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_区域经济学

时间:2019-05-12 23: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_区域经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_区域经济学》。

第一篇: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_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1.区域经济学p293(简答、辨析)

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里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294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包括要素禀赋问题、增长极问题、发展差距问题、区域贸易问题、梯度转移问题。

(2)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辆是区域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关系研究主要是对这两大类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进行研究。

(3)区域经济应用工具研究。区域规划、区域政策等属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工具,是近来年区域经济的研究热点。欧盟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区域规划与经济政策问题。

3.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p295

区位条件指一个地区和周围诸社会经济事务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区位条件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工业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区域经济就不可能实现起飞和持续增长。

第一,区位条件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根据资源最佳配置原则,生产要素往往倾向于流向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域,从而有可能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

第二,优越区位条件能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经济效益。大规模专业化分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空间转移,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流通,而这必须有良好的交通通讯设施作为前提条件。

第三,区位条件的改善与利用能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发达地域,往往由于交通、信息设施的缺乏和落后,而成为其经济成长的“瓶颈”,使之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贻误了发展时机。

4.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p299(简答)

(1)均衡增长理论

基本命题: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生产和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均衡增长并不是指所有的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均衡增长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地完备,使产业间能够相互形成需求,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

(2)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针对不发达地区生产和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主张打破这种状况的方法不同。

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国家资本有限,不可能对不发达地区大量投资。第二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不需要均衡地投向不发达地区的所有部门,而是对一个或几个关键部门扩大投资,由于关联效应,将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增长。第三非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存在区域贸易。因为受投资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生产扩大后,需要庞大的市场,落后地区不可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这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

5.区域开发模式选择p302(简答)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新模式、梯度开发模式、产业滚动模式

6.区域开发中产业空间转移p302(简答)

一.、产业空间转移的一般特点

(1)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产业转移的主题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产业转移的完成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空间转移。

(4)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阶段的技术。

二.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1)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

(2)国际产业转移出现跳跃性转移

(3)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4)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应链的整体搬迁趋势

(5)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7.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p306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主导产业升级实现的。途径:一个是以全新、更高技术层次的新产业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另一个是在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途径:一是发展和主导产业有直接联系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占区域经济份额应不低于50%。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原则p310(简答)

(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4)要求拥有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的支撑

(6)要求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有聚集性

(10)要求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p310(简答)

(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自发形成的开发区,如美国硅谷。

(2)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由政府规划和创建的开发区,如深圳工业园区。

(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组建的开发区,如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苏州工业园区。

(4)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中心建立的研究开发型企业模式,如日本筑波

(5)以传播、经营和销售高新技术产品为特色的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

10.生产要素禀赋决定贸易格局p311(简答)

(1)生产要素禀赋概念。禀赋即天赋。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凡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即要素的丰裕度高,否则就是相对稀缺的要素,丰裕度高的生产要素就具有禀赋优势。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3)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生产要素和商品一样可以流动。通过流动,改善区域要素条件及其组合状况,从而改变区域的生产结构和贸易格局

11.贸易条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p312(辨析)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如果一个地区输出商品价格总水平比输入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大,则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12.动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p312(论述)

(1)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2)动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产生的基础

(3)动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梯度转移理论的基础

13.雁行产业发展贸易理论p313(简答、辨析)

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和贸易的理论。论述后发国家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将它由有效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过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又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做准备。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大量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实际上是落后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的理论。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p31

4(1)工业贸易合作

(2)资金合作

(3)劳务合作

(4)科学技术合作

15.城市(镇)化的动力机制p318(简答、辨析)

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荐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农村和城市的互动机制。

A 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农村经济发展既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础。

B 城市经济发展又拉动农村经济繁荣。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A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条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要依次演进;农民参与工业化进程

B 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能拉动市场扩张;城市化能使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6.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类型p320(简答、辨析)

(1)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2)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17.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方针p321(简答、辨析、论述)

(1)(1)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地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布局。

(2)分三类: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3)(2)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

(4)A调整现有大城市的功能

(5)B适度发展大城市

(6)C发展中等城市

(7)D改造工业结构单一的城市

18.区域基础设施建设p322(论述题重点)

(8)内涵。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9)特征。A工程建设规模大、耗资多。

B基础设施建设反映时代的技术特点

C经营基础设施经济效益比较低

D要保证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消费的需求

(10)区域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A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同步增长

