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8:4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

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中共***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城乡等值化发展、绿化攻坚、新农居改造、农业标准化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使我市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发展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快速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正是应时之举。

一、建设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需要破解的难题

随着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化肥、农药等超量施入农田,虽然提高了产量和效益,但也造成了有毒物质的长期积累,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作物和畜禽体内,最终损害的是人体健康。当前,一些集中建设的畜牧小区粪便的污染环境比比皆是,超量施入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不仅浪费严重,而且随着水土流失造成负氧化和氮超标,工业废弃物造成土壤的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着粮菜瓜果品质,并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多数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效益低、污染率高,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在:

(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全市人均土地1845平方米,人均耕地79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人均少5462平方米、206.7平方米和740平方米、140平方米,人地矛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逆转。

(二)水资源短缺。据最近完成的农业资源更新调查表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为333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地区,全市平均水年缺水约4.49亿立方米,偏枯水年缺水7.67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不足,致使浅层地下水超采和严重超采面积达481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和严重超采区域面积达2497平方公里。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严重已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亮起了红灯。

(三)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仍有严重隐患。干旱、风灾、冰雹、霜冻等,是对我市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年受灾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每年仍有大约3亿立方米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26万多吨工业固体肥料不治而弃。全市每年施用1万多吨农药、38万吨化肥和6000吨农膜,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水域环境。大型畜禽养殖场周围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附近不少农村居民靠购买纯净水度日。乐亭县是我市果菜生产大县,也是农药、化肥施用大县,该县农村居民诊断不清病因和病种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质量制约着“健康***、幸福人民”行动。

(四)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低且浪费惊人。在资源紧缺的同

时,由于观念、设施、技术方法而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却非常惊人,全市施入农田中的化肥利用率不足30%,城镇自来水管网漏失率大于15%,农用土地资源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和投资回报率低。

(五)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16.04亿元,比2008年增加2.23亿元。我国《农业法》规定,当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比例要高于当年一般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但从实际情况看,***市从2005年到2008年间的财政收入年递增率为21.5%,而支农资金的年增长速度却只为16%左右,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严重不足。以上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我市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地貌类型多样,资源禀赋优越。***市地质古老,地貌复杂且类型多样,为经济、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北部低山丘陵,山场广阔,林果、矿产、建材资源十分丰富,以板栗、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具有独特品质的燕山板栗享誉中外,已成为支撑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我市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位于海路运输相衔接的环渤海西岸,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和走廊。铁路有京山、京秦、大秦三条干线横贯全境,并有滦港、唐遵、迁曹等多条铁路支线,是全国铁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正在建设的京秦客运专线和规划建设的京唐城际铁路、蒙冀铁路,将使***未来的物流和出行更加便捷。

(三)经济基础优越,扶持实力雄厚。***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反哺农业的实力雄厚。全市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和装备制造、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十大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规划,整体推进。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要本着适宜我市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开发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和产权优势等,本着整体、协调、生态、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原则尽快制定全市生态农业产业化规划。谋划***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一定要遵循下列原则: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强市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协调统一原则;坚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效益原则;遵循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保护并重原则和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佳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当前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观光建设相结合;特别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居改造紧密结合。

(二)依靠科技,模式引导。通过科技创新,生态典型培育,打造一批生态建设模式,尽快筛选一批适宜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模式,根据各县(市)区的区位资源分别推广特色经济产业化模式,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产业生态工程模式;种--养--沼--加的生态村产业发展模式;

种--养--加绿色食品规模化加工模式;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度假生态产业模式;园林养殖立体农业模式;庭院经济模式等等。可以采用开发上述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服务产业,并以此转移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种植养殖业、农业观光旅游和三产的服务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要充分挖掘沿海资源、美景田园资源、农村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

(三)落实政策,实惠于农。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通过宏观财政手段制定有关投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筹措机制。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活动,对采取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保育农田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民搜集、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实现循环农业。要实施设施农业扩展工程,全面扩大设施果菜、花卉、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肥、节地、节农药和生物防治的节约性农业生产。实施农业生产改善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项目,实施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的复垦工程;实施龙企提升和食品加工壮大工程、农业品牌创造工程、土地流转加速工程、农民专业合作规范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从全方位着手,加速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

(四)资金扶持,强力推进。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本级财政要把其列入预算,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正

落实到位,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

第二篇: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2016年末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达42.66万人,占常住人口263万人的16.22%,老龄化程度高于福建13.73%,接近全国16.7%的平均水平,按照国际惯例,我市已进入老年社会。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全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142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家,民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110个,光荣院7个,实际共有床位15644张。拥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135个,2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17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在建设,全市建制村建有100平方米以上农村幸福院358个。

