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委党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14
社会主义经济
1、资源分类及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资源的涵义?
答: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即天然存在的一切可以为人们利用的土地、矿藏、水、生物、环境;一类为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等。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经济运行机制?
答:经济运行机制又称经济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
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
4、什么是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两层意恐:0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带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0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其他市场要素的变动引导生产适应社会需求,保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6、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换震百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重相等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自发地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二是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自发地调节个人收人和社会财富分配。价值规律而后两方面作用是通过个硼劳动时间与社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2供求规律 供求规律
是反映市场运行中需求和供给与价格内在联系的规律。需求是指商品消费或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市场总购买力。供给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售卖者投入市场的商品总量。供求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变支决定着价格的形成。二是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又起着重要
影响。价格反过来又调节着供求。抑制需求;价格下跌,会刺激需求,抑制供给。
供求规律的作用主要是:一是对价格具有反作用;二是对价值决定具有反作用·:是市场供求状况直接反映经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8、试论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答:(1)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二是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与流向,实现产需衔接;三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发挥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2)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缺陷。
9、试论市场机制的缺陷
答: 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有:一是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阶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三是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四是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五是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地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六是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引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七是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阻止“泡沫”的破灭。
1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
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通过人对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5、【1】、产权的特征
答:产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①排他性,即同一产权在同一时间只可能由某一经济主体单独享有;②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③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④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⑤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产权界定一般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产权主体的界定,即谁该拥有一项产权的问题;②产权范围的界定,即一项产权所包含的财产权利的边界问题。
【2】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和前提(正确。)答:0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产权界定中的产权主体界定直接地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0明确的产权利范围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逐利性的决定性前提。0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土性特征的制度前提。
19、信用的概念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有限期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这种价值运动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二是借贷行为发生后,价值单方面转移,不是对等交换。
25、GNP、GDP及国民收入N1的含义 答: GNP是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即一定时期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收入的含义
答: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从实物形态上看,国民收人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之后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国民收入是在社会总价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后剩下来的那部分价值,即劳动者当年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27、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
(1)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可供分配的产品还有限,还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最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一是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音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三是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30.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或判断题: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答:①分散风险功能,降低公民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②共济功能,即国家和社会通过统筹社会保障基金,向全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从而实现互助共济的目的;③为经济发展服务功能。④稳定社会功能。
31、试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答:(1)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
(2)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首先要做到合理确定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其次要做好扩大覆盖面工作。再次,完善基本医疗制度要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3)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利社会为生活在最低收入标准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4)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重点是应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作用。(5)Dn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运用商业保险,将市场机制引人社会保险管理,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效率。
(6)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安全和实现保值增值。
同时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要制定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既支持资本市场发展,X确保获得较好收益,避免基金贬值。
(7)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8)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
33、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答: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①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③确定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④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答: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其中最基本的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及措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预算。主要通过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等财政工具来进行。财政政策按其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政策。(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当经济高涨,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36、简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
答: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增长为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又有区别,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的扩大,经济发展则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着重于经济技术的提高和经济机能的协调。
40、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涵义 答:主导产业是指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
基础产业是为人们生活和各部门生产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营造环境的产业,它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41、试述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现实要求。
答:(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午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 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E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
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答:主要表现:0国际分工出现新特征,生产进一步全球化。0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全球化。0资本流动进一步全球化。0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0各国的经济活动迅速向全球各地扩展,各国经济互相交织,互相融合。0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利权威性逐步增强,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文选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产权------激励-------效率
3.论股份制
4.论宏观调控
5.论产业结构调整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论新农村建设
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9.论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最好3-4K谢谢啦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光华村)
1、资源配置的涵义P2152、商品经济的产生(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决定性条件---
辨析题)P2163、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2174、竞争规律及作用(重点掌握作用)P218—2195、市场机制的缺陷P219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答题时要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写进去
