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2:5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

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

http://www.xiexiebang.com/ 深圳律师网 阅读次数: 3836

为正确审理涉及企业法人解散后的民商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结合审判实践,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一条 企业法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未经清算被注销、被撤销或企业自动歇业和视为自动歇业的,应认定该企业法人解散。企业法人解散后至其债权债务清理完毕前,法院应认定该企业法人为清算法人,具备民事主体资格。

第二条 清算法人作为当事人起诉和应诉的,其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由清算法人的诉讼代表人行使。

第三条 涉及清算企业法人的诉讼,该企业法人成立清算组织的,由清算组织履行清算义务,清算组织的负责人为诉讼代表人;没有成立清算组织的,清算义务人为诉讼代表人。

被解散的企业法人有多个清算义务人的,可以由清算义务人推选其中一个清算义务人为诉讼代表人;未推选的,由法院指定其中一个清算义务人为诉讼代表人;推选或指定的清算义务人为法人的,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为诉讼代表人。

第四条 下列组织或个人为企业法人的清算义务人: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

(三)非公司制的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

(四)非公司制的集体企业的开办者或出资者;

(五)法人型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法人、外商独资企业法人的投资者。

第五条 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清算义务人对未经清算的清算法人的债务承担责任的,法院应追加清算法人为共同被告。

第六条 清算义务人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清算法人的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法院应告知其依法成立清算组织,并以清算法人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清算义务人坚持起诉的,法院裁

定不予受理。

第七条 企业法人在诉讼中解散的,不影响其诉讼主体资格。

第八条 债权人对未成立清算组织的清算法人提起诉讼,要求清算法人和清算义务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院应依法判令清算法人承担清偿责任,同时判令清算义务人在15天内成立清算组织,对清算法人进行清算,以清算的财产偿还债务。

第九条 企业法人的清算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间内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给债权人造成损失,债权人要求清算义务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法院可予支持。

第十条 清算法人的股东或开办人有虚假出资、欠缴注册资金、抽逃注册资金行为,债权人要求相关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可根据如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股东或开办人虚假出资、欠缴注册资金,造成清算法人实际投入的注册资金未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十四条第(七)项或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数额的,应认定该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清算法人的股东或开办人应对清算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二)股东或开办人存在虚假出资、欠缴注册资金、抽逃注册资金行为,但清算法人实有注册资金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十四条第(七)项或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数额的,责任人应在虚假出资、欠缴注册资金、抽逃注册资金范围内,对清算法人的债务承担补充清偿责任。相关责任人举证证明其已经在虚假出资、欠缴注册资金、抽逃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了补足责任的,法院不应判令其继续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第十一条 清算义务人恶意处分企业法人财产,债权人要求清算义务人在恶意处分财产范围内对清算法人的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 清算义务人或者有关单位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法人的注销登记手续时,书面承诺对该被注销企业法人的债务承担责任,被注销企业法人的债权人据此要求清算义务人或有关单位承担责任的,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被注销的企业法人未经依法清算的,清算义务人或有关单位应当对被注销的企业法人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二)被注销的企业法人已依法清算完毕,且清算义务人没有过错的,清算义务人或者相关单位应在接收剩余财产范围对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如被注销企业没有剩余财产的,清算义务人或相关单位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清算义务人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法人的注销登记手续时,虚构该企业法人的债权、债务已清结的事实,导致该企业法人被注销的,清算义务人应当在该企业法人注册资金范围内就该企业法人的债务向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司法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整合社会调解资源,节约诉讼成本,化解社会矛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息诉止争、案结事了。

二、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应遵循依法、自愿、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

三、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成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经验、解决和协调有关问题。

四、为保障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有效运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履行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

五、全省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负责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

六、对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在立案前应向当事人释明人民调解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作用,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七、对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属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当事人到人民调解工作室接受调解。人民调解工作室应积极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做好当事人的引导和息诉工作。

八、对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不成、当事人坚持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优先进行立案审查。

九、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纠纷部分,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

十、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工作室协助调解。

十一、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应及时进行审查。

十二、对参与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员,由人民法院根据调解业绩给予适当补助。

十三、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对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绩效考评。对诉调衔接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附件一: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指引 附件二:有关诉调对接文书样式

样式1:《人民调解建议书(原告适用)》(样式)样式2:《人民调解建议书(被告适用)》(样式)样式3:《委托调解函》(样式)样式4:《委托调解确认书》(样式)样式5:《调解情况复函》(样式)样式6:《协助调解函》(样式)

附件一: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引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司法厅

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引

为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规定,制定本指引,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参照执行。

一、衔接方式

1.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方式包括: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

2.对于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且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争议标的额不大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含人民法庭,下同)在立案前应当向当事人释明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3.原告同意先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并在《人民调解建议书》上签字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暂缓立案,并将签字确认的文书副本交付人民调解工作室。

4.经人民调解工作室通知,被告也同意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进行诉前调解。5.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进行立案审查。

6.对于诉前调解的案件,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及时将调解结果反馈给人民法院。

7.当事人同意委托调解的案件,应当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并由人民法院向人民调解工作室出具《委托调解函》及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8.当事人不同意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9.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员应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

10.人民调解工作室对接受委托调解的案件,不管调解结果如何均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并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一并移送至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

