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08年5月3日至20日,**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全体畜牧技术推广员和防检人员对全县的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2家。这些企业分别以种畜禽生产、畜禽产品购销加工和饲料加工销售业等。带动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725户,其中养猪户2045户、养禽户680户,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湖北神地公司是我县的一家省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紧紧围绕“种鸡—孵化—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蛋品粗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延伸做文章,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蛋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农户建立核心联系户130户,紧密联系户260余户,松散联系户460户。2007年,该公司共孵化供应种苗250万羽,生产供应饲料1.25万吨,培训养殖户550户,清洗加工、销售“咯家果佳”、“神地”品牌鲜蛋5500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畜牧产业化的路子。
2,规模养殖蓬勃兴起。**县采取措施,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服务促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在市场有利和政策有力的双重作用下,全县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其中养猪小区11个,蛋鸡小区18个,养鸭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钱场镇建立了白马、舒岭、茶场等13个蛋鸡小区,现有养鸡专业户1073户,存笼蛋鸡448.4万只,日产鲜蛋202吨,年创产值3.9亿元。目前钱场镇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集群。
全县规模化养殖户总的特点是:分散养殖户出栏(笼)比重下降;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笼)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3901户。其中,生猪规模户1694户,出栏生猪42.81万头;肉牛养殖规模户93户,出栏614头;肉羊规模户93户,出栏肉羊10261只;肉禽规模户25户,出笼肉禽34.2万只;蛋禽规模户1996户,出笼781.64万只。从生猪养殖的结构上来看,出栏生猪50-99头的户848户,占规模户的50%,出栏生猪5.67万头,出栏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13.2%;出栏100-499头的规模户699户,占规模户的41.3%,出栏生猪12.53万,占出栏总量的29.2%;出栏500-10000头以上规模户147户数,占规模户的8.7%,出栏生猪24.61万头,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57.6%。从以上数据比较分析:规模养殖以生猪养殖量100头为分界线,50-99头的养猪户数占一半,出栏量只占一成三;以养殖量500头为分界线,养殖在50-499头之间户数占总数的91.3%,养了规模总量的42.4%的生猪;而养殖量达到500头以上规模户户数占总数的8.7%,出栏了57.6%的生猪。从蛋禽的规模养殖结构来看,存笼500-4999只规模户,户数1491户,占规模户的97.6%,出笼285.9万只,占出笼总数的37%;5000-50000只以上规模中,户数505户,出笼495.7万只,占63%。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情况说明了我县规模养殖中,养殖户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规模,规模养殖户中的大户出栏(笼)量占了半壁江山。预计规模养禽场全年可生产禽蛋12.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畜规模户出栏总量禽出栏(笼)数占总出栏数的比例已超过50.4%,规模养殖禽蛋产量占全县禽蛋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另外,2007年,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05栋,是全县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亮点。
3,中介组织已经起步。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 2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有11家生猪专业合作社、9个家禽专业合作社、6个家禽养殖协会和2个其它养殖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均已在民政和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和注册,建立了办公场地,完善了和规章制度,管理有序,运转正常。29个中介组织网络养殖户485户,带动农户3658户,发展生猪、家禽和蛋品运销大户24户,上年为全县运销生猪32万头、家禽85万只,禽蛋1.2万吨。
4,畜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07年,全县累计出栏生猪85.01万头,出笼家禽710万只,生产禽蛋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3.6%和30%;出栏肉牛1.39万头,出栏肉羊6.6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8%和1.4%。
其中,规模养殖占出栏总量的50%以上。2007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6.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0.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效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畜牧业贡献增加320元。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继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畜
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1,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畜牧产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有的人误把畜牧产业化当成“筐”,包罗万象,什么都往里面装,使发展畜牧产业化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业、养殖观念、方式和方法还是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和好的运营方式仍然运用的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少数散养户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意识。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全县的养殖户中大的规模户懂技术、善管理者居多,而散户中畜牧业劳动力老年化比例上升,文盲半文盲占20%,小学文化约占45%,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30%。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养殖者还缺乏认识和把握能力,对调整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缺乏参与意识。具体表现有三:
1、盲目性。不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按自身意愿从事养殖业。
