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理论》复习资料(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
《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
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7.商品: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
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市场机制三要素: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作用。
14.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与抽象,有着实在的客观内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二者不能分割。
15.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的建设,一方面实行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
第二,实行余粮收集制,打破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第三,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
第四,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第五,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17.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P171 正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适应。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正确。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张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法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P111 错误。历史总是相互联系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决不是彼此割裂,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它们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因此,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重要条件,后一个时间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P153 错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工人阶级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P178 错误。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患者、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237 正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P14 3 错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此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了。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P10 正确。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错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P17 错误。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主义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价值增值,而价值本身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而任何一个量都是一个有限量,这就决定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P87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P264 错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0 正确。第一,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错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78 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 4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P78 正确.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且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并组织成为一个严密的统一整体,发挥着巨大的组织优势。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P41 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P33 答:列宁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第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P23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价值规律的作用。P13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P54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第三、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第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第五、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P48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第一、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第二、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第三、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53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第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第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 第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第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第三、对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12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既不发达阶段。
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P14 劳动力作为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又有本身独具的特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P86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P109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P24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开提高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P274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44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P24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P172 从制度方面讲,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措施有:
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P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行人民幸福。对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充满自信、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P185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P61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上述区分中,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P44 第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第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第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前的区别。第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3.资本的特殊性质。P16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值。一旦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四、论述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P1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生活富裕,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的自然环境。
第三,五位一体总布局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P241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35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党风一头挑着政风,一头挑着民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第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第五,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化。这些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贫富两极分化及其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时,必然要求用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生产出极大丰富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时,不仅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随着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的形式也越来越社会化。从最初的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到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此外,还有很多形式的社会投资机构。所有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地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5.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P228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党。
第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第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深刻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党的先锋队的行政,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个方面,体现在对党的组织和成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各个环节,要保持党的性质,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对党的管理。
6.试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P112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范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机和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7.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P251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坚决维护党的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
第四,严明党的纪律。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五,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第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七,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第八,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10 的组织保证。
第九,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
第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额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第十一,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监督是权利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第十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P124-1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经济领域,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活力,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侯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委会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文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基本经济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群众的民主素质和民主管理能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也是其不可割的组成部分。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实践沃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第二篇:2015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
2015研政治理论部分
一、概念解释题 1.资本(P15)
答: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货币(P12)
答: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抽象劳动 P11 答: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4.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5.上层建筑
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结合。
6.价值规律P12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归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7.使用价值P10 答: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物的有用性构成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8.资本积累P17 答: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9.可变资本(P16)答: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10.实事求是P95 答:“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理性认识(P97)
答: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主要矛盾 P100
答:是指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的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3.共同富裕 P204
