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时间:2019-05-14 23: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第一篇: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农业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农业科技问题解决的对策,提供给大家参考。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前,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

②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③是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2、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不论从制度的安排还是投入的方向以及开发活动的微观管理方面都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中国的实际。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中国农村实用技术供给的短缺局面已持续20余年,这一局面至今未有实质性的改善。政府从80年代已认识到了实用技术不足而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小农户型节水、节肥等农作技术一直未有所突破。第二,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突破未能有效地引发农业生产的变革,这是由于研发的科技目标与用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相背离所致。第三,非正式(不是由国家支持的,或不是由大学、研究所所执行)研发活动开始不断涌现。这应该是对主流研究与开发效益低下的一种不满。

农业研究主要在横向两个系统和纵向二个层次来进行。大学研究机构贯穿于从中央到地方两个层次。虽然对这一系统的评价应遵循系统,科学的评估,但至少可以说这一系统的效率是值得讨论的。在我国广泛运用的杂交水稻、掖单系列的玉米均不是来自于这一系统的研发,而且在初始还受到这一系统的抵制。对研究系统低效益问题的注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主要的问题是决策的政治需要与追求经济理性之间的冲突。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的非机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学科向应用领域的接近,并进而排斥综合性、运用性的研究与开发。首先,近年来农业科研中高技术化倾向十分严重,激励导向几乎完全趋同于“高、精、尖”,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优先获得大量的资金及荣誉,从而极大地伤害了从事应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这就便得在许多国家级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研究农民所需要的技术。其次,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及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指标,从而严重影响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人员的个人发展。可以说,大学的研究机构这种非用户、非市场型的制度配置是造成农业应用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在科技奖励方面的改革正朝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袁隆平先生获奖一事将会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调整研究方向,转向研究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应用性研究。

民间技术开发与推广的崛起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这对农村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估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都主要来源于这种民间性的开发与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在省际 间、县、乡间的迅速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适应与改良显示了我国民间科技力量的巨大潜力。同时大批科技人员通过受聘于民间从而引发了人才的良性流动。在许多地区技术人员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几倍。

3、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对策

逐步建立以诱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技术政策体系,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能够获得良好发育的环境。意味着农业技术政策将更趋向于制度化政策激励而非物质化的项目激励。农业研发项目的制定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节约。农业技术变革的方向将遵循劳动力价格,土地的价格与资本价格之间的有机互动。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对土地及资本的替代型技术将会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的技术选择方案。消除岐视性政策激励,对涉及国家未来发展实力的研发活动的重视,如生物工程等不应成为“高水平研究”的标志。研发活动的阶层化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引发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且诱发了研发活动在微观水平上的配置失衡。

发育并建立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农业研究优先序列选择的体系。彻底打破由专家垄断农业研究规划的局面。农业研究的规划,大中型研究项目的执行要实行公开招标的公司监督管理制,将项目的制定、执行、监测评估的利益主体分离,逐步建立以效率、效益为主要指标的农业研究管理体系。

鼓励发育基层性的研究与开发机制,包括建立地区性的,由中央、省与县共同投资的县级研究基金以及地方性的开发型与运用型的研究机构,从而适应农业地域性强的特点。同时应将地方性的研究视同于任何一项国家级的研究计划,从而使过剩的农业研究力量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上集中。这就如同把工业性的研究机构挂靠企业一样,可以促进农业研究机构的改革。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第三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过调查研究,本文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进行了共性问题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规划;科技示范园区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个地区都在规划所在区域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产业基础,开发优势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在规划和发展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建造形式

在产业结构上,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遍及缺少有特征、有竞赛实力的产品。大多数园区所展现的项目及种类类似、缺少特征,存在产业相同的倾向。在已建成的园区中,一有些的建造项目重复表象也比较严重,如大多园区都建有大面积各类标准大棚和喷滴灌设备。因为园区建造时间不长,自我堆集、自我开展的才能弱,因此园区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遍及和信息传达等方面表现的效果有限。

