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某市中小企业纳税状况的调查报告(小编推荐)
关于对某市中小企业纳税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投资和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断增加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增加了税源,另一方面也对基层税收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在2012年5月期间,带着对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神话的好奇、以及对这些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健康的发展下去等等疑问,我走访了某市工业园区,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纳税状况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其结果不尽如意,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已刻不容缓。
一、调查对象
此次社会调查,我将目标确定在企业人数不超过300人,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内的规模较小的工业企业,经过选择,确定了某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某冶炼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主要采取与企业业主或主要负责人的访谈,以及和财务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交谈,了解企业在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情况,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查阅被调查企业的财务账册和纳税凭证等资料,掌握该企业具体的财务税收的工作内容。
二、调查的内容
我们将企业的财务人员设置、帐册设置、核算状况等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具体包括:
(一)财务人员岗位设置状况,是否设有总账、出纳、保管.(二)人员素质情况,包括是否有专业证书、是否专职等
三、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岗位设置不全,或不规范的,占调查户数的80%
(二)设置齐全,占调查户数的60%;记载及时,或基本及时的,占调查户的40%;帐实相符,占调查户数的10%
四、调查结果
调查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的?一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部分纳税人产生了重生产经营管理,轻财务核算;重营销队伍建设,轻财务人员培训。少数纳税人文化层次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欠佳,不能按照《征管法》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建账,主观随意性太大,收支无
发票,收入随意报,记账的业务只是非开票不可的业务,有的记账只是形式主义,为了应付税务机关。二是财务人员、办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新办企业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紧缺,老会计有一定水平,但一人代几个单位的帐,时间上不能保证;新会计不是缺理论知识,就是少实践经验。
五、调查体会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经过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办税人员的培训管理
办税人员是联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桥梁,是税法宣传声音的传播者,是决定征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办税人员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诚信做账意识的增强。
1、建立办税人员档案,成立办税人员协会,明确分片办税负责人,通过自律组织,交流工作体会,提高业务。
2、加大管理力度,坚持办税人员例会制和考核制,定期进行活动,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征管工作要求。建立《办税人员考核登记簿》,重点考核财务核算水平、日常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通过日常征管、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来综合评价。
总之,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已迫在眉睫,但谁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有个多大的变化,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全”,就是要求纳税人设置全总账、出纳、保管岗位,设置全相应账册;第二步是“实”,就是要求纳税人如实、全面记账;第三是“规范”,就是要求纳税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记账。在做好以上五项工作,经过这三个步骤后,中小企业纳税人财务状况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第二篇: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
---汉中市百户中小企业有关专题调研报告
省中小企业促进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小企业促进局、乡企局在汉中召开的陕南中小企业突破发展会议精神,根据省局的文件要求,我局从9月1日止9月15日确定20户中小企业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市局安排专人,对南郑县辖区范围内的汉中精测电器有限公司、阳春建材有限公司、同利源蚕丝绸有限公司、宏森木业公司4户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全市20 户中小企业总体情况及南郑县4户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20户中小企业总体情况:
此次调研活动,共涉及6个县区,企业涉及建筑建材、粮油加工、采矿选矿、加工制造、电子仪器、木器加工等9个行业。被调查的20户企业中股份制企业7户、个体私营企业13户,其中一产1户、二产18户、三产1户,企业拥有资产总额5.7亿元,2005年营业收入总额4.7亿元,上缴税金1722万元,发放职工工资2406万元,从业人员4038人。
(一)人力资源情况:
20户企业中45以下以下的职工是中坚力量,占职工总数的90%,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职工总数的50%。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是企业职工的主体力量,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小,拥有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人员占-1-
职工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7%、1%。男女职工比例为3:1。
(二)企业税负情况
在企业承担的主要税种中,增值税是主体,占总税赋的80%,其次为营业税和各种附加税。在所有收费和罚款中,以环保部门的收费最多,20户企业共给环保部门交费54万元,占总收费的75%。调查发现,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现象虽有减少,但依然存在。
二、南郑县4户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情况
南郑县4户被调查的中小企业拥有总资产42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245万元,流动资金1990万元;总资产资金来源为向银行贷款2465万元,民间借款53万元,自筹资金1879万元。4户企业资金总需求量为6426万元,资金缺口219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需求3508万元,资金缺额1263万元。如此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扩产达效。如:位于汉中经济开发区南区的汉中精测电器有限公司,该企业的主导产品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电子秤两大系列产品,市场前景极好,时常有德国、日本等外国的产品定单,企业拥有资产总额1180万元,需流动资金900万元,因为资金短缺,银行信贷难,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不能按时履约,这些定单只有放弃。近几年来,我市的金融部门对生产性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一直不放贷,好多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进行技改,使企业的规模效益一直不能显现。对于老企业生产所需流动资金贷款,金融部门采用的是抵押、担保制度,该制度规定只能用企业的丰动产进行抵押,机械设备一律不能抵押,最高只能按70%抵押,而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房屋、厂房等不动产一般只占企业资产的一小部,大部
