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赏析

时间:2019-05-14 02:0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浪之歌》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浪之歌》赏析》。

第一篇:《浪之歌》赏析

炽热的恋情拟人的杰作

──《浪之歌》赏析

徐志超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也是纪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

读完《浪之歌》,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都符合海浪的特性。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选自《中外散文诗名篇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篇:《浪之歌》教案范文

奈曼二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浪之歌》 课型:阅读课 审核人:吴润国

主备人:全守红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2、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

祷词()

执拗()

俊俏()

衷情()

馈赠()

憔悴()

真谛()

天穹()

璀璨()

镶嵌()翱翔()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3、走进作者 黎巴嫩文坛骄子

——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5、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6、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1)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2)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3)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4)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

(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 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7、合作探究: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三、美读体验

自选角度,品析课文的美点。(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美在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2)美在意蕴: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 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3)美在表达:《浪之歌》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课外延伸模仿创作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五、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

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延伸阅读:《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 让我们拥有一双灵性的眼 让我们拥有一颗灵性的心

教学反思:

第三篇:浪之歌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

这两首散文诗,形象生动感人,情感美好真挚,语言清丽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上佳文本。教师以其中的一首诗为范本,在精心设计的有序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形象,品味情感,并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以另一首诗作方法实践,自学自读,使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文的节奏

2.在美妙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发挥想象力,借助丰富的联想,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4.通过仿写锻炼学生的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中的《浪之歌》)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

“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三、品读:察情感,悟意蕴: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句时,老师反复地要求同学要读出感情。老师是要告诉你们,诗根情,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

1.学生轻读《浪之歌》,讨论交流。

2.总结:前4个诗节总体上抒发了热情洋溢的爱恋之情,后2个诗节则抒发了博大深沉的爱恋之情。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四、美读:习技巧,传情意: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1.重点读后两个诗节,教师作朗读技巧指导。

2.技巧简介: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停顿 1.生理停顿;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实践: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全体和乐朗读《雨之歌》

六、结语: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深情地朗读再现了诗情画意。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阅读(80)┊ 评论(0)┊ 收藏(0)┊转载(1)┊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排行榜 圈子 到:

前一篇:9.《海燕》教学设计(二课时)

后一篇:传统文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二课时)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商讯]网上购物新浪商城

[发评论]

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第四篇:浪之歌教学设计分析

《浪之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浪之歌》。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第一首。下面我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设计四个部分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并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总结 设计理念

《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由 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为本。因此我决定运用“想象画面、感受意蕴”为主要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以大胸怀导引学生透视爱情、化解爱情、超越爱情,从个人之爱到祖国之爱再到与大自然和谐之爱,力求使点拨如风过林梢。

一、说教材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同时,还要求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学习抒情性的语言。《浪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 的散文诗《组歌》中的一篇,这首散文诗巧妙地融合了东方语言的灵动、形象和西方语言的哲理、思辩。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作者借海浪的形象含蓄而热烈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这篇文章不同于其它写景散文,在诗歌中,诗人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从写海浪与海岸的爱情入手,进而歌颂了海浪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诗文中处处闪耀着诗人自身人格的光辉。而且文章语言语言优美富有韵律适合朗读。基于单元要求和教材特点设置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掌握理解“海誓山盟,炽热,祷词,执拗 ”等词语。

2、掌握一定朗读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感受海浪的形象。

3、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历经三个学期的学习,朗读有一定的基础,有一部分学生朗读水平应该不错。本篇文章属于散文诗,适宜朗读,但内涵较深沉,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同时,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蒙胧期,而作品中的“爱情”对于学生来说,似乎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学生会不会畅所欲言,诠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这是我备课时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并且学生生活在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新疆乌鲁木齐,对大海印象不深,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学 重点是:掌握一定朗读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感受海浪的形象,把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设为难点

三、说教法

依据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觉得以朗读理解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辅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因为在朗读中,学生可以品味语言,进而理解作品思路,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与评析中愉快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最后,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完美的把这篇文章描写的海浪形象再现出来,就说明他们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学 目的,也算达到了。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播放黎巴嫩海岸风光。2介绍作者: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名为黎巴嫩的国家的旅游风景图,也许大家对这个国家并不熟悉,可是在这个国家却有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娇子”纪伯伦。出示投影: 纪伯伦,黎巴嫩人。阿拉伯现代文学奠基人。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3导入:也许是诗人的祖国有着面长的海岸线,浩瀚的大海和阵阵的涛声总会拨动诗人那可敏感的心,在纪伯伦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大海的意向。投影: “海水挥发,蒸腾,汇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抱。选 2 自《泪与笑》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

