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作者:民盟眉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2009-6
一、当前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
1、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首先,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其次,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企业赢利能力弱。
2、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少,新产品开发少,且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第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第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塑造能力弱,全国知名品牌少。第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能力弱,资金短缺制约了做强做大。第五,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老板亟待提高。第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差,优质原料制约明显。
3、政府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政策措施不力。
第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第二,项目扶持上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倾斜不够。第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税费负担重。第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没有真正被认识。
4、农产品加工业行业整合度低,行业服务、行业互助和行业自律有待加强。
第一,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好,行业整合与行业服务跟不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社会化服务亟待完善。
概括地讲,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政策措施扶持不力和社会化服务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
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问题,要建设好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主要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1、要进一步明确各地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首先,建议由市委农办牵头,根据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的特点,进一步规划并明确区县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要抓住优势特色产业,突出重点,做强做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第二,市、区县党委的农办作为农口牵头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整合农口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的指导引导工作。
2、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第二,研究支持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税收政策。第三,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扶持项目时,重点向深加工企业倾斜。第四,市委农办要加强与市经济主管部门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协调好金融机构对农产品贷款担保工作,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3、推进农产品品牌工程和农产品营销行动,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的产品更好地走向国内外市场。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工程。建议市委农办牵头,在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中确定一批有潜力的品牌,进行重点塑造,重点宣传。其次,要认真实施农产品营销行动。
4、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其次,要努力造就一支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的科技人才队伍。
5、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服务的水平。
首先,要积极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其次,要整合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量。
第二篇:关于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思考
关于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思考
——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
杨祥禄
近年来,四川省农业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生产环节、轻视产业协调发展;重视技术推广、轻视宏观政策研究;重视自身工作、轻视部门协作配合;重视规模扩张、轻视优势区域建设;重视规划编制、轻视规划组织实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研究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努力实现四川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四川省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2300家,比2002年增加1447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94家,比2002年增加21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30家,百亿元以上的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5万个,会员达282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301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3%;全年带动农户人均增收比一般农户高180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特点一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四川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左右,比2002年增长278%。四川省已经建成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近100家,年加工能力230万吨以上。一批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如川粮米业、花中花米业、罗沙米业、仙特米业、文君米业,已成省内优质米加工知名企业,其品牌已成省内名牌,而新兴的“绿颂”、“奉国”等品牌米已大量进入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外市场。目前,四川省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的大型油脂企业40余家。二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规划布局、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优势柑桔、特色水果、名优茶叶、道地中药材和优质蚕桑产业带,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主产县优势凸显;农产品加工基地不断发展,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四川省已认证无公害优质大米品牌70余个,其中10家企业的28个大米品牌已获得绿色食品标识。三是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转变职能,搞好服务,通过开通绿色通道,举办银企对接、产品展销、产销衔接会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在市场开拓、资金融通、技术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了产业化经营活力。四是联结农户方式多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不断创新和丰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逐步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带动模式。从利益联结方式看,既有瑞玉米业、绿色药业、双汇食品等企业的合同收购、保护价收购等合同契约形式;也有川粮米业、叙府茶叶、金桥麻业、光友薯业等企业实行的对销售、加工环节利润进行再分配的二次返利形式;还有恒源药业、铁骑力士等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劳力、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的形式。五是产业化呈现出创新提高的新态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功效日益彰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优势,通过村企对接、村企互动等不同方
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支持农业生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作用更为突出。龙头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条,注重提升产品档次,创建农业品牌,壮大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功能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性,对基地实行车间式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了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
