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内容提要
柞水县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粮、果、畜、菜、烟”等特色产业,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由于目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制约了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思路、目标,提出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对策:一要突出地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二要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三要强化监督控制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四要抓好培训,建立一支绿色农产品专业化队伍;五要搭建平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六要完善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保障体系。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最终将柞水打造成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关于柞水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就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柞水绿色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就
随着柞水县纳入关天经济区和西安都市圈,为柞水农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面对新机遇、新形势,县委、政府及时做出了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和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战略部署,把打造西安绿色农产品基地作为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柞水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禀赋、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目前,全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加快农村经济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精细小杂粮、设施蔬菜、烟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立了川垣低热地区以大豆、绿豆为主的种植基地2.1万亩,半高山地区以大豆、四季豆为主的种植基地1.8万亩,高寒山区以荞麦、高粱为主的种植基地1.3万亩,县城和集镇周边的蔬菜基地2.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100亩)。同时
还发展烤烟3500亩、食用菌1000万袋、水产养殖56亩。积极实施“压麦扩薯”战略,全县洋芋面积达3.5万亩、产量6000万公斤。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
2.畜牧养殖基地取得突破性发展。“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千户百万只土鸡”、“百户十万头生猪”的生产发展目标,全县培育和发展畜牧养殖企业10个,新建万头养猪场10个、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4个、规模养殖小区28个、养殖大户1371户,新增肉羊、岭南牛等特色养殖厂6个,肉鸡养殖依托石羊集团,在杏坪镇杏坪村建成了全市首个5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带动周边大腰庄、金口、严坪、联丰4个村建起了肉鸡养殖基地,发展养鸡大户110户,全县肉鸡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只。建成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7个,发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凤凰镇清水村无公害商品猪产地等3个获无公害基地认证,“柞水土鸡蛋”获绿色产品认证。全县生猪、牛、羊、肉(土)鸡养殖规模突破了20万头、1.45万头、8.84万头、180万只,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亿元、715元。
3.林果产品基地面积迅速扩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林果产业作为农民四大增收项目之一优先发展,大力实施改造嫁接、林果科管、标准化建园,引进辽核1号、4号等优质核桃新品种,推广柞板11、14等板栗新品种,林果基地面积迅速扩张,果品质量显著提升。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23.2万亩520万株,年产量2300吨以上;板栗
面积发展到30万亩1220万株,年产量2454吨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4.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围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实施了下梁明星等1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49个推进村建设,建成60多个特色专业村。建成了汇生源、金台和杏坪等6大农业园区,引进入园项目15个,实现产值5953万元,带动生产大户2000多户,户均增收3842元。发展农业企业3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个,会员达3000余人;创建了省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县,2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已建成柞水亿升核桃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加工、销售企业,“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一批柞水特色农产品品牌占领省内市场。
二、柞水绿色农产品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支撑能力弱。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群众思想僵化,对现代农业认识不够到位,发展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体力、智力与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要求不适应。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现有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基层技术力量
后继无人。科普手段单一,宣传氛围不浓,全社会齐抓共建的共识和整体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2.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差。县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高差悬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土地总量偏小,土质瘠薄且不连片,单产不高。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8亩(60%以上为缓坡地)。同时,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局面仍未改变,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夺丰收能力较低。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运输等配套设施几乎空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3.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高。由于有限的耕地成为农民的“口粮田”和“保命田”,集中连片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用地得不到保障,加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形成业主和农户均处于自主生产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特色不够鲜明,区域聚集度小,没有规模优势。分散的经营方式形成各地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投入品使用不规范,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较低。
