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复习参考答案(最终版)
1.按劳分配
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精心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2.独立自主
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协调政策制度为经济减负;市场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基本经济制度
指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
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6.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高 度民主和高度集中地统一,是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 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7.商品
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内容。在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12.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3.市场机制三要素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作用。14.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5.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17.政策
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五大发展理念
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正确。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为单位统一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在农村则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两个层次体现出来的:一是在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导作用;二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的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行按劳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
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绩推向前进。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 错误。同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上
题。
错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
错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 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商供给体系质量和提高投资有效性。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此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资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确。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正确。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
错误。资本主义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而价值本身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而任何一个量都是一个有限量,这就决定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他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但人的思想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与人的利益有关。只有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头脑中的思想问题,引导人民群众,为革命和建设服务。
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顺利完成。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错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对于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正确。第一,先进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
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错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革命不能输出,革命也不不能输入。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哲学基础之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张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路线指引下,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尔后的进一步现代化莫定了基础。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也十分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援助,认为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挫败各类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它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它以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历史成就,使自己成为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考验过并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转化。
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一个严密统一的整体,发挥着巨大的组织优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能够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列宁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第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4.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用于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无论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都要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建立共产国际的斗争中,在十月革命后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1)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2)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3)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
(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一、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三、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 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 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肿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从制度方面讲,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措施有:(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对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充满自信、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在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方向、深度和广度、结果、性质,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都有所不同。
(一)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二)领导力量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三)革命的方向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四)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五)革命的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虽有进展,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六)革命性质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第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概念的灵活性,是由客观事物物本身的灵活性决定的。客观地运用它,就是唯物辩证法,而主观地运用它,就是折衷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的总和,防止抓住个别事例以偏概全,以个别现象歪曲事物的本质。
第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甚至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才能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
第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诡辩论割裂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认为既然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运动变化之中,都是相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稳定性和绝对性可言,犯了把相对绝对化的相对主义错误。对客观辩证法而言,必须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23.资本的特殊性质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惟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殖。一且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第二篇:2015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
2015研政治理论部分
一、概念解释题 1.资本(P15)
答: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货币(P12)
答: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抽象劳动 P11 答: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4.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5.上层建筑
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结合。
6.价值规律P12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归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7.使用价值P10 答: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物的有用性构成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8.资本积累P17 答: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9.可变资本(P16)答: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10.实事求是P95 答:“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理性认识(P97)
答: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主要矛盾 P100
答:是指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的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3.共同富裕 P204
答:是相对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言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4.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5.民主集中制P257 答: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6.自由人联合体P27