分固定资产为机器设备,这就影响了贷款数额,一些通过种种办法筹集资金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办企业,因无法融到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了新建企业的达产达效。被调研的南郑县同利源蚕丝绸有限公司是2005年的新办企业,目前因为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满负荷生产。金融系统为了减小贷款风险,层层把关,企业贷款需要的申请材料繁多,要经过几个程序的审批,使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个别工作人员的人为因素,使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企业终于贷到款后有的因错过了商机,有的是因资金没有足额解决还是无法正常生产达效,使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来偿还银行债务,给银行留下不良的信用记录,导致“贷款难”的现象进一步加剧恶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达产达效,建议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改革抵押担保方法,相关部门出台成立一个抵押、担保中介机构的文件,解决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企业贷到款后要开足马力生产,加大市场销售力度,认真履行贷款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对那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要加大打击力度,促进银行、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使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畅通无阻。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 小角色粮草谋
略
2005-11-28 16:17 全景网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报告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执笔人:梁冰
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市的1105户中小企业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本报告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以大量翔实数据为依据,结合现场访问、座谈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业务状况、财务管理、融资结构,以及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整体状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并提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之难
中小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客户覆盖范围广,且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与大客户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中小企业采购及销售程序较规范,以销定产,加强管理,商业信用逐步建立。
1.中小企业间货款拖欠现象较为严重,但随着收款方式与付款方式的调整,企业资金管理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例如:样本企业支付一笔采购货款的平均时间为37天,而收回一笔销售货款的平均时间却为55天,收回比支付货款的时间多近20天。通过企业与大客户和大供应商之间交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情况可以发现,企业平均应收账款比平均应付账款多243万元,应收账款的平均时间比应付账款的平均时间多近2个月(51天),收回一笔销售款比支付一笔采购款平均多用12天,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过去五年中,有58.6%的样本企业出现过货款被拖欠的情况,其中46%的企业被拖欠的货款收不回来;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贷款的首要原因是本企业的销售收入没有如期到账。拖欠货款多发生在本地客户,占比38.2%,其次是省外内陆地区的客户,占比26.2%。
对于拖欠货款的客户,多数样本企业采取更改交易条件的措施,其中采用最多的措施是增加“定期日结,定期日算”、现货现款、预付货款的比重,减少分期付款、滚动结算方式、先货后款的比重,从而为进一步改善企业资金管理状况奠定了基础。
2.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企业信用的培育,同时具有较强法律保护意识。
如前所述,如果发生了货款拖欠,除了更改交易条件外,38%的企业选择采取停止与该客户的交易的措施,该客户将失去其信用。另外有22%的企业选择提起诉讼,提起诉讼的法院大
多选择本企业所在的市内法院;1/3的法院判决由拖欠客户主动执行,近一半的法院判决需要法院强制执行。
3.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从850户样本企业的财务报表情况来看,有290户企业至今还没有编报现金流量表,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这些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企业的经营情况被认为是“个人隐私”。
4.中小企业投资欲望适中,投资规模逐年增加,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无论是过去的投资还是新的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银行贷款两种方式,这既说明资本性融资与债务性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性,又说明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自我积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拓宽融资渠道。在新的投资计划中,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有所增加,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股票或债券融资增幅较大;同时,随着企业的规范发展,亲友借款在企业筹资方案中逐渐淡化,企业开始考虑引进外部企业或是自然人作为战略投资者。但是,除银行贷款外,股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所占筹资比重依然很小,在样本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仍然是明显的弱项。(参见图1)。
5.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普遍伴随着资金紧张的局面,并且受到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直接影响。
此时的银行信贷支持尤为关键。65.7%样本企业有过资金紧张的情况,其中53%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时间在2003年,27%的企业出现在2002年,12%的企业出现在2001年,8%的企业出现在2000年以前。这些企业之所以有一半以上在2003年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微观层面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的投资扩张与企业外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货款被拖欠等因素所致,而从宏观层面来看,在2003年中央银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力度,防止银行信贷规模过度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企业的资金链条尤为吃紧。
当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情况时,样本企业均主要采取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困难(占比62%)。如果取得银行贷款较为困难,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形成资金需求缺口,就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极为突出和集中。此时,民间借贷成为银行贷款的一种补充机制。调查显示,当资金紧张时,23%的样本企业会采取向内部职工、亲友及其他企业等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正规金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民间借贷行为始终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因。
金融机构“看客下菜”