答:是相对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言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4.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5.民主集中制P257 答: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6.自由人联合体P27
答:所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人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17.矛盾的特殊性P100 答: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94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它构成了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辩证的否定观,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状态,要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P145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严格执法是我国新阶段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充分表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是法治本身的基本要求。如果执法不力,法律再完善也终究是一纸空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发展是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和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不仅解决了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9.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P174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是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0.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P203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中国的改革实际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3.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P41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6.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所以只要用全力抓住它,其他工作会自行解决。P102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带关键性工作,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但其他工作也并非不重要,其他工作反过来会影响中心工作。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190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18.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 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2.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P12 答: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P12 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5.什么是价值规律? P12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6.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P15 答: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出的资本家雇佣工作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7.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P14 答: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8.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P43 答: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
9.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P42 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泉源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僵死。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10.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P66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论述。P101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他强调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结,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P102 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任何工作时必须采用的方法。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P150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P174 答: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主要原因是: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5.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P145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P129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P133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失所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24-25 答:马克思在提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但提出了“两个必然”,而且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说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找到了推动这一客观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
2.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6 答:资本可以区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实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66-68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01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5.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论述及其重大现实意义。P83 答: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中表现。
意义: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加强执政党的觉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继续坚决反对腐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6.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P134-135 答: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这不仅使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拓展。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要素,既有各自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又是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彼此互动的关系。第一,经济建设是基础,它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第三、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社会建设是枢纽,它发挥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持。
7.试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P186 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个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我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历史证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艰巨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能实现科学决策。
8.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重大意义。P232 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中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有关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作贡献,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
第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通过接触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立场和既定方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第四,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建设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9.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P190 答: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评测们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但是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别国成功经验、优秀的法律遗产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
第三篇: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型
《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精心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独立自主: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95):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基本经济制度:指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
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地统一,是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7.商品: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生态文明: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市场机制三要素: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作用。
14.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41 15.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17.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五大发展理念: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正确。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为单位统一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在农村则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两个层次体现出来的:一是在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导作用;二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的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行按劳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1—42)正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绩推向前进。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错误。同上。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P223)
错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工人阶级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
错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民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大作用降低制度性我不,提商供给体系质量种提高投资有效性。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源。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此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领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正确。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正确。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P17)
错误。资本主义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而价值本身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而任何一个量都是一个有限量,这就决定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P87)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错误。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没有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需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0)正确。第一,先进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P109)
错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革命不能输出,革命也不不能输入。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哲学基础之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张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路线指引下,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尔后的进一步现代化莫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也十分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援助,认为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挫败各类封锁、鼓励中国的政策。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226)
正确。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自党成立以来,它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慘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P77)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一个严密统一的整体,发挥着巨大的组织优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能够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P41)
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P32—33)
