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摘要:分析了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市场前景,及其淀粉、粉丝加工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甘薯产业化实践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优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以高淀粉优质品种为基础,建立无公害甘薯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甘薯,淀粉加工业,产业化,前景,问题,对策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目前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低投入、高产出、耐干旱、耐瘠薄、多用途(即粮食、饲料、食品工业、能源兼用)的高放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我国甘薯年种植面积600万hm2,总产1.2亿t,分别约占世界种植面积和总产的65.4%和85.9%(FAO2002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甘薯正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中国甘薯的消费己由粮食和饲料转变成为食品、化工、轻工等加工业重要的原料,正逐步向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逐步向更有成为新型能源作物的趋势[1]。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加强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强了对薯类淀粉加工机械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育了一批淀粉类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了甘薯淀粉加工业和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1.甘薯淀粉的特性及其应用
甘薯是富含淀粉的块根作物,甘薯品种一般含淀粉15%-20%,有些高淀粉品种的淀粉含量高达28%。据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94年)对790份甘薯资源的分析以干物质计,粗淀粉含量37.6%-77.8%。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1992)对1600份甘薯资源进行分析,甘薯干物率为12.74%-41.2%,淀粉含量(占干基)为44.59%-78.02%,Bradbury和Holloway(1988)对5个南太平洋国家的164个甘薯品种进行分析,鲜薯淀粉含量5.3%-28.4%,平均20.1%[
2、3]。由于甘薯淀粉含量高.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和淀粉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和玉米相比,甘薯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少,生产淀粉的工艺比较简单,农村有粗淀粉加工厂和农家自制淀粉。甘薯淀粉同谷类(小麦、玉米)淀粉相比,其独有的特性:一是高粘性。其分子结构上支链淀粉含量较高(80%以上)、糊化后粘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弹性,加工成的甘薯粉丝(条)韧性强,耐煮、筋、软、口感好、透明度均比玉米、小麦粉条好。二是高聚合度,成膜性高。三是甘薯淀粉口味特别温和,基本无刺激,它不象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那样,具有典型的谷物口味,因此对于口味极温和的水果罐头、膨化食品、风味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香草布丁之类的食物不产生任何遮掩作用。甘薯淀粉以其独有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化工、能源、纺织等十多个行业[
4、5]。近20多年来,淀粉加工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食品加工中利用甘薯淀粉可直接加工成粉条(丝)、方便粉丝、粉皮、凉粉等食品,其韧性口感均优于谷类淀粉食品。淀粉在其它
[
5、6]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对其品质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甘薯淀粉的精深加工产品在更广阔的领域
和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甘薯淀粉类加工业现状,2.1 甘薯淀粉加工区域、主要原料及主栽品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民曾经将鲜薯切 晒成薯干,再由厂家收购,集中加工淀粉。近20多年由于薯干原料极缺,直接用鲜甘薯或粗淀粉加工淀粉已逐渐占到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的主导地位。甘薯淀粉加工原料主要是鲜薯。甘薯还含有一些不利于淀粉加工的物质,如含有的酚类物质受到氧化酶作用时,形成黑色素;含有的果胶(胶体物质)影响淀粉颗粒与纤维、蛋白质的分离,给生产造成困难;含有的淀粉酶会使少量淀粉转化为糖.故甘薯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致使加工淀粉时不仅影响淀粉收率,而且当发酵现象产生时,会使pH降低.当降至甘薯蛋白质与淀 1
粉的等电点时,则水溶性蛋白质变为暗绿色不溶性浆状物,附着于淀粉表面,降低了淀粉品质。淀粉生产要求甘薯块根含淀粉量高,薯肉白色(或淡黄色).呈粉质状的淀粉含量高。所含可溶性糖、蛋白质、纤维和多酚类的物质量少。收购时应选择土块、杂质含量少,薯皮光洁完整,无损伤、无虫蚀、无病斑,没有受过涝害和冻害的薯块,横切面冒水少,乳汁流出较多,肉质坚实的为最好。
