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4 19:3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一篇: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王思见 龙冬

先 刘家坤

贵州省松桃县农业局农技站 贵州

松桃 554100

摘要 介绍了松桃粮油产业的现状 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以期推动松桃粮油产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粮油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贵州松桃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2009 13-0369-0

2粮油产业化发展是关系到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松桃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和调结构促增收”的总体要求,抓住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契机,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狠抓粮油结构,优化布局,优化产业,优化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使松桃优质粮食和双低优质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粮油产业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1粮油产业的现状

1.1面积与产量

粮油产业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到2008年底粮食种植面积5.08万公顷总产量达到了26.23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3万公顷,总产11.08万吨,平均产量6.52 t/hm2;玉米播种面积7 880hm2,总产量4.63万吨,平均产量5.88t/hm2;甘薯播种面积1.17万公顷,总产量6.42万吨;鲜薯单产27.51t/hm2,马铃薯种植面积1.12万公顷,总产量4.05万吨;鲜薯单产18.16t/hm2,小麦种植面积1 866.67 hm2,总产量3 600t平均产量1.93t/hm2;豆类播种面积完成1 593.33 hm2,总产量为2 020t,平均产量1.27t/hm2;其他杂粮播种面积306.67hm2,产量为700t,平均产量2.28t/hm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1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到了1.764万吨,其中油菜种植面积1.08万公顷,总产量1.33万吨,平均产量1.24t/hm2;花生种植面积2 366.67hm2,总产量4 400t,平均产量1.87t/hm2。

1.2粮油结构特点

在粮食上以水稻玉米为主多种粮食作物共同发展,极具加工价值的大宗作物有高淀粉甘薯和脱毒马铃薯,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苦荞、燕麦、高粱、胡豆等小杂粮;油料作物上以油菜籽为主,花生为辅,还有价值较高的木本油茶正在开发利用;在结构上,粮油作物的种类多,用于解决温饱的作物面积大,用于加工增值的作物面积小,产生的农业比较效益不高。

1.3粮油结构调整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加大了优质粮油品种推广和无公害种植。2008年底已建成8 000hm2优质稻米基地,2 800hm2专用和特用型玉米基地,3 333.33hm2高淀粉专用红薯基地,8 000hm2优质油菜基地,2 000hm2优质珍珠型花生基地,同时对外来苦荞、燕麦、高粱、胡豆和木本油茶进行开发

1.4粮油加工企业兴起

开始呈现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名特优产品促动,国家项目推动的产加销及企业+基地+农户的粮油生产模式。

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新突破,全县已建成松江精制大米厂,大兴荣兴米厂,孟溪农产品批发市场,松江植物油厂,松桃食品加工厂,松桃酒厂,千吨酒厂,宇光薯类加工厂,甘龙玉米,粉丝厂等粮油加工企业,粮油企业的崛起,有效推进了粮油,产业蓬勃发展带动近20余万户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

2粮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市场开拓意识不够

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信息、手段落后,产品吞吐能力不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集约化、产品商品化、投放市场化极不适应,在农产品市场开拓上只注重开发本地和周边市场,忽略了对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的开发,缺乏把农民引进农产品大市场的魅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乏力。

2.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科技推广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业政务信息,农情调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仍表现出机构不畅、活力不足、部门封锁现象严重,发挥职能作用乏力,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此外,专业

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和专业大户发展不够快,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

2.3订单农业信誉度不高

现阶段由于部分农户和少数龙头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诚信履约意识,加之缺乏监督约束机制订单企业收购,订单产品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当订单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或加工产品难以销售时,企业方违约;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有的农户急功近利,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出现农户违约;在履约时企业或业主,往往称农产品质量达不到收购标准和要求,拒绝收购或压级压价收购,从而导致农民不满意订单农业,责怪政府组织不力,监管不力等,往往导致政府买单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哪一方违约,都能通过违约获得高于订单的利益而不会受到或很少受到经济上的惩罚。

2.4多渠道投入不足

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一方面县级财力紧张,投入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投入分散使用,打捆

使用较少,发挥效用较低,与此同时,金融上抵押担保贷款的条款过死,致使从事农业产业的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粮油产业化发展。2.5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滞后

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尚处在自发性的发展阶段,大多只是松散的联合体。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具体的政策引导,规范扶持资金少,服务和带动能力不强,很难带领农户闯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足。

