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涪陵区2008年水产工作思路
2008年涪陵区渔业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08-02-28
2008年,我站将认真贯彻重庆市和涪陵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三条主线,强化三大保障,实施一批项目,做好五项工作,突出五个看点。
——围绕一个目标:
就是确保渔业经济总量在结构调优中快速增长。目前,重庆市水产品市场年需求量50多万吨,而2008年的生产目标仅26万吨,市场缺口将近一半。可见,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是绝对的、缺口是大的;但也必需清醒认识到,并非任何水产品都有好市场、都能卖个好价钱。因此,在调优结构、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总量的增长,全面提升水产产业素质,塑造新型骨干产业形象,促进渔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是我区当前渔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是:水产主要养殖面积增长5%达到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增长25%达到1.5万吨(其中发展“千吨乡镇”4个、500吨乡镇5个、300吨乡镇12个),渔业总产值增长30%达到2亿元,打造无公害水产品牌1个。
——抓住三条主线:
一是突出发展“池塘渔业”。我区现有1.7万亩池塘的养殖产量,占全区水产品产量的70%,是全区渔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最高单产达到2500公斤,而平均亩产仅466公斤,发展空间较大。“池塘鱼”是保总产、保市场、创高产的支柱。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以创建“吨鱼池”为目标,立足于抓好致韩、义和、丛林等3个重点基地乡镇,辐射周边乡镇,发展“吨鱼池”5000亩以上。
二是探索发展“生态渔业”。以鱼水和谐为目标,要加强渔业水质监测,积极推广“测水”养鱼。依托东江水产、中科集团、回力实业、顺成渔业、华祥水产、亿兴渔业等6个水产企业,抓好捕捞产业服务基地项目的实施,提升三峡库区渔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争取启动三峡水库人工增殖放流;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开发冷水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积极推进中科生态水产基地和清溪河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三是加快发展“特色渔业”。以开发“土著鱼”为主线,引进“外来鱼”为补充,打造“休闲渔”为形象,主推(长吻鮠、黄颡鱼、团头鲂、翘嘴红鮊、中华倒刺鲃)5个地方特色品种、(斑点叉尾鮰、加州鲈、湘云鲫、先科巨鲫、虹鳟鱼)5个外来名优鱼品种,打造江东、江北、江南三线休闲渔业带,力争在规模上取得新的突破。开展大鳍鳠、泥鳅、长薄鳅、长江鲟、白甲鱼的试验研究,开展胭脂鱼、岩原鲤、大口鲶、裂腹鱼、华鲮鱼的养殖示范,创建“特色鱼”养殖示范基地。
——强化三大保障:
发展现代渔业,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资源安全、渔业船舶生产安全等“三大安全”是现代渔业建设中最重要、最迫切、最根本的保障问题。
一是水产养殖及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全面贯彻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无公害养殖标准,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过程、渔需物资供应及水产品运销市场监督管理,保障质量安全。一方面要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做好病害防治技术服务,指导渔农科学用药,抵制禁用药品和劣质饲料投入,提高渔农食品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督促和完善“三项记录”(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开展水产药物专项整治,建立科学用药制度和水域环境监测制度。今年准备在重点基地乡镇启动“三项记录”示范片建设。
二是渔业生态资源安全。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禁渔期制度,进一步加强渔具渔法管理,抑制过度捕捞;要继续组织开展好打击电毒炸鱼、保护青蛙等专项行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治水域污染,推进水域生态建设;要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加大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力度;要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最大限度减少水产养殖内源污染;要积极做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申报工作,积极参与涉渔工程环评,努力探索有效的执法监管途径。三是渔业船舶生产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健全日常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实施“渔民生命工程”,推进“渔民意外伤害保险”,渔民参保率要求达到80%以上;要积极推广标准化船型,加强渔业船舶和渔业船舶船用产品检验,检验率要求达到100%;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和现场监管,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渔业船舶生产安全。
——实施一批项目:
围绕三条主线和三大保障,积极策划实施一批渔业项目。
第一,切实抓好4个在建项目。一是三峡库区长吻鮠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项目效益,争取获得农业部正式授牌;二是涪陵渔港试点建设项目,加大筹资力度,强化建设管理,力争年内通过市农业局的竣工验收;三是池塘高效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力争年底通过区科委的结题验收;四是30吨级渔政执法船项目,争取年内投入运行。
