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称重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2014年称重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衡安称重管理系统在2014年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用这种方式来回报广大客户的厚爱。称重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如下:
1、更加智能化。在功能方面更加智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
2、更加人性化。站在用户使用的角度要研发产品,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3、功能更加丰富。在功能方面根据用户的需求适量添加,尽量满足用户的各种功能需求。
4、外观界面更加美观。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有一种好心情。
5、对硬件的要求更低。用户在购买硬件时有不同的偏好,我们要做到不管用户使用哪个品牌的硬件,我们的称重管理系统都能很好的与其对接。
第二篇:称重管理系统到底是什么
称重管理系统到底是什么
称重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由仪表,电子磅,打印机(一般是针式打印机),称重软件,电脑组成;仪表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打印机连接电脑,安装好驱动;即然可通过地磅软件来操作打印磅单;查询统计数据;当然还可以扩展视频抓拍等防作弊功能,具体办法只需加装一块天敏VC4000 视频卡即可;行业独家: 【十项】防作弊功能,严苛至极,滴水不漏!
1:取仪表稳定数据,代替手工开单,防止作弊!2:磅单可体现,打印次数,防止多次打印,多次结算。3:可设置车辆两次皮重差异
4:可启用软件全屏幕操作,并可启用屏蔽所有退出软件的热键。
5:可启用限制同一辆车,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过磅。6:独家特色:后台黑匣子,自动记录功能,车辆上磅稳定,自动记录,时间和重量。
7:严格的过磅权限分配,默认新增加的过磅员,只能过磅,查询,不能修改,删除等操作。
8:衡安称重系统的独家特色:智能异常信息功能9:视频抓拍对比防作弊!
10:红外对射检车车辆完整上磅
第三篇:数据库管理系统现状和发展方向
数据库管理系统现状和发展方向
李安渝、杜小勇2002-12-19
中国计算机报
数据库(Databases,简称DB)是指长期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并按照某种模型组织起来的、可以被各种用户或应用共享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DBMS)是指提供各种数据管理服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这种服务包括数据对象定义、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访问与更新、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库运行管理以及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等。由于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伴随着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而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加工、管理和利用,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数据库是企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绝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
本文仅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现状以及一些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综述,并不具体对一些技术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每一个方向的研究课题都可以充分地展开。
主流产品的发展现状
数据库管理系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展成了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形成了总量达数百亿美元的一个软件产业。根据Gartner Dataquest公司的调查,2000年国际数据库市场销售总额达8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0%。根据CCID的报告,2000年的中国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销售总额达24.8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41.7%,占软件市场总销售额的10.8%。可见,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增长迅速的市场。目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产品包括Oracle公司的Oracle、IBM公司的DB2以及微软的SQL Server等。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产品的特征反映了当前数据库产业界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分析这些主流产品的发展现状,是我们了解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
关系数据库技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在90年代初期曾一度受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巨大挑战,但是市场最后还是选择了关系数据库。无论是Oracle公司的Oracle 9i、IBM公司的DB2、还是微软的SQL Server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Gartner Dataquest的报告显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市场份额最大,2000年RDBMS的市场份额占整个数据库市场的80%,这个比例比1999年增长了15%。这组数据充分说明RDBMS仍然是当今最为流行的数据库软件。当前,由于互联网应用的兴起,XML格式的数据的大量出现,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下一代数据库将是支持XML模型的新型的数据库。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关系技术仍然是主流,无论是多媒体内容管理、XML数据支持、还是复杂对象支持等都将是在关系系统内核技术基础上的扩展。