影响了粮油产业化的长远发展

2.6职业农民培养不足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速,举家外出务工,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自己经商的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女劳动力平均年龄46岁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中最大年龄是70岁,最小年龄是12岁。目前农业劳动力是“三八九九六一”部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7农业灾害发生频繁抗灾救灾能力弱

农民靠天吃饭现象明显,农业生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灾害性天气表现得十分乏力,无所作为,农业生产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难以提高。

2.8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增大

基于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国家财政机制的变化,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成本加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差,有文化懂知识的乡村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均属无文化或文化基础差,且不懂技术的“九九三八六一”弱势群体。向这一群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难度非常大;二是没有推广试验经费,财政机制改革后,仅能保证农业推广战线的基本工资,没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试验示范经费,而且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通过试验示范成功是决不允许妄加推广应用的;三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深入农村、农民,农民商品意识依然较差,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市场信息等的关心运用程度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9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且存在任意浪费现象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速过猛,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产业化生产极为不利;二是农村耕地流失过快,基本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场镇建设,农民建房,园区建设,退耕还林等占用耕地现象普遍。

3粮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认真制订与落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地增加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投入,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认真抓好种植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重大病虫害防治综合直补等政策措施的执行与落实工作,要根据粮油加工企业的实际,继续抓好优质粮食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大力引进超级稻,饲用玉米、双低油菜等粮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选育出一批适合县域粮油发展的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并探索其高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综合配套技术,为今后粮油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3.2加强农业标准建设促进产业基地发展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进优势粮油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提高粮油产品质量和效益,对获得认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要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档案动态管理,健全监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粮油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粮油产业。

3.3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实现三赢目标

把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今后粮油产业发展的重点抓好抓实,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专家+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粮油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让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一技之长,进一步探索收购让利、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分配方式,以发挥各个环节的激励机制,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更多实惠、更多好处,确保粮油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推进粮油产业化发展。

3.4延长粮油产业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优势资源。对具有要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后劲强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做大企业,打造和培植有实力的粮油加工航母,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门类和档次的粮油加工群,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区域加工基地。农业循环经济是粮油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并延长粮油产业链、生态链,创新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种植收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5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提高产业服务水平

粮油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的理解。发展粮油产业项目既要考虑国家产业政策,也要充分考虑项目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粮油加工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同时要多方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投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情调度信息系统,主动地为粮油种植农民、粮油加工企业、粮油经营商做好服务,为各级党政机关宏观调控正确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要加强粮油产业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势态,科学指导粮油产业健康发展。

3.6强化领导服务意识确保粮油产业发展

各级党政机关要把粮油产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严格保护耕地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

粮油生产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要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突出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土地纠纷调解,加快土地经营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种植大户集中。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为建设现代文明的新农村服务。

第二篇:嵩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嵩县地处豫西深山区,全县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近60万人,是河南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中药材产业做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程来抓,全县中药材总面积已达20余万亩。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

嵩县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非常适宜中药材生产,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多达1310种,进入市场的有358种,其中嵩县柴胡以其质地纯正、药效良好而享誉中药界,素有“嵩胡”之称。2004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品种。目前全县已发展中药材种植20多万亩,种植农户达4万余户,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是组织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县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全县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管理平台已经建成。

二是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围绕山区资源优势,抓专业基地建设,按照“嵩南药用经济林,嵩北草本中药材”布局,目前我

县已发展中药材22.4万亩,其中山茱萸12.8万亩,主要分布在白河、车村、木植街等乡镇,其中白河镇6.4万亩,车村镇3.5万亩,木植街乡1.6万亩;连翘3.2万亩(人工栽植6500亩),主要以为主,分布闫庄、大坪、车村、大章等乡镇;皂刺1.7万亩,九店1万亩,其他乡镇都有种植,幼树较多;柴胡0.85万亩,以黄庄、德亭、纸房等乡镇为主,其它乡镇属零星种植;丹参0.5万亩,以黄庄、德亭、田湖等乡镇为主,仅黄庄乡就种植丹参0.3万亩,是全县种植丹参最多的乡镇;花椒0.9万亩,主要以九店、黄庄、闫庄、纸房等乡镇为主,仅九店乡就种植花椒442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7%;其它中药材2.9万亩,如白河镇的杜仲种植面积最大,达4850亩,车村镇的桔梗种植面积最大,有6100亩,何村乡的金银花种植面积最大,为2685亩;山楂种植面积2000亩,主要以闫庄、大坪、城关为主;野菊花面积为16500亩,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区;猪苓种植面积约1.3万亩,其中大章镇3500亩,德亭镇2000亩,黄庄乡1500亩,木植街乡1000亩,车村镇2000亩,白河镇3000亩。其它中药材多为零星种植。