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普遍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变化较大。中小企业贷款满意度较高,但商业银行的服
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业务有待于进一步拓展。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营销服务,拓展市场,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37%的样本企业开始到2家以上的银行申请贷款。根据向各银行要求资金支持的企业户数及占比进行分析发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市场领域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强,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参见图2)。其中工商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最多,为10个百分点,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却增加了8个百分点的市场占有率。
金融机构审批贷款多以企业提供资产抵押、特别是不动产抵押为首要条件,但审批条件逐步趋于多元化。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得到批准,最主要的原因是提供了资产(不动产)抵押,占比42%;其次是因为提供了有效担保,占比24%,其中企业担保占18%,担保公司担保占6%;由于企业信誉良好、产品市场前景好等原因获得贷款占比30%。这说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仍以不动产抵押融资方式为主,但在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面也有了较多的尝试。
分析贷款被否决的原因,同样也可以得到以上的结论。在申请贷款被否决的主要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提供资产抵押(占比27%),其次是由于企业的融资规模过大,再次是没有提供担保以及银行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不满意,上述这四大原因基本各占1/4(参见图
3)。
企业所获贷款占抵押资产净值的比重约为55%。
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贷后管理,贷款偿还情况良好。金融机构应进一步督促中小企业加强资金与财务管理。在不能偿还贷款的原因中,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造成的占比40%,原材料涨价、成本增加以及管理不善、管理费用上升造成的占比30%。
信用担保的尴尬
1.担保机构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截至2003年9月末,五个样板地区平均有76%的样本企业至今没有和任何担保机构建立过信用担保关系;而在获得信用担保的样本企业中,担保贷款余额仅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6%,担保机构基本上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其原因如下:
各地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及业务开展情况不均衡。在北京,信用担保机构较多,服务较好,有92%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与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在西安等其他四个样板地区,信用担保机构,特别是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担保手续繁琐,反担保措施并不比银行的贷款条件优惠、灵活,企业还要额外增加担保费的负担,因此在这些地区80%—90%的中小企业都未曾向信用担保机构提出过申请。
信用担保机构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管理,对于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功能职责等认识不清。在东莞、温州、台州等地商业性担保机构成立较多,其以盈利为目的,担保费率过高,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东莞、温州、台州等地民间资金相对富裕,民间融资手续简便、利率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信用担保市场的发展。
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市场营销有待加强。在与担保机构建立关系的样本企业中,企业主动寻找、联络担保机构的占63%,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等方式的占29%,而通过担保机构的主动宣传和营销建立关系的仅占8%。
2.担保贷款的满意度较高,但企业获得信用担保的条件较为严格,与银行贷款条件基本相当。按信用担保的金额计,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的满意度为92.6%;企业获得担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反担保能力,并多以资产抵质押、个人连带责任保证和第三方责任保证作为反担保措施(参见图4)。
3.中介服务机构应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调查显示,自企业提出担保申请到获得审批,一般需要2个月的时间,62%的样本企业认为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例如抵质押手续等比较繁琐,延长了担保审批的时间。
4.担保收费基本合理,保后管理比较认真,代偿率较低。
在样本企业获得的信用担保中,平均评审费率0.6%,平均担保费率1.94%,总计费率2.53%,在国家财政部规定的当期贷款利率的50%以内。大多数的保后管理都由担保机构与放贷银行共同进行,保后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企业报送财务报表以及到企业走访。2.3%的样本企业发生过担保代偿,而发生代偿的主要原因是本企业销售收入无法如期到账。
该怎么输送“粮草”
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具有灵活性和进取心,是创新的源泉,在经济中更具竞争性。只有保护竞争,才能保持资本的高效率,才能鼓励创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1.政府的职责不是创造财富,而是集中稀缺的公共资源,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大环境。
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环境。
A.目前只有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全国性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这种法律框架不能根本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性与个体弱势的矛盾。建议全国人大成立中小企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中小企业的配套法规体系的建设。
B.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担保交易法律制度。修改完善《担保法》,引入动产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允许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物,允许在普通债权上设立担保,引入浮动担保制度,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建立全国统一的公示性动产担保权登记制度,低成本、高效率地保护动产担保权人以及信贷交易各方的利益,增强信贷人放贷积极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健康有序地进行。
C.重新审视、检讨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关于高利贷的界定等有碍于商业银行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规定等,通过修改、修订及撤销加以完善;进一步完善会计、统计及税收制度,使之健全、连续、稳定而透明,并且有利于促进融资工具的创新;培育值得信赖的外部独立审计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一套有别于大中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据世界银行专家的有关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征信系统能促使贷款成本降低二十个百分点。
