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科学五年级下 单元习题(全)
科学(五下)单元习作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作机械。有些机械
很简单,如、、等,属于简单机械;有些机械很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通常称作。
2.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使用的、、弓箭等就含有简单机械的原理。
3.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上面有、阻力点、动力点。
4.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5.斜坡就是一种,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的变形是。
6.像螺丝刀、这类,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也是一种机械。
7.国旗是利用升上去的,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8.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
叫。
9.自行车车轮能够转动,是因为将动力从踏板那里传到了后轮上。像自行车链条
这样的装置叫做装置。
10.简单机械有、、、。滑轮和可以被看
作是的变体。
11.轮轴中的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越省力。
12.撬棍、起钉锤、指甲钳、核桃夹、自来水阀门等属于较为的杠杆;理发剪、面包夹、镊子等属于较为的杠杆。13.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但不省力;滑轮可以省力。
14.链条传动可以距离传递力,齿轮传动则是距离传递力;它们都是啮合传动。
第二单元折形状
1.、台、、是4种基本的简单形状。
2.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或,可以提高材料的。且折叠
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3.结构由构成,形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4.按照形状分,桥可以分为桥、桥、桥(又称梁桥);按材料
分,桥又可以分为桥、桥、钢桥、桥等。
5.人们从一些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壳体建筑。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1.植物除了用繁殖后代,还可以用根、、叶等器官来繁殖后代。
2.萝卜、红薯可以用来繁殖;马铃薯(土豆)、、水仙、等可以用
茎来繁殖;宝石花、落叶生根等可以用来繁殖。
3.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的新个体都得通过的结合才能产生。动物的繁殖包括
雌雄的、、、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的。
4.像和鸡等动物那样的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生。
5.像马和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生。
6.蜗牛是雌雄一体,但繁殖后代时,必须要只蜗牛相结合,相互交换雄细胞和雌细
胞,才能产卵繁殖。
7.小海马是由海马产卵后,由雄海马把卵收入身前的哺育袋中长大、出生的。
8.水螅的繁殖方式是;通过折断自身的一部分或将自身一分为二的方
法来繁殖;以卵生的方式来繁殖后代,却用乳汁哺育幼崽。
9.动物繁殖后代的基本方法有和两种。像水螅这样没有经过雌雄结合的叫繁殖。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组成地球的外壳。地质学家按岩石的方式将岩石分为三类:岩、沉积岩、岩。
2.由岩浆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而成的岩石叫岩,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次。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岩。
3.是古代动植物的或痕迹。
4.埋在地下的古代,在高温高压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形成了。
5.湖泊、海洋里的死后会沉积到水底被泥沙覆盖,经过千百万年的复杂变化会形
成和。
6.大自然中,成分且有一定的石头叫做矿物。矿物是构成的“积
木”,岩石是由组成的。
7.花岗岩主要是由、、三种矿物组成的。
8.赤铁矿是色的,磨成粉末后与液体混合做成颜料;还可以。是
制造铅笔芯的主要原料。
9.矿物标本按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类。和是
两种常见的能透光的矿物。
10.方铅矿有金属光泽,含有一种常见的金属——。11.是指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它是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12.是所有矿物中最软的一种,纯净的滑石是生产化妆用品的好原料。是
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可用作制的材料,质优粒大的金刚石则可做成钻石饰品。
13.大多数矿物都有一定的。石英晶体有个面,呈角形,是制造的重要原料,透明的石英称为;,又称氟石,晶体多为六个面的立方体,是制造的重要原料,可预防龋齿。
14.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和两类。资源、资源、资
源是可再生资源;天然气、石油及各种矿物资源是资源。
15.我们应保护好这些矿物资源,注意、并加以。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1.人脑的质量大约为克左右,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
2.大脑表面有许多凹陷的和隆起的,这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大脑
分为、两个半球。
3.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的关系。即左大脑半球支配侧身体的运动,右
大脑半球控制侧身体的运动。人的大脑中,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右半球则侧重于管理等功能。
4.某病人左侧肢体出现瘫痪症状,可能是他的大脑半球出现了问题。反之,则是他的大脑球出了问题。
5.充足的、全面均衡的、良好的和体育锻炼都对大脑的发育起着
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脑、精心保护大脑。
6.大脑和合称为。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类的一切活
动、、能力和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的。
7.脊髓是级的神经中枢,它既是大脑和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反
射活动,如:等。
8.神经分布于人的。从脑发出的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部和;
从脊髓发出的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和四肢。
9.神经起着的作用。神经(又称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又称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10.、、、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一种
