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7:1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筠连县政府课题组

“十一五”期间,筠连县肉牛业产值以每年12%左右速度快速增长,至2008年,全县年出栏肉牛3.923万头,创产值11769万元,占当年整个畜牧业产值的13.8%,肉牛业已经成为仅次于养猪业的畜牧业第二支柱产业。肉牛产业的发展势头以及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做强做大筠连县肉牛产业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筠连县牛存栏7.417万头,其中黄牛存栏5.794万头,水牛存栏1.623万头。存栏黄牛中能繁黄母牛为4.68万头,能繁黄母牛的存栏数约占全宜宾总数的51%。

(一)肉牛饲养及管理情况。筠连县养牛业是为满足农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饲养普遍而分散,基本都是农户1头或几头小规模分散饲养,以南部山区相对较多,管理粗放,品种退化严重。长期以来,农民视养牛为副业,饲养管理粗放,圈舍简陋,卫生条件很差,饲料低劣等,尤其忽视品种的选育改良,野交滥配现象突出,造成牛的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降低。

(二)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筠连县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农民主要把养牛作为役力来发展,只有淘汰的老残牛等才作为商品肉牛,养牛业的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交通信息闭塞、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从长远看,筠连县肉牛养殖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近年来,筠连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在境内南部山区建成十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黄改重点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推广品种改良技术,实施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肉牛养殖专业村、户,为筠连县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肉牛产业发展潜力

(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筠连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开发筠连黄牛资源为基础,以黄牛品种改良(以筠连黄牛为母本,引进西门塔尔牛或利木赞牛冻精,采用人工授精生产杂交牛的一种方式)为先导,以提高筠连肉牛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产供销、牧工商、技工贸等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新格局,重点建立起了辐射能力强、带动影响大的龙头企业以及科学的产业组织链、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抓好肉牛产业化建设工作是筠连县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肉牛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要求和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正在发生改变,牛肉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大,同时我国加入WTO后,牛肉产品还有较大的涨价空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能繁黄母牛资源充足。能繁黄母牛达4.68万头,为实施黄牛品种改良,生产优质杂交肉牛,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三)品种改良优势明显。筠连县从1998年开始推广黄牛细管冷配改良技术,引进世界优秀的肉、役、乳兼用黄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所产的西杂牛显现了优越的杂种特性,与本地黄母牛比较,具有初生重提高,长势加快,肉质更好,适口性更强,肉、役、乳兼用性能好等优势,西杂公牛1.5—2岁龄即可出栏,体重一般达400kg左右,售价现价4000—5000元,效益比本地黄牛提高1倍以上。在省、市的支持下,筠连县已在18个镇乡建立了黄牛改良站,配备输精技术人员,黄牛改良技术已被广大干群所接受,黄改工作正在全县铺开,为肉牛业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保证。

(四)饲草资源丰富。筠连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肉牛。据畜牧部门测算,全县可载畜量达17万个牛单位,目前牛羊饲养总量尚不足8万个牛单位,还有近10万个牛单位的潜力可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给肉牛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五)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机遇。省畜牧局从1998年起就把筠连县列为全省14个黄牛改良项目县之一,2000年又列为全省48个肉牛良繁体系建设项目县之一;市政府正在规划建设筠连优质肉牛基地。目前,筠连县已把肉牛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项目之一,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县委、政府制定了全县肉牛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风险保证金管理。各镇乡和畜牧部门也根据县上的要求,明确了任务和职责,狠抓措施落实。

三、肉牛产业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资源情况、技术状况、市场形势及发展现状等因素,筠连县“十一五”期间肉牛业发展可实现下列目标。

(一)存栏基数增大,能繁母牛品质提高。计划牛的存栏量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从2008年的7.417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10万头,能繁黄母牛从2008年的4.68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5.38万头,其中包括优质西杂黄母牛1.06万头。

(二)出栏量增加,逐步实现以出栏优质肉牛为主。年出栏头数以12%的速度增加,计划从2008年的3.92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4.95万头(其中包括优质杂交肉牛1万头)。

(三)产值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肉牛产值以每年27%左右的速度增加,计划从2008年的1176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9500万元。通过提高肉牛品质,使牛的头平产值从2008年的3000元增长到2010年的3600元。

(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效果明显。预计肉牛业为全县农民创收从2008年的11769万元(人均350元)增加到2010年的19500万元(人均580元)。

(五)肉牛业在畜牧业和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经过3年的大力发展,预计到2010年,肉牛业产值可占整个畜牧业产值的25%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肉牛业真正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上还存在差距。近年来,虽然全县各级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干部群众对肉牛业发展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肉牛业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措施办法落实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群众抓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二)养牛户资金投入困难。养牛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产业,农民要进行规模发展,单靠自身投资十分困难,盼望财政、信贷等给予资金支持。虽然筠连县财政近牛对养牛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了较大的增加,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信贷资金又手续繁锁,抵押不好解决很难落实到位。如联合乡革新村一位郭姓农户,2000年秋种植黑麦草25亩,计划贷扶贫款3万元养牛30头,但因找不到抵押,贷款无法到位,导致预期目标搁浅。

(三)技术力量薄弱。一是人员素质低。216名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60岁以上的就占45名,中专以上文化的仅86名;二是职工薪酬无保障。只有39人属全民身份,享受财政差额工资,其余人员均为自找自食的集体人员,配种人员的报酬得不到保障;三是技术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地点;四是工作经费缺乏,业务工作难以开展。五是兽医体制改革进程缓慢,造成人心不稳,工作动力不够,积极性差。

(四)缺少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2002年以前,金牛公司与筠连县签订了共建优质肉牛基地的协议,但后来金牛公司转换了经营方向。目前筠连县肉牛业加工环节出现断链,缺乏拉动效应。

