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民营润滑油企业发展道路
[摘要] 众多的民营润滑油企业与中国石油这样的大型石油企业之间,虽然有一定的竞争,但合作的机遇更多。用户对润滑油种类的需求在不断增多,现有的常规润滑油种类已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大型国有润滑油生产企业拥有研发中心,能够不断地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新产品,但所拥有的润滑油生产装置规模大,以生产大批量常规润滑油为主。而新型润滑油产品由于量少、生产条件特殊,难以像常规润滑油那样批量生产。但大型国有润滑油生产企业完全可以以技术转让方式让民营润滑油企业成为自己的新产品生产基地,顺利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互利。
[关键词] 润滑油公司 国有 民营 合作方法
当前国内拥有众多的润滑油生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5000家之多,而其他国家全部加起来还不足100家。众多的生产企业导致了品牌众多,盲目竞争,资源浪费,市场混乱,利润偏低。虽然企业众多,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国内两大润滑油巨头,生产了90%以上的基础油原料和70%以上的成品润滑油。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自身不能生产基础油原料和润滑油添加剂,原料完全依靠外购,也主要从这两大企业采购。对于大型国有润滑油企业来讲,民营润滑油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散油用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为了控制市场,两大企业采用了控制基础油资源的办法来遏制不断涌现的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但收效不大,因这两大企业,特别是中国石油,基础油资源相对过剩,不能全部转化为成品润滑油。另外,虽然这两大国有企业产量很大,但所生产的润滑油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而很多品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则难以提供。两大公司虽然都拥有研发中心,每年都能开发出不少新产品,但实际投入到生产及应用的却并不多,原因就是难以形成批量生产。本文通过对国有、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方式的综述,提出了国有与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有更多的合作领域,能够实现产品的分工生产与营销,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国有企业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原料、技术及产品检测,将民营企业转变成产品深加工企业或终端生产企业,成为新产品生产试验基地,由此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互赢互利。
一、国有与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的特点
1.生产方面
以中国石油为例,大型国有润滑油生产企业从原料的制备到产品的调和全部具备,拥有全套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而且拥有研发中心,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调和型企业,原料依靠外购,技术力量薄弱。如果仅从这方面看,民营润滑油企业则无法与大型国有润滑油企业竞争。但是,大型国有润滑油生产企业虽然实力强大,但多年来生产经营以用量较大的常规润滑油产品为主,如车用油和常规工业用油。这些产品种类不是很多,但用量较大,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调和。有些产品,如变压器油,调和设备必须专用,其他常用油品,也都基本固定了调和设备,避免了不同种类间的污染。调和设备的专用,调和工艺的固定,生产规模的庞大,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大型国有润滑油企业生产的特点。民营润滑油企业虽然在这些方面比不上国有企业,但生产及经营方式灵活多变,能够生产国有企业所缺少的产品。
2.营销方面
国有润滑油企业的产品由于量大面广,终端用户众多,而且分散,因此销售环节较多,大多数产品通过中间经销商销售到用户手里,经销商又有一级、二级和特约之分,只有少数大型用油企业,如汽车制造、变压器生产等,是其直供用户。
相比之下,民营润滑油企业产量有限,用户并不普遍,销售环节较少,直供用户较多,有的民营企业就是依靠几个直供用户赖以生存。
二、润滑油市场经营现状
大型国有企业因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大,而且拥有资源优势,在竞争中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状态。
民营润滑油企业因基础油原料受控,油价的波动对其冲击影响特别明显。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走高端之路,以生产高新产品为主;走低端之路,生产低档产品,甚至是淘汰了的产品,满足一些低档油用户的要求,以低价位参与竞争;以生产非常规油品为主,避免了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以生产常规油品为主,采用低价位或灵活手段参与竞争。
究竟走高端还是走低端,生产常规油品还是非常规油品,是民营企业的选择。有的企业认为,走高端销量有限,技术难度大,而走低端销量大,见效快,能够靠走量多挣钱,所以多半民营企业采取了走低端产品的路。但是,低端产品大多是处于淘汰的产品,前景暗淡,而且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感受到了使用高级油所带来的好处,使高档油这几年的销售比例持续增长。润滑油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润滑油的品种可达500种之多,而车用油和常规工业用油,加起来不到100种,由此可见,避开常规油品与大型国有企业竞争,生产非常规产品来弥补市场的需求是民营企业的明智之举。
2006年油品曾多次调价,而且两大企业控制基础油的销售,使很多民营润滑油企业倒闭。但是,一些以高端产品或非常规润滑油品种生产为主的企业却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走向壮大。
三、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方式探讨
1.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试验基地
新产品的开发是科研单位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技术力量的标志。新产品的开发要经历调研、实验室研究、中型放大试验和工业试生产阶段。中石油与中石化这些年来开发出不少新产品,申报了多项专利,而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后评为成果。但是,目前投入生产应用的只是众多的成果或专利中的一小部分,造成了技术积压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用户不够普遍,用量有限,市场难找;
(2)国企生产规模大,新产品不够一定的量难以投入生产;
(3)由于常规油品种类不多,生产装置数量有限,而且有些新产品的工艺要求,现有的装置难以适应;
(4)由于销售系统内产品种类都已固定,新产品不能及时纳入,不能像常规产品那样正常销售运作。
鉴于上述国企、民企的特点,以及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诸多问题,中石油和中石化可以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转让生产技术,提供原料及技术指导,作为新产品的试验生产基地,而且可以在该基地完成新产品的中型放大试验和工业试生产阶段,同时还可以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销售手段及其销售渠道来推广销售新产品。
