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4 08:4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第一篇:关于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泰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淡水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等美称。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先进科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泰州农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崛起,泰州农业及时调整定位,加快与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对接,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近年来的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来看,泰州生态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不大,未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研究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泰州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资源优势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

1、热量充裕,降水丰沛,农业发展气候条件优越。泰州位于东经119°43′—120°33′,北纬31°56′—33°13′,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09—119千卡/平方方厘米,全年平均气温14.4 15.1℃,无霜期223—239天,稳定通过0℃以上积温(80%保证率)为5146—5421℃。年平均降水量为950—1030mm,雨量适中,光、温、水三要素协调,适合多种农林作物生产。泰州的气候生产力可达1400—1600公斤/亩,平均生产力为800公斤/亩,最高年份可达1200公斤/亩,具有较好的生产潜力。

2、平原广阔,养殖水域大,具有发展种植业、园艺业和水产养殖的土地资源优势。境内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北部属里下河平原区,地势低洼,水土资源丰富,是全国的商品粮、蔬菜生产和水产养殖基地,兴化的淡水养殖产量连续十一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南部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分为高沙土地区和沿江坪区。高沙土地区畜禽养殖业发达,泰兴是全国首家生猪上市过百万头县,同时又是全国的“银杏之乡”,银杏产量占全国的1/3。沿江坪区依托长江优势,外贸蔬菜和江水养殖发展较快。

3、水网密布,具有发展农业的水资源优势。境内主要河流,纵向上有上官河、下官河,卤汀河等,横向上有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周山河等。兴化境内有5湖12荡,水面较大的得胜湖、郭青湖等,丰富的水资源和众多的排灌网络,不仅可满足日益扩大的农业灌溉的需求,而且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二)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

1、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推进良好。已有112个产地通过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认定,其中,种植业基地84.3万亩;家禽基地123.515万只;家畜基地6.9726万头;水产基地2.4万亩。2003年7月,姜堰、兴化分别被列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第一、二批推进试点县。12月份,姜堰、兴化市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分别有10个和15个申报主体通过认定,认定总面积为16.7万亩。

2、优质农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起步。泰州市共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7个,已转换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9个,直接申报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个。通过认定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建设与申报工作也已积极开展。

3、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泰州市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在里下河地区形成以戴窑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稻米加工企业群,以顶芳、信友等公司为核心的出口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群,在通南地区形成银杏加工企业群及面粉加工企业群,以及沿江的外贸蔬菜加工企业群等。不少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通过了ISO9000、HACCP等国际认证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几十家。

二、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基础脆弱

1、森林生态功能低。2003年泰州市森林覆盖率5.68%,低于全省12%的水平,且树种单纯,层次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差。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仅为1.59%。

2、耕地质量下降。根据近年1400个农化样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4.6g/kg,土壤速效磷平均为4.8mg/kg,除里下河地区气量中等偏低,其他地方土壤均缺钾。不少耕地微量元素低于缺素临界值。

(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1、农药使用强度较大。2003年,泰州市用药量1200多吨(含量为100%),农药使用强度(折纯)达3.8公斤/公顷。其中杀虫剂占50%以上。

2、化肥施用量大。2003年,化肥施用量12.12万吨(折纯),每公顷施用量380公斤/公顷(折纯),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化肥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也远高于全国330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化肥品种速效N肥为主,N、P、K配比仅为1:0.2:0.33,N肥利用率仅30%左右。

3、农业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和土壤破坏。

(三)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生产预警预报监控体系不健全,对农业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四)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偏小。在现行土地经营模式下,尚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千家万户的生产;同时也难以刺激增加农业投入,生产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连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缺乏动力。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其前提就是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使农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1、实施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可以避免农业单一性和分散性。生态农业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整体协调,即要求面对整个国土资源进行多学科规划,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多产业开展实施,实现资源、产业协调,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整体协调、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渗透,农业和非农产业交融,不断导出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之路,使农业经济、生态、技术三大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循环再生功能。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循环再生,强调能量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和综合利用,不断增殖。循环再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把农业作为一个部门企业,与其他相关的非农业部门组成联合,使农产品从粗原料经过产业化联合后,以商品进入市场,从农业生产部门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企业的流通循环和增殖过程,也就是生态农业循环再生的表现之一。

3、科学技术驱动是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共同特征。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共同特点是科技驱动占主导地位。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开发、研制、组装并替代传统高能耗、高环境危害的农业技术,要求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需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其农产品也要接受国内乃至世界农产品的挑战。因此,生态农业的立足与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深加工、农工贸并举、产加销一条龙的形式,促使生态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环境与资源支持保护体系,夯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要着力构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农业自然源保护与增殖的支撑体系。在教育和社会舆论层面上,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公共行政层面上,要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防治、处罚力度,对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在宏观调控上,要制定森林资源、水土资源、基本农业田保护规划、中低产田开发利用与土壤培肥规划,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发展计划,制订村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防治计划,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再生能力。