第二,启动实施5个新建项目。一是“一乡一品”养殖基地项目,打造致韩优质“家鱼”、义和“特种鱼”、丛林“泉水鱼”,引进业主投资,规范养殖管理,争取政府扶持;二是休闲渔业基地项目,推广集养殖、垂钓、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模式,提升水产品的附加值,围绕江东片区的江东—清溪、江南片区的龙桥—五马、江北片区的李渡—义和“三条线”,发展规模500亩。三是“家鱼”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在清溪河上游、义和镇华东村新建“家鱼”良种繁殖场200亩,填补三峡移民拆迁后我区没有“家鱼”繁殖场的空白,引导业主投资,部门提供服务,争取政府扶持;四是名优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项目,打造梓里平安、义和华东、李渡双桂、山窝官桥等4个特色村,建设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000亩;五是特种水产繁育养殖试验项目,选择2-3个地方名特水产品种开展繁育养殖试验研究。
第三,精心策划6个储备项目。继续申报涪陵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水獭自然保护区两个项目;积极抓好四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一是水库生态水产
养殖示范基地项目,选择10座中小型水库,实施“以鱼养水”的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二是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项目,开发山窝、卷洞、天台的冷水资源,新建流水及微流水养殖基地,养殖鲑、鳟、鲟鱼及裂腹鱼等冷水性鱼类;三是生态网箱养殖示范项目,在三峡库区选择适宜的沱湾,建设生态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四是长江鲟驯养繁育试验项目,争取建设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长江鲟的驯养繁育基地,打造“长江鱼”品牌。
——做好五项工作:
第一,努力改善渔业基础条件。一是扩大养殖规模。在养殖总规模上,新建专用池塘和河沟养殖水面1800亩,新建鱼种繁育场两处;在结构调整上,名特优新、优质家鱼、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的规模要努力扩大。二是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繁育生产设施,恢复和提高鱼苗繁殖和鱼种培育生产能力;改善池塘养殖条件,按照“一改五化”的要求,引导养殖户对50亩以上的规模化专用池塘,以“吨鱼池”为目标进行改造;改善休闲渔业设施,引导业主按照安全卫生、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总体要求,对休闲渔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第二,切实抓好水产科技服务。一是主推三项技术。即: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一改”即通过降—清除淤泥、升—埂坎加固加高、疏—进排水沟渠的配套完善与疏通整治,改善现有专用池塘基础条件;“五化”即养殖水质调控化、主养品种名优化、投入饵料精量化、养殖用药规范化、投饵增氧机械化),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名优水产无公害养殖技术;二是监测水产病害。继续抓好全区鱼病监测工作,巩固10个鱼病监测点,监测面积扩大到5000亩,防止重大鱼病的发生,杜绝暴发性鱼病发生。三是提供信息服务。要通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渔业企业、渔民合作组织、养殖大户及新闻媒体,及时向养殖生产者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市场供求、水产疫病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探索创新水产经营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水产企业、水产协会、养殖大户和专业户租赁承包土地、池塘、河道等进行规模化养殖;培育和扶持水产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基地与养殖户结合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渔业,提高渔业产供销组织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以致韩、义和、丛林等水产协会为重点,规范和推动乡镇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争取成立涪陵区水产行业协会,组建集新技术推广、产前产中前后服务及市场协调于一体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四,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充实稳定队伍。要积极理顺渔政管理机构,突出渔政执法的主体地位,充实渔政人员,落实“参公”管理,确保渔政队伍稳定;二是提高队伍素质。要按照“有人才、有能力、有形象、有成果”的标准,抓好队伍素质建设;三是改善工作条件。要积极争取解决已协调多年未决的办公场所进出通道问题,要积极争取解决渔政快艇和渔政车的配置问题;四是落实工作经费。要努力争取解决水产渔政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与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五是完善管理制度。要以“团结、求实、精简、高效”为目标,完善渔政执法、安全监管、渔船检验、项目管理、机关管理等管理制度;六是增强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渔业文明执法建设,增强“献身渔业,服务渔民”的意识,再塑涪陵渔政新形象。