感觉器官。
11.眼睛是接受的感觉器官。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来自眼睛。因此,觉
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耳朵是接受声音的感觉器官。觉和觉是密切相关的。
12.分布在眼、耳、鼻、舌、肌肉和皮肤等处的神经能把各种感觉信号传送给中枢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产生的神经信号则通过神经送到肌肉等处,指挥身体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
1.是通过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形式,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成果的过程。
2.交流的方式大致可分为:用口语的方式进行、、;用书面的方式
进行、、图画的展示与交流。
3.就是地对自己的和别人的探究是否提出疑问。我们应该去质疑
别人,也应该接受别人的质疑。
综合练习
一、判断
1.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而斜面又是杠杆的一种变形。()
2.马铃薯和红薯都是用植物的根进行营养繁殖的。()
3.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煤是经一系列地质变化后形成的,因此属于岩石。()
4.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内的一些反射活动均由它来控制,如:膝跳反射。()
5.通过头部感觉器官进入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大脑,不需要再经过脊髓到达大脑。()
7.只要有母鸡下的蛋,我们就可以用它孵出小鸡来。()
8、通常情况下,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70%来自眼睛。()
9、蜗牛是雌雄一体的,因此一只蜗牛能独立繁殖后代。()
10.人在睡觉时,大脑就是完全处于休息状态。()
二、选择
(一)单项选择
1、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
A.比三角形纸筒的承受力大,比六边形纸筒的承受力小
B.比其它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都大
C.比其它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都小
2.由我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铁两用桥是()。
A.武汉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杭州钱塘江大桥
3.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A.根繁殖B.茎繁殖C.叶繁殖D.种子繁殖
4.()是可再生资源。
A.土地B.石油C.天然气D.煤
5.()是制造铅笔芯的主要原料,()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是制造牙膏的重要原料。
A.萤石B.石英C.石墨D.滑石
6、在()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
7、医生使用镊子夹东西主要是为了()
A、省力B、改变用力方向C、方便
8、把一个小闹钟打开看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有()装置
A、皮带B、齿轮C、链条
9、人体的“司令部”是指()
A、脑B、大脑C、神经
10、使用()向上拉重物可以省力。
A、动滑轮B、定滑轮C、滑轮组
(二)多项选择
1.下列物体中,主要属于杠杆类的有(),属于斜面的是()。①撬棍②刀③镊子④针⑤扁担⑥擀面杖
2.齿轮传动可以()。
①远距离传递力②近距离传递力③改变齿轮转动方向④改变齿轮传动快慢 3.()属于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无性繁殖。
①卵生②分裂③胎生④出芽⑤克隆
三、简答
1.请写出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时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大脑(作出反应)部肌肉
2.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
答:质疑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可行;质疑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质疑一些流行的说法是否正确;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是否符合探究的规则等。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工作总结
2017-2018学第二学期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工作总结
商州区第二小学
王波
本学期,我任教五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能积极学习新课标,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事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接触科学课以来的第二学期。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我虽然已经从教18年了,但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第三篇:五年级下小学生评语
真怀念以前那个认真上进的你呀,可是,这个学期,你懒散了,作业不认真了,字迹也不端正了,路上也有你闲逛的身影了…看得出来你不是个没有上进心的孩子,可是“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各方面的进步?试试看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不比别人差。
看得出来你不是个没有上进心的孩子,可是“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各方面的进步?学习的道路是坎坷而艰难的,但勤奋执着的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登上顶峰,老师深信这一点,衷心地希望你的辛勤汗水能换来丰硕的果实。
性情泼辣,热情大方的你,让我想到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对于任何的挑战都能主动出击,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但每一次未必都能成功,人生难免有挫折,失败。在起起落落的心情中希望你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断调整前进的步伐,学会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送你一句话,与你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老师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懂事,也非常想进步的同学。但是光想是没有用的,偷偷抹眼泪也是没有用的,胆小怕事,不敢表现自己更加没用。贪玩和得过且过只是懦弱的表现。你想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小男子汉吗?你想为自己和家人争口气吗?你想让别人刮目相看吗?那么你愿意从现在开始有所改变吗?