(二)遵循地域分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发展优势产业。

从开发和保护生态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把生态农业建设原则体现到大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首先要根据泰州三大农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强调在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整体开发,产业基地规模的发展。要体现环境友好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治理和保护。其次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扶持龙头企业,选择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制。要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项目,开发优势商品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向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倾斜,对刚起步的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产品缓征所得税,允许经济实体在税前从产品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改进费等。再次要加强产业发展工作的综合管理,加强对产业运行质量及各个环节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督促企业不排污或少排污,多栽树,多种草,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乃至加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制订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环境监测与监控,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检查与市场准入。

(三)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集成的技术体系,包括生物技术资源节约型利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等。首先要加快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协作,促进科技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开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开发投入体系。其次要大力构建农业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经验性、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科技,指导生产。再次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培养农村种养专业户、示范户,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

(四)建立市场调控体系,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加工和销售,是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的支持与调控作用,以更好地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首先,要扶持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重点培育对区域性生态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批发市场,改善交通设施和市场基础设施,壮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集散农产品,形成价格的功能,强化其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不遗余力地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优质农产品品牌,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再次,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避免出现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供需脱节的状况。在市场信息失灵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倾斜,调整农产品价格,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建立生态农业的考评机制,保障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泰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构建与考评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首先要考核各级政府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重视程度。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构建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考评、监督、领导机构,建立适应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干部业绩考评的指标体系。其次要把生态与资源环境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要在经济稳步高效发展的同时,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再次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评估制度。认真组织专家、职能部门、社会各方力量代表共同组织研究和制定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和区域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制度。

第二篇: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邵阳作为湖南省的农业大市,该如何立足于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对于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处湘、资、沅水、西江的河源段和资水上游。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溪流密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市总人口797.52万人,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市,其中乡村人口占66%,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4.6%。畜牧业完成总产值118.08亿元,增长7.6%。林业完成产值13.92亿元,增长1.5%;渔业完成产值8.62亿元,增长1.6%;水产品总量8.83万吨,增长0.5%。

(三)基础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1.3亿元,增长4.9%。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79万千瓦时,增长5.4%。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个,增长6.4%。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市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全市乳业、竹松、果蔬、药材等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已具规模。南山奶粉、雪峰蜜桔、无病毒脐橙、隆回三辣、武冈铜鹅、邵东黄花驰名海外;茶叶、玉兰片、金银花久负盛名。邵阳是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辣椒基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余万人,为全市带来136多亿元的劳务收入。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4490家,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017家,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增长19.5%。农产品产业化规模企业312家,增长5.4%,实现销售收入67.85亿元,增长24.6%。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带农惠农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二、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的刺激下,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通过冷静思考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全市的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仍远远低于全省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差更远。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不断拉大,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也没有同步拉升农民收入。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邵阳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龙头企业力量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2011年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企业20家,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的6.4%。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工转化份额小,深加工率低。二是企业品牌影响力小。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还停留在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阶段,深加工产品以及精细加工产品很少。

(二)比较优势欠缺,赶超压力巨大。2011年邵阳市国民经济总量907.23亿元,居全省第9位,增长13.2%,增幅居全省第10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73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16.3%,增幅居全省第12位,仅比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的增长速度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落后于全省大部分市州。在新一轮的发展形势下,邵阳作为湘中偏西南半山半丘陵区,又不在“3+5”城市群之列,毫无政策上的优势,赶超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剧。

(三)基础建设滞后,区位效应难以凸显。邵阳市东南临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永州市,南抵广西自治区桂林市,西接怀化市,北达娄底市,有着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业的优越区位基础,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滞后的交通建设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要加快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邵阳农业的现实基础,分析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要以发展壮大本市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才能在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实效。

(一)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的原则从政策、基地、品牌建设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效应。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通过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作用与科技、物流的增值效应出发,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农业产业化信贷服务,积极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满足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稳步增加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规模。三是积极培育地域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权、专利权的保护,整合优势资源,主推团体品牌。将市外、省外以及国外消费市场作为品牌定位的主要目标,尝试在营销终端对优势产业的拳头品牌如南山奶粉、雪峰蜜桔、金银花等进行整合,集中精力打造出邵阳的名牌名片,通过参加展销会及媒体等平台宣传推介,提升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化链中的各个环节,重点提高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要坚持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在科技研究上的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加强与各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三是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积极创建青年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鼓励农村青年实用人才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增效。