建议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部级单位,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有效行使其权限,并授权其监督其他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健全中小企业商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选择、管理咨询、财务分析、融资需求、人员流动等提供全方位的商业化服务;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出台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实施细则,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改革银行组织结构,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银行业竞争,促使大银行逐步关注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增设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实行不同于大企业金融业务的监管;在合法与合理的范围内鼓励商业银行调整战略,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完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改变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总分行关系的组织模式,以价值链为核心,按不同客户对象进行划分,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实现银行结构扁平化,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更加贴近中小企业。
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额信贷机构,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银行业格局,促使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调整市场定位,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强化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改善。
建立银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广泛收集企业各类信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全面地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3.构建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包括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市场在内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在完成政府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最大化。政策性银行的稳健发展是有效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
加快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立法进程,认定信用担保机构的性质,确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部门,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开展、信息共享、税收优惠、风险控制、危机救助、市场退出等事项,有效防范行业风险,使之真正为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建立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对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民营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支持,降低地方各类担保机构的风险,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租赁、典当等非银行融资工具和市场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
4.中小企业应苦练内功,把产品做到精、细、专、深,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自身从外部获得融资支持的能力。
仅仅凭借外界的扶持,并不能真正使中小企业长大变强,中小企业必须苦练内功,找准市场定位,增强自身积累能力和取得融资的能力
第四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8月中旬启动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历时4个多月,先后接触各类企业2400余家,并从中筛选出有效答卷852份。
基于上述调查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独立出来加以考察,尽可能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和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基础建设趋于平缓
本次调查的受访中小型企业中,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128.6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20.0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5.6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9.2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选购硬件与大企业一样,有尽可能使品牌一致的倾向,从而形成特定品牌在特定企业所占份额相对集中的现象。
全部受访企业中有98.8%已接入互联网。从接入终端看,平均有66%的企业计算机联上了互联网。在这两方面,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无明显差异。各类企业接入互联网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ADSL和数据专线,两种方式所占比例之和高达84.3%,其他方式比例均较小。
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建立企业网的比例越高。大型企业中已有96.4%建立了企业网,中小型企业的建成比例稍低,其中已经建立90.5%,正在建立1.0%,计划建立1.9%,未建立的占6.1%。大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1%,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7.1%,19.8%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中小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0%,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4.3%,22.7%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
网站建成率也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其中大型企业中有96%已经建立网站,中小型企业中有93%已经建立网站。但企业网站应用目前还多停留在发布产品、服 1
务信息和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方面,而网上购销等涉及交易的应用尚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企业的网络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见表1。
在企业数据库建设上,中小企业的建设率均低于大型企业;在数据库共享方面,大型企业中,84.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3.0%,尚有8.2%的企业还没有计划;中小型企业中,72.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4.1%,尚有17.3%的企业还没有计划。
而在信息安全方面,受访企业中只有两家表示未采取安全措施,其他所有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在采取了安全措施的中小型企业中,83.9%采取了防病毒措施,90.3%安装了防火墙,25.1%使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实行身份认证的企业有14.4%,14.1%的企业进行入侵侵犯检测,定期检测的企业有23.6%,12.7%的企业能够做到数据的自动恢复。
通过与中心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变动幅度平缓。这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应用满意度较高
调查显示,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相关,但相对于其他应用系统,差距明显缩小。这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市场竞争新的手段,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受访企业对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回答很满意和满意程度两项加总的比例在71%~75%之间,可见,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见表2。