二、运营办理机制与商场不相符

一是示范园区是由政府一手包办建立起来,商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

二是园区用行政手法进行办理,尽管设立了有限责任公司,但政府对园区的干涉较多,园区的领导及有关人员是由政府或农业部门委派,办理人员的收入与其地点园区的运营情况没有关系。

三、扶持方针不完善

农业示范园区建造缺少一致的宏观指导,扶持方针和配套办法不完善,影响了园区的快速开展。在园区开发方面,多数农业园区尽管制订了一些鼓舞和扶持办法,但扶持力度不大,难以表现鼓励效果,或许难以遵循下去。在科技立异方面,亟需出台一些扶持优惠方针,对新技术、新种类引入,风险性科技立异项目给予必定的资金扶持。在土地流通方面,因为有些农人对土地流通方针不理解,对租借土地等还有思想顾虑,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的作业不到位,土地流通目前还有很大的艰难,给园区的集约化运营、基地化出产、园区的建造带来必定程度的影响。

四、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一是人才缺少疑问较突出。因为人们的工作观念的影响,园区农业科技力量需充沛加强。二是农业科研院校正园区开展的推进效果没有充沛表现出来。农业示范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效果转化上,还没有构成有用的机制,缺少有力的办法,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持效果没有得到很好地表现。

针对以上的问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发展可有以下主要对策:

(一)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结合当前很多农业旅游刚起步,大部分园区农业旅游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为使规划区农业旅游顺利健康发展,建议:

1、农业旅游要和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

规划区内靠农业单一的种类展开农业旅行是适当艰难的。要在农业旅行全部项目中,联系新农村建造的各种元素,来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

2、农业旅游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目前农业旅游处于初级阶段,要整合旅游资源,借鉴联合旅游的方式,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旅游档次,扩大旅游规模。

3、农业旅游要与传统的景点旅游结合起来

将规划区各类传统旅游的因素巧妙地与农业旅游结合在一起,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发展旅游农业衍生产品,不失为发展旅游的一条途径

规划区各农业旅游单位要联合研发旅游衍生品。例如:即摘即食的无公害瓜果、富有特色的农村土特产和水产品。还可以生产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工艺品。

(二)规划区管理组织机制

规划区产业发展能够选用多种形式,如市场导向,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基地+农户;农工商联合经营等。能够选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最佳。活跃搞好招商,培养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示范园区出资树立优异农产品生产基地。

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业主或公司来具体操作与施行。政府则给予方针上、资金上的支撑,首要体现在推进基础设施建造方面。政府投入建基础设施,企业融资运作运营。

(三)农业产业应体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改变生产方式,大力开展低碳生态高效农业。针对以往高投入、高耗费开展形式,改变增长方式,以开展绿色(低碳)食物产业基地建造为主战略,应在规划区内建立了绿色生产基地、开发绿色产品。

(四)树立相关方针支持系统

1、财务、税收与金融扶持方针。主张示范园区财务建立农业园区开展专项基金、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基金等。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园区内科技和加工型公司的借款扶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应把现代农业园区建造作为信贷支农要点,恰当放宽担保典当条件,简化批阅手续,并给予恰当借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

2、鼓舞科技人员进入园区创业方针。答应科技人员通过承揽和入股的方法参与园区建造与办理,政府应每年拿出必定的奖励资金对技术成果研讨、推广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公司家给予重奖,鼓舞科技人员、办理人员到现代农业园区建功立业。

3、园区建造用地与土地流通方针。在方针答应范围内,对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农业园区项目,鼓舞农民以土地入股、出租等方式,以及政府必要的区划调整等方法,会集土地,成片开发。

4、建立强有利的高校科研产学合作机制

一方面,为了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应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构成的一个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以加强规划区内的产学研紧密协作,通过技术改进、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不断提高规划区内农业园的农业生产与研发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专家学者,到当地低碳农业经济示范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为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充实了的科研、培训、产业孵化等良性循环的园区职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通河县支行课题组,刘伟.金融支持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以通河县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5(06).其实,一个国家想要掌握芯片这项高科技技术,也不是不可能的。像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都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开展技术项目研究,从而获取高水平产品。而且先进的技术也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所以,针对我国芯片现状,想要快速发展,打破垄断,也是有迹可循的。