11.委托调解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从相关材料移送之日起算。当事人愿意继续调解的除外,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12.人民法院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向人民调解工作室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指派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

二、效力衔接 13.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14.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经过公证依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拒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5.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16.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17.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共同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及时进行审查。如人民调解协议不存在可变更、可撤销或无效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在5日内出具民事调解书,且不收取案件受理费。

18.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变更、撤销人民调解协议或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案件,可以通知人民调解工作室具体参与调解的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并及时将审理结果告知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必要时可以向人民调解工作室提出司法建议。

三、工作保障

19.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在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立案大厅设立人民调解窗口。20.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应为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窗口提供工作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21.对于身体健康、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丰富调解工作经验并自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经原任职人民法院推荐,人民调解委员会可聘任为人民调解员,派驻到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

22.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对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相应的台帐制度和档案制度。

23.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成功的纠纷可作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完成的工作量。

24.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的人民调解员应不少于两名。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应自觉遵守所在人民法院的有关作息、保密工作等规章制度。

25.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后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曾经参与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不得担任该案件的人民陪审员或诉讼代理人。

26.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指导员,负责与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日常联系和业务指导工作。

27.人民调解指导员可以就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咨询,但不得就纠纷的处理发表具体意见。28.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人民法院应当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选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参与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

29.人民法院应当定期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对于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民事案件,人民调解员主动要求旁听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30.人民法院对于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民调解员,符合人民陪审员法定条件的,可以依法提请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第三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住宅物业纠纷指导意见(共)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住宅物业服务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为正确审理住宅物业服务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物业管理条例》、《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审判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关于诉讼主体

I、业主委员会作为当事人,就物业服务有关事项代表全体业主进行诉讼,法律后果由全体业主承担。

业主委员会起诉、应诉、提起反诉、上诉、撤诉,变更、放弃或者承认诉讼请求,进行和解、调解等诉讼行为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业主大会的授权决定。

2、涉及全体业主共同利益的事项,由业主委员会作为原告进行诉讼。但具有本意见第10条至第13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业主可以书面请求业主委员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业主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六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业主或全体业主的共同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业主在不增加其他业主义务或负担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业主可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仅涉及单个业主或者部分业主权益的,单个业主或者部分业主可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3、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物业使用人可以作为诉讼当事人参加诉讼:(1)物业使用人与物业服务企业直接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引起的纠纷;(2)物业使用人因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法律、行政法规、管理规约引起的纠纷;

(3)其他与物业使用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形。物业使用人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通知业主参加诉讼。

二、关于物业服务合同无效的认定与处理

4、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物业服务合同或有关合同条款应当认定为无效:(1)建设单位未依照《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

(2)物业服务企业违反《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在起诉前没有取得相应物业管理资质的;

(3)业主委员会违反《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没有取得业主大会的授权决定或未按业主大会授权决定的内容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且在起诉前未取得业主大会或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同时占总人数半数以上的业主追认的;

(4)建设单位违反《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在与业主签订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约定排除业主选择物业服务企业或商定物业费的权利的;

(5)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

5、物业服务合同被认定无效,物业服务企业已提供物业服务的,如合同无效主要是由物业服务企业或建设单位的过错造成,可根据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参照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指导价计算物业费。但双方约定的物业费低于该指导价的,按合同约定支付物业费;如合同无效主要是由业主方的过错造成,可按合同约定支付物业费。

三、关于物业费纠纷的处理

6、业主应自房屋交付之日起支付物业费。

房屋已具备交付条件,业主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房屋交付手续的,应当自建设单位通知其办理交付手续的期限届满之次日起支付物业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7、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虽未签订书面物业服务合同,但业主事实上已接受了物业服务,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支付相应的物业费的,可予支持。双方没有约定物业费的支付标准和支付方式的,可根据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并参照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指导价计算物业费。

8、业主拖欠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可请求业主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滞纳金。当事人约定的滞纳金数额超过迟延支付物业费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业主可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适当减少。迟延支付物业费造成的损失可推定为以拖欠的物业费总额为基数,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9、2009年10月1日以后,物业服务企业收取的物业费超出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指导价的,业主以物业服务企业违规收费为由提出抗辩或者请求退还超出部分的物业费的,应予支持。但物业服务企业的收费标准已经当地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除外。

物业服务收费根据有关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四、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

10、物业服务企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承担违约责任:(1)对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不善的;

(2)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卫生、绿化、公共秩序等未尽到管理职责造成物业区域环境恶化的;

(3)有其他不履行合同义务行为的。

11、物业服务企业未经业主同意擅自经营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或者未经业主同意搭建构筑物、设置广告牌、停车位等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有其他侵害业主共同权益的行为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返还收益。

12、物业服务企业未按《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履行查验和接受资料义务,造成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导致业主不能在法定或约定期限内向建设单位主张权利而遭受损失的,物业服务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3、物业服务企业未按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目的及通常标准履行必要的报告、通知或者提示等义务,造成业主权益损害的,物业服务企业应依其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4、物业服务企业无正当理由侵扰业主的生活或宣扬、披露业主的隐私,造成业主相关权益损害,业主可以请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名誉。

15、业主拒绝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必要的协助,使物业服务企业无法全面、适当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此作为其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抗辩事由,请求减轻或免除责任。

16、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法律、行政法规、管理规约,实施妨害物业服务的行为,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企业可请求业主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

