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清明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清明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祭扫先人的日子,又是一个踏青的季节。我校开展“走进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实践活动和诵读一首清明诗词等。
活动第一阶段,我先带领学生查找关于清明节的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并且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关于寒食的传说,讲到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救重耳时,都非常感动,并为他的死而惋惜。
在活动第二环节实践活动中,我们整合家长资源,学生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并与家长一起讨论,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等等,据家长们的反馈信息,对活动非常满意。
在第三阶段,我们开展了清明诗词诵读会,在充满感情的诵读中,学生感受清明节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满载着人们的希望,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第二篇:走进冰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冰心
主题方案 四年级下语文
活动背景: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热爱读书,求知欲强的时期,在学过《别踩了这朵花》、《再寄小读者》、《送别冰心》等一系列冰心的作品后,学生对冰心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冰心的知识,可是教材中对冰心只言片语的介绍并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为此在学生的需求下,我以本学期冰心的又一篇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为切入点,生成了以文献材料搜集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实践课——《走进冰心》。
活动目标:
1、通过上网浏览、阅读书籍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冰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冰心生平、作品及他人对冰心的评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的能力及学习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3、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初步
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初识冰心,确定探究目标(2014年3月4日——3月18日)
第二阶段:制订子课题(3月19——4月15日)
第三阶段:走进冰心,重组目标信息(4月16日——5月9日)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5月10日——5月27日)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初识冰心,确定探究目标
1、让学生回忆原来学过的冰心的课文,唤醒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
2、通过《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学习,重温冰心的散文的风格。
3、为了对冰心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文章。
4、读完冰心的文章后,你还想了解冰心的哪些方面?
5、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四组进行探究:冰心的生平、冰心的生活、冰心的作品、对冰心的评价。
第二阶段:制订子课题
与小伙伴组成合作组。学生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冰心的童年,冰心故事汇 第二组:生活中的冰心,感受爱之旅 第三组:冰心的作品,倾听冰心 第四组:我眼中的冰心,畅谈冰心
第三阶段:走进冰心,重组目标信息
1、教师提供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渠道有许多: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可以互相交流所见所闻,丰富自己的阅历,亦可做摘抄、做读书笔记,在生活中积累。教师推荐相关书籍,并创设虚拟网,有关冰心的信息及图片分类组合在一起,利于学生查找。2、学生自主探究,重组有关信息
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按各自的研究兴趣,占有资料,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诱发探究动机,确定研究课题,3、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着重围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学生学会识别对本课题研究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并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信息。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小组:搜集冰心的生平简介、兴趣爱好、写作风格等。第二小组:搜集冰心各个时期的照片、居所等。第三小组:搜集冰心的作品种类、数量、代表作品等。第四小组:搜集冰心自己、家人、朋友和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根
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评价,与同学交流。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
1、“我眼中的冰心”: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2、“我的收获”:各小组反思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活动总结:
通过课前的研究与今天的交流,我们不但了解了冰心其人,也知道了研究人物的一般方法。冰心的一生是辉煌的、伟大的,关于“冰心”的课题,仅靠一次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刻,大家以后到中学、大学还可以继续这一课题的探讨,有兴趣的,可以让这一课题伴随你的整个读书生涯。也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研究人物的一般方法,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其他作家或其他题材作品,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第三篇:《走进童话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童话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的童话,他们都希望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向往更丰富的童话知识世界。通过对童话故事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了解更多的与童话相关的知识,同时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有很多学生对童话的进一步认识就不是很多了,例如:有哪些中外的著名童话作家及作品?安徒生是哪个国家的人?《格林童话》有哪些童话故事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都认识不够深。同时,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落实和方便指导,更为了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这个学期把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有效地整合起来,与本级的学生达成了以“走进童话世界”为探究主题。
二、活动目标
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课题、自愿组成探究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活动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3、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童话的特点的同时,并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编更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对与童话有关的知识得到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三、实施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四、实施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