(1)我国芯片产业革命先锋

我国台湾芯片产业技术发展飞速,短短几十年,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探路者”,发展成为位居世界前四位的先锋者,台积电、联华电子的技术实力和利润还行业内都名列前茅。其中,华为还成功涉入汽车电子领域――为德国某整车厂供应芯片模块等相关产品。而这项成就与华为对其技术开发所投入不菲的资金有关。华为在其芯片产业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欧盟公布的2014年各行业研发资金五十强榜单显示,中国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以接近35亿欧元的研发支出位列第三十一位,甚至超过了电子巨头高通。”[4]

(2)芯片产业突破垄断对策

1、高端技术人才缺失是目前芯片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专业技术。拥有人才就等于拥有技术,只有通过聚集专业型芯片技术人才,我国国内芯片产业技术才能得到提升,进而在业内赢得稳固地位。另外,好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保持芯片产业活力的血液,我国应该积极培育相管管理者,促进产业发展。

2、政府政策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针对芯片产业制订了相应的税收政策,通过减少税收,刺激芯片产业发展。同时,各个国家用于芯片技术开发的资金,也都逐年递增,从而推动芯片产业发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基金的投入,都会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短期生存的风险,给芯片企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因此我国应该重视起来,积极成立相关部门,借鉴国际经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不光是从税收方面制定政策,更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为民间投资者提供保障,对投资方向抱有信心,加大对芯片产业开发的融资力度,以实现对芯片技术的资金支持。

3、而对于芯片产业,政府应该认清并不是只有芯片技术这一项产业,而是由各类产业串起的一条产业链,如封装、产业应用、测试等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在这些行业中,不乏领头的佼佼者,而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纹丝合缝的产业链,是我国政府首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总结基金运营的经验,将其糅合到一起,共同发展芯片产业领域,提高创收,并为其它领域的突破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孙永杰.4G时代:中国“芯”春天真的到来了吗?[J].通信世界,2014(7):5.[2]本刊综合.中国芯片产业崛起[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5(2):5.[3]牛禄青.寻找中国强“芯”剂[J].新经济导刊,2015(7):1.[4]高振华.芯片之殇[J].汽车观察,2015(1):15.

第四篇:边疆县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边疆县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是解决农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边疆地区农业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普遍滞后,本文通过对文山州富宁县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4)04-0044-01

一、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离岗严重,非专业人员涌入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由于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晋升空间小,部分农技干部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农弃农人员增多,而同时非专业人员不断调入。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底,全县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有21人,离开队伍有37人。另外大量农技人员被抽调到非农岗位,从事行政事务,离岗、“占编不在岗”现象普通存在。特别是年轻干部,大部分都被乡镇政府或县级部门抽调,仅乡镇农技站技术员长期被抽到非农部门上班的就有40人,占在职人员的28.2%。同时,农技岗位很难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不断有如“教师”、退伍军人、部队家属等非专业人员涌入,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特别“人权、物权、财权”归乡镇管理后,此现象更为严重。目前,全县农业系统有专技人员159人,占在职人员的67.4%;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77人,占在职人员的32.6%。

2.队伍“断层”情况日益严重,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不断弱化

一是“知识断层”。由于科技人员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农技员极少参加县级以上业务培训,县级大部分农技人员也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和正规的培训,知识储备、更新远远跟不上发展需求。

二是“技能断层”。年轻农技人员有较新的农业理论知识,但安排到乡镇农技部门就业后,长期被抽调从事非农业工作,脱离农业实践,脱离推广队伍。随着老一代技术员退休,新老接力将中断。

三是“服务断层”。表现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目前,实施高端技术研究的都是大学科研院校,其与基层推广、与农户相脱节,很好的研究成果因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断层”,在“最后一公里”断了线。