(五)专业大户数量少,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由于基地建设工作刚起步,专业大户的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五、筠连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稳定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投资向肉牛产业倾斜。

肉牛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只有在制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期不懈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持久效益。各级党委政府应在肉牛业发展上制定一些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包括专业技术干部在内的各类人员技术服务和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从事肉牛产业开发,特别要在发展资金上给予财政支持,按照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补充的要求,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新技术推广和扶建专业示范户等,信贷资金要切实简化程序,推行小额信贷和信用担保等,使信贷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含量,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切实加强肉牛的改良及配种技术宣传,转变农户的观念和传统养牛方法,不断完善肉牛冻改服务网络,努力扩大优质肉牛良种覆盖面。二是推广普及品种改良技术。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民充分掌握母牛发情鉴定技术和肉牛养殖技术,提高畜牧兽医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受孕率。可用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然后用利木赞或其他优质品种对西杂母牛配种,生产肉用性能更好的三元杂交肉牛。同时,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瞄准国际市场,改善饲养技术,高起点地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三是推广科学饲养方式,大力拓展饲料资源。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引进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做好饲料的加工和储备工作;积极探讨林、草、牧结合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草粮结合,既可为肉牛生产提供优质牧草,又可绿化土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应树立“草就是粮食”、“草就是肉”的观念,走以“畜牧换粮食”的路子。林业和畜牧部门在退耕还林还草上要研究结合方案,安排足够的计划面积用于肉牛产业化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植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立多样化经营模式。

一是“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兴办专业公司,建立以公司为龙头,以肉牛饲养专业户、贩运户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公司为肉牛饲养户提供良种、饲料、技术、防疫、资金;销售实行配套服务,走专业公司加农户一体化发展之路。二是“畜产品加工厂+农户”模式。以畜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农户为龙身、产业派生的多种经营为龙尾,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型经济产业链,走“龙头企业+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三是“协会+农户”模式。建立专业协会,通过经济手段,将农户联合起来,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开拓市场,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走“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四是“大户+农户”模式。发挥专业户、重大户能人作用,发挥其有经营谋略、有经营门路、生产规模效益好的优势,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村组连成片,走“大户+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之路。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保护政策机制。对肉牛产业化经营中的专业户、重大户、私营经济、个体户等给予保护和支持,减轻各种不应缴纳的税费;打击破坏和侵吞财产、利益的人与事;对肉牛产业化经营中需要扩大生产、加工规模的实行“两个优先”的原则:即对小城镇中发展肉牛产业化的大户,优先纳入城市统筹规划;对农村需要扩大发展农户应优先解决土地问题。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辅助,业主投入为重点,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以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三是建立市场机制。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办肉牛产品初级市场,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活畜交易市场,在交通枢纽的集镇建设产品专业市场。在市外、省外鼓励营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开辟销售网点,采取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方式。以获取活畜牛和产品经营的最大效益。四是建立经营机制。按照“兼顾各方利益,重点保护农户利益”原则,让龙头企业把部分好处让给农民,促进畜牧生产迅速发展;加工企业将获得的增值利润返还一部分给农户发展生产,并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使农户不担心“卖难”、加工企业不担心“买难”问题;处理好产业组织内部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第二篇: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对小规模肉牛养殖场进行调查,以现代畜牧业的理念分析了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小规模肉牛养

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需要。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又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强、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即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成龙,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由于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安全理念、技术理念、规模理念、产业理念和市场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

[2]。适度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养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畜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组装,才能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与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他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饲养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方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 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肉牛产业。我国肉牛养殖产业仍以母牛分散养殖和肉牛相对集中育肥方式为主体,农牧户分散饲养在活牛牛源和牛肉产品供给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农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精粗和青绿饲料,从而减少饲料浪费,解决目前养殖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机肥,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污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小规模养殖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整(半)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问题。

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特点是饲养成本低、规模化、小型化、饲料来源丰富,经营主体是农户。小规模家庭养殖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一般是户养牛10~20 头。如杨浩珍等[3]对丰都县148 户不同肉牛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 头为宜,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徐恢仲等[4]综合户均年收入及投资收益率、劳动力资源、农户文化程度等各因素来考虑,建议在农村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下,肉牛养殖规模以5~6 头为宜。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现状调查

我国肉牛主要养殖模式是农牧户个体分散模式、农牧户个体集中模式和中小规模专业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专业化中小规模育肥模式占主导,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千家万户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饲料资源、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等,当然小规模养殖户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还有饲养管理不合理等[5]。笔者于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联村、祁连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龙渠乡的墩源村、保安村、龙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 个村进行调研,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走访农户进行访谈,用调查问卷交流方式调查;计走访100余户小规模肉牛养殖户,取得99 份调查问卷,其中甘浚镇47 份,龙渠乡52 份。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 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饲养母牛,进行自繁自育有明显的盈亏正平衡,饲料资源是限制当地小规模养殖户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养殖户来自养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 元,专业户高达3 万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栏母牛3~4 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也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使农民致富不离村,维持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稳定,促进农业 的良性发展。在调查中发现,调查区内的小规模养殖均为舍饲饲养方式,劳动力资源为家庭劳力,粗饲料以自产的玉米秸秆为主,精料多是根据生长需要饲喂混合精料或购进原料粮后 自行配制,疫病防治为公共服务方式,粪污以农家肥或沼气形式处理。小规模肉牛养殖有:一是一般养殖户,家庭养殖为养牛经济单位,有专门建造的养牛舍,以饲养母牛1~5 头,带犊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 头肉牛;二是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母牛8~12 头,属于自繁自养自育,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饲草、资金情况,也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小规模 养牛户的肉牛经营模式是“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复合经营模式,即养母牛并同时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带犊繁育的家庭舍饲模式为主,经营模式普遍为“母牛+犊牛+育肥牛”模式,养殖户除了将自己犊牛培养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还从外购入架子牛短期育肥。小规模肉牛养殖属于分散性饲养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总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资金、饲料、人力等),如调查结果表明,76.29%的农户都不打算扩大养牛的规模,而扩大规模最大的阻碍是草料(玉米秸秆)不足[6]。近年来精饲料价格上涨,农户不愿意花钱买饲料饲喂肉牛,还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顾费劳力等原因,他们不愿扩大 养殖规模。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如笔者在甘州区的甘浚镇和龙渠乡调研表明,当地肉牛市场体系落后,缺乏较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贩子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活牛,使养牛户常因市场判断不准而蒙受损失,进而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当地一般的存栏母牛3~4 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仅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农户仍选择养牛是当地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当地的制种吸纳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力,养牛则属于边际效益。