二、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机构养老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1.居家养老不完善。一是形式单一,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所能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等基础层面上,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呵护、精神慰藉以及社会参与支持等方面的项目十分欠缺。二是协调难,养老服务的不同项目资源由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使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难。

2.机构养老层次低。一方面,机构养老服务床位等设施不足,大部分条件简陋,维持简单的运作。另一方面,大部分养老机构只有聘请一到二个退休医生为老人服务,没有与相关的医院建立定点服务关系。市福利中心与市第一医院建立了定点服务关系,第一院定时派医生到中心为老人服务,但市福利中心附近没有医院,只能解决一些常规的问题,稍微大一点的问题还是要送到医院解决。全市只有少数几家的养老机构开通了医保卡使用,大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老年人看病报销难的问题。

3.服务人员跟不上。目前,我市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大都是不具备护理知识的下岗工人、农村妇女或外来务工人员。由于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缺失,一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内容和项目设置也是形同虚设,实际上真正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往往比较单一。

4.资金投入缺口大。据了解,目前公益彩票募集的资金仍是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募集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养老机构市场化经营所产生的利润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运作,更无法加大投入提高发展水平,导致整体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水平难以提高。

三、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强化商品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并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强化保障措施。一是资金保障。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以奖代补建设经费的补助比例,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助标准,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运营的经济奖励办法,努力改善养老服务环境。二是用地保障。按照到201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5%以上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指标,确保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三是用房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农村社区要积极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办公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养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要做到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落实专项经费,鼓励相应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就业,在养老服务业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纳入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落实培训机构和培训经费,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与人力社保部门或相关专业院校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经培训鉴定合格后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加强养老志愿者队伍建设,重视发展壮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重视志愿者队伍素质,组织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志愿队伍,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4.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活动,健全养老监管体系。一是把好准入关,重点做好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评审工作。二是把好运作关,对养老机构的运作条件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对其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督促整改。三要完善退出机制,对一些整改无法到位的养老服务机构要依法给予关、停,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5.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建立定点挂钩制度,建议卫计委和民政局协调公立医院与百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建立定点挂钩关系。二是整合医疗资源,建立类似“110”、“119”等网络服务系统,让养老服务变得更加方便、及时。三是开通医保卡报销。第一批先开通百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的医保卡使用,待取得经验后再分批开通,方便老人就医报销。

第三篇: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09.12.25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议

民革淮北市委会

近些年来,我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基本构建,初步形成了我市农业信息网站群,每年上网发布信息上万条,点击浏览量5万余次,基本实现宽领域、全过程覆盖,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及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宏观构思和规划,缺乏系统的工作推进机制,从而导致农业信息化工作摆不上应有位臵,领导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措施、人才队伍培养、组织机构建设等都有较大缺失。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县(区)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有一些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即便有的乡镇设立了农业综合服务站,但办公条件简陋,数字化硬件设施也得不到及时更新。我市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通上宽带,三分之二的村两委没有信息站点。

第三,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既专于农村农业经济工作,又精通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不少农业专业 1

技术人员信息观念淡薄,在工作实践中得到的大量信息,习惯于存储于自己的头脑中,或者存储于传统的纸质媒介中,而不能主动整理发布到信息网上。不少信息管理员只懂建网站,发布信息,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能力欠缺,致使有些农业信息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时效性差,实用性不强,含“金”量不高。

第四,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仍待进一步破解。农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才会形成生产力。而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最为薄弱,农民是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的群体,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业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弱化,加之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信息需求动力不足,导致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难以破解。目前,我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仍然主要依靠传统手段,电脑网络尚未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第一通道。

第五,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2005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模式推广试点,我市至今还没有启动实施。我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阶段。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和重要动力,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加速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把农业信息化摆上重要位置,政府主导,强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知识技术集成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强力推动。我市应把农业信息化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并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政策性文件,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力量的投入,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县区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完善硬件设施,使之成为我市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的重要平台。依托乡镇农业综合站,加快建设乡镇农业信息平台,改善办公条件,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装备,并给予必要的运行经费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妥善解决工程建设中遗留问题。把农村数字宽带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范围,首先解决物理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三,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村村通”工程。依托村两委,建立标准化村级农业信息站点,做到“八个一”:即有一间办公室、一条电话专线、一条宽带专线、一套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1至2名专职服务人员、一个信息发布栏、一个信息广播站、一套管理与服务制度。为农民开设一个信息窗口,沟通城乡信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建议继农村道路

“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之后,把农村信息化“村村通”作为又一项民生工程,给予充分保证。