甘薯淀粉加工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及长江中下游部分薯区。其中,北方薯区淀粉加工用甘薯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0%以上,长江中下游部分薯区约占30%。北方薯区淀粉加工用主栽品种(占50%),仍是近20多年推广的徐薯18,该品种是原徐州地区农科所杂交选育而成。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品种具高抗根腐病,耐旱、耐瘠、耐湿、适应性性强等特性,产量较高,淀粉率20%左右。各大薯区选育的种植面积较大的淀粉加工用新品种有:商薯
19、济薯
15、冀薯98、皖薯3号、豫薯7号、苏薯2号、豫薯
12、豫薯
13、鄂薯5号、梅营1号等。近几年选育的高淀粉品种(淀粉率22%~26%)有徐薯
22、漯徐薯8号、徐薯
25、金山291、烟薯24及最新选育的特高产、抗“糖化”、高抗根腐病“徐薯27”和郑红22(高抗茎线虫病、抗根腐病、较抗黑斑病、优质、高产)正向淀粉加工区推广应用。
2.2淀粉加工工艺与加工技术由于新型甘薯淀粉加工机械的研制推广,甘薯产业科技进步不断升级,农村由过去的纯手工加工,已逐步改变为半机械化生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大农村淀粉专业厂采用成套淀粉设备,结合“酸浆”工艺,生产率由每小时处理鲜薯几百千克,已发展到每小时处理鲜薯3-5吨甚至8吨以上,使加工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大、中型甘薯淀企业采用全机械化淀粉生产线与先进技术,日产淀粉达60~80吨,而且淀粉收率达85%以上。现代化大型甘薯淀粉生产线日产量高达100吨,工艺先进实现了电控、自控薯类淀粉生产,在加工质量、加工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3培育一批淀粉类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国内甘薯淀粉类加工业已有几十家大中型淀粉企业,采用全机械化生产线,己生产出质量较好的精制淀粉,国内甘薯淀粉及淀粉制品行业己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如山东泗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郸城天豫经贸有限公司、山西省襄垣东宝薯业有限公司、湖北鄂州天豫公司、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白家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当阳龙之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南充汇丰生物科技公司、四川蓬安逸丰源公司、江苏连云港金五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泰同淀粉有限公司、河南漯河铭富实业有限公司、安徽舒城大海淀粉有限公司、河南省和寨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其中泗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综合生产能力7.2万吨,年产值3.5亿元。柳絮牌淀粉年产5万吨,年出口韩国、美国、日本等国3万吨以上,粉丝年生产2万吨以上,出口近2万吨。原料基地面积达1万hm2,品种以徐薯18(占70%),和济薯15(占30%)为主。
2.4淀粉加工业带动甘薯生产发展和薯农致富我国北方薯区以淀粉加工业发展最为迅猛,其主要模式是联户加工厂,一般专业户一季约30天加工鲜薯50~100万kg左右,获净利5~10万元。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薯类淀粉加工机械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动了我国淀粉加工业和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河北省卢龙县,河南省禹州、汝阳、封丘,山东省泗水、临沂、平阴,安徽省泗县、临泉县,江苏东海县等,鲜薯加工成淀粉的转化率在70%~85%。“中国甘薯之乡”——河北省卢龙县是我国北方甘薯产业化典范据,全县甘薯面积1.66万hm2,淀粉加工比例占95%以上。甘薯加工龙头企业9个,年销售额达到3.6891亿元,净利润达2520万元,带动农户63000户,淀粉加工用品种以卢选1号,梅营1号为主。江苏省东海县是甘薯产业化搞的比较好的县,该县种植甘薯1.33万hm2~1.66万hm2,全县建有4个大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淀粉能力为6万t,主要是出口韩国干淀粉,可消化9600 hm2的甘薯。
2.5淀粉加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5.1.缺少优质高淀粉品种和优质原料生产基地造成大企业加工原料不足由于加工企业缺少高淀粉优质品种,加之企业缺少优质甘薯生产基地,致使鲜薯原料供应时间短、切晒薯干量极少,则造成大企业加工原料不足,吃不饱,年生产时间不到两个月,产量低、企止效益差。因此,特别重视鲜薯原料及粗淀粉生产基地建设,在农民劳力充足的薯区建立粗淀粉生产基地,在甘薯收获季节的1个月内,把大量鲜薯加工成粗淀粉,为大中型淀粉企业提供充足的精制淀粉原料,以保证企止周年生产。
2.5.2.加工工艺、技术、设备落后、淀粉提取率低,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淀粉及淀粉制品质量差由于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淀粉易氧化褐变,淀粉提取率低,仅70%左右,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淀粉及淀粉制品质量差,白度低,灰分、杂质含量高。粉丝(条)缺名牌,缺包装,粉条筋力差,不卫生,随意增加化工添加剂,有害物质铝元素和二氧化硫等严重超标。