答:所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人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17.矛盾的特殊性P100 答: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94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它构成了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辩证的否定观,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状态,要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P145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严格执法是我国新阶段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充分表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是法治本身的基本要求。如果执法不力,法律再完善也终究是一纸空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发展是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和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不仅解决了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9.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P174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是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0.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P203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中国的改革实际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3.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P41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6.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所以只要用全力抓住它,其他工作会自行解决。P102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带关键性工作,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但其他工作也并非不重要,其他工作反过来会影响中心工作。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190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18.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 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2.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P12 答: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P12 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5.什么是价值规律? P12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6.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P15 答: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出的资本家雇佣工作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7.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P14 答: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8.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P43 答: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
9.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P42 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泉源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僵死。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10.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P66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论述。P101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他强调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结,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P102 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任何工作时必须采用的方法。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P150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P174 答: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主要原因是: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5.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P145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P129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P133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失所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24-25 答:马克思在提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但提出了“两个必然”,而且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说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找到了推动这一客观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
2.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6 答:资本可以区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实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66-68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01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5.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论述及其重大现实意义。P83 答: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中表现。
意义: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加强执政党的觉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继续坚决反对腐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6.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P134-135 答: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这不仅使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拓展。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要素,既有各自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又是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彼此互动的关系。第一,经济建设是基础,它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第三、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社会建设是枢纽,它发挥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持。
7.试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P186 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个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我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历史证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艰巨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能实现科学决策。
8.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重大意义。P232 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中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有关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作贡献,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
第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通过接触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立场和既定方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第四,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建设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9.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P190 答: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评测们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但是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别国成功经验、优秀的法律遗产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
第三篇:《政治理论》复习资料(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
《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
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7.商品: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
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市场机制三要素: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作用。
14.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与抽象,有着实在的客观内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二者不能分割。
15.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的建设,一方面实行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
第二,实行余粮收集制,打破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第三,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
第四,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第五,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17.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P171 正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适应。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正确。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张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法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P111 错误。历史总是相互联系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决不是彼此割裂,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它们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因此,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重要条件,后一个时间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P153 错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工人阶级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P178 错误。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患者、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237 正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P14 3 错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此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了。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P10 正确。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错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P17 错误。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主义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价值增值,而价值本身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而任何一个量都是一个有限量,这就决定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P87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P264 错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0 正确。第一,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错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78 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 4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P78 正确.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且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并组织成为一个严密的统一整体,发挥着巨大的组织优势。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P41 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P33 答:列宁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第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P23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价值规律的作用。P13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P54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第三、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第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第五、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P48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第一、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第二、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第三、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53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第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第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 第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第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第三、对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12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既不发达阶段。