每次你因为作业没有做和你长谈时,你总是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可没几天你又忘了,真是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让你留下来补作业,你哭个像个泪人,说回去迟了,你妈妈就会批评你,可是,我经常看到你和施施在路上闲逛,怎么,那时,回去迟了,妈妈就不批评你了?真希望你能做一个诚实、坦率的好孩子。
还记得上次,你因为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而造成作业没有完成的事情吗?当时,我在课堂上批评了你,你回了我一句:我下午补起来给你就是了。难道写作业就是为了堵老师的批评,写作业就是为了给老师检查吗?冬冬,你怎么变得这样无所谓,不思进取呢?上次和迎靖他们聊天,他们提到了你,他们说以前很佩服你,特别崇拜你,可现在没有这种感觉了,冬冬,你能卧薪尝胆,重新来过吗?我期待你的东山再起!
你是一个男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有同学欺负你,你可以向老师汇报,不需要把任何事都向家里人讲,人和人之间讲究互相关爱,当你需要别人为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想过你为他们做过什么了吗?你也许会为老师没有严厉批评周文闯而委屈,那你有没有想过每次老师要求你好好写作业,好好读书,你都没做到后,老师心中的感受吗?你能够体谅老师的苦心,我也会去体会你的委屈,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不能要求别人为你做什么,你明白吗?
有时我都不知道你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睡觉,打架,捣乱还是闲逛?学习上的事你没正经做过一件,老师知道的,记得的都是你干得坏事,这有何意义?
金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变得作业不写,上课不听,更重要的是你学会的撒谎,跟你谈了那么多次,你根本不放在心上,跟你的家长谈过了,你也没有任何改变,期末复习的试卷没看见几张,算了,你要自甘堕落,我又能怎样,罢了罢了,自己的前程自己把握。你善解人意,有一颗善良的、水晶般的心;你朴实无华,毫不矫揉造作,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学习的道路是坎坷而艰难的,但勤奋执着的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登上顶峰,老师深信这一点,衷心地希望你的辛勤汗水能换来丰硕的果实。
你有一颗聪明的头脑,活泼可爱,待人热情。那双黑亮的眼睛,透射出你的机灵,你渴望做一个守纪律的学生,但又常常不能约束自己。望你继续努力,老师关注着你的进步。相信你会不断总结,好好把握今天,早日腾飞!
你有一双灵巧的手,绘画、制作、写字,令同学羡慕,令老师赞赏。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喜欢探索,任何事情都想弄个究竟。你学习上进心强,态度端正。只是有时候对自己的要求不太严格。记住只有严于律己,刻苦学习,才能走向更高、更远。
你是一个非常朴实、可爱的孩子与同学关系不错。自觉性较强,能吃苦,成绩有进步。继续努力吧,我相信,成功的花朵在汗水的浇灌中会更加鲜艳。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数学考试经常名列前茅,可是,语文怎么就不行了呢?只有春天用心的耕耘,才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加油吧,努力吧!听,成功正在敲你的门呢!