3.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被“弱化”,逐步“边缘化”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大部份是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扶持上,对农技队伍建设的投入却很少。农技人员工资收入长期增幅小,办公条件差,大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交通工具为个人购买的摩托车。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无资金,责任大,权利小,工作被动,缺少办法,难以取得显著成果,领导逐步忽视,农业逐步变成“弱势”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变成弱势群体,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边缘化”。

二、成因分析

1.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1.1长期忽视农业。对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十分清楚。但在市场产品供应短期内相对充裕的今天,政府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大型项目建设上,放在抓财政收入上,放在容易出政绩的工作上。有的领导从内心里就认为,农业生产是其它地方的事情,本地只要埋头发展经济就行,重视农业也仅成口头重视、会议重视。

1.2认为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农技推广行业的特殊性,农业技术与其它行业技术相比,在普及对象与传播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首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因此推广农业技术必须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尽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听得懂、做得到;其次,农业生产最终效益高低,不单取决于技术,还要受当年年景(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农户自身栽培水平、市场价格等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这就使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搞农业“普通农民都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进而认为农业有没有技术人员指导并不重要。

2.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

富宁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很难安排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谈不上安排专项资金考虑农技队伍建设。现行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经费从项目中来,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尽管农业部门也争取了不少项目,但项目资金大头都是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企业发展上,真正投入到“种养殖业”上的数量十分有限,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项目资金农业部门无支配权、无监管权,也就没有“话语权”,资金使用处处受制于人,有时甚至强制受制,致使农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手段”。这是导致“农业弱”、“农业部门弱”、“基层农业部门更弱”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农业部门自身建设严重滞后

3.1推广体系尚未健全。我县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但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与农产品供应状况的逐步好转,在后来的基层改革中,农技推广人员逐渐被视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乡镇农技中心管理主体随意变更、管理权时收时放,推广经费一再削减,工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村级机构被撤销,原有的推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虽经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村级机构恢复,乡镇农技站元气大伤,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保障不力、基层队伍不稳等问题依然根本性转变。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而给正常的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3.2基层农技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技能弱化、整体素质下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与农民群众新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非常突出。其主要原因与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难有关,同时也与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激励、成长机制,缺乏编制、经费、安全保障、人员难以流动更新、技术推广后继无人等因素有关。

3.3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县13个乡镇农技站,除了剥隘、者桑抓住移民搬迁工程新建外,其他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目前已是严重危旧房,部分推广站至今没有办公用房。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更没有公用交通工具,进村入户服务全靠个人购置摩托或步行,办公条件差,效率低。

3.4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动力不足

一是缺乏成长激励机制。过去,乡镇农技人员属“农技干部”,有“身份”,有机构与编制,在编在岗,可以交流、提拔、任用。但现在乡镇农技人员人定在乡镇,进城必考,交流、提拔、任用路子基本被堵死,致使很多乡镇农技站,无论是普通技术人员还是负责人,都觉得心里不“踏实”,感到做事再多,在社会上仍然低人一等、前途无望,因此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在自身建设、公益推广上,都很难有长远的规划与打算。二是县级单位编制限制过死,使用不灵活,长期空编。全县核定编制252人,其中县级100人,乡级152人,现实有人数236人,其中:县级站106人,超编6人;乡级站130人,空编22人。三是中高级职称岗位应用不活,高评低聘普遍。乡镇年龄结构较小,中高职称人员少,中高级岗位闲置造成浪费。县级人员年龄偏大,评得中高级职称人员多,但岗位紧缺,高评低聘,全县高级职称岗位聘用率67%、中级职称岗位聘用率42.5%,岗位闲置浪费严重。而评而聘不上又严重打击工作积极性。

四、建议

1.切实提高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稳天下平,农业是一项基础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缺乏并非

一、两年形成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通过3至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各级政府要确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予重视和支持,切实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2.切实提高对农业科技工作经费的投入

借国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契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新建、改建农技站,完善设施。目前,富宁县农业部门没有试验示范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的多个环节,都需要政府工作经费的支持。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从想干到有条件干和要干好。要重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立项、评审和评奖,提高农业科技奖项的比例,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农技中的才能作用。

3.完善县乡专业技术评聘制度

应结合实际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最大限度通过职称评聘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和推广体系的建设

农业生产在加快发展,农民的需求也日趋提高,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以前学的都是大宗粮油作物的知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是农业科技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此,应加强对科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提高科技人员适应新形势下工作技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连文.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农技推广,2014(4):11-12.[2]黄仁跃,晏丕振.对云南革命老区县(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及建议.农业教育研究,2010(3):1-4.[3]徐海滨,林淑红.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思考.基层农技推广,2014(2):6-7.