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P14 劳动力作为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又有本身独具的特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P86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P109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P24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开提高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P274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44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P24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P172 从制度方面讲,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措施有:
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P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行人民幸福。对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充满自信、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P185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P61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上述区分中,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P44 第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第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第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前的区别。第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3.资本的特殊性质。P16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值。一旦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四、论述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P1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生活富裕,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的自然环境。
第三,五位一体总布局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P241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35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党风一头挑着政风,一头挑着民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第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第五,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化。这些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贫富两极分化及其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时,必然要求用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生产出极大丰富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时,不仅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随着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的形式也越来越社会化。从最初的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到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此外,还有很多形式的社会投资机构。所有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地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5.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P228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党。
第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第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深刻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党的先锋队的行政,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个方面,体现在对党的组织和成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各个环节,要保持党的性质,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对党的管理。
6.试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P112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范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机和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7.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P251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坚决维护党的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
第四,严明党的纪律。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五,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第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七,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第八,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10 的组织保证。
第九,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
第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额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第十一,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监督是权利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第十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P124-1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经济领域,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活力,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侯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委会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文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基本经济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群众的民主素质和民主管理能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也是其不可割的组成部分。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实践沃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第四篇:研究生政治考试复习
1强军的必要性;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
一、勿忘历史
未来虽然不会重复历史,但历史有时比现实更现实。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拥有创造财富特别是保护财富的力量,要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孙子兵法
二、正视现实
1、国际政治的本质—利益
我们没有永久的朋友,我们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我们的利益是永恒不变的。---[英]帕麦斯顿
在国家维护其利益的所有战略手段中,只有战争手段是唯一能确保其利益和目的达到的手段,同时,也只有战争手段是最可能谋求非对称优势和获取超级利润的战略手段。--[法]安德烈·博福尔
2、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国家安全:主权安全利益安全生存安全发展安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
中国安全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和平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现实安全威胁与潜在安全威胁交织。军事安全形势与其他安全形势交织。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交织
外部安全
1)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进行体系化遏制许多国家特别是亚太抱有疑虑西方大国对我国的遏制战略中国崛起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生冲突,超级大国很可能将我从潜在对手提升为现实对抗对象,从而对我构成更加直接、更加严重的威胁
2)我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陆地边界问题海洋国土问题
3)我国海外利益面临严重威胁
国家战略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由传统疆界向全维度多领域拓展。海外战略利益能源领域安全海洋战略通道安全信息领域安全太空领域安全等
经济对外依存度上升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相互补充,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影响,经济安全问题比过去更加突出。石油安全
内部安全1)分裂势力西藏新疆分列势力2)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环境恶化道德失范腐败现象
客观看待我国的军事力量成就巨大机械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武器装备以第三代装备为骨干、以第二代装备为主体。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差距“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0二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报告军队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空间上不能全面覆盖国家的“利益边界”。在强度上不能充分应对国家面临的多种安全威胁
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发展利益我国利益需要保护现有军事能力不能完全适应
三、牢记国情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13亿人口,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我国国际地位
五张名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个核大国之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量第二强最有潜力超美的新兴大国。只富国不强兵的路,别国可以走,中国走不通;依靠外国提供军事保护,别国能办到,中国办不到。
2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
展的方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国防建设与经
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军队讲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心系基层、情系官兵,切实维护官兵权益,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
二是军队建设贯彻以人为本,要符合军队作为武装集团的特殊性,适应遂行作战任务的要求。
要把爱护官兵生命与培育战斗精神统一起来。要把关心官兵个人发展与从严治军统一起来。
要把尊重官兵权益与确保一切行动听指挥统一起来。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军事、政治、后勤、装备
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抓好“五个统筹”: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统筹当前建
设与长远发展;统筹主要战略方向与其他战略方向。
二、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