第五,落实水产渔政工作职责。一是落实内部岗位责任制。按照水产产业发展、渔业行政执法“两条线”,以及渔政管理、安全监督、渔船检验、产业重点、江团基地、渔港项目、后勤服务“七大块”,实行“条块结合,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建立完善内部目标管理制、科技人员联系制、安全生产“一盯一”制,做到人人都有考核指标、个个都有联系对象,在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对3个基地乡镇、4个特色村、5 个水产协会、6个水产企业、所有有船乡镇,逐一落实联系人。二是落实乡镇目标责任制。对水产生产目标在300吨以上的21个乡镇街道,要求其农业服务中心明确水产工作负责人和水产技术指导员;对于所有有渔业船舶的乡镇街道,要求其相应的管理机构必须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建议区农业局成立“涪陵区水产发展工作组”和“涪陵区渔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争取把水产产业发展和渔业安全任务纳入区政府对重点乡镇街道的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对重点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和渔船管理机构的工作目标考核。建议区农业局对水产渔政工作组织实施得力、任务完成较好的有关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渔船管理机构、渔业合作组织、重点水产企业,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和必要的奖励。
——突出五个看点:
一是特种水产繁育养殖示范基地。梓里长吻鮠良种场(150亩)看特种鱼繁殖和长吻鮠、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加州鲈、团头鲂等养殖,义和华东村(300亩)看翘嘴红鮊、黄颡鱼、团头鲂、湘云鲫等养殖,李渡双桂村(150亩)看翘嘴红鮊、岩原鲤、大口鲶、神州先科巨鲫、淡水虎鲨等养殖,山窝官桥村(5亩流水池)看虹鳟、金鳟、裂腹鱼等养殖。
二是涪陵渔港试点项目。看三峡库区及重庆市第一个内陆渔政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情况。
三是致韩镇优质“家鱼”养殖基地。看百花村(800亩)、犁园村(500亩)的草鱼、鲢鱼、鳙鱼及建鲤、彭泽鲫等规模化无公害高产养殖基地。
四是丛林乡“泉水鱼”养殖基地。看利用喀斯特地区零星地下泉水资源,发展池塘规模化无公害高产养殖基地(2500亩)。
五是清溪镇回力生态鱼养殖基地。看清溪河流域生态水产养殖开发(1000亩),及“家鱼”繁育基地(100亩)建设。
涪陵区水产站供稿
第二篇:2007年畜牧水产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2007年畜牧水产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今年,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务实推进各项工作,经受住了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严峻考验,抵御了市场竞争加剧,价格周期波动的市场风险,全县养殖业呈现出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成绩
1、养殖总量稳中有增。受市场拉动,生猪、家禽、水产品等大宗养殖产品产销两旺,养殖效益增势明显,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52.70万头,牛1.68万头,山羊23.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9%、5.8%、5%;发展奶牛890头,其中产奶奶牛569头,年产鲜奶1400吨;出笼家禽1950万羽,其中清水鸭860万羽,蛋品产量42440万吨;水产品产量18620吨,增长3.7%,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52万亩。预计全年可实现养殖业总产值7.2亿元,比去年增长3.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5%。
2、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今年,由于养殖产品价格上涨和产量增加,养殖大户收益比往年明显增加。养殖业效益比去年增加4500万元。一是价格上涨。生猪收购价最高峰达到每公斤15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41%,牛肉每公斤24元,增长18%,活羊每公斤11元,增长27%;肉鸭每公斤8.5元,增长24%,水产品价格涨幅均超过20%。初步测算,除去生产资料涨价因素外,每出栏一头肥猪获纯利润500-600元、一头牛800-1000元、一只羊150-200元、出笼一只肉鸭2-2.5元、一公斤鲜鱼2-3元以上。全县因养殖产品价格上涨增收1640万元。二是产量增加。全县出栏生猪比去年增加1.5万头,山羊1.3万只,家禽105万羽,水产品产量907吨,养殖业因生产总量增长比去年增收2860万元。
3、养殖大户急剧增加。今年,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养殖投入,扶持大户发展,大户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品种质量提高。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养殖业。全县发展各类养殖大户2059户,其中养猪过千头的大户16户,新增3个,养禽上万羽的大户156户,新增32户。养殖业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超过50个。望城乡刘湘玉、佘市镇龙马牧业、安福镇周昌军、富强村邵国伦等今年已出栏良种生猪均在3000头以上,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陈二乡杨西川、官亭乡何诗国、王孝生、涂自贵等养殖良种山羊均在300只以上,望城乡张孝军、马峰,四新岗阵明初,停弦镇徐叔林年出笼肉鸡在5万羽以上,安福镇朱仕军、肖耀明、辛业元等已出笼清水鸭3万羽以上。
4、队伍建设效果明显。今年,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机关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加强了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了队伍的科技服务水平,坚决杜绝“四种现象”,大力倡导“八种风气”,提高了畜牧水产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机关上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来客招待、财务制度、小车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压缩了非生产性支出,实现了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了机关的正常运转。
