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马铃薯为环县一大主要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和马铃薯加工业的迅速崛起,马铃薯已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成为全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显著的经济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马铃薯市场比较活跃。马铃薯产业不仅成为环县农业产业化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
一。而且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之一。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和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适应马钤薯生产。栽培面积稳中有增。环县
22土地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79.64万hm,人均达到2.5hm。大
22大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总耕地2O.5万hm。人均耕地0.65 hm,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和4.2倍。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一般速效钾含量201.4mg/kg。海拔一般为1600m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6.7~
9.2℃,7月份平均气温20.4℃。平均降水量426mm,但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对马铃薯生长需水满足率达6.2%-96.4%,降水与马铃薯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马铃薯产业。环县生产的马铃薯薯块大、干物质含量高、食味上乘。同时,环县北部马铃薯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介体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较好,又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地区。
2.有传统的栽培经验和技术,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耐瘠薄,抗灾、高产、早熟,易于种植。特别是马铃薯营养丰富、全面,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可做为工业原料,经济效益好,农民群众种植积极性高。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环县农民群众不断创造总结出许多传统的马铃薯栽培技术,如精选种薯、晒种催芽、平种培土垄作、坑种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几年,马铃 1
薯价格比较稳定,去年达到0.4元/kg,一般亩收入300元左右,高产田达到400元,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无法比拟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不需要政府在农民身上多增加投资和多进行说服发动,只需因势引导,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脱毒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专用型品种。为了配合环县马铃薯产业开发,已在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具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脱毒中心已引进大西洋、夏波蒂、陇薯3号、内薯7号、宁薯8号等不同加工要求的品种8个,年内可生产优质一、二级种薯l160t,2004年
2可建商品生产基地400 hm,脱毒种薯已有一定生产规模。除
此而外,近年来,环县还积极从辽宁、宁夏、甘肃会宁等地引进了宁薯9号、渭薯1号、渭薯8号、克新1号、费乌瑞特、早大白、宁薯4号等品种.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
4.马铃薯贮藏、加工销售有一定规模,市场开发和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空同较大。随着商品生产量的逐年增多,环县当地群众因陋就简,挖土贮藏窖,年贮藏能力已达5万吨左右。每年商品薯的收获季节。农民自发的组成运销队,产品远销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在加工方面,已建成大小淀粉、粉条加工厂8处,其中新建成的精地宝马铃薯精淀粉厂,年加工鲜薯能力5万吨.可生产精淀粉8000t。显然,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兴起.大大延长了马铃薯产业链条,既为马铃薯开辟了新的出路,又提高了马铃薯的附加值,从而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马铃薯营销队伍和加工企业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龙头。
5.初步建立了“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环县马铃薯生产以“一体三化”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与育繁推、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特别是今年进行了“定单种植”,由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或者与农技部门、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建立优质专用马铃薯种子或商品生产基地。在种植过程中,企业或科研部门先替农民
垫付种子费用,聘请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企业要按合同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所有合格商品,农民返还种子费用。这一模式既满足了优质马铃薯加工原料需要,又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6.政府积极扶持指导,马铃薯生产已被确定为环县主导产业。面对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大目标,环县已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结构、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县马铃薯面积已达到2.67
2万hm。县上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协调、指
导马铃薯生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与引导,将会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环县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加工型品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近年来,尽管环县引进了一些马铃薯新品种。但推广面积有限。目前大田生产主栽品种为宁薯8号。该品种由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选育,是一个中淀粉粮菜兼用型品种。抗旱高产,适应性强,种植面积占马铃薯总面积的60%。但该品种引进已达十余年,混杂退化严重,原品种特性得不到很好保持,目前,淀粉含量只有11.05%~15.41%(正常值15%~18%),产量也有所降低。近几年新引进的大西洋、夏波蒂等国外专用型品种,一般表现为适应性差、抗病性弱,产量潜力小,而且退化快。加之本县无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这些产品只有外销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因而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推广应用面积。
2.新技术推广步伐较慢,生产水平低。环县在马铃薯生产中。总结提出了一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但推广,步伐较慢。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种植不规范,密度不足。种薯选择不严格,田问管理比较粗放。据调查,县北普遍采用开沟条播。亩种植密度一般为2200~3000株/667,2较正常密度偏低500株~800株/667 m。大部分农户不重视
种薯的留存和选择。混杂严重。在栽培技术方面,新技术普及率低,近几年推广的机械起垄种植技术年应用面积只有几千亩。大田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目前全县马铃
2薯平均单产只有800kg/667 m ,生产水平低。