至于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分别是企业内部网、外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互联网和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他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其中,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外部网、内部网的需求较大型企业要大,大型企业对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中小型企业要大。
除电子商务系统之外,其他大多数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比例,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一般要相差14个百分点左右。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方面,上中小企业的指标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小,说明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对各类业务系统的满意度,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IT服务需求不旺
调查显示,各类企业IT有偿培训的需求总体不强,而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当中有39.7%表示接受培训方式,有37.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2.9%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中小型企业当中有27.0%表示接受培训
方式,有48.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4.6%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显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最需要的为软件知识和网络知识。大部分培训内容的指标,都是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但在电子商务和人事管理知识上,中小型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见表3。
培训方式按被选择的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单位派人上门提供培训服务(40.6%)、到外单位提供的场所去培训(36.9%)、光盘(13%)、Web方式(10.1%)。这说明企业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这可能是由于面对面培训方式比较有利于互相交流。对此,不同规模的企业未有明显差异。
受访企业中,大型企业上平均在IT培训上的投入为14.9万元,中小型企业为4.1万元—就绝对数而言,大型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的3.6倍;而就人均IT培训投入而言,全部受访企业平均为96元/人年,其中大型企业为53.7元/人年,而中小型企业为162.7元/人年—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3倍。
在IT咨询服务方面,数据显示,各类企业对IT有偿咨询的需求较低,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中有16.2%的受访企业回答需要,21.6%的受访企业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62.2%的受访企业选择不需要;有11.2%的受访中小型企业回答需要,18.1%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70.7%选择不需要。上一发生IT咨询费用支出的中小型企业仅9.2%,平均支出为4.69万元/年。而大型企业此项支出是中小型企业的4倍左右。
专业的IT系统维护的指标,落在IT培训与咨询之间。其中,大型企业中有20.0%、中小型企业中仅有16.8%选择需要。上一有IT系统维护支出的大型企业中有36.9%、中小型企业为31.0%。中小型企业平均支出额为6.30万元/年,仅为大型企业平均支出额的40%。
总体上看,各类企业对有偿的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的需求都不够旺盛,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更弱。这说明国内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各类服务提供商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费用支出上看,大型企业的支出额虽是中小型企业的2.5~4倍,但相对于其资产或人数对比来说,这个比例差距不大。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小型企业在上述三方面都高于大型企业。这说明,比起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IT能力更不足以实现自我服务,IT服务企业应该针对中小型用户企业的特点,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刺激需求,逐步做大市场。
深入发展基础良好
调查显示,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差2.6倍;硬件投资额相差2.5倍;网站投资额相差2.3倍。见图1。
中小型企业对今年信息化投资的预期略高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预计信息化投资额会增长的为22.6%,基本持平的为52.2%,投资额下滑的为9.2%,不一定的比例为16%;而中小型企业中这四项比例分别为23.3%、56.1%、7.5%和13%。
对比分析显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降低库存、缩短周期、提高履约率和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帮助实现效率提高;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方面,大型企业的评价较高。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大型企业中,16.1%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4%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9.5%。认为收效不大的占10.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3.5%。
中小型企业中,11.9%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9.7%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91.6%。认为收效不大的占8.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1.7%。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中小型企业的指标稍好于大型企业。
通过交叉分析显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机构设立、信息化规划、培训计划三大指标上与大型企业有明显差距。设立信息化机构的中小企业为72.9%,而大型企业为83.9%;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中小企业为66.1%,而大型企业为81.1%;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的中小企业为50.8%,而大型企业为67.1%。中小企业可能受企业规模所限,在信息化专门机构的设置上持保留的态度。但信息化整体规划和信息化相关培训的中长期安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在信息化主管设立与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上差距不大,分别为98.3%:97.9%、91.5%:91.6%。总起来看,两种信息化组织的几项指标均比较理想,成为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http://2010年07月07日09:17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6月26日,深圳,暴雨如注。这个一度承载中国经济和南下者梦想的新兴城市,似乎从不缺乏暴风雨的袭击。而长期以开放桥头堡和“代工王国”著称的珠三角,早已身处转型重压之下,风雨欲来。
二十多天前,由这里发轫的新一轮加薪潮、外迁潮和招商潮,开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并深度延伸至更广的范围。顷刻之间,这里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漩涡。
一周以来,南下深圳、东莞等地,实地探访珠三角地区企业真实的生存现状。“加薪潮——外迁潮——招商潮”这一貌似严密的逻辑演进,究竟是否真如外界所推理?这一群中国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群体,如今面临怎样的真实困惑与抉择?曾经作为“世界工厂”最为华丽和活跃“生产车间”的珠三角,前路何在?
