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杜守良
【摘要】: 推进农业产业化,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本文选择潍坊作为研究的实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了解潍坊农业产业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找出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探讨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推行农业产业化较好的诸城、寿光和安丘三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图表法、实证研究法、权重法及层次分析法。在研究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现状时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图表法;在研究问题对策时,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图表法等;在研究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权重法,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分为7大类19项;在研究诸城、寿光、安丘农业产业化时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法。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潍坊市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农业的弱质地位得到一定改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增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组织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当前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二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五是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六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七是政府的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八是农业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九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潍坊 农业产业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
5【分类号】:F327
【DOI】:CNKI:CDMD:2.2006.10083
3【目录】:
中文摘要7-9英文摘要9-111.引言11-23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1.2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成功经验12-171.2.1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21.2.2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类型12-141.2.3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14-161.2.4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16-171.3 国内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与发展17-221.3.1 国内农业产业化的兴起17-181.3.2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18-201.3.3 国内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20-22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2-232.研究思路及方法23-252.1 研究的基本思路23
3.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25-453.1 潍坊市概况253.2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历程25-283.3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28-453.3.1 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8-303.3.2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弱质地位得到一定改善30-313.3.3 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增强31-333.3.4 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结构日趋合理33-363.3.5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36-383.3.6 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38-393.3.7 农业国际化成效显著39-403.3.8 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40-423.3.9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42-433.3.10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43-454.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评价45-534.1 建立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45-474.2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47-494.3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测度49-534.3.1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阶段划分49-504.3.2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测度50-514.3.3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51-535.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53-585.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535.2 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53-545.3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54-555.4 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555.5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55-565.6 政府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加强565.7 农业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56-575.8 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575.9 法律法规不健全57-586.对策与建议58-626.1 切实保护好耕地586.2 提高农民素质586.3 确保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586.4 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58-596.5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596.6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596.7 加大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力度59-616.8 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616.9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61-627.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实证分析62-747.1 诸城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62-65
7.1.2 诸城市农业产业化的特色627.1.3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62-657.2 安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65-687.2.1 安丘市概况65-667.2.2 安丘市农业产业化的特色667.2.3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66-687.3 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68-747.3.1 寿光市概况68-697.3.2 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特色697.3.3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69-748.结论与讨论74-758.1 结论748.2 讨论74-75参考文献75-78致谢78-79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79
(本站首次刊载2005-7-14 11:22:53阅读245次)
加快宜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第一章)
第1章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特别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际社会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三农”工作正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被誉为我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种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崭新经营方式,克服了“小生产面对大市场”、“农户分户生产与规模化经营”的诸多矛盾,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使农户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链条中多层面的受益,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各地的实践证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