2、盲从性。不少农户自主经营的能力差,养什么主要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养什么怎么养自己照搬。对经营活动陌生,没有市场经济意识。
3、现实性。多数农户在调整结构、推广畜牧新技术方面缺乏分析决策能力,必须亲眼看到别人养殖获得效益后才相信,致使产业化发展缓慢。
3,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家蛋品初加工企业,牛羊等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偏少,而且生产能力不足。加工企业仅限于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除神地公司蛋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户能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仍有发生,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5,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需要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畜禽所排泄的粪便较多,而且一部分是直接排到圈舍外面,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过高,养殖业主难以承受,大多数业主选择牺牲环境赚取利润,这种跟地方和环境保护者的冲突必然反过来影响畜牧产业化的进程。
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去年的猪肉市场**,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四性”,即:食品的安全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产品供给敏感性的特点。随着畜产品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三、思路与对策
(一)思路
畜牧产业化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它是畜牧市场化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包含畜牧生产中“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市场化。近年来,我县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创建全省畜牧大县的工作,积极引导畜牧业家庭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传统畜牧业走向市场,全县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工作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增加总量,确保安全,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生产方式上,坚持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省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坚持南北发展战略,以生猪、家禽生产为主体,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坚持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各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畜牧业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是在规划上要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把养殖区域划为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对适养区开展环境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这样既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充分发挥草食畜禽污染少的优势,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种养结合,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实现农牧双赢。在农业生产区和基地进行种植的同时配备适度规模的养殖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源,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农作物作为青绿饲料可以补充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县率先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防治分离,以检促防”的改革思路得到赞同,“以钱养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机制中“人”的问题。另外,优良小区优质畜舍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大力推广 “六统一分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使畜舍设计合理的养殖小区成为全县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彰显优质畜舍(如养猪150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3,要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县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重点扶持神地科贸、绿丹禽业、龙王畜牧、县人工授精中心站、弘源饲料等企业做大做强,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资金扶持、市场服务、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形成供种、饲料加工、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按照县委“项目至上,招商为先 ”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县种源、饲料、兽药生产和畜牧食品加工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要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
4,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实行规模化养殖的提档升级。在技术推广上,要加大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的力度,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抓好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地更新培训的方法,使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新技术落实到养殖实践之中,并迅速获得成效。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畜牧技术推广员的考核力度,考核既要细化到考核目标管理的各项指标,又要细化到考核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个人,细化到“推广员为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收益”这个点上。对个人素质较低的养殖户,推广员要结成帮扶对子,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在推广的目标上,要把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作为总体目标。我们在生产调查中发现规模化养殖有6大好处: 1,从投入成本上说,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低,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元左右。