第五篇: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9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以威宁县为例 主考院校:武汉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李和中 考生姓名:陆智海 准考证号:

2014

年 月 24 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我国中小城镇概述 2

(一)中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2

(二)小城镇的概念 2

(三)小城镇发展的战略作用 4 二

三、基于威宁县来看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威宁县为例 5

(一)威宁县发展的现状 5

(二)威宁县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制约威宁县发展的原因分析 10 三四.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11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11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2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13

(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6 修改建议: 修改抄袭部分

2、按学校要求修改论文格式内容摘要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小城镇的合理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建设、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及对小城镇的概念作了界定;第二部分一威宁县为例论述了其现状、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威宁县城镇化困境与出路 一.我国中小城镇概述

(一)中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我国小城镇的历史渊源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有了萌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小城镇开始确立和兴起。从16世纪中叶起,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小城镇和大中城市进入兴盛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银行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形成了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武汉三镇等一批中外闻名的城镇。据统计,清末全国已有两千多个县级小城镇。但由于1840年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的侵入,小城镇尤其是城市经济处于半殖民地化的状况,因而转入衰败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小城镇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生产力的解放,一度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不少的小城镇由衰落转向兴盛繁荣。但由于受一些因素和制度的影响,小城镇出现了失去活力的状况,尤其是60年代后期。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小城镇被当做资本主义活动猖獗的地方而受到打击,小城镇经济因此失去活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时期小城镇在我国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甚至沿海地带还出现了小城镇发展综合实力超过西部地区县和市的情况。

(二)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名词,但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运用很不规范,因而在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覆盖范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方,往往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小城镇相当于小城市和建制镇及集镇。显然,这一小城镇概念分属城与乡两个范畴,从发展的观点看,集镇只宜称为“未建制镇”。

(2)小城镇相当于小城市加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指城镇范畴中规模较小、人口少于20万的小城市(县级市)和建制镇。

(3)小城镇等于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于城镇范畴,是建制镇(包括县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

(4)小城镇相当于建制镇和集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城与乡两个范畴,包括小于城市,从属于县的县城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但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以上四个概述中包含这几个个核心要素:小城镇包括小城市(20万)建制镇和集镇;小城镇包括小城市和建制镇;小城镇只包括建制镇;小城镇包括县城、县城外建制镇和集镇。上述观点的分歧点主要有:一是是否包括小城市;二是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综合看,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和政策角度,小城镇概念以不包括小城市为妥;建制镇和集镇之间在规模、辐射和吸引范围、发育水平方面会有一些不同,但并无本质差别。

(三)小城镇发展的战略作用

1.小城镇发展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城镇化的发展形势,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可见,城镇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的发展又是重点。因此,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有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2.城镇发展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城市化进程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处于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中央要求要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并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其实这也是城市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镇化,关键在协调联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必须做到同步演进,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结构上三大产业融合。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完善与建设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推进城镇化、实现现代化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就业,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可以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积极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后,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作了研究后指出,“一个城市在其规模达到30万人以后,就会失去其规模经济效益。相当经济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大批的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些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因此,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压力,促进就业,也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就和思想观念和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三、基于威宁县来看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威宁县发展的现状

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贵州省直管县试点。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约140.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3.1%。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根据对小城镇定义的界定,威宁县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城镇。其现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反映。1.经济方面