在班级工作中,你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学习生活中,你是同学们的好榜样;在思想觉悟上,你能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关心班级、乐于助人,这是你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班长,这一切都是你的可贵之处。
常言道:重无足赤,人无完人,你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吗?实际上,所有的优点都将成为你前进的障碍,在成绩面前,你有新的目标吗?在荣誉面前,你能正视自己的位置吗?在过失面前,你能虚心接受批评吗?
看得出,你喜欢学校,喜欢这个大家庭。可平时,你为什么总不爱和同学们多说一句话呢?内向的你似乎和大家多了一层隔膜,常言道:孤木难成林,众志才成城。成功时,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悦;失败时,让大家和你一起分担,不要把一切都深埋在心里。班级就是你的家,还有什么不能和兄弟姐妹们说的呢?用心去做好每件事吧!当你成功时,大家一定会在心里为你祝福!
每次班级去搬书都有你的身影,班上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都积极参与,你热爱体育运动,尤其爱打篮球。要是能把球场上的那份劲挪一点到学习上,我想,你的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丢三落四的习惯给你的学习带来许多不便,分明会做的题目却在考试时丢了分,可惜!用心点吧!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你的进步,我想,你不会让大家失望吧!
是否记得参选班长时的豪言壮语?是否记得你的相声逗乐全班?是否记得积极主动的为班级做贡献?而这些我都一一记在心上,看到你从课堂上偶尔的口不择言到如今的积极配合老师,我真心的为你高兴!
人贵在坚持,我相信你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男孩,只是不强的自制力使你离优秀还有点距离,在不久的将来,我坚信你会成为思想+行动上的巨人!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2、种子发芽实验
(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3、进一步引导: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3、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一、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
2、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4)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教学目标】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物体影子的长短、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教学准备】有窗帘的教室、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关于“光源”的教学
4、影子的特点
5、回顾和总结
2、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准备】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3、整理我们的记录
4、日影观测仪,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3、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1、引入。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4、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教学准备】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4、做一个潜望镜
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6、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5、光与热
【教学目标】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教学准备】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过程】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高低的关系呢。
2、光的强弱与温度。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教学准备】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教学重、难点】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教学过程】
1、导入。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5、总结归纳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教学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教学重、难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为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3、了解家乡的地形。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4、小组观察地形图,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学重、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学生阅读资料。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2、流水的作用。
3、植物的作用。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4、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2、观察干燥的土壤。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4、延伸、小结。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看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3、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探索侵蚀的实验
1、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2、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学生交流讨论。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讨论。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教学准备】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第四单元
1、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二、安装小缆车
1、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3、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4、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2、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2、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4、解释说明,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4、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轮胎纹路图,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6、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7、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1)刹车:增加压力。(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8、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由于《沉和浮》单元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过了,而且本册书的内容和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学生通过后两个实验,得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结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所在。我在活动最后给学生留下“悬念”,向学生提出了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药瓶沉入水底这一实践应用性的问题,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也为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