4.2 小规模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养殖户饲养1 头母牛,培育犊牛需要15 个月[7],饲养成本在3 890~4 500 元,几乎无净收益,当人工费、折旧费、粗饲料费不计算,才有边际效益。如农户养育肥牛,1 年饲养出栏10 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 万元左右,净收益在1 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 年也可以收入2 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4.3 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诸如肉牛品种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很难传播和推广,通过宣传培训、服务、示范等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4.4 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有“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养殖大户带动中小养殖户”、“村委会+协会+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很难真正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然是产业链脱节。如在调查发现,甘浚镇肉牛养殖数量较多的祁连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8],但这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仅是从养殖户手中购买犊牛、架子牛进行育肥,与村里的养殖户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4.5 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如笔者在甘浚镇调查,当地的肉牛群体以西杂牛为主体,当地称“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养殖上,没有发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层次的品牌[7],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力以品牌影响国内外市场。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小规模养殖仍是我国肉牛生产中的主力军,尤其是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更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养殖进行适度的补贴,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养殖户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甘浚镇肉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如以调查甘州区甘浚镇为例,对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养殖小区,政府出资为其修筑自来水管道、修路、通电、出资绿化,方便养殖户用水、用电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证了养殖农户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畜牧场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了农户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

5.2 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

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

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9],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5.4 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栏母牛8~10 头的专业养殖户母牛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养殖户[7],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犊牛—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5.5 强化科技培训与科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 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9],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5.7 打造区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品牌牛肉产品的意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屠宰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处理办法,开展深层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种,全力实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 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10-13]。参考文献

[1] 栗林.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6):93-96.[2] 杨兴钱.现代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战略[J].四川畜牧兽医,2007(7):16-18.[3] 杨浩珍,吴天梅,黄晓凤,等.丰都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3):354-355.[4] 徐恢仲,廖丹,熊廷奎,等.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调查分析与养殖适度规模的探讨[J].畜牧市场,2004(8):22-24.[5] 范光建,张忠宇.皖北农村畜禽散养及小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331,335.[6] 杜甘露,何龙,王琼,等.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调查分析[J].养殖与饲料,2012

(10):9-13.[7] 王消消,何龙,杜甘露,等.繁殖母牛养殖效益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32

(2):70-73.[8] 黄洁,赵德兵.因地制宜发掘合作社的优势产业[J].中国畜牧业,2011

(19):52-54.[9] 赵德兵,姜军,王消消,等.繁殖母牛围产期补饲对犊牛初生重和体尺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13):66-69.[10] 杨波,马剑宏,杨涛,等.泾源县肉牛养殖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3):71-72.[11] 马龙,李聚才,苏俊喜,等.浅析西夏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5):69-70.[12] 韩畅,佘雪梅.宁南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10(8):13,15.[13] 陈阳.蒙城肉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9(9):19-20.

第三篇: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左应鸿1邹胜华1黄贵川2刘宗惠1

(1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荣昌402460)

(2重庆市农业局重庆400015)

摘要:养猪业是重庆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养猪业产业化 发展是重庆市养猪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研究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关键词: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Solution on the Act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ZuoYinghongZouShenghua

AbstractThe pig produc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Chongqing.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y and study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asure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Key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ctually, Solution

1.前言

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2.产业化现状调查

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2.1 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

表1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

年出栏50-99头

地点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年出栏100-499头 年出栏500-2999头 年出栏3000-9999头 年出栏1万-5万头 年出栏5万头以上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户场数 万头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重庆

北京

湖北

四川

广东 4130 7044 33330 9469 35072 26.57 49.81 217.52 72.19 247.12

4586.22 690 3359 7959 1765 12559 156325 11.19 57.00 108.22 47.93 349.45 3213.37 37 577 443 139 1636 16069 3.22 80.72 39.39 22.93 211.50 1733.37 2 203 59 10 302 2468 0.65 85.82 31.59 5.44 169.89 1187.2993 25111 61493.27 36.34152.88 853.9713 115.0122.12 73.73 全国 697930

2.2 产业龙头开始崛起,但影响不够。

调查统计,全市共建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以年出栏500~50000头计),带动农户62000多户,2000年总产值约3亿多元。但从全市来看,养猪业产业化龙头总量不够。就现有龙头来看,也还存在竞争力不强、效益不好、影响力不大、牵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尤其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

2.3 产业体系框架已有雏形,但组织程度较差。

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有国家级重点种猪场——重庆市种畜场和重庆市种猪场,有市品改站、市畜牧兽医站等市级业务管理部门,乡镇场有畜牧兽医站,大多数区、市、县还专设了畜牧局管理机构。围绕养猪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监察管理等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已有雏形。全市确立了21个县(市、区)作为生猪发展主产县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各地均有生猪交易专业市场或农业综合市场,一批生猪贩运大户、经济人或信息中介组织也迅速涌现。但是,尽管产业组织建有框架,组织程度却是很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机结合。已有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单一,联结松散,利益机制不当。从而导致了养猪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不灵不畅,普遍仍旧存在养猪农户自打天下,逢贱则衰、逢贵就赶,无序竞争,形不成合力,增不了效益。