二、主要工作措施
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要求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并深入到望城、新安等乡镇调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养殖生产情况,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开新,县委调研员李先淼亲自部署、调度每一场防疫战役。各乡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形成了乡镇长领队,分管负责人亲征,党委书记督阵的工作格局。目前动物防疫工作已纳入乡镇政府日常工作议程,并且从经费保障上给予了倾斜。
二是综合防控的措施有力。①强化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全县共印发禽流感、瘦肉精、狂犬病等宣传资料1.5万份,防控知识挂图100份,防控知识问答1000本,提高了我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水平。②强化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大力推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双轨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各级各部门的行政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层层签订了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居)委会,乡镇干部与包村养殖大户,县畜牧水产局与乡镇动物防疫站等6个方面的责任状。建立了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系制度和包乡镇的工作机制。③强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强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力推行月月补针,牲畜五号病、禽流感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其它病种的免疫密度均达到省市要求。④强化了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和能力。按照省市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临澧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组建了应急预备队,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3月份,我们对望城乡发生的一起疑似禽流感疫情的处置,做到了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由于果断采取封锁、扑杀、深埋、消毒等综合措施,没有造成疫情的蔓延和扩散。⑤强化了疫情监测责任和措施。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疫情信息员,并落实村级协防员100名,建立健全了我县重大动物疫情的县、乡、村监测网络。村级协防员队伍的建立,增强了我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并在今年的秋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⑥强化了物质经费的保障能力。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解决了畜牧水产局人员经费和事业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各乡镇政府克服重重困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据统计,全县乡镇共投入经费10多万元,为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了经费保障。
三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稳步加强。①在“硬件”建设上,由于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乡镇动防站都有了站房和基本的办公设施。县局也按照省市要求配齐了防疫包、检疫包、冰柜、冰箱等冷链设备。②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了“乡镇动防站管理办法”、“专职动防员管理办法”、“检疫员管理办法”、“动防员招聘辞退办法”、“目标管理双轨制”等近十个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体系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业务技术程序化的体系建设目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③提升队伍素质。我们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对全体动防员一季度一考评,定量考核到人,考核结果与浮动工资挂钩。我们坚持长短训相结合,今年已举办了两期全体动防员短训班,从法律法规到业务技能,从政治纪律到人格修养进行系统强化培训,同时与湖南生物机电工程学院联合办了一个动防员大专班,8月底已全部完成毕业考试,提高了乡镇防疫员的综合素质。
2、技术服务工作力度大。
