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赏析梦里《红楼梦》
赏析梦里《红楼梦》
这个题目挺有意思,我眼里的《红楼梦》。在谁的眼里还不是一本书,为什么说在我的眼里,它是那里让让文学家和喜爱的人痴迷呢?可是,今天我不能说曹雪芹的笔墨是多么的沉重,还是浅。那些都无所谓,所谓的是它的语言和表情。我认为拍《红楼梦》这部影片的导演,肯定用了许多的心血才完成这部影片。在这部影片里对人物的描述和表情都表现出来,和书中的人物性格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以爱情为线索又悲惨的戏,导演在构造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特别注意、谨慎。那么,那一个人物最能表现呢?书中写的林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呀!那她的性格是怎样的,温柔即斯文又有才学的一个女子。书中是怎样的写,在影片中就是什么样子。我不是评价这部影片拍得有多好,只是在说人物和结构上非常巧妙。很多人可能在问自己,这本书为什么只女人适合看,曹雪芹为什么女人写得如此的悲惨啊!这些故事是它的家的事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家的事拿来写给别人看,别人的家事能看吗?不能,但是在这部书里,不能说他的家事儿一件都没有。
读者可能在买〈红楼梦〉这部书的时候,前言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觉得这一句可男人值得品尝的,也可以反省的。这一句只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人看法,在曹雪芹的眼里是第二等人。他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他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所以说不是写家事,只是把社会的看法说说而已。在这里就提到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人人得知的女娲补石这个故事。曹雪芹说:只剩一块未用。以这块玉来做人物的背景来写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书中只有它们有玉,而其它人没有呢?这成为了读者一迷啊!我以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梦幻。
我不是在研究〈红楼梦〉,其实我是在说我眼里的〈红楼梦〉,可以这样说,我是在品尝它。为什么《红楼梦》才是中国顶峰之作,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又是什么呢?虽说这些在四大名著之中,我们是否考虑到这些文章给你带了什么吗?我认为一个人,无论在欣赏什么,都要疑问去看、去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红楼梦》这部书是有很多人看不懂,一本书其实不需要你把它弄得很透彻,了解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我觉得《红楼梦》这部书和电视剧,觉得它是一部这个世界让读者找不完的疑问,又是红学者一辈子研究不完的书。我给这本书的总结是这样的,“红楼荒唐又宽阔,无人说清真假”。另外我补充一下,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什么话呢?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这首诗解释一下。这本书写的都是一些荒唐的话,里面却说的是一点一点辛酸的眼泪。我们都知道,泪是什么时候可流啊!泪水只有在悲惨、痛苦、难过的时候才会流。这些在书中都有,从一个“泪”字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凄惨。最最后面说,谁可以解释这书中的味道,什么味道啊!苦的味道,这就是人间的悲剧。
《红楼梦》说不尽,给每个人留下一个解不开的迷.关于《红楼梦》的结构在这里我不详细的说,周老已经分析了。今天我不重复的说了,而今天是说我眼里的《红楼梦》。为什么我会说苦就是人间的悲剧呢?那么这本书真正是写贾宝玉一个人的悲么?我认为不是。为什么在曹雪芹的笔墨中把林黛玉的寿命写得如此短暂,难道这不是一个悲。
我认为这本书可以用一个“悲”来形容这本书,这就是我眼里的红楼。
《红楼梦》这部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到了这个时期是否对它深深地做一步研究呢?今天我认为有一位对《红楼梦》如此陶醉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红楼梦》有一种个性,包括写写人、写物、写事、写境等一切包含了这一点。那么,周老师所说的这个个性是什么呢?我认为他说的就是《红楼梦》的艺术个性,看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传统。一个人从头探到尾能够品出书的艺术个性,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说能够把一个死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活物。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诗歌还是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文眼。懂文学的人都知道,很多的人可能会想,那么《红楼梦》的文眼在那里呢?首先我在这里讲解一下,什么是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在《红楼梦》里,不管那一章节都有文眼,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红楼梦是有一个结构的,而这个结构是未知的。在这里这个未知结构不作详细说明,大家可以参考余老师的对未知结构的解释。而今天我说的是什么呢?