3.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环县马铃薯营销市场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营销机制、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缺乏对价格的缓冲和市场风险的调控。流通中无中介企业,不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定单种植。目前,规模经营较好的有毛井乡黄寨柯村,而甜水、山城、秦团庄等种植大乡镇产品都是被动销售,市场风险大。在马铃薯加工方面,除生产淀粉与粉条外。其它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一些小型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生产出的产品档次低,质量标准不高。精深加工严重滞后目前。全县无一家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深度开发滞后。
4.现代化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处于尝试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和改革机制。突出的表现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和政策机制不完善。当前企业与农民之间只是一般的买卖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商品薯经营有一定的盲目性,且比较分散。
三、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1.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实现马铃薯生产专用化、多样化。品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低层次,也是重要环节,但往往被人们忽视。品种是农业产业开发的基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批特别优良的新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要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及变化,推广粮菜兼用型、早熟菜用型、全粉加工型和淀粉加工型等不同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和多样化。根据环县实际,首先应积极推广高淀粉品种,如宁薯9号、宁薯4号、内薯7号等;其次,决不能放松粮菜兼用型品种的推广,如宁薯8号、克新2号、渭薯1号等;再次,应示范推广,油炸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而早熟菜用型品种也是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品种有克新6号、早大自等。县北应以高淀粉加工型、粮菜兼用型和全粉加工型品种为主,县南应以粮菜兼用型品种为主,县中南部川区应以早熟菜用型品种为主。要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建立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更新品种,提高产量,改进品质。
2.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实现马铃薯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首先,要建立优质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统一规划,规模生产,做到一乡一基地,一村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专业化生产。其次,要积极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健全对整个种植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及加工企业对马铃薯的质量要求,制定出马铃薯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要求在播种、施肥、田同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操作统一标准,推广应用脱毒种薯、机播机收、起垄种植等综合栽培技术.以确保马铃薯产品质量优质安全。第三,要大力创造条件,实行订单种植,进一步加快推广“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合同收购,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并有效防范和降低市场风险,使马铃薯生产由过去追求产量最大化而转变到追求质量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品马铃署,提高环县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完善保鲜贮藏及营销体系建设,实现马铃薯生产商品化、市场化。近年来,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可喜局面,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调节。通过市场,农民不仅销售出了自己的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变,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市场变化,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市场是将农村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马铃薯大产业联合起来的纽带。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应加大批发市场和交易网点建设,力争将甜水农贸批发市场改建成陇东最大的商品薯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5万吨,并在县北各乡镇建立马铃薯销售网点,促进商品薯的销售。二是开展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根据环县实际,应因陋就简,积极推广贮藏库(窖)建设。即利用有利地形,挖宽4米、深lO米~3O米的土窖或“非”字型土窖,上开排气孔,每窖可贮藏鲜薯3O吨一6O吨。并积极应用综合保鲜技术,通过保鲜增值。三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将市场信息网络向乡村特别是种植大户、中介组织延伸,建立农民专业协会,大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抗御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
4.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实现马铃薯生产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别是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对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实现产品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马铃薯作为加工业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工业方面,马铃薯生产的淀粉及其副产物,以其独有的特性,是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众多领域的添加剂、增强剂、粘结剂、稳定剂等。在医药上,马铃薯可生产酵母、多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等;在食品上,世界各国已研制出几百种马铃薯系列食品。要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要改变环县马铃薯加工业相对滞后的局面,除积极支持搞好精淀粉加工外,还要多方筹措资金,引进项目,建立马铃薯全粉、薯条、薯片等系列产品加工厂或生产线,增加生产种类、扩大生产规模,并改造提升中小型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加工增值,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第二篇: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9-4-24 9:13:00
(2009年3月8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及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领导:
我受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其食用价值和经济地位在当地居首位,种植、销售、贮藏、饮食等各方面都传承和凝聚着世代乌兰察布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乌兰察布人尊重自然、经济规律,运用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经营方式逐步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如今的马铃薯产业以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乌兰察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乌兰察布具备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来自自然气候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市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空气干燥,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多呈沙壤性,自然特点与马铃薯生长禀性相吻合,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独特的地域及气候特点使乌兰察布生产的马铃薯具有薯型好、芽眼浅、淀粉含量高等优良属性,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具有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抗凝沉性,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均好于国内同类产品。我市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比较好,在全国享有盛誉。二是来自科研技术力量方面的优势。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时间较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研究项目在国内、国际均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奖励。三是来自区位、交通方面的优势。我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处于环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之内,处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距北京326公里,交通极为便利。京包、集张等五条铁路贯穿全境,国道和高速公路交织成网,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便捷的交通为马铃薯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市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去年种植面积为426万亩,鲜薯总产440多万吨,在全国地区级排名第一,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之一。农牧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占农牧民纯收入的39%,马铃薯种植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以基地和良繁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统筹考虑各地的自然禀赋、种植规模、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坚持种薯、专用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相结合,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基地建设相统一,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重点建设了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6个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70%,其中四子王旗播种面积达70万亩,是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多的旗县之一。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察右后旗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全市北部区域已形成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80公里,近25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带。2003-2007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400多万亩,年均鲜薯总产量4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1/2,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从2006年开始,充分发挥我市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的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的装备步伐,将良种、良法和优良设施进行综合配套,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过去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目前全市已有大型喷灌机600套(覆盖面积30万亩),约占全国总量的50%。同时在旱地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配方施肥、包衣拌种等旱作集成技术,每年覆膜马铃薯面积达100万亩,使旱地马铃薯亩产达到1.5—2吨,全市马铃薯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马铃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我市马铃薯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从现在开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种植面积保持至450万亩的规模,通过集成技术的应用,力争平均单产达到1800公斤/亩,总产量稳定在800万吨。种薯基地稳定在150万亩,种薯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商品薯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达到550万吨。[Page]
发展马铃薯产业,良繁体系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质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作为打造“中国薯都”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实现组培脱毒、温网室快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目标,加强同国际国内马铃薯专业组织、国家行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聚合市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对夏波蒂、大西洋、脱毒紫花白等十几个新品种进行选育和改良、推广,促进了产业整体升级。目前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正在我市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山东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在我市成立了种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5000亩,原种一代生产基地3万亩,原种二代生产基地44万亩,6座种薯贮库共30万吨。目前已建成5万吨种薯贮库,2008年装备了50个大型喷灌机,种植原原种2万亩,2009年将扩繁原种田30万亩,生产原种6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马铃薯微型薯2亿粒,原种一代6.6万吨,原种二代88万吨,到时可向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提供大量种薯。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已建成1万平方米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年产脱毒苗2500万株,脱毒微型薯1.25亿,原种一代1400万公斤,可满足11万亩种薯田生产需求。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生产基地主栽品种有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