P227)(重点掌握)P220—2217、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重点掌握所有制结构包含的两个内容:内在结构
和社会结构)P2238、我国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重点掌握)P2249、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①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P224—225
②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掌握)P225
③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P225—22610、产权 P227(明确的产权界定那一段去年考过,不用复习)
11、现代企业制度含义及主要内容P227—22812、金融市场(重点掌握信用)P22913、深化价格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P230—23114、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掌握按劳分
配的内容、客观必然性、重要意义、实现机制)P233—23415、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重点掌握)P234—235
16、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P23517、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点掌握)P236—237
18、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P237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P23820、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工业化道路(掌握①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②
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P243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重点掌握)P248—249
22、对外技术交流(重点掌握引进技术坚持的原则)P25123、非歧视原则P253
备注 :
1、题目很少,都要认真复习对待,标明重点掌握的请按简答和论述题准备,没有标明的按辨析准备吧,资料只是一个标题,内容要每位童鞋自己整理,抓住关键词准备,别整理复习得太简单
2、论述题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概念,2、内涵及其它,3、总结陈词
第四篇:2013年省委党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结小抄
社会经济
经济体制最根本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1.各种生产要素正是在竞争,供求,价格等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不同商品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看不见的手
2.市场经济是最佳配置方式,价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滞后性,不确定性,盲目性
3.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第二,怎样生产,第三,为谁生产
4.影响合理配置的因素1.资源的配置方式2.财产关系3.决策结构4.信息结构5.竞争与垄断
5.市场配置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
6.市场机制特征1.关联性,2.制约性,3.客观性,4.内在性,5.动态性 7.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市场机制
8.价格机制的作用:第一,传递信息功能,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第三,提供生产力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第四,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
9.市场运行三大条件:1.市场选择和分散和决策2.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 3.自利与互利的兼容
10.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11.亚当斯密 《国富论》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经济 17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古典市场经济阶段
12.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总供给与总需求一致时,三种可能1.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潜能被充分利用不存在失业,即充分就业2.社会资源没得到有效利用,部分闲置,这时存在失业,称未充分就业3.社会资源已充分利用,但实际总供给仍无法满足总需求,总供给无法继续增加,这时存在过的需求和通货膨胀
13.失业是由三大心理规律决定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3.流动偏好(灵活偏好)规律
14.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成熟市场经济
15.政府调控途径:1.建立国有企业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行业管制 16.财政政策措施: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2.改变政府转移性支出水平3.改变税率4.发型国内公债
1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调节 18.现代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由2个人以上集资并根据公司法组织,等级而成立的法人组织
19.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20.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配、传递信息等方面:1.调节指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2.刺激作用来源于价值决定机制,企业的竞争刺激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3.价规的分配收入,调整利益关系的作用是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4.传递信息的作用,即通过价格波动传递供求状况的信息
21.竞争规律通过三种竞争方式制约着经济主体1.卖方竞争2.买方竞争3.买卖双方竞争
2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竞争机制 22.市场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需要下列条件:1.健全的市场体系2.完善的市场格局3.有序的市场秩序
23.产权本质是排他性
24.产权制度内容:1.产权安排2.产权结构安排3.产权保护 25.产权制度类型:1.个人私有产权制度2.自然人企业制度3.法人产权制度4.合作制企业制度5.建立与市场经济向适应的我国企业产权制度
26.家族式控股公司属于自然人产权制度
27.现代法人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股份制企业 28.传统观点市场与计划相互排斥对立 29.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具备2个条件:一是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其动力和压力都来自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只有这样,各经济主体间才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展开竞争。二是,能够自主经营,即灵敏的根据市场信号,以追求盈利最大化为目标,自行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由此可见,培育并建立在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要的内部条件。
30.作为完善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应包括1.一般商品市场2.金融市场3.劳动力市场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1.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2.建立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3.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2.现代企业制度含义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企业制度,体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其主要内容:1.企业法人制度2.有限责任制度3.科学的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3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 3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决定的2.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3.是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发展的需要
35.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1.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根本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36.兼容性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无关,它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并服务,也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并为之服务 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3.。。。。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4.。。。。下,应建立更有效,更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和更完善的法规制度
38.企业的一般性质:1.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和处理归自己所经营的财产,并承担财产经营的风险和责任。2.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商家生产者和经营者3.即是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又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39.企业经营机制:动力,决策,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40.企业制度特征: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管理科学
4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基本因素是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使用方向,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价格水平及其变化,利率水平,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42.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1.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2.节约生产资料,降低资源消耗3.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提高消费质量和档次4.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提高人口质量,避免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部分过多的被新增人口吞食
43.消费模式分4个阶段1.温饱型2.小康型3.富裕型4.现代型
44.衡量消费结构状况的指标包括:1.衣食住行用2.生活环境3.闲暇时间 45.消费结构判断是否合理的标准:1.经济标准2.社会标准3.生理标准 46.消费方式:个人与集体消费方式,家庭和社会化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特点:1.消费的习惯性2.消费的不可逆性3.模仿性和攀比性4.可替代性5.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6.非理性消费心理
47.消费品/商品市场特点:1.需求多样性2.购买分散性3.明显的广告导购性4.流动性和易变性
48.生产要素市场:1.金融市场2.劳动力市场3.资本品市场4.房地产市场 49.金融市场是最国际化,最现代化,最核心和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市场参与者:1.中央银行2.商业银行3.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企业和事业单位5.居民
50.土地市场交易的形式:1.土地所有权变更2.土地经营租赁3.土地使用权转让
51.利率的机制是资金的供求同利率直接的有机联系
52.利率对资金供求的调节通过2种方式:1.利率总水平2.利率差别变动 53.工资机制是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 54.工资机制的作用:1.动力刺激2.成本节约3.收入均衡化 55.市场管理和调节组织分为:1.一般管理机构2.专业管理和检查部门3.民间监督协会4.企业业务主管部门
56.市场进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方面的主要功能:1.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2.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功能3.规范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4.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行为
57.市场进出规则在规范进入市场的商品方面的主要功能:1.商品的质量要符合要求2.商品的效用要符合社会利益3.商品要名副其实4.商品的价格,计量和包装等要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进入市场
58.市场法规包括:1.市场主体法规2.市场行为及市场主体间关系的法规3.市场主体与国家、个人间关系的法规 59.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重申: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
6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因为: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61.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表现:1,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3,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 62.四大重要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
