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生态农业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农业
摘要:通过对生态农业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生态模式,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并加以阐述。
本次实践发现: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本次实践使我受益匪浅,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园、新农村建设、生态模式、能源
假期伊始,整日在家,本想去做家教,除赚些零花钱外还可打发这一假期将至的烦闷,但谁料本联系好的一家却突然放了鸽子,全家出去旅行了,我只好赋闲在家,但我却是个闲不住的人,正好我家有个小园子,种了些菜,我便想是否能在我家的小园子里亲身试验一下什么是生态农业。
于是我便上网查询一些可行的生态模式,查到一种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疏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靠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同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于是我按照上述所说的生态模式,在家弄起了一个生态园,我先在菜园旁边挖开了一个小型鱼塘,塘中的排水可作为菜地的肥料,还有在园中养了几只小鸡,既可帮助菜地除虫,又可将其粪便作为肥料,鸡长大后下蛋还可供食用,希望明年我的生态园真的可以大丰收。鉴于我是第一次试验,经验不足,于是我决定去沈阳周边的农村走走看看,吸取些经验,再改进我小园的不足之处。
经过这一走我发现农民的智慧还真是了不得,每家的小园都弄得有声有色的,不光是混养,植物的喜阴喜阳,高低抗性都有讲究,学问大着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其实我这小园并不算是生态园,不仅规模太小,能源利用也远没达到标准。
通过询问及上网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明白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土地农药达3亿公顷,农药大量使用破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congshan721@163.com 1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资源的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发展生态农业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沈亨理等.农业生态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4]吴志强.农业生态学基础.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曹志强,邵生恩.农业生态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congshan721@163.com 2
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5-18 11:48:00 ]作者:田雪梅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
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努力,生态农业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篇: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诸城市农业生产发展研究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外,还面临着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
品需求和使广大农村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挑战问题,生态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形成了整体协调型、结构 调整型等10种类型,积累了大量适合于本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农
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等,促进了我国生态农
业的发展。
本文结合诸城这一具体案例,研究探讨了我国县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总结生态农业 发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诸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
织带动型等三种主要模式、构建宁优质粮油产业体系、高效蔬菜产业体系、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绿色畜禽产业体系、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精深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农业标准化产业体系、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等九大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本文重点分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三种主要模式。对诸 城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以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得利斯集团为例阐述了龙头企业对诸
城生态农业的带动作用;诸城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社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农资诚信经营相结合,促进了诸城生态农
业快速发展。
本文结合诸城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五位一体大棚、立体种植栽培技术和一池三改模式等进行 了详细分析,对不同生态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本文分析了诸城生态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日益严 峻、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生态农业的服务体系、缺乏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撑等。
最后,本文为诸城生态农业乃至我国县域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生 态农业宣传教育、强化生态农业科技培训、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机制创新、完
善生态农业政策保障、建设生态农业标准认证等。
关键词:诸城,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位一体大棚
第四篇:山亭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山亭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打造品牌效应,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效农业成效显著。我区的特色高效种植业比较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全区蔬菜11万亩,年产20万吨;地瓜8万亩,年产12万吨;小杂粮6万亩,年产1.5万吨。如蔬菜种植,以东航伊人基地为龙头,采用荷兰现代智能温室设施、以色列先进种植技术为依托,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生产绿色蔬菜,打入航空食品领域;王庙红椒注册了“久红”牌商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8万亩,大棚总量12000多个,年产红椒4000多万公斤,年实现利润1.5亿元,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户发展红椒种植,户均增收5000多元。红椒已远销到全国近30个省份,成为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和“鲁南最大的红椒基地”。
二、特色林果享誉省内外。大力实施“林海果园”战略,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培优扶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发展到76万亩。建成了11万亩火樱桃、10万亩板栗、7.6万亩大枣、11万亩花椒等十大优质果品基地,干
鲜果品年产量达到13万吨,被评为“全国高效经济林建设先进区”;培植一镇一业示范乡镇7个,蔬菜、果品种植专业村53个。如火樱桃实现了春节前上市的目标,最高价格达到200余元/斤。水泉镇郑昌喜设施栽培火樱桃10余年,种植4分地大棚每年火樱桃在春节前后(最迟在元宵节前后)成熟上市,成为山东省乃至江北成熟上市最早的大棚火樱桃,其经济效益达到4.8万元。
三、循环农业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区以循环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沼气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等,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200余万亩,推广配方肥1.2万吨,累计节本增效8351.3万元;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25256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1%,建设联户沼气工程6个,大型沼气工程项目3个(在建2个),年节约能源2万吨标准煤,生产沼渣、沼液23万吨;科学指导农户用沼液、沼渣施肥,形成“猪(牛、羊、兔等)—沼—粮”、“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格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区先后建成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9处41万余亩,累计认证农业“三品一标”82个,山亭火樱桃、店子长红枣、徐庄板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火樱桃、长红枣两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休闲观光农业成效初显。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休闲山亭”战略,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农产品推销、采摘等节庆活动,休闲观光农业成效初显。目前,全区人文、自然景观达30多处,其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3个;全区各类休闲农业园区14个,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收入达2.5亿元。
虽然,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农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狠抓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为实现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亭区农业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常山县农业局