2.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分支生产机构
即使是常规润滑油产品,大型国有企业也难以保证随时提供所有的品种,只能保证用量大的一些产品,仍有部分产品不能保证随时有货,需要时也要提交计划安排生产,甚至需要生产厂专门调制,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国有润滑油企业,也可以将部分产品委托民营企业生产,以保证及时供货。
3.民营企业作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异地油品生产及分装基地
成品润滑油通常以包装油形式发送,运费较高,还容易破损,为此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在北京等地建有分装厂,从而缩短了包装油的运输距离,减少了破损。但提高生产能力或建立更多的分装厂,将会受到资金和占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选择一些实力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异地生产或分装基地,将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因新建厂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4.民营企业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经销商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都发展了大批的经销商,但这些经销商大都为销售型的,不具备生产能力。民营润滑油企业则有较多的直供用户,或有着更细致的销售渠道。如果依托这些民营企业生产产品,可利用其销售系统增强自己的销售能力,或者是等于拥有了更多的直供用户。5.民营企业可作为仓储配送基地
为确保及时供货,在用户所在区域设置仓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要求实行零库存,随时用油随时购买,等于将库存转移到了供油方,迫使供油方必须加大仓储配送能力。但增加仓储必然要花费大量资金,而民营生产企业多数都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如果能将其作为生产分支机构,就可以充分利用其仓储能力,更好地为用户配送油品。
6.作为问题油品的处理基地
成品油必须经检测合格才能出厂,但油品在储运过程中,有可能混入杂质和水分,或者是某些指标出厂时合格,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存放或运输,有可能变差,用户不能接收。发生这类情况,只能退货换货,给供油方造成很大的麻烦。问题油品还要拉回厂里处理,又要发生运费。如果能将问题油品送入就近的民营调和厂处理,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果有自己在当地设置的生产厂,就可将问题油品重新处理合格后销售。
7.应用户的要求对油品质量进行适当地调整
大型润滑油生产厂生产的油品,都是按照有关质量标准生产的,配方与调和工艺都是固定的。而有些用户,因自身设备的特殊条件,有时会对油品质量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如要求更低的倾点、更优的抗乳化性或抗泡沫性,以及对液压油和汽轮机油高清洁度的要求等,对于这种情况,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大批量生产装置就难以满足要求。但民营生产厂,就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油品进行调整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润滑油种类繁多,生产和销售领域广阔,为众多的润滑油生产企业提供了商机。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应该依靠技术,依靠自身的优势,与中国石油或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密切配合,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明智选择。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虽然控制着资源和技术,但应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生产终端,实现双赢互利。
参考文献:
[1]梁治齐:《润滑剂生产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宋云昌:《新形势下中国润滑油企业的发展战略探讨》[J].石油商技,2007,25(1),10~12
[3]杨俊杰:《和谐社会建设与润滑油行业》[J].石油商技,2007,25(1),14~17
[4]邱建国:《浅谈润滑油企业的品牌经营》[J].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4月,38~40
[5]张华:走向成熟的中国润滑油市场[J].国际石油经济,2004,12(8),16~21
[6]范文养:国营石油公司润滑油竞争谋略[J].中国石油企业,2005,(Z1),74~76
[7]吴有君:民营企业进军石化行业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5),9~13
[8]2007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汽摩托配,2007,(2),52~53
第二篇: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育和造就在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营企业大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家庭企业,从夫妻档、兄弟班、父子兵、亲友才起家,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然而,我国家族人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在幼稚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成长中的问题。我国较早成立的民或企业,现在多数已经走完创业阶段——在该阶段,民营企业家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了两件事:资本原始积累和业务基础初步建立。现阶段,相对于资本资源和业务资源,民营企业必须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否则,就很难跨入新一轮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全面系统管理资源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暴露出来的主要管理问题: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导致的全面系统管理问题的根源
1、企业文化落后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昼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沙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普遍不足,企业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相错位,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企业文化短视行为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严重的家庭化、个人化、感情化特色,企业主一切和赤的中心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己及家庭聚敛财款。企业家急功近利,经营行为短期化。另外,民营企业家由于素质有限,无意识提升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企业取得一定成效后,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形成了盲目性和个人崇拜,企业决策层显现一言堂,决策层职能失效。