4.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差。围绕发展绿色农产品,我县先后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等龙头企业,但大部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企业与农户之间未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企业和农户受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批量生产不足,形成规模较小,带动效果不显著。目前,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
市场营销,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下,多数农产品都是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原始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占有份额不大。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有效整合,出现了同类产品多个商标、多个产品无商标现象,整体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5.资金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力度不大。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县本级财政很难有更大的投入,社会融资渠道不畅,加之农户富裕程度不高,无力投入更多资金,严重制约发展。二是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银行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门槛高,需要资产抵押担保,而大多数龙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效益低,风险大,绝大数农户无资产抵押,资金短缺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三是扶持政策不配套。扶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补贴标准过低,范围过窄。农业保险尚未实行,面对巨大的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涉入的业主和农户也不敢进行大的投入,仍然停留在传统小生产阶段,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三、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
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的重大机遇,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园区经济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主导,扎实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和技术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科技研发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发
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绿色农产品,努力把柞水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1.突出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全县各镇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绿色农产品产业布局,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促进特色产业向优生区、示范园集中,实现板块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在乾佑河流域沿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农副产品加工,在社川河流域大力发展以生猪、肉鸡为主的畜禽养殖和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果基地,在金井河流域大力发展蔬菜、水产、林果、土鸡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北线各镇和全县沟岔区域大力发展小杂粮、食用菌和畜牧产业基地。建成乾佑河流域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社川河流域生猪肉鸡养殖、金井河流域林果蔬菜种植开发3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显著特点的产业带、产业区域,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
2.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果、畜、菜”三大支柱农业产业,做精做细“桑、小杂粮、烟、菌、薯”五大骨干项目。不断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增加农产品总量和质量,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十二五”期间,林果产业基地建成高效核桃丰产园6.5万亩、改造核桃低产林2万亩;改造板栗低产林9万亩;全县林果面积达到65.2万亩,产量达到7380吨。畜牧产业基地达到生态环保养猪20万头、家禽养殖规模200万只、羊
6.2万只、牛2万头,畜牧产值和畜牧业收入分别达到5.23亿元、2.5亿元。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其中商品菜1万亩、反季节精细菜4000亩。依托盘龙公司和葚桑王公司发展桑葚基地1万亩;以大豆、红小豆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发展烤烟镇5个、专业村10个、面积0.5万亩;高山区发展袋料木耳、香菇、草菇1000万袋,年产食用菌2500万公斤;大力推广脱毒洋芋新品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亩产达到3500公斤以上。
3.强化监控,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质量。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将现有6个农业园区建成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样板精品,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制定各类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技术规程指导和监督,严格控制各类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立检测实验室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生产环节的检测。推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测和监控。
4.强化培训,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化队伍。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农业开发培训项目和资金,抓好
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示范基地对农户的智力培训、基地带动、示范技术推广等作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促使农户掌握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打造政府帮扶、企业带动、能人引领、协会帮助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成就一批农业“土专家”,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的发展局面,达到县镇有骨干、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进绿色农产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推进绿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5.搭建平台,提升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园区引企业,以企业促园区的发展理念,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通过项目扶持、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陕西汇生源、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柞水亿升核桃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贮藏、加工、经销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使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绿色农产品研发机构,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新突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大对全县同类产品的资源、企业和品牌的整合力度,采取集团化运作、股