B基础设施的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C投资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D投资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p325(简答)区域性、预见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20.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p327(简答)

(1)稳定发展经济

(2)高效配置资源

(3)公平分配收入

21.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p327(简答)

(1)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3)政府行政手段

(4)区域开发手段

22.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328(简答)

(1)区域财政金融政策

A区域财政政策

B区域货币政策

C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2)区域产业和投资政策

A区域产业政策

B区域投资政策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合作政策

A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B区域合作政策

第二篇: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1.区域经济学p293(简答、辨析)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294

3.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p295

4.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p299(简答)

均衡增长理论(辨析)

5.区域开发模式选择p302(简答)

6.区域开发中产业空间转移p302(简答)

7.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p306

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原则p310(简答)

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p310(简答)

10.生产要素禀赋决定贸易格局p311(简答)

11.贸易条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p312(辨析)

12.动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p312(论述)

13.雁行产业发展贸易理论p313(简答、辨析)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p314

1)工业贸易合作

2)劳务合作

15.城市(镇)化的动力机制p318(简答、辨析)

16.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类型p320(简答、辨析)

17.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方针p321(简答、辨析、论述)

18.区域基础设施建设p372(论述题重点)

1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p325(简答)

20.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p327(简答)

21.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p327(简答)

22.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328(简答)

第三篇: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3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p5

4.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5(简答)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简

答)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

式P7

7.空间是表征事物的广延性、结构性和并存性的物质存在形

式(多选)p7

8.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p9

9.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p12

1)辩证的否定观(多选)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辨析)

3)事物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辨析)

4)试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p13(论述)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p16(简答)

1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p18

12.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p21

1)真理的二重性(多选、辨析)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简答)

3)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简答)

4)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应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论述)

13.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p23(多选)

14.意识形态的作用p23(辨析)

1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27(简答)

1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28(简答、论述)

17.试论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p28(简答、论述)

18.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p32(辨析)

19.价值规律的含义p35

20.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p36(辨析)

21.价值规律的作用(多选、简述)

22.资本的划分p37

23.简释资本循环及其过程p41(简答)

24.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p42(辨析)

25.剩余价值转化为剩余利润p46(结合p37,简答)

26.垄断额竞争的关系p51(多选、辨析)

27.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p57

28.列宁晚期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p62

29.列宁晚期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思考p63(简答)

30.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线索和阶段p64

31.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理论上的贡献p65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69(十八大报告)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70(论述)

34.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简答、论述)

3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83(论述)

3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p85(论述)

37.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p92(简

答)

38.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p94(简答)

3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p102

40.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p107(结合p102、p57论述)

41.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p108(辨析)

42.怎样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p109(简答)

43.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p109(论述)

4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p122(简答)

45.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p122(简答)

46.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p125(简答)

47.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p134(辨析)

48.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p143(结合p28)

第四篇:四川省委党校2012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英语

2012年《英语》(光华村)

(仅供参考)

英语复习范围,即考试命题范围:

英语考试模拟题中的研究生入学复习题

(一)和

(二)-----书上P162—179,两套题的答案见书P215—216

特别说明(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1、考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大约有5个以上是书上原题。

2、考题的第三部分阅读理解至少有两篇或两篇以上出自书上的原题,占20分以上。对于英语底子薄的学员,判断阅读理解题是书上复习题

(一)(二)哪几篇文章的技巧:复习题

(一)(二)共8篇阅读文章,其中7篇文章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生涩或专用名词旁标有汉语解释,比如复习题

(一)中单词randomness(随意性)P165,仅此可判定考的复习题

(一)的第一篇文章,因此对应记住这篇文章后面阅读问题的5个答案即可。为防止考题答案顺序颠倒(一般不会),只要记住每个阅读问题题目的前

一、两个单词即万无一失。

3、考题中的第四部分英译汉大约有两个以上是出自书上原题,占6分以上。记忆技巧:在英译汉的答案中(P215--216),在答案翻译出来的对应的汉文中,把每一题对应的英语前几个单词写在那里,然后进行复习,就可以简单地记住考的哪一道题目了。

