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20: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鲁克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鲁克读书笔记》。

第一篇:德鲁克读书笔记

德鲁克读书笔记

只有社会目标、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个人的存在才有价值。让人拥有地位并发挥其在合理范围内的职能,才有社会意义。否则,就是从母体中剥离的孤儿,是找不到归宿的流浪汉。不要让人们决定他的命运,使他毫无抵抗之力。

怎么办?让他成为能够了解别人和世界的人,也就是让他获得自我主宰的权力,能对别人有所了解,成为叙事主体。

管理者不要一味安排别人,而是给出一块田地,让教师自己去耕地。

否则,教师就像一个盲人,被关在一个没有阳光的房子里,玩着一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游戏。

《马太福音》第七章说:“凭着他们的果实,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对于管理组织来说,通过组织的成果来认识组织,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教学管理中,这种成果不仅仅是最后的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呈现的过程。组织的成果就是有效益的教育过程。而非浮华的应景和堆砌的材料。

在人文化的背景下,警惕绩效需求的丧失。组织是需要绩效的,比如:学生表彰会有没有打动、激励学生的心灵,这就是绩效。课堂合作小组的建设,有没有和最关键最有价值的问题相联系?这就是绩效。防止绩效的理解窄化。

提高绩效,从人力资源成本来说,就是找出每一个员工的优点,发挥他们的优点。

员工不是被压迫的就范。需要给出一个理念:每一个都需要用管理者的态度审视自己。让哪怕最普通的员工,对待自己的职位、自己的工作,要和经理人一样。

自己成为自我的管理者。

我们虽然学习到很多人文知识,或者取得很高的头衔,但最终的根本是在效益方面显现价值。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玄虚文字和空头名衔。

同样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创造动人教育故事和完美教室的人。

管理不仅关注当下,管理更应该决策和把握住“已经发生的未来。”

“已经”说明现在的决策,“未来”则是可能的后果。

只有预先洞察后果的可能性,才会胸有成竹。尤其对于坏的结果,有充分的考虑。

创造大众参与式的民主,就是让组织独立自治,各司其职。组织自主运转,能够使组织和个人获得自由和尊严。

但也绝不是无监督的一盘散沙。在规则要求范围内运行是基本的底线。

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价值观、愿景和前景,这也是我们在管理中需要担当的新角色。其余则可以“外包”,唯独核心业务不能“外包”。

这是我们前进和区别于别人的标志,也是丛林法则下生存的致命武器。

德鲁克告诉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有:组织结构以及成员间的关系;组织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联合经营;组织的研究、设计和创新工作等。

重塑角色就是改变价值观。

留住那些能够产生高效益的知识员工,是当务之急。他们是“资产”而非“成本”。所以,在人事安排上,也应该有所考虑。

即使在组织内部,也需要进行有条理的“放弃”,不能因为无关大局的管理链条,耗费很多精力。当组织疲于应付某些事情时,需要进行冷静的梳理,适当减负。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不能束缚在无关痛痒的事务上。

让资源从无效的事情中解放出来,让有能力的人施展才华。

解放生产力,就是不束缚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不让员工疲劳的怨声载道的做无意义的事情。

如果一个组织富有精神,那是因为它的最高领导者精神崇高。

德鲁克告诉我们:“领导者必须正直。”组织的精神是自上而下建立的。

管理者既需要拿出宏观架构,也需要拿出细节的行动方案。

否则,我们要么是不切实际的“理论家”,要么是计较技术的“工匠”。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学校获得的成就和社会认可度。既包含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包含学校教育的丰富生活。

德鲁克自称自己是一个生态学家,认为:“社会生态学是一门实务,就好像医学或法律,或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它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延续和保存,一方面是要变革和创新,并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它的目的是在动态的不平衡中,创建一个新社会。只有这种社会才能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凝聚力。”

管理的境界是要重视为他人做出贡献,而不要只想自己取得成功。

2010年12月6日19:20

当企业、学校运行或者变革时,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也就是德鲁克所说的“组织的管理必须植根于社会本质的、可预见的变化趋势之中。”