份制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同类产品一个品牌销售局面。积极组织企业和大户参加各级农博会和评优活动,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保鲜、储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网络,逐步使我县成为西安大都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
6.完善服务,健全绿色农产品保障体系。一是发展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产品开发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带动能力强、贡献份额大的大户和企业实行重奖。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绿色农产品风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设施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涉农资金,畅通农业产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投入格局,抓好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条件,提升现代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支持土地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采取租赁经营、反租倒包、土地换技术、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整合,将有限的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第二篇:基于做强做优
基于做强做优创建学习型企业
白顺亭岳志鸿
2005年12月20日14:4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近几年,山西金信建筑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做强做优,文化导航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经济效益连年攀升。2004年,完成施工产值3.8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20万元/人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前不久举办的2005年中国学习型组织年会上,公司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希云被评为先进个人。
一、强化学习理念,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企业的生命在于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在于学习。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生存能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认为学习是重要的有效途径。因此,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促进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是统一职工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认识。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帮助职工认识创建学习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企业与职工持续不断地学习,才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创建学习型企业,才能从容应对飞速发展的形势,牢牢把握机遇,永远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从而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了创建学习型企业这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上来。二是更新职工的学习理念。我们打破传统的学习习惯,利用各种形式向职工讲解学习。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使工作与学习溶为一体,树立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团队学习的先进学习理念,并使这些理念在职工头脑中深深扎根,使学习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如今,公司上下基本形成了“我要学习”“人人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健全学习机制,构筑全员学习体系
思想是基础,制度是保证。为有效地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努力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了学习领导组,并要求基层单位成立相应的学习活动组,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学习管理工作格局,构建全员学习的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培训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确保学习取得实效。为加快企业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步伐,促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健康开展,公司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拔出专款,用于对科技成果、科技攻关、自学成才、QC小组成果等方面的奖励,为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对在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工程技术人员予以重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不断学习,创利提效的积极性。并对在公司和上级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取得名次的,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比业务、赛本领的热情。为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适应本岗位工作要求,我们还制定下发了《关于严格要求职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决定》,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检查与监督,推动了全员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拓宽学习渠道,搭建多元学习的平台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性工程。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我们拓宽渠道,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一是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为重点,构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结合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采取集中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要求中心组成员每年每人写两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二是围绕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求机关人员本着适应工作需要的原则,选学有关课程和书籍。2004年,为机关每位工作人员下发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组织机关人员认真学习,增强机关人员的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和奉献意识。2005年,公司又决定在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学习一本书、写一篇心得体会,组织公开演讲、体现个人素质”活动。三是在基层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为重点,建设学习型集体,开展了“学习一本书、搞一项发明创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的“三个一”活动。