2.5.3淀粉加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治理难度大,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工程由于规模小、生产周期短,用水量大,废水治理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每生产1吨淀粉就要产生15—20立方米的废水,淀粉废水中主要含淀粉、蛋白质和糖类。一般淀粉加工的废水COD(化学需氧量)值在每升8 000-30 000毫克,BOD(生化需氧量)值在每升5 000—20000毫升,SS(悬浮物)值在每升3000—5 000毫升,pH 4-6,属酸性高浓度度废水。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可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当水中溶解氧消耗殆尽时,水质则腐败变臭,导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目前中国约有大中淀粉厂300多家,共产生淀粉废水l600万m3,如将该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水体中,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8]。如何经济有效、安全排放淀粉加工废水,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2.5.4.企业发展缺资金,无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规模小,能耗大,效益低一些地方领导片面认为粉条加工对财政收入好处不大,不愿立项和增加投入,缺少统一规划,形不成规模。由于农户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如水、电、路等不配套,限制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广大农村多为小型机具、小规模,能耗大,资源浪费突出,效益低。
2.5.5.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细胞液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矿物多种营养物,都被废水排掉,薯渣中含有淀粉、果胶、纤维素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大企业处理薯渣难,资源浪费严重。
2.5.6.销售市埸和营销信息不通畅农户销售淀粉、粉条缺少营销组织和正确渠道、信息不通,销售难。
2.5.7.淀粉质量标准不适应市埸的需要甘薯淀粉加工行业,原有的甘薯淀粉原料及淀粉质量标准不适合淀粉加工行业市埸的需要,亟待制定新的国家相关标准。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广大薯区农户、专业淀粉加工厂及大中型甘薯淀粉企业,一要发扬科技创新精神,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淀粉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二要以高淀粉优质甘薯品种为基础,建立无公害及绿色食品优质鲜薯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精制淀粉加工原料优质粗淀粉生产基地;三要以质量求效益,精细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尽快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争创名牌;四要以节能(降低能耗)、减排(减少废弃物排放)、综合利用为目标,做好淀粉废水处理与副产物综合利用,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6.甘薯淀粉加工经济效益及其市埸前景
2.6.1.甘薯淀粉加工经济效益
2.6.1.1 农户粗淀粉加工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看出;以农民加工粗淀粉专业厂,以每小时加工处理鲜薯5-5.5吨的生产规模(设备投资4-5万元,建沉淀池约2-3万元,)为例,生产1吨干粗淀粉,需原料(品种“商薯19”鲜薯淀粉率20-22%,)鲜薯5.5-6吨,2009年前几年,价值3000-3200元,干粗淀粉出厂价3600-3800元/吨,加上薯渣,增值效率50%左右,加工1吨干粗淀粉,可获净利500-600元,日加工8-10小时可获利约5000元,加工10天,获利可以收回设备投资,农民加工粗淀粉专业户一季加工30-40天,可获利l5一20万元。2010年,虽然吨淀粉原料(鲜薯5.5-6.0 t,3800-4200元),较上年超出900元;而粗淀粉价恪(5800-6000元/ t),较上年超出高达2200元/吨,)可获净利1000元/t以上。
2.6.1.2.企业全机械化精制淀粉加工经济效益大型全机械化精制淀粉加工企业,以每小时加工
处理鲜薯10-12t(生产精淀粉2t/h)的生产规模计算,2009前几年,生产1吨精制淀粉(内销价4300-4500元/t)可获净利700-800元。一天生产24小时,日产精制干淀粉40t,可获净利润3.5-4万元,一年加工150天(含粗淀粉净化100天),生产精制淀粉6000吨,可获利400-600万元。大型全机械化精制淀粉加工企业(日产精制干淀粉80-100t),一年加工150天(含粗淀粉净化100天),生产精制淀粉10000-14000吨,可获利700-900万元。2010年,虽然吨淀粉原料(鲜薯5.5-6.0t,4000-4200元),较上年超出1000元;而精淀粉价恪(7000-7800元/t),较上年超出高达2500元/吨,)生产1吨精制淀粉可可获净利1500元/t左右。
2.6.2.淀粉及其制品深加工业的市场前景我国甘薯淀粉及其制品国内市埸需要量很大,尤其,西北、西南各省区甘薯淀粉制品不仅需求量增大,而且价格高出我国北部的20%-30%。国际市埸可观,如美国、日本、韩国等,目前人均消费甘薯2-6千克,甘薯及其加工产品主要靠进口。据报导,韩国生产甘薯淀粉成本约为进口价的2倍,销售价为进口价的3倍,粉条也是如此。出口价格优势非常明显。韩国、美国每年消费的甘薯淀粉有40%依靠进口,山东泗水利丰食品公司(中韩合资)一家年产甘薯淀粉达5万吨,韩国主要制作粉丝。甘薯淀粉制品如精制粉条、粉皮、直条水晶粉丝、方便粉丝,国内市场出厂价每吨分别为8000-9000元、9000-10000元、10000-12000元、15000-17000元,市场需求量很大。据专家分析预测,在今后几年内我国薯类淀粉需求量将以每年平均16%的速