二、以做强龙头做深加工为抓手,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农牧业增效的潜力在产业化,产业化增效的关键环节在加工转化。几年来,我市扶持和培育了富广公司、奈伦精淀粉公司、博仓薯业、卓资龙的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19家。目前,乌兰察布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粉条、粉皮、粗淀粉加工点一万多个,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马铃薯加工转化率由“十五”期初的不足5%提高到25%左右,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工产品主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薯蛋白、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粉条、粉皮等。产品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全粉1.2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3万吨精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薯蛋白1400吨的生产能力,其中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今年,内蒙古博仓薯业有限公司2万吨全粉项目将投产,兴和兴隆2万吨保鲜速冻粉条等一批加工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和投入生产,一批薯泥、全粉加工项目已开始立项,利用马铃薯加工废渣开发保健醋、人用薯蛋白保健品等研究项目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马铃薯加工正在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领域迈进。我市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目标是,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鲜薯加工总能力提高到50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依托基地,还要规划建设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国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开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使我市马铃薯加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以强化储藏营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手段,稳步扩大马铃薯销售市场
近年来,平均每年农民自食20多万吨,用作饲料约15万吨,自留用种约40万吨,三项用薯75万吨,占年均总产量的20%左右;当地年均加工量10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左右。其余均作为种薯和鲜食商品薯外调。其中每年调拨种薯60万吨,外销鲜食薯165万吨。每年200多万吨的外销量,储藏和营销成为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市建成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加上农户土窖,总储存能力可达200万吨,实现了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2008年农业部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立项推广宁夏大学“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我市商都县被列为全国4个试点地区之一,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一项目是通过对马铃薯传统贮窖进行技术改造,建成新型强制气调贮藏窖,可有效解决传统贮窖普遍存在的出芽烂薯严重、保鲜功能差、损失率高的问题。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使我市马铃薯贮藏水平迈上新台阶。[Page]
按照“大生产、大流通、一体化”的要求,我市不断强化流通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着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产、加、销协会,目前,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注册的马铃薯经济人200多人,在马铃薯销售高峰期,全市参与营销的人员可多达10万余人。建设了产地批发市场11个,年交易量1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0万吨左右优质种薯由我市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150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百宜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8万吨。
同时,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和市场销售,在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下,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等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购销网点,建立了10多个直销窗口,并建立了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和交易平台,建立了马铃薯信息网站,并通过举办大规模的马铃薯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知名度,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扩大。
四、以马铃薯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历史悠久,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于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在主持参加国际马铃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期间,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2008年8月,农业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马铃薯高产技术研讨与观摩现场会,向全国马铃薯产区推广了我市建设马铃薯喷灌圈的经验。在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利用方面,乌兰察布已经造就了两位知名的马铃薯专家张鸿奎(原乌盟农科所副所长)和宋伯符(原乌盟农科所研究员),而且培育了大批农民技术人才。随着产业的不断推进和逐步壮大,需要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此,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已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引进丹麦设备组建了国内第一家“马铃薯加工研发培训中心”,建设了综合实训基地,为培养一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以弘扬马铃薯文化为载体,逐步提升乌兰察布马铃薯品牌影响力
我市创办了每年一届,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的马铃薯文化节,通过马铃薯节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推动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乌兰察布首届马铃薯文化节”,吸引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十多个省市区的有关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央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众多媒体对“马铃薯节”作了宣传报道。马铃薯文化节坚持“以文化立形象,以情结聚人气,以展示酿商机,以节会育市场”的理念,使马铃薯节的特色和马铃薯文化深入人心,为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和健康发展开创良好局面。2008年,国家工商局批准我市马铃薯注册“图木苏”(蒙语“图木苏”即汉语“马铃薯”)产地标识,极大地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的内涵。今年2月20日,我们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着力培育以产品、品牌和文化为重点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使“中国薯都”的内涵更加丰富,思路更加切实可行。[Page]
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不朽的饮食价值,为乌兰察布市发展和弘扬马铃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乌兰察布当地流传的“后山(阴山南北麓)有‘三宝’,莜面、山药(马铃薯)、大皮袄”的民谣,便是早期马铃薯文化的纯朴写照,充分显示出马铃薯一直以来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和人民大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产业规模较大,我们有信心在国家“小土豆、大产业”的号召下,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早日把乌兰察布打造成“中国薯都”!