从这个题目我来说一下个人的理解,我说过“红楼荒唐又宽阔,无人能说的清”。这么荒唐又如此宽阔的一本书为什么弄得人觉得是一个不解之谜呢?那么对于一个热爱红学的人来说,这个不解之谜是什么呢?之前我就说过,作者不能把自家的事拿出来写,而到今天不讨论这本书是否是写自家,无论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今天我要问:《红楼梦》告诉我什么了。谁能够体会出刚才所说的艺术个性呢?这个在所有的文章里头很重要吗?我是这样的认为,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把艺术看得如此彻底,运用到了书的里面让读者看得有一种猜疑的感觉。或许有些人还是不能品出艺术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人物的个性。这一种艺术个性显示在曹雪芹的笔下,就能成为世界高峰之作。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这本书里面给人太多的猜疑。告诉我们了看《红楼梦》不能忽略书中的艺术个性。或许这艺术个性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重要探索之点,可是我们能体会吗?我们所能够体会的都有可能是一个疑点,不敢说出它艺术表现在那里。那我说这个艺术个性是疑点,究竟是那里可疑呢?我说的就是这本书的结构,从书的开头到结尾都是一个未知的结构。这个未知结构今天我不重要的说,参考余秋雨老师的《未知结构》这个讲述。
说来说去它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告诉了我们,它深藏着一种艺术的魅力,还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所有人都看不出来,悟不出来。<<红楼梦>>到我们今天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的把这部书研究彻底,还有许多的东西埋藏在书里.认为喜爱<<红楼梦>>的读者,建议你们从书里的人物的性格和动作、说话的神态来分析这本书。
本文由装饰画原创(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二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为背景,叙写了一个鼎盛之家走向衰落的必然过程。纵观整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贾府故事”之外的感慨。这样来细细解读这一部著作,我们不难看出它在文学、思想和历史等几方面,都有建树。
关键字:文学价值、历史意义、思想内涵、社会现实
在很多不懂《红楼梦》的人看来,它就是一部描写宝黛爱情的言情小说,但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一、《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红楼梦》在文学艺术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在表现艺术上远远超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其它中国古典小说,它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不再是一部有机的小说。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些篇章绝不亚于唐诗宋词,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
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我喜欢《红楼梦》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二、《红楼梦》的史学价值
我们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清朝末年的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清康熙末年,朝廷追缴国库欠款,曹雪芹家是大宦官,欠了国库不少银两,无力偿还,根据朝廷法令,以操家抵偿,曹氏从此没落。以明朝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的红楼梦实际是曹雪芹用以折射自己家族生活遭遇的手段,主要是倾诉自己家族的辛酸史,反应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官场情况。它和许多古今中外的书籍一样,反映了它那个时代的部分现象和情况,给人们留下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史料。从《红楼梦》这部作品所描述的事实中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若干主要线索,联系到一些重要的历史材料,就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楼梦》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的是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虽然,封建经济还占支配地位,但是,已经产生了新的因素,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着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明显地抬头了。这就表明了当时的社会,除了农民和地主的主要矛盾以外,还存在着代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市民社会力量和封建统治的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中,还夹杂着民族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内容。所以《红楼梦》是反映当时那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不但揭露了当时的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反映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描写一个中小地主甄士隐的家庭遭遇一场火灾,他“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住。偏值近年水旱不收,盗贼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只得将田地都折变了,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后来“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的一个具体写照。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丧失土地、大地主激烈兼并土地的血腥记录和农民的反抗事迹,充满了十八世纪的清代历史。清代初年的圈地运动,满族贵族占去了大量肥沃的土地。汉族农民纷纷失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继续尖锐化是必然的。明末农民大起义被镇压了多年以后,零星的农民骚动又继续发生。最著名的如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的“王伦之乱”,攻破阳谷、堂邑等县城,就是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所谓“盗贼蜂起”完全是事实。
《红楼梦》描写的历史悲剧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期,以中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下的新兴市民社会力量的脆弱性和它的历史命运啊!
