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推动我市“放心菜”工程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动我市“放心菜”工程建设的建议
民革张家港市总支
“菜篮子”虽小,却是社会关注、政府重视的大课题,既关系到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近年来,我市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出台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和“新建优质蔬菜基地蔬菜配送、销售奖励被贴方案”,而且还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列入2011年市政府实事工程,可见市委、市政府对“放心菜”的重视。但在调整中我们发现,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的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放心菜”工程的推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基地建设的进度,推进缓慢。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老百姓对此拍手叫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进度缓慢。2011年初,市农委根据实际情况,将3000亩“放心菜”基地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分二期推进,各1500亩。但由于基地建设涉及土地调整、茬口安排、电力设施、资金配套等因素,实事工程推进的进度缓慢。例如,乐余镇红闸200亩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由于镇配套资金没到位,以及电力设施投入没着落,基地建设缓慢,4月份开工的项目至今仍未产出。截止11月底,全市优质蔬菜基地开工面积虽达到3094亩,但完工只有1846亩,投入生产的只有1480亩,分别占开工面积的59.6%、47.8%。从总体进度看,只完成一半。
2.安全系数的保障,令人堪忧。目前,我市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虽有3000亩,但与全市50000亩蔬菜种植面积相比,优质蔬菜种植规模仍然较低,不及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而且3000亩种植规模中,还有部分是由老基地改名换姓变更而来的。例如,锦丰镇金南港村的400亩“放心菜”基地,就是由小棚改大棚改来的。即使忽略这一因素,全市优质种植基地面积,仍满足不了城乡居民需求。此外,尽管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加大了蔬菜安全监管力度,蔬菜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外来蔬菜面广量大、难以一一检测、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超标等仍旧令人担忧。同时,由于全市尚未建立起蔬菜检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警示机制,没有起到引导群众安全消费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百姓对“菜篮子”安全的堪忧。
3.优质蔬菜的营销,阻力不小。菜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居民,事关优质蔬菜基地的产出与居民消费。在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各级政府都投入了不少财力,但在完全市场化运作后,“放心菜”进入市场有点难。“放心菜”进入菜场后,大家争着买,给“普通菜”带来了竞争,以致少数市场对“放心菜”销售作了限量规定,不准多卖。比如,市第一集贸市场迫于行政压力,虽开设了二个“放心菜”直销点,但每天只准直销点销售 “放心菜”1000斤,人为阻挠,致使相当部分老百姓吃不到“放心菜”,严重背离了农贸市场服务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初衷。为了解决销路,部分生产基地不得不将多余的优质蔬菜销往外地。比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基地直供的形式,在苏州园区苏雅路开设了“常阴沙田园卖场”,销售产品就包括基地生产的优质蔬菜(见2011年7月18日《城市商报》)
4.专业人才的短缺,无法回避。蔬菜种植,起早摸黑,非常辛苦,年轻的从业人员不多,大多为40、50农民,而且外地人居多,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极为紧缺。随着蔬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的逐渐应用,特别是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的品种引进,采用物理、生物等技术,以及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等新技术的应用,人才紧缺给蔬菜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难题。例如,金南港、金常青等蔬菜种植基地去年招收了七、八个大学生,由于地处偏僻、生活单调、工作辛苦,如今留下来的只有
一、两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全靠各地农业部门 的技术员在手把手地教从业人员。优质蔬菜种植人才短缺、后继无人的困境,无法回避。
二、建议与对策
发展优质蔬菜,事关我市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承载着民生和民心工程保障的“双重使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食品卫生安全需求愈来高愈强烈,而能否买到“放心菜”则是群众对政府的长久期待。面对这一现实,如何让吃上价廉物美的“放心菜”?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防止政策落实打折扣,切实为“放心菜”工程“扶上马送一程”。许多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局限,落实起来往往难度很大。2010年出台的《张家港市放心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明文规定:对放心蔬菜基地的建设资金,镇级基地,市、镇财政各补贴50%;镇(区)配套补贴资金必须足额到位。比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乡镇配套补贴资金没有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再比如,刚出台的《关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明文规定,承担“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地,享受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农业用电、用水等减免、优惠政策,但在新基地建设中,电力设施费用却减免、优惠不了,供电部门不接电,基地建成了却投不了产。
二是加强产销安全保障监管,切实为“放心菜”工程提供可靠保障。“放心菜”工程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诸多环节,但最主要的环节是产销环节。在生产方面,建议加强对农业投入产品使用监管,对所有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农药进行配送;同时,实行产地准出制度,由各农副公司或市农委安排专人监管,像建筑工程的监理一样,巡回查看台帐记录,抽查生产用药、用肥等情况,并将5亩以上的规模蔬菜种植纳入监测范围,建立健全索票索证制度。在销售方面,重点抓好各级市场出售的各类蔬菜检测,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引导人民群众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进行集中销毁,防