物业服务企业对业主或物业使用人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法律、行政法规、管理规约的行为采取“罚款”措施,业主或物业使用人

请求物业服务企业返还该款项的,应予支持。但“罚款”性质实为违约金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17、物业服务合同对财物保管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物业服务合同对财物保管没有约定,物业服务企业已尽必要的安全保障义务的,物业服务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18、物业服务企业对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的专用停车位或者停放在住宅小区的其他车辆收取物业费或者保管费,如发生车辆毁损、丢失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条关于有偿保管合同的规定处理。

物业服务企业对停放在住宅小区内的车辆没有收取费用,但采取发卡、登记等管理措施的,应当认定形成无偿保管合同关系,如发生车辆毁损、丢失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条关于无偿保管合同的规定处理。

物业服务企业对停放在住宅小区内的车辆没有收取费用,也没有采取发卡、登记等管理措施,如果发生车辆毁损、丢失的,应根据物业服务企业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及其过错程度确定其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及责任的大小。

车辆所有人或使用人对车辆毁损、丢失也存在过错的,可减轻或免除物业服务企业的赔偿责任。

19、因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导致业主、物业使用人或第三人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物业服务企业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业主、物业使用人或其他合法进入住宅小区者在物业服务区域内因第三人的行为遭受人身、财产损害,有证据证明物业服务企业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受害人请求物业服务企业赔偿损失的,可根据物业服务企业的过错大小、收费标准等因素,合理确定物业服务企业的赔偿责任。

21、业主拖欠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擅自采取停水、电、气等措施,造成业主损害,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业主拖欠水、电、气等费用,物业服务企业受水、电、气供应企业的委托,停止对业主供应水、电、气等,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的,不予支持。

第四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机构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机构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

(2005年9月30日 粤高法发[2005]30号)

为正确审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债权人的借贷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安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法院的审判实践,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一条 审理金融机构借贷纠纷案件,要贯彻公平与效率原则,依法保护信贷债权,制裁逃废信贷债务行为。

第二条 非法设立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对外发放贷款形成的借款关系,起诉到法院的,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当事人按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有关规定处理,并将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移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法院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债权人起诉的案件,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案件交纳诉讼费用的通知》规定减交诉讼费用条件的,法院减半预收诉讼费用。判决债务人全部败诉的,债务人应依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金额负担诉讼费用。一审判决后债务人提起上诉的,应全额预交二审案件受理费。

第四条 农村信用社为债权人起诉的借贷纠纷案件,预交诉讼费用可以缓交。判决农村信用社负担诉讼费用的,按《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的收费标准减半收取。判决农村信用社享有债权但应负担部分诉讼费用的,农村信用社需负担的诉讼费用从实际执行到农村信用社的债权中划付。

第五条 金融机构以明确的到期债权向法院申请支付令,请求督促借款人还款的,法院应依法受理。经审查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法院应在十五日内向借款人发出支付令,责令借款人履行债务。

借款人提出书面异议的,法院应在收到书面异议七日内裁定终终结督促程序,告知金融机构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金融机构在诉讼前或在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提供信用担保的,法院可予接受。

第七条 法院因当事人申请而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及时将财产保全结果,包括保全标的、保全方式、保全期限等告知当事人。

一审法院依当事人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二审期间需要延续保全期限、变更保全措施,或一审法院实际保全的财产价值低于裁定保全的财产价值,当事人在二审期间申请继续执行原裁定保全债务人其它财产的,二审法院在书面告知当事人向一审法院提出书面申请时,也应书面通知一审法院,一审法院应及时办理。

当事人未在一审期间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而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或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提出增加财产保全申请的,由二审法院审查办理。

第八条 法院审理事实简单,债权债务关系明确,证据确实的金融机构借贷纠纷案件,可将证据交换程序与庭审程序合并进行。

第九条 金融机构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从借款人帐户中扣收借款本金或利息的行为符合银行业务操作规范的,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第十条 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届满后向金融机构出具延期还款承诺书,金融机构对还款期限没有异议的,应认定在承诺还款期内金融机构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诉讼时效期间从延期还款期限届满日重新起算。

在上述借款人承诺还款期内,金融机构向借款入主张权利,借款人未偿还借款本息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主张权利之日重新起算。

第十一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查、清收金融机构资产时为金融机构主张债权的,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第十二条 借款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但金融机构能够证明贷款已经发放或借款人承认收到贷款的,应认定借款合同成立,并应认定金融机构履行了发放贷款的义务,借款人应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第十三条 借款人以未经登记备案的印章签订借款合同,金融机构已实际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应认定借款合同成立和金融机构履行了发放贷款的义务。

第十四条 借款人以借款合同约定或在实际履行中以新贷偿还旧贷为由,或以金融机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为由,主张借款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 借款人以新贷偿还旧贷,金融机构以借款人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贷款用途使用借款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

第十六条 借款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虚假情况,金融机构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申请撤销借款合同的,应予支持。

金融机构请求借款人赔偿损失的,借款人赔偿的金额不应超过依法可保护的借款利息款额。

第十七条 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没有超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浮动范围的,应予保护。

第十八条 借款人与金融机构约定将借款合同展期,并将前期利息计入展期合同本金的,该约定有效。

第十九条 借贷双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条的规定,约定借款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该约定无效,借款人按照实际借款数额偿还借款本息。