在开展“创新管理年”活动的同时,要求将以往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引向深入,把学习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建设学习型党员。公司党员数量多,占职工总数的55%,这是政治优势。对此,我们采取”党委抓骨干,支部抓一般“的方式,在全公司党员中先后开展了学习新党章、两个条例及“学知识、比能力、强素质、提水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责任意识。2005年,根据上级安排,我们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抓好,成立了活动领导组及办公室。五是以发挥干部表率为重点,建设学习型干部。公司党委每年都要利用冬闲时间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场知识、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等知识,并为每一位干部购买了一套《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六是围绕提高工作技能和文化素质为重点,建设学习型职工。每年开工前夕,都要对职工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培训率达95%以上。教育以形势任务、安全知识、质量管理、岗位操作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公司领导分片包点,亲自到各基层单位授课。2004年,公司职工匡宗友同志的《锥形构筑物支模方法的改进》在杂志上发表。高级技工杨均喜、木工组长匡宗友、工程师张正贵分别被上级评为“十佳”学习型职工和能工巧匠、小改小革标兵。七是围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建设学习型家庭。组织职工听“家庭与道德”等知识讲座,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金信公司文明职工守则》,并结合争创“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职工”活动,帮助职工家庭养成崇尚学习、追求知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多载体的学习,为每位职工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条件,保证了每位职工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推动了公司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丰富学习内容,推进企业学习进程
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有效载体。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过程中,公司非常注重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组织人员运用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和方法,对公司文化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口号和企业目标等企业核心文化。明确“好学上进”是公司应大力提倡与保持发扬的作风。同时,把企业精神作为重点,大力加以宣传与弘扬,使“团结进取、艰苦奋斗、敢打必胜、积极奉献”的企业精神真正成为职工意识的集中反映,成为体现职工精神风貌、激励和鼓舞职工奋发向上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的逐步构建与完善,使其价值意义与重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与发挥,统一了职工思想,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
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了更多的人才储备、知识储备,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创建学习型企业与素质工程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创建活动与“素质工程”建设有机结合,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丰
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从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进行考虑,把当前的“突击”学习和长期的基础性学习结合起来,把一般的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与学习督促,为职工施展才华积极搭建舞台,使创建工作切实取得成效。2005年,公司党委决定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个有利契机,“七一”前组织“坚定理想信念、党旗在我心中”知识竞赛,再次掀起学习新高潮。在做好职工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学练比”等活动,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素质。2005年初,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国际职业经理人培训,公司66人取得中高级合格证书。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职工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鼓励和支持本科毕业学历的年轻干部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深造,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方便。近几年,我们对职工进行培训投入达80多万元,外培职工242人次,内培职工4100多人次,引进大中专毕业生50余人。目前,公司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10人。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初步建立起了较为有效的学习创建机制,在企业做强做优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导航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竞争力日益提高。
第三篇:立足乡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立足乡情做大特色产业蛋糕
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突破口与发展潜力也均在乡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新形势下,在发展经济当中必须注重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抓住工业能源优势,统筹协调经济结构,妥善处理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形势要求乡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用好国家政策,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本乡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经济,扩充乡镇财源渠道。
禄峒乡属亚热带气候,这里长年降水丰沛,气候条件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势,充分的合理利用固有的的耕作田地、水利等自然资源优势,稳定水稻、玉米、黄豆等粮食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实施粮食生产稳定“三农”,积极发展“烟、蔗、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富民战略。
1、继续稳定稳定传统粮食农作物面积,实施保障民生工程;在当前全球粮价上涨的形势下,必须要保证现有耕地面积这一底线,保证粮食增产这一关系民生的大大问题,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优质品种的种植,加强农民农技培训,倡导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水利设施、农业排灌工程建设,避免洪涝灾害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切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打击擅自提高农资化肥
