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纪事读书笔记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初二(2)班 朱凤义
在假期的这段时间我在一本名为《收获》的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红楼纪事。
红楼纪事的作者是蒋寄梦她在文中提到她是“文革“也就是造反派教师是她的职业教学楼则是通体红砖红瓦的四层小楼称为红楼。因为教师大部分都是造反派的原因所以学校已经全面停课当大家不再关心学业时蒋寄梦确没有虚度光阴用时兴话就是演绎了一段精彩人生。就是将政治上的事用诙谐幽默的漫画表达出来但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就下令严禁出版类似刊物。
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希望世界可以多点快乐的色彩少几分恶性战争。希望世界可以民主可以平等希望他们用漫画体现政治上的事可以得到认可。在这篇文章中我也了解到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事虽然有些是无奈但可以平等就要以人人平等的观念来解决这件事这样就会令每个人都心服口服。
第二篇:红楼读书笔记
《红楼》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此开卷第一回也。”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书在文首的处理上,手法千奇百怪,各有千秋。而我仍觉雪芹先生在《红楼》首回的处理不得不令人称快。不是《三国演义》的磅礴气势,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迫人心肺,也不是《等待戈多》的荒诞无稽,更不是《十日谈》的颠沛流离,而是小石头的自序,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至于内容,他说的很清楚,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结合整部小说,我们发现,那个痴傻疯癫,恣情胡闹却又超凡脱俗的贾宝玉,不正是映衬着几分曹雪芹当年的影子,一番红楼之梦,竟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难怪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能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功利风气中有如此见地,着实不易。但社会终究是社会,再怎么清高也难免牵扯于世。试想这样一篇巨作怎能不涉时世,怎能不受牵连?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那样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要让这样一本惊世之作走向社会是多么不容易啊!可喜的是,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子早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他为此所作的工作更是令人扼腕。开篇当即言明,“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骂时怨世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此处尚可理解,然十二回,十三回处删改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品着实令喜爱《红楼》之辈抚颈长叹,而最令人撼首之处乃曹雪芹之原著《红楼》仅存八十回,余者皆不知因何故流陷于世。
第三篇:读书笔记——梦忆红楼
梦忆红楼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这本书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但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苍凉和无奈,却让人不能释卷,作者说自己是痴人,但此书却以格外清醒的笔调勾画着故事,描绘着人物。在现实社会中,那事那人似乎仍活在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惊讶,也让人警醒。它字字珠玑,似乎每一笔都附着千百句话,叫你倾听,叫你感动!
未读红楼时,只知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但到现在自己却有了不同的领悟,红楼梦故事讲的是一群人,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一个阶段的故事,而故事里面的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不过笔墨的多少罢了„„他们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书中提到的有七百二十一人,主要人物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性格各异。宝玉的痴傻和执着,黛玉的刻薄与忧郁,宝钗的圆滑和大方,似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爱情在一个家族利益面前甚至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所以到最后宝黛悲凉的结局注定也是无法避免!也许,圆满的东西太容易让人忽略那些我们本该我们学会的东西,只有不圆满才能让我们知道成长的无奈与社会的复杂。毕竟红楼梦不是一个俗气的故事,它不是有着痴男怨女千篇一律的爱情小说,也不是有着大忠大贤的仁人义士的歌忠颂德,红楼梦不只是让人感到悲凉惋惜而已,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去反思去研究。