选自《沙与沫》今天让 我们走进作者的心海去聆听一首“浪之歌”(板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借助词小提示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字 炽热(chì)祷词(dǎo)执拗(niù)馈赠(kuì)憔悴(cuì)真谛(dì)长吁短叹(xū)海誓山盟(méng)夜阑人静(lán)彻夜不寐(mèi)2 默读课文体会: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交流:感受海浪的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等等的形 象。了解海浪与海岸是一对情人,她唱出了一曲“爱”之歌。

4结合生活谈谈对爱情的看法。带着对爱情的理解深入感受海浪对海岸的爱。三 感情朗读 深入体会1、2、带着对爱情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深入感受海浪对海岸的爱。出示朗读小提示:一抓住关键性字词,以及所用的修辞,标点等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二 对关键字词不是“加重声音”,而是根据情境读出高、低、快、慢的变化。三 能加入联想与想象,形成鲜活画面。

3、4、学生按照朗读提示找最喜欢的一两段感情朗读自由体会。

学生展示。按照朗读提示进行自评,他评,教师评价指导。在反复朗读中深入体会海浪的想象。

5、全班感情读课文,整体回归。

四 了解作者 升华主旨

我手写我心,作者写海浪仅仅是在写她对海岸的爱情吗?让我们在深入了解一些作者的资料吧。

1、介绍作者生平:纪伯伦一生饱经了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疾病煎熬的苦痛。童年时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后来辗转回到祖国学习,又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放逐。不得不旅居异国,身老他乡。这种因贫困和统治者的残酷造成的与故土的分离不仅没有减弱对罪过的思念,反而恋之深,思之切他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寄予对祖国的思念。《朦胧中的祖国》中写道“您在我们的灵魂中 3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在海外生活了33年,而在自己的祖国只有15年,但在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把自己埋在黎巴嫩的雪松旁边。并为自己写下墓志铭:我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2、作者借海浪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畅谈,升华主旨(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也有对世间万物的博爱)五 分色配乐朗读课文 拓展提升 1感受作者对祖国对世间万物的爱。

2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海岸,你心中的海岸又是什么呢? 六 作业1 以“我心中的海岸”为题写一篇短文。2根据朗读提示有感情的朗读《雨之歌》。七 板书设计 浪之歌

纪伯伦

海浪

海岸

美人鱼等

作者

祖国

世间万物

教学反思

在执教《浪之歌》之前,我担心“爱情”这个话题对于一个初二学生来讲比较敏感。他们会不会由于羞涩,不敢读,不好意思读。但在执教时,由于紧紧扣住了文本,抓住了海浪、海岸这些具体的形象,主要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等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画面进入,引入意境。

对于生长在新疆的孩子们来说,很少有机会见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导入部分,在大海的背景下舒缓的背景音乐加入阵阵海浪声中,引入作者以及他的关于海的代表作。自然的做了作者介绍同时也将同学们带入大海的情境中,为后面学文作了铺垫。初读文本后,学生初步感知了海浪对海岸的爱恋后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看法,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再去学文较好的理解了海浪的丰富的情感。为解决重点目标打下基础。也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且了解作者作品中海的意象,为本文主旨做好铺垫。

二、“朗读”贯穿始末,成功完成重点目标。

“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这是说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在本节课从最初的凭借字词提示大声朗读到根据“朗读提示”自读评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注重了读的方法的指导、读的效果的检验;然后寻读、品读。这一过程中始终依托了文本。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比赛读、指名读、寻读、大声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多种方式,同时在朗读指导上落一个“实“字。诗歌朗读的方法很多,在这节课中我给出的三个朗读提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1抓住关键性字词,以及所用的修辞标点等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最近主要进行感情朗读的最常用方法。可以较好的在读中感悟。2对关键字词不是“加重声音”,而是根据情境读出高、低、快、慢的变化。这一点是学生在朗读中常犯的错误所以特别惊醒提示。3能加入联想与想象,形成鲜活画面。这一点是诗歌朗读的重要方法,但是学生所欠缺的。这样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在创造性,体现诗歌的意境美已达到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意味的目的。这种朗读的落实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充分地朗读中得到了升华,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三 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赏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本节课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初步解析海浪形象后根据朗读提示要求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

当他们用那深情、柔美的声音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时,我知道,起码在这一环节上我的教学策略的成功的,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作品所营造的那个温馨、浪漫的意境中去了。较好的完成重点目标,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三 作者介绍分步引入,顺利突破难点。

在对诗歌本身内容的解读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分三次适时提供给学生关于纪伯伦的生平展示,先介绍作者在文坛上地位,贡献主要是让学生对诗人有个了解,提高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进入文本。

其次将有大海意象的诗作进行介绍一方面了解作者的代表作,更主要的是是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思考大海为什么会常常出现在诗人为后面揭示主题做好铺垫。