[7]度递增,由此看出:甘薯淀粉及其制品加工产业从国内市埸到国际市埸,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3.甘薯淀粉类产业化发展对策(略)
第二篇: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雷文华,廖菊英,梁天明,何胜生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介绍了甘薯全粉的加工前景,并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和应用作了综述。关键词:甘薯全粉;加工工艺;综合应用
LeiWenhua, LiaoJuying, Liang Tianming, He Shengsh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Long yan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 Longyan 364000 , China)
Abstract:The proocessing prospect of sweet potato powders were introduced;produc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owde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sweet potato powder;proocessing technology; utilization
甘薯是一种适应性强易栽培、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的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在中国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四位。由于鲜甘薯水分含量高,不便运输,长时间贮藏保鲜困难较大,且贮藏过程中养分消耗较大,病害损失严重。因此,研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甘薯全粉深加工工艺,使其贮藏方便,并延长贮藏时间,且这种甘薯全粉能广泛用来做馒头、花卷、面包、糕点、馅料等的配料。甘薯全粉的开发,是生产甘薯系列加工产品的新途径,对甘薯增值、减少环境污染及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1甘薯全粉加工前景
1.1甘薯全粉的概念
甘薯全粉是甘薯脱水制品中的一种。以新鲜甘薯为原料,经挑选清洗、去皮、切片、护色、热烫、冷却、烘干、粉碎等工艺过程而得的细颗粒状、或粉末状产品统称为甘薯全粉。甘薯全粉不是甘薯淀粉,主要区别在于甘薯全粉是新鲜甘薯的脱水制品,它保持了甘薯果肉的色泽、风味,包含了新鲜甘薯中除薯皮以外的全部干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由于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甘薯细胞颗粒的完好性,复水后的甘薯全粉呈新鲜甘薯蒸熟后捣成的泥状,并具有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口感。而甘薯淀粉仅是甘薯中的淀粉,其它营养元素含量极低或不含,因此甘薯淀粉不具有甘薯所特有的营养、风味和口感。甘薯淀粉对甘薯的利用率不到20%,在淀粉提取过程中,蛋白质、矿物质、作者简介 雷文华(1972-),女,福建人,农经师,研究方向:甘薯育种及加工研究
粘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全部损失掉了,而甘薯全粉基本上保留甘薯的全部营养,食用方便,易于消化吸收。
1.2甘薯全粉开发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栽培面积近6.67×10hm,占世界的65.4%,总产近
1.2亿t,占世界的85.9%。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愈显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面临着粮食需求的压力巨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甘薯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区也能种植,在作物较难生长的地方,甘薯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甘薯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属“准完全食品”。随着人们对甘薯认识的提高,甘薯在我国食物结构中将会占有更大的份额。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甘薯在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和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甘薯不仅有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的优势而且转化利用效率高。许多专家认为:甘薯是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同时甘薯也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原料之一。
目前我国甘薯加工产品主要是薯脯产品及淀粉产品,工艺老化,产品单一,已不能适应