2,从安全卫生上看,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3,从产品质量上来说,推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4,从生产效率上讲,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5,从产业结构上说,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6,从抗风险能力上看,规模化养殖,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对产品进行及时地调配供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所以在现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促进提档升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传统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5,逐步推行畜禽期货,规避市场风险。近年来,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运用畜禽期货手段规避肉食品市场资源风险的建议。畜禽期货实行“先卖后养”,既能实现畜禽套期保值,又可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去年“猪价**”以来,一些养猪户和企业对生猪期货的期盼溢于言表,他们呼吁,国家应尽快推动生猪期货上市交易,给新农村增添致富的平台,稳定生猪市场,改变困扰政府多年的“农民养猪难”、“卖猪难”的尴尬问题。**县是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畜禽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畜禽期货进行试点,用金融的手段为农户和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保驾护航,规避市场风险。
6,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国家扶持政策来看,连续 5年出台的 1号文件都强调增加三农投入。特别是 2007年,国家出台了扶持生猪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县被纳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县,国家加大了对生猪大县的奖励补助。奖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养猪户的士气,业主纷纷加大了畜牧产业发展投入,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促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各级党政应进一步制订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以诱导各类业主主动从事畜牧产业化工作。如制定对从事畜牧产业化的单位、个人、经济组织,农民等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项目上支持等政策,为畜牧产业化提供各种服务,搞好交通、通讯、能源、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用政策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
总之,畜牧产业在我县已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只要全县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乘势而上,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这一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就一定能够扩大规模,形成气候,增大产值,彰显效益,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浅谈畜牧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畜牧养殖小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日益发展壮大,已成为畜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随着畜牧养殖小区的发展扩建,一些问题和不足逐渐显露出来。中国畜牧兽医网文章“浅谈畜牧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就规范养殖小区建设,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浅谈畜牧
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地把发展养殖小区建设纳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养殖小区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庭院养殖方式,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内部良性循环,较好的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但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畜牧养殖小区在建设和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区的发展,弱化了小区的示范带动效应。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小区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加以解决。
一、养殖小区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畜牧养殖小区的兴建,畜禽生产与粪便污染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任其发展将阻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各类化学药物、激素残留的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日益加重,影响了畜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和城乡人民的健康。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养殖场环保设施投放力度不够,饲养户对畜禽粪便随便堆放,致使污水乱流,污染了环境。
(二)小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养殖小区未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没有统一标准,选址随意,布局小、散、乱。场舍有的用砖垒,有的用土垒,其间距有大有小,朝向也不一致。这样的布局很难达到科学的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有些村为交通方便或搞“面子工程”,多建在距村庄较近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虽然具有离家较近、交通便利便于管理和守护方便等好处,但人员流动性大,外来车辆多,垃圾到处堆放,既无法为生产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条件,又给畜禽传染病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许多小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风,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于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配套服务落后,防疫制度不健全。虽然这几年畜牧小区建设速度很快,但取得较高效益的为数不多,究其主要原因是各种配套服务跟不上去。如品种改良问题,饲养场没有一个专职改良人员,往往是饲养户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从而导致生产杂交一代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现象。事实上,一个合格的畜牧养殖小区应具备专职改良员和(可兼职)防疫员,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实施严密的防疫制度,确保小区内生产顺利进行。