第四,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把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员队伍,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其次,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第三,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第四,面向村级信息站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创业带头人,开展基层信息员培训,并将其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农业信息化培训,使之成为领导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传递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电脑网络普及到农村家庭,在一个很长时期内都难以实现,在解决农业信息“最一公里”的问题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位臵十分重要,它既是农业信息的需求终端,又是农业信息传递的结点。合作组织本身是经营实体,对信息的要求更迫切,应用能力更强;同时又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对农民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快捷,便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给予大力扶持,放手让其承担一定公益性职能,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第六,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我市农业信息化组织网络建设,强化涉农部门、农业部门内部各单位、市、县、乡、村各农业信息站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方面合理分工,让信息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纸质媒介、讲座培训等各种渠道快速传递,做到资源共享共用。积极推进 “三电合一”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我市农村电脑拥有量很少,但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已基本普及,推行“三电合一”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市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尽快开展试点。立足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引进农业信息化先进技术,引领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迈向更高层次。

第四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

市政协农林界别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年底,我市共流转土地15.7万亩,扶持和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2户。引进了今麦郎、谷丰粮油等知名企业,壮大了倮倮大米、天鑫粮油、白塔湖食品等本地知名品牌。在各级政府帮助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年定单达40万亩,每亩增收50元。但我市的龙头企业都是小微型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举步维艰。如何协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去年11月,我们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龙头企业都是农产品的初加工企业,缺少科技含量,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难以支撑。在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市获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只有1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9家,部级没有。只有10家产值超亿元,且在亿元龙头企业中只有天鑫粮油规模较大,年产值约4亿元,其他企业产值都在2亿元左右。我市农业企业总产值仅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5%,产值较小及自身的不足难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很难在大区域范围内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根本调整和农民长期稳定的增收。

2、龙头企业的品牌不响。我市经工商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共有200多家,仅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就有30多家,众多的品牌单挑独斗,人力、财力、管理等难以为继,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交通优势,但我们的农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大超市中难觅踪影,销售份额很少,我们大多数产品作为大路货销往中等城市。因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有的企业赚得是农产品涨价的利润,在遭遇农产品“过山车”行情时,企业生存艰难。

3、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虽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不够规范、紧密,履行订单的措施不够有力,大多为松散型或半紧密型,如很多粮食龙头企业收购定订单农产品时与粮贩同价,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农民履约现象常有发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

4、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据调查我市龙头企业流转资金90%以上靠民间融资和自有资金,他们贷款唯一的途径就是房产抵押,但银行对镇城房产抵押按80%贷款,农村按50%贷款,这样的城乡差别,他们能贷到的资金很少。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显得最为突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我市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资金、政策、服务三倾斜。但现有的的龙头企业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还有很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尤其是在征地、用电、税收、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差距较大,部分龙头企业反映从来没有享受政府财政贴息和资金的扶持。

近几年,农产品屡次遭遇“过山车”行情,面对市场农民只能盲从和无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为此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把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机制,借鉴明光水产、甜叶菊、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推动、龙头带动、项目助动”的思路,研究制定全市扶植实施方案。各镇(街道)建立专门班子,加强对扶植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监管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对列入扶植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检查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2、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建议采取拔款补助、税费减免、贴息、奖励、参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灵活多样方式,视财力和项目绩效情况逐步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及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增加对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周转快的龙头企业的授信额度,并在利益上给予适当优惠。充分发挥有关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拉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突出扶持重点。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要求,结合我市优势产业规划布局的区域重点,对农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5个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选择部分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合,帮助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改变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松散状态。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增加财政投入。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专项资金,要优先投向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配套的水渠工程、灌区改造、高标准节水示范等项目建设。农业良种工程、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部分“科技三项经费”,要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科技项目。

4、做好服务工作。工商、税务、电力等相关部门要制定好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专门文件,宣传到企业和农户,抓好贯彻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市土地部门应单列一部分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收购所用地和新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应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允许农户依法有偿向农业龙头企业转让承包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共建重点开发项目。相关业务部门应协助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项目。

5、打造“天长地久”品牌。我市除芡实有行业总协会外,其他都处于“多、乱、杂”的状态。随着市场化逐步加快,农产品的市场已进入由产品数量、质量竞争转向品牌形象的竞争。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品牌整合,有利于发挥资源和大品牌优势,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也是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的有效手段。建议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互利”的办法,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总协会,引导有资质、有信誉的核心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打造“天长地久”区域性品牌。

第五篇: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2009-12-11 16:42:18 作者:姚成山 浏览:352 次

六安是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通过近年来持续发展,我市以优质粮油、生猪、水产品、油茶、奶牛、蔬菜、皖西白鹅、名优茶、六安大麻、茧丝绸、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为代表的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基地建设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建成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4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55万亩,同比分别增加了200万亩和15万亩;完成油茶新造林1.49万亩,新育苗405亩,抚育低改8.5万亩;新辟茶园2万亩、完成低改茶园5万亩;新辟桑园1.5万亩,新增奶牛1500头以上;11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开工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小区超过300个。