第二十条 金融机构在借款合同中约定除收取利息之外另外收取费用或变相收取费用的,应认定无效,但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可以收取的费用除外。

前款规定不能收取的费用,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即予收取的,应作冲抵借款本金处理。借款发放后收取的费用,应先抵扣收取费用时借款人所欠的利息,超出的部分抵扣借款本金。

第二十一条 借款合同约定计算复息,金融机构请求借款人支付复息的,应予支持,但约定的复息超出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部分除外。

借款合同没有约定计算复息,金融机构请求借款人支付复息的,不予支持,但借款人明确同意的除外。

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没有归还应付本金和利息,对逾期本金部分按同期贷款的罚息标准计收逾期罚息;对逾期罚息不再计收复息。

第二十二条 借款合同约定借款人不得提前还款的不予支持,应准许借款人提前还款。

借款合同约定借款人提前还款须支付合同期内利息,借款人提前还款并请求变更计算利息期间的,借款人按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但借款人应对提前还款给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

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借款人提前还款须支付合同期内利息的,按照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

第二十三条 金融机构向借款人发放多笔贷款,借款人还款时没有明确归还哪一笔借款,且还款数额不足清偿全部借款,需要认定归还哪一笔借款的,应按照双方的约定认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按照借款到期的时间顺序认定偿还先到期的借款;多笔借款均到期或均未到期,且借款均有同样担保的,按照有利于借款人的原则认定偿还哪一笔借款;借款担保不相同的,认定为先清偿没有担保的借款或者担保数额最少的借款。

第二十四条 借款人偿还的款项不能确定是偿还本金还是利息的,应先抵扣利息,剩余部分抵扣本金。

第二十五条 第三人书面向金融机构表示愿意代借款人清偿债务,金融机构要求第三人对借款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应予支持。但金融机构、借款人、第三人达成债务转移合同的除外。

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约定由第三人清偿借款债务,第三人未书面明确表示同意的,该约定对第三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二十六条 借款合同约定逾期还款同时计付罚息和违约金的,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主张适用罚息条款或适用违约金条款。

金融机构坚持主张同时适用的,不予支持。由金融机构选择一个条款处理。金融机构不予选择的,由法院决定。

第二十七条 保证合同无效,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未在保证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抵押行为发生在担保法生效以前,抵押权人在主债务诉讼时效届满后向法院请求行使抵押权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 抵押合同无效,金融机构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满后两年内向抵押人主张权利,请求抵押人赔偿的,应予支持。

第三十条 借款合同有效而抵押合同无效,金融机构无过错的,抵押人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对金融机构承担赔偿责任。金融机构、抵押人有过错的,抵押人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对借款人不能清偿部分的债务承担二分之一为限的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以用于商业经营的财产设定抵押的,可认定抵押有效。

第三十二条 共同共有的房产登记为个别共同共有人所有,登记的产权人私自与金融机构签订抵押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金融机构不知情且无重大过失的,应认定抵押合同有效。

第三十三条 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抵押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抵押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抵押人及抵押人自愿承担责任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审理涉及企业改制的金融机构借贷纠纷案件,依照债务随财产转移的原则确认债务主体。

第三十五条 金融机构以验资机构为借款人出具虚假验资报告为由要求验资机构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验资机构应在验资不实的金额范围内对借款人不能清偿部分债务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 借款人与其股东或与其他公司之间资产混同,或经营业务、资金使用、财务帐簿混同,金融机构据此请求借款人的股东或其他公司对借款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第三十七条 金融机构以借款人的股东出资不实、抽逃资金等为由,要求借款人的股东承担责任的,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股东出资不足,但借款人的实有资本已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股东应在出资不足范围内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二)股东抽逃公司资本,但借款人实有资本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股东应在抽逃公司资本范围内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三)股东出资不足或抽逃公司资本导致借款人实有资本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先由公司承担清偿责任;公司财产不足清偿的,由股东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借款人因歇业、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等终止,而未经清算的,金融机构以借款人、清算义务人为被告提起诉讼的,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算义务人应在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二)清算义务人没有履行清算义务,而直接接收了借款人的全部财产,清算义务人能够证明接收财产范围的,清算义务人应在接收财产范围内对借款人的债务向金融机构承担连带责任;清算义务人不能证明接收财产范围的,清算义务人应对借款人的债务向金融机构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三)清算义务人恶意处分借款人财产,清算义务人应在恶意处分财产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借款人不能清偿部分债务承担赔偿责任。

(四)借款人未经清算被注销,清算义务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借款人注销登记手续时,书面承诺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作出承诺的清算义务人应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五)清算义务人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借款人的注销登记手续时,虚构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已清结的事实,导致借款人被注销的,清算义务人应当在借款人注册资金范围内对其债务承担赔偿责任。

[本文来自:法律快车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粤高法发[2008]32号)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为了确保刑事案件做到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结合刑事审判工作实际,我院制定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法院。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六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办理质量是刑事审判工作的生命线。确保刑事案件的质量,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刑事裁判的慎重和公正,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省法院历来高度重视刑事案件质量,在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确保刑事案件做到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结合刑事审判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第一部分 关于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身份