答: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成帝国主义,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价值规律的作用。(P13)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用于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无论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都要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P54)
一、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三、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五、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P48)
一、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二、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的整体。
三、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组织。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53)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
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三、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1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一、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三、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P14)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肿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P24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44)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P24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
第一、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第二、取缔非法收入。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第四、调节过高收入。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社会收入差距。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P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实现人民幸福。对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充满自信、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P185)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P61)
那么,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登。第一,第一次世界大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上述区分中,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由于革命领导权不同,就导致了指导思想、革命力量、发展前途等方面的不同。
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P44)
第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概念的灵活性,是由客观事物物本身的灵活性决定的。客观地运用它,就是唯物辩证法,而主观地运用它,就是折衷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的总和,防止抓住个别事例以偏概全,以个别现象歪曲事物的本质。
第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 a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甚至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才能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
第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诡辩论割裂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认为既然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运动变化之中,都是相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稳定性和绝对性可言,犯了把相对绝对化的相对主义错误。对客观辩证法而言,必须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3.资本的特殊性质。(P16)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资本的惟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殖。一且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四、论述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P132)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生活富裕,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好,实现人与自然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水续发展。因此把握这一总布局就是要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是要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持续提高,享有的民主权利和法制保障更加充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更加丰富高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充满活力,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中国得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的自然环境。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纲纲领。
第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反映了全面协遇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基础相协调的总布局,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把握这一总布局,就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神、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P241)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要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法我国所有回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加理和改普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六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七是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是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4.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化。这些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贫富两极分化及其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时,必然要求用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生产出极大丰富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时,不仅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后一个制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随着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的形式也越来越社会化。从最初的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到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扩过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机构。所有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地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5.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P228)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强有力保证。
第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第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深刻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6.试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7.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P251-254)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P1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实践沃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篇:陕西省委党校 政治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思维(精神、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基本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对此作出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世界是否被认识的问题,对此做出不同回答,则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具体科学又受哲学的指导。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实在并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范畴。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批判了了不可知论。
3、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合乎规律发展的结果。
2、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3、是人脑的机能。
4、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又有其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都应该毫无例外地从客观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出发。
联系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
发展的实质是质变,而不是量的增加和减少,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是指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结果,又必然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自我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完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链条。事物发展的周期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发展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每完成一个周期都进入了较高级阶段,而不是简单循环;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前进的。
3、坚持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我们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循环论只看到周期性的重要性而否定了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直线论则把发展的前进性简单化,看成直线上升,否认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循环论是一种悲观论;直线论则会急躁冒进,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也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搞好工作的根本方法。
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因为;A、一定历史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它。B、生产力是人们生产实践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出发点。人们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C、生产力是由客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总之,生产力的状况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而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
2、生产关系
3、阶级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互相作用、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社会发展规律象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客观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个人的作用完全等于“零”,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毕竟是由一个个人的活动实现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就会或大或小地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反之,就会起到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
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
物质生产资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其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其最本质的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矛盾。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对于科学的区分使用价值和价值,建立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2、弄清劳动二重性理论,才能科学地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怎样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怎样创造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有利于更换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3、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也是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的,推而广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个理论都是建立在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依据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力为反比。因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越多,从而凝结于每件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商品的价值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每件产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多,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大。
决定劳动力高低的因素有: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的发展程度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
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必要社会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及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价格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没有破坏价值规律?:
1、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2从商品的长期来看,同一种商品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还是一致的3从不同商品的价格的涨落看,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马太效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为准确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它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雇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一般来说是通过改进技术和劳动组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商品价值普遍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总额。决定利息率的因素有:
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2、借贷资本的市场供求状况3物价水平的高低
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营的现代企业。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资本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经营方式,是资本所有权的一种结合方式和实现形式。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股息/利息率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具有极大影响
1、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预付量
2、可以提供年剩余价值率。3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节和管理的目标:1维持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2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3维持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 宏观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1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经济政策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推行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流量的调节主要主要运用三大手段: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资本积累的量: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第四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统一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是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二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它们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三是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特征是: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民主:首先和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他有两方面含义:1是国体。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2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采取了选举制、任期制等而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这是民主的本质,制度,这是民主的形式,是政体。民主的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国体决定了政体,政体表现国体。
我国民主特色:1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2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3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4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经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建设文化的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凝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3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
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思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1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2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三大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这个矛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2它们是贯穿和渗透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它们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克服来自“左”和右的错误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独立自主的内容: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政策,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立足点要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经验,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
1/on2/mind3/responsibilities4/set5/convine6/listening7/tension8/of9/experiencing10/purpose11/qualifications12/however13/cases14/relevant15/reluctant16/find17/planning18/although19/repeat20/well
1/produce2/met3/to4/however5/copying6/expensive7/processes8/maintain9/yet10/cost11/professional12/frequently13/first14/some15/adopting16/at17/hidden18/study19/with20/but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质、最活跃、最核心的关系。涵义:
1、国际政治的基础是主权国家的存在和交往
2、国际政治的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总和
3、国际政治根源于国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一种外在表现。
盛行于20-30年代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一种用愿望、理念来改造世界、重建秩序的计划。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强调国家关系应遵守道德要求和民主原则,提出了被称为理想主义纲领的“公平和持久和平”的14点方案。威尔逊主义的本质是用自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建立在国际法指导下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秩序。在这个秩序中,美国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理想主义太“理想”。到30年代,其基本观点成为绥靖主义的理论依据,后来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走向了破产。
后行为主义或新现实主义:70年代起,国际政治理论进入了一个相互融合时期,使传统主义的历史方法与行为主义的经验方法互相渗透,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这个时期就是后行为主义或新现实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柯海恩、约瑟夫-奈等。他们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关系为中心的现实,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与限制,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概念。他们强调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西方体系、东方体系和南北体系三个政治体系的论点。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指国际范围内行为主体之间在政治关系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具体表现为各行为主体在追求权力与财富,实行侵略与反抗,采取“合纵”与“连横”,谋求和平与发展等政治经济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边化的对抗与合作。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发展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战后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A新的科技革命将进一步刺激发达国际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进一步促进各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国际化B新的科技革命将改变国际贸易的结构、内容和发展方向C新科技革命将进一步加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D加剧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E促使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本国科技的现代化)
2、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4垄断资本的自我调节
国际政治行为: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意识下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是有各种各样方式的活动,是为实现“目的”而采用不同手段措施的活动,是要遵守一定规范和准则的活动。
国际政治战略: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对国际政治全局问题的宏观概括,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的总体规划。特征:全权性、阶级性、长期性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政治主体主要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达到某种共同目的,相互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活动。国际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国际分工。第二,国际组织。国际合作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合作、政治合作、军事合作。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
国际政治格局:及时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和各种政治力量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样式和规模。时代的基本矛盾及各主角国家的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的变化决定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终结的原因:1苏联内外政策的根本转向2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根本转向3苏联对美国政策的根本转向
经济全球化:指在不断扩大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个经济互相依赖、互相渗透日益加剧,连成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以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以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个客观过程。
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特征:1从生产要素来看,知识经济与传统农、工业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知识经济的知识,通常通过信息表现出来。3劳动主体是掌握知识的人,具有人力资本的人4知识发明对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超过了传统生产要素5在知识经济走在前面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
美国全球战略可概括为: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为盟友,以谋求“世界领导权”和“按照美国的构想改造世界”作为战略的总体目标,从遏制共产主义到最终消灭共产主义国家,达到独霸世界的目的。克林顿政府的全面战略:“一个目标:通过更加积极的参与世界各地和各国事务,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模式,确立美国21世纪的独一无二的领导权”“三大支柱:增加美国安全,振兴美国经济、促进全球民主化”“六个重点:实现和平、统一、民主的欧洲,建立繁荣稳定的亚太共同体,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应付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等跨国性挑战,维护强大的美国军事及外交能力”
西欧一体化取得的成就:在经济上:建立了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从99年1月1日起,实施统一货币欧元;加强科技合作。在政治上,扩大了欧共体机构的权利与职能,加强了“超国家”性质;共同协调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加强了西欧国家安全防务联合,法德于1993年11月建立了“欧洲联合军团”并着手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共同协调对外政策。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欧共体,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
日本高速增长原因:国际方面:1战后50年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2美国出于对全球战略考虑,变压制、肢解日本为扶持日本3此时第三世界出于“空白时期”,日本获得大量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在出口贸易中赚得“剪刀差”利润。国内方面讲1日本政府能制定而且保证经济迅速发展的战略的实施2政局长期稳定,政策有连续性,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成功。3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来对国家经济予以宏观调控,保证了经济的顺利发展4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发展,重视教育5日本政府和企业推行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企业运作机制和企业精神6日本政府提倡低消费、高积累政策,为日本经济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五篇:2015年最新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重点
2015年HN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前复习重点
政治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2)