资源争夺:激增的地方招商团队
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各地招商必争的目标
6月25日,深航大酒店,一个名为“二十城市招商推介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收费性论坛上,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招商官员,占了压倒性多数。进行现场招商路演者,分别来自安徽蚌埠市、四川成都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八个城市。
路演仅仅是最基础的招商互动节目。在论坛午休时间,本报记者注意到,重庆为参会企业备下了一桌好酒好菜,浙江嘉兴安排的歌舞晚宴则已着手彩排。
有意向外扩展投资的企业在这里所受礼遇,用“殷勤”来形容并不过分。作为参会企业,深圳市南方创立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即在会后遭遇了轮番轰炸式游说。招商代表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表现当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力成本优势、硬件设施,而底牌则是“政策优势”,包括地方财政税收返还、土地出让价格等。
这只是近期深圳招商潮的一朵浪花。在深圳街头,临近主干道的高端酒店,不论是大堂指示牌还是外墙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更新变化的是各种各样的“某某省招商恳谈”或“某市某区与某商会联谊会”。名号繁杂的“产业对接会”、“招商恳谈会”,近期在深圳市区各大高档酒店里,如同走马灯一样喧嚣异常。
“地下活动”同样异常活跃。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城市的招商局或产业园,还有分工负责深圳招商项目的负责人,每日游走于深圳各种社交场所。“近期同行的‘会车’几率相当高。”某市商务局招商官员笑言,“甚至是中午刚一起吃过饭,下午在某个咖啡厅又撞上了。”
本报记者在深圳探访调查期间,亦偶遇几拨河南省各个级别的招商团队。
不仅政府,民企招商团队同样在这里聚集。在深圳偶遇的郑州西雅图创新产业园置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即冲着“外迁潮”而来。
新一轮的招商潮,直接推高了招商成本。深圳近期的酒店,不但不打折,还经常满房。论坛现场的5分钟路演,主办方的要价,就动辄上万块。
“因为深圳‘加薪’了,才让‘招商潮’显得格外热闹。”成都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项目官员曾颖透露玄机。在她看来,即便是没有加薪,珠三角地区的招商竞争强度,也是国内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这位浸淫招商多年的政府官员有自己的一套“招商经”——北京多是央企或大型国企,一个公司的老总是无法决定投资的;而上海经济最为活跃的元素是外资企业,投资拍板的事往往在中国区搞不定;于是,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招商必争的目标。
实地探访:涨薪潮起与蔓延
由于沿海大量缺工已经引发了工人薪水上调,接下来更大面积的工人加薪将不可避免
来自各地招商团队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加薪潮”的暴风骤雨,引发了这轮“招商潮”的前赴后继。
本报记者获悉,甚至有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催促”当地招商队伍南下。6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发出了一份工作简报,称珠三角地区加薪的连锁效应,将引起当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产业的北迁,请各县(市区)抓住这一次机会派人南下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企业入驻。
外界闻风而动,而处于核心地带的深圳企业,其加薪潮的真实状况如何?