产品形成系列化
一方面,Web和数据仓库等应用的兴起,数据的绝对量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另一方面,移动和嵌入式应用快速增长。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数据库正在朝系列化方向发展。例如IBM公司的DB2通用数据库产品包括了从高端的企业级并行数据库服务器,到移动端
产品DB2 Everywhere的一整套系列。从支持平台看,今天的DB2已经不再是大型机上的专有产品,它支持目前主流的各种平台,包括Linux和Windows NT。此外,它还有各种中间件产品,如DB2 Connect、DB2 Datajointer、DB2 Replication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家族。
支持各种互联网应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支持Internet(甚至于Mobile Internet)数据库应用已经成为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方面。例如,Oracle公司从8版起全面支持互联网应用,是互联网数据库的代表。微软公司更是将SQLServer作为其整个.NET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对于互联网应用,由于用户数量是无法事先预测的,这就要求数据库相比以前拥有能处理更大量的数据以及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要拥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及高可用性。此外,互联网提供大量以XML格式数据为特征的半结构化数据,支持这种类型的数据的存储、共享、管理、检索等也是各数据库厂商的发展方向。
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扩展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会涉及到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其它数据库、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第三方软件等,数据库产品与这些软件是否具有良好集成性往往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Oracle公司的Oracle 9i产品包括了OLAP、数据挖掘、ETL工具等一套完整的BI(商业智能)支持平台,中间件产品与其核心数据库具有紧密集成的特性,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增加的一项关键功能是高速缓存特性,该特性可以将数据从数据库卸载到应用服务器,加速Web用户对数据的访问速度。IBM公司也把BI套件作为其数据库的一个重点来发展。微软认为商务智能将是其下一代主要的利润点。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据、计算机硬件和数据库应用,这三者推动着数据库技术与系统的发展。数据库要管理的数据的复杂度和数据量都在迅速增长;计算机硬件平台的发展仍然实践着摩尔定律;数据库应用迅速向深度、广度扩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数据库的应用环境,向数据库领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这些因素的变化推动着数据库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新的数据库技术,如Web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逐一去展开来阐述这些方面的变化,只是从这些变化中归纳出数据库技术发展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四高”即DBMS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可伸缩性和高安全性。数据库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可靠性和性能是企业领导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一旦宕机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引起法律的纠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证券交易系统,如果在一个行情来临的时候,由于交易量的猛增,造成数据库系统的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数据库系统崩溃,将会给证券公司和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我国计算机应用的早期,由于计算机系统还不是企业运营必要的成分,人们对数据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为了经费上的节约常常
采用一些低层次的数据管理软件,如dBASE等,或者盗版的软件。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化,计算机系统越来越成为企业运营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时,数据库系统的稳定和高效是必要的条件。在互联网环境下还要考虑支持几千或上万个用户同时存取和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要求,提供联机数据备份、容错、容灾以及信息安全措施等。