选择,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效益,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从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培植主导产业难。生产基地规模受土地流转和农民传统生产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尚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真正成为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还不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龙头企业难。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但一些地方呈现出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素质不高,离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差距;拉长产业链条难。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产品,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产业系列。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目前存在着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不够,链条短,各环节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要真正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向新台阶,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理清思路。
宜宾作为一个西部四川的南部地区,资源丰富,人杰地灵,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许多良好机遇,特别是三峡电力集团在宜宾的正式启动,向家坝电力工程和四川将宜宾定位为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和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系列发展机遇,为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和历史机遇。但我们应当看到,宜宾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许多困难和劣势与各种挑战,只有认真分析现状,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因地制宜,切实有效,探索性强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本文就借鉴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重大意义等理论营养着手,认真地抓好了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发展机遇、困难、劣势、问题及其影响,明确发展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思路、主攻
方向和提出对策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1)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运行机制的理论借鉴和研究,揭示其运行单位的客观规律和丰厚的理论基础;(2)通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的分析,揭示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联系,明确其在破解“三农”问题中的作用机理;(3)通过对宜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遇与挑战、优劣与劣势、现状与问题详尽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快发展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本文研究从加快发展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出路,依托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实证分析,对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支撑,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益联结机制,政策扶持与引导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措施,丰富了宜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容,为宜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虽然,宜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不足,解决不力,特别是农民和整个社会对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认识信心不足,有一定的“小富即安”和“畏难”思想,对宜宾加快发展的机遇、问题、挑战和对策思路不明确,对克服当前一些盲目的甚至错误的行为,决心不大,“有留念性”、“守旧性”等等方面的问题未能充分研究和分析,导致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加快发展的步伐放慢。本文期望通过研究,能对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想,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效应”。
1.3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本文从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基本特征、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入手,进一步了解其重大意义,按照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在分析、揭示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宜宾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思路与对策措施,全文共五章,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及内容、研究方法,从而为本文研究提供指向。
第二章理论借鉴。本章主要讨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战略意义,为宜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 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优势与环境机遇。本章重点就宜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优势与环境机遇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树立正视困难、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的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观”。
第四章 宜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成就及问题。本章重点结合实际,对宜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和问题的影响进行认真研究,揭示了成就与问题的实质,进一步为第五章提供了“决策”依据。
第五章 加快宜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在前四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宜宾实际,提出了发展的基本思路、主攻方向和对策措施。
1.4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以系统的观点和科学的发展观,综合运用观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揭示宜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机遇与挑战、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思路、主攻方向和对策措施,具有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效激励和地方党政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程异常迅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战略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
龙头企业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姓“农”,它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或货源的加工流通企业或批发市场;二是属“龙”,它必须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一体’’,必须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农业产业化链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2.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龙头企业凭借信息灵通的优势,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信息,引导生产基地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3.龙头企业对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扶持和服务功能。龙头企业凭借自己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对自己所依赖的生产原料基地进行适当的必要扶持和服务,且对于农副产品的深度系列加工、转化增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4.龙头企业具有占有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功能。龙头企业凭借自己经济实力强、规模大、信息灵、产品优、销售体系健全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拓、扩大、占领国内外更大的市场,而市场的开拓又可以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规模在逐步扩大,管理和档次在不断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诸多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弱
200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共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0家,而这些企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不足1/4。作为典型农业大县的故城县仅有3家被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且这3家龙头企业的总资产刚过亿元,其辐射范围仅限于全县的某些区域,数量之少,规模之小,大大限制了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2.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步
许多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加工设备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科技贡献率仅为40%,深度开发远远不够。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加工能力比较弱,深加工率低。只是生产上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技术上还依靠着传统经验,其产品也只是中低端产品,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3.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
受传统落后意识的影响,企业普遍存在着忽视资本积累的问题,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冲击。在各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几乎占到了80%的份额,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一旦失去了