3、龙头企业正在壮大。洛阳顺势药业为我县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创建于1969年,2003年完成异地技改扩建和GMP认证,公司总资产1.4亿元,现有员工32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8人。生产有片剂、丸剂、口服液等8大剂型92个品种,年消化地产中药材4000多吨。主导产品有柴胡口服液、活血通脉片、小儿智力糖浆、香砂养胃丸及绿色天然保健饮

品“茵陈汁”等,公司先后成为“河南省柴胡种植及制剂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

4、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建成车村、白河、木植街等5个中药材市场,影响和辐射到邻近县市和周边地区。投资100余万元,占地50亩的车村镇土特产品中药材专业市场已拥有药材行、山货行等购销大户46家,经纪人270余人,季节性收购1300多人,市场年交易量达2300多吨。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及44家药材经销商经销药材1万多吨,其中白河中药材交易市场山茱萸交易量600余吨,交易额1000多万元(每千克20元)。车村土特产品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交易量3800吨,交易额达4000多万元。全县药材销售收入1个多亿,种药农户年收入3500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8.3%。

5、营销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先后建立嵩县中药材种植协会、嵩县金桥中药材种植中心、饭坡乡伟达农业开发公司和饭坡乡金银花花公司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培训中药材经纪人400余名。

二、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缺乏政策扶持。一是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出台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受财力影响,标准低、要求高、难兑现;二是药材种植技术含量高,投入大,部分农民因种植和加工缺乏资金投入,贷款无路,使企业难以做大;三是保护力度不够。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药农也好,对野生药材的家种、驯养不够重视,部分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特别是珍稀濒危药材时,缺乏合理

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引导药农合理保护和积极开发。

(二)缺乏科技人才。目前全县16个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中药村产业开发归口农业局,医药、卫生等部门懂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为数不多,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真正种植技术人员仅在几家中药材企业中。而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粗放的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

(三)缺乏龙头组织。目前,嵩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只有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一家,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1、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协会运作滞后。中药材协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地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个人

承担的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由于缺乏龙头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第一,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引种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药材收购大多靠外地客商,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基地规模滞后。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且品种种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不利于客商收购,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盲目性较大,药农抗御风险能力弱。

(四)缺乏专业市场。我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尚不健全,专业的药材交易或批发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迫使药农千家万户找市场,盲目性大、风险大。由于缺市场,客商引不来、留不住,农民千家万户种药找不到市场,药卖不出去,且上当受骗,压级压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四、嵩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目前我县县委县政府已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但就目前总的情况来分析,政府仍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加大推进力度。对我县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辨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闻媒体、科普宣传部门要为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产业形象、产业内容的宣传和对农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3、优化政策,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财政、金融部门对企业和农户资金方面的扶持、服务要到位。制定完善中药材项目开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二)坚持科技领先,强力推进科技兴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领先的科技来武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领先工作中要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品种要先进,对落后品种要进行淘汰、改良,提纯复壮,以良种良苗保证高产高效。二是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立足加工企业的工艺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过程、生产环境、加工工艺等实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控,确保中药材产品达到绿色、环保标准。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要重在培育,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三)培育龙头组织,精心做大产业规模。

中药材种植要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分散种植的局面,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带动药材事业的发展。而培育龙头组织是壮大产业规模的有效手段。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育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兴办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营销实体,积极培植新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发展。

2、培育专业市场,建立以专业市场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的模式。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市场管理的有关规定,兴建专业药材市场,变松散型药材交易为常年性药材交易,利用专业市场,引导药材种植大户与药市营销大户结成对子,按照“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做到开发一处,链接一处,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益。

3、扶持种药大户,建立以大户带动生产基地的模式。种药大户是中药材种植的领头雁,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农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

(四)注重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嵩县药材资源丰富,按照项目兴农、加工富农、龙头带农的思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将产业化生产中药材纳入我县农业产业化进行综合性开发。2013、6、30

第三篇: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小明

近年来,佳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原因、特殊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缺乏能人带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有一定文化科技素养的农民和大多数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先进农业新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

二是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很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低,无法承接批量订单。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三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总数少,全县只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大多数企业远达不到省级扶持标准,无法享受省级扶持资金。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处于维利保本状态,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四是资金政策制约明显,产业启动速度缓慢。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100万元,农业扶持力度亟待加大。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没有真正掌握。农民了解的有些惠农政策、因达标的门槛过高、配套困难,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产业化生产。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间组织之间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引导与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对粮食、生猪、红枣等生产的各项惠农扶持政策。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发展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扶持力度。健全机制,分类考核,对农业乡镇重点实行农业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重奖。