从总体上看,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核心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产业化发展较快,成效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四川省29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成都、绵阳、德阳、眉山四市达118家,占全省的40.1%,其中成都市为70家,占全省的23.8%。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四川省经过充分发育形成的企业集团、外向型企业不多,企业技术档次不高,精深加工能力较弱。三是基地规模化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迅速提升,但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与先进省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在政策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企业融资难、管理体制不健全、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五是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的存在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还应加强领导,切实采取相应措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快速发展的道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订单的数量和质量虽有提高,但遇到市场波动违约现象仍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约束。
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目标与产业
1.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要加大农产品专用基地建设力度,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拓展农产品市场,打造名优品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龙头企业竞争力增强的“三增”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四川省的情况看,应注意以下几点: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明显提高,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在粮食、油菜、水果、蔬菜、茶叶、蚕茧、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上把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壮大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群。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品牌。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培育农产品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名牌250个以上,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20个以上。
进一步提升带动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例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
2.重点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建设中,应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拳头产品,推进基地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
(1)粮食产业。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实现自求平衡”总目标,建设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优质水稻、饲用玉米、专用薯类产业带。以川西平原及川中高中档优质稻区、攀西安宁河流域高档优质稻区、川东南再生稻、地方特种稻区和川东北地方特种稻区等4大优势区域为重点,建设一批中、高档优质稻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以川中丘陵地区为重点,突出发展优质蛋白玉米,积极发展青贮玉米,因地制宜发展高油、高淀粉玉米,在全省建设30个优质饲用玉米生产基地县,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800万亩,基地标准化率和商品率均达到50%以上;重点打造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平原区4个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在全省建设70个优质专用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县,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万亩,基地标准化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盆中丘陵地区高淀粉红苕产业带,建设30个10万亩高淀粉红苕生产基地县,标准化生产率和商品率均达到50%以上。
(2)“双低”油菜产业。优质油菜以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北等3大优势区域为重点,以推广普及“双低”油菜覆盖率为目标,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提高四川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
(3)特色经作产业。通过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建成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蚕茧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带。水果重点建设川南及长江上游的优质甜橙、川西川中优质脐橙、川中丘陵优质柠檬、优质宽皮柑桔等3大优势区域。特色水果以出口和国内高端市场为目标,做优做强。蔬菜重点建设攀西早市蔬菜区、川西加工外销蔬菜区、川南反季节蔬菜区等3大优势区域;食用菌重点发展蘑菇产区、袋料栽培产区、反季节菇类产区、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野生珍稀菌类产区等优势产区;茶叶重点发展川西名优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优质富硒茶区等3个优势产区,使“川茶”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形成绿色、有机的好茶概念,建成中国的绿色茶园;蚕茧进一步做强做大攀西、川中北、川南三大优势蚕区。四川省建设优质生态桑园210万亩,蚕茧总产量12.5万吨,蚕桑产业产值30亿元,蚕茧单产、质量进一步提高,蚕农收入20亿元以上,培育年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的重点企业2户,超过5000万美元的重点企业5户,丝类产品产量2.5万吨,丝织品1.5亿米,出口创汇5亿美元;道地中药材主攻种植的规范化、品牌化和生产集中度。成都平原重点发展川芎、郁金、泽泻,涪江流域重点发展麦冬、附子、白芷,川中丘陵重点发展丹参、半夏、白芍、青蒿,盆边山区重点发展黄连、川明参、鱼腥草、干姜、天麻、金银花,川西北高原重点发展川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党参、红景天等高原特色药材。
三、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原料基地建设
制定新一轮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市场,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在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大投入力度,围绕良种化、规模化、品牌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满足日益增长的加工原料需求。加大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给予补贴,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基地、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及品种示范园建设。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外向、设备一流、管理现代的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市场前景好、带动农户多、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担保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等形式,对龙头企业融资进行担保,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建议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同时将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统一调整为17%,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允许龙头企业在税前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或科技开发专用资金,作为对企业和基地生产风险的补偿;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名优品牌;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拓展国内外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土地征用、农产品运输、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依托粮食、油菜、柑桔、蚕桑、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资源,打造一批产业主导性突出、带动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起到“培育一个龙头、开发一个主导产品、带动一片基地、拓展一方市场、致富一方农民”的作用。
3.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与农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取原料供给、农民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坚持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合力。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消除体制障碍,协调处理好产业化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依据产业布局,发展产地批发市场,组建区域性的农产品销售中心、配送中心,并逐步用现代装备改造现有市场设施,提升市场档次,增强其联结、辐射功能。注重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相结合,加快发展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为产业化经营组织聚集资源创造条件。加强信息体系建设,整合信息资源,为产业化经营组织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突出基础设施的“公共性”,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和园区建设相结合,遵循小城镇和园区规划,统筹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组织生产经营提供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和疫病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促进生产环境、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满足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原料标准化的需求。