不分析社会形势,以及其基本趋势的变化,组织将变得虚弱无力。

管理,是实践,而不是学科或专业。

所以,试图通过读书来提高真正的管理能力,是不现实的。将自己投身于现实管理中,是正确的路径。

管理水平是通过业绩来证明的,而不是知识。

在学校管理中,不要把学校当做自己私下想象的“假定试验”。学校管理和企业一样,也需要经理人和管理阶层。

千万不能把自己当做企业的家族领头人,然后带几个帮手,这样就是手工作坊。最终会被淘汰。

建立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是一个方向。

对于学校,建立职业校长、职业管理团队,或许是一个方向。

德鲁克这样告诫:“老福特的失败,不是出于他个性和人格,而是出于他拒绝接受一个企业必须要具备经理人和管理阶层的观念,经理人和管理阶层是一个企业能够开展工作并成功经营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老板’派来的‘代表’”。

最好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实践,而非临时性的发挥。

这种系统管理理念还必须尽快传达给员工,减少理解的“误差”。

在变革中,维持变革与稳定的平衡很重要。

对于学校来说,采取新的举措前,弄清楚是“改良”还是“改造”十分重要。否则,我们自己会把握不住分寸。

保持持续学习的一个关键是:学会进行预期结果的理性分析。这样才不会盲人摸象。

虽然企业需要盈利,对于民办学校也是如此。但千万不能丢失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在一个道德社会中,公共利益必然依赖于个人品德。

公共利益决定着个人利益。这是管理行为合法的基础,也是管理人的首要坚持职责。

虽然我们从事着经济行为,但经济行为、经济制度和经济理性最终是为实现非经济因素服务的,也就是为实现人类或者社会目标服务。

从这个视角看,没有单纯的经济活动。否则,我们会成为经济活动中金钱的奴隶。

第二篇:德鲁克管理日志读书笔记

德鲁克管理日志读书笔记

管理与专制

今天听读德鲁克日志,谈到专制和神学二个话题,摘录如下:

用管理来取代专制

如果没有运转正常的独立性组织,我们就无法拥有民主。专制将是惟一的宿命。

在我们这个“组织化”的多元社会中,如果组织无法各司其职、独立自治,我们也就不会享有个人主义,人们也不会拥有一个能为他们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相反,我们会把自己禁锢在任何人都无法独立行事的困境之中。我们有的只能是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而不是大众参与式的民主,更别提随心所欲地自由行事了。因而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运转正常的独立性组织,专制将是惟一的宿命。

专制,其实是用惟一的权威来代替众多竞争性组织存在的多元化。它用威慑代替了责任。它的确能取代这些组织,但只是将其囊括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官僚组织之内。它当然也可以生产物品并提供服务,但这些产品不仅供应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低,而且质量低下。为此,社会还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因而,在我们这个“组织化”的多元社会中,使我们的组织能够负责、自主并且高效地运转,是自由和尊严的惟一保障。用独立自治的组织管理来代替专制,也是使我们摆脱专制的惟一途径。

行动指南:

对于你负责管理的组织,为了提高它的绩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呢?

摘自:

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德鲁克对于专制的论述可谓至理至上,国有的程度越强大,自由的土壤就越贫瘠,国家垄断强化专制,做为非赢利的事业单位,更是谈不上自由化

管理与神学

管理通常要涉及人的本性,还要涉及善与恶。

管理通常都在一个组织内存在、运行和实践,并为这个组织服务。组织是一个由工作关系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更准确地说,正是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由共同工作目标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因此管理通常就要涉及到人的本性,而且(正如我们在经验中所了解到的)也包括善与恶。可以这么说,在我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神学知识,比我教宗教课时学到的更多。

行动指南:

你的同事中是否有人让你深恶痛绝呢?你会采取什么对策呢?

摘自:

彼得·德鲁克“教授管理工作”一文,载于《新管理》杂志

(“TeachingtheWorkofManagement”,NewManagement)

管理通常要涉及人的本性,还要涉及善与恶。人的本性即贪婪。所以,用管理的手段促进人的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任何管理如果不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这种管理最终是无效和低效的管理,或者变成纸上谈兵,或者使人疲于奔命。原来管理事情就是这么容易。

西方基督教价值观很功利,就是有秩序地贪“便宜”,与东方的所谓修身亲家平天下的价值观更现实。

尽管你身处非营利组织之中,也应该吸纳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把它们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早在300多年前就曾郑重地指出:“谁能在原先只长单叶草的土地上种出双叶草,那么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学家或是玄奥的系统创建者更有功于人类。”