第一条 被告人的真实身份是确定犯罪人是否存在、犯罪行为由谁实施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刑事案件质量的首要关口。审查被告人身份应着重审查下列内容:

(一)案卷中有无被告人的户籍材料;

(二)被告人的户籍材料是否附有被告人的照片;

(三)被告人本人或其照片(全身照)是否经过被告人的近亲属、同案人或其他熟悉被告人的人员辨认;

(四)被告人供述的身份情况是否与户籍材料相符;

(五)被告人是否年满十八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是否年满十六周岁或十四周岁。

第二条 审查被告人实施犯罪时是否已满十八周岁,要以合法的户籍证明为依据;对户籍证明有异议,并有出生证明文件、人口普查登记、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等证据证明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应认定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没有户籍证明以及出生证明文件的,应当根据人口普查登记、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结合其他相关证据为依据综合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以对被告人进行骨龄鉴定。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且确实无法查明的,应当认定其未满十八周岁。

对辩方提出的未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或未满十八周岁的理据无法排除的,认定其年龄要特别慎重,定罪处刑要留有余地。

第三条 被告人的身份情况没有证据证明、无法查实,按被告人自报认定的,应在案件审理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四条 对于有被害人死亡的刑事案件,应当着重审查被害人身份中的下列内容:

(一)案卷中有无被害人的户籍材料;

(二)被害人的户籍材料中是否附有被害人的照片;

(三)被害人的近亲属、其他熟悉被害人的人员以及被告人辨认的是被害人的尸体还是尸体照片;

(四)通过辨认尸体无法确认被害人身份的,是否作过DNA鉴定;

(五)被害人的尸体因腐败、被肢解、被焚烧、被腐蚀、被动物撕咬等,导致难以辨认的,是否作过DNA鉴定;

(六)对于只有被害人尸骨的,是否作过DNA鉴定,是否将被害人的颅骨与生前照片的头像进行重合实验;

(七)对于只有少量人体组织块、人体血迹而无法找到被害人尸体的,是否对该组织块、血迹作过DNA鉴定,是否可以排除为被害人的兄弟姐妹所留;

(八)对于无名尸体,公安机关有无发布寻查公告。

第五条 被害人的身份无法查清或者无法找到被害人尸体的,应当在案件审理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部分 关于案件的侦破、揭发情况

第六条 案件的侦破、揭发材料是查明案件来源的重要依据,对于审查判断案件的真实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着重审查破案报告的下列内容:

(一)案件的来源;

(二)侦查措施;

(三)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根据;

(四)有无特情、线人参与破案;

(五)犯罪嫌疑人藏匿处的线索来源;

(六)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时间、地点;

(七)如果属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协助抓获同案人的情形;

(八)其他构成自首、立功的情形;

(九)侦查机关出具的“破案经过”等材料是否附有出具该说明材料单位的办案人或案件知情人员的签字或盖章。

第七条 对破案经过有疑问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补充说明。

对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补充的说明材料,经审查认为符合案情或有其他证据相印证的,可以采用。

第八条 在死刑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侦查起诉阶段反映出的该移送的重要证据是否全部依法移送。第三部分 关于犯罪事实

第九条 查明犯罪事实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应当着重查明下列内容:

(一)是否存在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不属于犯罪的情况;

(二)犯罪人是谁,属于共同犯罪的,应查明共同犯罪人各自的作用和地位,区分主、从犯;

(三)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对于指使他人实施的故意犯罪,应查明主使的被告人主观授意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即主使人是否要求将被害人打死、打致重伤或轻伤;实施犯罪的被告人是否有实行过限的行为;

(四)是有预谋的犯罪还是临时起意的犯罪,被害人有无过错,是否属于激情犯罪;

(五)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情形;

(六)犯罪的起因是否属于婚姻家庭矛盾、农村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以及工友、同事因工作矛盾引起的;

(七)毒品共同犯罪案件中,应当查明各被告人参与实施毒品犯罪的种类、数量;不能只查明毒品犯罪经过,而不对各被告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毒品种类、数量进行具体认定。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还应查明毒品纯度;

(八)被告人是否具有坦白、自首、立功、家属代为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的谅解、累犯、再犯的情节;

(九)一案有两宗以上犯罪事实的,应在分述犯罪事实和证据之后,对全案犯罪事实进行综述,列明每个被告人的具体罪责。第四部分 关于证据 一、一般规定

第十条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第十一条 审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客观、全面地审查、核实和认定证据。

第十二条 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具有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的证据,才能作为定罪的根据。二、二审开庭审理刑事案件证据的庭前交换

第十三条 对于二审开庭审理的案件,控、辩双方准备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必须于开庭前提交合议庭,由合议庭于开庭前送达对方。

第十四条 抗诉案件,上级检察机关作出支持抗诉的决定,但是改变下级检察机关抗诉理由、罪名、量刑的,合议庭应于开庭前将相关支持抗诉意见书送达原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

1、物证、书证

第十五条 对物证、书证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物证、书证是原物,还是原物的照片、录像或复制品;不能提供物证原物的原因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即物证确实是不便移动、易腐烂变质而不易保存,或者是依法应返还被害人,或因保密工作需要不能调取的,或因法律规定不宜随案移送而应由公安机关妥为保管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移送主管部门处理或者销毁的物品;