3.影响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普遍认识不够,缺乏规划,缺少措施

对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养猪产业化区域布局政策和跨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封锁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在更大范围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二是缺乏促进养猪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行业、部门配合政策,受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管农业的不管加工和流通、管工业和商业的不管农业生产),农、工、贸、科脱节,难以协调,同时受利益分配分割,导致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争利;三是缺乏推动养猪业产业化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主要是缺乏金融、财政、税收配套政策,导致养猪业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3.2 加工业不发达是制约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造成原因:一是思想忽视,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养猪业生产定位为以生产鲜活商品为主的经济部门,规划畜牧业发展时,往往只考虑产前、产中,很少考虑产后。二是缺乏科学研究支撑,工艺及硬件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工业和包装工业均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至少比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落后20年。这些导致了我国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呈萎缩趋势,而国外畜产品加工产品不断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均设食品站,县、市建有肉联厂,但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也主要是屠宰活畜或生产白条肉、冻肉。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些本身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低级的站厂,由于自身体制不活,机制不顺,难以适应新形势,已经扼杀其生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或苟延残喘,或搁浅闲置,或转为他用,大部分已经倒闭破产。新兴的股份制或个体私营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甚小,转化消化力弱。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拓展不够。我市猪肉及副产物的加工产品种类稀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真正上档次、上规模、有品牌的几乎没有。有的产品几

十年不变已经跟不上潮流,有的产品纯粹落后应当淘汰,例如猪鬃、皮革加工产品不同程度存在层次低、质量差现象;有的则并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且不与市场对路;有的散落民间,虽有名气难成大器,例如城口农村的老腊肉味道鲜美,但却没有按照商品理念进行生产、包装和销售;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没有采取国际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信息短缺,市场开拓不力,闭门造车,守株待兔。

3.3 专业化、市场化不够是影响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

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化的重要步骤,现代化经营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化、市场化。调查表明,我市养猪的基本组织是散养农户。课题组在荣昌县开展的万人养猪科技问卷表明,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体弱病残者,其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或文盲,他们大多连产业化的名词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导致了农户并没有把养猪作为一种专业来思考、学习和生产,专业技能得不到培训和提高,从而使我市养猪专业大户较少和规模化程度不够。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不够不能诱致养猪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4.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养猪业产业化是我市养猪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

养猪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综合配套措施,建立起从良种繁育和饲料供应、动物保健、加工、贮运、销售、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综合服务等相关环节,简单地说就是产、供、销、研一条龙。养猪业产业化是新世纪前10年我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一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重庆地区普遍散养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接轨,形成主导产业,变无序竞争为组建航母,壮大市场竞争实力;二是解决低层次传统经营模式与现代养猪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有利于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从而较快地提升我市养猪业水平;三是解决生猪规模发展与效益低下的矛盾,有利于以养猪生产为主从而带动饲料工业、肉品及副产物加工业等相关行业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4.2 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可行

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强。一是基础厚实,富有特色优势。重庆养猪已是传统,农户将农业生产与养猪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生猪生产快速发展,连续20年丰收,产值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超过“一亩一畜”、“一人一畜”水平。1995年当时尚是计划单列的重庆市12个县有10个列入全国产猪肉百强大县,其中巴南、合川、江津3市(区)还跃居全国产肉百强大县的前1、2、3名。1998年全市肥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3位。二是品种资源及品牌优势。在长期的养猪实践中,经过自然选育,形成了近300年历史的荣昌猪,荣昌猪品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三大地方猪种之一,是世界八大名猪之一。荣昌猪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品牌。三是西部大开发及加入WTO的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给予了重庆很多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对于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契机;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有冲击,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可以抓住机遇,引进发达国家养猪高新科技、优良的种、资金,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

5.重庆市养猪产业化发展思路

5.1 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立足国内外市场,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品,形成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养猪大户,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完成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

5.2 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原则。(略)

二是发挥优势与合理布局原则。(略)

三是典型带动与整体推动原则。(略)

5.3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实现我市生猪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是:①2010年达到养猪业总产值80亿元(按90不变价),生猪产品出口创汇20000万美元;②基地建设目标,2010年建成商品瘦肉型基地县(区、市)10个,基地县(区、市)肉猪出栏量占全市出栏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③龙头企业发展目标,2010年达到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产值5亿元以上,利税0.5亿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6个(产值1亿元以上,利税0.1亿元以上),县(区、市)龙头企业100个(产值0.2亿元以上,利税0.01亿元以上);④专业养猪大户目标,到2010年年出栏50—200头肥猪的专业养猪大户达到2万户;⑤加工增值目标,2010年养猪业产值与生猪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4;⑥商品率目标,生猪的商品率由目前的70%到2010年提高到90%以上;⑦科技进步目标,生猪生产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现在的48%到2010年达到70 %以上,生猪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达到85 %以上。

5.4 建设布局

5.4.1 区域规划布局。

将全市养猪业分为主城区郊区中等城市区、丘陵平坝区、三峡库区中低山区三大片区,分片发展。主城区郊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坪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永川市、合川市、江津市等13个区(市)。利用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等有利条件,加快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创办高新龙头企业,建设市场,走集约化、工厂化道路,率先实现养猪业产业化现代化。

丘陵平坝区包括荣昌、潼南、铜梁、大足、双桥、璧山、梁平、垫江等8个县(区)。利用其产粮集中、养猪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养猪大户,规模化发展。