(三)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构建畅通的物流通道。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推进物流信息化需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整合农产品物流企业龙头企业,抢先占领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市场份额。整合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由农业、商业、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农产品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一体化信息平台。二是构建路桥和信息大通道,形成交通大网络。构建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主体,航空和水运为辅助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先改造、建设优势产业区域的交通环境,助推连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以更加便捷高效充足的承接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体质,为农民增收提速。三是健全融资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经济及社会信用评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推荐信誉好的企业进入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库。按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细化措施,保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位。目前,我市省级龙头企业中,还没有上市企业,因而有必要在龙头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以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筹备上市,同时要加强企业上市时有关的政策性、程序性问题的跟踪指导和服务。

(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国外销售市场。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发挥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合作,强化规范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介休闲农业游,打造属于邵阳的旅游名片。二是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着眼于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同时积极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抓住诸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多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契机,建立健全全国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增强海外市场的影响力。

第三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表现出来: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分散形式,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户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识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即使有批量产品也很难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实行农商、农工、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走农业产业化路子,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尽快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农业产业化路子,也是农 1

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长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根据长寿区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要吸引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的企业投资长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扶持鼓励有一定经济规模、一定技术含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专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创新机制,制订扶持政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集体农业企业的转型。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推进长寿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规范土地流转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制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三农”政策,我们必须遵照实行;但是重庆有经济实力,可以先行先试地开展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在进

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一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连片开发,大户经营,统一服务。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村户联合,企户联合等形式。二是适度调整土地,对外出务工者、外出经商者、老年农民等自愿流转给集体的土地,集体要作出合理安排,并有意识地向能人倾斜,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长寿区规模化经营可以考虑推进家庭农场发展,首先要推进果树种植家庭农场。根据调研分析,初步确定种粮适度经营规模为100一150亩左右;择优选定扶持一批有技术、有经验、懂市场营销的本地专业农民和生产队长等来经营家庭农场;在发展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形成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稳步推进蔬菜生产、畜禽养殖等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不能得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就难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村内部就业。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应以发展家庭农场为契机,培训和引进一批农业专门人才,改变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过大、素质低、能力弱等现状,实现农业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使长寿区农业更适应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必须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的农业服组织,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特征。虽然长寿区在农业、农资服务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产前信息对接、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只是局部,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于刚刚起步的专业农民、专业农场迫切需要农机、植保、农资和农产品营销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因此,要研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实现一定区域内农机、植保和农产品收购销售的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家庭农场只要一个电话、一份传真或一个电子邮件,就能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种服务。

农业服务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要研究这个课题,提出方法思路并加以实践。

(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2008年,长寿区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市、区财政大力扶持。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了长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倾斜,并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中,不仅要有新思路、新战略,还要有新举措、新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灵魂。《规划纲要》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整个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绿色发展。要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省情,突出生态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抓手,在区域发展战略中赢得绿色发展先机。

以生态农业彰显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优势——

在长江经济带的十一省市中,尽管工业化城镇化还相对欠发达,却是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农业大省,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彰显湖南优势。

当前,湖南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性战略布局正在逐渐形成。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探索实践推进了全省生态农业建设步伐;2014年批准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范本;“一湖四水”的全面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专项整治,优化了湖南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全省生态农业已形成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核心的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区、以环洞庭湖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为重点的生态农业试验区、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生态扶贫攻坚为生态农业特色区的多重发展格局。全省农业领域转方式促绿色发展,突出“绿色、精细”,集成、推广、应用既节本环保又提升品质还增加单产的综合配套技术,推动生态大米、有机茶叶、生态养殖、生态蔬菜等各种生态农业品牌不断涌现。

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生态农业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种生物产业。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战略必须从现有的石化农业中实现生态转型,目前正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成本与效益的挑战。众所周知,农业并不是 “赚大钱”的产业,生态农业更不是“赚快钱”的产业。因为发展生态农业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须摒弃现代石化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催长、大量使用农药防虫防病的耕作措施,也要放弃生物激素、添加剂等助推动植物快速生长的种养方法,短期内其成本必将升高,收益却不一定很理想。

挑战之二: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不仅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不断被侵占,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现代石化农业造成的大量化肥农药残留,矿物质重金属污染等,为湖南发展生态农业带来了较大挑战。

挑战之三:技术与制度的制约。发展生态农业面临大量技术问题,既需要一系列防范和检测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农业经营主体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配合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加速转变以往“重产量、轻质量”的耕作制度和农业绩效评价标准,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以五大战略措施推进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应成为整个湖南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措施。

