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委党校2014年研究生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理论上的贡献?P65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2)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两条本质论;(3)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4)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5)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南方谈话是中特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2、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P69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什么是中特理论体系?P70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特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十八大报告关于中特理论的表述要点?P70
(1)由三大科学理论成果构成;(2)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坚持发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5)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6)在当代中国,坚持中特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坚持促进社会和谐;(7)坚持和平发展;(8)坚持党的领导。
6、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83★★
(1)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高于资本主义,应当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物质技术基础;(2)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相对落后,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5)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为共产主义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7、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P85★★★
(1)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转换;(2)改革引起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第一次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8、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86
认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处理: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社会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9、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P92
面对资源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0、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P92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P92
(1)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更严格的耕地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
(3)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4)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5)加强宣传,增加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P94
必须以更大的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推进和深化行政、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市场、社会事业等领域体制改革。二是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
13、辨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P107 正确。理由:(1)通过阶级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争得民主,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2)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3)民主是防止国家权力脱离人民群众、蜕化变质的根本途径;(4)只有实现广泛而切实的民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4、为什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P108
(1)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3)民主制度化是消除封建主义影响的实际需要。
15、什么是依法治国?P109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16、依法治国的内涵?P109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3)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治理国家。
17、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意义?P109★★★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一切市场经济行为,都需要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行的重要标志;(3)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8、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P122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全面提高公民素质;(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4)增加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P123
(1)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3)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广大人民;(4)大力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5)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0、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P12321、增加居民收入的总体要求?P125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同步两提高)
22、增加居民收入的基本任务?P126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2)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初次分配的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
制;(3)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4)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23、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P135★
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是争取和平,加快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和平与发展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的安全因素和非传统的安全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问题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第二篇:2016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P3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P5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P5 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产生谁?谁决定谁?②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界?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最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它贯穿于人类哲学史的始终;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简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形而上学用鼓励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不依赖,互不作用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同其周围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中,从而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2.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一切事物。
3.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一切联系。全面把握事物的多重联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4.形而上学否定事物内部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额根本原因是由于食物的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辨析)
答: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定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11.矛盾的普遍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实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矛盾运动。12.矛盾的特殊性
答:矛盾的特殊性实质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①他们相互联结。②他们相互区别。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世界运动、发展的和内在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15.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3.人事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6.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答:实践是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意识、有母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总体上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自 觉能动性。实践总是在人们的一定目的,一定意识支配下进行,它是实现人们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计划的改变世界的面貌。第三,社会实践性。实践是人们结成一 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的活动。所以人们的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