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63.当前,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重点:1.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2.完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64.我国政策性银行:1.国家开发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65.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2.逐步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客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4.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5.加快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6.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7.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8.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9.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10.不断完善金融法律体系11.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规则制定
66.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是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根据
6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特点(联系69)
1.企业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2.按劳分配不是直接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是按照实现了的价值进行分配3.按劳分配不是直接以“劳动证书”而是通过商品和货币形式来实现的4.由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不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只能在同一个企业中贯彻,至于不同地区间,不同所有制间,不可能做到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68.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项基本工作:1.净化工资制度改革2.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3.加快完善再分配调价机制4.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69.社会经济运行体系3各系统:1.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稳定系统三者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70.社会保障制度功能:1.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稳定器功能2.具有自动调节经济运行功能3.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4.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调节
71.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与物质帮助的各种社会指示的总称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3部分
社会保证体系特征:1.社会化保障体系的社会性2.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3.共济性4.功能性
72.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投资运营中的问题:1.基金管理分散无序不利于集中投资2.现有基金贬值严重3.基金管理机构臃肿、人员重叠、管理成本偏高
73.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对策:1.夸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2.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3.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4.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的监管机制4.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管理5.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7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策:1,加速农村经济发展2.加大投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保水平3.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5.在具体操作上保持一定灵活性
75.宏观经济调控目标: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3.资源节约4.生态良好5.民生改善
76.宏观调控依据: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分为:战略规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
77.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处理好以下主要比例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2.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3.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比例关系 78.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3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劳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劳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79.间接经济调控方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调控市场再有市场引导生产和消费方式.80.经济参数分为基本参数价格和作为调节参数的税率、利率等2类。这两类可细分为3种:1.市场决定的参数,入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2.政府决定的参数,入税率等3.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参数如利率汇率
81.货币政策主要采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决定法定存准率和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辅助手段:道义劝告、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条件等 82.07年8月《 反垄断法》
83.政府调控经济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4.思想工作手段
84.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策略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温饱
2.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5.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和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86.对于我国来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还是重大政治问题
1.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本条件 2.持续加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3.只有尽快发展国民经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更好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4.尽快发展国民经济,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8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途径:1.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率,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2.加强客观经济调控,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3.加快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88.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1.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5.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89.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2.新科技革命---。。助推器
3.不断强化的国际经济规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4.各国政府积极和广泛参与是。。加速发展的保证 90.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所出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儿经济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不能等同视之,更不可以混为一体,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福利最优化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经济全球化的推行,更大程度要依赖于经济一体化的实施程度和质量,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和与之适应的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经济一体化同步前进。91.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基本组织形式: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世界银行3世界贸易组织
92.地区性一体化的主要表现:1地区一体化组织数量在增加2原有的规模在扩大,3地区一体化的程度在加深 93.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作用:1他加强了集团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他们之间国际分工更加精细,协作更加密切,从而对各国经济发展以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各个地区性的经济集团虽然不是封闭的,但毕竟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存在差别待遇,使非成员国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94.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3将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为可能
95.如何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1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大力改革传统的社会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2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3熟悉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加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范,尤其是加强国家金融安全的防范,4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对自身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5严格防止西方反对势力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主权进行干涉
96.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边疆民族地区
97.利用外资主要是利用外国政府资金,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国外私人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本国侨民的资金、本国银行吸收的国外银行存款和证券市场吸收的外资
98.利用外资的形式:国家信贷、私人信贷、国外存款、国际债券、直接投资 99.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外资:1合理利用外资的总量规模2产业结构3地域投向4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100.科技引进方式:贸易型(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进口成套设备)和非贸易性(国际学术会议,科技人员互访,聘请外国专家讲学,派遣留学生)101.、人员交流主要表现在1对外承包2对外劳务合作3引进外国智力
