grade point average(GPA)学生全部学科成绩的平均数,平均成绩绩点 extra-curricular 课外的

eligible adj.符合条件的,合格的 confirmation n.证实,确认,批准 authorize v.授权,认可,批准 fellowship n.奖学金 loan n.贷款;v.借出 waive v.免除,推迟考虑 procedure n.程序,手续 bulletin n.公告 brochure n.小册子 pamphlet n.小册子 校园生活之考试场景 mid-term exam 其中考试

final n.期末考试,决赛;adj.最好的,决定性的

quiz n./v.小考,随堂测验 pop quiz 突击测验 make-up exam 补考

retake n./v.补考,重修 resit v.重修

review n./v.回顾,复习,评论 assess v.评估 assessment n.评估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多项选择题

(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do poorly in 成绩不好 subjective test 主观测试 objective test 客观测试 placement test 定级测试

cram n./v.仓促备考,死记硬背 by rote 死记硬背 go over 复习

take home quiz 课外测验 fail the exam 不及格 evaluate v.评价 校园生活之学位场景 degree n.学位

bachelor n.学士学位

master n.硕士学位;v.精通 doctor n.博士学位,医生 diploma n.毕业文凭 certificate n.证书 freshman n.大一新生 sophomore n.大二

junior n.大三,年少者

senior n.大四,年长者,长辈 college n.大学,学院

graduate n.毕业生,研究生;v.毕业 undergraduate n.本科生

continuing education 继续教育

B.A.(Bachelor of Arts)文学学士学位commencement n.毕业典礼

M.S.(Master of Science)理学硕士 ceremony n.仪式,典礼

M.A.(Master of Arts)文学硕士 expel v.驱逐,开除

M.D.(Doctor of Medicine)医学博士 drop out 退学

Ph.D.(Doctor of Philosophy)博士 discipline n.学科,纪律 校园生活之职位场景 professor n.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副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助理教授

administrator n.管理人,行政官员

advisor n.顾问

counselor n.顾问,指导老师

registrar n.记录员,(学校)注册主任 tutor n.助教, 指导教师 coordinator n.协调者

instructor n.教师, 讲师, 指导书

supervisor n.监督人, 检查员, 管理人 lecturer n.演讲者;讲师

faculty n.全体教员,才能, 能力 staff n.员工

employee n.职员, 受雇人员, 员工 receptionist n.招待员, 接待员;传达员 director n.主任,主管 president n.校长,主席 facility manager 后勤管理者 clerk n.职员,办事员 dean n.院长,系主任 consultant n.顾问 alumni n.校友

校园生活之成绩场景

grade n.等级, 成绩, 年级 score n.得分,成绩 fail n./v.不及格

pass n.通行证;v.通过 full marks 满分

straight-A student 功课全优 A plus A 加 B minus B 减

graduate with honors 以优异成绩毕业 high mark 高分 low grade 低分 perfect grade 满分 average n.平均

above average 在一般水平以上 below average 在一般水平以下 scholarship n.奖学金 merit-based scholarship 学业成绩优良奖学金

bursary n.奖学金

need-based scholarship 基于学生需求的奖学金

下载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托福听力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纪录片 之舌尖上的中国

    浅谈纪录片 之 2010020076 经济学院 金融学01 王秋麟 最近各大视频网站例如优酷主页土豆专栏里有一部纪录片迅速走红,它叫《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

    托福听力资料下载之抽象表现主义

    官方网站: 托福听力资料下载之抽象表现主义 托福听力资料下载之抽象表现主义。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托福听力考试练习的相关资料,主要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同学们可下载进行练习。......

    托福听力技巧归纳之听VOA

    托福听力技巧归纳之听VOA 官方网站: 托福听力技巧归纳之听VOA。下面为大家总结了托福听力水平提高的相关方法技巧,即经常听VOA,并做了具体说明,供同学们下载进行参考。 经常听VO......

    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陶炳辉天人和谐感恩馈赠 ——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

    托福听力分类题型之态度题

    新托福听力考试总共有六大题型的测试,分别是:主旨题、细节题、句子功能题、态度题、结构题和推论题。而ETS将这六大考题细归类为B, P, C三部分,即Basic Comprehension Question......

    托福听力习语总结

    主题: 托福听力笔记(习语总结) 托福听力笔记(习语总结)lose his cool失去冷静cool off 冷静,天气变冷play it cool 冷静不介意:not at all, not a bit/little, not in the slight......

    托福听力conversation总结

    Conversation 题目简单 语速快(point易漏) 记下所有的提问 学生问答、自问自答必考 评论必考 例子必考 废话必考 把所有重复的记下 话题 一、 教授 1、 作业 A、选题(选题换题......

    托福听力策略小结

    托福听力策略小结 1.在快速浏览时获取信息。尽管听力考察的是你的听的能力,但同时也是对你阅读能力的一种考验。对很多考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你必须很快的读,因为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