(2)企业文化的缺学行为
民营企业员工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相比,缺少培训学习机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与现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机制脱节,这样造成经营管理者因缺乏知识致使信心不足,决策管理能力不能适应新变化,同时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随之下降。在管理人员增升领导管理能力的同时,专业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需要区分管理人力资源与业务专业精熟资源开发培养能力。
(3)企业文化的轻才行为
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家族企业,其最大障碍就是用人唯亲,不能做到唯贤是举,很多有抱负有才能的新鲜血液不得不以跳槽来寻找自己新的落脚点。民营企业在用人上的随机性、亲情化,没有人才战略思想,只会约束企业的发展。很多中级管理领导人员,不能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打压和限制有能力的员工,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心存维持自己利益,影响了企业用人的基本观念,阻碍了企业发展前进的道路。
(4)组织机构未能深入开展工作
在组织机构规模和建立上,模仿其他行进企业建立的职能部门,但各部门职能不清,岗位职责不细,工作程序混乱,产生了工作推委,组织机构庸肿,不能充分认识和发展部门效能,工作上未能深入细化,专来人员与信息资讯缺乏,过于片面强调用人专业水平或一人多职一个多能的错误理念,影响了企业管理上的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确立正确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
海尔的奋斗目标: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消费者的第一联想。(《首席执行官》)
美国的企业管理有句名言: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
要求企业经营理念要强调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民营企业要从唯利是图中解脱出来,努力贡献社会,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和价值观,另外要做到诚实守信,竭诚为消费者服务。弃旧除陈,以产品质量为主地,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2)重视企业家庭素质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前途,企业文化塑造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文化倡导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保证决策的正确,后者则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
张瑞敏说:优秀的领导得可以具体不同的风格,但不同的风格背后蕴藏首一个共同的物质——激励和促动他人。
(3)提倡不断学习全员参与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要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至,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意识,使工作效率直接挂钩;要不断
培训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员工真正地感受到企业以于他和他对于企业都同等的重要,不断增强员工工作努力程度。
马洛斯原理:人有五种需求,且五种需求是不断递增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系统的管理有赖于员工参与,某些决策和过程改进需要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培训。
如:海尔集团重视员工素质提高,他们制定了5年教育计划和计划,实行全员培训,组织36次近千人的培训班,参加全国质量管理考试有913人获得了合格证书,公司成立了32个学习小组,取得了38项成果。海尔集团推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项目的目标,是以提升品质质量为主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改进提升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力。自2005年5月起,海尔己在全集团形成了608个“六西格玛”项目小组,己推进到产品开发、采购、制造、生产、服务的每个节点。(六西格玛:无论是产品帛还是在服务方面的缺陷或暇疵都低于百万分之四)
20世纪是发展变革的世纪。社会资源从掌握土地就能掌握财富,延伸到机器变革,掌握生产机器就拥有财富,再延伸到电器革命。这是人类的三大变革。前50年是科技学革命,后50年是技术革命。1900年是钢铁,20年代是汽车,30年代是航空,40年代是电子,50年代是原子能,60年代是石油化工,70年代是半导体,80年代是PC机,90年代是互联网。差不多十年一次,这些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财富。
21世纪企业处于多变、剧变、快变的时代。
经济学家称:世界点仓有一种变化是不变的——变化是不变的。
商场志战场:胜者无常道。
成功企业标准:一个领袖、一个品牌、一套模式。
那么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
老子曰:天下大事,皆作于细;天下难事,皆作于易。
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三个阶段逐一递进,短期目标是中、长期目标的基石,中、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的指导思想。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照搬或模仿了一套包括人力资源机制的管理模式。在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时,一方面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一方面又陷于对于细节问题的忽略。从而产生出阻碍企业发展的链锁反应,在管理上失去有效控制。
例如,某企业在招工用工环节,要求新员工参加入职培训,内容涉及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生产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看似优秀的培训模式,并不能使新员工从内心接受企
业文化,只进行了培训的过程,却被忽略了培训的结果。搬运工在作搬运、存储、防护工作时,违反规定摔打产品、超高码放增长企业成本费用;在工厂内严禁吸烟,但在隐蔽处依旧有星星之火,增加了火灾隐患,这些看起来都是无关痛痒的细微小事吗?如果说这是一线工人的陋习,那么在高层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就不容忽视。人力部门在进行绩效考核时,不根据部门实际情况泛泛制定考核项目,起不到测量的结果,这些考核成绩都是上一级主管直接填写,既不准确也不真实,无法客观反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整改工作。《一枚马掌钉》的故事经常作为培训的典范材料,又有多少人去注意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呢?
国际商超巨头家乐福关于人力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接受培训和培训他人的必要。
那么,企业应如何去制定目标策略呢?