一、“十一五”时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创建,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在遭灾害性天气和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十一五”农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农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8万吨。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产品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0%。菜篮子产品丰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强劲,农产品市场供给平稳。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40个,基地面积达13.63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延伸和多功能开发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健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日益紧密,农作制度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农民信箱网络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注册用户达2.4万,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3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4.8%。
(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全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73家,县级103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猛,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34家,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有序推进,农企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利益联接关系日趋紧密,现有产业经营组织493个。农业社会
化服务组织发育良好,农机作业、统一植保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
(四)农业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有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农副产品自营出口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自营出口额达2565.24万美元,较“十五”期间翻两番。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势头良好,成为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增值和品牌营销的新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工商资本累计投资农业1.5亿元。
(五)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加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累计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设施化生产技术应用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大为改善。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6.6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率达46.7%,比2005年上升15.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废弃物沼气治理等技术应用扩大,病虫统防统治面积4.12万亩,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容积13000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50%。
(六)农业发展活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农投入明显加大,农业补贴、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有效调动。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进程加快,农企互动更加活跃,农业获利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6.1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1.24亿元,年均增长3.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31.4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期末增3449元,年均增长12.5%。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2011年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贯彻“工业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农业“两区三园”为主平台,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农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应。积极培育粮食、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稳产增产、节本增效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粮食复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以上。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开发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反季节蔬菜。继续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种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
(二)强力推进“两区三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严格“两区”规划实施,完善运行机制,努力争取县内各方力量的支持,综合应用各级财政政策,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落实和监督检查,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包装推介,集中力量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完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实施病虫统防统治4.6万亩。坚持农机农艺结合,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改善农业装备和生产条件。力争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0亩。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场排泄物95%以上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
(四)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格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不断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强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流通检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围绕“两区”扩大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五)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力争全
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5万亩。加大现代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扶持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活力。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加强村级“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建设,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推进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继续加强向村级组织收费及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组织30个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并实施。
(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技力量的调配、培养,采取“农技人员+项目(基地)+农户”、“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等农技推广新模式,完善农技人员“三个一”(基地、项目、论文)、包干乡镇推广农业技术等“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制度。发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功能,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创新,推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普及。大力发展生产性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工厂育苗、机插机收、沼液配送等统一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三、2011年农业十项重点工作
1、稳定粮食生产,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
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进度要求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
4、加大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农业招商和项目推介,做好宣传、考核、督促工作。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
5、健全“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技推广责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
6、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
7、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好常山胡柚申报驰名商标及品牌宣传管理工作,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8、加快蔬菜瓜果、畜禽等新主导产业培育,推进胡柚、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农产品加工与出口,胡柚深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
9、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增耕地流转面积0.5万亩。
10、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色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