来源: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
第三篇: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但是在我国,直到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才被提出。
2015年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以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且环境承载力越绷越紧,急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而马铃薯作为继小麦、玉米、水稻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
1、种植面积和单产连年增加,但单产仍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马铃薯种植范围非常广,但产量比较集中。内蒙古、湖北、云南、陕西、山西、福建6省就占了总产量的60%。
200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472.5万hm2,到2013年增加到561.7万hm2,年均增速为1.43%,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马铃薯单产以1.5%的年均增长幅度提高到了17t/hm2,但是,与19t/hm2的世界平均单产相比,仍有一段差距。而且我国不同省份的马铃薯单产差异较大。2013年,广东、黑龙江、江西的平均单产在25t/hm2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内蒙古、宁夏、山西、贵州4省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马铃薯农业开发的意见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单产分别还有18%、15%的发展空间,而且马铃薯增加的种植面积主要是利用冬闲田,因此不会对其他三大主粮有影响。
2、消费结构极不均衡,加工业水平落后 我国对马铃薯的利用主要包括鲜食、饲用、留种和加工。但是各用途分布极不均衡,仅鲜食就占到总量的60-70%,饲用占13%左右,而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加工仅占10%。以2013年为例,有超过5500万吨马铃薯用作鲜食,而用作加工的低于1000万吨。
90年代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才开始发展,21世纪以来初具模型,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产量低、种类少、种植区域分散,对形成现代化大生产有极大的限制。
3、成本增加,种植意愿降低
先给大家计算下种植一亩马铃薯的成本:种子400元+化肥300元+农药200元+人工工资200元+机械使用费100元+土地流转、水费等600元=1800元。
近几年马铃薯行情不好,价格不稳定,除去成本种植户亩纯收入最多1000元左右。而且对于散户,投入不足,质量相对较差,价格就更低了。因此农户种植意愿很低。再加上某些干旱地区,玉米的收益比马铃薯高,而且费工少、价格高、稳定,亩纯收入轻松超过1000元,农民更愿意种玉米。
二、已有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
1、机种机收增产模式:将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联合起来,因地选种优质马铃薯品种,合理配置耕作、播种、收获等机械,实行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分级分片种植,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供应种薯、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的路线管理。
2、研发技术+产品加工+农业培训+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农民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是整个马铃薯产业链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民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科学的种植方法;其次引进国内外优质适宜品种,吸纳精英人才,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的种源基地;再次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研发马铃薯加工新方向,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实现生产、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最后,通过品牌建设将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3、协会+基地+农户+批发市场:成立马铃薯专业协会,吸纳农户会员,由协会出面接受订单、发展项目,然后按项目、订单生产,同时建立马铃薯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保障农户收益。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2015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随后,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出,如2015年7月初在四川、贵州、内蒙、甘肃等省(区)召开试点,同时提高产地初加工补助资金。2016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马铃薯主粮化又被重点提出。因此,马铃薯产业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1、良种选育工程化:在各大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专门的良种选育机构,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高产、畅销的品种;建立品种研发中心,采用前端技术如转基因工程、染色体育种,研发出更优质、抗病的品种。
2、种薯分类化:种薯按照食用、饲用、加工等类型分类,保证生产的马铃薯加工用量,而且不同种类的种薯采用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实时监测种薯质量。
3、丰产栽培专业化:将种薯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农户定期召集起来,互相交流、总结,随时改善种植方法,实时更进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上提高产量,进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4、加工环节多样化、新颖化:借鉴国际上的加工技术,提高加工产品用量包括快餐食品、方便食品、制罐、冷冻薯。同时,成立专业的加工工程体系,以品种创新为核心,挖掘马铃薯加工业在其他领域如医药、美容方面的潜力。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 杨丽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效激励和地方党政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程异常迅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战略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