17.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人的实践,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并形成认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总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的知识也随着发展的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才能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1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21
答:①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具有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19.简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行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
2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27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
21.商品及其二因素。P
31答:(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二因素: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22.货币的产生及本质。P34 答:(1)货币实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2)货币的本质:第一,货币是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二,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3.货币的职能。P35(多选或简答)
答: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称为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指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作用;(2)流通手段。指货币媒介商品流通的作用;(3)贮藏手段。指货币可以贮藏起来备用或作为财富加以贮藏;(4)支付手段,指货币能够清偿债务的作用;(5)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4,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2)①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即人财物向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流动转移或分配,是社会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优化。②促进作用。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③分化作用。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否定平均主义;而是在社会制度的制约性削弱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25.资本的划分
答: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6.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答: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实质在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过剩。②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复出现,具有周期性,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的反复。
2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①经济危机的冲击力相对较弱;②经济危机由产品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③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各个阶段不如过去明显;④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成了社会资本在生产的经常伴侣。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3.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第二,用部分国有化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住经营,实行租赁制和租借制。第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第四,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第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其基本思路是: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交换;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其实质是:就是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调节手段来发展生产力。
6.列宁晚期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答:1.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政权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 神。党的任务是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2.执政的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的途径和方法。执政的共产党要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一是党要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来实现领导。二是党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来实现领导。三是党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领导。3.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一是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自大;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4.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①党内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要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监督制,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②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在党的决议未经通过以前要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争论,充分自由的进行党内批评,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③要使召开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会议成为一种制度。④要使党的舆论监督对党领导机关的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⑤党的监察机关要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权威。5.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一是必须规定严格的入党条件;二是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三是必须把党员置于纪律、法律的严格监督之下;四是必须随时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论述题)答:(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 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2014年12月,系精品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3)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情况和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简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论述题。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是目标指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二是总体布局: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是发展动力,即:“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制度依托。这是“四项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方面的体现。五是奋斗目标。这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六是立足点。就是“立足基本国情”。七是领导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简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 答:①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论述题)。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目的方面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和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 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这一论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第二,这一论述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这一论述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四,这一论述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质的传统观念。
(3)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即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判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判定。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时,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跟家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0.正确理解“革命”的含义 答:(1)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全面的历史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政治革命;(2)指社会形态(主要是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即通常所说的社会革命;(3)指社会生活某一领域中的重大变革具有能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这里的“革命”是从革命的引申意义上来使用的,指中国的改革 具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11.正确理解改革也是一次新的革命
答:第一,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关键在于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微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转换。第二,说改革是一次革命,是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的。第三,要正确理解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的关系。12.邓小平“三步走”战略