银行贷款,生存将会异常艰难。
4.企业融资难
每个龙头企业都有符合自身条件,甚至通过专家论证的发展蓝图,但却普遍受到资金条件的制约。一是金融部门支持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有其特殊性,不同程度存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二是上级审批下达的专项资金难以全额落实。一些地方领导碍于人情面子,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使得重点企业得不到重点扶持。
5.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很不完善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反映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龙头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县级的重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实际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和企业之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
6.政府部门服务力度不够
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其特殊性,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的同时,在利税方面处于下风。所以在企业创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企业在申办各种审批手续过程中,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为龙头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7.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
目前县级的龙头企业,多数只从事一般加工和销售,缺乏综合配套功能。没有形成从产前的信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产中的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到产后的收购、加工、科研开发、运输、仓储、保鲜、包装、销售等产业功能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关联产、业群还未能良好的发育和健全。
发展农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
1.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县级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放在增加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上。要始终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现有的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
2.在用足用活已有的鼓励扶持政策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的配套实施细则,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国家八部委发布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龙头企业的产业指导》等等。各龙头企业要学深学透、用足用活,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带动本县经济的发展。
3.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途径。它由农民自发组织,代表农民与龙头企业及农产品交易的另一方进行谈判。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针对当前我国多数中介组织名不符实的状况,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
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协会内部通过统一品牌、联合营销、联户担保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比如组建产业集团公司、产业联席会议、产业协会等,并建立章程。
4.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真正为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一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财政部门应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统筹安排,集中一定财力对农业企业以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可以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和机构,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
二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难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路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组织科技开发或技术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
第三篇: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农业大市,怀化如何立足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对于中西部山区特别是后发展山区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一、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规划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扶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竹木林纸、医药、果蔬茶、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2009年,全市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69亿元、增加值86.62亿元,均比上年增长8.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19.6:32.1:48.3优化为15.5:40.1:44.4,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8.9%,高于全省水平4.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4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较2005年翻了近一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5年间分别提高9.8和1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基地面积502万亩,发放劳动报酬达4.6亿元,人均工资10227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60多万户。
(一)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们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粮油、果蔬茶、畜禽、竹木、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带初具雏形,鸡蛋枣、湘蕾金银花、木洞杨梅、紫秋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余亿元。
(二)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市工业园无疑是怀化产业集聚的领跑者。目前入园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80%以上,园内初步形成了森工、食品、服装三大主体产业,开园以来已累计实现引资227.1亿元,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亿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更有望突破2.5亿元。与此同时,立足山区特色资源,全市逐步建立起优质稻、水果、茶叶、竹木、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其中:建设优质超级稻基地达100万亩、名优茶5万亩、优质原料35万亩、工业原料林200万亩、油茶100万亩、烟叶1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建有5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0%。
(三)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日益壮大,龙头企业成产业化生力军。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总产值137.4亿元,自2005年开始,年平均增长43.9%;企业个数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1%和28.3%。其中: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总产值更是分别以100.3%、67.9%、60.9%的增速成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亮点。通过扶优扶强,全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汇源果汁为龙头的水果加工、以泰格林纸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以正清制药集团为龙头的中草药加工、以金珠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贤胜油业为龙头的植物油精炼加工、以大康牧业为龙头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以怀化正大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以碣滩茶业为龙头的茶叶加工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提升。2009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带农惠农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四)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品牌化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怀化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1294个,参会农户约28万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要形式,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部分市场风险。农业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全市获得“三品”认证的基地达到84.3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59.7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4.6万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麻阳柑橘、芷江活鸭、新晃黄牛肉3个产品已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全市已有湖南正清制药、正清风痛宁、鱼腥草注射液等10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湘怀金珠、华氏等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创怀化市名牌产品34个。