企业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各环节上建立各阶段目标。
首先,要以重视顾客角度出发。顾客和其它亲关方满意不满意的信息监视是评价企业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顾客的忠诚度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
有项调查表明,每一个投诉顾客后面有26个保持沉默的不满意顾客,这26个人会对10名亲友造成潜在力量意识暗示表示不满,这10名亲友有33%机会把不满意信息传递给另外20个人。现代企业逐步认识到“顾客满意”就是经营。
IBM公司名言:花大量时间让顾客满意。
摩托罗拉公司:以公平的价格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
海尔人认为:现代企业间竞争已由过去的直接市场竞争转向顾客竞争。
其次,企业决策层作用。
民营企业往往是一言堂,企业主的意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高指示,而忽略决策层的作用。前文提及企业受自身文化素质、能力限制,所作决策未必适应企业良性发展。
决策层要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和发展方向,他们还应创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
再次,兵随将转,无不用之材。
发挥员工能力性,决策层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各个角度和环节都依赖于员工参与某些决策和改进。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措施。使员工对自己工作越来越满意,更加积极提高个人发展。
最后,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一套好的管理方法不仅仅是去学习,而是要如何才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意义,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管理的系统方法是企业必修的课程,而质量的重要性,又极外显现出来。企业忽视质量问题无疑是在自杀。在管理中,将质量管理作为大系统,各个过程环节加以识别,并参与其中,建立各部门的系统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自素养和市场竞争能力,利于企业良性长远发展。
第三篇:民营企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执政方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关键在于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济能人是一个地区的宝贵财富,激活了经济能人,就把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一、高度统一认识,明确经济能人的地位作用。**年,桃江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激活经济能人,加快工业发展的口号,把民营企业由支柱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来认识,教育全县干部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必须抓民营企业,抓民营企业必须抓经济能人的指导思想。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民营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实行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顾问,分管副县长任会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会员的桃江民营企业家协会,并定期开展活动。全县上下真正把发展民营企业、激活经济能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
二、强化政策导向,鼓励经济能人投资办厂。近几年来,桃江县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经济能人发展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当年纳税额达到1000万元、800万元、6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的民营企业,分别奖励企业老板30万元、20万元、15万元、5万元、1万元、0.3万元;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评选一批先进个私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对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热心公益事业的个私企业老板,授予“个体私营企业标兵”称号,对他们给予奖励。对经济能人创办企业,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县里一律放宽登记条件,允许先经营、后办照,先服务、后收费。在规费收取方面,凡在本县内办企业的,在土地使用、上缴规费等方面按照最优惠政策实行。
三、着力优化环境,让经济能人安心兴厂。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在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和城镇建设等方面花了大力气,下了大本钱,先后建成了桃益一级公路,县城防洪工程,争取长石铁路、洛湛铁路从桃江经过并设站四个。目前,正在进行城市电网改造和怀桃公路小马线建设,即将动工修建资江大桥和江北公路,基础设施条件今非昔比,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逐步消除。二是营造良好的金融和投资环境。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增强信誉意识,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银信部门面向企业找市场,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信贷营销会制度,通过召开信贷会,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推进银企双赢双活。三是狠抓部门服务。继续加大优化经济建设软环境的力度,凡涉及民营企业的所有规费均实行限额征收,并推行收费公开制度和收费卡制度。同时,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规费收取办法由部门上门收费改为企业主动缴费;各乡镇制作收费项目公示栏,增加收费透明度。此外,还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保护制度。通过优化软环境,切实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不断优化体县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四、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经济能人的整体素质。通过不断培训教育,造就一支优秀的民营企业队伍。一是拓宽视野发现、启用能人,努力在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中层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中,在外出打工的老板中,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中,在外地来桃江兴业的老板中,积极发现、启用、培育经济能人,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能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三是认真抓好人才的培训、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聘请外地企业、教授、学者来桃江讲学,组织民营企业老板、经济能人参加学习,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扩大知识面,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第四篇:泉州市民营企业发展初探
泉州市民营企业发展初探
发表时间:2009-12-11 13:22:48 关注度:10
412008年,泉州市生产总值2705.29亿元,财政总收入263.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7.1%。泉州发生如此巨变,得益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在泉州的企业及就业人员中,民企数量及其就业人数占九成以上,民企缴纳税额占全市财政收入逾八成,全市经济增长总量民企“十分天下有其九”,成为泉州经济的坚强支柱。
一、发展状况(一)企业现状
1.企业规模:截至2008年底,泉州市共有5.2227万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除外),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0.3%,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家。在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8家。
2.纳税额及劳动力就业:2008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2705.29亿元,财政收入263.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7.1%。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92%,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85%,解决外来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56万人。
3.捐资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5年来,全市民营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452家,总金额达12.68亿元。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全市民营企业共捐款捐物达4.3亿元。
(二)发展趋势
1.集群化趋势。目前,产值超100亿元以上的有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年产值在3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有石雕、茶叶、树脂、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水暖器材、藤铁工艺等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优势产业,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中国伞都”等称号。
2.市场化趋势。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培育、建设专业市场和发展物流业,初步形成了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惠安石雕、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市场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发展”的格局。全市相当一批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如:服装业市场份额占全省同行业的80%、全国的10%,鞋类出口量占全国的1/8,成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基地;石材、水暖产量占全国的1/3;石雕产量占全国的50%;树脂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70%等。