最后在朗读品味海浪形象之后出示作者漂泊海外的身平,以及对歌颂做过的诗作和他的墓志铭等资料。由点到面层层揭示诗歌内涵,使学生与诗人感同身受,丰满了诗人人格形象。学生一下对文章主旨诗人对祖国的那份依恋,那份执着,那份不离不弃的炽热情感有了深刻理解。再次回到文本,学生很快能联系文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得真正含义。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四、教学内容方面,由点到面,层层挖掘。

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诗歌感情和海浪形象这两个重难点,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运用调动学生生活感受,比如:用学生对爱情的理解来感受海浪的爱情复杂矛盾而又执着的情感。有海浪对海岸的爱提升到作者自己对祖国的爱,在对全文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有一次提出:假如你是一朵浪花你 6 心中的海岸是什么呢?有说父母的,有说理想的,有说生活乐观态度的。。再次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作业设计1“我心中的海岸”为题写一篇短文。2根据朗读提示要求朗读《雨之歌》两项作业一是对朗读(重点)的巩固一是对(难点)思想的延伸

五注意了语言亲切富有个性,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课堂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即时评价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具有较强的个性特色。比如一位学生朗读成功,其他学生给予掌声后我评价:掌声说明了一切。还有想得到掌声的赶快举手争取机会。这样既肯定了第一位学生,又鼓励了后面大多同学参与学习。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情朗读后谈了自己的感受加入了丰富的联想。我马上说:“你的发言让我想起著名播音员丁建华的一段话---我站在舞台上不是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情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通过朗诵让听众跟随我走近是人的心境---我想你现在不仅是用声音读更是用心在读,用心读就能读好。我们大家一起用心来把这一段朗读一下。”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内心。对学生理念的灌输,能力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浪之歌》这首美好的散文诗让人陶醉,而这份美好如一杯陈年佳酿,需要用心去品味。不足:1在朗读指导上节奏稍慢影响了后文理解的时间,如果能再回到文中联系作者身平谈谈感受对主旨理解就更到位了。2对于个别学生朗读指导还不够,特别是能力较弱学生训练的机会还应增多。3,读文中对语言理解还有欠缺。

总之一篇课文可以有很多落脚点,可以是写作训练,可以是品析语言,可以是感情朗读训练等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将朗读作为抓手,以读促悟,落“实”了朗读训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一课一得挺好。

第五篇:《浪之歌》王君

不期而至的精彩 ――《浪之歌》教学案例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师: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生: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师: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形容憔悴的程度。师:那海浪后悔吗? 生:不悔。

师: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笑)师: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清醒”!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师:问得好。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生: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生大悟,感慨)

师: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生: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生: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师: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生: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师: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师: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生: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谁帮忙?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师:还可以给原文动动小手术吗?

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憔悴”之后的句号改成破折号,也可以表达因果的意思,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还有一点递进的意味,又很简练。

师:好,有创意,咱们来再读一读,就当作“憔悴”之后的是省略号,停顿的时候短一点。(生动情反复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教学回顾:在每个语言点的处理上我争取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由意义反省表达,再由表达回照意义,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

生:老师,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我想起您常说作家写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作者: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教后感悟】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作者。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其实也就是和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对话。这是对教学资源(就这篇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此言甚为恳切!

这堂课还让我想起了一些名言: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这堂课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单就这方面来说,却让我沉甸甸的收获的幸福感。

下载《浪之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浪之歌》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之歌赏析

    姓名:黄勋杰 学号:2011410294 班级:文学院戏文11级9班 《青春之歌》小说赏析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

    《长江之歌》歌曲赏析

    《长江之歌》歌曲赏析(附件为电子版) 《长江之歌》的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赏析[五篇]

    《西方室内弦乐艺术赏析》期末论文 情感的盛宴——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赏析 提到《流浪者之歌》,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绚烂的演奏技巧和深沉的、伤感的旋律。在这一首......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人教版八下(共5篇)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

    凉峙碧水雪浪吟唱桃源之歌的散文

    一 、湾“冷池”:闹猛与娴静的沧桑凉峙,静静地坐落在浙江岱山县衢山东北部的一个朝北的岙口里,散发着海的气味。当2005年8月4日县政府批准衢山镇的请示,把“冷峙”改为“凉峙”,......

    河北省南皮县刘夫青中学《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河北省南皮县刘夫青中学 王侠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

    雪野里的精灵欢唱生命之歌——《雪野里的精灵》赏析

    雪野里的精灵欢唱生命之歌——《雪野里的精灵》赏析 《雪野里的精灵》一文巧妙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谱写出了小花小草们的生命之曲,而其中一段文字,我尤为喜爱。 “小花一株株......

    《雨说》与《雨之歌》对比赏析阅读答案

    【导入语】同学们,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学习之旅中,你一定对美丽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雨”怀有特殊的情感。《雨之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代表作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