存在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课的实验研究重点是材料的准备。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为学生准备了泡沐块、木块、砖块、石块、铁块。然后让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知道“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部分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给学生们讲解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
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
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
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第五节的延续,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无论是上浮物体还是下沉物体,其受到的浮力大小均与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与运用仍存在问题,如作业本中的判断题“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错的,因此为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必要进行例题讲解。
学了本课之后,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下沉、上浮、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但对于通过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沉浮,仍不知“从何下手”,如作业本选择题: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它是在前一课认识浸入水中体积,排开的水量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把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船的发展史调到了第一部分,让学生对船的发展史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于船的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从船的发展史了解到各类船和船的发展,相信学生在内心也希望自己能造一艘船。因势利导之下,我提出了:你是否也想做一艘小船?大部分学生肯定很希望自己来造一艘小船,教师适出示橡皮泥,提出用垫圈来表示小船的载重量,提出如何更好的研究怎样让小船装更多的货物,先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再由教师出示课件提示,紧接着用比赛的方法让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一个个小组上来,把自己测得的数据填入电脑中,让各小组同学更直观地感受到别的小组得出的数据是什么,更积极地开展研究,对小船进行调整。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开心,对小船的热情很高,学生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改进小船,各小组之间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比赛。本堂课也体现了从玩中学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更好的展开研究和联系。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理念中,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不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如检测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提出了用“品尝”一下的方法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讨论
设计实验检测两种液体的方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要求学生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向学生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学生发生冲突的问题,那就让正反双方进行充分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然后设计实验。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不能提供热,只是保温,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能提供热,那么老师就要灵活处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服教师。给学生经历一个辩论的过程,让学生把以往的生活经验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动权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更容易让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容易把握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也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最后我出示一个已经完善的实验设计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绪进行条理化,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一个科学实验过程,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不足:课前准备还是显得不充分,没有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对于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没有给与关注,造成实验结果的多样性。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在做实验过程中烧杯和试管包皮配合使得实验的现象较为明显,之后让学生换成不同的液体来做。加深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因为整个实验教师只是指导,而真正的探究者是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对于各自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共同探究原因。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有些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既看不出特别,也不想去探究特别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而这节课讲解实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清晰明了看到液体热胀冷缩的明显变化。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都要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固体,由于我课前课堂都关注了学生使用酒精灯的情况和实验时的安全问题,所以整堂课都进行得很顺利!
2、观察钢条热胀冷缩的实验,我为学生准备了与教材上不完全相同的实验材料,利用四年级学过了的简单电路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本节课的实验更有效、更方便、更利于探索地开展了。实验之后,学生对热胀冷缩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有的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热传导等问题,收到了
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我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更好地运用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性质。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本课反思:
1.寻找生活经验,完善概念
学生在平时就有用金属勺子浸泡在热汤中会慢慢变热的经历,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会放置塑料等减慢传热速度,这不仅仅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为下一节课传热速度也打下铺垫,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需要合理的转化,设立疑问,为何会这样呢?孩子们感受到金属的导热性。