威宁县在经济上发展对比西部其他一些地区是发展是很好的,处于突显的位置,但总体来说,还是落后的,正处于开发崛起阶段。威宁县的经济发展总收入主要是依靠小城镇来发展,工业布局和产业特色都在小城镇上。因此,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靠小城镇组成的县和靠小城镇支撑发展的县。以2013年威宁县经济收入为例来看其经济状况,威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9.05亿元,增长16.7%,;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6.22亿元,增长34%;全部工业增加值26.87亿元,增长19.7%;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增长25.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6亿元,增长12.2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8.88亿元,增长14.1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82亿元,增长31.6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33.3%;农民人均纯收入5635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9元,增长10.07%。增比进位综合测评预排全省24位。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威宁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工业、金融增速很明显,但经济总量还是很弱的。

2.基础设施方面 在基础设施方面,威宁县县政府把交通、水利、电力三大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使基础设施逐步得到了完善和提高。譬如,威宁县之前没有高速,只有铁路和326国道及省道经过,但到目前建设了毕节到威宁,威宁到六盘水、昭通的高速,和周围的城市实现了高速路的联通,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零”的突破。再如,县域内国省道全面改造升级,新建通村油路228.4公里,通村油路率达66.5%;对草海火车站进行重建,民用机场选址报告已获国家民航局批复;完成新增“村村通”1.4万户和“户户通”9.3万户卫星直播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威宁县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基层设施总体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提高。科教文卫方面

在科教文卫方面,威宁县投入力度是很大,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政策。譬如,在教育方面,以威宁县2013年政府工作总结为例。2013年威宁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压缩8%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教育工程项目332个,建设公办幼儿园32所,新增学校建筑面积40.9万平方米,加大对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和重点集镇教师公租房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2486万元,共实施项目校数120个3000套,总面积105000平方米;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招聘高中教师326名,特岗教师1200名;九中、职院全面招生,六中、七中、八中启动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0.12%,比去年提高14.15个百分点;2013年高考综合升学率达99.28%,高考质量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

(二)威宁县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产业动力不足,多元发展的动力格局尚未建立

城镇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经济发展、产业支持,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为小城镇建设积累资金、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集聚人口和产业等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体现下几个方面(1)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使小城镇拥有了独立的产业基础;(2)促进了社会结构的 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3)促进了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4)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在缩小、发展机制的优势在减弱,发展的竞争力在下降。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疑问是:在失去 乡镇企业发展动力之后的小城镇该如何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从威宁县发展的现状中,可以了解到,其经济主要是靠工业和农业,第三产业明显不强,严重滞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显著不协调。从而使发展失去动力,没有形成多元发展的动力格局。虽然威宁县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连接周围城市高级公路,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展后劲,但这些高速公路开通,如果本地区没有重要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作为支撑,开通后的利用效率就不高,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人才、资金来发展本地区。

2.发展战略滞后,空间布局不科学 由于空间区位的差异和资源差异,威宁县发展战略在产业空间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分散与集中的两级分化,如县城工业开发区已经由无序分散状态转向有序集中状态,走向了城市化的工业产业园区空间开发模式;政府没有规划的县城边缘地带仍然处于无序分散布局状态,没有出现现代化的空间景观地域,仍然是农村空间景观地域。面对小城镇巨大的空间发展差异,威宁县虽对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和路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模式。但如何从整体规划角度,制定因地制宜的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方案,仍然是摆在威宁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3.社会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 威宁县社会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1)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狭窄,镇貌依旧。虽然威宁县政府加大了多基层设施的投入力度,修通了高速路,对区域内的道路进行了扩建和升级,但只要对比就会发现其基础设施显然薄弱,如,威宁县到目前为止通村油路率达66.5%,但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早在2005年就完成县际及通乡公路3971公里、通村公路8615公里,全省乡镇油路通达率达到91.7%,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6.1%,让78个乡镇4229个行政村走上了油路水泥路。(2)缺少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县,是自然发展而成的县,因此,到目前为止,城区依然杂乱无章,没有体现出一个民族县的特色。(3)教育发展落后,威宁县到目前为止,有高中办学条件的只有7所,1个职院。一个140万人口的大县,只有7所具有高中办学条件的中学显然是落后的。