(五)认识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合力形成。自1999年7月制订《关于怀化市实施农业十大农业工程的意见》和《怀化山区农业产业化实验方案》,全市拉开农业产业化发展帷幕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市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对全市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有效举措合力推进。2009年5月,怀化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密集出台的《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理顺土地流转秩序、加大农业产业化贷款发放力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来的一段时期内,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通过冷静比对和细致剖析不难看到,我们的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仍远低于全省水平,更难望全国水平项背;我们的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拉大;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没有同步拉升农民收入,市场通胀预期却在加大。
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不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十五”末相比:2009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676元上升到2005元;城乡收入差别由3.4倍扩大为3.8倍,高于全国(3.3倍)、全省(3.1倍)水平。2009年,扣除价格因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仅8.5%,低于全省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全市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为102.2%、高于全省水平(90.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0%、远高于全省水平(99.6%)。
对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怀化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诸多瓶颈与隐患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一)龙头力量偏小,核心竞争力弱。到2009年止,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家,年销售收入1亿—10亿元的企业37家,总合仅占全市规模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数的19.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仅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仅占全省份额的5.7%。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重要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幅射带动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加工转化份额小、深加工率低,以靖州为例:有“江南第一梅”美誉的靖州杨梅,栽培面积近2.7万亩,年产量为0.6万吨,但90%产品以原生态形式营销。当地从事杨梅深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金穗农业1家,与稍具规模的木洞山杨梅酒厂和红日杨梅酒厂3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不足总产量的10%;作为全国三大茯苓主产区的靖州,鲜茯苓年产量过1万吨,但仅有不到4成经过切片等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抵深加工后的1/10。当地只有补天药业1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茯芩深加工,而年加工量尚不足鲜茯苓年产量的2%,在带动当地茯芩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上还大有可为。二是企业品牌影响力小。目前,全市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均为空白。品牌营销的粗放式模式导致农产品企业特别是肉禽、柑橘等食品类企业品牌“山头”林立,良莠不齐,营销定位趋同。囿于狭小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只能就价格、品类、渠道等单个营销环节与本地同类中小企业同室操戈,在有限的同类消费群体间展开无序的业内竞争,内耗了品牌资源,束缚了企业成长空间;三是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嘉信公司和老蔡食品作为夜郎牛业品牌支撑企业,每年近半数肉牛、商品猪需从贵州、重庆等外省市购入;占全市粮食加工产值3成的金珠米业、五溪米业等龙头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也不能实现完全自给。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不充分,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土地流转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80多万亩,其中耕地仅52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3.0%,不能充分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全市龙头企业仅有正清集团、湖南补天药业、五溪米业5家建有专业研发中心,且规模偏小。近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仅73项。
(二)农业投入不足,产业融资困难。目前,金融特别是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流程复杂业务单一,财政投入较大程度依赖国家和省级转移支付,农民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的格局已严重掣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2009年,怀化市农业投入三大主体,依份额由大至小依次是金融贷款、财政投入、农户投入,占比为63:26:11。作为农业产业化融资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制约,资金供给量与品种、期限不能满足怀化市产业化融资需求。如:农发行对农产品加工类企业的业务范围基本局限在粮油购销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农村商业银行倾向提供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季节性强、流动资金需要大、周转期间长的融资需求。继一季度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5月10日国家再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明显的收缩信号。信贷收缩将进一步加大怀化市企业的贷款和融资难度。2009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6.2%,低于全省4.4个百分点。全市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下降明显,降幅达15.1%。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综合开发仅占0.1%。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813.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3.3元;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50.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3.0元。
(三)比较优势欠缺,赶超压力巨大。2009年,怀化国民经济总量559.48亿元,增长13.7%,增幅居全省第7位。人均GDP12041元,增速13.2%,居全省第7位。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83.2亿元,仅占全省份额的3.3%,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于全省大部分市州。此外,怀化屡次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失之交臂,在新一轮“经济赛跑”中,作为中西部山区,怀化既不在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区域之内,又不在“3+5”城市群之列,毫无政策上优势,赶超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剧。
(四)基础建设滞后,区位效应难以凸显。作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约1500万人、9万平方公里范围的中心地带,怀化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二传手”,有着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业的优越区位基础,但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却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掣肘,阻碍了“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战略目标的推进。突出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交通投入方面:2009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2亿元,仅占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全市农机化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市仅有的1.6万千米机耕道中,有19.6%需维修,另有0.6万千米适应机耕道仍在待建状态。200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62.5万千瓦,仅占全省份额的6.0%;二是规划设计方面:部分地方未能充分考量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进行路网规划,不少乡村公路仅是因陋就简在天然毛路基础上改建而成,部分道路未能与已有的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统筹规划、协调建设,少数乡村依然遗留有“断头路”。
(五)组织作用不强,民企利益难以平衡。城乡二元化格局下对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的不均衡,使民企二者之间在产业化经营中处于不对等地位。当前,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等原因,部分本应承担村民自治功能村委会仅仅扮演了政府上传下达的话筒角色,缺乏带动农户发展的自主需求和动力,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类组织偏重专业技术、覆盖面窄、管理和运行欠规范的现状,决定了其无法统筹经济和社会目标,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相对弱势的地位。农民未能结成真正代表其利益与企业平等对话的主体,使农企二者之间在面临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平衡或征地拆迁等重大利益之争时,矛盾尖锐突出。如何平衡农企利益,使二者携手共赢往往成为两难之题。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及对策