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我市甘薯加工企业还存在由于鲜薯保质期短而导致加工时间短(4个月)致使生产高成本以及家庭手工作坊状态、加工设备简陋、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产品质量的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已严重地影响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种植甘薯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甘薯产区规模最大、最容易形成甘薯加工产业化的加工方式是利用鲜甘薯提取淀粉,或是以淀粉(甘薯)为原料生产各种食品。但目前甘薯加工提取淀粉过程中,薯渣含量高达lO%一14%。多年来,这些薯渣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除部分薯渣作饲料外,大部分作废料弃掉,资源浪费极大,造成主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困扰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又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随着“甘薯热”的不断升温及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理性化认识,甘薯全粉的开发势在必行。
1.3甘薯全粉开发优势
由于新鲜甘薯储藏期短,大部分品种储藏十几天后就开始腐烂,而甘薯全粉在常温下能
安全储藏18个月。由于甘薯全粉具有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口感,以及良好的复水还原和再加工性能,因此大规模采用甘薯全粉的形式来保存甘薯,可为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料,有效地回避甘薯原料供应的季节性对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避免因储存甘薯时产生的霉变、腐烂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采用甘薯全粉为原料生产甘薯食品,就像采用大米、面粉、7
2油脂等原料生产其它食品一样,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原料的采购和贮存,为企业生产提供更灵活的空间。甘薯加工成全粉,用水少,无废料,其产品用途广,不仅延长了甘薯的利用期,而且增加了甘薯的附加值。在甘薯全粉生产过程中产生很少量的薯皮,这部分薯皮可作为家畜的饲料,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排放的废水中仅含有少量的沙尘、淀粉,经沉淀后即可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生产甘薯全粉与生产淀粉相比,排污总量可以忽略不计,减少排污,保护周边环境,因此,甘薯全粉厂的建设,对于形成区域性订单式甘薯种植、加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2甘薯全粉的用途和应用
甘薯全粉是甘薯块茎经脱水后分散的单个细胞的产物,这种产品因细胞壁是完整的,细
胞内的物质没有流失,产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有的营养物质,且产品也因细胞破碎率低,物理特性得到改善,故可获得良好的商品性,如低的粘度、扩展大的分散性、均衡的复水性。由于产品的物理特性有本质的改善,甘薯全粉的用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食品种类。可以说,目前的甘薯加工食品几乎都可以采用甘薯全粉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几乎马铃薯全粉能加工出来的花色品种,甘薯全粉同样也可以加工出来,可用做面包、馒头、膨化食品、汤料、冲服剂等制品的原辅料,在方便食品、冷冻食品、调理食品的加工制造中有广泛的应用。甘薯全粉既可以制成即食食品直接食用,也可以作为其它食品的添加成分,以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甘薯全粉加入一定辅料,如葛根、大米、马铃薯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热水冲调,可制成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即食糊;加以辅料进行油炸,可得到油炸甜食;与米渣蛋白质或其它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挤压膨化,可制成蛋白质含量较高,其它营养成分丰富,易消化、易吸收、具有良好口感和色泽的膨化食品。
3甘薯全粉的制取
4.1甘薯全粉品种的选择
要根据甘薯全粉的不同用途来选用不同的甘薯品种。加工全粉的甘薯要求水分含量中
等,薯块大小均匀,薯皮光滑,如岩薯5号、龙薯1号、济薯18等。
4.2 工艺流程
红薯→挑选→清洗→去皮→护色→刨丝→烫漂→冷却→烘干→粉碎→包装→成品。
4.3操作要点4、3、1原料选择
原料收购装运过程做到通风透气,产地到加工运输时间掌握在10t内。原料要求新鲜良好,薯块大小均匀、光滑,无病虫害、无霉烂发芽现象。原料运输途中必须用编织袋包装,尽量避免原料在装袋、运输过程中出现破皮现象。
4.3.2去皮
用清水洗净甘薯表面泥沙,用削皮刀去除甘薯两端,削去表面薯皮,挖除表面根眼。
4.3.3护色
将已去皮的红薯立即放入配置好的1‰柠檬酸溶液中进行护色20min,护色液漫过甘薯即可。
4.3.4刨丝
将护色好的甘薯人工刨丝或送入刨丝机中进行刨丝,厚度1~2mm之间。
4.3.5烫漂
刨丝后的甘薯放入约95℃的温水中烫漂2~3min。
4.3.6冷却
烫漂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
4.3.7烘干
将冷却后甘薯丝或片放入烤房干燥,烘制水分含量小于8%以下。烤房烘干条件选择为70℃~75℃干燥10h,中间翻动2次;干燥容器选择为细孔钢盘;
4.3.8粉碎
将烘干后的红薯片或红薯丝放入多用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细度为80-100目。
4.3.9称量、包装
在全自动包装机上将混合好的配料进行定量包装。包装箱要符合食品包装要求,用胶带
封口,注明产品名称,净重,规格,生产厂家代号,生产日期。包装时所用的一切器具均应编号,使用前后要清点,以防装入成品箱内。为防止塑料袋破损,包装时切勿捶打纸箱。5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甘薯全粉有着广泛的用途,原料供应有保障,因此作为一种新产品,甘薯