三峡库区中低山区包括巫山、巫峡、奉节、云阳、开县、忠县、丰都、石柱、武隆、长寿、綦江、万盛、南川、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城口等18个县(区)。利用其生态环境及国家扶贫开发支持等有利条件,发展特色养猪业,建立“绿色猪肉生产基地”。

5.4.2 生猪商品生产基地布局

以丘陵平坝区为主建设10个基地县(区、市):荣昌、潼南、垫江、铜梁、永川、合川、江津、万州、长寿、巴南、丰都。

5.4.3 龙头企业布局

以主城区郊区中等城市区为主,大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扶持重庆大正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川)、重庆三峡牧业集团(万州)、重庆华牧集团(九龙坡区)等企业向“巨头”发展;在主城区、永川、涪陵、江津等地积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重点发展肉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开发企业。

5.4.4 市场建设布局

在主城区建设重庆市猪肉批发市场,建设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饲料兽药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市场,建设万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永川渝西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6.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6.1 政策策略

政策是养猪业产业化的有力杠杆。首先是产业政策,要确立养猪业在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在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坚持生猪放开经营政策,从副食品发展基金、扶贫资金、移民安置资金等中拿出部分,建立市级生猪风险基金,对生猪产业化项目列出专项资金重点给予支持,要从养猪业所得的财政收入中拿出合理比例资金进行高新技术

和良种工程的推广和普及。其次是配套政策,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融资、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倾斜和帮助,在龙头企业创办初期,应对有关税费实行减免,放水养鱼。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养猪业龙头企业,吸引市外、国外企业和个人来渝从事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活动。协调好产、供、销、加、研等各部门各方面的管理,理顺体制,消除障碍,打通症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为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整顿经营秩序,以法治牧,以法建牧。当前我市一些地方猪霸猖獗,打击了专业养猪大户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必须予以整治。

6.2 市场策略

市场是养猪业产业化的先导。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必须面对市场、适应市场。近年来我市市内猪肉市场虽然已相对饱和,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饱和也仅是相对而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猪肉消费不够存在需求,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对猪肉消费也会增加;从外销市场来看,只要不断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我市猪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仍有可能;尤其是加入WTO后,地方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有了更大机遇。因此,一是要研究市场,调整产品竞争策略,尤其是开发风味食品、精深加工产品等占领市场,同时合理地布局,避免结构单

一、产品趋同;二是建立市场体系,在相对集中、口岸较好的地方建设集散交易市场,在产业化基地集中地方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三是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各种销售实体、购销组织、贩运大户以及经纪人,从而加快产品流通;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生猪生产的预警研究,对猪肉供需状况提前进行监测和预先发出警报,还可创建和扶植以生猪交易市场预测为目标的企业化信息公司,建立有效、有用、真实的信息网络,从信息采集、传输采取商品化,为养猪业产业化服务。

6.3 科技策略

高新技术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高新科技支持,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在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重点抓好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推广,疫病防治、饲料安全、规模化养猪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猪肉及其副产物的精深加工。技术的来源方面,发挥市内大学、科研院所的优势,支持其结合本地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组装养猪实用技术,同时可根据本市实际需要,引进适宜的市外、国外养猪高新科技成果。在科技推广方面,发挥市级种猪场、种畜场以及各地良种场作用,进行试验示范,尤其提倡以项目形式组建科技示范园区(场、户),带动养猪农户提高科技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利用市内专业院校培养养猪业专业人才、高级人才,利用乡镇农校、成人学校进行农民养猪技术培训,提高养猪农民科技素质。

6.4 龙头策略

规模化龙头企业是养猪产业化的中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增加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应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养猪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发展方向上,突出大(规模大)、高(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市场导向向外)、强(带动力强、辐射力强)。在经济主体上,不拘一格,不拘形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不求所有但有所在。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加工企业+农户”、“流通企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模式。在经营机制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生产、加工、经营等几者关系,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合股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养猪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投资渠道上,政府不宜作为直接投资者,可采取项目资助、科技风险投资方面予以支持,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通过银行信贷作为资金来源主要渠道。

本文系重庆市科委1999年下达的软科学项目《重庆市养猪业发展战略研究》(渝科委计[1999]30号)的研究成果之一。参加研究的还有田丰伦、钟正策、郑晓波、刘伟、郭萍等同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

第四篇:北川县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推荐)

北川县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尹全飞20100333植保10-

1摘要::本文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目前绿色蔬菜产业园项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分析,并对其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蔬菜、发展、问题、北川

为推进《(北川)高山优质特色蔬菜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顺利实施,按照绵阳市建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上作目标和绿色蔬菜园区高端化要求,加快推进园区绿色(有机)食品、蔬菜产业发展,提高食品加工企业产龉品质,促进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北川县蔬菜种植的历史和独有的有利条件;发展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的生产是园区向产业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就加快北川县高山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作如下思考。

绿色蔬菜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产品的总称。绿色蔬菜生产是通过对产地环境的检测和控制,通办寸蔬菜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它化学合成物的限制,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特合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绿色蔬菜生产一方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规定,绿色食品分为两种:一是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规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侧符合规定标忘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二是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化学合成物质,其它条件与AA级绿色食品相同,符合上述要求生产的蔬菜,称为绿色蔬菜食品。我国目前多进行A级绿色食品生产。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蔬莱的需求越来越大,绿色蔬莱产销也越来越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95家企业的144个蔬菜产品注册绿色食品标志,占全国绿色食品产品总量的14.28,绿色食品蔬菜实物产量达328.8亿匆,种植面积19万耐,但绿色蔬菜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1.68,年绿色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8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绿色蔬菜食品的需求,今后,发展绿色蔬菜食品将是蔬菜产业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它能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持续稳定地发展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保护了人类免遭危害,可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其次,它能保证消费者的人体健康,其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无法估算的;另外,在目前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条件,开发绿色蔬菜,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净菜附加值和出口创汇来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北川县蔬菜基地现状