创造永远是真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漫溢,使人厌倦。惟有创新,才能使效益最大化。一所学习型学校,不断学习和实践,最终还是要走出模仿,走上独立的道路

〖4〗组织变革的“惰性”

所有的组织都应该具有约束机制以面对现实。

所有的组织都应明确这一点:如果没有变革和调整,任何一个项目或是活动都无法长期具有生命力。事实上,不变则亡,没有变革,就要被淘汰。但是有很多组织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政府就是最极端的例子。政府在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时软弱无力,这正是政府的痼疾所在,也是政府内部问题丛生的症结所在。在摆脱过去的羁绊方面,医院和大学的表现和政府相比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商界人士对过去的眷恋也和政府官员一样执迷不悟。面对产品和项目的失败,他们的对策往往只是加倍努力而已。幸好商界人士行动时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他们有约束——市场的约束。他们面临着一个超脱于个人衡量标准之外的目标——市场利润率,所以他们迟早会被迫放弃业已失败或是效率低下的项目。与此相反,在政府、医院、军队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经济效益仅仅只是其中一种制约而已。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能够吐故纳新。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给商业机构带来了独特的理念和衡量标准,我们也应该将其应用到其他组织中去。这种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将和以往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行动指南:

尽管你身处非营利组织之中,也应该吸纳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把它们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摘自:

彼得·德鲁克《不连续性时代》(TheAgeofDiscontinuity)

在师大时就接触到这个观点,称组织发展的“惰性”,解决这个问题,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组织发展初期依靠精神力量去努力,也许会有短期效益,如果遭遇机遇就会跨越发展起来,缩短成长期,这种跨越式其实更加可怕,到了瓶颈,比什么都掉得快

〖5〗抛弃过去

没有比使尸体不腐烂更困难、更昂贵又更徒劳无功的事了。

高效的管理者深知:他们每天必须要高效地处理很多事务。为此,他们必须要专注。专注的第一法则就是要抛弃“行将就木”的过去,要立刻把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人力资源从无效的领域中释放出来,并投入到充满机遇的未来中去。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

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地放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因此,未来的机会也就牺牲在了昨天的祭坛上;因为组织内的资源,尤其是生产率最高的人才都束缚在了过去之中。愿意抛弃过去的公司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少有公司掌握着能把握未来的资源。

行动指南:

将资源从无效的事情之中解放出来,让有能力的人自由地施展才华,从而把握住未来的机遇。摘自: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EffectiveExecutive)

《动荡时代的管理》(ManaginginTurbulentTimes)

《变动中的管理界》(ManaginginaTimeofGreatChange)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Challengesforthe21stCentury)

第三篇: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为了纪念德鲁克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09年11月19日)写的,由于当时忙于阅读《公司的概念》而忘了发表,深感遗憾,今天偶然的机会从废纸中找出来,以供大家分享!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可以说是德鲁克最重视的著作之一,是每一个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前的必读之作。在这本书中,德鲁克以高明的远见提出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是可以学会的,并非天才的专利,而管理的有效性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也就是学会自我管理。

本书开头就讲到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效的管理者”,接下来提出了管理者的概念“谁是管理者”,在把这些简单介绍后,德鲁克就开始操刀了,管理者所面对现实的压力是使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主要原因。那么管理所面对现实的压力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有四点: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使管理者缺乏有效性的第三项现实因素是管理者本身往往处于一个“组织”之中。

4,最后,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把这些原因简单分析后,接下来他提出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五个习惯”(有些人认为是六点,其实是五点,最后两点其实都是有效的决策。),本书也就是根据这五点分章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管理者必须有效”。我们无愧对德鲁克的文采感到惊叹!

那么,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备的五个习惯是什么”:

一,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也就是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这也是时间管理的最早提出之一。

二,有效地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认为,“管理是为成果而工作,而非为工作而工作”(《成果管理》)。其中对外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己的工作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

三,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这也是今天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之一中的“用人之长原则”。

四,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德鲁克的这种观点与80/20原理比较接近,20%的重要事件可以产生80%的绩效,也与“少数的关键,多数的次要”相关。他提出的建议在今天日常生活中依然适用,“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

五,最后,有效地管理者必须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在第六章中德鲁克提出了决策的五个要素,它们分别是: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这种观点让我想起了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或者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再一次为德鲁克感到骄傲。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

3,仔细思考解决的正确方案是什么?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然决策者变成可以用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谢谢分享!