故事由一个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还泪的约定开始讲述,癞头和尚和陂足道人把一群痴男怨女转世投生,这其中就有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通灵玉和绛珠仙草,红楼梦前部分主要以平淡的笔调勾勒着贾府的奢华生活,在短暂的极盛中,一个个夹杂着爱恨情仇,生活琐事的故事依次上演,大都讲的是荣宁两府中奢华,腐败的生活琐事,凤姐在幕后主持日常生活,支撑府中的运作!第三回黛玉出场,两小无猜的故事开始上演,而社会关系家族关系就是牵扯黛玉是老太太外甥女,陪同黛玉的贾雨村来到贾府认亲,故事开始从黛玉眼光让人看到了贾府的奢华,地位等级的鲜明,而袭人晴雯众丫鬟依次登场,故事也逐渐饱满起来,而宝钗的的进府,三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鲜明起来,王家,薛家,史家,王夫人,王熙凤,史老太君,史湘云,薛姨妈,薛宝钗构成三大家族的主要关系网。主要的利益纷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在底下暗潮涌动,毕竟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谁也不能互相得罪,黛玉不在这三大家之内,必定是落得个凄惨下场,这也讲得通。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多诗词是通过海棠诗社的建立表现出来的,而海棠诗社的成立,一方面反映出他对诗词的深厚造诣,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对女性权力的尊重。古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在作者笔下,黛玉,宝钗,湘云都是极有才之人,出口成章,满口锦绣,甚至香菱都是好学好问之人,反而此时不善作诗的迎春,惜春笔墨少起来,可以说大观园的女子们甚至包括宝玉在作者眼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对自由的渴望。人都是活的简单没有世俗的牵扯,但毕竟高楼之危却不在一时,蝼蚁的啃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表面上看似依旧光彩如旧,但蝼蚁啃咬隐没在黑暗里,漏洞虽小,却千疮百孔,足以让大厦顷刻倒塌。前半部分也不是没有提,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可卿葬礼的穷奢豪华,大观园的建造,足以让两府入不敷出,凤姐表面上装装样子,却不得不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背着上面外放银子,做些违法的勾当,王夫人邢夫人互相看不事顺眼,老太太权当没看见,就怕动了自己地位,都哄着自己才好。王夫人大事不管,吃斋念佛,平日事不关己,但却最会算计。贾赦为嫡长子却住在偏府,袭着官位,也是只享乐,忙着找姨娘,不问政事。贾政虽为官清廉,但他每年二百多两的俸银还不够贾府一个月的花销,还养了一堆清客,虽说文人雅士最喜欢被人恭维,但银子却如水般花出,还不知去路。其中前莺莺燕燕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不计其数。贾琏,贾珍,王字辈的,承着上辈的毛病,在外留恋尤二姐,三姐,弄得人家家破人亡。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没有太仔细读,只觉得宝玉糊涂了,被糊涂的骗了,比黛玉清楚地死还要可怜,他们是封建家庭的实验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但他们还是幸运的我认为,到最后即使不能在一起还落得个清楚明白,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红楼梦很长,人物很多,我却独独喜欢三个,宝钗,鸳鸯和晴雯。说起宝钗,更多人说她太圆滑,太做作,是伪善,而赞黛玉真性情。从表面上看,黛玉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名利、地位和声望的追求,反而时时计较。宝钗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圆滑世故”;但骨子里,她却实在是一个耿介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说里,每至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从客观能力上看,宝钗显然比黛玉更善于处世,更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她包容也不容易计较;但从主观意愿上看,黛玉对各种世俗利益、名位的关注和向往,却又远远强过于宝钗,可以说宝钗是一个世俗里的世外之人。而鸳鸯有着不同于其他家奴的心胸和风骨,在所有丫环侍
妾中,鸳鸯作为贾母的管事丫环身居高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有头有脸的特殊丫环,不仅懂得帮助别人,而且懂得尊重自己。在整个贾府中除了平儿鸳鸯是凤姐最见理解体贴的一个知音。她被邢夫人逼着给贾赦当姨娘,死不屈服,削发明志,真是让多于她笔墨的袭人所不如,正如平儿的善良宽容与凤姐的雷厉风行互补一样,鸳鸯的心胸气概与探春的清明高远肝胆相照。晴雯精明能干、疾恶如仇,她的针织活在丫鬟中是出类拔萃的。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不仅美丽而且有尊严。晴雯有自己的个性,她漂亮、泼辣、勃勃生机,没有丝毫的病态感,永远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她努力维护做人的尊严,虽然是丫头,但她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她始终想要在那浑浊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作人的权利。对于晴雯而言,她最突出的性格就是身居奴才的地位却不会献媚主子、出卖自己,只可惜他们都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落得个悲惨结局。很多时候,读《红楼梦》,总喜欢翻开中间读,从海棠诗社一直读到史湘云醉卧芍药茵,中间多是欢喜,夹杂着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却无关风雅,读着也是轻松的,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 读完《红楼梦》,有人说曹雪芹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我认为,他只不过是被这些所谓的礼教压怕了,他的心逃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虽家徒四壁,但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当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活,那还有什么意思。红楼是一本史书,折射出一个时代,但又终回到个人,归到本性,一切制度若抑制了人性,便迟早会被人们唾弃,所以说如果红楼在那个黑暗的背景下,真有个圆满的结局,也不会让现在的人那么爱不释手了!