立足怀化农业产业化的现实基础,笔者认为应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以鼓励扶植农产品加工为发力点,辅以四大平台建设,同时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才能在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实效。
(一)抓好三个方面,舞好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的原则从政策、基地、品牌建设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强化政策引导效应。以加速提升加工转化率、精深加工率为目标,在落实好现有扶持政策政策的基础上,从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效应与科技、物流的增值效应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将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的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范围从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物流业及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二是区分省、市不同级别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1-10亿元等不同规模,对龙头企业税收、补贴方面的优惠由高至低实行差别计征;三是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四是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采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保鲜等技改扩建项目贷款贴息等手段引导企业新上扩建、技改项目,购置使用环保节能先进设备;五是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以订单保护价收购加工本地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本地化份额。
2、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要求,从项目伊始就从当地资源承载能力出发效规划、引导企业自建原材料基地,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好基地建设与产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龙头企业扩大产能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一是统筹做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划定战略性资源保护“红线”区;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率;三是在条件适宜地区大力推进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在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努力提高农机总动力;四是通过土地平整等多种手段加快土地流转,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夯实基础。
3、积极培育地域品牌。在加大产权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等常规工作基础上,整合拳头资源,主推团体品牌。将市外、省外消费市场作为品牌定位主要目标,尝试在营销终端对优势产业拳头品牌如食品产业区域性品牌“新晃牛”、“麻阳鹅”、“芷江鸭”等进行整合,保留区域性品牌作为副品牌,集中精力和资源打造出怀化食品团体品牌,通过农博会等平台统一宣传推介,提升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构筑四大平台,创建优良发展环境
1、构筑物流平台,化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将农产品物流业作为促进农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怀化承中启西区位作用,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育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使怀化成为向东部、中部地区输出农产品及承接产业转移、资金和技术输入的对接口。以湖南西部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实施进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增强对周边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集散辐射能力。整合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龙头企业,抢先占领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市场份额。整合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资源,由农业、商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农产品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一体化信息平台。
2、构筑交通平台,化运能为产业效能。在构筑以铁路为龙头,在公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两翼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时,将统筹城乡交通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注意抓好“粮油、竹木、果蔬茶、畜牧、中药材”五大产业带沿线交通网络布局,优先改造、建设优势产业区域的交通环境,拉长“短板”,助推连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打通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间的淤节点,以更加便捷高效充足的承载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质,为农民增收提速。
3、构筑组织平台,促进农企双赢。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中介组织,壮大组织规模、扩大覆盖面,规范运行与管理。与此同时,探索扶持、培育全体农民参加、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新型农会组织。以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准则,引导农民自下而上以公推民选方式在乡镇级以上构建具有公信力的农会系统,担负一定的社会性、经济性、教育性功能,作为农民利益团体代表,为农户、基地、企业之间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既保护好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又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农企双赢。
4、构建融资平台,促进资企联手。一是健全融资配套措施。建立企业经济及社会信用评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推荐信誉等级好的企业进入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库。以税收等政策为扶植手段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放贷的积极性。继续推行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农户自缴、保险赔付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调整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承保范围,进一步降低农业风险,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向农业产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细化措施,保障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科技三项经费等多数以上份额向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聚集。三是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上市专业协调机构,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性、程序性问题的跟踪指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培育和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快内部股改上市步伐。在主板市场方向:设置绿色通道,推动目前具备上市实力的企业,如湖南正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加快启动上市程序;对上市条件尚不成熟的龙头企业进行认真摸排家评估,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潜力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筹备上市。在创业板方向:积极建立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名录库,挖掘一批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如农副产品精加工、农业高新产业类龙头企业入库,给予土地、财政、税收方面的扶植,引导上市融资。
(三)开拓两项领域,挖掘经济新增长点。一要积极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市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出口额同比下降态势33.8%,(其中省级龙头企业会同贤胜油业下降66.0%)。要抓住诸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多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的机遇,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二要着力扶植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产业。怀化自然景观优美,少数民族风俗独特,有着“五溪农耕文化”底蕴,农业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市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出各具代表的多种类型,农业实体已达249家,(其中投资规模100万以上的48家),全年接待游客58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7%、20%;全年经营总收入2.4亿元,上交税金790万元。经省休闲农业星级农庄评审委员会授牌的星级农庄达14家,其中五星级5家,休闲观光农业已初具产业化发展雏形,但行业内组织松散、标准参差不
一、产品服务单一趋同成为阻碍产业壮大的主要问题。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注重共性集聚和个性发展,推进产业形成地方特色。同时应积极制订农业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比照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土地、税收、信贷方面给予农业休闲产业龙头企业更多优惠和扶植,并积极加以推介,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的增长点,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第四篇:街道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街道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论文摘要】总结了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淳化街道