6月9日,深圳市政府宣布,从7月1日开始,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1100元/月。此前特区内最低工资标准为1000元/月,特区外的宝安区、龙岗区,是当地加工制造业最密集的区域,其最低工资标准为900元/月。今年5月,深圳关内关外一体化方案获中央批复,意味着工资统一为1100元/月。
据本报记者调查,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已经给员工加薪。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反馈,他们的加薪,并非像外界所知的,是由深圳市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或某家大企业的加薪而引发,早在此前,他们已经为员工上调工资,且高于最低工资水平,幅度约为8%。
深圳加工贸易协会会长、港商陈永汉表示,目前深圳加工贸易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月基本工资在加薪后平均约为1180元,加上加班工资每月至少可收入2000多元。工厂的班长、组长、科长以及工程部技术工人等加薪幅度更大,最少都增加了500元。以前每年工人也加薪,但是幅度没今年大,大约为4%左右。
作为一家以油墨涂料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深赛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民,同样并不认可这轮加薪潮是由个别企业引起。早在政府宣布涨薪之前,该公司就已经完成了加薪。根据他的观察,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和产业升级所需,是加薪潮的根本原因。
“今年怪异的是,金融危机过后,订单呈报复性反弹,包括我们企业在内的不少玩具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国庆节之后。”深圳市玩具协会副会长、皮皮熊董事长扈蓝天给用工荒导致薪水上涨以佐证,“订单太多,自然带来了用工紧张,现在用人确实不好招,只能提高员工薪水。”
据了解,香港厂商会近期对“珠三角”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在更多人看来,从今年春节后,由于沿海大量缺工已经引发了工人薪水上调,接下来更大面积的工人加薪将不可避免。
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方式将其价格压制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低价劳动力造就了珠三角“中国制造”的巨大竞争力和奇迹。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结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一向被认为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廉价劳动力,现在正面临短缺。而随着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价格势必会被重估,而这一股浪潮已在珠三角等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内外交加:“珠三角”再临困境
汇改、退税同时“动刀”,加工企业压力巨大
在珠三角内部面临涨薪压力的同时,外部的政策环境亦遭遇突变。
就在本报记者赶赴深圳等地调查的前几天,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当时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将有所增强,但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但到7月1日,作为人民币“官方”汇率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宣布重启汇改以来短短9个交易日,“官方认可”的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达0.61%。两周来人民币的升值明显超出预期。
祸不单行。6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决定从今年7月15日起,取消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此次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主要分成6大类,而此前,这些产品都享受5%到17%不等的出口退税率。
中国重启汇改和取消出口退税,使得珠三角地区的出口企业感受了阵阵寒意。
“虽然早有预想,但还是感到了压力。”东莞市外贸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新文告诉记者,央行宣布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2005年7月21日,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就升值2.1%至8.11元,随后三年间,仅家具行业,广东倒闭企业就达3000家之多,至今心有余悸。
据黄新文估计,汇改、退税同时动刀,加工企业压力巨大。年初至今,劳动用工成本普遍上升了20%,利润点卡在3~5个百分点。此前企业普遍预计,币值上升5个百分点,可通过退税维持,现在看来,原有营收模式再也无法维持。
广州台协会长程丰原则透露,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珠三角的多数台企还能够忍受,但升幅达到5%,则会有很多出口型台资企业将陷入艰困状态。
据当地人士分析,一些低利润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将会面临迅速下滑的局面,其中,服装和鞋类出口将可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
这意味着,对于珠三角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未来的一个趋势是,或者改换门庭将目标瞄准国内市场,或者坐待利润遭蚀。
外迁矛盾:精细的成本博弈
财税政策、主力客户外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对产业转移的巨大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涨薪压力、财税政策变局等因素,究竟能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撬动珠三角企业的大量外迁?