小区内防疫消毒没有制度化,畜舍内外环境没有进行定期消毒。各养殖户的免疫程序千差万别,有的养殖户以为免疫接种多多益善,本地没有的疫病也搞免疫注射。相反,有的饲养户图省事该防的病不防,还有的购买低价劣质疫苗或是采用不恰当方法接种,结果起不到防疫作用,甚至造成疫情扩散。
(四)小区组织管理不规范。一是无专人负责协调小区内公共基础设施问题,比如水、电、路三通问题;二是小区没有自己的统一组织(如协会、合作社等),引种、供料、防疫、销售互不联系,各讨方便,导致生产秩序混乱,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小区无章无制,形象欠佳。
(五)畜禽品种不统一,难以形成规模化。饲养单一品种的畜牧小区为数不多,而且多数小区饲养品种繁杂,饲养户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数量少销售难,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自然高不了。政府应该进行适当的干预,业务部门要加以引导,确保一个小区饲养一个品种,提高小区的专一化,只有这样,才便于管理。在形成一定数量后,就可进行规模生产,打造一个优质绿色畜产品基地,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畜牧养殖小区和谐化发展的措施
经过我们在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第一线的实践,深刻认识到解决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迫切性。本着农户易于接受、便于实际操作、经济可行的角度,结合当前畜牧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措施。
(一)探索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实现小区可持续发展。
养殖小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摆在畜牧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养殖小区时必须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们的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一是推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养殖小区废水排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一个理想标准,各养殖户将粪便运用生物发醇工艺,在粪便中拌入一定比例的菌种及草糖等辅助料,进行发醇腐熟后制成有机肥,改变粪便随意堆放,引起蚊蝇孳生,雨天污水横流的状况。二是将畜禽污染整治规定纳入总体规划。为确保养殖小区后续无污染,除按国家环保部门对规模养殖场的规定执行外,还应参照本地实际所制定的地方性补充规定,明确各养殖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大力推广科学的饲养方法,对违规者取消奖励政策或提出相应的处罚办法,促使养殖户规范行事,使管理者有法可循,杜绝个别养殖户不肯履行应承担义务和费用的现象发生。另外,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者特别是大型养殖场,限期整改,拒不改正的应严惩不贷。
(二)小区建设应科学规划,统一标准。
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的原则,乡(镇)及村在划拨土地时要相对集中,突出
规模效应。要请畜牧技术部门科学地设计建区方案,按不同畜种分建专业性小区,不能搞“混合”小区。要坚持“集中投建,同步运转”的原则。小区建设方面可以参照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筑布局。小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尽可能选择南向,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及其各生长阶段相适应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条件及科学的饲养工艺流程。户与户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在畜牧小区建筑设计时应大力推广单元式“全进全出”生产工艺。小区门口及每个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消毒池,有条件的要建沐浴和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排泄道要严格分开,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小区围墙外下风口处,并要能与雨水分开。
(三)抓法制,促规范,作好小区内防疫工作。
在抓好《动物防疫法》、《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提高群众法制观念的同时,狠抓小区内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起检疫隔离、疫苗注射、定期消毒、环境卫生、畜禽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小区要配备专职兽医技术人员和相应的兽医设备及消毒治疗药品,严格程序化免疫,兽医用药和疫苗统一供应和管理,禁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和添加剂,严格禁止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人员车辆进入小区内需严格消毒。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检出,做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上报兽医人员。
(四)探索养殖小区经营新模式。
建议按饲养规模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饲养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或者采用“公司十农户”经营模式,或者“龙头企业+畜牧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广大养殖户入住小区,扩大生产规模的信心,促进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发展。另外按照积极运作,稳妥推进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成立贩运户协会,盘活市场流通,拉动小区建设,促进产销良性循环。在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市场网络营销模式建设,增强小区影响,扩大对外联络,把小区生产融合到畜牧业经济大环境中,也可以在对外交流的同时,研究切实可行的小区发展长远及近期规划,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科学选择主推品种,大力推行配套技术
在养殖小区内主要推广市场占有率高、能被大多数群众认可和当地适宜饲养的品种,有条件的可组建该品种商品化配套自繁体系。小区内要在圈舍建设、品种改良、饲料饲养、防疫用药、环境保护、小区管理等环节全面推行“五统一”配套技术,即统一圈舍建设规范、统一品种制种模式、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提高标准化技术入户到位率,努力提高养殖小区建设水平。
总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对待当前畜牧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用顺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的方式去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改变农民甚至领导干部传统经营观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统一,从而达到建设养殖小区提升产业优势的目的。
第三篇: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小明