(二)制作物证、书证照片、录像、复制品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即制作人不得少于二人;应同时制作文字说明,该说明应明确制作物证照片等的原因、制作过程、制作人、原物存放何处等问题,并由侦查人员、制作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

(三)物证、书证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具备能够说明物证收集提取地点、收集提取方式、包装保管方式、保管地点等情况的记录;由侦查机关取得的物证,是否有搜查证和扣押物品清单;

(四)对于现场遗留的与犯罪有关的具备同一认定检验鉴定条件的血迹、精斑、毛发、指纹等生物物证、痕迹、物品,是否通过DNA鉴定、指纹鉴定等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方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作同一认定;

(五)对于涉案的手机、银行卡等种类物,是否有手机串号、银行卡号、银行卡登记姓名等证据,以证明手机、银行卡等种类物的唯一所有人或使用人;

(六)物证、书证的外形、属性等特征,是否因时间、条件的变化等褪色、变色、变形、缺损、变质等;在收集、保管、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破坏或者改变;

(七)物证、书证是否交由被害人、证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等有关人员辨认、进行科学技术鉴定。

(八)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书证是否全面收集。

第十六条 对在勘验、检查、搜查中发现与案件事实可能有关联的血迹、足迹、字迹、指纹、毛发、体液、人体组织等痕迹和物品应当请侦查机关依法补充收集、调取或者作出合理的说明。

第十七条 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物证的照片、录像、模型或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实无误或经鉴定为真实的,或以其他方式确能证明其真实的,具有与原物同等的证明力。原物的照片、录像、模型或复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十八条 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取得的物证、书证,应根据取证行为违法的程度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能否作为定案根据。

第十九条 经勘验、检查、搜查、扣押取得的物证、书证,未附有勘验、检查笔录、搜查笔录、扣押清单、提取笔录,不能判断物证、书证来源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二十条 物证、书证的收集方式和程序在形式要件上存在下列瑕疵,通过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弥补或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

(一)收集调取的物证、书证,在勘验、检查笔录、搜查笔录、扣押清单、提取笔录上没有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或物品特征、数量、质量、名称等注明不详的;

(二)收集调取物证照片、录像、模型或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没有注明与原件核对无异、复制时间、被收集、调取人(单位)签名(盖章)的;

(三)物证照片、录像、模型或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没有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处的说明或者签名的;

(四)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的。

第二十一条 书证、物证应当交由当事人或证人加以辨认,必要时应当进行鉴定。

对物证、书证的来源及收集过程有异议,应当要求举证方予以说明,未作出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证明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二十二条 因保管、鉴定不当导致物证、书证改变原有性状或灭失,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2、证人证言

第二十三条 对证人证言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审查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查明证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或特殊关系,证人是否存在作伪证的可能;

(二)审查证言的来源和内容,应当查明证言是原始取得还是传闻的证言,证言的内容是否合情合理,没有矛盾,符合客观实际。对证言中不合情理、有矛盾的内容,应当向证人作进一步询问;

(三)审查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应当查明距离的远近、光线的明暗、风力的大小、声音的轻重等自然条件是否影响证人正确感知案件事实。如果发现疑点,应当再行询问或深入有关场所核查;

(四)审查证人的感知、记忆和表述能力,证人感知事物的能力高低、记忆力好不好、表达能力强不强、思想方法是否主观片面、发案时精神紧张或分散等都会影响证人正确地感知、记忆、表达客观事实。必要时可以对证人的作证能力进行鉴定,可以让证人辨认、对质或进行侦查实验等,以便对证人证言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审查证人是否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应当查明证人提供证言时有无思想顾虑或外界压力、有无受到他人的指使、收买或者威胁、引诱、欺骗,办案人员有无采取威胁、引诱、欺骗、暗示等非法的方法取得证人证言,证言笔录是否完整,有无证人签名或盖章;

(六)审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是否协调一致,真实的证人证言与案内的其他证据应当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如果发现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有矛盾,应当认真分析、核查是证人证言真实,还是其他证据真实;

(七)根据幼年证人的年龄和智力发育程度,审查幼年证人证言的内容和所使用的语言是否与之相适应。

第二十四条 证人的猜测、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的事实除外。

正处于明显醉酒、麻醉品中毒或者精神药物麻醉状态的证人所提供的证言,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二十五条 一名询问人员取得的证人证言,应当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审查判断,决定是否采用。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一)询问证人没有个别进行取得的证言;

(二)没有经证人核对并签名、盖章或捺印的证言;

(三)询问人员违反回避制度取得的证言;

(四)未成年人所作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明显不相当的证言。

第二十六条 证人证言的形式要件有下列瑕疵,通过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弥补或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

(一)没有填写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姓名或询问的起止时间、地点的;

(二)询问证人的时间、地点不符合规定的;

(三)询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的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内容的;

(四)笔录反映出在同一时间段内,询问人员同时或交叉询问不同证人的。

3、被害人陈述

第二十七条 被害人陈述适用前述关于证人证言的有关指导意见。

4、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第二十八条 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讯问被告人的侦查人员是否不少于二人;讯问羁押的被告人是否在羁押机构内进行;讯问被告人是否个别进行;

(二)讯问笔录是否注明讯问的起止时间和讯问地点;

首次讯问时是否告知被告人申请回避、聘请律师等诉讼权利;被告人是否阅看并签名、盖章或捺印;是否有不少于二人的讯问人签名;