二、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积极培育名牌产品。要加强农业投入的监管,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农业合作社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杜绝不合格农产品销售。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要重视农产品营销,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研究,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发展,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红枣、小杂粮、羊子、生猪等作为主导产业,制定规划,明确扶持措施,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模版)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 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问题 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情况。归结为一点,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而难于与市场对接的重要原因。

2.整体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仅有40%—50%,发达国家到90%。每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值,美国为3.72元,日本2.25元,我国仅为0.38元。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不及发达国家的50%,研发能力差,技术装备落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多数处于20世纪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5%。

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各地发展产业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有了一些先进典型和做法,但从全国来看,农户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少地方仍停留在买断关系上,生产、价格、质量、服务等变化直接影响着联结的紧密和双方行为。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人们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各地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总体效果不错。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给企业的退税、贷款以及促进发展的优惠措施在实施中打下了不少折扣,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层层传达领导讲话阶段,没有过硬的措施。

5.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如前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一些地方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进一些企业从事农业产业经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户耕地,除了支付租金外,跟农户无任何联系。只因为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当地政府就把他们当作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扶持,对增加农民收入无任何作用,浪费了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获利的是企业,失去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来意义,也引起农户的不满。中央也不允许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承包农户耕地。

6.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给农户打白条。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收购农户产品时,长时间不支付收购资金,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对地方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支持。

7.一些外来企业借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名,大搞“圈地运动”,大量套取国家资金。这些外来企业抓住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不但获取了项目资金,还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大量土地,建盖厂房,通过政府的支持,向银行贷款,使其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而企业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用于获利较高的产业,因为他们知道农业是弱势产业。最近报道的浙江嘉善托普神话圈地运动,套取资金事件给一些不加分析论证就急于上项目、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的地方政府,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些地方政府更喜欢跟外来企业合作,地方企业往往得不到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建议

1.农业产业化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农业不是基础。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加工和流通领域,原料仍然是农业,提供原料的劳动者仍然是农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仍然是基础。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系统中,需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用工业武装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十分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很低,为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之中,并由乡镇企业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和以工带农;另一方面则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立反哺农业的机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农业产业化成败的重要关键。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中,要同开发耕地以外的资源(包括山地、草原和水域)结合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把经济增长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政府的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60年代末,法国农民曾有一种普遍的感觉;“如果国家不支持我们,那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相比而言,中国农民的处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度过难关,可以说,在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宏观范围内,对农业采取更加广泛和有力保持和支持政策,这应当成为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基本理念。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各地应从本地主要的资源优势出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多支持本地农业企业发展,而不是一味支持外来企业。

3.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在给予支持的同时,必须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中,让农民得利。可以将国家资金转化为股份,让农民或村集体参与分红,实实在在给予农民支持,增加农民收入。

4.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中,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利益联结的方式、应当分享的利益,农户有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充分肯定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所做的贡献的同时,我们要深入实际,考察了解利益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坑农伤农的现象。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更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在产业化发展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志雄、毕美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9期,第10页。

[2]刘继红:《探索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5期,第20页。[3]孙金霞:《招商大跃进苦果谁来吞》,《半月谈》2004年第15期。

[4]李成贵:《农业结构调整应先调政策》,《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7期第11页。

作者简介

赵泽红,男,1970年4月12日出生,1995年8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工作于沾益县农业局,从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10年。通讯地址:云南省沾益县农业局。邮编:655331。联系电话:(0874)3164942。

下载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松桃粮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韶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韶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 韶关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均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等原因,存在生产化进程慢,大型龙头企......

    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08年5月3日至20日,**县畜牧兽......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装企业的网络营销背景及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服装消费的第一大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众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服装巨头......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发展情况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

    发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慧 文章来源:阜宁劳动保障局 点击数: 340 更新时间:2005-8-15 一个县城的文化、教育、科学、经济、环境、规模及人口素质都同大中城市无......

    浅谈铜鼓县交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铜鼓县交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铜鼓县交通局是负责全县公路和水路交通行业的县人民政府正科级行政单位,下辖铜鼓县公路运输管理所、铜鼓县路桥公司、铜鼓县搬运公司。......

    乡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宝塔区第四中学是全区基础教育主阵地,多年来为宝塔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