近年来,佳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原因、特殊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缺乏能人带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有一定文化科技素养的农民和大多数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先进农业新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
二是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很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低,无法承接批量订单。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三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总数少,全县只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大多数企业远达不到省级扶持标准,无法享受省级扶持资金。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处于维利保本状态,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四是资金政策制约明显,产业启动速度缓慢。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100万元,农业扶持力度亟待加大。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没有真正掌握。农民了解的有些惠农政策、因达标的门槛过高、配套困难,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产业化生产。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间组织之间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引导与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对粮食、生猪、红枣等生产的各项惠农扶持政策。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发展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扶持力度。健全机制,分类考核,对农业乡镇重点实行农业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重奖。
二、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积极培育名牌产品。要加强农业投入的监管,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农业合作社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杜绝不合格农产品销售。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要重视农产品营销,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研究,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发展,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红枣、小杂粮、羊子、生猪等作为主导产业,制定规划,明确扶持措施,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浅析重庆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格局有了指导性意义。本文主要从重庆规模化农业生产现状、自身元素及实践操作方面谈谈在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旨在对于规模化农业生产建设提出意见。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问题;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解决好“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在我国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进程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大农村、大农业国家,全国近60%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为主,以自足自给为主要。要转变现有农业存在的“小打小闹”、市场运作少的局面只能从实现现代规模化农业入手,借鉴西方国家的规模经营方式,才能彻底解决农业问题,但农业规模化的实现在重庆仍存在问题。
一、重庆农业规模化生产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重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脚步脚步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09年下半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3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榨菜、辣椒、生猪、柑橘为代表的产业链和国家知名产品品牌,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业产业化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
场开拓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表现明显。截止2008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237家,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带动农户293.8万,较2007年增加37%。同时金融行业对于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较大,仅2006年至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累计对农业产业化发放贷款41亿元,并且成功与10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业务关系。
二、重庆农业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地貌因素制约规模化发展
众所周知,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均海拔为400米。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形貌。同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以浅丘、山岭为主的地形风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业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实现普遍集约规模化;在部分地区,尽管存在着规模化农业生产,但相对规模也是分块经营而非成片经营,同时地形因素使得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在运输等成本上增加,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二)农民意识淡薄阻碍农业规模化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都保持着传统的耕种模式,小农意识普遍 存在。大部分农民认为只要自己的田地耕种好,每年耕地收入固定就算日子安稳度过,农民们对于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大面积农田
实现规模化农业持怀疑态度,只要表现为:一是自身不具有敢为人先实现规模化经营的超前意识,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农民自行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但有很少的农民能真正的将这样的前卫思想植入到自身生产中,不愿承担风险流转土地开办规模化农业项目;二是对于他人实行规模化农业的土地流转不支持,主要表现为对于转租、承包、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阻挠,对于农业规模生产不信任。据统计,2005年重庆市土地流转比例仅占所有更低总量的6.91%。