(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积累”。两方面的积累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3)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病逐步暴露,经济危机爆发,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和恩格斯合作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发表了《费尔巴哈提纲》,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1847年,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3)十九世纪70年代后,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欧美各国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1875年,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提出了过度时期理论,阐述了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论述了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4)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继承了亡友的遗志,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系统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P3-4)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1)在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哲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的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论述了共产主义未来发展的阶段和社会的基本特征。(3)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被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认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缔造者;认为必须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P7)
马恩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五个要点: 一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及其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二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三是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四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原始社以来的历史全部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要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立;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五是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例题: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当前我国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题思路: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必须要靠发展来解决问题。特别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生产力意义更加重大,作用更加突出。这段时期的发展,是创造让更多的人民获得更多实惠的发展,与以前的发展有所不同。、联系实际,品质活力**的建设,就是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10)
马克思非常重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挥和论证了他与恩创建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1)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将上层建筑分为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认为人在社会中形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物质生活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同生产关系产生矛盾。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成了生产力的桎梏;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当生产力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时,这个社会就不会灭亡,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也不会出现。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将人类的本质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指前资本主义阶段;二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法的拓展。马克思出色地阐述运用了主观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综合运用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等,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还对自己运用的辩证法进行了专门的说明。阐述了自己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在肯定黑格尔内核的基础上,特别阐明了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5、马克思的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P12-13)
(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商品生产经历了简单的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两个阶段;它们的共性是:通过交换获取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
(2)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交换所表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的实现互为条件;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二者不可兼得.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4、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货币及其职能。马克思认为,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 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作用: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5)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了垄断资本的统治。
(6)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6、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6-17)(1)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值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秘密。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劳动时间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情况下,通过工作日的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3)资本特殊性质和基本构成。特殊性质: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基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P17-18)
(1)资本积累的过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为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掠夺巨额财产,以便更快形成发展资本主义的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货币资本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
(2)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来分析。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及其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时,必然要求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社会要发展,必然要消灭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第三,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8、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P22-23)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1516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出版的《乌托邦》一书,被看做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2)空想社会主义三大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成果,深刻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对未来社会的遇见局限于价值判断,不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新新社会的力量和道路。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在欧洲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的队伍,同资产阶级展开了全面斗争。
(6)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思想臵于两大基石之上,使空想变成了科学。之后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经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9、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24)(1)“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2)“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决不会” 同“两个必然”的统一。二者的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论证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须的条件。
10、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P28-29)
(1)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历史,比较完整地阐述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理论,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科学证明了人类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2)恩格斯的《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3)晚年书信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阐发。1890至1894年间,恩格斯在书信中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庸俗化的观点,全面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深刻论证历史运动是一种合力。
11、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P37-43)
(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一是批判民粹派的“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二是批判民粹派的英雄史观,阐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历史作用的辩证关系;三是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对经济的作用;四是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是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二是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三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四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五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3)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一是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二是揭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三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
12、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P51-53)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内容: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保证红军有饭吃;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间的差距;实行义务劳动和劳动军事化。(2)向新经济政策的过度。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到了抵制。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3)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三是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四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五是及时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从“工业、农业、商业”分析。
13、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P55-58)
(1)十月革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尚未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水平,但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据此,先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再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2)进行农业合作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组织。农业合作化,是吸引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
(3)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大工业是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的唯一的基础。
(4)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采取了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同时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脱离群众,这是党员质量,保持先进性,维护党内团结。
(5)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把“文化革命”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国民教育。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1、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P60)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革命相比(1)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划分了整个社会历史时代。(2)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有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3)革命的前途不同。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4)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即整个中国革命分为两步,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部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P62-64)(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P66-71)
(1)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团结—批评—团结”、“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家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及方针政策。(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在党的八大上,中共中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认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4、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68-72)