(三)讯问被告人是否全面、细致,对被告人的犯罪动机、作案过程及细节、共同犯罪中的具体分工和各同案人的作用以及归案情况、检举揭发等情节是否进行了讯问;

(四)讯问聋哑人、少数民族人员、外国人时是否提供了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或翻译人员,讯问未成年同案犯时其监护人是否在场;

(五)被告人的供述是否自愿,有无受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威胁、引诱,或办案人员的刑讯逼供、指供、诱供、骗供,或他人的指使等情形,必要时可以调取被告人进出看守所的健康检查记录;

(六)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反复的原因;被告人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收集到案;应当入卷的供述和辩解没有入卷的,是否出具了相关说明;

(七)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在被告人供述逐个进行审查判断的基础上,还应当审查各个被告人对同一事实情况的供述是否一致,有无矛盾。如果一致,还要审查他们之间有无串供、勾结、通谋的可能。如果发现供述的内容前后不一,互相矛盾,口供之间不一致,应当认真分析,找出原因,通过调查、对质、鉴定、实验等方法进一步审查,加以解决;

(八)被告人的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和常理,有无矛盾。

第二十九条 采用刑讯、威胁、引诱、欺骗、较长时间冻、饿、晒、烤、服用药物、催眠,或其他使人在肉体上剧烈疼痛、精神上产生高度痛苦或丧失意识、意志的方法获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三十条 只有一名侦查人员讯问取得的被告人的供述,应当结合其他证据严格审查,决定是否采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一)没有经被告人核对并签名、盖章或捺印的;

(二)讯问聋哑人、少数民族人员、外国人时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或者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

(三)违反回避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讯问笔录有下列瑕疵,通过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弥补或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

(一)没有填写讯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姓名或讯问的起止时间的;

(二)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地点不符合规定的;

(三)讯问人没有签名的;

(四)讯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诉讼权利内容的;

(五)笔录反映出在同一时间段内由同一讯问人员交叉讯问不同的被告人所取得的供述和辩解;

(六)讯问笔录中没有经过被告人确认或者没有被告人捺印的修改部分。

第三十二条 应当把被告人供述同案件中的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加以比对印证,进行综合分析,用以定案的口供必须与其他证据能够互相印证,相互一致,如果存在矛盾,应当分析原因,进一步查证核实后,再作结论。

被告人庭前多次供述一致,庭审中翻供,但被告人不能合理说明翻供理由或者其辩解与全案证据相矛盾,而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可以采纳被告人庭前供述。

被告人庭前口供反复,但庭审中供认的,且庭审中的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印证的,可以采纳庭审中的供述;被告人庭前口供反复,庭审中翻供的,且无其他证据与庭前供述印证的,不能采纳庭前供述。

5、鉴定意见

第三十三条 对鉴定意见着重审查以下方面:

(一)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是否具有法定的资格和条件,即:是否属于被指派或者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对人身伤害进行重新鉴定和对精神病进行医学鉴定的机构是否是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的回避情形;

(二)鉴定程序是否合法,是否有接受鉴定的委托书,是否经过复核;

(三)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是否合法,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

(四)鉴定的方法是否科学,鉴定报告是否有分析论证的过程,论据是否充分,解释是否合理,论据和结论有无矛盾;鉴定意见是明确、肯定、具有唯一性;

(五)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是否注明提起鉴定的事由、机构、时间和作出鉴定意见的时间,并由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复核人签名盖章;

(六)鉴定是否及时进行;

(七)鉴定意见与案内其他证据是否有矛盾;尸体检验鉴定意见与尸体检验笔录及照片是否存在矛盾;

(八)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

(九)鉴定意见是否依法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第三十四条 鉴定意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必要时可以进行补充鉴定、重新鉴定:

(一)鉴定人不符合法定的资格和条件,鉴定人少于二人,鉴定人不具有法定的专业技术和职称,鉴定人违反回避规定的;

(二)鉴定程序明显违反法规规定的,鉴定不在有效时间内进行的;

(三)鉴定方法有错误的;

(四)分析判断没有科学根据的;

(五)违反有关鉴定标准的;

(六)鉴定意见与证明对象没有关联的;

(七)鉴定对象与送检材料、样本不一致的;

(八)送检材料、样本来源不明的;

(九)不是针对事实作出分析判断的;

(十)鉴定意见与其他查证属实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十一)其他情形。

对鉴定意见有疑问时,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或由其出具相关说明,也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机构,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6、勘验、检查笔录

第三十五条 对勘验、检查笔录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勘验、检查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包括:

(1)勘验、检查人员是否具有勘验检查的主体资格,是否少于二人,是否存在法定的回避事由;

(2)勘验、检查时有无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

(3)勘验、检查、搜查笔录是否为当场制作,是否为原始记录;如果是复印件,是否附有原始记录;

(4)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是否核对笔录并签名或盖章;修改部分是否经过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共同确认。

(二)勘验检查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包括:

(1)是否准确记录了提起勘查的事由、勘查的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等情况;

(2)是否准确记载了现场、物品、人身、尸体等的位置、特征等详细情况以及勘验、检查、搜查的方法和过程;

(3)记载的物品、痕迹、书证等的特征与实物是否吻合;