(三)制约威宁县发展的原因分析

1.资金约束

威宁县主要收入和投入都是来源于本县域内,也就是靠该县的人民增加收入,外来企业、资金很少,加上政府投入不多,主要靠薄弱的财政支出,这样就会导致真正能用于搞建设的资金太少,同时加上金融支持有限,政府基本上靠一种非规范的办法集资投入。而城镇的发展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但融资体制又不健全,从而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因此,如果该县建设融资一味靠集资摊派,不通过金融办法予以解决,或者融资投入后不讲回报,不建立起投入回报机制,就没有稳定的投入来源,进而阻碍该县的健康发展。

2.配套制度缺失

威宁配套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1)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一方面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协调解决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如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3)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农民离开社区不再享有集体经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各种权益,由于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此外,财政体制不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都影响了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四.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要把小城镇的建设纳入大中城市的发展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建设要突出规划的地方特色,依托大中城市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和品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风格。要加强小城镇发展科学规划工作的基础研究,改革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以城镇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技术约束,编制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充分考虑扩展城镇发展空间,适应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张,增加城镇的辐射能力和吸纳能力,更要充分考虑城镇人口规模扩张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小城镇发展战略上要坚持重点战略,区位战略和特色战略,优先发展一批重点镇,使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一批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独具特色的专业镇。小城镇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控制规模,提升水平。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单

一、吸引力不强的现状,就需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立足当地资源,挖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依据区域优势和基础条件,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选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这样既可以避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单调、吸引力不强现象,有可以避免同类化竞争,充分发挥各地特长,提高城镇间的协作和经济效益,使小城镇逐步发展,经济日益繁荣。

城镇发展要立足于小城镇功能的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要根据小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扬长避短,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特色农业,本着先易后难,重点推进,由点到面,逐步实施的原则,以现有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搞好农牧业产品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增殖,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乡镇企业布局适度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发展。在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的同时,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解决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建设方面所采取的市场化、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打破固有的依靠政府的单一投资,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经济能人和资金大户投资办厂,经商置业,多渠道广聚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开发小城镇建设,从而形成“投资一收益一再投资一再受益”的良性循环。通过土地批租,有偿出让等途径扩大筹资渠道,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市场化运作,确保各项建设如期进行;不断加强能源、供水、排水、通讯、交通及环卫设施建设,满足城镇人口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同时,还可以鼓励个人、集体和外商参与到水电通讯、医院学校等项目建设中来,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

(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

深化体制改革。其一,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工、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健全和完善与小城镇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市县域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按照分税制原则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其二,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改造,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探索以社区股份合作制形式改造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组织,实现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工权分离大终改变外出人口对社区的人身依附关系。完善相关制度。其一,完善就业制度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并且以此促进城镇各种就业机会的充分利用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劳动者收入的增长,进而增强劳动者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素质的积极性。其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立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办法。对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农民应退出原有承包地和自留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排转包,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异地新建村民住宅或已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应退出原宅基地,由镇、村统一规划使用。其三,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放开中小城市户籍落户限制的政策。

参考文献

曹磊: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2013 高菁:小城镇产业优化路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3 郭灵.小城镇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潘文明.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翠翠.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许经勇.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马丽:中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机.2013(15)许刚;陈丹丹: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究[J].山西建筑.2013(10)

下载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沈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沈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近年来,沈阳市的服务业占地区经济发展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了沈阳市服务业的......

    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推荐)

    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摘要】旅游信息化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参考其他文献来从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出发,浅析目前旅游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解......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装企业的网络营销背景及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服装消费的第一大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众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服装巨头......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发展情况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

    发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慧 文章来源:阜宁劳动保障局 点击数: 340 更新时间:2005-8-15 一个县城的文化、教育、科学、经济、环境、规模及人口素质都同大中城市无......

    浅谈铜鼓县交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铜鼓县交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铜鼓县交通局是负责全县公路和水路交通行业的县人民政府正科级行政单位,下辖铜鼓县公路运输管理所、铜鼓县路桥公司、铜鼓县搬运公司。......

    乡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宝塔区第四中学是全区基础教育主阵地,多年来为宝塔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