(1)毛泽东1953年初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1958年又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和内地工业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毛泽东指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4)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他强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5)在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他认为实行民主集中制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反对个人专断。(6)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提出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7)对知识分子政策,主张应给予信任,改善关系,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积极发挥其才能。
例如: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思路:
1、首先回答毛泽东对道路的探索是什么?坚持党的领导,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国家……
2、当前我国的发展道路。
3、再结合实际回答。
5、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P75-76)
(1)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又提出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些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建国前后正式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4)对于香港和澳门问题,采取“暂时不动”“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对台湾问题,有武力解决调整为和平解决,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党的思想建设(P80-81)
(1)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2)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巩固发展,就在于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思想统一的党。(3)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问题。党员从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毛泽东还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造。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突出的问题。左、右倾错误、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对全党的一种精神束缚,给党带来严重危害。
7、党的作风建设(P82-83)
(1)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是由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决定的。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学风和党风统一起来,揭示了学风、党风和党性、世界观的内在联系,指出学风问题是党的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的工作态度问题。党风不正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的作风。(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共产党人三大优良作风。(3)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风建设的重点,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官僚主义。
毛泽东总结的党的优良作风。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8、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4-85)
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1955年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后来针对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减弱的情况,毛泽东论述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思想,认为不重视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就会迷失方向。
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1)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5)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86)
(1)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第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第四,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第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2)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第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第五,民主原则。
10、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P89-91)
(1)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思想建立在毛泽东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2)在对敌斗争中,要对的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3)在对敌斗争中,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在战略目标上要消灭敌人,敢于和敌人进行斗争,但是,在各个策略阶段上,要善于斗争又善于妥协。(4)“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战略思想。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当前主要问题,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尽可能团结人民,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5)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求同存异,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
11、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P92-93)
(1)毛泽东于1949年春夏做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的三大外加决策。
(2)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毛泽东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各个国家的事情应当由各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去管,任何外国无权干涉。
(3)在毛泽东外交思想指引下,逐步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政策,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并以此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
1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P98-111)三大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大活的灵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1)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运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必须始终贯穿唯物辩证法,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自己全部活动中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离开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群众路线,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独立自主。(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2)独立自主,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3)自力更生,就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例1:如何用毛泽东思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党? 例2: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思路:首先回答什么是群众路线?如何贯彻。作为领导干部,在决策上决策群众路线。联系实际阐述。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P108-10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完整准确理解,必须全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第二,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第三,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第五,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
高举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党的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它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意义十分重大。[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精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这一概括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当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一”,即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
(一)一条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一个总体布局。
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一个发展目标。
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形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选择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至关重要。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形式,包括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
新兴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略布局上的重要领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旨在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保障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早日进入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切入点。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步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循序渐进、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集约发展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以内涵发展为主、多样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全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进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主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推进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以便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五)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就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工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法治国家。其实质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和国家社会性质决定的,其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有异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121)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
通过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通过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通过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1)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讲话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第一次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党的重大考验。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人民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3)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关键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1)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邓小平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新变化,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好党建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使党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切实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思想政治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一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3)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又面临着新课题的考验,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对党建提出的新要求,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
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抓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机。他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是当今社会两大问题之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社会主义。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是我们党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根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情况的重大变化,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进入21世纪后,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胡锦涛提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P121-12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创造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的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成熟。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它写入党章,高度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指针。