4、复习题中的第二部分完型填空,看一下就可以了,是考英语能力和拉距离的题,一般不会有原题出现。

5、学员如果蒙猜选择题答案,一定不能连续5个题选择同样的答案,即不能连续5个题都选A(或者B或者C或者D),否则选择题将记零分。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连续5个答案相同的命题。

6、有学员质疑书上复习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给出的备选答案顺序排列A、C、B、D是否排序出错?没有出错,是正规专业的排版和印刷,请大家按书上排序复习,答案也按书上给出的序号选择,不用质疑。

第五篇:2016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P3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P5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P5 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产生谁?谁决定谁?②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界?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最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它贯穿于人类哲学史的始终;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简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形而上学用鼓励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不依赖,互不作用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同其周围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中,从而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2.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一切事物。

3.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一切联系。全面把握事物的多重联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4.形而上学否定事物内部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额根本原因是由于食物的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辨析)

答: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定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11.矛盾的普遍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实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矛盾运动。12.矛盾的特殊性

答:矛盾的特殊性实质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①他们相互联结。②他们相互区别。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世界运动、发展的和内在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15.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3.人事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6.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答:实践是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意识、有母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总体上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自 觉能动性。实践总是在人们的一定目的,一定意识支配下进行,它是实现人们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计划的改变世界的面貌。第三,社会实践性。实践是人们结成一 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的活动。所以人们的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

17.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人的实践,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并形成认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总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的知识也随着发展的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才能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1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21

答:①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具有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19.简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行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

2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27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

21.商品及其二因素。P

31答:(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二因素: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22.货币的产生及本质。P34 答:(1)货币实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2)货币的本质:第一,货币是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二,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3.货币的职能。P35(多选或简答)

答: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称为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指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作用;(2)流通手段。指货币媒介商品流通的作用;(3)贮藏手段。指货币可以贮藏起来备用或作为财富加以贮藏;(4)支付手段,指货币能够清偿债务的作用;(5)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4,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2)①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即人财物向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流动转移或分配,是社会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优化。②促进作用。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③分化作用。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否定平均主义;而是在社会制度的制约性削弱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25.资本的划分

答: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6.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答: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实质在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过剩。②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复出现,具有周期性,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的反复。

2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①经济危机的冲击力相对较弱;②经济危机由产品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③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各个阶段不如过去明显;④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成了社会资本在生产的经常伴侣。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3.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第二,用部分国有化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住经营,实行租赁制和租借制。第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第四,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第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其基本思路是: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交换;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其实质是:就是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调节手段来发展生产力。

6.列宁晚期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答:1.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政权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 神。党的任务是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2.执政的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的途径和方法。执政的共产党要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一是党要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来实现领导。二是党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来实现领导。三是党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领导。3.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一是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自大;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4.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①党内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要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监督制,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②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在党的决议未经通过以前要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争论,充分自由的进行党内批评,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③要使召开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会议成为一种制度。④要使党的舆论监督对党领导机关的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⑤党的监察机关要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权威。5.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一是必须规定严格的入党条件;二是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三是必须把党员置于纪律、法律的严格监督之下;四是必须随时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论述题)答:(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 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2014年12月,系精品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3)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情况和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简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论述题。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是目标指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二是总体布局: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是发展动力,即:“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制度依托。这是“四项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方面的体现。五是奋斗目标。这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六是立足点。就是“立足基本国情”。七是领导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简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 答:①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论述题)。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目的方面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和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 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这一论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第二,这一论述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这一论述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四,这一论述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质的传统观念。

(3)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即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判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判定。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时,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跟家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0.正确理解“革命”的含义 答:(1)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全面的历史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政治革命;(2)指社会形态(主要是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即通常所说的社会革命;(3)指社会生活某一领域中的重大变革具有能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这里的“革命”是从革命的引申意义上来使用的,指中国的改革 具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11.正确理解改革也是一次新的革命

答:第一,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关键在于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微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转换。第二,说改革是一次革命,是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的。第三,要正确理解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的关系。12.邓小平“三步走”战略

答: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3.21世纪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简析依法治国的内涵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物,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④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⑤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15.简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P109

答: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16.改善民生的“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答: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

答: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8.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答: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

19.全面从严治党内容

答:习近平同志强调: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前“三个全面”的重要保障。

下载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_区域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_区域经济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