事实上,数据库系统的稳定和高效也是技术上长久不衰的追求。此外,从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上看,一个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业务的扩大,原来的系统规模和能力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的时候,不是重新更换更高档次的机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设备,如处理器、存储器等,从而达到分散负载的目的。数据的安全性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普通的基于授权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许多应用的要求,新的基于角色的授权机制以及一些安全功能要素,如存储隐通道分析、标记、加密、推理控制等,在一些应用中成为切切实实的需要。
“互联”指数据库系统要支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要支持信息系统间“互联互访”,要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要处理以XML类型的数据为代表的网上数据,甚至要考虑无线通讯发展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要具备处理更大量的数据以及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要提供对长事务的有效支持,要提供对XML类型数据的快速存取的有效支持。
“协同”面向行业应用领域要求,在DBMS核心基础上,开发丰富的数据库套件及应用构件,通过与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等领域应用套件捆绑,形成以DBMS为核心的面向行业的应用软件产品家族。满足应用需求,协同发展数据库套件与应用构件,已成为当今数据库技术与产品发展的新趋势。规划中的Oracle11i的主要扩展方面据称主要也是各种面向应用套件的支持。
结束语
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软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我国要振兴软件产业,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数据库软件产业。这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能够“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我们认为,数据库软件的发展将仍然是关系系统内核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技术路线。
鸣谢
本文内容融汇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王珊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晓飞教授和李建中教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王建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李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阳富民教授、东软集团张霞博士等。
第四篇:基于RFID的无人值守称重管理系统--陈涛
基于RFID的无人值守称重管理系统一、基于RFID的无人值守智能称重管理系统设计
系统根据 RFID的应用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硬件设备层,信息处理层,网络连路层,中心数据层和应用层。硬件设备层主要是 RFID的天线,读写器,标签等硬件设备;信息处理层主要包括对标签的操作,包括标签的读写,过滤多余的读写操作。信息处理层和硬件设备层的交互主要有两种模式:交互模式和自动模式,交互模式是指应用层主动向信息处理层发送命令,读写器同步的监测电子标签存储的信息返回给应用层或者中心数据层。自动模式是指自动的监控和处理电子标签的信息。一旦配置完成,读写器可以自动的运作,异步地实时或者当某事件触发时把电子标签的信息传递给信息处理层,经过信息处理层处理后发送到中心数据层或者应用层。网络连路层主要是网络通讯,包括有线,无线两种方式。在本系统中,还需要定义网络中传送数据的格式,通过格式中的信息头来判定发送的信息是从工控机到 PC机的状态或数据还是从 PC机发送到工控机的监控命令。中心数据层主要指数据库,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上,各种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应用层就是指应用软件。结构如图 1所示:
图 1 RFID应用层次示意图
本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普通台式机上的 PC管理系统,工控机上的无人过磅系统和手持设备上的抽检客户端。系统采用 C/S结构,用以太网实现传输与同步。硬件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RFID识别系统,红外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声像提示系统。其中 RFID识别系统为主系统,贯穿整个流程,是整个业务的主线。红外系统主要实现过磅定位,防止过磅车辆压边过磅。声像提示系统实现人机的交互,把系统指示传递到过磅人,纠正错误操作或进行下一步操作。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实现过磅时刻视频数据的采集,以及过磅过程的实时监控。总之,各系统之间交互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援。本系统中采用了 RFID标签作为车辆的标识,通过标签 ID和车辆编号的绑定使标签信息和车辆的信息对应起来,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标签 ID查找到相应项,然后进行修改。数据库存放到服务器上,PC管理控制平台,工控机无人过磅系统和手持抽检客户端分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连接到服务器,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如图 2所示:
图 2 数据库连接示意图
二、PC管理控制平台
PC管理控制平台主要负责 RFID标签的收发,对工控机的监控和各种管理操作。具体结构图如图 3:
图 3 PC管理平台结构
(1)发卡管理:发卡管理主要是供销部的人员对入厂的车辆进行发卡操作,在门卫处给入厂的车辆发卡,即 RFID标签。标签的 ID和车辆的信息以及货物的信息邦定到一起,这样在车辆在厂房中的各种活动只需要扫描标签就可以从远程数据库中得到相应的信息,不需要原始的单据凭证。得到的数据包括车牌号,供应商,物料信息等。发卡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有计划物资的发卡,对有计划的物资可以进行批量发卡,因为物资的数量,运输的车辆都可以事先知道,可以进行批量发卡,通过供货单上的信息,将标签 ID与供货单号绑定,自动填写其他信息,如车牌号,供应商,物料信息等,即批量的将标签 ID和车辆信息进行绑定,而在车辆入厂时只需将相应的标签发给对应车牌的车辆即可。另一种是无计划物资的发卡,即事先不知道物资的运输车辆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在入厂时现场发卡,发卡时就必需将车辆信息输入,和对应的 RFID标签绑定这样才能使车辆在入厂后可以使用 RFID标签作为唯一标识。