我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组织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科技推广活动。一是开展业务培训,主办技术讲座40场,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下发畜牧水产科技信息资料4000多份。业务股开通了技术咨询热线,接受养殖户咨询及上门服务达600多人次。县水产站组织技术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渔场,开展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先后为渔户组织订购各种名优鱼苗种100多万尾。二是办点示范。局专业技术人员与各自联系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加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技术扶助关系,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派专业技术骨干联系柏枝、安福等新农村建设的养殖示范区指导工作,在示范区共举办了3次养殖技术培训班和讲座,培训农民400多人次,发放资料1000多份。目前,我县规模养殖的重要地位日趋突显。生猪养殖正朝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以龙马牧业为核心的良种猪养殖小区,以合口镇三合村为重点的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总数在1万头以上,全县年出栏100头生猪以上规模养猪大户已发展到128户,均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行政执法的职能得到加强。
一是强化检疫及执法监督。狠抓了产地检疫网络建设。全县在专职动防员中聘请了18名产地检疫协检员,并设立了产地检疫申报点,产地检疫面达100%,规模养殖户临栏检疫达100%。狠抓屠宰检疫,严把检疫关,确保肉品安全。全县大多数乡镇开展了牲猪定点屠宰,每一个定点屠宰场都明确了检疫员,做到验证查物、同步检疫、盖章出证规范化。加大了检疫执法力度。今年共查处检疫违法案件7起,立案7起,结案7起,结案率100%。树立了行业形象,提高了检疫部门的威信。二是开展了瘦肉精检测和专项整治行动。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开展了瘦肉精检测,进一步扩大了瘦肉精检测范围。屠宰生猪按3%的比例抽检,规模养殖场(户)按1%的比例抽检,今年已抽检尿样826份,瘦肉精检出率为零。三是狠抓农资打假。积极参与了农业投入品整顿月活动,加强了兽药、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市场折监管,依法取缔无证经营2起,没收假劣兽药、渔药12个品种,切实保护了消费者利益,净化了农资市场。四是渔政执法有新力度。成立了渔政执法专项行协领导小组,重点打击偷、毒、炸、电等违法行为,查处违法案件8起,没收电船2艘,网具800米。
4、加工流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新突破。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狠抓协会管理,进一步发挥了县养羊协会、合口生猪养殖协会、梅溪鳝鱼合作社、清水鸭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功能,拓宽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养殖效益。今年,县养羊协会在长沙、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10多个营销窗口,已组织外销山羊8万多只,直接或间接为农民增收100多万元。清水鸭业组织外销清水鸭300多万羽,为会员增收70多万元,合口养猪协会在广东设立销售网点,按照比本地高出5%的原则,与养殖户签订了销售合同,今年已外销生猪1.5万头。
三、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及养殖大户的生产资金来源困难,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后劲。
2、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职能弱化。乡镇畜牧水产站自下而上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大。
3、加工环节还比较薄弱。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仍处于出售初级养殖产品阶段,效益提升受阻。
4、畜禽水产品种苗基地薄弱。畜牧良种繁育和名优鱼种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品种改良和优质鱼套养的推广普及受到严重制约。种苗主要依赖县外引进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四、明年的工作思路
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继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坚持效益优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1、进一步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措施,继续强化动防体系建设。
2、加大对生猪、清水鸭等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研究实施扶持的优惠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制订各项鼓励措施,保护农民养殖积极性。
3、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提升产品质量。
4、突出优势产业,继续搞好办点示范,建好标准化养殖小区,壮大产业龙头,狠抓种苗基地建设。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县外资金和向上争项目,为我县养殖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2007年畜牧水产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2012年三眼塘镇畜牧水产工作总结
今年,我们按照市畜牧水产局的统一部署,务实推进各项工作,经受住了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严峻考验,抵御了市场竞争加剧,价格周期波动的市场风险,全镇养殖业呈现出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成绩