3.外向化趋势。充分发挥临近港澳台地区优势,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民生产品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今年“9·8”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投资规模和增幅均居全省首位,新兴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4.规模化趋势。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家。同时,鼓励企业股份制改制和上市融资,涌现出恒安、浔兴、七匹狼、安踏等一批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龙头企业。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正在加快培育中。
5.品牌化趋势。截至2008年6月,全市拥有注册商标5.2万件,中国名牌产品47种和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国家免检产品139个,福建省着名商标446件,泉州市知名商标637件,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提供政策服务
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培育民营经济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以制度创新培元固本。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采取放宽管理、尊重民营的方针。近年来,市委、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改变产权结构单一的状况,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了促使民营经济转型,政府强力推动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积极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切实解决制约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意见》、《电力供应错峰、避峰和有序用电方案》、《关于奖励组织输入外地劳务人员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努力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克服缺工、缺电、用地紧张、资金短缺、能源原材料涨价等困难。重点扶持的100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九成。
(二)提供组织服务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壮大,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发展。2002年,泉州市成为福建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惟一综合试点城市。目前,泉州形成了162个行业协会,涉及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25个行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规划指导。2006年,泉州市政府开始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出台了《泉州市“十一五”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将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
帮助行业协会提高水平。例如,政府协助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吸纳离退休专家50多人,在职专家100多人,为建筑行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服务能力。
建设行业协会公共平台。例如,政府主持建设“泉州市行业协会信息化公共平台”,该网站整合全市行业协会网站,对内促进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外宣传泉州市行业协会区域品牌。
(三)提供信用服务
近年来,泉州市大力推进“诚信泉州”建设,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
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泉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泉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通过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泉州市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公司。目前,全市设立信用担保公司7家,累计为331家企业提供了担保,担保总额3亿元。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
会在构建诚信体系中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2005年7月,市政府主导成立了旨在“倡导诚信,共建和谐”的泉州市诚信促进会,并开通了“泉州诚信网”。
培育诚信意识。市政府各个部门从思想道德建设入手,开展一系列主题创建活动,建设诚信道德体系。如市金融机构开展了“今天的诚信是明天的财富”主题宣传活动,地税部门开展了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等。
加强信用监督管理。市政府各部门立足实际,探索建立新的信用管理方式、方法,拓宽征信渠道,加大信用监督管理力度。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人行、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通过拓展信息征用渠道,建设部门数据库。如工商部门出台了《泉州市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和企业工商信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详细规定了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机构、等级划分、评定标准、等级公示、信用奖惩等。
(四)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2001年,泉州市市、县两级财政投入重大科技项目经费5500万元,建立了30多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发展促进会、企
业孵化器、孵化基地、科技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近几年来,市政府立足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成了以研究与开发、创业服务、试验与中试三大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
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引导和示范。市政府以科港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和中小企业ASP信息化平台为重点,构筑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既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又为全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引导。
三、存在问题
泉州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尽管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趋好,但是企业微观经济状况改善缓慢,市场日益转向买方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供大于求,物价指数增幅偏小,产品价格偏低,对泉州市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受到管理、技术、信息、销售方式的制约,压力增大,难于适应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一些企业被迫停产歇业,数量达2100多家。
二是资金紧张,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一方面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冲击,企业效益下降,相互拖欠贷款情况严重,资金回笼较慢,生产资金占用期拉长,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受规模和资产抵押的限制,加之泉州市民营企业还有相当部分因种种原因无法办理厂房等建筑物产权证,企业难于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三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泉州不少民营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
题。一些较大规模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素质,走“强强联合”道路积极性不高,企业规模难于扩大。
四是外部环境仍不够宽松,企业负担偏重。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现象虽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尚未根本消除。个别部门仍存在办事效率不高,扶持力度不够的状况。刁难企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五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级企业主管部门面向企业的技术咨询、培训、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不健全,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来泉州市场上出现很多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培训公司,但基本上都属于起步阶段。
四、思路对策
(一)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加快解决中小企业土地证、房产证办理问题,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利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泉州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土地、厂房缺乏完整或合法有效的书证材料,迟迟无法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因为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资产,不能抵押贷款,企业的固定资产无法盘活,限制了企业的融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解决土地、房产等物业的权属关系问题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推动,建立“民间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信用担保公司,探索适合泉州民营经济的信用担保模式。加大对业已存在的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短期拆借资金的功能,弥补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政府应视扶持中小企业为长期政策,对经政府认证、并开展符合政府规定标准的担保业务的机构,给予一定财力支持和税收减免。