(2)收卡管理:在车辆即将离厂时,将 RFID标签回收,并根据标签绑定的信息,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关表项填入单据,打印各项单据,根据单据情况,签发出门证等。对于正常的进 /出厂的物资都要签发出门证,对于物资的货物量有异议时可以根据标签对应的信息打印到单据,这样出厂时查看核对无误后方可出厂。
(3)过磅监控:由于车辆过重处实现全自动无人值守,全部通过标签绑定自动读取并写入数据,因此需要在远程即 PC机上有相应的监控措施。远程终端要能够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接收的数据主要有磅房状态的接收(运行状态、磅秤示数、是否有车进入等);过磅记录的接收,当磅秤示数稳定后应该向管理端发送示数。磅房远程设置是通过 PC端对无人值守的磅房进行简单的设置,如设置指示灯的状态,磅秤是否清零,语音提示的设置等。(4)其他功能:集装箱管理是基于集装箱编号的唯一性,将集装箱编号与其对应的其他信息进行绑定,便于管理,其他功能模块都是为了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为了便于进行查看和管理。
三、手持抽检客户端
手持抽检客户端是为了对入厂的物资进行检查,物资卸货后,质检员根据一定的规定判断物资信息,根据物资的质量情况进行相应的扣重或退货处理,并且打印抽检单。质检员是通过手持的 RFID终端对标签进行扫描,结果也存入标签对应的记录中,在出厂收卡时由收卡员进行核对。
四、工控机无人过磅系统
前面通过 RFID标签绑定了很多信息都是为了实现过磅时的无人值守,无人过磅系主要包括自动过磅和监控通讯两部分。
(1)自动过磅时,通过红外触发发现有无车辆上榜,然后通过红外闭合的状态发现车辆停靠的位置是否正确,当读到 RFID标签后读取重量,重量合法后会提示下磅,根据红外的状态判断车辆是否下磅,然后继续提示下一车辆的操作。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分别根据红外,标签以及磅秤的状态可以控制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
(2)监控通讯的系统结构图如图 4所示:
图 4 监控通讯模块结构图
监控通讯模块防止车辆作弊以及对计量进行安全防护。比如:系统可以设定一辆车在一段时间段内不得二次过磅;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将放置在车辆内的电子标签的车号,每枚标签内有全球唯一的 ID号对应一唯一车辆,杜绝更换 RFID卡的作弊手段;红外探边设备将防止车辆上称压边;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将使用目前现有厂级监控系统时刻将过磅时的情景记录下来,防止车主增配重的情况等等。
五、RFID技术带来的改进
采用了 RFID技术的管理系统与原来的管理系统相比,较为突出的改进有:
(1)引入了批量发卡,当物资为有计划采购时,可以根据供货商的电子数据批量发卡,减少了人工录入的环节。
(2)采用 RFID标签和数据绑定的形式,摒弃了原有的人工填写单据的过程,减少了人工出错及舞弊的可能性。
(3)磅房采用全自动无人过磅,同时配有监控通讯,原来的磅房需要配有 3至 4人进行管理,读取示数,填写单据,分配仓储位置等,采用基于 RFID的新系统后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同时提高了效率。监控通讯模块也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4)无线手持设备的引入又使出库,质检等模块不再受地点的限制。无线手持设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使得操作者可以不必局限于台式机的放置地点,可以就近对物资或产品进行各种操作。(5)全自动无人过磅中的各种设备还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如更换 RFID卡、二次过磅、上称压边、增加配种等作弊手段都可以有效地杜绝。比起原来的人工监督更为安全有效。
(6)最后整个系统的鲁棒性很高,对于网络故障,硬件故障以及操作错误都有完善的处理,可以保证数据的无误性,在自动化失效时可以启动人工操作,使整个系统更加可靠。
方案联系:陈涛 *** QQ:25414801
第五篇:钢区称重系统校验制度
钢区称重系统校验制度
针对长期以来我车间所管辖的钢区各处称重设备维修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保证称量系统的精度,满足生产要求,并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特制订以下校验制度:
1.报修程序:维修电话3768577,3768112,校称时有专人负责。校
验一般在白班进行,设备故障时随时修理。
2.制订校验周期,钢区各处天车称的校验周期为半个月,除天车称以外的称重设备(包括料斗称、大中包称)的校验周期为一个月。3.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若称重系统出现问题,我车间随时到现场进行维修。
4.除料斗称我车间专门与转炉车间接洽外,其他称重设备固定专门与调度室接洽。
5.每次校验完毕我们均填写校验记录,要求相关岗位车间及调度室有关人员签字。
6.对于天车称、大包称等生产时如进行维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必修进行维修时调度室必须协调一定的维修时间,否则不进行维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7.当称重系统出现其他设备问题,如称体倾斜等,请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8.天车称校验时,由调度组织,指挥天车吊标准重物,维修人员进行精度检查,如超差则检查原因,小范围超差则校称。9.料斗称校验时,生产车间应及时清理称台及四周杂物,校验如用千斤顶方式,则用自动化负责,校验如用砝码,应由生产车间配合搬运。
10.精度范围:加料跨老150天车称正负3吨,其它大于150吨的天车称正负1.5吨。其它的如双32、20吨天车称,精度在1.5%。天车称校验时应起升到规定位置才能读取数据,转炉加料跨天车一般在装铁位,连铸出钢跨一般在大包测温位。
11.连铸大包称精度是正负2吨,其它料斗称、合金料平台称精度是0.5%。如量程是5吨,则误差范围是正负25KG。
制订此制度,对以后的校称工作严格管理,避免的出现管理混乱,更避免出现影响生产的事故,此制度自下发之日开始实施。
自动化部检修车间
200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