此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也制约了现代农工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不久,但农民对此认识不到位,仍习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因此造成了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小,制约着规模化农业的实现。
(三)政府引导不够减缓农业规模化脚步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小农意识的存在,就必然要求政府在对农业的生产上要起到一定的产业引导作用。目前,尽管政府倡导实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但在引导上仍存在着缺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高,即对于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效益等向农户推广普及不够;二是规模化产业项目引入的指导力度不够高,即在对农民实施产业化农业中缺少了政府对于产业项目引进及扶持办法及力度;三是对于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农业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欠缺,目前各地政府乐于搞城镇建设和开发,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措施缺少必要的重视。
(四)龙头企业作用发挥不明显
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农产品。而政府部门又缺少必要的服务和管理,致使一些本地企业到外地购买农产品或企业收购不到符合进口国家或地区标准要求的农产品。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减少了我市的农产品出口数量,造成我市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低价销售。
三、解决重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加大规模化生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规模化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规模化生产的有益之处,利用村村通
广播、网络平台、宣传标语等宣传媒介对农业规模化生产进行大力宣传;注重抓住典型,通过打造规模化生产的先进典型,宣传规模化生产成功实例,以引导典型在农民中广泛流传,以此提高农民规模化生产积极性。
(二)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扶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增加对农业规模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一要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培训制度,提高他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水
平,逐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根据企业需要,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三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鼓励超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推行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采取联合购销模式,通过购联网,把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到国内外。
(三)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注重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要先行一步,依托各村的特色产业或一村一品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达到所有产品一半以上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为其他村树立样板。二是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财力上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奶牛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
奶牛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选购奶牛只注重价格,而忽视其品种和生产性能。目前,由于奶牛价格较高,农户购买奶牛时,只看重奶牛的价格,而忽视其品种和生产性能,到一些牛场或牲畜交易市场挑选奶牛。这种奶牛一般生产性能较差,因而价格相对较低。养殖户不知这些奶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生产性能不适宜继续饲养,或者因某种疾病影响正常的生产性能而被出售。农户购买后后悔莫及,效益低下,或不产生效益。
二、圈舍设计不合理,重复建设、场地利用率不高。农村养殖奶牛一般因陋就简,牛舍通常是利用废弃的旧房舍,或搭建简易的牛棚,建设时随心所意,没有科学依据,没有请专业人员设计,因此,建造的牛舍很不合理,采光不好,通风不良,供水排水不便,牛舍结构简陋,食槽设计不合理,给饲养操作带来很多麻烦,运动场地与牛舍面积不成比例,造成很大的浪费或奶牛不能很好地运动,影响正常的生产。
三、日粮搭配不科学,粗、精饲料比例不合理。只有科学合理地搭配粗、精饲料,才能满足奶牛生长、怀孕和泌乳的营养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性能。但是,多数农户缺乏必要的奶牛营养需要的基础知识,错误地认为精饲料越多越好,结果导致奶牛发生代谢性营养疾病。
四、泌乳期营养过盛,干奶期营养缺乏。多数养殖户认为,奶牛在泌乳期为增加产奶量而加强奶牛的饲养,过分看重精料的增加,造成营养过盛;而干乳期不挤奶,对营养要求低而大幅减少精饲料用量,随意降低营养成分,结果导致奶牛营养失衡、代谢紊乱、体弱、产后出现瘫痪、胎衣不下、乳房炎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五、防检意识淡薄,缺乏“防重于治”的观念。奶牛健康与否,防检是关键。多数农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不注重防疫检疫,不注重环境卫生,不注重消毒,致使奶牛出现种种疾病。日常管理不是注重平时的防检工作,而是在奶牛发病后才急于求医问药,造成投入增加,产出降低。
六、繁殖上注重冻精的价格,不求精液的质量。农户在奶牛的繁殖配种过程中,只考虑冻精的价格,而忽视精子的品质,往往造成屡配不孕,或犊牛的成活率低,后代生产性能差,经济上得不偿失。
七、挤奶时间长,干奶期短。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奶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随意延长挤奶时间,有的挤到停奶为止。这样的生产管理往往造成奶牛体质下降,乳腺不能及时休整,影响下次的怀孕,从而影响后期的泌乳期。
八、奶牛淘汰不及时,养殖效益不高。近年来,因奶牛价位居高不下,多数农户对年龄大而受孕低、产奶少的奶牛不想及时淘汰,造成生产成本高,产奶量低,经济效益低下。凡此种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奶牛养殖的发展和效益,使他们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正确引导农村奶牛养殖户的健康发展,本人结合多年农村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择优选种。选好奶牛品种是农户养好奶牛的基础。养殖户在购买奶牛时,首先要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鉴定奶牛的纯度,不能贪图便宜,要从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选购。主要从以下方面挑选:年龄要年轻,膘情要适中,头面要清秀,肢蹄要良好,后躯要宽平,乳房要伸展,分布要均匀,具备上述特征的奶牛一般认为是生产性能较好的优良品种。同时,农户要到有种畜经营许可证、信誉高的奶牛场进行选购,选购时还要查阅奶牛的有关系谱档案、病历档案、防疫档案等相关资料,选购系谱清晰,性能优良,无病史,防疫良好的健康奶牛。