答: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3.21世纪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简析依法治国的内涵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物,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④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⑤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15.简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P109
答: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16.改善民生的“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答: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
答: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8.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答: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
19.全面从严治党内容
答:习近平同志强调: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前“三个全面”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2013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P437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公共企业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公共管理的客体就是公共事务,具体内容可分为社会问题、公共资源(13年考了辨析)和公共项目。
2.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P445
公共物品是指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根据消费过程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一般把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辩)“排他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排除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竞争性”则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物品,就减少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公共事务是指以提供公共物品为核心,涉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社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以及规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共项目。
3.政府管理与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区别。P438(必考)
政府管理研究的是政府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区别体现在:
(1)活动范围不同。前者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2)管理目标不同。前者追求公益性与以公正为主,后者关注利润,追求盈利目标。(13年考了辨析)
(3)资源来源不同。前者所耗资源来源于税收和预算分配,后者所耗资源来源于利润和投资收益。
(4)运行机制不同。前者依法行政,后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5)任用方式不同。前者采用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后者采用聘用方式。
(6)组织形式不同。前者以层级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为主,后者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4.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及公共性的具体表现。P438(13年考了简答)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管理性、公共性与社会性。其中,公共性最为重要。
公共性具体表现(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代表性、公益性和公务性”的有机统一体。(“代表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是群众意志的代表;“公益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必须以公益事业的实现为价值;“公务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必须严格区别于处理私人事务。)
(2)公共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其根本特性就是公共性。
(3)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及责任等。
(5)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P439)简、论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中所有存在公共利益与公共需求的领域。)其内容包括:
(1)确定公共问题。就是如何确定社会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2)制定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指公共权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南和行为方案。这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
(3)管理公共资源。是指对各种公共资源(人、才、物、信息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提供公共服务。是指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5)进行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二、公共部门的角色和定位
6.公共部门的特性。P440
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公共部门具有以下特性: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部门最根本的特性。简单的说,公共部门的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宗旨是促进公共利益,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输出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且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为评价标准。
(2)权威性。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运用的是公共性质的权力,因而具有权威性。
(3)稳定性。组织体系和人员都是稳定的。
(4)合法性。是指能够被公众自愿认同,从而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而不是抵触。
7.公共部门的功能。P440
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公共部门的功能表现在以下:
(1)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公共部门的基本职责。因为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情况的发生。所以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2)社会经济管理。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等。其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公共部门要制定和维护规则、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是有缺陷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来调控。
(3)战略管理。战略是其发展总目标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对带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的谋划与对策研究,决定该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管理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涉及到组织政策的指定、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配置等;还涉及到组织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项职能。
(4)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事分类、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绩效评价与管理、薪酬管理等。
8.现代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P442)简、论(13年论述)
(对于政府,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的政府概念,一般是指执掌公共权力的各类国家机构,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狭义的政府是指拥有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国家机构,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与传统集权专制政府相比,现代民主政府遵循以下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政府权力是公民让渡或委托于政府的,政府仅仅是公众的代理人,公民理所当然地拥有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有限政府原则。现代民主政府的权力是相对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其基本限度。
(3)分权原则。之所以进行分权,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公共管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从而出现了公共管理主体—政府功能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实现政府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
(4)法治原则。法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政府权力的勘定和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保护。
9.现代政府的职能。P443(简、辩)
政府的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表明了政府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主要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大职能。社会职能是基础,政治职能是保障。其职能的演化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逐渐弱化,社会职能逐渐增强。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1)政治职能。制定公共政策,建设政府体系,完善暴力机关、赋税、兵役等管理。
(2)经济职能。通过维护竞争机制、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再分配等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稳定经济。
(3)文化职能。构建意识形态、推进科学文化教育业的发展。
(4)社会职能。即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包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强自然灾害应对、自然资源的分配和保护。
10.政府职能的转变。(P478)必考,论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负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其主要内容有:
(1)政企分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政社分开。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扩大基层自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3)机构改革。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调整和增加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