总之,《红楼梦》毕竟只是曹雪芹的一个梦,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梦。在最后的日子里,虽然家徒四壁,但仍有这本书陪他走过十几年的日子,他用心浇灌,用笔滴注,字字含着血泪。而在现在,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清香,让众人沉醉,又让人清醒„„
第四篇:《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通用)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通用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1白洋淀主要反映的是在白洋淀地区,冀中和晋察冀边区广大人名群众的抗日斗争生活,其中有着不少百姓英雄的伟大故事。
文章主要有很多个小故事构成的,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者描写中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的爱。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被很好的磨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组成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经历,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体会到了过去民族抗日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记住这种精神,将它转化为现在学习的动力。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2有位著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寒假,我又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叫做《白洋淀纪事》。在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下,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本描写游击队抗日故事的一本书,书中介绍了许多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其中,给我印响最深的'是原生,他17岁时就参加六年了村里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跟着部队去抗日,这一走就是8年,家里留着年迈的父母和自己的妻子,自己一走就是8年,家里没有任何原生的消息,所以,原生那不争气的妻子开始故意刁难原生的父母,最后跟着一个有钱人跑了。幸好一位善良而又勤劳的姑娘帮助原生的父母干家务!没错,她就是秀梅,原生小时候的玩伴!她每天准时到原生家干活,任劳任怨。一直坚持了许多年!在原生的妻子与原生的父母争吵时,秀梅和小五赌气说不嫁人!这8年里,原生拼尽全力打鬼子,到最后,别人家的抗日队员回来了,只有原生没回来。过了几日,秀梅与原生的父母耕地,远远地望到一个八路军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原来是原生!
第二天,就有人来报,说原生在战场上活捉了蒋旅长,要在全村里表扬。场面十分壮观。全村老老少少全部都来了,都为原生而高兴和骄傲!
第三天,原生就要回部队里,原生的父母将家里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原生!后来,原生就又走了,又回到部队里,为人民而战,为新中国而战!
当然,自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大家舍小家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新中国而披荆斩棘、在所不辞,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五星红旗,用自己的脊梁为中国撑起一片天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有条件去用知识武装自己,去回报社会!所以,从此刻开始,让我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为最好的自己去奋斗!让时代的接力棒在我们的手中更加熠熠生辉!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3在《白洋淀纪事》中,作者孙犁用清新自然的笔墨,刻画出了一位位英雄的精神。与别的战争作品不同,它没有血性的场面,而是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事迹。
孙犁的笔下,有过于自信却聪明勇敢的老头在苇塘;有爱夫心切勇敢与敌人斗争的一群聪慧女人们在芦苇的海里;有个待乡亲如自己的家人,敢于对抗不良风气的妇女秀梅在河滩芦苇丛中命令战士原生去卡枪;干部和全村的男女机智地躲过敌人的搜查,中年男子却永远坚定地躺在了那里……可最令我感动的便是赵老金老人。
赵老金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平日的他宽心,看得广,有很洒脱、很乐观的看法,可自从敌人来了,他便很是愁眉不展,咬牙切齿。他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热情伶俐的老伴和明理懂事的女儿,唯一不足的就是两个男孩儿全没拉扯大就没了。
老金一家人帮助战士们,却遭到敌人的攻击,二十个战士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大娘整日以泪洗面。很多战士跳下水,被活活冻死,河结冰了,老金砸开河面,打捞着战士们的东西,打捞着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整部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书中所说:“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4在这一本书里,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小故事。当时,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与折磨。在这如此困难的年代里,白洋淀里面的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苦,但却依然坚持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无比忠诚,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未来有着的无限期望。他们有些人离别亲人,主动参军,打击敌人。有些人身处后方却用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作出贡献,比如干部群众互帮互助,热情招待负伤的八路军,认真开导落后分子等等。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国家日渐繁荣。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为了读《白洋淀纪事》这本书,我特地查了一下。白洋淀原本是冀中平原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地方,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根本就不明白有这个地方的存在。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抗日的星星之火正在悄悄蔓延。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像杨靖宇、张自忠那些抗日将帅,或像白求恩、赵一曼那样的传奇人物。可是,像白洋淀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男女老少,没有人去描述他们,也没有人去记载他们。他们每一个人固然都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人们,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正是千百万这样的普通大众,才使我们的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依然生生不息。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5《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的是在白洋淀地区,冀中和晋察冀边区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生活,在当时,老百姓日日夜夜受着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与折磨。
白洋淀这个地方极其不引人注目,白洋淀里的人也是不为人知。但,正是因为有这些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老百姓,才有如今的和平生活!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书中,老百姓们对祖国的热爱是最令我震惊的。他们有些人主动参军,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有些老百姓不能参战,但是他们仍各自想办法,与敌人斗争!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平了,我们再也不用因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怎样来的呢?是老百姓用鲜血用泪水换来的,是老百姓凭着那一颗颗坚定的爱国之心换来的!可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爱国之人又有多少呢?同学们,想想老百姓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一定要做个爱国之人!