我军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
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
加强军队全面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
队建设的重要基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军队全部建设的基
本内容。(一)把革命化建设摆在首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大力加强军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进行军队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大力加强军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干部
队伍建设。深入进行军队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二)坚
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
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实现部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
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增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三)以正规化建设为保障
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
转变,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
术进步上来。
(一)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演变中,科学技术始终
是关键的主导因素,始终作用于战斗力的诸要素。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于武器装备中,可以产
生出巨大威力;融合于人的头脑中,可以加快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成长;用于体制编制的调整改
革中,可以产生出把人与武器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的战斗力结构。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武器装备水平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武器装
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
(三)努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一
手抓官兵的高科技素质。
(四)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体制编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
五、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
(一)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基本内容二)信息化条
件下军事训练的目标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目标,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
合作战能力。(三)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基本原则坚持从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需要出发从
难从严训练,坚持把军事训练的根本着眼点放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坚持走科技兴训之路、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训练发展。(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多重功能一是强调军事训练不
仅要为确保军队“打得赢”服务,还要为确保军队“不变质”服务.从打“得赢服”务,“不变
质”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二是强调军事训练对军队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军事训
练对于创新军事理论、推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牵引武器装备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强调军事训练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把军事训练与思想政
治教育结合起来,是防止“和平病”的良方。在军事训练中,把练技术、练战术与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广大官兵坚定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四是强调军事训练是重要的治军方式和管理方式。强调军事训练是现代化建设与正规化建设
之间的最佳纽带。五是强调军事训练本身具有威慑作用。
六、加强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自主创新,深化后勤改革
(一)加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是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基本前提推动我军高新技术武
器装备的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必须着力提高体系
对抗能力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发展高新技术装备一定要注意体系建设要以提高
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为标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武器装备体系结构,加强全军武器装
备体系的统筹筹划(三)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七、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部队科学管理水平
(一)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军队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二)加强科学管理是应
对现代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三)着眼我军建设实际加强科学管理
八、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一)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二)努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三)大力加
强基层建设
九、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
军于民的新途径和新办法。要逐步建立起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要将国
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要将重大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
设施建设体系。要将军队人才基础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将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人社会
服务保障体系。
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3新形势下我军的强军目标以及实现途径;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习
主席在12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
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
1听党指挥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
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具有重要的意
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近代我国军事领导制度
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军队完成艰苦卓绝任务的根本保
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性质的必然要求。“党的军队”性质决定了我军必须坚持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的军队”性质决定了我军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社会主义
国家的军队”性质决定了我军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二最紧要的是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
挥。强化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必须做到的“五个深刻认识:深刻认识党对军
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引导官兵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党、国家和军队学
说,学习了解党领导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深刻认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
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刻认识党对军队实施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
则和制度,无论战争形态怎么演变、军队建设内外环境怎么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调整,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深刻认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是
高度一致的,认清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险恶用
心,在这个根本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头脑特别清醒、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坚决,决不
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深刻认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见诸行动,最紧
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
主席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这必须作为最高的政治要求来遵
守,作为最高的政治纪律来维护。
第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其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部队的单位设立党的委员会、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政治教导员,连和相当于
连的单位设立党支部和政治指导员;党的各级委员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党委(支
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军
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
(2)能打胜仗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第一,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因为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目标;
能打仗、打胜仗是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必然要求;能打仗、打胜仗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
革的核心牵引。第二,习主席关于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坚持把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作为重要前提。坚持把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基本
途径;坚持把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作为内在要求;坚持把积极稳妥推进军队改革作为强
大动力;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有力保证。第三,深化认识,增强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增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使命
感紧迫感。深刻认识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
严治军是强军之基,按照全面建设的思想努力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
刻认识战斗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向能
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
松,按照打赢要求推进部队全面建设,真正把战斗力标准贯穿到军队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领域立起来、落下去。深刻认识培养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化战斗队思想,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继承和发扬
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始终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3)作风优良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第一,加强作风建设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
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军队形象和战斗力建设。第二,要始终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第三,要坚持从严治党、治军、治官,要从领导抓起第四,要下大力气整肃军纪。
二、用强军目标统领推动部队建设
1、强军战略的主要思路(1)政治强军---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2)组织强军---改革和完善国防领导体制,改革和完善军队体制编制3)科技强军—加快国
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4)人才强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训练强军----按信
息化作战要求改进军事训练(6)管理强军----提高治理现代国防和军队能力(7)把武警建