(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指导和推进党的事业的锐利思想武器,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使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主心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相互关系(P129-130)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一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进行了科学定位,准确厘清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P139-141)(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都理想,也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的现实主体
人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们
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所谓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4)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状态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谓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那么,在举国上下共圆“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里,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增强学习意识,提高素质能力。学习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一个政党的荣辱兴衰。毛泽东同志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这个时代立足。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公仆意识,强化群众观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树立实干精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工作,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有用的话,不讲空话、套话、假话;要脚踏实地,多接地气,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真切的有效成绩来团结干部、凝聚党心,不断筑牢党群干群关系,深化鱼水深情。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局面,充分践行“走在前、干在前、争首善、当先锋”的先锋示范精神,争做先锋表率。
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有梦就有蓝天,相信就能看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必将把国内社会各阶层、海内外同胞凝聚在一起,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臶。
民族复兴中国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习近平同志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加强中国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并落实到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引导人们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开展中国梦的新闻宣传和网络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积极开展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和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了解和理解,增添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6、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P143-146)(1)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地位。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江泽民明确提出“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得出的科学论断。
(2)全面阐述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根据这个思想,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规定。此后至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对思想路线的表述没有改变。特别是第一次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克服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全党贯彻执行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邓小平同志的一项伟大贡献在于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4)强调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保证。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充分认识到“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江泽民也反复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胡锦涛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角度提出,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的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
(5)不断完善党的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
邓小平有一个重要思想:民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的深刻总结。他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江泽民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特别关注扩大基层民主的问题,认为保证人民群众直接民主权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胡锦涛提出,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制度保证。他认为,坚持求真务实,不仅要从思想上强调,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民主决策、公开办事等制度。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P149-153)
(1)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科学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了第一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第三,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新发展。第一,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围绕的“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党”两个基本问题的综合式创新。第二,“和谐”是在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三项任务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不仅是党的基本路线更加完整和全面,而且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得党的执政使命和任务更加具体和明确。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53-1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什么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第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解放生产力。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系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质量高于资本主义。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马恩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好前提的。邓小平坚持这个观点,提出:社会主义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了,才能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P161-163)
(1)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群众;党的领导。
(3)如何坚持: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四,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P163-166)
(1)“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提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将第三阶段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奋斗目标从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1、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171)
(1)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要努力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地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2)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时,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协调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第三,实现稳定与改革的统一。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通过改革可以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改革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
12、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P171-174)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P177-179)(1)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180-183)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加快从突出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适度增长转变,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加快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三是加快从技术引进依赖性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四是加快从资源支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五是加快从生产能力提高型向产业机构优化型经济转变。
(2)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培养科技领军人物。
(4)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三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放宽投资准入。二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188-191)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急需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制秩序。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靠人治必须要靠法制。
(2)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第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
(3)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引进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但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16、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主要内容(P196-199)
(1)根本目标: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包含三层次内容:第一,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第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2)发展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第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第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17、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P202-204)
(1)公平正义社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高举公平正义的大旗,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贯彻在自己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不懈奋斗。
(2)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权利公平是社会主义正义的逻辑起点和先决条件。他标志着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年龄、身份、区域、职业、财产民族等差别,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够平等地、没有歧视的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障。
公平正义作为反映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坚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党的一贯主张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项政治主张和目标,并一直在为实现这一政治主张和目标而奋斗。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各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党追求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确立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应了我国人民实现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时期实现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前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精心谋划中国梦,展现了我国必将更加公平正义的美好未来。
在具体实践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体的相对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各个时期。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我们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成果。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民群众都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人民群众利益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取向