5.创新产业化投入机制
创新政府对产业化经营的投入方式,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财政支农的重点,设立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投资参股、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财政补助、设立担保资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上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给予倾斜。创新投融资体制,总结推广成都市改革财政经营性支农资金管理的经验,搭建产业化经营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向农业和农村集中,解决产业化经营投入不足的问题。
(作者:四川省农业厅 杨祥禄)
第三篇: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
时间:2009-10-30 11:29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发展我市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受要素资源制约,在建园区困难重重;阻碍企业发展,入园要求迫切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各县(市、区)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任务和目标。各级政府应成立农产品加工园区领导协调小组,由各级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园区建设、管理、落实园区企业各类优惠政策等日常事务。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科学划分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进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三、合理设置入园门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不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与丽水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
四、制订优惠政策,实现扶大扶强。市政府要着手制定符合丽水实际操作性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政策。(1)尽快制定园区建设用地政策,明确园区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证,土地出让金应低于工业用地。(2)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资金,应明确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发展园区企业。(3)提高信贷投入。各级金融部门,要将扶持发展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排贷款时给予照顾,并减化贷款审批手续,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4)给予税收优惠。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有权减免的税收尽量给予减免。(5)给予用电扶持。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用电收费标准,应严格按照省里规定给予最大幅度的优惠。
五、组织技术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一是创新人才聘用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园区领办、合办企业。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允许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带工资参与到园区企业的建设中去,解决园区企业的人才紧缺问题。二是政府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通过农校、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农产品加工园区急需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技术骨干。
六、建设部分标准库房,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内应建设部分标准库房,准许部分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租用园区标准库房,达到入园目的。因农产品季节性较强,园区内应建设部分保鲜库,出租给企业保存产品,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衢州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来源:浙江省
发布时间:2002-03-07
市委、市政府3月2日向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发出今年15号文件,要求加快建设衢州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文件中所政策自发文之日起生效,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原文如下: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主导产品,柑桔、毛竹、茶叶、畜禽、蜂产品、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产难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卖难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必须在抓好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衢州经济开发区新的发展空间内建设“衢州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规划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欢迎国内外客商到园区投资,鼓励园区外企业向 园区集聚。凡进入园区从事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给予享受衢州 市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并在土地出让价格上再给予下浮优惠。
一、土地政策:
1、进入园区企业(项目)用地可视实际情况采用土地出让、租用、入股等方式取得。
2、园区内土地按征地成本价出让,并在衢政发[2002]16号文件下浮30%优惠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1000万元(含500万元)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价格可分别再下浮10%和20%。
3、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加工企业搬迁到园区的,原企业用地开发增加的土地收益,优先用于进入园区企业技术改造。
二、财政税收政策:
1、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扣除上交省20%部分)前5年由财政全额贴补给企业,后5年减半贴补。
2、对以市内农产品为主要加工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享受市直农业龙头企业 技改贷款贴息政策。
3、企业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按国家有关政策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
4、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外,每创汇1美元,由开发区补贴3分人民币。
5、企业缴纳地方税达到30万元的,由开发区奖励3万元;每增30万元再奖3万元,以此类推。
三、信贷支持:
1、市内各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园区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
2、对出口企业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对农产品出口退税未能及时到位的,出口企业可凭出口退税凭证向有关 开户银行申请退税帐户托管贷款,贷款利息由财政予以适当贴息。
3、允许企业以自有的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土地质押按实际评估价进行。
四、技术创新奖励:
企业新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的,由开发区一次性奖励5万元;企业新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的,由开发区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五、水、电收费:
1、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含315千伏安)以上的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价。
2、区内工业用水价格按市区用水价格优惠15%。
六、其他政策:
1、已进园区企业新增投资总额在25万美元(或人民币25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视同新办企业,其新增部分享受上述条款相关的优惠政策。
2、实行区内税后无费制。
3、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常年“绿色通道”政策,凭市交通局发放的“绿 色通道”通行证,免收市境内除高速公路外的过桥过路费。
4、投资规模特别大的项目,可享受比上述条款更为优惠的政策。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5、凡在衢州投资的外商及市外客商到衢入户后,享受市区居民同等待遇。
6、在衢的部、省企业,投入园区企业的资金,视同外来投资;与外商创办的合资、合作企业,均可享受上述有关政策。
关于要求尽快上马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建议