江宁区淳化街道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南京郊区,全街道有9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区域面积121.80km2,4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9333人,其中劳动力26687个;耕地面积6239.07hm2;水田面积4169.4hm2,其中水面养殖面积848.6hm2;林、茶、果面积1710.51hm2,其中茶叶面积529.2hm2。淳化街道现有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有“土桥牌”珍珠米、“城雾牌”茶叶和2个绿色食品及青虾、优质稻米、茶叶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种植业内部到种养产业间调整再到农业功能性调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种养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个666.67hm2大圩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和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厂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索墅、双岗社区为主的奶牛养殖区,青龙、吴墅社区蔬菜生产基地正在规划实施建设(编辑整理)中。
1.2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建设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有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尤其是3666.67hm2优质稻米生产,实现了100%的绿色和无公害。二是旅游休闲农业崭露头角。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农业现代化、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集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风情园,可领略草原风光,尽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风味;凯进、景业、毛虎山庄、青龙村分别被南京市林业局评为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村;银莱的休闲与餐饮、九竹文化园等农业观赏景点正在建设之中。
1.3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土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是南京市农林产业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土桥大米、五城青虾、城雾和淳茗茶叶都通过了国家、省级绿色、无公害认定、认证,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展示该街道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
淳化街道在实施“五大农业”的基础上,形成“六大板块”产业(优质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花卉苗木、蔬菜、奶业)。蔬菜生产刚刚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土桥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虾连续获得南京市名牌产品,“城雾牌”系列茶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尤其是土桥大米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优势,2007年荣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存在的问题
淳化街道的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新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和农(编辑整理)业基地、科技园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增收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等。
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3.1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其带动功能[1]。如优质稻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培育农民的科技化、市场化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从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步伐[2]。三是发展订单生产与超市化销售。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订单生产中的纽带作用,推进各种有效订单模式(如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则,提高订单履行率,化解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获得稳定收益[3]。同时,把发展超市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作为提高农产品档次及综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鼓励更多农产品进入超市,通过超市销售来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综合效益。四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该街道“土桥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虾、“城雾派”和“淳茗牌”茶叶、山田及卫岗奶业等,打造省市名牌,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加强区域化特色规模基地建设
围绕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提高规模效益,加强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地区,建设规模基地。
重点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有产业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为主,发展优质粳稻生产;以圩区低洼田和现有水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区为主,发展茶叶生产;以索墅、双岗社区为主,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提高奶量和质量;以青龙、青山、周郎等社区为主,发展西瓜、蔬菜生产和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从而营造成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的基地建设格局。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是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达国标3级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和高产高效抗性强的双低油菜品种以及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良品种(种苗),抓住品种规范优质化、技术应用轻型标准化、投入品应用达标管理3个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改善品质(编辑整理)、提高效益。围绕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食用、观赏兼备的特色种苗、保健产品和观光产品。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抓好优质标准化栽培,推广高效及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高效栽培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术以及畜牧、水产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等,从品种、技术上全面提高该地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认定,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化实施,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和对环境的危害。四是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平。通过典型示范,从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入手,建立农业科技先导性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农资及种子市场的管理,对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和新肥料,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的原则,对未经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农药一律不予推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优势。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4开发旅游农业
随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回归自然。因此,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淳化街道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线、点,建设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3.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下,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树立新的农民致富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从农村、土地、农作物本身跳出来,依托城市中的市场、资本、技术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高效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业领域的就业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通过产业分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帮助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动经济。
3.6落实各项财政政策
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种禽补贴、征地拆迁等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0(2):47.(编辑整理)[3]张百忍.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增收途径[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0):13-14.[4]黄建彬.原州区农业经济工作中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4):4-5.