(4)职权调整。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放松管制;加强市场监管。
(5)规范行政。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11.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及一般特征。P448(简)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指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共事业组织、民间非企业组织和会员性社团。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征为:
(1)组织性。非政府组织必须是制度化的正式组织,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同时,非政府组织必须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
(2)民间性。非政府组织必须与政府组织分离,它不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不承担政府的职能,其决策层由不是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但这并不是说非政府组织不能让官员参与活动,也不意味着不能接受政府的支持,而是说要有自己的独立决策权,不为政府控制。(辩)
(3)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成立的目的不是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但这不是说它不能产生利润。它可以收费,在某些时期内还可能会有盈余,但是这种盈余必须遵循其服务于公众的基本宗旨,或者用于自身的发展,不能在其所有者或管理者中进行分配,这是非政府组织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营利组织的最大区别。(辩)
(4)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目标是公益性的,其成员的活动也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
(5)志愿性。非政府组织无论是参与社会管理活动、还是管理本组织的事务均由成员志愿参加。
12.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P447)简、论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是“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关系。
(1)小政府:一是指政府职能有明确的限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机制和各类社会组织(如NGO)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指政府的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效能要高。三是要明确政府机构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2)大社会:一是指要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二是指要培育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让其与政府一起,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三是要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
(3)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自身来承担。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非营利组织为重要主体的、公众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系。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扩大基层自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能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3.公共企业的含义、特征和功能。(P449)
公共企业就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即出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外部效用问题、增进社会公正、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展等目的而建立和经营的企业。
公共企业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它的“公共性”方面,具体表现在:(1)企业所有权的公共性。(2)公共产品的公共性。(3)企业宗旨的公共性。(4)生产手段的公共性。(5)分布领域的公共性。
公共企业的功能表现在:(1)纠正市场机制中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垄断。(2)解决外部性问题。(3)解决公共产品供应问题。(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问题。(5)协调宏观经济运行。
三、公共政策与政策过程
14.政策合法化。(P453)辩 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政程序和立法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法规的行为过程。
15.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环节。(P454)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政策宣传。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就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为正确有效地执行政策奠定良好基础。(2)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就是制定政策执行的计划。它是实施政策的另一项功能性活动。要使政策顺利进行,就必须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执行活动的路径,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3)物质准备。就是做好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两方面的准备。(4)组织准备。就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配备称职的领导者和政策执行人员,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合理的运用。(5)政策实验。政策实验既可以检验政策,发现政策偏差,及时修正和完善政策,又可以从中得到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为政策的全部实施取得经验。(6)全面实施。政策的全面实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16.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定义+三因素)(13年考了论述)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1)政策本身的质量,即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2)政策执行的资源,即政策执行的人力、物力、财力、权力。(3)政策执行的环境,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
17.公共政策评估及过程。(P455)公共政策评估是指特定组织为了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能、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政治行为。
公共政策评估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一项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评估的组织和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清晰政策对象、明确评估目的、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制定合理的方案以及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2)评估的具体实施。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依据评估目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3)评估总结阶段。评价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优劣,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以后的政策活动提供借鉴。
18.政策监控的含义和步骤。(P456)
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总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和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畅运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监督分为三个步骤:(1)事前,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职责。(2)事中,监督和反馈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尤其是政策执行情况,掌握有关信息。(3)事后,对违背、践踏现行政策的行为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政策控制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四、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
19.公共部门应用战略管理的特点(P457)简(13年考了简答)
战略管理是指管理者把握情势和环境,通过策略的选择和实施、集中组织的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及过程。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未来长远性。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组织的长远利益,为组织的未来发展设立远景,规划蓝图,并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整合。(2)全局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关注组织的总体格局,以组织的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总谋划。(3)协调一致性。战略管理就是要通过协调各方行动,使他们统一朝既定目标或方向努力,最终使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实力的整体。(4)现实可行性。战略管理各个环节应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5)相对稳定性。战略一经确定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应保持其稳定性,从而使组织对已知的和预见到的机遇或威胁做出正面反应,否则,就失去其意义。
(6)应对复杂性。战略管理使组织能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及时化解或避免威胁,并能超越组织目前的生存环境,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重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原因/公共部门战略的发展。(P458)简、论
战略管理是指管理者把握情势和环境,通过策略的选择和实施、集中组织的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及过程。重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变迁的压力。政府等公共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应对全球化、社会变革、经济政治改革,需要建立一个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有适应性的反映系统。
(2)角色变化的压力。“小政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获取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政府等公共部门就必须正确确定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关系。
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P46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总和,既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又包括一般的劳务人员,他们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职能:
(1)人力资源规划。这是公共部门对整体的人力资源按组织目标分析后给出数量上、质量上的明确需求并付诸实施的一系列程序、措施、政策和时间顺序。
(2)人力资源获取。是指公共部门从组织内外招聘、甄别、选拔和录用合格人员。这必然涉及人力资源的测评技术。
(3)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了保证工作人员拥有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同时也使员工得以不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方法和程序等。
(4)人力资源维护。是指维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保障其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等。主要包括薪酬福利、权利与义务、健康与安全、劳动关系、纪律和奖惩。
(5)人力资源研究。这是公共部门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每一个组织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都是具体的,发展出一套最适合本组织的目标、任务、环境、工作特点、员工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P46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总和,既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又包括一般的劳务人员,他们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性与公益性。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是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
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
(2)政治性。体现了我国“党管干部”制度的要求。
(3)公开性。公共部门属性要求。现代公共性质要求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公开透明,人力资源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公开性特点。
(4)合法性。行为上,法无明规不做。一方面保证依法合理地行使公共管理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考评的规范和公民进行监督的依据。
(5)复杂性。体现在管理的目标和体系十分复杂。
2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P464)论(必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总和,既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又包括一般的劳务人员,他们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1)宗旨: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超前预见,以保证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素质和结构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两个转变”相一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
(2)战略:突出公共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一是在开发战略上,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安排,加大力度;二是在开发内容上,除了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育、选拔与使用、培植与管理外,还应包括激励与保障等一整套相应的配套机制;三是在开发动力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群体与个人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3)原则:坚持四个原则。(13年考了简答)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二是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三是开放原则,研究和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四是创新原则,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治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六、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
24.公共预算的内涵与功能。(P465)简、辩、论 公共预算是指公共部门根据国家法定程序和实施方针所编制的某一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公共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公共收入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执行结果又会形成决算。)公共预算是表达立法机关一项的工具,具有以下功能:
(1)反映收支。预算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目的、范围、规模和程度。
(2)控制支出。预算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确保对公共开支进行有效地控制。
25.公共预算管理的特点。(P466)(13年考了论述)公共预算是指公共部门根据国家法定程序和实施方针所编制的某一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公共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公共收入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执行结果又会形成决算。)
公共预算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完整性。预算应包括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和政府的职能范围。
(2)统一性。预算所包含的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要按统一的科目、统一的口径和统一的程序加以计算和全额列编。
(3)真实性。预算中的预计数应该尽量准确的反映出可能出现的结果。
(4)性。各级政府的预算必须按季度或按月编制,期限内的全部财政收支应进行收支对照比较,并和前期进行比较,预算指预算收支的起止期限。
(5)效率性。预算作为政策工具,要有可操作性和预测的准确性。
(6)公开性。预算应成为对全社会的公开性文件,其内容能为全社会所了解。
(7)导向性。这是预算的未来导向和绩效导向。
七、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
26.绩效管理的含义和作用。(P471)
绩效管理是指对组织的绩效目标进行设定和实施,并对实现结果、行为和能力进行系统考察与追踪,推动绩效不断改进的系统活动和过程。其中,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是组织绩效管理过程四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绩效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动力。(2)对员工而言,绩效管理是一种激励的手段。(3)对管理对象而言,绩效管理是一条监督的途径。(辩)
27.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特点。(P471)(13年考了简答)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的绩效目标进行设定和实施,并对实现结果、行为和能力进行系统考察与追踪,推动绩效不断改进的系统活动和过程。其中,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过程四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方向性。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目标导向,即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现。(2)系统性。指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过程导向。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而且各层次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渗透、影响,可变性很大。(3)灵活性。这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指标导向。政策目标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种类的绩效指标系统。
28.政府改革的公共服务取向模式。(P476)
这是目前最不成熟的模式,但仍展现出无穷的潜力。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
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1)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2)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强调公民权理念。(3)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4)强调对日常服务提供的全社会化过程。(5)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等。
29.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P477)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体说来有三个层次的内容:(1)从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任务和体制改革的目标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应当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需要。(2)从职能转变、政府规模、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应当符合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规模适度、组织结构优化、人员素质良好的要求。(3)从权责配置、事权划分以及决策、执行、监督这三个行政权运行的主要环节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应当实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目标。
第四篇:四川省委党校2012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英语
2012年《英语》(光华村)
(仅供参考)
英语复习范围,即考试命题范围:
英语考试模拟题中的研究生入学复习题
(一)和
(二)-----书上P162—179,两套题的答案见书P215—216
特别说明(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1、考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大约有5个以上是书上原题。
2、考题的第三部分阅读理解至少有两篇或两篇以上出自书上的原题,占20分以上。对于英语底子薄的学员,判断阅读理解题是书上复习题
(一)(二)哪几篇文章的技巧:复习题
(一)(二)共8篇阅读文章,其中7篇文章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生涩或专用名词旁标有汉语解释,比如复习题
(一)中单词randomness(随意性)P165,仅此可判定考的复习题
(一)的第一篇文章,因此对应记住这篇文章后面阅读问题的5个答案即可。为防止考题答案顺序颠倒(一般不会),只要记住每个阅读问题题目的前
一、两个单词即万无一失。
3、考题中的第四部分英译汉大约有两个以上是出自书上原题,占6分以上。记忆技巧:在英译汉的答案中(P215--216),在答案翻译出来的对应的汉文中,把每一题对应的英语前几个单词写在那里,然后进行复习,就可以简单地记住考的哪一道题目了。
4、复习题中的第二部分完型填空,看一下就可以了,是考英语能力和拉距离的题,一般不会有原题出现。
5、学员如果蒙猜选择题答案,一定不能连续5个题选择同样的答案,即不能连续5个题都选A(或者B或者C或者D),否则选择题将记零分。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连续5个答案相同的命题。
6、有学员质疑书上复习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给出的备选答案顺序排列A、C、B、D是否排序出错?没有出错,是正规专业的排版和印刷,请大家按书上排序复习,答案也按书上给出的序号选择,不用质疑。
第五篇:2013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复习题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P439(5个)(简答)▲