龙头企业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姓“农”,它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或货源的加工流通企业或批发市场;二是属“龙”,它必须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一体’’,必须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农业产业化链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2.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龙头企业凭借信息灵通的优势,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信息,引导生产基地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3.龙头企业对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扶持和服务功能。龙头企业凭借自己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对自己所依赖的生产原料基地进行适当的必要扶持和服务,且对于农副产品的深度系列加工、转化增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4.龙头企业具有占有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功能。龙头企业凭借自己经济实力强、规模大、信息灵、产品优、销售体系健全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拓、扩大、占领国内外更大的市场,而市场的开拓又可以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规模在逐步扩大,管理和档次在不断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诸多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弱
200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共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0家,而这些企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不足1/4。作为典型农业大县的故城县仅有3家被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且这3家龙头企业的总资产刚过亿元,其辐射范围仅限于全县的某些区域,数量之少,规模之小,大大限制了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2.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步
许多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加工设备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科技贡献率仅为40%,深度开发远远不够。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加工能力比较弱,深加工率低。只是生产上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技术上还依靠着传统经验,其产品也只是中低端产品,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3.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
受传统落后意识的影响,企业普遍存在着忽视资本积累的问题,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冲击。在各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几乎占到了80%的份额,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一旦失去了
银行贷款,生存将会异常艰难。
4.企业融资难
每个龙头企业都有符合自身条件,甚至通过专家论证的发展蓝图,但却普遍受到资金条件的制约。一是金融部门支持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有其特殊性,不同程度存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二是上级审批下达的专项资金难以全额落实。一些地方领导碍于人情面子,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使得重点企业得不到重点扶持。
5.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很不完善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反映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龙头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县级的重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实际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和企业之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
6.政府部门服务力度不够
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其特殊性,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的同时,在利税方面处于下风。所以在企业创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企业在申办各种审批手续过程中,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为龙头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7.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
目前县级的龙头企业,多数只从事一般加工和销售,缺乏综合配套功能。没有形成从产前的信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产中的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到产后的收购、加工、科研开发、运输、仓储、保鲜、包装、销售等产业功能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关联产、业群还未能良好的发育和健全。
发展农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
1.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县级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放在增加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上。要始终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现有的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
2.在用足用活已有的鼓励扶持政策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的配套实施细则,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国家八部委发布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龙头企业的产业指导》等等。各龙头企业要学深学透、用足用活,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带动本县经济的发展。
3.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途径。它由农民自发组织,代表农民与龙头企业及农产品交易的另一方进行谈判。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针对当前我国多数中介组织名不符实的状况,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
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协会内部通过统一品牌、联合营销、联户担保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比如组建产业集团公司、产业联席会议、产业协会等,并建立章程。
4.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真正为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一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财政部门应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统筹安排,集中一定财力对农业企业以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可以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和机构,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