第四篇:德鲁克《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定稿]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一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

1.自由企业体制

1.背景:

战后世界和平与近代西方世界的和平不同,它不再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信仰和制度能否超越过节走向统一,转而取决于政治、经济体制大相径庭的国家之间是否愿意并且有能力和平共处。

2.作用:

既能为增强国力和增进国内统一奠定基础,又能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是美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

3.含义:

不排斥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或限制,但认为政府的功能在于为企业设立运行的体制;

不排斥政府的管理类或拥有自然垄断的行业或专为国家生产产品的企业,如军工厂。

4.假设:

消费者决定他们需要购买的产品,市场供求而非政治因素决定价格

公司由私人拥有,实行独立管理,以盈利为生产目的,并在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其产品。

个人感想:一定的经济模式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切的分析应该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结合背景,具体看待。

2.大型公司

生存是每一个社会的第一法则。

决定社会结构的不是大多数人,而是它的领导人。社会的典型行为也不是大多数人的行为,而是最接近社会理想的行为;就定义

而言,最接近社会理想的行为只可能是极少数人的行为。

1.大型公司的意义:

大企业在自由企业经济体制下的具体组织形式——才是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性的社会经济机构,它为人们树立了典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2.社会特征:

大企业的组织形式

大规模生产的技术

大型公司在各大程度上实现了我们的社会信仰和希望

个人感想:一些有巨大贡献或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决策,并不一定一开始时就收人欢迎,或许只有得到少数群众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甚至我们应该尊敬那一些敢于提出新观念新思想的人,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会不停地进步、前行。

3.从政治角度分析公司:

1.前提:

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受自身结构规律和生存愿望的制约,分析时,必须以

机构服务的社会的信仰和承诺为标准,从社会功能对它的要求出发。

2.关于机构的社会和政治分析,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

(1)政策问题(机构对其行为和运行必须拥有长期的计划和规划,但它的政策

有事林火多变的,需要一个客观判断标准)

(2)在社会信仰和承诺的广阔背景下着重讨论内部问题

(3)论述公司目标和社会功能的关系

总结: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

以大型公司为代表性机构的工业社会中,公司的组织形式必须使它能够作为一个机构而运作和生存,使社会能干哦于时间其基本承诺和信仰,使社会正常运作和生存。

3.和谐:

公司的组织形式必须能够使它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发履行义务,这样,建立在公司基础上的工业社会才有可能正常运作。

对和谐的重视使放任注意充满了活力和魅力,以和谐为准则进行自我评价。但同时,放任注意把和谐是为自然结果,而非有组织社会的产物这一点是错误的。

个人感想:和谐始终是一个社会想要长远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而公司作为社会的一类组成部分,有必要注重和承担起社会责任,有其社会道德信仰,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这也是公司具有的无形的资产。

第二章. 人的组织

1.生产的组织

(1)公司的首要原则:

以组织的形态维持生存;

(2)评价公司绩效的首要标准:

其实现目标和生产产品以获得最大收益的能力。当公司作为一种机构是,公司与其他所有机构一样,是组织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一种手段(是共同目标,而不是联合目标)

(3)公司的本质:

是一种社会组织,即人文组织。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社会组织。人文组织是任何组织不可或缺的,它是工业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大规模生产行业的基础和意义所在。

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械公益之间自觉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有序的关系。公司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个别成员,而是各个成员之间的管辖和责任关系。

(4)公司的生存和正常运作取决于它是否能处理好以下三个相互依存的问题:

1.领导问题:

1需要一个章程,包括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半自动的继位顺序; ○

2激发机构成员的忠诚感、团队精神;机构用人扬长避短;提升成员的知识素○

养和道德品质,激励员工自觉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3机构的组织形式必须有利于挖掘内部人才 ○

4机构的生存和正常运作要求它能够在最高领导人之下培养一匹能独当一面的○

领导者

5领导问题要求组织能在正手和副手,○核心领导层和外围执行人员之间均衡的分配权力和职责。

大公司必须克服的四个内在问题:

1大公司容易想个人独裁的方向发展。○

对策:公司必须自设类似的领导岗位,以便考核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大局观

2大型公司向来有抑制创新,提倡服从的倾向。○

对策:首先必须让每个管理者明白,培养下属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还有,把他们的下属和潜在接班人视为一种人力资源,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利益

3大公司只能依靠个人的主观印象评估员工的能力和表现。○

对策:寻找评估底层管理者能力和表现的客观标准,设法让他们在较低的职位上独当一面

4无法自动达成专业人才和通才之间的平衡,而通才正是领导艺术的精华所在 ○

对策:边运作边培训

2.政策问题:

1如何在坚持政策和之影变化之间寻求平衡?