第五篇: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传统商务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交易环境,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贸易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由于中国农村市场的突出特点, 决定了在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必须走多层次、多形式的路子。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开展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冷链运输
一、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税务、海关、邮电、交通、化工等行业,加上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只有1%左右。1%是什么概念?服装电子商务目前占整个服装零售业的17%;而3C产品电商占总零售约为15%;相比较而言,农产品是电商行业几乎最后一个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农业和其他工业产品不同,产业周期漫长,标准化很低,信任度不够,流通和保质不易;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步履蹒跚。
二、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生鲜电商的平台有顺丰优选、易果。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平台,进口食品的品类都超过了40%。这和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很显然,既然物流成本高昂,当然高客单价才能获利,而高客单价意味着高端人群,而打动高端人群的最直接的就是进口食品。
2、物流配送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善
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电商的物流提货成本,能够发现,假设客单价是100元,25%到40%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相比较服装电商5元左右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让农产品电商相比较传统的超市分销模式变得缺少竞争力。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高昂和中国冷链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以下的数据,日本有冷藏车32万台,约400人/辆;美国有冷藏车60万台,约500人/辆;中国有冷藏车约4万台,按照美日标准,中国至少应300万辆;由于冷链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据统计,中国果蔬损耗率25%~30%/年,年损失800亿,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3、农业电商平台不完善,缺乏信任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目标客户,并实现销售、获得收入,除了目前主流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目前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移动
互联网等各类进行电子商务的渠道和方式;但电子商务无法解决线下的各种问题。消费者如何对广告宣传产生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机?是否真的没用化学物质保鲜储存?如淘宝网给其他的电商产品有相对比较强的控制力来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包括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等。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淘宝做的“特色中国”频道,实际上是按照地域特色把销售食品的店铺重新做了一次排列组合,即导购。但任何一个地标特产,都有无数店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完全不够。
4、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我国涉农网站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4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第二,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特别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的商务功能的拓展,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第三,信息发布、传输滞后。涉农网站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更新周期长;第四,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而且利用程度低。缺乏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不解决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第五,涉农网站建设水平低,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定位不够明确,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网上信息不够开放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虚假交易、网络诈骗、黑客侵袭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就急需政府部门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
2、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进程
地域的限制决定了依靠传统市场模式无法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此,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用电子信息聚集贸易主体和交易信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加强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应该大力吸纳通信运营商以及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帮助企业开发农村
市场。其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电子商业协会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再次,正确引导舆论。
4、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首先建立跨地区物流配送组织和载体,即配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立地区内、城区内配送网络。地区内、城市内的配送网络是单层次的平面网络,在城区内,由配送中心完成采购订货、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分拣、加工、补货、配货、配装等一系列的配送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再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连接城乡市场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冷链运输,使一些易腐烂的农产品得到保鲜。
5、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C2B、O2O电商模式。
6、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一代“电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
7、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 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四、总结
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贸易中因信息不对成、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地理限制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阳理工大学,王敏、金敏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6(7)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巩敏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马小军,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