1的违法行为的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农作物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产。为其它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发展“烟、蔗、桑”是特色产业,打造富民工程。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战略,打造特色农村经济板块,推动产业化进程。首先要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做大做强“黄金叶”这一蛋糕。一是加大实施力度,优化烤烟产业生产的布局,增加烤烟生产面积,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禄峒乡烤烟生产面积3500亩,生产干烟超万担,主要分布在禄峒街、耀峨村、福进村这一片,发展潜力良好的还有平江片三个行政村、荣劳片的大史村、伏龙村等,烤烟面积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时下最要紧的是要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使具备烤烟生产的地区形成集约化生产模式,让还没有完全具备烤烟生产的地方能够发展起来,调动全乡人民参与开发黄金叶烟的热情,力争2010年种植面积6000亩,收购干烟2万担。二是用足国家有关政策,争取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目前,有禄峒乡、福进村、耀峨村、大史村四个行政村3500亩适合烤烟产业耕作面积被国家烟草总局意向作为规划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按照规划建设的内容包括:普及烟草烤房标准化建设使用、实施耕地面积的田园化建设,推行水利设施的标准化使用。这将大大的提高群众参与烤烟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农业耕作生产的产出的效益。三是建立完善的烤烟种植、烘烤、销售“一条龙”科技扶持服务体系,从“软件”上全力支持烤烟产业发展;随着禄峒烟站的规范建设,进一步优化烟叶销售服务质量,强化
烟站工作人员队伍的科技培训力度,为新旧烟农提供完善的,全方位的烟草种植科技服务。同时利用“农家课堂”,远程教育设备等方式大规模培训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的素质。四是完善农业产业生产保障体系;针对参与烤烟产业的农民具有抵抗自然灾害等其他风险较低的特点,为减少农民受灾的风险,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烤烟产业特种保险业务,让大众承担个人农业生产的风险,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参与烤烟生产的后顾之忧。
3、做好“蔗、桑、菜”等农业产业,实现群众群众收入多元化。桑蚕的种养,应当建立价格保障体系机制,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做好蚕茧上市的协调服务工作。扩大甘蔗生产面积,顺应国家糖价上涨的大好势头,搞大做强“甜蜜事业”;再次是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紧紧依靠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以及铝工业园区发展带动的城镇消费增加,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
二、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工业经济,增加乡镇经济总量。
结合地处北面乡镇,铝土、硫铁矿储藏丰富特点,把握我县实施“南锰北铝”工业发展战略方向,紧紧围绕“铝〃硫铁”大做文章,全力服务铝、硫铁工业,打造特色工业经济板块。
1、继续优化组合现有的硫铁等工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益;发展工业的基础资源方面禄峒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原有的企业基础之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节能减排放在引资优先的位置上,杜绝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行本辖区。
2、放长眼光,着手谋划服务铝工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从目前的发展态势,过不了几年,禄峒乡将成为县铝工业基地重要的材料供给基地,我们要从
长远进行规划,包括厂址、污染的防治方面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同时对本乡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必须服从服务于铝工业发展潮流,同时要理顺解决将要到来的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
三、建立可行机制,规避制约因素。
在发展特色经济当中,必须正视自然条件、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滞后等制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完善经济发展保障体制机制,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
一是打破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用足国家关于发展烟区所实施的扶持政策,加快实施禄峒-耀娥-福进三个村5000亩现代烤烟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同时对大史、平江片荣劳片三大潜力烟区的水利网络系统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排灌条件。降低烟叶生产成本。
二是破解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
第四篇:围绕特色产业做强农民培训
围绕特色产业做强农民培训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多层次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共举办高产魔芋栽培,生猪养殖,农村能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6期,培训新型农民达2000人(次)。
1、示范基地带动培训。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载体,采取集中讲授、现场示范、座谈互动交流、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建成了优质魔芋生产示范基地2个,带动农户近300户;建成各类生猪养殖,农村能源,病虫害防治专业村12个,辐射推广先进实用新品种15个,带动培训农民6000多人。
2、科技服务助力培训。在各乡镇办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民朋友播放科技片,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专家们还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并与专家手机捆绑,随时随地回答农民咨询的农业生产问题。
3、整合资源抓培训。采取外地请、本地聘、内部选和“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办法,建立了由本地“土专家”、农村经营能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区乡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力量。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产业重点,讲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安全生态关键技术。目前,开展骨干培训7场次,骨干性培训农民达1200人(次)。
4、创新方式抓培训。充分利用群众集中培训的时机,聘请省、市专家围绕高效特色产业进行专题授课,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由全面覆盖的普及性培训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宣传培训向多点多面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011.11.12
第五篇:创新服务模式 做强特色产业
创新服务模式 做强特色产业
2007年12月5日发布单位:宁夏自治区中宁县大红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我原是中国技术市场黄山科技培训中心的一名教员,2002年被中心派住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机制的感召下,经过双方选择后,我辞去原单位工作,成为宁夏中宁县首批科技特派员,主要在中宁万亩枸杞基地开展枸杞无公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并依托自治区科技110网络系统建设筹建了辐射全区的农资配送中心。
一、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激发了我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枸杞是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人工栽培历史长达600多年,被列入中国药典。中宁枸杞栽培面积13万亩,当地农民群众从枸杞中的收入占农业收入的70%。创业初期,我发现在枸杞种植上及病虫害防治上茨农“大水、大肥、大丰收”、“什么药最毒、什么药价廉”的传统施肥思想及模式根深帝固,种植又不能形成集约化,种植户及基地各自为政,分散经营,从而导致了枸杞农药残留高、品质差、市场销售不旺、经济效益不高。我决心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创业,发挥自己所学土壤专业和多年来在中国技术市场黄山科技培训中心开展技术培训和为农服务积累的实践经验,通过系列化技术示范、推广服务,改变当地茨农传统思想和种植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经过近五年的创业活动,我没有辜负中宁科特办和茨农的期望,创业取得初步成效,为此我感到特别欣慰。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科技项目推动创业