2.联系先前经验,加深学习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热水袋中的水怎样被加热升温?学生初次感受温度由高到低传递,再加上实验操作,感受越接近热水,金属汤匙的温度就越高,让孩子们在猜测中验证热的传递方向和温度变化。
3.课件演示,获得新知
在本节课教学前,对于材料准备比较缺乏,因而采用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方向,孩子们在直观课件中获得对热传递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
<传热比赛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学生在动脑、动手当中内化了知识。效果很好。
第三单元
《时间在流逝》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科学课教学,使全体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都动起来,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但是《时间在流逝》这一课并没有实验操作等内容,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样的课没有实验课有趣,不好上,但是教材还需要这样的内容。怎样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备课时是要想解决的问题。经过思考,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经过有趣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了解这节课的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去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以下几点把握的比较好:
1、“现在几点了?”这一教学环节中,在提出这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跟老师做动作:闭眼+双手插在裤袋。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不会马上看手表了。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集体闭眼一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再让学生自己确定体验内容,分组体验,使学生在欢乐体验时间的流逝。教学中,了解到学生进行了一下一分钟体验活动:大笑一分钟、游戏一分钟、读书一分钟、写字一分钟、聊天一分钟、跳跃一分钟„„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时间的流逝,学生饶有兴趣。
3、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体验的机会。特别是在1分钟的估计这一部分。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体验。
4、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境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提出问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学们基本能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5、讨论和探究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在整个的教学当中是主角,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也设计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更深的感受,为突破重点、难点做了保障。
三、本节课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行之有效的进行探究和分析。总之,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还将在各个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是: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再记录一下时间。可是这样测量需要很高的精确度,学生小组实验的时候,如果测得的数据有一点点不精确,就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实验数据的分析。
学生们在实验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改进实验,我认为:这是这堂课中学生们最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教材上要求学生做个简易的水钟,看课本上的简图,我觉得非常简单,于是按课本上的样子自己也做了个水钟,找了两个矿泉水瓶,一个剪去头,一个剪去尾,再在瓶盖上打个洞,做成滴漏。
有了设计图,做起来就比较顺手了,关键是打洞,刚开始我用老虎钳钳住一个小铁钉,在火上烤热,再用铁钉去烫个洞。结果水流得的哗哗响,第二次吸取教训,洞打得小一点,用个缝衣针用手一使劲,洞打穿了,水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可是水越滴越慢,一节课40分钟,才滴到薄的一层水,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于是,我用别针上的针在原来的小洞上再反复戳几下,把瓶盖反过来,从里面往外再戳几下,这回水又流成了一条线,洞又太大了,真是伤脑筋,不管它了,自管自去做事了,说来也奇怪,过了一会儿,水不再成线,而是一滴一滴地滴下来,速度挺快,真合我意,一节课时间有限,最好能快点滴。
可事实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刚开始滴还是比较正常的,用了一段时间就不准了,看看学生们做的水钟效果都不错,作为教师的我真的有点难为情。我向他们提出借我用用,可一到我手,水钟又开始“罢工”,放在办公室一昼夜也没有动静。我想也许是水质问题吧,可是自来水中杂质较多的缘故吧。在学生手中还行,是因为他们放了一点点水,只做了一会会,觉得行,就没再把实验做完,而我做实验时间长,放的水多,因此毛病就出来了。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1、原来设计在测完摆钟的摆一分钟的摆动次数之后,引出并板书“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这一概念,虽然学生欣然接受,但我发现这一结论缺乏科学性,虽然这个摆具有这一特点,但其他摆还不曾研究过,至少要多研究几个。所以我让学生研究了自己做的摆之后,发现“同一个摆,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后才进行归纳。
2、之前试教过程中,学生做摆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没打结,一些结没打好,后面的实验数据就出现了问题”。试教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个环节能不能删除,由教师直接做好给学生进行研究”。经思考之后觉得不能省,学生做了之后也许课后还会自己用材料做一个,而且这也是一个体验过程的环节,后面的探究固然重要,但没有摆,也将无法进行。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
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四单元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不太好,虽然课堂上没有多少概念需要学生掌握,但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假说仅停留于课本提出的四种,虽然有一个组提出还有可能月球的影响,说到月球的运动也有可能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但这个学生却没有能说清楚可能的运动情况。
模拟实验很热闹,学生很投入,大家一种假说一种假进行验证,但实际还是没有目的的实验,说是验证,实际还是把各种假说的情况做了一边,因为在讨论时,学生不知道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做实验,做实验为了观察什么不清楚,怎样观察实验中的昼夜交替不知道,以致于课堂热热闹闹,探究却是低效率,反思本堂课,应该说还是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对实验的关键点把握不到位。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是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时,将“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及“浑天说”引入课中,既可以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知道了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加深,建立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观点。在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上,让学生对比着找出相关的证据,并通过托勒密的推理证据与哥白尼的事实论据比较起来,让学生理解到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些,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想象,例如在行驶的车船中如果飞入苍蝇或蚊子,苍蝇或蚊子能自由的在车船中飞行吗?