我们虽然处与和平年代,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祖国,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那些老百姓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让我们对祖国充满热爱,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乡村纪事
乡村,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我们都来自乡村,但不约而同的,也都纷纷离开了乡村。刚到城市时,我们觉得乡村终究还是我们的归宿,但时间长了,乡村,在我们心里,竟简化成了来去匆匆的农家乐。我们曾经真的很了解乡村,我们曾经以为自己还了解乡村,而现在,我们必须承认已看不懂乡村,看不懂这里的人,看不懂这里的事,看不懂这里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乡村的风景依然美丽如画,只不过这画里少了些许生机与活力。——题记
初来乍到
早上六点,和蚊子作了一夜“斗争”的我终于不再坚持,愤而起床。倒不是我甘于向蚊子认输,不过是迫于窗外鸡鸣、鸭叫以及马蹄声的轮番助阵,不得已才作出的选择。我的头很昏沉,穿拖鞋时差点踩翻床边装蚊香的碗——里面的蚊香只燃烧了一小截,怪不得蚊子会如此嚣张。我叹了一口气,摇摇晃晃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陌生但清新的世界,突然想起,我是不是该抢先一步,去上厕所。
之所以要“抢”,是因为我们五个人住的这套房仅有一个厕所,而本人,又是一个一进厕所差不多要半场篮球赛才会出来的人,所以,你能理解的。我对上厕所这事,始终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恨不能给厕所门上安一把锁——好在我们五个人有着良好的默契和谦让精神,才在这狭小的空间内保持了难得的和谐与效率。
早上七点,我们出门了。走在小镇唯一的街道上,我们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与格格不入。我们的目标是食堂,到了之后才发现,我们有点过于积极,除了食堂的厨师外,这里空无一人。但,一所食堂的灵魂不就是厨师吗?不用排队的我们,开始对早餐内容仔细审视起来,不仅有稀饭馒头,还有米粉。本来,我只打算吃碗稀饭下咸菜就了事,但让人意外的是,米粉的臊子居然是我们自己放,这就好比发工资的时候,领多少钱都自己去取一样。于是我不顾已经吃撑的胃的反对,义无反顾又煮了一碗米粉,然后屁颠屁颠跑去放臊子,结果,居然被前面几个混蛋给捞光了。
然后就是上班。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没有读者会对上班的内容抱有太大的兴趣,不管是我的工作,还是你们自己的,所以于此就不赘述。大约十一点的时候,工作忙完了,无所事事的我们在办公室里大眼瞪小眼了几分钟后,决定回宿舍。让人遗憾的是,在宿舍里,我们依然只能大眼瞪小眼。实在难以忍受的佶哥掏出手机,开始了科研攻关。几分钟后,宿舍里响起了佶哥激动人心的声音:我破解了这里的WIFI密码。于是,很壮观的场面出现了:我们五个人同时拿出手机来蹭网上。直到吃午饭。
可能是担心菜不够,食堂的厨师不辞辛劳地把菜分成了N等份,每人端一份。此举虽然避免了大伙因抢菜而引发“血案”,但却改变不了菜不够的事实。我们那桌,几乎人人都把菜吃了个精光,不够的就打米汤喝。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早饭吃饱很重要。
饭后回到宿舍,大家继续蹭网上。不一会儿,所有人都精力不济,纷纷睡着。大约两点半左右,我们又先后起床,上班太早,于是大家开始纵论国际大事以及乡镇小事,直叹基层工作的不容易。快到三点时,我们再度来到办公室,继续我们未尽的工作,直到吃晚饭。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这一天的主题确实是吃。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我们决定饭前举行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最终我队在20分钟的比赛里,一球未进,只好放弃这个不擅长的活动,去干我们擅长的事情——吃饭。
饭后,我们走出围墙,在体力所及的范围内散了一会儿步,直到夜色彻底降临才慢慢往回走。我们凭借坚强的毅力,用冷水洗了澡洗了衣服。虽然此后五个人都各做各的事,但我们却有一个相同的想法,就是期望明天快点到来,因为明天,我们将奔赴向往已久的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