五、实施步骤
第一部分—主题确定
学生对“走进童话世界”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一课题在这个学期是最贴近学生的课余爱好,同时,因为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起来,学生会更认真对待一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经过讨论整合,将调查研究范围集中,确定为四个阶段:
(一)认识童话;
(二)阅读童话;
(三)编写童话;
(四)展示成果。
第二部分—制订研究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在推举组长后,进行细致的小组分工,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什么时间进行哪些活动,完成哪些活动的要求,活动中寻求谁的指导和帮助、以什么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如何收集自己小组要的资料,收集资料过程中必备哪些物品等。只有前期计划制订得周密、详实,才能为后面的调查活动提供有效保障。
第三部分—具体实施
由于四年级学生只有9岁居中大多数,年龄还较小,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不强,所以调查活动必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征得家长的同意,由教师或家长的协助完成。在调查中,各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等,将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下载、记录、知识的积累,丰富研究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还需及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以促进下一步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四部分—材料整理
在准备成果汇报展示这一阶段时,各研究小组对自己的调查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哪些是主要的、有价值的;哪些是次要的,可存档供以后使用的。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确定以何种方式进行汇报展示活动最为合适,既简洁实用又令人印象深刻。
六、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不能将课程的结构评价和实施评价割裂开来,就结合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
1、写与童话有关的读后感:通过写童话读后感,可以评价学生有没有认真进行阅读,对童话的相关知识了解有多少,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价。
2、自编童话故事:通过读大量的童话故事,对童话故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学习自编童话故事,评价学生是否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收获。
3、制作手抄报:每个小组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集体制作的手抄报交给老师,再由老师在成果展示课中展示,让同学们自己来作出评价:看看谁最积极去搜集资料,谁最认真抄写和画画,谁的贡献最大;制作好的手抄报的效果好不好,在整个过程中,组员的态度如何等等都一一作出不同的评价。对不好的作品还可以集体进行修改,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第四篇:清明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清明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时机。因此,学校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结合清明节这一节日的契机,组织了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学生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二、活动主题
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2016年4月3日
五、活动内容
(一)文化探寻: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法定传统节假日,有着其悠远的文化内涵,各中队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2.了解各地的清明节习俗
3.了解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清明文化
活动及要求
1.教师布置学生写出“缅怀先烈”的简短文字,抒发内心情感。2.为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悼念和追思,学校组织学生全员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
(三)加深活动体会:网上祭英烈
1.组织学生在校内计算机室通过查询英烈相关信息、网页等,切身感受和平年代对先烈的悼念和追思,体会为党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2.活动结束后,写一篇缅怀先烈的文章,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为实现理想而行动起来。
六、参加人员
全体学生以及德育处全体老师。
第五篇:走进回乡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回族风情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石嘴山市第九小学 六年级语文组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黄河沿岸,出校门向东不到一千米,就能看到黄河。学校周边有2个规模壮观的清真寺,学校回族学生也比较多。我校一直重视增强回汉民族团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我们都是惠农人,喝着黄河的水长大,回汉各族人民既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的责任感。我们的惠农回族风情文化非常独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让学生大胆地进入社区,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了解惠农回民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目的
1、在实践中了解回民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关注家乡建设的热情。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培养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师活动前了解情况,制定活动方案。
(2)教师先期收集部分资料,初步确定活动展开的方面,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
(3)确定研究的形式、范围以及工具。
(4)提供某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做借鉴,充实学生的认识。(5)制作课件和准备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回民民俗文化相关资料。
(2)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副组长,组长安排组内分工。
四、活动时间:
第一课时:开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主课题:惠农民俗文化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内容:
研究的子课题(预设):回族方言、回族服饰、回族小吃、回族特产 等
3、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研究计划,各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4、小组成员课外时间的安排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方法的指导。第二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活动方案和计划。
3、各小组整理信息,形成研究成果。第三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六、活动评价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 报告、成果展示等。
七、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强调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
2、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外出活动的指导,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的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