止“弃明投暗”,流入乡下。
三是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放心菜”工程营销新渠道。在市区和各镇主要农贸市场设立“放心菜”直销点的基础上,严禁各类农贸市场限量销售“放心菜”,大力推进平价直销店建设,为优质蔬菜进入市场创造条件,让群众分享真正实惠。在“农超对接”上,对超市销售优质蔬菜的税收,实行“先征后奖”的激励措施,对“农超对接”的交通工具和燃油进行补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创新蔬菜配送模式,依托“12345”探索网上订购,在各居民聚居区建设中、小型的自产自销区(点),建立直通居民小区的配送网络平台,减少中间环节,亮证销售,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四是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培育,着力为优质蔬菜基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优质蔬菜种植,根本在科技,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到各类蔬菜种植基地上门服务,巡回传授,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让优质蔬菜基地种植人员尽快掌握各类种植技术,着力提高优质蔬菜基地种植水平;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蔬菜种植技术人员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同时,加大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抓好优质蔬菜种植、深加工、生物技术、病虫草害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优质蔬菜基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执笔人;蔡克荣(北岸)
第二篇:“放心菜”工程推广方案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人体生命活动必须靠摄取食物来维持。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营养科学的进步和普及,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食品消费从初级阶段的饱腹消费到中级阶段的口福消费,直到现在高级阶段的保健消费。
蔬菜是人们每天需要的食物之一。但由于目前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农药
品种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等,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人们食用有农药残留的蔬菜后一般不会立即发现,有毒物质大部分会被排出体外。但如果食用了施用过“3911”、“1059”、“甲胺磷”、“灭多威”、“水胺硫磷”等禁用、剧毒农药的蔬菜,那么,人体内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这种积累性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可人们平时又离不开蔬菜,因此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是切实提高人民生产质量的有利之举。
但无公害蔬菜因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价格也较平常蔬菜高。作为蔬菜消费的主导群体——家庭妇女来讲,价格将是最大的壁垒。无公害蔬菜要全面打开市场,就必须加大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力度,以此抵消人们在价格上的犹豫。
推广策略
1、电视公益广告
因电视媒介具有较高的传播效果,收视群广,且不同消费层次的均在收看。通常是家庭主妇们购买蔬菜,但真正决定其购买某种蔬菜的因素却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口味和取向。而电视公益广告正是针对具有决定权和购买权的消费者做全方位宣传,不仅蔬菜的购买群体在看,而且决定消费意向的群体也在收看。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无公害蔬菜的关注,再则,电视公益广告近年在社会各层次的收看反馈中均有较好效果。因此选择电视公益广告能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提升无公害的蔬菜的良好品质。
2、开办报纸专栏
采用开办报纸专栏的形式,建立无公害蔬菜的长期宣传基地。因为报纸媒体具有长期性、连续性。以这种形式来介绍无公害蔬菜的优势、食用污染蔬菜的不良后果以及宣传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工艺,如是政府投资项目,其种值流程以及包装、运输、贮藏等上市流程。会给广大消费者以持续性的印象,加深关注度。
3、树立户外广告牌
宜昌市人流量极大,在城中心区域树立无公害蔬菜的户外广告牌,既可对流动人口宣传宜昌形象,而且宜昌市民户外活动的机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广场、公园的停留时间越来越长,在这样的区域附近设立公益广告牌,对提升无公害蔬菜的品质、形象有着良好的作用。
4、赞助一次环保公益活动
开展公益活动可增强消费者的参与和关注程度,对无公害蔬菜导入市场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可赞助一次DV大赛,参赛内容以自助拍摄关注城市环保建设为主,将会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环保及绿色消费的热潮。
营销策略
无公害蔬菜作宣传的目的,最终是要将无公害蔬菜推向市场。因此市场营销环节也必须要精心策划,切实配合前期所做的宣传投入。且做为无公害蔬菜,现是宜昌市第一家,如进展良好,后期会有很多市场跟进者,因此,在做前期市场时,就必须建立明确、醒目的品牌形象,以建立营销壁垒,巩固市场。
为保证无公害蔬菜的品牌利益,在建立营销网络时就必须要把握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确保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可与各大超市建立销售合同,在超市建立无公害蔬菜专区。其次,在城区各大菜场的显要地段设立无公害专区,以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无公害蔬菜。再次,毕竟无公害蔬菜由于其价格和普及度,使之与普通消费者仍有一定距离,所以,无公害蔬菜的销售重点可放在城区各大宾馆、饭店。与他们签订销售合同,并给签订合同的单位“无公害蔬菜”给予政府授牌。
各大超市、各大菜场的售卖人员统一着装,佩戴无公害蔬菜厂家的标牌。其次,可制作可回收的购菜纸袋或可多次使用的菜蒌,以鲜明突出无公害蔬菜的环保品质。且可多次使用的纸袋或菜蒌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动宣传作用也是无可比拟的,对品牌提升和传播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第三篇:“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更好地促进我区农贸市场的发展,对我区蔬菜市场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区现在农贸市场6个,其中零售5个,批发1个。占地面积约16000m2;超市附带经营蔬菜2个,农村集贸市场20个。城区未经审批自然形成比较固定的“马路市场”有2个,还有些小规模的临时性“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严重。
二、蔬菜产供销状况
XX年我区蔬菜供应总量约为88000吨,属本地自产的约有10000吨,从外地运入约78000吨,居民消费总量约为80000吨。本地蔬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80%以上主要蔬菜要到外地运入。
三、蔬菜流通渠道建设情况