北川自2005年建立绿色蔬菜种植园以来,形成了具有产业化的种植园区即使汶川地震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但是到2012年10月园区大部分范围内获得了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达6万亩,获绿色产品认证的有青椒、白菜、茄子、黄瓜、蒜薹等17种,获有机产品认证的有蘑菇、木耳等食用菌8种;二是各具特色的蔬菜种植基地坝底青椒种植基地、永昌现代农业产业园,任家坪大棚蔬菜基地、擂鼓坪蔬菜基地、安昌食用菌基地等,蔬菜以品种丰富及品质细嫩可口深受成渝两地市民亲睐。

1.北川县蔬菜基地存在的问题

(1)绿色(有机)蔬菜的宣传、培训有待加强强,优质蔬菜品牌,缺少交易平台绿色有机)产品存在“卖不脱,低价卖的现象,即使农民已经生产出优质绿色蔬菜但是因销售链的问题致使消费者买不到绿色蔬菜。

(2)园区基础薄弱、起点低。种植设备、环境保护、操作规程等环节有待进一步提高。

(3)基础设施建没不完善,产业布局不协凋,种植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等环节的监管体系不健全,技术标准不高,(4)蔬菜收购商为获取更高利润相互压价,使得农民种菜不赚钱,积极性大大减退。

二.北川县绿色蔬菜发展优势

(1)北川县地处川北高山区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春早、夏长、秋雨、冬暖和四季分明的特点,适宦蔬菜种植。园区蔬

(2)随着人们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有大型承包户入住园区,使其具有发展的基础条件,(3)政府对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很重视,安排有专门的技术员实时实地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且政府也有不少哦资金投入。

(4)汶川大地震之后北川县被外地所熟知,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生产的绿色蔬菜有宣传作用。

(5)具有一定基础发个规模的蔬菜产业园与北川县的产业园合作,帮助其招商引资。

三、北川县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路径

1.加强管理,提升品质

(1)加大绿色(有机)食品技术的宣培训和申报认证力度紧密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对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绿色(有机)食品的知识理论基础,全面提高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建立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制定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确保技术措施到位,产品质量达标。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规模要求进行组织生产,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积极鼓励其申报绿色(有机)食品

认证,力争做到成熟1个、发展1个、成功1个。

(2)加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成果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企业壮大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新闻媒体、参观接待、参加会展等多种渠道宣传园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成果,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帮助企业品牌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及全社会对园区绿色(有机)食品的认知度。

2.强化种植基地建设

(1)优化种植模式,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园区有6万亩耕地,要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水旱合理轮作,减少病虫草害,降解土壤中有毒物质,大幅度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创条件。

(2)提高园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标准,适度增加沟渠数量、加深沟底、扩大涵洞口径、提高沟渠排水能力。积极引进、示范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合理设计配置蔬菜种植基地田间操作道和耕作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优化布局蔬菜产业,畅通农产品物流,降低生产成本。

(3)强化耕地质量提升,科学配置养殖产业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需要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这一举措能显著降低基地化学肥料的面源污染,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为蔬菜生产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奠定提升蔬菜品质的基础。从可持续循环农业发展需要出发,园区农田肥源只能依靠自身区域内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科学配置生态养殖场。主要通过秸秆催腐剂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及沼渣、沼液途径提供肥源。

(4)建立蔬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可追溯体系,加强相关部门监督力度。由北川县农村发展局牵头,监管好肥料、农药以及激素类农药的使用,禁止选用转基因作物品种。科学合理配置农资经销点,建立健全农资经营准入和淘汰制度,确保生产者用上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二是规范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管理程序,建立健全作业记录制度,详实地记载各项农事及加工流程活动,以备绿色(有机)认证考察。三是运用现代成熟的物理、生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广泛应用矿物源、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四是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生产者、企业和市民对绿色(有机)农业的认识,培育消费者绿色(有机)的消费意识,壮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促进绿色(有机)产业健康发展。

(4)强化绿色(有机)农业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由园区管委会牵头,对园区全域进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环评工作。充分运用环评报告数据,科学规副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区域。向社会公开发布园区环评结果,招引绿色(有机)农业企业入驻园区,随时掌握蔬菜鲜品生产销售情况,服务好优质蔬菜绿色(有机)申报认证工作。

3.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发展绿色(有机)食品、蔬菜加快园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化进程,鼓励现有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发展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着力引进—批已取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企业入驻园区,快速壮大园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对生产中取得优秀成果的的承包商或农户予以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1.村农 如何生产绿色蔬菜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4)

2.卢正坤 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的生产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2,24(4)

3.李斌 榆中县高寒二阴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甘肃科技纵横》

2006年1期

4.冯雪风,金卫根 抚州市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对策与技术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年28期

5.卢森林,吴丽华,LU Sen-lin,WU Li-hua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1年9期

指导老师:沈飞

第五篇: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调研报告

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榆林市玉米产业调研组

榆林发展玉米产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资源。一是适宜玉米种植土地面积大,包括川、水、滩、旱不同立地类型在内的200多万亩农耕地,适宜种植各种、中、高产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有保证;二是全市常年玉米总产为50万吨左右,在粮食生产中占据半壁江山,玉米生产的丰欠,决定了全市粮食生产的总量;三是日照高、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生长营养积累,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四是全市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玉米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出不同品种、立体条件、栽培方法等8个玉米高产技术规程,有力地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五是玉米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全市以玉米为主原料的饲料加工企业星罗密布,杂交玉米制种产业化已具规模,成为全国、省内外知名的制种基地。基于上述因素,玉米种植已是我市种粮农民的重要收入,玉米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中的重要举措,做大做强玉米产业必将带动我市农村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快车道。