对策:首先要找到一种方法,区分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情况的暂时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根本变化,公司必须根据它来调整政策。

其次公司还需要一种能够分辨表面利润和实际利润的方法

2遵守会计制度和组织原则是必要的,但是会引发官僚主义作风

对策:只有依靠政策和政策制定者,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3.标准问题:

市场业绩无法对公司的效率和实力做出最直接、可靠的评价,所以公司需要一个能消除外部波动的判断标准,以便客观公正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表现。

2.分权

通过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将分权的概念发展成为一套工业管理的理论和地方自治的体系,分权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对社会秩序的概括。公司制订政策的理由,不管他们与核心管理层有多大程度的不同意见。

分权制度的优点:

1提高决策速度,消除困惑,是相关人员明白决策的负责人和政策依据; ○

2避免各个分布与总部的利益冲突 ○

3公平对待管理人员 ○

4管理民主,不拘小节 ○

5消除“少数特权分子”与“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之间的区别 ○

6管理队伍庞大 ○

7分权制度意味着碌碌无为的分部管理者不能再依靠其他分部的成功或昔日的○

辉煌而蒙混度日意味着“指令式管理”下人人按命令行事,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不复存在 ○

核心管理层和分部管理层:

公司内部不存在“通用汽车氛围”,也没有形成“通用汽车风格”。相反,不同分部的风格各异,分部经理的性格和背景千差万别。对此,核心管理层不但允许,而且还极大地鼓励。核心管理层只是负责为分部布置任务,而尽可能不去规定分部应该如何去做。分部经理只要表现良好,就不会受干涉。但是他们必须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得益于:

1.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以分部经理对团队的贡献为依据判断他们的表现;

2.相互间交流信息和个人意见,使分部经理及时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和团队的工作情况。

双向流动:

权利划分,职责分工,统一行动

通用汽车的第一个管理要求是:使尽可能多的管理人员理解公司及其分部的政策,问题和规划。信息和决策必须始终保持双向流动:从核心管理层流向分部,以及从分部流向核心管理层。

管理人员提出批评意见后不仅不会招致惩罚,而且还会受到鼓励,因为这表明他们工作积极,关心企业。他们的意见也总能得到认真地对待。核心管理层始终坚持遵循一个原则:如其用命令压人,不如耐心劝导,以理服人。

3.运行机制

无论一种制度有多完美,也无法预见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事先制定

出解决办法。作为组织,他们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他们必须能够在不完美的情况下运作。他们还必须兼顾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能力和生活节奏的巨大差异。30%有效的组织体制,其实比号称100%有效的体制更有效更强大。

事实上,分权管理机制必须吸纳一小部分不重视分权原则,甚至偏向专

制的管理人员。因为任何一个机构迟早都会面临事实分析和政策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他们既不能达成共识,也无先例可循。除非有人快刀斩乱麻,否则以合理性为由从长计议,组织将无法做出任何决定。

第三章. 社会机构

一切社会的力量、凝聚力乃至最终的生存都取决于它能否实现它的基本承诺和信仰,能否在它的成员眼中成为一个有意义、有理想的社会。

一个社会的典范行为,是社会期望的理想行为,是少数人(模范)的行为,而非大多数人的行为。对任何公司、组织也是如此。

作为代表性的组织,要看他是否促进了社会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实现,从而增加了公民对社会的忠诚。若是社会的核心机构,则尤为明显。仅仅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还不足以社会的代表性机构。代表性机构的运行必须保证实现社会承诺和社会信仰。正是因为这一保证,它才能成为代表性机构。要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公司的效率,就必须保证实现社会的基本信仰和承诺。

我们的基本信仰和承诺是否具有生命力,我们的社会是否具有生存的意义,取决于大型公司在工业社会中实现这些信仰的能力。

第四章.工业社会的经济政策

1.庞大的咒语

公司是社会的工具和器官。

一个是公司运行术语中对高效率的要求,一个是社会的运转、稳定和繁荣的术语对效率的要求,他们是相互冲突还是相互协调?只有当两方面的要求能在同一经济政策下得到满足,自由企业社会的运行才能得以继续。