二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难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路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组织科技开发或技术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
第五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大学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作者:※※
【摘要】关注民生,记录社会。为响应鼓励青年学生开展以民生为主社会调研活动,关注人民生活,依托实践基地,深入农村、社区,对其现实生活、生产情况、生活环境作出真实的反映,并能够根据专业知识,为当地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选了定西,做暑期社会实践。由于定西市六县一区皆为国家及贫困县,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次调研就是探析农业产业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总结有益经验,并调查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得当地农业产业化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涉及到农民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有序发展,也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字】经济特点 民生民情 发放书籍 教育
一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现状
1.产业状况
凤翔镇人口为4.45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1110人,总耕地面积为133177.24亩,大部分耕地种植马铃薯与玉米,其中马铃薯占35%。全镇人均年收入为3295元(全定西市人均年收入为3074元),其中农业收入高达30%。
2.镇政府工作
技术方面,在每个村派一两个技术员进行定期的蹲点技术服务、组织农业大户到种植较好的乡镇进行参观交流、不定期的办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在物资方面,政府提供种薯、地膜、旋耕费等一定的资金补贴;在政策方面,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投入比重不断加大,镇政府业在积极争取区上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在道路上的“一式一仪”项目,大力支持马铃薯研究所利用培养技术 —脱毒种薯,大力推广新品种“陇薯三号”(销售好)、“新大坪”(质量好、价格高、产量低),政府通过协调银行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优先贷款,积极扶持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以及以凯凯、爱兰、天泰为首的种薯龙头企业,然而对于销售政府则以市场为主导采取不干预政策。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
镇政府把旱作农业项目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一川一坡两线三岔千家万户”的工作思路实施。每户完成以黑膜为主的覆膜任务5捆,各村
建立相对集中的一百亩以上的示范点一个。全镇在去年完成5.56万亩秋覆膜的基础上,现已全面完成区上下达凌覆膜任务1.89万亩,其中:玉米1.37万亩,马铃薯0.52万亩,全镇2012年旱作农业累计完成7.45万亩。
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制度,靠实责任,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备好物资,搞好服务,等的方法,来实施政府的措施。在定西安定区,通过采访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该镇的农民种植马铃薯,已经实现产业化。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政府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很大,政府只对市场进行微调,符合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则。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定西市安定区的凤翔镇应该属于一个模范镇,值得全市的其他地区学习。
二 定西市临洮县连湾乡
现状:在连湾乡,我们走访了几个村庄,这里坏境不错,山上到处是土豆,漫山遍野,一直从山上延伸到山脚,在半山腰住着几户人家。与定西安定区的乡镇相比,条件明显不及后者,不论是道路,学校,医院,企业,均没法比。由于在这个地方没找到材料,我们都是以采访的形式收集材料。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近几年这里国家修公路,投入很大,但地方官员贪污很厉害,都被抓了。因此,农民对当地政府不是很信任,因此交流也少,信息就靠自己收集了。在这个地区,人们种的土豆都很多,都有几十亩,因此一年四季忙呢。因为国家对当地的技术支持比较少,没有技术和种子上的支持,也没有较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因此长夜化结构在这里根本没有。他们种土豆成本很高,基本价格也没有保证,也遇到不好的年头,就赔了。还经常受商贩们的压价。
建议:我们进过对现状的分析,认为国家应该像定西市安定区那样,扩大对技术的支持,对全市境内比较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新确认,加大人员配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修好公路,引进企业,加工产品,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三 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杨村
现状:
会川镇是一个比较大的镇,以前是一个独立的县,因此经济状况比较好,于是我们就去了一个比较远的村子,就是杨村,这个村子平地不是很多,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里的人种的土豆不是很多,他们都中药材,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但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国家对这里的补助也是很大的,提供种子,有最低保证价,但这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并不像凤翔镇的那样,我们买了许多好多文具,送给当地的小孩。
建议:
国家对这些地方的马铃薯技术支持应该减少,应该按照这边适合发展中药材给予技术支持,因地制宜。这边气候适宜许多药材生长,又路不方便,不宜种植重量大的作物。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同类的地方,由于个人土地偏少,劳力偏少,无法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的经济,要是硬要搞,只能是支出大,收入小,入不敷出。
综合定西市典型的三镇,我么可以做一下总结:
凤翔镇属于靠近市的镇,既有广阔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又靠近城镇,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到的地区。而连湾村,则属于地里有条件很好,就是缺国家的技术支持,天时地利,缺人和。对于杨庄这类,则属于地利不行,偏远山区,国家优先照顾。
综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城区附近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熟,要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重新审视各地区的种植作物,重新分配技术支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本地经济。对于像连湾这样的的地区,国家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以形成产业化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对于边远山区的,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加强教育建设,加强补助,让农民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1.凤翔镇2012年旱作农业项目工作总结。
2.安定区1997-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