(二)树立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着力引导民营企业走出产权结构单
一、封闭的局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向多元化、开放型转变;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是实行产权多元化。如果没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就很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产权要实现多元化,就要求企业的出资人,创始者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让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分享利润,吸纳他们的股份,形成所有权的相对分散,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调动企业法人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员工主人翁责任感。二是突破人才家族化的屏障。企业应由一支高
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改变出资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现状,这是冲破家族式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证稳定、合理的人才结构。其次要积极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依法规范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行为,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相对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管理创新,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泉州市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传统企业,因此必须以新的思维和新观念,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三)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民营企业
优化区域布局。湄州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着重推进石化工业、修造船业、仓储业发展,逐步建设成全国大型石化工业基地、化工油气仓储基地,并向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国际中转港发展;放开投资领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石化中下游
产业链,发展大型港口仓储和海上运输业,主动成为修造船的配套协作企业。晋江口科工贸旅游经济区以发展出口轻加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建设电子信息、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头湾地带对台贸易加工区要成为民营企业加强泉台科技协作、来料加工、吸引台资、对台贸易基地。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资源环保型民营经济生产、出口基地,带动矿业、食品加工、制药、陶瓷等产业升级。
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好三大产业集群: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为主体的主导产业集群;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特种陶瓷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群。在空间上,要围绕环
泉州湾特大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出专业功能区,相对集中发展建设上、中、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在产业内部,要注意尽快形成配套协作能力强的产业链体系;在功能布局上,通过加强交通、水电、网络、供气、仓库、码头、废水处理、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
(四)打造泉州板块,加快构建民生产品制造业基地
打造特色集群。近期应重点培育纺织、服装、鞋业、石化等特色明显、产业链长、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力争至2010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个,即服装;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3个,即石化、鞋业、纺织;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0个,即石材、建陶、食品饮料、机械制造、雕刻工艺、陶瓷、纸业、电子、制伞和包袋。
打造名牌。一是争创名牌。以产品质量为根本,抓好ISO9000、ISO14000和SA8000等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使名牌的市场指标与国际接轨。二是提升名牌。把产品名牌打造成企业名牌、产业名牌,特别要注意把一个名牌发展为系列名牌,把国内名牌发展为国际名牌。三是经营名牌。加强产业集群名牌管理,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名牌资产管理,提高名牌资产运营效益。
打造规模企业。在各大集群内部筛选确定一批代表性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营,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规范和完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亲亲食品、新世界石业、冠福陶瓷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五)提升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创新水平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抓好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生产促进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支持体
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和以经济政策为主要形式的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等五个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推广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机制转换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
提升外向带动水平。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的战略机遇,努力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
域的契机,加强外引内联,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重化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抓住台湾产业外移和CEPA机遇,进一步提高泉州民营企业与港澳台企业之间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循环发展水平。树立生态产业园区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为抓手,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制的要求,建立废物交流系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链和企业共生发展的生态产业群。
(六)营造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产业集群促进体系
营造政务环境。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从市、县、乡三个层面推进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建设“阳光政府”,为集群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营造市场环境。应以构建快捷、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为先导,规划建设泉州大型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完善人才、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通道,以大流通促进大聚集,以大聚集带动大繁荣。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同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倾力建设“诚信泉州”,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竞争。
营造服务环境。要规范健全行业协会,制定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加强行业协会的培训,提高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和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第五篇: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一、民营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开大步,勇往直前。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典型,是国家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总进程中发挥着更为举足轻重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二、中国民营企业现状
(一)历史选择民营经济
中国的政治家和商界、学界精英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新增长源。这个竞争力就是精英企业团队,它的地位和作用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经济波动的稳定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现在的国企虽是精英企业,但它特殊的职能决定了它无法像一般商业机构那样高效率地追逐市场机会,因而也就不能承担促进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任,而只能对经济起到有限的稳定作用。外资虽然新鲜有活力,但它毕竟姓“外”,一有风吹草动便惊飞而去的“鸟群特性”,决定了它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坚强依靠。