我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占地面积约9000m2,零售市场5个,占地面积约7000m2。属棚架和露天经营,设施简陋,超市附带经营蔬菜2个,室内市场少,棚顶和露天经营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规划滞后,总体布局不合理。自产自销经营户流动经营多,“马路市场”泛滥,屡治无效,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和街道畅通。对我区市场建设和管理、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冲击。
四、建设“放心菜”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
加快我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市场档次,是我区“放心菜”工程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民心工程”。我们总体思路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我区城市发展进程,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我区农贸市场总体规划。加快和改造进程,争取在城区内逐步形成以大型市场为依托,中型市场为骨干,小型市场为补充,高中档相结合,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菜市场体系。一要根据城区人口总量,人口分布状况,居民消费水平,以及交通、环境等情况合理规划菜市场。菜市场建设原则上以新建居民住区为基本单位,按有关建设标准配置菜市场,使城区菜市场布局合理,配置先进,方便购买。二要抓好农贸批发市场建设问题,我区仅有东店子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属村办,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差,管理混乱,市场脏、乱、差,完全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三要抓居民小区菜市场规划和建设,发展社区小菜场。按照商务部“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发展要求,在新建的大型居住区落实好配菜点建设,就近解决居民买菜难问题。
2、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菜市场建设。菜市场的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必须要落实好、解决好。一要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菜市场方面的规定,规范菜市场行为,加快“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全面提升市场建设水平。二要对城区各类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生活需要。三是鼓励大型超市设立生鲜农副产品专区,方便群众买菜。
3、强化管理,突出特色,努力探索菜市场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市场经营管理、经营者自我管理互相融合三位一体的市场管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要理顺各职能部门关系,明确职责,有效监管机制,切实改变市场管理、经营混乱不良状况。二要建立市场管理的网络机制。提高市场营运网络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市场商户服务。三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改善市场设施条件,让经营者进得来,留得住。规范管理,文明经营。四要完善商品的认证制度。对菜市场入市商品特别是熟食及“高危”食品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改变市场内存在商品进货渠道不清的状况,杜绝“三无”商品入市,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推进“放心菜”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篇: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我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4 年来,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行政审批从体制、机制、流程、考核、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笔者现就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体外循环
审批方式比较普遍。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审批运转方式的限制,尚有一些审批部门或单位及行政审批项目未能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即使入驻中心的一些审批部门或单位,往往“只挂号、不看病”,形成“体外循环”的审批模式,办事效率低下,承诺时限失控。申请人跑了窗口又跑部门,“一站式”服务变成了“多此一站”,中心成了徒有其名的“收发室”。
(二)行政服务中心体制不顺。行政服务中心是事业编制,而进驻窗口办事的工作人员来自各执法部门,他们在人事机构编制上要归原单位管理,而日常工作要归中心负责人管理。形成了管人的似乎不再管事,管事的不能真正管人。中心出现了“事业管行政”,“无权管有权”,“无法(无法律依据)管有法”的现象。
(三)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定位不明确。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之间、行政服务中心与窗口部门之间、行政服务中心与监察部门之间也存在着职责不清的问题,问责机制很难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很难落实。
(四)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不到位。有些部门在选择进驻事项上往往“避重就轻”,或者把有些行政审批环节下放给其下属的事业和企业单位,逃避监督。
(五)行政服务中心监督协调难度大。尽管行政服务中心在名义上拥有“考核、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但实际上,中心和窗口单位由于不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些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遇到不同部门意见相左时,如互不让步又没有上级领导出面协调,中心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尤其是实行垂直领导的机构的许可审批事项直接牵涉到上级机关的审批,中心很难协调。
(六)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机构,其存在和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行政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建立并运行,主要是通过市委、政府的强制命令和行政干预,具有很强的人治色彩。
(七)电子政务建设相对滞后。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建设目前还难以满足群众需要,行政许可事项还不能实现网上办理,而且政务公开程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八)部分审批部门领导的观念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尽管行政服务中心已经成立,但是有些部门领导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之真正转变,还是用过去分散、封闭、串联审批时期的思想认识、管理方法来认识和管理今天的行政许可。由于行政审批项目背后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费,权力寻租使得审批权力和部门利益密切相关。这种不正当的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化的利益,是各类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进驻中心的阻力所在。