设成维护国内安全稳定的主力军
2、强军的四个战略重点“天、海、核、网”制天力量。太空信息支援保障能力。反卫星、反弹道导弹能力。空间运输能力。深空探测能力。航天发射和测控能力
海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是人类交往的主要通道和生存的重要保障,当工业经济取代自然经
济成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导形态后,海上力量就成为强国军队的重要支柱。农耕文化影响,缺
乏海洋意识。海军由近岸防御力量发展为近海防御力量,并具备一定的远海行动能力。但与
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力发展以航空母舰
编队和潜艇部队为重点的局部制海力量,形成能在第一岛链内外遂行较大规模作战任务,能在远洋遂行一定规模作战和非战争军事任务,能有效控制东海、南海,能有效控制海上关键通道,能在海外实施中、小规模的力量投送等能力。
(3)核核威慑作用核冬天理论
着眼巩固我国在核领域的既有地位,着力提高核威慑及核反击力量的有效性,确保核力量具有
较强的第二次打击和突防能力,可以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实施有效在核反击
(4)网信息力量,既是融入其他作战力量,成为机械化作战力量的“倍增器”,又是遂行信
息网络攻防的主要作战力量。“网络中心战”概念提出至今,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
逐渐从概念研究转为实际能力建设。
3、实施强军目标的战略抓手
(1)加快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0二
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
建设方向“一个基础”“两类系统”“五大支撑”“一个基础”信息基础设施“两类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五大支撑”信息化军事理论规范信息化的法规和标准
适应信息化作战的体制编制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基础技术
(2)深化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第一,深化军事战略调整1993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2004打赢信息化条
件下的局部战争第二,进一步优化军事力量结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攻防能力
联合作战指挥控制能力快速反应和远程机动能力大规模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联合制空制海
能力远海作战能力
(3)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4)实现思想观念的彻底变革
4、用我们的忠诚和努力成就强军的伟大梦想(1)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成就梦想的精神引擎
(2)能打胜仗的能力是成就梦想的精神支点(3)我们的本职岗位是成就梦想的最佳平台
三、实现伟大的强军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把强军纳入国家战略
1、把强军作为国家目标
2、保持适度的国防投入
3、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支
撑
4、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军事系统的特点对资源消耗的“终极性”对资源需求的波动性
支持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产业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体系依托国民教育培养
军事人才的体系高度社会化的军队保障体系
4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主题主线。
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
1、“主题”的含义“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主题体现着事物发展的主流,是一定历史阶段需要人们着重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应确立的主要原则与奋斗的主要目标。2 意义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建军治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党的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党对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蠃信息化战争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新境界,是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3、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保证(2)统筹和协调好各项重大关系是总体要求3)正确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军情是科学依据(4)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必由之路(5)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军事训练是重要抓手(6)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是强本之基
二“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就是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以信息为主导、以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增长点、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官兵素质、管理创新上来,转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上来,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展。
2、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类型(1)战斗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武器、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 军事斗争发展的总趋势材料对抗能量对抗信息对抗体能较量技能较量智能较量
(2)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类型
当代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主导式武器智能型军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结果。“从传感器直达射手”的无缝链接体系。人类的军事行动围绕信息对抗而展开。
3、意义
(1)揭示了战争形态主体模式的变迁,为准确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提供了科学指南;
(2)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展开和运用,为战斗力建设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3)反映了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为解决两个“不适应”提供了基本遵循;
4、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目标任务;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动力;提高官兵科技素质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核心支撑其四,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
三、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基本思路
1、更加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
2、更加注重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
3、更加注重改革创新,4、更加注重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5、更加注重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第五篇:研究生考试政治答案
1.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能够成功实现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和市场经济兼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在实践中,混合所有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企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
(2)实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政企分开,促进国企摆脱政府的行政束缚,按照市场化模式经营;
(3)实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消除国有资本在资源和市场上的垄断,消除不合理的行业壁垒,使非公资本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4)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行政化、外部行为非市场化的问题
2.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转型的意义
(1)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3)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能加速经济转型。(4)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
(5)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增长点。3.白银时代的楼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我国楼市告别了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白银时代”,卖房子轻松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控制成本,加速去库存化变成房企求得生存的关键点,房价回落、市场分化、互联网冲击迫使房企、中介不得不作出变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给楼市的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主要方向是:
(1)房屋将回归“居住”属性。
(2)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手段更加多样化。(3)房价结束高增长阶段。(4)房企扩张玩跨界。(5)土地市场内冷外热。(6)不断创新、改变才能不被行业抛弃。4.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应采取哪些政策支持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困难:(1)发展环境不够宽;(2)民营企业起点较低(3)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4)融资渠道依然不畅且融资成本高;(5)科技含量偏低
(6)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政策支持:
(1)建立加快民营今年估计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特别重视制定实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其次加快制定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和人才流动机制等制度建设;再者加快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最后政府应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服务者和守护人。
(2)建立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从金融组织体系上奠定基础,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设立名副其实的非公有制企业信贷部门;其次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再者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及开拓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最后提供科学到位的金融咨询服务。出路:
(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培育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形象;(2)完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3)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4)充分发挥政府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5.化解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方法和途径?
(1)着力挖掘内需潜力,夯实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2)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改革考核方式;
(3)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和重组,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化解产能过剩;(4)支持产能过剩产品的出口,加快产能海外转移步伐。(5)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决定产量;(6)改革我国现行的财税制度;(7)建立并逐步完善产能利用情况的监控预警体系。6.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压力:
(1)社会负担加重
(2)医疗卫生系统可能无法满足需要
(3)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4)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年轻人赡养老人压力增大(5)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需求突出(6)给社会保障系统带来庞大压力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再,人口红利消失(2)劳动力需求大的现代化农业可能收到影响
(3)会影响税收政策(税收减少)和政府财政支出(支出增加)(4)社会储蓄减少,进而引起社会投资减少,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7.结合2017年两会李克强总理讲话,谈谈中国简政放权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必要性:
(1)简政放权能极大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2)简政放权能极大的激发市场活力;
(3)简政放权能提高公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4)简政放权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