6月4日,市政协副主席张升潮带领经济科技委员会部分成员到荆谷乡视察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视察,委员们认为市政府决定在马屿、荆谷、梅屿等乡镇区域内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决策正确,选址合理,它是改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档次不高现状的有效途径;对带动山区半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情况,委员们建议: 一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意义。应当明确,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建议市政府加强对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领导,尽快成立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科学规划,促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早日上马。二要制定政策,真抓实干。要认真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市政府要抓紧就园区的土地征用、土地出让价格、产业布局和项目准入条件等制定相应在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和带动能力强的进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真正从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要建立和健全投资机制,切实增加投入。要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投资主体参与。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同致力于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本期发至:市委、市政府领导,本会正副主席、秘书长。
第四篇: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
时间:2009-10-30 11:29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发展我市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受要素资源制约,在建园区困难重重;阻碍企业发展,入园要求迫切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各县(市、区)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任务和目标。各级政府应成立农产品加工园区领导协调小组,由各级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园区建设、管理、落实园区企业各类优惠政策等日常事务。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科学划分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进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三、合理设置入园门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不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与丽水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
四、制订优惠政策,实现扶大扶强。市政府要着手制定符合丽水实际操作性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政策。(1)尽快制定园区建设用地政策,明确园区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证,土地出让金应低于工业用地。(2)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资金,应明确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发展园区企业。(3)提高信贷投入。各级金融部门,要将扶持发展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排贷款时给予照顾,并减化贷款审批手续,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
(4)给予税收优惠。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有权减免的税收尽量给予减免。(5)给予用电扶持。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用电收费标准,应严格按照省里规定给予最大幅度的优惠。
五、组织技术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一是创新人才聘用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园区领办、合办企业。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允许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带工资参与到园区企业的建设中去,解决园区企业的人才紧缺问题。二是政府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通过农校、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农产品加工园区急需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技术骨干。
六、建设部分标准库房,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内应建设部分标准库房,准许部分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租用园区标准库房,达到入园目的。因农产品季节性较强,园区内应建设部分保鲜库,出租给企业保存产品,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衢州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来源:浙江省发布时间:2002-03-07
市委、市政府3月2日向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发出今年15号文件,要求加快建设衢州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文件中所政策自发文之日起生效,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原文如下: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主导产品,柑桔、毛竹、茶叶、畜禽、蜂产品、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产难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卖难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必须在抓好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衢州经济开发区新的发展空间内建设“衢州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规划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欢迎国内外客商到园区投资,鼓励园区外企业向 园区集聚。凡进入园区从事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给予享受衢州 市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并在土地出让价格上再给予下浮优惠。
一、土地政策:
1、进入园区企业(项目)用地可视实际情况采用土地出让、租用、入股等方式取得。
2、园区内土地按征地成本价出让,并在衢政发[2002]16号文件下浮30%优惠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1000万元(含500万元)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价格可分别再下浮10%和20%。
3、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加工企业搬迁到园区的,原企业用地开发增加的土地收益,优先用于进入园区企业技术改造。
二、财政税收政策:
1、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扣除上交省20%部分)前5年由财政全额贴补给企业,后5年减半贴补。
2、对以市内农产品为主要加工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享受市直农业龙头企业 技改贷款贴息政策。
3、企业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按国家有关政策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
4、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外,每创汇1美元,由开发区补贴3分人民币。
5、企业缴纳地方税达到30万元的,由开发区奖励3万元;每增30万元再奖3万元,以此类推。
三、信贷支持:
1、市内各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园区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
2、对出口企业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对农产品出口退税未能及时到位的,出口企业可凭出口退税凭证向有关 开户银行申请退税帐户托管贷款,贷款利息由财政予以适当贴息。
3、允许企业以自有的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土地质押按实际评估价进行。
四、技术创新奖励:
企业新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的,由开发区一次性奖励5万元;企业新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的,由开发区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五、水、电收费:
1、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含315千伏安)以上的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价。
2、区内工业用水价格按市区用水价格优惠15%。
六、其他政策:
1、已进园区企业新增投资总额在25万美元(或人民币25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视同新办企业,其新增部分享受上述条款相关的优惠政策。
2、实行区内税后无费制。
3、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常年“绿色通道”政策,凭市交通局发放的“绿 色通道”通行证,免收市境内除高速公路外的过桥过路费。
4、投资规模特别大的项目,可享受比上述条款更为优惠的政策。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5、凡在衢州投资的外商及市外客商到衢入户后,享受市区居民同等待遇。
6、在衢的部、省企业,投入园区企业的资金,视同外来投资;与外商创办的合资、合作企业,均可享受上述有关政策。
关于要求尽快上马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建议