第五篇: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精髓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并生成新的制度、体制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线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相关重要论断上。1985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同年又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从这种新的实践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跳出传统思思想的桎梏,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就不存在矛盾。因为,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看,市场经济通过调动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来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能够极大限度地释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空间。总书记已经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来看,市场经济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激励创新,源源不断地生成新的就业岗位,保障大多数人获取收入的机会;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构筑公平竞争的起点、校正市场竞争的结果,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和面临风险的人。即使是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一些重要目标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如麦克米兰就指出:“市场并非天生与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理论特色。开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始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的认识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质的飞跃。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蕴含的重要原则和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凝练出许多重要理论原则和观点,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学中历久弥新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是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政府与市场角色的重新定位。我国改革开放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出发点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申了这一理论和实践原则,勾画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清晰线索。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改革初期的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到十二大报告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四大的“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发挥政府作用”,我们的认识一直向纵深推进,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科学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首先,需要认真领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用体现在,绝大多数经济资源,无论是消费品(包括重要消费品)还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等,都需要经由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和环节上去。市场的优势源自于它能够合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偏好,将它们转化为简单的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作出合理的选择;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利用无数分散而隐匿的知识和信息,使资源的配置动态优化;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内在激励驱动资源不停地流动,使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不断激励创新和创业,成为不断获取新知识、淘汰旧知识的有机体,从而也是创造新经济和开拓新生产力的有机体。总之,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潜藏在千百万人中的智慧和力量,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市场原则无限制地扩大到公共产品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市场设计并不是要么市场、要么政府的问题,而是市场加上政府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科学界定政府作用。资源的配置活动基本交给市场,政府就应该从纷繁复杂的资源配置活动中退出来而专注于自己的应尽职能。政府职能内生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性,可以概括为构建四大框架。一是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包括良好的法治秩序、有效的产权制度、公正透明的竞争规则和权威的监管制度。二是总体生产力框架,包括资源、能源、交通、通信、信息、数据、生态等领域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和骨干网络,形成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骨架。三是宏观经济稳定框架,通过营造均衡、平稳的经济运行环境,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公众生活预期。四是社会福利框架,通过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制度防范社会风险,保障基本民生。当然,政府在建构这四大框架的过程中,也可以引进和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动员和效率提升。
(二)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所有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核心是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化,并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新的历史条件,所有制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样不可侵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等。201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原则,澄清了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模糊认识,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巩固和发展了已有理论成果。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形成了线条较为清晰的所有制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所有制理论基础。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但主体地位没有变,仍控制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和优质资产;非公有制经济在产值、投资、就业、税收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创新重要性突凸现、消费个性化增强。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推动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所有制基础。第一,科学认识和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科学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进一步认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收入分配的重要理论原则,涉及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公平与效率关系、共同富裕等诸多重要方面。
确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克服平均主义,强调按劳分配原则,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的质的飞跃。在随后的发展中,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明晰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引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居民的收入渠道多元化了,财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快速增长,为市场机制运转提供了强劲动力。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内在一致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的一般原理,即“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它激发了亿万人民创造财富、获取收入和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积极性,驱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不停地流动和重新配置,从而奠定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契合的分配制度基础。
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003年之前,我们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起点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同时经济严重缺乏效率和活力密切相关。2004年开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等已纳入到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之中。同时,对“公平”的理解也趋于其本质。十八大报告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这种“公平”观不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相一致,也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相一致,为确立科学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时间的分配,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个人收入分配也要受到价值规律的重大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必须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进行了论述,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启迪。例如,马克思认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条“自然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这与我们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理论上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强调商品交换中所有权、自由、平等的重要性,他认为,“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是“处在平等的关系中”,“除了平等的规定以外,还要加上自由的规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有许多重要的论述。第一,强调培育完备的市场体系。马克思指出:“市场……采取总体的形态”。只有完备的市场体系才足以支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体系的完备性不仅指各类市场齐全和发育良好,还指它们之间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相互作用而趋向动态一般均衡。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期货市场。迄今为止,各类市场业已存在,许多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第二,强调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向市场主体开放机会,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权利,同时又让他们承担决策的风险,硬化预算约束;市场规则公开透明,商品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第三,实施有效市场监管。监管是政府最为重要的微观经济职能,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消除垄断,保障食品、药品、环境和生产场所安全等。
(五)对外开放理论
在马克思所构想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无论是“五篇结构计划”还是“六册结构计划”,都包含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说明经典作家当时已经充分意识到生产力发展国际化、资源配置国际化和利益分配国际化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资本国际流动的基础。它们反过来又有力推动国际分工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发展。在谈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时,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价值规律同样在国际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调节着生产国际化所生成的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其中技术先进、劳动复杂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占据较大利益份额,从而导致“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马克思同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经济国际化的性质,他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理论观点,认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等;主要政策主张包括,通过开办经济特区和全方位开放、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实施“一带一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逐步深度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之中。
对外开放理论仍需要探讨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在新技术条件下国际分工和产业演进的规律,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利益链条中的位置,实现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第二,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形式,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保证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中得到合理的份额;第三,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与国内市场相比,世界市场更不完善,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低,壁垒众多,资本门槛高,因此,竞争规则和参与规则的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都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