一个时期以来,外界不少观点认为,涨薪潮直接造成了珠三角企业的外迁。但本报记者在珠三角的深入调查,却否定了上述观点。
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型企业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涨薪固然存在,但却绝非外界所揣测对诸多加工型企业是“致命打击”。扈蓝天告诉记者,此轮加薪,尚不及2007年珠三角那场用工荒接连两次加薪时的处境艰难。
深圳市深赛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民同样对本报记者表示,涨薪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珠三角加工型企业“外迁”,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诸如他的企业,用工成本在生产综合成本之中所占比率,只有15%左右。
尽管涨薪并非核心因素,但外加财税政策、主力客户外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对产业转移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却不容小觑。作为台商,已来郑州投资发展的西雅图台湾商会会长陈惠松对此剖析得一针见血:“珠三角等沿海不少企业向内陆迁移,涨薪和劳动力仅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出口利润趋薄和受阻使得这些企业将目光瞄准了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工业化正在经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的趋势变化。”
然而,在趋势之外,这些企业眼下的现实处境却是两难境地:内迁,距离主力客户太远。不内迁,又面临用工和其他成本增加问题。当然,如果主力客户内迁,那是最理想的局面。
“内迁会比在深圳环境中节约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成本等多方面成本。但是,每个老板脑子里装的第一意识,永远只有赚钱,而不是省钱。客户在哪里,供货商的生产车间就在哪里。而且,内迁还有政府环境不佳增加企业发展成本的风险。”刘国民的话,可谓代表了一部分企业的心态,“不过,大型的加工企业带头内迁,是加剧整个行业内迁的必要条件。”
调查中,记者发现,成本重压下,珠三角地区能够大块松动转移的产业,仍旧是医药、商贸、服装、鞋业、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而言,因涨薪或其他成本压力下的电子类的产业转移较难。)
据了解,2008年9月,深赛尔在河南信阳投建了生产基地,时至今日尚未全部建成。
不过如今随着主力客户的部分内迁,该基地建设开始加速。但即便如此,该企业仅仅是部分产能迁移,并未整体迁移,且信阳只被定义为分公司。
据调查,南方创力科技、帝光集团均是与电子科技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且“已在外埠有发展项目,或正在筹备迁移”。但在记者采访中,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对是否存有向中国北部地区渗透或对制造环节整体迁移的打算,均持否定态度。
“即便是做手机拼装的小贩(指小工厂),估计也不会乐于北迁。他在深圳跑一趟‘华强北’(深圳电子产品贸易市场),不但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买到,而且他组装的手机还可以顺利地卖掉。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成都驻深办的曾颖说。
事实上,客观而言,任何企业都不会盲目挪窝,决定企业外迁的,绝非仅仅是用工成本增高。企业是否挪窝,除用工成本,还须同时计较物流成本、上游产业及零部件配套成熟度、下游市场的就近性、栖身地的商业环境、市场秩序、法治水平、投融资条件、资金使用成本、人才集聚程度、政府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复合因素,须作综合考量,才会慎重作出去留之策。
99度到100度:
谁是逼迁的真正稻草?
产业转移的真正原因,是珠三角“腾笼换鸟”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变化
事实上,在上述因素之外,对于更多企业而言,视为心头大患的则是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逼迁因素。正是这一压力,直接导致了当地企业外迁转移的紧迫压力与实际需求——“腾笼换鸟”。深圳的企业普遍对本报反映,产业转移最为根本的核心,还是来自于珠三角“腾笼换鸟”这一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变化。
“腾笼换鸟”是中国经济大省广东2007年提出的对产业调整、升级的形象说法,即促使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传统制造业迁离珠三角,以“腾”出空间发展高增值产业。
扈蓝天的皮皮熊,是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玩具品牌。记者赶到深圳的时候,她还在拟订与周口市商水县政府对接动漫产业园的项目方案。扈蓝天称,他们去商水投资建厂发展,原因在于中国现实之中的玩具代工企业,已经满足不了订单的需求。但是,她的主观倾向是在深圳附近设厂,她对深圳的发展环境很留恋。可深圳连年提升的高地价成本、高基础设施使用成本,乃至“加薪”,在其看来都是“腾笼换鸟”政策导向落地的手段。
“我们不想走,可是产业政策逼我们走。我认为,深圳将玩具业定义为传统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赶走我们是非常不明智的。”扈蓝天对“腾笼换鸟”颇有微词,但亦无可奈何。
而深圳九同鑫投资总经理梁先平则认为,客观评判深圳产业政策导向变化,应该尊重它的发展历史。据梁的观察,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得益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的趋势性变化。
“首先是从大规模引进港资,到外资来源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利用‘三来一补’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梁先平看来,如今即将面临第三步,即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通过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的联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使深圳和内地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最终,从与香港建立“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关系,到共建世界级大都市。
梁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来一补”企业,它们多是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内地的港资或台资代工型企业。因为只赚加工费,从而享受了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只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已。但是,30年后,这些企业的占地面积与赋税率已经是格格不入。更何况,它解决的不是深圳人口的就业问题,在内地采购的辅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呆在这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但是不断增加的现实压力,却成为逼迫多数珠三角企业逐渐外迁的最后一根稻草。(来源:大河报)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