二、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急需从法律、制度上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权限,理顺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多头、重叠、分散、低效的问题,打造统一、精简、优质、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但是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同时,从我市行政审批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审批既有本级政府部门的审批,也有垂直管理部门的审批,既有技术性较强的审批,也有非技术性的审批。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将为数众多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于一个行政组织行使,目前难以做到。因此,必须立足现状,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做好下列工作:
(一)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目前,在没有实行相对集中许可权的情况下,行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平台,将需要行政部门审批的事项集中到中心办理。行政务服务中心的定位应当是:一是综合协调,负责在申请人与行政服务中心部门之间出现分歧时的协调;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行政审批的前后审批工作之间的协调;对重大事项联合踏勘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绩效考核,行政服务中心需要对进驻中心的部门、人员、以及窗口是否实行ab角、办理时限、一次性告知等业务进行考核。三是综合服务,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应当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探索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新的服务功能。如在中心设立中介机构窗口,为申请人提供前置或后续的诸如土地评估、测绘,安全评估等技术服务。四是受理投诉,接收并反映或处理申请人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举报投诉。建议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有必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二)优化办事程序,再造审批流程。行政服务中
心建设必须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把能够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将行政服务中心的现有受理窗口进行科学整合,变部门受理窗口为审批项目受理窗口。除单一的审批项目独立设置窗口外,对一个审批项目需要二个以上行政机关审批(如工商注册登记、建设项目审批等)项目,按审批的项目设立窗口,由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的窗口一次性告知
申请者应当提交的材料,对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分发到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有关审批部门单位,将需要多个部门单位协同办理的事项,在不同部门之间“串联”办理事项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运作方式由 “串联”办理转变为窗口内部之间运作的“并联”办理;将部门各自为政转变为与协办单位横向联系、分工协作;将窗口受理转变为窗口办理,实现由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理”的“并联式”服务。克服各职能部门办事流程重复交叉设置问题,压缩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形成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流程。
(三)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服务中心效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工作,将传统的审批方式与网上审批相结合,构建起“网上收件、限时办结、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模式,实现行政审批“一表通、一网审、一次结”。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进程,依托政务中心平台建立重大公共事务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提高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水平。行政服务中心是由各窗口单位构成的松散型机构,必须根据“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集中办公模式的特点,摒弃传统指令式管理方式,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向文化管理转移,以中心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摸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方法。
(五)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工作的保证。一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公民参与监督的空间;二是加强人大和公共舆论对许可中心的监督;三是加大监督处罚的力度。
(论文获2008政府法制理论研究论文评选三等奖)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根据合肥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为切实利用好合肥市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同时做好巢湖南岸滨湖大道、栏滨路建设的工作,争取项目能够尽早尽快开工建设,我们就项目的任务及资金配套建议如下:
一、民生工程
十二五期间,县乡公路危桥改造工程为全省民生工程之一,该项目资金除省补以外,市财政负责余额筹措。
二、栏滨路及巢湖南岸滨湖大道
这两个项目,由合肥市公路部门作为项目业主,承担建设主体责任,我市政府主要承担征地、拆迁、取弃土场等地方工作并承担其相应费用。
三、农村公路
1、农村公路项目。建议标准为路面宽4m砼路,在足额争取中央或省专项补助资金外,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按8万元/公里补助,巢湖市政府财政按4万元/公里配套,不足部分由项目所在地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2、县乡公路。列入计划建设项目,除省专项补助40万元/公里,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按30万元/公里予以补助,不足部分由巢湖市财政负责筹措。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