我们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贯彻公平正义这一基本要求时,必须正确处理上述辩证统一关系,切不可以偏概全、忽左忽右。在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而把关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事情臵之度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不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说服人民群众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而放任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泛滥,任凭少数人在那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注意调动与保护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当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说服人民群众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而放纵极端个人主义发展蔓延,侵害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而不注意对人民群众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随意侵犯个人的合法权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说服人民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在处理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关系时,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不能片面地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利益而不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其它方面的利益,既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组织他们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利;既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他们的文化环境,又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18、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P215-217)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追求发展的需要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为了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确立辩证思维,照辩证法办事,特别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坚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对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量,节能减排,加快防治污染的进程,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江堤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3)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实现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大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让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落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4)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经济发展潜在的增长点、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
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气候变化日益频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趋劣问题非常严峻,已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要素、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重大障碍。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日益显现,土地沙漠化蔓延,泥石流、地陷、暴雨、干旱、地震等天灾多地频发,不但经济损失严重,而且危及我们宝贵的生命。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在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与绿色发展紧密的结合。把绿色发展作为我们干部群众、国内国际共同的责任、义务和使命。营造谁抢占绿色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绿色发展的大势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的氛围。运用“绿色考核体系”代替传统GDP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是“十二五”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二五”规划首次以凸显绿色发展指标的绿色发展为主题,以资源节约,即生产有效率、消费节约,生态足印小、存量的可替代或可持续;环境友好,即生产影响低、消费排放低、存量环境质量好,包括大气、水质;舒适宜居,如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绿色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规划”。
(二)循环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我国循环发展目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1]从政府而言,今后首先要在政策方面给予循环发展以充分的导向作用,最主要的是要完善有利于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行业领域。从系统而言,要努力形成高级、多层、良性的超循环发展系统,即内外良性循环,在增强内部实力基础上实现外部资源为我所用;软硬良性循环,因为对发展而言,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城乡良性循环,打破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束缚,形成要素合理有效配臵;人地良性循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行业而言,要支持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向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转变。从企业而言,要支持从企业内部小循环、单一企业循环式生产,向整个产业链的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从低端、分散、小规模资源循环利用向高附加值、集中化和规模化转变。从环节而言,要从注重生产环节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向注重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全覆盖转变。从社会而言,要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示范到普及,从幼儿到成年的宣传教育,从循环的生活、消费习惯到循环生活、消费理念。
在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去除狭义的产业循环,建立广义循环,运用大中小循环系统进行区域规划和运行。首先,建立“大循环”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城市是一个人口、资源、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依存的复杂的共生系统。虽然目前参与城市管理的各个单位都在为城市的发展积极工作,但在解决各自职责范围之内问题的同时,彼此之间难以真正做到相互配合,协调统一。例如,市容环卫部门负责垃圾的处理,环保部门负责都市的环保,园林部门强调都市绿化,交通部门管理都市交通运输等等,其管理结果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循环型都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将城市视为协调、有机的统一体,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系统部署、综合管理。其次加强“中循环”的经济园区建设,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搞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最后是优化资源配臵,构筑“小循环”的经济产业结构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淘汰低水平、高能耗、污染大、效益差的落后产业。将再循环理念延伸扩展到构筑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的全过程,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并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和区域整体合理布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能源综合调控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实现资源的闭环流动。同时还需要厘清以下误区:
1.只“循环”不“经济”。一切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措施和政策法规必须始终贯彻资源节约的理念和减量化的原则。为“循环”而“循环”的做法是不经济的。为发展循环经济,在低层次上循环,延长产业链,形势上是“循环”了,但结果却加大了生产成本,浪费的水资源和能源更多,实际上并不“经济”。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所以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只“循环”不“经济”,必须实现“循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2.“循环经济”等于“垃圾经济”。对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但“垃圾经济”只注重对生产、生活后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只是从末端治理,而不是从源头到全过程对生产、生活进行“减量化”控制。我们要发展的循环经济比一般垃圾处理经济深刻得多。因为我们要建立的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手段,建立以提高生态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长效经济”“责任经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体现在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中;“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再制造,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所以“循环经济”不等于“垃圾经济”
3.“循环经济”只是“生产经济”。如果我们仅从“小循环”和“中循环”的实践上来诠释并建设循环经济,只注重生产的循环经济,忽视了“大循环”,不把人们的生活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很容易以偏概全。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把循环经济的绿色消费理念贯穿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循环经济”不只是“生产经济”。
(三)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音符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性,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进低碳发展迫在眉睫,由于大规模使用碳基燃料,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了40%,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度,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其在二氧化碳减排中存在着特殊的困难,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实现低碳发展难度很大。按照共同却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我国仍然提出到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减少40%到45%,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魄、责任和决心。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所以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方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税收、融资等优惠,引导政府和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必须创新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等机制体制,制定和实施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南,走低碳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节能装备、水电环保等为重点产业;发行推广“生态基金”“绿色保险”产品。
此外,必须推行低碳消费。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引导,鼓励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提倡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倡低碳出行。推广碳排放标志认证。实行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诱导消费者选购“低碳商品”,如新能源汽车等。
19、建设和谐世界的内容(P243-244)
(1)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党历来坚持“和谐世界”的精神实质。毛主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江泽民提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
(2)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在基本原则上,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意义:一是为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种新的奋斗目标,一种新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三是它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
(3)践行和谐世界思想。2006年,在北京举行了三场多边外交峰会;胡锦涛全面阐述了“包容性增长”的思想;为了践行和谐世界的思想,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增进睦邻友好,承担国际义务,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20、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P249-254)
(1)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以改革创新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党员队伍状况、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情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与时俱进。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情发展变化的根本要求。
(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际上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一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是要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第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战斗力;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第三,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统一于党的执政实践中。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政治能力建设的基础,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具体体现。党建必须抓住这个主线,确保当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54-257)
(1)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发现使用优秀干部;坚持不懈提高党员素质,使之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当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5)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身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警钟长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
12、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P171-174)
(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注:带“★”的为综合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