(1)社会利害关系

一个明确、合理的政策可以把社会利益同公司的自身利益协调起来; 衡量公司决策、行动成败与否的客观标准对社会的影响,甚至比对公司本身更直接

(2)垄断

垄断地位被视为维系公司生存的最佳保证。但是垄断是反社会的,其目的是以社会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垄断者的利益,使垄断者能够以更高的价格生产数量更少的商品。

(3)庞大

“庞大”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还拥有巨大的社会优势。它不仅使大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它能使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政策和决策机构,从而使关键的决策职能可以远离日常琐碎事务的困扰,从长远考虑问题,并兼顾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就其自身而言,庞大适应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经济有效运行的要求,在它和社会稳定与运作的要求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冲突

2.生产

利润:除了是预防风险的一笔保险金之外,还是新的资本设备的唯一来源,没有它,经济的扩展就无从谈起。

盈利性:是社会行为的客观原则,也是经济行为的客观标准。

盈利动机:是个体动因的主观原则

权力欲可能会横行于世;而自由企业社会的盈利动机还包含了强有力的防范措施,以抵御人类尊严在政治上最危险的后果,即噬权的暴政

(1)市场:

这种社会整体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拥有的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和比较每一个人的不同贡献。每个社会都需要统一和对经济行为的控制。市场通过定价机制,即通过确定合理的经济价值,并以此作为经济生活的组织原则

市场体系不能满足群体的需要,因为它致力于满足个人的需求

(2)社会需求:

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这个社会及其成员存货的前提条件

(3)个人需求:

只有在个人的经济需求和决策具有社会有效性并对社会经济其决定作用时,即建立在市场上的决定的时候,这样一个社会才能成为自由社会。公民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社会的最根本的问题

市场并非一个完美的机制,也并非一个面面俱到的机智,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它在社会利益方面起到了作用。

3.(充分就业)自由企业社会中的经济政策:

一项适用于自由企业社会的经济政策:

(1)必须有一项能发挥作用的充分就业政策;

(2)在某些领域有明显的决定

(3)应当在经济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即按照市场价格来组织

(4)防止出现垄断,符合自由企业本身的利益

(5)以保护人力资本和人为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政策的中心

1019011105

第五篇:读书笔记——读彼得德鲁克

读书笔记——读彼得.德鲁克

丁翔2301100129

最近拜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德鲁克日志》、《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这两本著作。其中《德鲁克日志》是汇集了德鲁克先生几十年来从事管理学工作所获心得的一本书,包含了德鲁克先生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思想。全书以日期相串联而《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又是以德鲁克先生和日本企

业家中内功先生之间书信交流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所以内容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些。故而所读所悟都是些德鲁克先生零碎的思想,所幸自己也是个间或会有想法的人,所以便拜领了德鲁克先生的大智慧并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这样一篇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我打算分三层内容来讲述,依次为: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商业企业运作理论、个人发展探索。当然,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极为有限以及篇幅限制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可能平庸乏味、漏洞百出或与读者的原有思想观念相悖,还望读者不吝指教多多评点哈。

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

社会中的主流组织大体可以分作这样三类: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企业。各个组织有着各自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这三类组织受自身固有性质的制约,在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处理方式。这样的一种性质导致了三类组织在处理不同事物时必将面对高效、低效和无效三种境况。因而,为了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资源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对三类组织的功能、任务作科学合理的划分界定。

财政学告诉我们那些外部效益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该由政府承担。在这个领域里,由于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的存在难以从提供的产品中有效的归置成本与收益而商业企业由于其自身固有的营利性自当知趣的离开。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外部效益似乎并不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那么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功能任务当如何划分和界定呢?让我们回到这两个组织自身的性质上来考虑。非营利组织大多被人们与志愿者之类的字眼相联系,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上的捐助而它提供的服务通常也是无偿的。而政府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税收以及国有产业的收益可谓资金实力雄厚。资金的来源很明显的决定了两个组织在提供产品、服务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别。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便在于它在人们眼中是与高尚和奉献相联系的,更多的具备一些超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知道,人类发展的极致并非止于物质人类极乐在于精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能力范围之类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政府也更得群众所爱。同时,要指出的是,有承担某个任务的能力只意味着可能有效更并非意味着高效。政府是最大的一个机制,而一个机制超出了一定的规模便会变得低效显得臃肿,用经济学上的规模报酬递减来描述倒也显得合适哦。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主张政府可以更多的放钱,扩充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途径增强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当然,一个新的问题必将显现,那就是如何保持非营利组织的纯洁性,包括它的非官方非官僚性、高尚奉献性、热情高效性……