三、《红楼梦》的思想价值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宝黛爱情,围绕宝黛爱情写贾氏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写大观园这一独特的理想世界走向幻灭的过程。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这里面包含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个人背景,以及他对人生的认识。
《红楼梦》正如书名所示的,是写了一场由女性的光彩所映照着的人生幻梦,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但《红楼梦》不能简单地视为言情小说。女性的美好、爱情的可贵,正是作为以男性为代表的社会统治力量和正统价值观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美的毁灭”,不仅是难以预料的命运变化所致,更多的是由于后者对前者的吞噬。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作者反映了广大的社会生活面和深入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从而赋予这部小说以深刻的意义。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作者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是王熙凤,贾府最有远见的人是秦可卿,贾府最有管理才能的人是探春,贾府最有才华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班小姐,贾府最纯洁、善良,最有个性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群丫头,而且作者对他们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贾府的男人们,他们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无耻,贾敬修道炼丹,企求长生不老,贾赦胡作非为,贾政是个假正经,至于贾珍、贾琏、贾蓉、贾瑞等人就更不用说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褒女贬男”的价值偏向。这种观点看似或许有些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表达方式,其实他是通过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褒扬,否定传统的那种“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他骨子里所追求的其实就是男女平等,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红楼梦》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局限,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大的特色是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苦难;个体生命的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漠视个体生命的苦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念。《红楼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有力地唱响了轻视社会秩序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声音。这一点在《红楼梦》中表现在作者对待宝黛爱情悲剧的态度。宝黛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洁和真挚的,这无庸置疑,但最终却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手中,透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同看出作者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而非社会伦理秩序。
其实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有许多东西被人们争论不休,如作者问题,版本问题,主题问题等等,甚至有些争论已经掩盖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真正解读。但《红楼梦》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那它自然有永恒的东西蕴涵其中。我认为这永恒的东西就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诗化小说的特征不但是对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提升和超越,而且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还有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和个体生命的关注,不但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更契合当时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读红楼,品红楼,我们会随着故事的跌但起伏和小说中的的人物一起,将世间百态一一掠过,领悟人生的无限风光。
第三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及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我感觉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被诗词曲赋所修饰着的小说巨著,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这些数不胜数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能够 给读者留下意外的收获,令人赏心悦目。这学期还从新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呢,里面的诗词歌赋局域很高的文学价值,许多经典的红楼曲赋如今依然被列为背诵对象,这是我们文化永远的宝藏。
一、艺术风格
一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阶级、时代、传统文化的哺育作家个人时身世经历等,都是重要的因素。首先,《红楼梦》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
1.是从内容上说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历来看法分歧最大,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尤其是《红楼梦》写了不少有关婚姻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在宝、黛、钗三人的婚姻爱情纠葛上写得特别细腻、生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伪百科全书,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作品。
所以,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2.是从细节上暗示情节,充满蕴意。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的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在元纪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特意点醒他说贵纪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而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贸府众人的节礼中,惟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以上例子都反映了《红楼梦》以细节暗示情节的含蓄风格。3.“弦外音味外味”不直言而寄托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如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作的《妮蛔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天子惊谎恨失守,此时文武 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他歌颂林四娘,突出表现了林四娘的勇武英豪,反衬天子、朝臣的腐败无能,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酌封建王朝。《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掉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波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表现了作者蔑视封建尊卑观念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体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尤其是借用贾谊遭谗及绍死羽野的典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不平,宣泄胸中不满,委婉表达了对君权的批判。
二、文体的特点
1.创造性集诸体于一身,作为《红楼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上是鲜有的。《红楼梦》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也有诗词谚语等运用其中,但毕竟体式及数量都远逊于《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可谓是“前无古人”。2.丰富性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谜、酒令等等,形形式式,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体的主要特征”的伟大作品小说主体上是白话文,同时汲取了文言文和其它多种文体表现形式的营养,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与叙述文字浑然一体的各种文体的艺术运用,更是把中国文艺特点融于小说创作的实践推到一个近乎极致的境界。透彻理解多种文体在小说中的用意,是打开理解《红楼梦》大门的把重要钥匙,也是享受《红楼梦》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一条必由之路。林林总总的诗词曲赋无不令人赞叹,我们也被曹雪芹那非凡的才情所深深折服,我想这些诗赋是他留给我们后世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利用,读懂它,欣赏它,才会让这部巨著凸显其价值。
第四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自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其中饱含功与利,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
起初读《红楼梦》是冲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去的,青春豆蔻的年华总对这些爱情故事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那时总为那个凄美的爱情遗憾惋惜时,再也没发觉曹公笔下的深意。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不仅仅具有催人老的作用,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淀。所以再一次的捧起《红楼梦》就有着别于那时的另一番认识。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可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吾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至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往往只有悲剧才能让人刻苦铭心。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至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
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真相如何,只待未来的事实得以验证。
第三,我觉得高鹗续写的后40回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他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楼梦》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但是,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他们这种竭力鼓吹完美的做法我必不敢苟同,个人愚见:正是后40回留下的迷才激起无数红楼梦爱好者们研究红楼梦的兴趣,正也恰恰印证了“完美并不美”的论点,正是有着那种扑朔迷离的结局,他们才会倾毕生之力试图揭开这层面纱,间接地也造就了现在红学界的繁华。总而言之,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结局,我们不必太刻意追求全面的统一,否者就失去了文学的魅力。
第四,我就不得不谈谈书中的人物了。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刻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小说写作的成败。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那么,他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的呢?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小说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
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宝玉对女子是非常亲近的,没有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概念。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虽然我认为这话若是放在现在是一点过激了,用马克思的话说那就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但我认为这话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一定的激进性的,也就是他很有“悟性”。这是他不同凡人之处。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在《红楼梦》中,林黛玉
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伤痛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用自己的笔触来绘画自己的红楼梦画面,以吾之心述吾之《红楼梦》。
第五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红楼梦》,又称《石头记》,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赏析鉴赏:《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
>>>更多红楼梦赏析文章
《红楼梦》评价(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其次,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再,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一、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