2008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一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35家,总数位居全省前列。重新审定和认定市级龙头企业99家,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49家,数量实现了翻番。全市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2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比2007年净增了1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已达181.9亿元,同比增长28.3%。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品牌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1.4亿元、利税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和17%。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市85万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增收1800元以上,与上年相比增加300多元。通过提升品质和品牌宣传,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羽绒、万佛湖鱼头、廷龙瓜子、大别山葛粉和山核桃、天业大米、八公山泉豆制品等一批名优农产品品牌得到了进一步亮化,热销省内外,深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年年攀升,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全市有260多家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300多个。近年来,既亮化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羽绒、八公山泉豆制品等老品牌,又涌现了万佛湖鱼头、廷龙瓜子、大别山葛粉和山核桃、天业大米等一批新品牌。其中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羽绒获国家证明商标注册,霍山石斛、六安瓜片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安徽省著名商标农产品30个,26个农产品入选安徽名牌;拥有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三品”认证面积超过300万亩。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六安农产品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外向度。

(三)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出口创汇持续攀升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和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自营出口与代理出口相结合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产品国际贸易。2008年,全市拥有农副产品出口实绩的加工企业40多家,创汇超过1.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

额的60%左右。出口企业涉及草竹柳编、羽绒、茧丝绸、果菜、水产、茶叶等行业,其中,羽绒及制品创汇2480万美元,草竹柳编制品创汇13441万美元,主要出口到欧、美、日、东南亚地区。在全市出口额前17家重点出口企业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0家,2008年出口额达到15174万美元,在重点出口企业中比重占75%。

(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初具雏形,利益联结不断加强

各地积极谋求“农户利益链”与“企业产业链”相融合,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定单农业面积达200万亩以上、生猪110万头、家禽超过4000万只,订单成效额达到32亿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80个,会员14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积极帮助农户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解决生产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让优质生产为农户带来附加值收入,构建企业与农户互信合作机制。安徽夏星家禽养殖合作社现有会员(主要为养殖大户)412户,合作社与县农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每个社员养殖户担保3-30万元贷款,社员肉鸡年饲养量已达2000万只,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讲,我市农业产业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综合实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层次较低,带动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的能力不够。普遍存在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水平低、人才严重匮乏以及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问题。

(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产品比重低,品牌化产品少,因而出现要么优而不多,要么多而不优。许多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少企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使得龙头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探索。很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分配关系,经不起市场风险考验,不能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甚至与民争利。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国际市场极其疲软,茧丝绸、羽毛绒及其制品等需求量大幅减少,价格也连续大幅下跌,造成企业库存越大、亏损越多的状况,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还严重损害了农户利益,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对策建议

为继续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根据市情要进一步强化“四种理念”,狠下“四项功夫”,即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农民市场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要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下功夫,要在推进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要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要在品牌农业建设上下功夫。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全市现有39家农业产业化甲级队、乙级队和预备队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龙头企业群。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将好项目、好政策告知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编报和争取工作,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鼓励引导一批市场相关、产业相联、意愿相合的龙头企业走向联合,组建集团、减少内耗,增强实力。

二要强力推进基地建设。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生产积聚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构筑农产品标准、新技术推广应用、检验检测、质量安全管理、病虫害预警防控等体系建设。

三要加大品牌农业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品牌整合和品牌保护四个环节,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及省级、国家、国际等品牌体系。进一步做好名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主动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海农交会、合肥农展会等大型农展会和名优产品推介会,努力开拓外地市场。

四要加大资金投入。要争取各级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投入。加大项目储备和争取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涉农资金扶持。加强银企对接和银政对接,给予规模大、效益好、信誉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行业排头兵增加授信额度,提供信贷便利,扩大贷款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五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制定积极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科技服务单位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降低门槛,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龙头企业攀亲结友,借助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实现自身超常规发展。实施好“神农杯”全民创业竞赛活动,对龙头企业和回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加大奖励和政策引导力度,有效地扩大农业投资力度和规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我市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新市镇建设是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时代课题,也是合肥“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必解之题。行政区划调整后,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

    09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思考1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市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闯......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我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4 年来,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行政审批从体制、机制、流程、考核、监督等......

    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根据合肥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为切实利用好合肥市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城乡一体化供水是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途径。 一、加快推......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促使XX生态农业由小变大,鄂州农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亩无公害红......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工业园是政府的希望、企业的舞台、银行的商机,三方合作、共谋发展已成趋势。如何进一步改进各自的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一、政府的服务1、建立工作机制,为银企合......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