为了摸清全市玉米产业化现状,进一步提高我市玉米产业化发展水平。调研组通过认真讨论制定了调研计划,确定本调研目的是针对全市玉米生产现状,经济效益及流通、消费、加工情况的系统性调研,分析论证存在问题,提出榆林玉米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对策。在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入我市玉米主产区的榆阳、定边、靖边、子洲、绥德、神木等六县(区),采用抽样选点现场调查和室内座谈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玉米生产水平和区域分布实地走访玉米种植户,考察田间玉米收获情况。对玉米商品流通和消费及加工情况,主要通过所在县区农业,商贸、加工企业了解掌握。此外,结合调研,对全市今后玉米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

近十年来,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玉米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玉米生产上实现了两大突破,即一是: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已由主产的川水地区扩大到北部风沙滩区及定靖高寒塬区因无霜期短玉米难成熟地区。目前玉米种植区域范围已涵盖全市12个县区的东西南北川水、山旱坝、风沙草滩、旱涧旱滩广大区域。二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已连续多年突破100万亩大关,据统计2005年为142万亩,2006年已达147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16.9%,已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中占具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玉米产量稳定,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

我市属春玉米优生区,日照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作物营养积累,病虫害不易发生,玉米颗粒饱满,皮薄粉细,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量353.9公斤,总产量50.7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47.9%,总产值5.84亿元,总收入

5.1亿元。其中商品量22.92万吨,调出量17.7万吨,消费量21.15万吨。2006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量345公斤,总产量52.59万吨,总产值 6.27亿元,总收入5.13亿元。其中商品量13.93万吨,调出量15.54万吨,消费量18.45万吨。目前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以2005年和2006年相比较,已由每公斤1元,上升到每公斤1.2元。调查组所到之处,农民群众普遍反映,种植玉米

产量稳定,风险较小,玉米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是种植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玉米种植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近年来,由于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确立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特别是地膜玉米种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据调查2005年省市由于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专项资金为667.08万元,地膜覆盖面积70.61万亩。2006年省市用于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专项资金756.7万元,地膜覆盖面积84.37万亩。此外,玉米丰产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一,新品种更新速度加快,且趋合理化。据调查目前我市玉米新品种已达到三、五年更新一次,已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南部川水地区以登海9号,沈单10号、丹玉13号为主,山旱坝地以中单2号、丹玉13号为主,北部风沙滩区以登海11号、沈单16号、三北6号、哲单7号为主,定靖高寒塬区以科海8号,四单79号、登海9号、哲单7号为主,旱滩旱涧地以中单2号,哲单7号、陕单911为主。其二,耕作技术。玉米主产区榆阳、靖边、定边等县区已实现耕翻机械化、点种机具化、种植规模化。玉米种植密度已由2000-3000株/亩,提高到3500-4500株/亩。并配套日趋完善的催芽早播、宽行密株、宽窄行栽培、立体栽培等技术。其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自1997年开始,实施玉米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工程,以氮磷配合,吨产田模式应用推广。2005年玉米测土施肥面积为16.5万亩,2006年达25.72万亩。其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我市玉米病虫害以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红蜘蛛、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为主。多年来,由于全市农技植保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抗病玉米新品种及高效低毒低成本化学和生物农药防治,大大压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程度。目前,因地下害虫造成的玉米缺苗断垅现象已少见,其它病虫害的损失率已降至3-5%以下。其五,地膜玉米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地膜覆盖方式已由玉米起高垅覆膜改进为旱滩地平覆膜、下湿盐碱地低垄覆膜、旱坝旱涧地单双沟宽行密株及滩、塬区较大面积的机械覆膜。地膜玉米种植已步入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玉米种植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达到历史以来新水平。

四、玉米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规模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下,全市玉米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其主要体现在玉米生产推动了畜牧业产业化,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发展,玉米制种业促进了玉米产业化发展。同时玉米生产也为农产品流通及相关行业增添了活力,延长了产业链条。

1、玉米生产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我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采取种植业协调养殖业同步发展,以种植玉米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用养殖业来推动玉米种植业上新台阶的大量事例表明,这是玉米产业做大做强的一条必经之路。据调查,榆阳马合镇即是玉米产业“一乡一业”的典型。马合镇现有全镇农耕地3万亩,近三年来每年玉米播种面积已稳定在2万亩左右,占农耕地的67%,全镇人均种植玉米面积2亩,其中地膜玉米占70%以上,全镇种植玉米农户覆盖率95%以上,玉米平均亩产已稳定在800公斤左右,以2005年为实例,马合全镇种植玉米19980亩,人均1.9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1.6万吨。全镇人均养猪15头,年均出栏10头;人均养羊6只,出栏2只。据调查地膜玉米每亩投入成本包括地膜、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300元,平均亩产值800元,亩纯收入500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在种植玉米上为950元,在养殖业上为2480元(其中养猪2000元,养羊480元),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归于玉米种植,即是玉米产业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合计为2190元。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为3080元,玉米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该镇马合村,有农户315户,1476人,劳动力900个,农耕地4500亩,其中种植玉米3500亩,全村年出栏猪1.2万头,出栏羊2700只,该村200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3200元。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料作物。玉米大量种植使养殖业空间迅速提升,猪羊牛养殖业的飞速发展,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在风沙滩区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增加,质地不断改善,地下水资源也随之充沛,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致使我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成为全市的粮仓,也同时推动该区域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2、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村,以加工玉米为主的农户小型饲料加工厂处处可见。小型饲料加工厂投资小,成本低,收益好。现仍以一户一台饲料粉碎机为主,操作工艺简单,随用随加工,并配入混料,增加了养殖业科技含量。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有中型饲料加工厂10个,固定资产2715万元,产品类型包括颗粒型、粉型,生产与混合料等产品,年加工能力117550吨,加工量为86712吨,加工玉米量30192吨,产品销售量81309吨,销售收入20644万元,利润总额2310万元,从业人员达338个,销售范围除本市外,已涉及宁夏、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和延安等省区。