(4)笔录的内容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对死者衣服的裂口、尸体的皮肤表面、内脏器官、肌肉组织、创口大小和形态等是否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检验;

(5)文字记载与绘图、录像、照片是否相符;固定证据的形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

(6)文字、数字表述是否确切。

(三)勘验、检查对象是否真实。包括:

(1)现场、物品、痕迹等是否被破坏或伪造,是否是原始现场;

(2)人身的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态有无伪装或变化;

(3)作案工具与被害人的创口、伤情有无进行比对;

(4)多次或补充进行勘验、检查的,前后勘验、检查的情况是否有矛盾,是否说明了再次勘验、检查的原因;

(5)勘验检查笔录中记载的情况与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鉴定意见等其他证据是否存在矛盾,笔录有无篡改或伪造;

(6)勘验检查人员、见证人是否对勘验检查的情况严格保密。

第三十六条 审查案件的时候,对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复验、复查,也可以自行复验、复查,商请公安机关派员参加,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专门技术人员参加。

第三十七条 下列勘验检查笔录,应当结合其他证据严格审查,决定是否采用:

(一)没有见证人的;

(二)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没有签名、盖章的;

(三)勘验检查人员违反回避规定的;

(四)没有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员制作的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

第三十八条 对视听资料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视听资料的来源是否合法,制作过程中有无受到威胁、引诱等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

(二)是否载明制作人或持有人的身份、制作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以及制作方法,制作视听资料的机器、设备是否正常,技术水平是否先进;

(三)是否为原件,有无复制及复制份数;调取的视听资料是复制件的,是否附有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制作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是否有制作人和原视听资料持有人签名或盖章;

(四)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有无经过剪辑、增加、删改、编辑等伪造、变造情形;

(五)内容为案件事实有无关联性。

第三十九条 对视听资料本身及其所载内容存在怀疑时,应当进行鉴定。

第四十条 对视听资料应当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着重审查视听资料反映的案件事实与其他证据所证明的是否相符,是否存在矛盾。

第四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听资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视听资料经审查或鉴定无法确定真伪的;

(二)对视听资料的制作、取得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有异议,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证明的。

8、其他

第四十二条 对于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证据,应当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该电子证据的磁盘、光盘等载体是否与打印件一并提交;

(二)是否载明该电子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等;

(三)制作、储存、传递、获得、收集、出示等程序和环节是否合法,取证人、制作人、持有人、见证人等是否签名或盖章;

(四)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剪裁、拼凑、篡改、添加等伪造、变造情形。

第四十三条 对有疑问的电子证据,必要时应当对其真伪进行鉴定。

第四十四条 辨认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结合其他证据严格审查,不能排除虚假可能的,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一)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或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少于二人的;

(二)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或没有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的;

(三)辨认没有个别进行的;

(四)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其他对象中,或辨认对象数量不合法的;

(五)辨认中给辨认人明显暗示或明显有指认嫌疑的;

(六)对辨认经过和结果没有制作专门的规范的辨认笔录,或辨认笔录没有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的签名或盖章的。

第四十五条 辨认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补查或作出说明:

(一)应当组织辨认而未组织的;

(二)辨认记录过于简单,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能指出辨认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特征的;

(三)案卷中没有被辨认对象的照片,无法获悉辨认的真实情况的。

四、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

第四十六条 审判人员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各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审查判断。

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且能合理排除证据之间矛盾的,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第四十七条 审判人员综合案件全部证据加以分析判断,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排除一切合理怀疑,依照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证据确实、充分是指:

(一)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及与量刑有关的情节均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二)每一个定案的证据均已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证据与证据之间没有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

(四)共同犯罪中,各被告人的行为、作用及罪责已经查清;

(五)根据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过程符合逻辑规则,由证据得出的结论唯一,彻底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六)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应当做到从重、从宽处罚的情节均已查清,并且排除从宽处罚的可能性。

第四十八条 对认定案件重要事实的关键证据,应当一证一质。

当庭认证,应当着重对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认定。

法庭应当结合全案证据,综合判断证据的证明力。对证明力的认定,可以在开庭后合议时进行。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证据不足:

(一)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证据予以证明的;

(二)据以定罪的证据不确实,存在疑问,无法查清的;

(三)依据证据不能得出唯一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四)定罪证据确实、充分,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证据存在欠缺或瑕疵的。

第五十条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系被告人实施,但如果间接证据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一)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二)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三)据在定案的间接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四)依据间接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

(五)运用间接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

根据间接证据定案的,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应当特别慎重。

第五十一条 侦查机关依照有关规定采用秘密侦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二条 被告人、证人、被害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提出其受到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应提供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法庭经审查认为确有必要的,应当由检察机关通过提交讯问笔录、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以及通过通知讯问人员、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其他证人出庭作证等方法,对证据取得的合法性加以证明。对不能排除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取证可能的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通过非法言词证据获取的物证、书证,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是否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三条 审判人员对于有下列情形的证据应当认真审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一)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及被害人的陈述,应当综合案件全部证据判别真伪。被告人多次供述之间、证人的多次证言之间以及被害人多次陈述之间存在矛盾的,但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有其他补强证据的,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二)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在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但认为尚未丧失正确认知、正确表达能力的,其所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有其他补强证据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三)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被告人有利的证言,或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所作的对该被告人不利的证言,有其他证据补强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下载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