然后通过让学生体会行驶中的小船和大船谁更颠簸,体会到如果大到地球这么大的船在行驶我们是不易感觉到它在运动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运用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如果地球在运动我们是不易感觉到的,同时地球上的云彩和鸟儿是可以自由飞行的。从而说明,托勒密的证据不是很充分。并且,通过哥白尼观察到宇宙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机会是相当小的,说明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这样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实验活动,证明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的实验。在准备实验器材是就有遇到困难,摆的底盘找什么物体替代使他转动起来。左后找到一个底为圆的盘子,在实验中旋转底盘后观察摆摆动的方向,在学生描述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说前后的,有说左后的。可能跳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摆的概念很模糊,在摆摆动的描述上也很不清晰。
第二个内容,介绍傅科摆。书本上有对傅科摆内容的阅读资料,学生自己阅读不是很能理解,我在解释的过程中也没能表述清楚,使得学生对傅科摆还是一个不够完整的概念。如果教学中配备一个完整介绍傅科摆原理及使用的一个视频,还有验证地球自转实验的视频就能帮助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了。在很多的教学上利用一些视频资料的观看辅助教学也很有必要吧!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谁先迎来黎明》前,我讲了《八十天环球旅行》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结尾,提出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赢,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后来在教学时,学生纷纷根据故事情节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只要跟教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量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使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以我认为如果有老师的引领,也许会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阅读,在阅读科普读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命题后,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老师,北极星是动的。我纳闷,差点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我询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的,有学生是从百科全书上看来的,还有几个是从书本最后的资料库里面看来的。我顺势问下去,那为什么北极星是动的,而我们教材上还说“不动”的秘密呢?(当时我的想法是告诉学生认识到动与不动都是相对运动的结果,并且还和观察工具的进步、观察时间等因素相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课堂的学习,书本上展示的图片,学生观察比较后,能回答出来的东西很多,在这里学生容易存在的疑问是:
1、北极星在两幅图片中位置有一些变化;
2、为什么南极在也能拍到北极星?(这是在学完后学生形成的疑问)。学生虽然有可能看见过北极星,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北极星的学生,对北极星运行规律的学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此课的麻烦之处,其实包括我自己在此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北极星为什么不动,它周围的星体(如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又是如何运动的?书本上的模拟实验很直观,利用简单的工具,学生们很快会发现星体围绕北极星运动的规律(有些星体会出现东升西落的现象,还有些始终出现在北极星周围,另外还有一些一直处在地平线下方看不见)。而此时北极星始终保持不动,此时学生似乎对这个“不动”多了一份理解。第2个活动,我把北极星贴在墙壁上,让学生眼光盯着北极星,旋转椅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当北极星处在视线旋转的中心,她可以保持不动。第三个活动,利用陀螺做实验,观察物体旋转时的轴心变化,我在教学时,效果不明显,学生听不明白,最后我只能直白的告诉学生了。这个活动的设计我觉得有些太简化了,由陀螺运动的状况就能让学生联想到地球转动吗,并且能够引导出地球轴心可以相对不动,轴心也是可以倾斜着的。
最后我介绍了北极星和周围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让学生阅读了课后资料,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更多地了解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信息。
<地球在公转吗>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
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反思
这课第一部分在介绍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太阳钟时的发现。通过简单的分析,从古人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1)、研究时间要统一;2)、物体长度和位置要统一;3)、观察时间要长,至少一年。从图示中,学生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季节太阳照射到物体上的角度和影子长度发生了变化。
模拟实验的部分,虽说难度不大,我利用一根蜡烛和四个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对应的四个位置,并在地球仪上用橡皮泥固定了一根铁棒。实验前,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
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附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此时学生似乎有点觉察到四季形成的原因了,只是还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我即引导学生回忆一天当中影子的变化和温度之间建立关系。当太阳直射下来(即正午时,温度最高,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云层反射等原因,最高温度需要推迟一些。)而到了傍晚太阳光线斜射过来,温度就逐渐降低。引导学生将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与温度建立联系,从而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学生初步理解后,再来思考更本质的因素,为什么在地球上会出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哪些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产生变化的重要
原因?学生们此时基本能说出公转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地轴始终保持固定的倾斜角度还需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总结,并且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作业。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图片使学生对南极、北极出现的极昼极夜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了上一课地球四季的知识,对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就比较好理解了。对于地球经线和纬线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在高纬度地区都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只是时间长短有别。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四季、极昼极夜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有时趣味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需要教师多想一些教学策略,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为重要。
20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