全粉产品可用来做馒头、花卷、面包、糕点、薯酱、甘薯面馅料等的配料,也可作为饮料直接冲调。甘薯全粉较大程度地保留了甘薯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全部营养成分,口感细腻、爽滑,易消化吸收,具有纯正的甘薯香味。加工成粉状,水分含量少,便于运输储存。这对开发我国甘薯资源,促进特色甘薯综合利用产业化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虹,张超凡,黄光荣,刘士寻,甘薯全粉的加工与应用湖南农业科学2006(05)
[2].张立明,王庆美,王荫墀.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07):44
[3] 冯凤琴,刘东红,叶立扬.甘薯全粉加工及其挤压膨化食品特性的分析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l,17(3):99一102.
[4] 王丽娟,王琴,温其标.甘薯全质微粉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J]食品工业科技2008(09):21~23
[5]程坷伟,许时,王璋.甘薯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进展.食品科技,2003(6):92~93
[6]周玲.甘薯与保健.中国食物与营养,1998(5):47~48
第三篇:×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219
比例(%)
13.9
33.352.8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10
5比例(%)
28.6
51.4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118
5比例(%)
8.6
31.451.4
8.6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
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220
453
5比例(%)
11.4
5.7
57.211.4
14.3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5比例(%)
28.6
45.7
25.7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516
18比例(%)
2.9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6.7
33.36.7
43.3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14.9
6.3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第四篇:×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
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冷藏能力(吨/次)500200200以下合计冷藏库数(座)5121936比例()13.933.352.8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分类项 目30-40岁41-50岁51岁以上合计人数(个)7101835比例()2028.651.4100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合计人数(个)31118335比例()8.631.451.48.6100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项 目ISO9000HACCP国内卫生认证其他认证未取得认证合计企业数(个)42204535比 例()11.45.757.211.414.3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
第五篇:×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
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
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冷藏200吨的12家,占;200吨以下的19家,占。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冷藏能力(吨/次)500200200以下合计冷藏库数(座)5121936比
例()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41—50岁的10名,占,51岁以上18名,占;文化程度
(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初中的18名,占,小学3名,占;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中专及高中的占,初中的占,小学的占,小学以下的占,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分类项 目30-40岁41-50岁51岁以上合计人数(个)7101835比例()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合计人数(个)31118335比例()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项 目ISO9000HACCP国内卫生认证其他认证未取得认证合计企业数(个)42204535比 例()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比标准96少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亏损率,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
×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