据调查我市绥德天鹏畜禽(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通过十多年创业打拼,已发展成一家集种禽推广,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禽蛋运销、技术服务,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牧集团企业。公司现有资产1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拥有员工160多名,是陕北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已拥有天鹏和世纪金鹏两品牌,生产鸡、猪、牛、羊、鱼、兔六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颗粒料,其产品畅销省内外,并连续几年销售突破1.8万吨,跻身于全省同行业十强。此外,定边县饲料公司,榆阳区农丰股份有限公司,民利饲料厂等以加工玉米饲料为主的中型企业,其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玉米生产的带动和支撑。

3、玉米制种业促进了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我市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光照,天然的隔离屏障,齐全的排灌设施,加之病虫害少,储藏条件好的自然条件,使我市成为全国、全省优良的玉米制种基地。据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制种基地面积为3.698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亩产值995.8元,亩投入183.3元,亩收入812.5元,品种包括:澄海系列、丹玉

13、中单2号、户单4号、沈单

10、苏玉系列、K系列。2006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4.488万亩,亩产量387公斤,亩投入214.3元,亩收入753.9元。除为全市提供充足、保质,高效的玉米良种外,销售区域已遍及东北、华北、西北等十多个省市。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榆阳、靖边等县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也促进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

此外,目前全市已有90多个玉米经销商把产品销往四川、宁夏、广东等省区,商品率逐年提高,玉米生产为农产品流通和相关的运输,集贸等行业注入活力。

五、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全体成员认为,目前在我市玉米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玉米产品价格低迷,生产资料上涨成本加大。据调查,今年玉米每公斤价格为1.2元,较前两年的1元略有所上升。但是,玉米种植投资成本较大,特别是玉米种植大户普遍反映种粮种玉米不合算,不如外出打工挣钱。生产资料成本较前两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如地膜由每公斤8元上升至13元,涨幅为62.5%,碳铵由每袋22元上升至26元,涨幅为18.2%,农药种子也只涨不降,加大了玉米生产成本。

2、加工技术落后,玉米产品附加值低。全市的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虽初具规模,但加工设施

简陋落后,一机一厂现象普遍存在。玉米深加工技术仍是空白,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3、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仍需改进,农民自发盲目引种时有发生。目前全市玉米品种区域分布虽日趋科学合量,但一些玉米产区仍存在着主次不分(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多,相应的栽培技术不配套等现象。农民自发的引种,具有一定盲目性,也造成因品种不对路,高产不稳产的后果。

4、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大户劳动强度大。除耕翻机械和部分滩区点种采用人工滚简点籽机和畜力覆膜机外,玉米田管、收获,脱粒等工序仍是人工作业,特别是十亩以上玉米种植大户均反映种玉米劳动强度大,迫切需解决玉米生产上的机械化作业问题。

5、玉米产业科技创新差,新技术覆盖率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亿亩,为第二大作物,平均亩产350公斤,吉林省为全国玉米第一大省,其玉米总产量占全国1/7,商品量占全国1/4,库存量占全国50%,前三年该省半干旱地区玉米平均亩产已达450公斤,拟提高至550公斤。我市玉米平均亩产接近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水平,但距吉林省玉米单产相差100公斤。调研组认为我市玉米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潜力巨大。玉米单产水平和栽培加工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包括新品种应用、地膜覆盖、立体栽培、玉米连茬丰产等技术覆盖率低,需下大功夫推进。

六、玉米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建议。

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对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调研、探讨提出今后玉米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如下:

1、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引进玉米新品种、高新栽培技术和深加工技术为重点,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和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半壁江山的地位。

2、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力争三年内赶超吉林省玉米平均单产450公斤水平,扶持玉米产业龙头企业,增加玉米产品附加值,实现玉米产业化新突破。

3、对策和建议。

(1)建议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加大新兴玉米产业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倾斜,将种植玉米补贴增至10-20元/亩。并对购买玉米新品种和农机具给以财政补贴。

(2)加大玉米生产科技创新投入,建议设立市县级合办的万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区,辐射带动玉米全市单产水平上新台阶。

(3)积极支持玉米主产区筹建玉米农民协会,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玉米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畅通。

(4)扶持玉米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协调种、养殖业均衡发展,规范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厂生产,提高加工企业科技含量。

(5)组织外出考察调研,引进玉米深加工技术,改变玉米传统粮食作物地位,加快玉米向工业原料转化步伐,实现玉米粮饲兼用一体化生产。

下载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杜守良【摘要】: 推进农业产业化,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和......

    庆阳市肉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庆阳市肉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杨德智高宪儒 (甘肃省庆阳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庆阳市肉牛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

    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

    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2010-06-27 22:45:5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

    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2006-05-31 18:35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肉牛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对其发......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

    湖南省肉牛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与启示五篇

    湖南省肉牛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与启示 谭美英(湖南省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武深树(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当代畜牧》2005-6(41-42,43) 肉牛业是畜牧业中最具潜力和优势的朝阳......

    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5篇

    区委、区政府: 甘肃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于是xx年初,农牧厅党组分析研究决定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及......

    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共五则范文)

    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摘要:分析了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市场前景,及其淀粉、粉丝加工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甘薯产业化实践提出:依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