(5)有利于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紧迫性:
(1)过去繁琐的审批流程,效率低下,束缚了市场主体的发展;(2)市场中不完善、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突出,急需解决;
(3)推行简政放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进的必然选择。
(4)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正确途径。
(5)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是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的客观要求。8.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及路径
方向:建设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跳空核心,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和方向。路径:
(1)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推进利率市场化;(2)通过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促进利率市场化;(3)通过商业银行利率自助浮动推进利率市场化;(4)通过金融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跳空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本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0.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尚未有效实现;(2)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分配公平的缺失;(3)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4)税收制度存在缺陷;(5)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方向: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2)建立城乡统一制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4)深化税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
(5)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1.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2)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4)拓宽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5)加强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12、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紧迫性及方向 紧迫性:
(1)银行间利率高,企业融资成本大;(2)影子银行规模大,隐藏巨大信用风险;(3)金融资本未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4)地方债务和房地产融资绑架银行;(5)对国际金融违纪的抵御能力不足。方向: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体系;(2)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管理机制;(3)建立健全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新思路
13、个性化消费需要引导和开发对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意义 意义:
(1)个性化消费需要引导和开发是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对中国消费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中国消费市场将从迎合消费到引导消费;
(3)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将成为未来中国消费的新的增长点;(4)中国消费健康增长必须学会满足和引导个性化需求。
1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体现;(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求;
(6)社会保障“关乎国运,惠及子孙”,是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这项工作时不待我,必须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5、混合所有制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
地位: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赋予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资本,机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未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混合所有制经济做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必须长期存在我国经济生活中
(2)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长期坚持的改革方案,必将在国企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我国在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多是停滞不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都被认为承担重要的国家政策使命,不适合民资介入的股权多元化;其次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成为阻碍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具有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制度还使得国有企业领导人无法成为职业经理人,从而也难以简历归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方向改革;最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制约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6.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机遇:
(1)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在全球化调整发展中拥有新的优势;
(2)面临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机遇;(3)较高的经济增速和较大的经济总量使我国的新兴大国地位上升;(4)绿色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5)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形式严峻为我国的经济追赶提供了机会。挑战:
(1)我国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2)我国就业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冲击下,骤然爆发,异常尖锐
(3)贸易保护注意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
(4)我国产业结构收到了来自欧美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张中国家的低端挤出
(5)出口受影响格外严重,外贸型企业发展困难,就业形式严峻。17.在当前投资与出口受阻背景下,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同十一题)答案一:
(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2)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4)拓宽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5)加强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答案二:
扩大内需的根本是体制改革,只有不断完善与内需相关的各方面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我国的内需,以使内需的扩大同经济的发展同步前行。为此政策建议: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 18.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及出路。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困难:(7)发展环境不够宽;(8)民营企业起点较低(9)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10)融资渠道依然不畅且融资成本高;(11)科技含量偏低
(12)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出路:
(5)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培育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形象;(6)完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7)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19.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共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析、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 目标是:建议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行车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方向:1)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障法,使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制规范代替“人为控制”
2)重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制度,3)由制度的覆盖转向实质的覆盖,继续扩大覆盖面 4)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5)建立养老保险的多支柱体系
6)重视并发挥家庭在现代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7)进行山歌运作,确保社保基金增值
解题思路:先立法——重点救助——全覆盖——提高层次
2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请结合理论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谈谈你对当前及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理解以及汇率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走势: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呈现出总体上行,中枢稳定和宽幅无波动的特征 1)当前人民币无论是基本面、政策面还是市场资金面不具备继续大幅贬值的基础 2)近期基本面仍有重新下行的风险,人民币汇率未来不会呈现出大幅上行的局面
3)从外储和汇率走势来看,当前的汇率是央行操作较为轻松的水平,这一偏离度有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这病不影响汇率中枢的稳定
4)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升值和贬值的可能性均不小,处于一个宽幅波动的区间内 5)从长远来看,受益于中国经济高于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人民币将持续向上运行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升值为例)
1)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使进口增加
2)控制出口增长,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3)导致储备资产的汇兑损失,热钱会继续流入,延后升值可能造成更多的以人民币计算的储备资产的蒸发;
4)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5)出口受阻将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6)有助于缓和贸易摩擦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请结合理论及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楼市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影响。
问题:
1)房地产呈现投资规模过大之势 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2)城市之间发展部均衡,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中小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大 3)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商品房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中低收入消费者的购房需求
4)房地产市场秩序呈现混乱局面,房地产开发商、交易、中介、服务等 各个环节不同程度上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5)占用大量社会资金,占全国全面社会融资规模相当大的比重,影响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业的稳定性。
影响
(1)影响GDP的增长,房地产行业与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相关,如建筑、钢铁、水泥、化工、交通运输、租赁等,占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相当大;(2)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后者严重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收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约占总投资的一半;(3)影响信贷和金融稳定。房地产企业占用大量社会资金,是影子银行领域的主要借款人;
(4)影响政府总收入。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加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因此其财政状况愈加令人担忧;
(5)中国家庭部门大约三分之二的财富与房地产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房价的大幅度下滑将冲击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也会严重打击家庭消费,后者对中国经济转型无疑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