1、养殖总量稳中有增。受市场拉动,生猪、家禽、水产品等大宗养殖产品产销两旺,养殖效益增势明显,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10.02万头,牛547头,山羊453只,同比分别增长2.9%、5.8%、5%;出笼家禽51万羽,其中蛋品产量1652吨;水产品产量7115吨,增长3.7%。预计全年可实现养殖业总产值达1.5亿元,比去年增长3.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5%。
2、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今年,由于养殖产品价格上涨和产量增加,养殖大户收益比往年明显增加。养殖业效益比去年增加6500万元。一是价格上涨。生猪收购价最高峰达到每公斤15元,牛肉每公斤56元,增长18%,活羊每公斤40元,增长27%;肉鸭每羽21元,增长14%,水产品价格涨幅均超过20%。初步测算,除去生产资料涨价因素外,每出栏一头肥猪获纯利润300-500元、一头牛1000元以上、一只羊150-200元、出笼一只肉鸭5元左右、一公斤鲜鱼2-3元以上。全镇因养殖产品价格上涨增收2640万元。二是产量增加。全镇出栏生猪比去年增加1.5万头,山羊1.3万只,家禽25万羽,水产品产量907吨。养殖业因生产总量增长比去年增收3150万元。
3、养殖大户急剧增加。今年,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养殖投入,扶持大户发展,大户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品种质量提高。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养殖业。全镇发展各类养殖大户45户,其中养猪过千头的大户6户,新增3个,养禽上万羽的大户5户,新增4户。养殖业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超过50个。生猪养殖户张文明、胡世林、杨超、袁科、曹木兰等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在千头以上。蛋鸡养殖大户郭光明、胡保华、陈立新等养殖户饲养蛋鸡一万羽以上,年产蛋50吨左右。湘丰鹅业存栏肉鹅5100羽,出笼2800羽,产蛋5吨,创收50余万元,获纯利近20万元。山羊养殖户王辉国利用荒山建设草场饲养山羊500多头,今年已出栏380多头,创收12万多元,纯利达到8万元。
4、队伍建设效果明显。今年,我们按照市畜牧水产局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全站职工作风整顿建设,加强了科技培训,提高了队伍的科技服务水平,坚决杜绝“四种现象”,大力倡导“八种风气”,提高了畜牧水产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全站人员上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来客招待、财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压缩了非生产性支出,实现了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了站内的正常运转。
二、主要工作措施
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镇党委、镇政府要求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全镇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并深入到各村调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养殖生产情况,镇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镇党委、镇长周峰,镇长助理郭建凡亲自部署、调度每一场防疫战役。各村委十分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形成了村长领队的工作格局。目前动物防疫工作已纳入镇政府日常工作议程,并且从经费保障上给予了倾斜。
二是综合防控的措施有力。①强化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全镇共印发禽流感、瘦肉精、狂犬病等宣传资料5000份,防控知识挂图50份,防控知识问答1000本,提高了我镇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水平。②强化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大力推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双轨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各部门的行政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层层签订了镇政府与村(居)委会,镇干部与包村养殖大户的责任状。③强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强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力推行月月补针,牲畜五号病、禽流感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其它病种的免疫密度均达到省市要求。④强化了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和能力。按照省市要求,组建了应急预备队,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⑤强化了疫情监测责任和措施。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疫情信息员,并落实村级防疫员18名,建立健全了我镇重大动物疫情的村级监测网络。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建设,增强了我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并在今年的秋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⑥强化了物质经费的保障能力。镇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解决了人员经费和事业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全镇共投入经费38000元,为全镇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了经费保障。