二、科学搭配饲粮,满足奶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奶牛的饲料大体可分为七大类: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1.青绿饲料。青绿饲料富含生物学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幼嫩多汁,适口性好,但能量相对较低,饲喂时必须配合其他能量饲料。
2.青贮饲料。青贮饲料是将新鲜的青饲料切碎装入青贮窑或塔内,隔绝空气,经微生物厌氧发酵,制成的一种具有酒曲香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饲料。这
种饲料保持了青绿饲料原有的一些营养成分外,还增加了一些有益生物菌株,进而提高饲料利用率。
3.粗饲料。粗饲料主要包括青干草、稿秕类饲料等。粗饲料在日粮中占很大比例,但由于粗饲料纤维粗硬,适口性差等原因,影响奶牛的采食量。因此在饲喂前,粗饲料要经适当加工调制后再饲喂。这样可以改变原来的饲料体积和理化性质,便于奶牛采食,提高适口性,减少饲料浪费,提高营养价值。
4.能量饲料。在奶牛饲养中,常用的能量饲料为谷物饲料、麸糠饲料。一般情况下,谷物要加工粉碎后进行饲喂,粗粉比细粉好,压扁最好。这样便于消化、吸收,提高利用率。
5.蛋白质饲料。蛋白质饲料包括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微生物蛋白质饲料和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蛋白质饲料要按其分类,结合各自的特性进行处理,按量饲喂。
6.矿物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对家畜的健康,正常的生长、繁殖、生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产奶牛来说,光靠天然饲料中所含有的矿物质是不够的,必须在日粮中补给。
7.其它饲料。其它饲料是指添加剂类饲料,主要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由此可见,每种饲料对奶牛都是非常重要的,奶牛在不同生产时期对饲粮的要求是不同的,农户在饲养奶牛时要根据奶牛个体情况分别对待,参照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标准,对日粮进行科学搭配,以满足奶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日粮的搭配,首先要满足奶牛对干草等粗饲料的需求,然后适当搭配精饲料,粗饲料占到日粮的75%左右,粗饲料要经过加工调制(青贮、氨化、微贮、发酵等)后饲喂。精饲料要根据产奶量的增加而增加,一般为4∶1,即产4斤奶加1斤精饲料,并要合理搭配添加剂饲料。同时,要结合当地现有的饲草资源,合理开发种植一些优质牧草饲料,以提高养殖效益。有条件的农户还可以吸收外国的一些养殖先进经验,尝试利用全价日粮饲喂技术。
三、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1.农户奶牛场的布局与建筑。农户养殖以10-20头的规模为宜,在奶牛场建场选址时,要遵循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远离交通要道、有充足水源、便于粪便处理等原则进行选址。建筑时,为节省开支,不搞重复建筑,要合理利用原有设施,一次成功。让奶牛在“干燥、干净、舒适”的环境条件下生产生活。因此,在牛舍设计上,从牛栏、牛槽、牛床、过道、饮水槽、运动场、挤奶台以及舍内通风等方面都要非常重视,力图减少奶牛对环境、气候的应激。同时,粪便处理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农户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牛场的粪便、污水要按照有关法规,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防止重复污染,以保证奶牛健康、高产和奶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定时喂养。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喂养条件有利于牛奶的分泌和排出,也便于奶牛的管理。为了保证奶牛的正常生理和营养需要,要做到定时饲喂、定时挤奶、定时运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
3.确保干乳时间,加强饲养管理。在奶牛饲养中,干乳期时间是否充足,饲养管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下一个泌乳期的生产性能。一般情况下,奶牛产奶到第10个月末,即进行干乳,要停止挤奶,保证干乳期在60天左右,让母牛休息,以利于奶牛产犊,再次泌乳。干乳期同样要重视奶牛的营养,以利于奶牛在下一次泌乳期内发挥更大的产奶性能。干乳方法有:逐渐干乳法、快速干乳法、药物注射干乳法等,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干乳期内仍然要使奶牛增加运动,刷拭牛体,防暑防寒。
4.强化奶牛保健,保证奶牛健康发展。奶牛体况健康与否,是关系牛奶产品质量和人类安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如牲畜口蹄疫、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农户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善待奶牛,搞好奶牛福利化饲养。在防检、饲料、环境、行为、卫生等方面,要强化奶牛福利与综合保健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牛病流行特点,实行定期检疫监测,程序免疫和定期保健驱虫。平时要做好圈舍、用具等的消毒工作,减少疾病的传播,为奶牛高产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
5.适时淘汰,及时补栏。一般来讲,奶牛的可利用年限大致为10年,超出 8年,奶牛的生产性能开始下降,不但表现在泌乳量上,而且表现在发情迟缓、受胎率下降、新生犊牛体格小等方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养殖效益会马上下降,甚至入不付出,在经济上很不合算。因此,农户要采取措施适时淘汰,减免不必要的资源和人员浪费。同时,为了保证养殖规模,要选购生产性能好的奶牛及时补栏,争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联合,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增强创市场的意识。
农户在长期的生产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各自为阵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农户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自我组织化程度,加强奶农联合。一要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采取大户带动、户户联动的办法,推动公司制农业的大发展,形成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二要积极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优势绿色农产品为基础,营销大户为主体,按照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闹市场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闯市场的现代农商。三要下气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采取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市场主导的办法,把广大农村中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畜产品的农民培养成经纪人。四要大力扶持养殖大户。采取政府贴息贷款、担保贷款、以奖代助等多种形式,把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的奶农培育成营销大户,成为带领奶民闯市场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