在可估算成本和收益的领域里,政府应当承担那些投资回报期限长、成本资金巨大但却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因为这样的领域私营企业往往不大乐意涉足或无力涉足。但随着私有资本的快速集聚,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些以前无力涉足的领域便会重新获得它们的青睐。这个时候政府便应当考虑退居二线规范市场服务新贤了。

哈哈,似乎一直都在企图弱化政府的职能,其实这确实是出于效率考虑的需要。一方面政府由于机构庞大,低效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可以轻易影响规则的组织,让这样的组织登台竞技必然要将精彩破坏的无影无踪了。那么政府的职责何在呢?关于价值创造

有两个环节,一是生产二是分配。资本主义验证了经济自利动机的有效性,但自由市场只能实现经济公平却没办法造就社会公平。这个无情的家伙无法完成的事情恰恰是政府的长处所在。所以政府该在分配的领域里大展身手,好好考虑怎样的福利政策能够更好的在保证最小的削弱生产最大的满足分配需要之间寻求平衡了。同时,政府是一个国家唯一合法的代表,承担着维系国内外稳定的基本功能,它需要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来考虑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来完成这一基本任务,更好的服务于生产领域的发展。一个好的决策者未必就是一个好的执行者,因而政府更多的应该去做好一个规划者一个评估者一个高效的管理者。政府瘦身是政府高效的必然要求。

那么,在非营利组织与商业企业的职能交界处又该如何划分呢?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大多是面对特定群体的的特殊需求,而商业企业面对的通常是大众化的需求。二者的职能之

间本身就具备着较为清晰的界限。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可以不盈利甚至亏损,但这是商业企业绝对无法容忍的。不过商业企业倒是可以通过制定自身的宗旨

来更多更好的满足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下文将作解释)。也可以通过商业赞助和慈善工作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工作。

商业运作理论

任何组织都是特定的环境背景下运作的,商业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若想健康平稳的发展下去必须考虑商业环境、企业目标和企业的核心优势这三个要素。其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企业需要面对的商业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也要积极面对国外的环境。有意进军国外市场的企业必须积极了解国外环境,而无意扩展海外市场的企业也必须积极面对国内外的商业环境来应付国内外的竞争者,即便是在本地采取措施也必须要了解全球性的商业情况,因为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让你的顾客可以轻易地了解到你的竞争对手们所提供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所谓商业环境并不单单指经济环境,还包括政治、科技和社会等一系列能够影响到企业决策的因素。在对外在客观的商业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企业需要为自身做出定位,确立企业发展的目标。最后,企业需要做的是客观分析自身的资源状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以实现目标。

任何商业企业都无法摆脱营利性这一基本属性,但将利润作为企业运作的目标是危险的,这必将把企业带入破产的死胡同里。企业之所以能获取利润是因为它对市场具有某种价值,利润是围绕价值波动永不弃离的。一但企业以利润作为运作的准绳在利润与价值发生不和谐处追寻利润而抛弃市场价值时利润便如空中楼阁难逃崩塌的厄运。再者,前文提到商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类似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以满足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来指导运作,形成的更多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或许读者会产生质疑。事实上从资源利用这个角度便可解释。首先需要达成的共识是人力是一种资源而非成本。尤其在今天知识型员工群体的作用日益显著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表现出强大的生产力。而知识型员工区别于体力劳动者在基本的物质回报基础上更多的注重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人力是当今社会利用率极低的一种资源,当企业的宗旨与员工个人的目标一致时必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利润也便不请自来了。上述两点证明了企业目标必须着眼于我们能为市场提供怎样的价值而不是如何从市场上攫取最大的利润,即便是营利性的组织。