于是,这一角色的承担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民营企业身上。20多年间,中国民企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贡献和经济活力大大高于国企,在某些方面甚至毫不逊色于外资企业。当然,中国民企也有自己的缺陷:企业规模小,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等。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产生了再造中国民企的需要,才有了让民企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呼声。财富及进步就是在改变中实现的,历史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这种提升不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变革,甚至是一种革命。它不仅将对民企自身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民企的观念、形象、组织、管理、技术、文化发生彻底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后果就是中国经济将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经济脊梁,中国经济自主权将因此而扩大。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中高度依赖外源性经济的特征,而使内源性经济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力。也就是从目前的出口替代转向进口替代,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没有经过进口替代这一环节的充分发展,其经济必然缺乏独立自主性,更谈不上任何竞争力,在同国际垄断资本的全面较量中将会一败涂地。
而进口替代环节的充分发展比出口替代要艰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要称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一种革命的原因。但是,充满创新精神的中国人绝不会因此而却步,戊戌维新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中国人,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孙中山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杨匏安、谭平山是中国人,他们已经为中国人树立了创新求变的榜样。在今天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创新传统和精神将会在经济领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最早在中国发育并形成气候的中国民营经济,也定会在这种精神的熏陶和推动下更上层楼。
在现实呼唤民企的今天,在上上下下对民企的发展已形成共识的今天,再次出现民企风将
不可避免,新锐民营企业及精锐民营企业家将不断涌现。时势正在造就着民企,而民企也正造就着时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是历史的选择。
(二)民营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1.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加剧贫富分化、劳动关系失衡的矛盾
民营企业发展腾飞的起点始于改革开放,许多民营企业家也正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至2001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者人数达460.83万人。尽管从人数上看,他们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比例极低,然而,因为他们所支撑着的民营经济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3,其经济绩效尤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其不断扩大的就业人口在维系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在中国的分量其实并不取决于其比例,而是与整个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分量相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势利益团体。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却日益加剧,据北京市今年初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该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底的4.7:1,全国的情势似乎比北京更为严峻。
由于传统民营企业的一些特点,如不可避免的家族式管理等,使得单个的民营企业常常具有排斥性的团体,形成“外人”很难进入其“信任圈”,以实现平等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其发展前期增长粗放,造成不少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劳资关系失稳,企业寿命周期短,有的甚至搞“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加之民营企业中普遍缺乏甚至拒工会之类的能维护工人权利的组织,民营企业更易成为贫富分化引发的阶层矛盾和劳资矛盾的火力集中点,不断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不光彩的发迹史和官商勾结的丑闻正是印证了弱势群体对其的强烈不满。
2.企业家从政:体制的弱点和角色的冲突
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家成为强势利益团体,他们不可避免的要求进入政治领域,以寻求利益表达的途径,更好地实现其利益诉求。然而,在体制和角色两个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获取政治角色似乎已成为民营企业家们一种热衷的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本,将人大代表等称号当作一种荣誉和对社会地位的肯定,获得利益表达和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从法理上看,并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将民营企业家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这既不符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人平等的原则,也不符合执政党扩大阶级基础的要求。反之,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正规途径,这部分在经济上拥有优势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实现其利益诉求,即与官员进行权钱交易,获取公共权力的“准使用权”,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我国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多源于此。事实上,现行的制度没有阻碍民营企业家进入政治舞台。2003年在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即“两会”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当的政协委员已经到了100人,人大代表达到133人,大约都比上一届增长了5倍;然而更加耐人寻味的一组数字是,在年底公布的中国福布斯富人排行榜上,有9%是人大代表,13%是全国政协委员,大约25%的企业家是中共党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部分人处理好企业家与人大代表的角色冲突问题。按照代表制理论,我国奉行的是“委托说”,即人大代表要代表选区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派驻代议机关作为人民传声筒的人员,这自然要求代表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代表角色意识。那么,处在社会利益矛盾集结点上的民营企业家到底应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政治角色呢?民营企业家在以人大代表身份出现时,代表的应是选区人民而不是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但显然,作为兼职代表,两重角色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不少人对于“人大代表”这一身份标签并未有足够的价值认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荣誉或是一种实现利益的途径。综观这几年民营企业家代表在各级人大中的表现,似乎仍然有某种角色混淆。比如,他们的提案绝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如何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甚至一些代表利用发言推销自己企业产品的现象都有发生。角色认同感不强引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利益表达机制不平等的质疑。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大代表中普通劳动者、城市平民的比例很低,他们的利益主要是靠一些学者来代言;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企业家阶层凭借经济实力和社会声望更多地进入政治角色。而且他们并不能摆脱企业家身份的影响,甚至完全有可能借此为本阶层谋求特殊的利益偏好,那么,作为社会弱势阶层,如何去拥有一个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两者间本身就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利益分歧,而根据冲突政治学理论,政治冲突如果仅仅涉及经济问题则发生的几率很小。只有在经济冲突向政治领域转移,并对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管理、政治控制系统和政治统治权威构成挑战的态势下,分裂性冲突才会趋向形成。如何保证在可支配经济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上处于弱势的社会阶层同样可以有效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便是防止这类冲突波及到政治领域,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一步。
3.完善相关制度,正确定位民营企业人
在完善相关制度之前,我们应该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一个正确的定位。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贡献,尽管现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我们也不可能走回到限制其发展的老路上去。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但站在制度设计的层面,没有理由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提出很高的道德希冀,要求他们主动承担调和贫富差距等社会责任。因此,问题的出路不是寄希望于民营企业家的“行善”,而是应该以完善制度的方式协调各方矛盾,以及提供政治参与的正规渠道。