立足区域特色。突出湖南的自然区域特色,结合各地生态资源情况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模式和区域布局;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种、养、加的生态化循环和协调发展;结合精细农业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速形成农业生产内部物资和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生产体系。

完善补贴政策。以完善现有补贴政策为切入点,从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推动落实生态农业的相关补贴政策改革,加大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补贴支持,探索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高效节约用水等有效支持政策,把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来。

强化技术支持。向江苏等农业强省学习,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加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力度,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替代中高毒农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广泛实施植保绿色防控技术。

深化生态意识。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教育资源,结合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等教育平台,强化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生态习惯、生态自觉,为生态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区域生态合作。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网络,湖南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建立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合作机制,加大与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合作,拓展出生态农业发展的更大空间。

第五篇:对新疆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新疆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雪锋

[论文关键词]新疆生态农业产业化

[论文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新疆经济振兴,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新疆而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本文分析了新疆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指出了实现新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障碍,并提出了新疆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路径。

生态型产业将成为2l世纪世界的主流产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必然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顺应2l世纪生态产业发展而形成的新农业产业。当前,新疆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而生态农业产业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新疆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涵为:遵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把生态农业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和生态工程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的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加快新疆发展只能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新疆农业开发应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因为:

1.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超过了自然资源可承受的极限。新疆经济要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有效方式。

2.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的重开发轻保护,使新疆的自然生态形势及人口密集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都不容乐观。由于传统农业是建立在向自然索取的基础上的,对资源平面、掠夺式的开发,突破了自然本身可承受的极限,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新疆的生态是西部乃至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疆生态环境对西部及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3.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新疆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要实现与国际市

场的接轨,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必须要发挥新疆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生态产业,把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现新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障碍

1.相关概念、标准、政策和管理没有统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绿色产品与国外相关产品有明显差别,生态农业产业缺乏基本的结构体系和科学规范,不仅面临着与国际相关产业接轨的难题,而且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传统农业产业关系的问题,如何进行传统农业产业改造的问题。

2.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双重压力的问题。目前,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同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是重发展轻保护的发展思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的资源优势在下降。加上经济发展落后,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

3.生态技术不成熟。至今,在新疆还缺乏适宜各个地区采用的生态技术,缺乏规模经济需要的生态技术,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是不可能爆发生态革命的。要使生态革命成为现实,生态技术必须升级。

三、实现新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路径

新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应当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特色、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为载体,以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尤其是实现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有选择、有区别、有步骤地实施农业生态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开发的根本任务。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要求更高、内容更丰富。新疆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需求,综合考虑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的配套、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等因素,支持生态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致富应打好特色牌,把生态经济这篇文章做大,做深。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充分发挥新疆地域广阔,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抗旱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2、积极推广适合当地特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充分发挥新疆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开发,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3、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业,努

力调整种植业、畜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以“特”取胜,向特色要效益。

4、加快发展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绿色农业,并开发相应的绿色产品。

(三)运用市场机制,以培养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营运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体,面向千家万户,发挥联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肩负着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现阶段,制约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仍然是“信息失灵、销路不畅”,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综合功能差,而且布局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培育龙头企业,以此作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四)依靠科技发展新疆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和产业化水平:新疆应当利用西部大开发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吸引力,大力培养和引进农业人才与农业技术,围绕科技兴农这一中心,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现阶段,新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农业技术的选择重点应放在旨在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以高产优质为中心的绿色技术以及旨在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以提高综合蓄水能力为中心的水土林综合治理技术上。

2、开展技术培训、实施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逐步建立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3、发展多元化教育体制,鼓励各方力量到西部农村投资办学,使农村教育体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树波, 郑卫星.试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发展论坛,2003,(8).[2] 董树事, 靳相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12).[3] 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前沿论坛,2002,(4).[4] 蒲艳萍.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经济问题探索,2001,(3).[5] 唐志, 郑四渭, 朱永法.生态农业产业化初探[J].农业经济,2001,(7).[6] 李树.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0,(8).

下载关于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关于推进泰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杨茂君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遂宁市坚持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

    加快推进翠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加快推进翠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万云江 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依靠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带动......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 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中共***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城乡等值化发展、绿化攻坚、新农居改造、农业标准......

    西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措施

    西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措施 黄卫国(西湖区农业局) 生态农业,国际上又称作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有机食品。虽然,各国对生态......

    发展生态农业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农业摘要:通过对生态农业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生态模式,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并加以阐述。......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

    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马铃薯为环县一大主要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和马铃薯加工业的迅速崛起,马铃薯已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成为全县种植业中经......

    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三品”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三品”建设建设生态县的目的是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各种生态产业支撑。岳西自古以农立县,生态农业是岳西生态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岳西农业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