①公共问题,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②公共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并加以实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④公共资源,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公共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⑤危机管理
6、公共部门的特征P440(简答)
特征:公共性、权威性、稳定性、合法性
功能: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制度和维护规划,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②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情况的发生,所有,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③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④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市场机制本身是有缺陷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实施相应政策来调控。
7、现代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P442-443▲(论述/简答)
①人民主权原则,政府权利是公民让渡或委托于政府的,政府仅仅是公众的代表人,公民理所当然地拥有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权利
②有限政府原则,现代民主政府的权利是相对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基本限度
③分权原则,为了实现政府权力的相互制约、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现代政府采用分权原则。
④法治原则,法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政府权力的勘定和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保护。
8、现代政府职能的含义,政府职能的转变P444▲(论述)
政府职能:①政治职能:核心,是统治阶级建立政府的根本宗旨。②经济职能:包括宏观调控、区域经济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微观管制、大型经济建设项目;③文化职能: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④社会职能,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行政职能过大的局面:①要将政府职能中应该由市场自我调节的职能归于市场自由调节,政府负责市场体制的维护和制度建设,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引起的问题都能通过行政手段解决;②积极扶持我国社会组织的成长,要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逐步将某些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交由社会性公共组织行使。
10、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及一般特征P448(去年考题)含义:指政府部门和营利组织之外的一切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为社会提供一定公共产品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
特征: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
11、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P447(论述/简答/辨析)▲ 在管理主体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能由政府独自承担,必须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来,同时,公众、私人企业也可以在公共部门的授权、监督和指导下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来。在管理方式上,应该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不该越俎代庖。“小政府,大社会”。
小政府:①指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包揽一切,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②政府的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③明确政府机构以及人员的只能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大社会:指要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培育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让其和政府一起,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非政府组织要接受政府的授权,承担政府留下来的责任,接受政府的监督;还要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监督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逐步建立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民主参与制度和渠道,使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相关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话协商成为一种日常制度。
14、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环节P454-455(简答)
含义: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执行手段,将公共政策规划的内容由观念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环节:公共政策宣传,公共政策分解(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执行活动路径,明确工作任务指向),公共物质与组织准备,公共政策实验,公共政策全面实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泛的环节)。
1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含义及特点P457-458▲(六方面)
含义:管理者把握情势和环境,通过策略的选择和实施,集中组织的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及过程。
特点:未来长远性:立足于组织的长远利益,为组织未来发展设立远景,规划蓝图,并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整合全局整体性:是关注组织的总体格局,以组织的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总谋划。
协调一致性:通过协调各方行动,使他们统一朝既定目标或方向努力,最终使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现实可行性:各个环节应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相对稳定性:战略一经确定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应保持其稳定性,从而使组织对已知的和预见到的机遇或威胁作出正确的反应,否则,就失去其意义。
应对复杂性:使组织能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及时化解或避免威胁,并能超越组织目前的生存环境,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18、重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发展(原因、意义)P458
原因:环境变迁的压力。应对全球化、社会变革、经济政治改革,需建立一个应对某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有适应性的反应系统;角色变化的压力,“小政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获取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政府等公共部门就必须正确确定自己的智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关系。
1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特点及职能P460-463(简答)
含义:指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总和,既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又包括一般的劳务人员,他们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公共性、政治性、公开性、合法性、复杂性。职能:人力资源规划(数量、质量)、获取(考试、选拔、甄选)、开发(技能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维护(薪酬福利、健康与安全、劳动关系、纪律与奖惩)、研究。
2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P464(论述)▲ 四个原则: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开放原则,研究和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创新原则,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21、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含义与功能P465-466(简答)▲ 含义:指公共部门根据国家法定程序和实施方针所编制的某一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包含:预算的编制(政府对公共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公共收入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决算(预算的执行结果)。功能:预算是表述立法机关意向的工具。反映收支:要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目的、范围、规模和程度;控制支出:确保对公共开支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
22、公共预算管理的特点P465-466(论述/简答)▲
①完整性:包括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和政府的职能范围;②统一性: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要按统一的科目、统一的口径和统一的程度加以计算和全额编制;③真实性:预算中的预计数应该尽量准确地反映出可能出现的结果。④性:各级政府的预算必须按季度或按月编制,期限内的全部财政收支应进行收支对照比较,并和前期进行比较,预算包括预算收支的起止期限。⑤效率性:由可操作性和预测的准确性。⑥公开性:其内容为全社会所了解。⑦导向性:预算具有未来导向和绩效导向的特点。
2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特点及作用P471
含义:对组织的绩效目标进行设定与实施,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考察与追踪,推动绩效不断改进的系统活动和过程。其中,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是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四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特点:①方向性(目标导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现;②系统性(过程导向):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而且各个层次、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渗透、影响,可变性很大。③灵活性(指标导向),政策目标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绩效指标系统。作用:①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动力,重视资源的有效配置,产出好的结果,满足公民需要,重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员工而言:是一种激励手段,与任用、晋升、奖惩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责任感。③对公共服务对象而言:可以监督公共部门责任的实现和落实,可以监督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门信誉和形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