4.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民营经济早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对其发展实行“无为而治”,放手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实行鼓励、支持、引导的方针,鼓励、支持、引导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但是地方在贯彻中,往往鼓励、支持多,正确引导少。因此政府必须要引导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完善组织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等,从而有利于引导民营经济走上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因其不恰当经营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同时,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5.完善人大代表制度,提高民营企业家代表的政治角色认同感
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把任何一个阶层拒斥在政治参与领域之外,应该做的是如何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对当选人大代表的方式、程序、要求确定下来,以合法而有效的方式选择出符合标准的人选。同时应以相应制度考评代表的工作绩效,认真对待代表罢免机制,从而加强代表的政治角色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其作为代表的身份认同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处理民营企业家阶层的政治要求,同时也从制度上防止有人利用代表身份谋取私利,尽量使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的机会在社会各阶层间实现公平。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有民营企业家和代表双重身份的人的角色冲突问题,这本身就应该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的必须。
三、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民营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发展。
(一)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麦肯锡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九成以上民企是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其中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消亡。创业者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家族企业的家族化给民营企业的发展留下阴影。家族化企业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家族企业的实质的管理权利基本上掌控在自己人手里,最终致使企业的所有全力集中在家
族领导人手里,形成绝对独裁,无法实现全员民主管理。由于企业的全力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家族的文化势必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的培养往往伴随着家族文化的培养。家族成员的利益之争,往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家族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发展必须在自身利益发展的基础上,导致企业利益分化,目标难以统一。家族企业更加重视人情管理,存在很多血缘、亲情及人情关系,这些人在企业地位尊高,往往成为企业制度的破坏者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家族成员后代往往属于纨绔子弟,享受成为习惯,缺乏斗志,同时他们又是权力的掌管者或是未来掌管者,使企业缺乏前进的动力。
(二)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三)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四)盲目决策使风险增加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五)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六)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但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低。
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
在自然环境方面,许多民营企业高速、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受资源瓶颈硬性制约,已难以为继。中国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耗的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单位产生的能耗、资源耗、水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四、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具备从事对外经贸活动能力的企业将获得进入全球化经济关系、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和壮大。
2.入世后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将逐步取消,民营企业可以进入新的投资经营领域。
(1)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8章25条,都适用于民营企业。但仍有一些领域(基础产业、公用事业)不准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项政策,降低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
(2)中国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也将向民营企业开放。如金融、基础设施等对民营企业的开放。
3.入世后国内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为民营企业的兼并收购、发展壮大提供机遇。
4.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民营企业制度。
(二)挑战
DFR于2001年9月在深圳召开的“2001年民营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对入世的准备相当不足,非公有制企业入世并不轻松”。中国入世后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可以面临比国有企业更大的挑战。
1.外国商品大量进口的挑战
中国企业的某些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采用非本地原材料的产品——如化工产品等)因竞争力弱而可能被排挤出国内市场。
2.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挑战
外企的竞争优势(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国际供销渠道)将使中国许多同类企业被淘汰出局。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3.民营企业客观上存在很多困难,主观上对入世准备不足。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人力资源开发,信息获取,技术与技术转让,融资,市场准入等,客观上影响企业迎接挑战。民营企业家主观上对入世思想准备不足,采取应对措施也不力。
4.调整和保护民营经济的法律和政策不健全,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前,只有少数几个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如《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6),《合伙企业法》(1997),《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等,而且都是只规范某类民营经济,缺乏关于民营企业的统一立法。此外,民营企业税负重,在土地使用等方面所受的政策限制较多。这种立法和政策状况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应对进一步开放后的局面。
五、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消除家族企业的阴影,需要对于素质较低、文化基础差、又缺乏学习动力,时不时成为制度破坏者的,在企业担任较低职位,请他们直接退出,同时给予一定的安家费用。对于一些个人能力不错,但影响企业管理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个项目、成立小子公司或是创办一个小企业,让他们自己独立经营。但一定是初期扶持的一刀切,而不是终身抚养。对于职务较高,年龄较大的,设立一个监事会,让他们对企业的经营、财务进行监督检查,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绝对不能再让他们插手企业的日常管理。对于年轻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家族成员,需要让他们自己独立成长。其一,外送学习,公司出钱让他们自我增值进修,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其二,外送委培,将公司的重点培养的家族成员让他们自谋职业或者联系较为正规的企业,让他们再没有关照的基础上从基层坐起,等他们积攒经验成才后回到企业。如果老板不愿开口请走老人们,就培养新人顶替他们,让他们到一些次要的岗位,让他们处于全力边缘化位置,如工作表现依旧,再次边缘化,直到他们工作表现良好或是自动离职。
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二)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
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三)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六)继续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2.晓亮:《论民营经济中的十个认识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1期;
3.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纵横》,2000年10期;
4.乔新生:《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法律制约》,《现代工商》,2001年7期 ;
5.许经勇:《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南方经济》,2002年9期;
6.宋衍涛:《冲突政治学体系的形成》[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