1、技术服务工作力度大。
我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组织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科技推广活动。一是开展业务培训,主办技术讲座3场,培训人员300多人次,下发畜牧水产科技信息资料400多份。
2、行政执法的职能得到加强。
一是强化检疫及执法监督。狠抓了产地检疫。设立了产地检疫申报点,产地检疫面达50%,规模养殖户临栏检疫达100%。狠抓屠宰检疫,严把检疫关,确保肉品安全。定点屠宰场明确了检疫员,做到验证查物、同步检疫、盖章出证规范化。加大了检疫执法力度。今年共查处检疫违法案件2起,立案2起,结案2起,结案率100%。树立了行业形象,提高了检疫部门的威信。二是开展了瘦肉精检测和专项整治行动。组织专门力量对全镇开展了瘦肉精检测,进一步扩大了瘦肉精检测范围。屠宰生猪按5%的比例抽检,规模养殖场(户)按1%的比例抽检,今年已抽检尿样128份,瘦肉精检出率为零。三是狠抓农资打假。积极参与了农业投入品整顿月活动,加强了兽药、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市场折监管,依法取缔无证经营2起,没收假劣兽药、渔药12个品种,切实保护了消费者利益,净化了农资市场。四是渔政执法有新力度。成立了渔政执法专项行协领导小组,重点打击偷、毒、炸、电等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
1、养殖大户的生产资金来源困难,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后劲。
2、畜禽水产品种苗基地薄弱。畜牧良种繁育和名优鱼种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品种改良和优质鱼套养的推广普及受到严重制约。种苗主要依赖县外引进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三眼塘动物防疫站2012年12月
第四篇:涪陵区港航管理局初步敲定2012水运发展工作思路
涪陵区港航管理局初步敲定2012水运发展工作思路近日,区港航管理局针对当前水运市场低迷、企业效益下滑的不利形势,结合涪陵水运发展状况,提早对2012水运发展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初步敲定2012“稳运输”、“强港口”、“保安全”、“提形象”的水运发展工作思路。
稳运输:一是千方百计确保运力不流失,力争实现水运运力稳中有升;二是要全力确保水运生产各项指标不下滑,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三是要全力确保航运企业的队伍稳定,防止因水运市场下滑,企业拖欠船员工资,引起船员思想波动,进而引发水运生产安全事故。强港口:一是要继续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龙头港泊位3个,推动李渡攀华码头项目的完建,完成14个移民集镇码头的整修;二是继续推进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重点推动实施长江三桥至乌江一桥以内码头的“货退客留”工作;三是要着力强化港口经营秩序的管理,加强港口岸线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严厉杜绝非法乱占、乱建港口码头的不法行为。
保安全:继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建立完善水上安全支持保障系统,大力实施科技兴安,力争实现安全监控目标全覆盖,继续深化“治超”、“打非”和隐患排查治理,全力确保辖区水上安全零死亡。
提形象:在干部职工中继续开展好“三进三同”、创先争优和唱读讲传等活动,打造服务型、学习型机关,抓好“一书一片一画册”文明细胞创建,即要有水运知识书籍一本、涪陵水运宣传视频一片、涪陵水运宣传画册一册,逐步扩大涪陵水运的影响力,推动港航管理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11-2020)(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划院)
新修编的《规划》,确定了以“枳巴文化”为涪陵旅游主要文化内涵,以涪陵城区为核心,以长江、乌江为轴线,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公园等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山水观光、养生度假、会议会展、乡村旅游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涪陵旅游
业全发展。
《规划》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新审视定为了该市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物,重新审视了涪陵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心理诉求和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了涪陵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了“先期引爆大项目,构建涪陵旅游大品牌,实现大项目带动大格局”的新
思路。
新修编的《规划》突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公园、巴国故都枳城、武陵山旅游度假区、青羊湖旅游度假区、天宝湖旅游度假区等13个重点项目,推出坪西岛旅游度假区、乌江画廊旅游区、巴王陵遗址公园、榨菜文化大观园等11个潜力项目,强调了
涪陵市要工业与旅游产业互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旅游与城建相互促进等多产业联动计划。同时在土地利用优化、政策资金扶持、项目融资、产业资金倾斜、旅游营销规划、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规划》明确,到2030年,涪陵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9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3亿元,占全区经济增加值提高到6.23%,居民出游率达到10.6次,国家及地方财政创收超过40亿元。
《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1年修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