2003年创业初期,为解决中宁枸杞无公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我主要在枸杞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测报、农药配方、喷药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在服务过程中,既要对喷防设备不断改进,又要反复筛选效果好、残留低的无公害农药,创业资金严重不足。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带动机制,使我得到了各级科技部门的极大支持,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区、市、县科技项目3个,累计支持资金110万元,对我开展创业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成为个人创业过程中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是科技与产业对接
2003年我注册了“中宁县大红枸杞科技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方面抓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抓科技培训。编印了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操作、药机械安全操作等技术规程,在田间办培训班。三是抓服务。组成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开展统一的技术服务。把“科技与行政、科技与市场、科技与农民”进行了有机结合,将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中宁县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实现了科技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有效对接。
三是示范带动,发展订单农业
按照“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的思路,创业开始我在中宁万亩枸杞基地选择了200亩枸杞,进行示范,一方面示范应用枸杞统防统治技术,将过去每年喷药12-15次降到了8-10次,每亩可节约成本约113元。良好的示范效果,打消了茨农病虫害统防统治难的困惑,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认可,茨农传统的生产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还吸引了12家加工销售企业与我创业基地2000多户茨农签订了枸
杞购销订单,枸杞干果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未参加统防统治的基地2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枸杞无公害产品订单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偿为茨农化验土样,开方配肥,从而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每亩可节约成本120元。
四是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牌
为了拓展农业技术服务领域,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形式,满足广大茨农对技术服务的需求。2006年自治区建立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体系,我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筹建了宁夏农业科技110技术咨询及农资快速配送中心,依托自治区农科院等各方面技术力量,在全区选择信誉好、热心服务“三农“的农资经销点、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特派员创业点,采取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技物结合型科技服务站138个,通过农业科技110信息化网络系统,以我创办的法人公司为主体,负责对各站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供技术、物资配送支持,实行“五统”,即“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操作技术规程、统一配肥、统一配药”,以技术服务带动农资销售,以销售获得合理收入,以收入保证服务活力,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步伐。
三、主要成效
通过近五年创业,统防统治及测土配方配施肥等枸杞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7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0%以上,每亩增收、节支近700元,使茨农累计增收达1490万元,农民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我个人通过创业也积累了近150万元的资产,同时带动了13家服务公司从事枸杞统防统治,形成了68个农民合作服务队,从而改变了茨旧传统的农业生产思想和模式,形成了枸杞统防统治等成熟的枸杞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并在中宁县及全区枸杞生产中应用和推广,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通过政策保证、机制创新,为我们科技人员搭建了施展才华、发挥特长、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个人劳有所获、政府满意的“双赢”、“多赢”的良好局面。
一是创业行动是集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有效服务模式
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中宁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为我们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我通过技术服务等相关创业活动取得了收入,得到了认可,为我今后安心走科技创业之路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好的机制。
二是创业行动使科技人员更好体现人生价值
在担当科技特派员以前的十几年里,我主要从事科技培训工作,个人没有经济和技术的投入,工作没有风险和压力,也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没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当中去。农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创业的动力,在担当科技特派员后,我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民群众当中了解需求。同时,通过创业服务我有投入,有收入,建立了创业基地,组建了服务公司,也就是说在新的地区安了 “家”,有“家”就能安心,有了“家”就能脚踏实地的创业和服务,个人技术潜能得到了发挥。三是科技特派员创业需要项目和资金支持
科技特派员在创业行动中有了创业的场所和项目只是创业的开端,完成创业项目必须有项目资金及其他信贷资金做后盾。几年来我积极争取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自治区等各级科技部门的创业项目,同时也获得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辟的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基金贴息等金融服务,为我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四是利益共同体是创业行动的生命力
“双赢”是保证,科技特派员是农民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只有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会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是创业行动与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有机结合农业科技110服务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是科技工作的又一个创新,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牵头成立了宁夏农业科技110技术咨询及农资快速配送中心,为个人和其他科技特派员拓展创业渠道,初步形成“上下互动、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创业局面。
总之,经过几年的创业,我付出了艰辛,也得到了回报,取得了一定成绩,多次受到区、市、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与各级领导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创业是我的主业,为农民群众服务是我的根本宗旨。今后我决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创业道路上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