市场导向型的必然要求也决定了企业必须从市场、顾客的源头来做决策。而市场是随社会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安逸死板的企业必将被市场(实际上上述提到的商业环境中任一要素都有此威力)所淘汰。在变化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方法便是跟进变化甚至是先于变化创造变化。一个企业不应该抵制变革,而应视变革为常态积极引领变革在变革中寻求机遇实现连续性与变革的平衡。然而愈是成功的企业愈是容易骄傲自大以自身为中心而忽视变革,此类企业最终的衰败应当引起后来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在未来企业为了保证高效只会保留一些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均会以外包的形式完成。这些核心业务包括: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计划、战略、价值观和原则;组织结构和成员间关系;组织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联合经营;组织的研究、设计和创新工作等。无论如何企业必须审时度势既要审视外在的客观条件也要创建科学高效的内在机制制定合理的战略实现价值达成目标。

个人发展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平淡居家或经世济民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无论怎样的人生追求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实现的。而努力是要讲究方法的,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自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样的一种努力也必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的。读者可根据自身的追求酌情约取。笔者是个颇具野心的人物,所以下文言语不免有癫狂之处还望见谅哈。德鲁克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影响其一生的七堂课,笔者在这里给大家稍作引荐:

一、追求完美——勇于进行新的尝试

二、上帝看得见——一丝不苟

三、开发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系统强大的知识库

四、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评估做的好的和需要改进的

五、在新的岗位上考虑为提高效率该做什么——快速适应变化

六、把握已经发生的未来——将预期与实况对比获取经验

七、希望别人记住你的什么——你愿成为怎样的人

事实上,人人生而平等但却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基因也都有各自的生长环境背景。生活中人们大多关注到背景环境的不同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体这一最为宝贵的恩赐。也许你一出生就被野蛮的划入了不同的经济阶层或权力阶层之类,这是无法改变也是无法掩饰的事实。也许你出生贫困,但请你不要绝望自弃,你应当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还算开明的年代,即便抓在手里的牌不佳你仍有翻盘的机会——教育。也许有人会反驳有些人甚至不曾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事实毕竟是大多数人是握有受教育权利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教育将会成为社会的核心,教育将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

教育赋予了我们的个体内在价值,这个社会需要你的价值它也必将为你提供一个适当的社会地位以获得你的社会功能。这是一个重视知识的年代这是一个善待价值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内在价值决定了你在社会中占有的位置也决定着你的生活品质。

知识浩茫似无边海洋,各人自当衡量自己的所好所长确定投身的领域,薄观约取厚积薄发。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更新远远快于技术,知识分子们不得不跟紧领域里的变革以免遭淘汰。

个人的能力再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也是显得微不足道的,一个想要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必然要懂得假借他人之力。笔者以为真正的俊杰能才必是一预见性与洞察力不比寻常的人物,他能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大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能够有效的组织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完成目标。事实上这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的价值所在。需要指出的是,领导与权力关联而权力意味着责任,领导者不可将权力凌驾于责任之上,而应甘做目标的仆人。领导者真正的声望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使用权力的正确方式。一个合格的领导者首先应具备的是正直的品质而非才能。心术不正的领导只会将他的追随者领向灭亡,希特勒便是一明证。

洞察大势需要领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与极高的觉悟,常人恐怕难以为之,有志者尚需努力哈。至于借力,自必是用人之长,以德才服人,因人所需来谋求共识。大势在握,大才在手,大事可成矣。

再强烈的渴望也搬不动大山,所以,请拿起铁锹从一块土石开挖吧。

下载德鲁克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鲁克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_-_读书笔记

    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兼听则明,所以要听,听别人的建议,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力行得以真知,真知才能力行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体力工作者重视的是效率 管理者面对......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 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兼听则明,所以要听,听别人的建议 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 力行得以真知,真知才能力行 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体力工作者重视的是效率 管理者面对......

    德鲁克报告

    现状: 优点:1.思想比较开放,不局限于德鲁克书籍。社员们将tl 发展成各种形式,如: 看电影,组员自选话题,组内统一确定话题等。前几天,在德鲁克联合活动, 根据上海商学院的报告,他们仍旧......

    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

    德鲁克经典语录

    1-5 17.选对老师,智慧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朋友,受益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面对朋友,不可欺骗;面对家庭,不可背叛;面对老婆,不可逾越。人,上半生要不犹豫,下半生要不后悔。活在......

    经典-德鲁克论管理

    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

    德鲁克管理学书籍

    . 《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 2. 《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2 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 4. 《新社会......

    彼得德鲁克名言

    彼得德鲁克名言1、即使是着眼于贡献的管理者也不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成果。2、“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3、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