6月4日,市政协副主席张升潮带领经济科技委员会部分成员到荆谷乡视察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视察,委员们认为市政府决定在马屿、荆谷、梅屿等乡镇区域内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决策正确,选址合理,它是改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档次不高现状的有效途径;对带动山区半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情况,委员们建议: 一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意义。应当明确,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建议市政府加强对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领导,尽快成立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科学规划,促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早日上马。二要制定政策,真抓实干。要认真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市政府要抓紧就园区的土地征用、土地出让价格、产业布局和项目准入条件等制定相应在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和带动能力强的进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真正从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要建立和健全投资机制,切实增加投入。要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投资主体参与。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共同致力于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本期发至:市委、市政府领导,本会正副主席、秘书长。
第五篇: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我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4 年来,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行政审批从体制、机制、流程、考核、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笔者现就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体外循环
审批方式比较普遍。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审批运转方式的限制,尚有一些审批部门或单位及行政审批项目未能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即使入驻中心的一些审批部门或单位,往往“只挂号、不看病”,形成“体外循环”的审批模式,办事效率低下,承诺时限失控。申请人跑了窗口又跑部门,“一站式”服务变成了“多此一站”,中心成了徒有其名的“收发室”。
(二)行政服务中心体制不顺。行政服务中心是事业编制,而进驻窗口办事的工作人员来自各执法部门,他们在人事机构编制上要归原单位管理,而日常工作要归中心负责人管理。形成了管人的似乎不再管事,管事的不能真正管人。中心出现了“事业管行政”,“无权管有权”,“无法(无法律依据)管有法”的现象。
(三)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定位不明确。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之间、行政服务中心与窗口部门之间、行政服务中心与监察部门之间也存在着职责不清的问题,问责机制很难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很难落实。
(四)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不到位。有些部门在选择进驻事项上往往“避重就轻”,或者把有些行政审批环节下放给其下属的事业和企业单位,逃避监督。
(五)行政服务中心监督协调难度大。尽管行政服务中心在名义上拥有“考核、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但实际上,中心和窗口单位由于不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些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遇到不同部门意见相左时,如互不让步又没有上级领导出面协调,中心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尤其是实行垂直领导的机构的许可审批事项直接牵涉到上级机关的审批,中心很难协调。
(六)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机构,其存在和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行政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建立并运行,主要是通过市委、政府的强制命令和行政干预,具有很强的人治色彩。
(七)电子政务建设相对滞后。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建设目前还难以满足群众需要,行政许可事项还不能实现网上办理,而且政务公开程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八)部分审批部门领导的观念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尽管行政服务中心已经成立,但是有些部门领导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之真正转变,还是用过去分散、封闭、串联审批时期的思想认识、管理方法来认识和管理今天的行政许可。由于行政审批项目背后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费,权力寻租使得审批权力和部门利益密切相关。这种不正当的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化的利益,是各类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进驻中心的阻力所在。
二、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急需从法律、制度上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权限,理顺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多头、重叠、分散、低效的问题,打造统一、精简、优质、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但是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同时,从我市行政审批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审批既有本级政府部门的审批,也有垂直管理部门的审批,既有技术性较强的审批,也有非技术性的审批。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将为数众多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于一个行政组织行使,目前难以做到。因此,必须立足现状,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做好下列工作:
(一)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目前,在没有实行相对集中许可权的情况下,行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平台,将需要行政部门审批的事项集中到中心办理。行政务服务中心的定位应当是:一是综合协调,负责在申请人与行政服务中心部门之间出现分歧时的协调;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行政审批的前后审批工作之间的协调;对重大事项联合踏勘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绩效考核,行政服务中心需要对进驻中心的部门、人员、以及窗口是否实行ab角、办理时限、一次性告知等业务进行考核。三是综合服务,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应当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探索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新的服务功能。如在中心设立中介机构窗口,为申请人提供前置或后续的诸如土地评估、测绘,安全评估等技术服务。四是受理投诉,接收并反映或处理申请人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举报投诉。建议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有必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二)优化办事程序,再造审批流程。行政服务中
心建设必须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把能够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将行政服务中心的现有受理窗口进行科学整合,变部门受理窗口为审批项目受理窗口。除单一的审批项目独立设置窗口外,对一个审批项目需要二个以上行政机关审批(如工商注册登记、建设项目审批等)项目,按审批的项目设立窗口,由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的窗口一次性告知
申请者应当提交的材料,对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分发到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有关审批部门单位,将需要多个部门单位协同办理的事项,在不同部门之间“串联”办理事项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运作方式由 “串联”办理转变为窗口内部之间运作的“并联”办理;将部门各自为政转变为与协办单位横向联系、分工协作;将窗口受理转变为窗口办理,实现由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理”的“并联式”服务。克服各职能部门办事流程重复交叉设置问题,压缩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形成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流程。
(三)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服务中心效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工作,将传统的审批方式与网上审批相结合,构建起“网上收件、限时办结、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模式,实现行政审批“一表通、一网审、一次结”。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进程,依托政务中心平台建立重大公共事务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提高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水平。行政服务中心是由各窗口单位构成的松散型机构,必须根据“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集中办公模式的特点,摒弃传统指令式管理方式,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向文化管理转移,以中心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摸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方法。
(五)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工作的保证。一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公民参与监督的空间;二是加强人大和公共舆论对许可中心的监督;三是加大监督处罚的力度。
(论文获2008政府法制理论研究论文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