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习高中课本
《边城》读后感
在学习高中课本《边城》节选的时候,开始喜欢这本书。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它细腻而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是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流满面。
翠翠是大山里的天使,善良,热于助人,被爷爷呵护着,被两个淳朴兄弟爱着,但最后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故事写得这样淡远,骨子里却尽是悲凉。离散是这样迫近,一切曾经的拥有都可以瞬间成空。时间的触角是那么的细而绵长,都以为我们是被时光照料的孩子,等待在远方的,却是不能回头的沧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总会有明天的曙光。任岁月流逝,细数度过的那些在回忆的凝眸里变得淡远而美丽的日子,生活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
《红楼梦》读后感
早些年就读过红楼梦,再次阅读。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书中围绕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再次阅读感受的不只是宝黛爱情的悲剧,更多的是它反映的社会。红楼梦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坠落,人性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这暗示了一个社会的灭亡,一个阶级的灭亡。红楼梦中每个人都有可悲可叹可怜人的一面,是那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性格的形成,命运的凄惨。
第二篇:高中课本古诗
沁园春·长沙
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 一作: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登快阁
宋代: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唐代: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代: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三篇:高中课本结构
人教版高中课本结构---by屈云
必修一
U1 FriendshipAnne’s best friend;A letter from Xiao Dong;Friendship in Hawaii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1: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U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Standard English an dialects;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2: requests and commands
U3 Travel journalJourney down the Mekong: The dream and the plan;A night in the mountains;The end of our journey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expressing futurity
U4 Earthquakes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A letter of invitation;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
The Attributive Clause1: that, which, who, whose.U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Elias’s story;The rest of Elias’ story;Two ideas about Bill Gates
必修一语法:1动词,将来动作的表达:be going to, will/shall do, be+ doing(go, arrive, come, leave, start, stay, return, play, do, have, work, wear, spend, see, meet)2直接引语间接引语: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3定语从句: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关系代词whose;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
必修二
U1 Cultural relics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A fact or an opinion?;Big Feng to the rescue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U2The Olympic GamesAn interview;The story of Atlanta;Three inspiring stories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U3ComputersWho am I?;Andy-the android;The sporting robot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U4Wildlife protection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Animal extinction;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Passive Voice
U5MusicThe band that wasn’t;Freddy the frog(2);Cat’s in the cradle
The Attribute clause(prep + which/whom)
必修二语法:1 定语从句: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关系代词whose;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2被动语态: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短语动词的被动语态
必修三
U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A sad love story;Winter Carnival in Quebec
Modal verbs: may/might, can/could, will/would, shall/should, must/can’t
U2Healthy eatingCome and eat here(1);Come and eat here(2);For/Against building a McDonald’s
Modal verbs: ought to/ought not to, have to/don’t have to/mustn’t/needn’t
U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Act 1, Scene 3;Act 1, Scene 4;Act 2, Scene 4
Noun clauses as the object and predicative
U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A visit to the moon;Caught by a black hole
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
U5Geography of Canada Multicultural societyA trip on ―The True North‖;―The True North‖ from Toronto to Montreal;Iqaluit-the frozen town
必修三语法:1情态动词:can/could, may/might, must/have to, shall/should, will/would, ought2名词性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必修四
U1Women of achievement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Elizabeth Fry
Subject-Verb agreement
U2Working the landA pioneer for all people;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An early farmer pioneer
The-ing form a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U3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English jokes;An April Fool’s joke: the noodle harvest
The-ing form as the Predicative,Attribute and Object Complement
U4Body languageCommunication: no problem?;Showing our feelings;The open hand-a universal sign
The-ing form as the Attribute and Adverbial
U5 Theme parksTheme parks – fun and more than fun;Futuroscope – excitement and learning;The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Word formation
必修四语法:1主谓一致 2动词-ing形式(主、宾、表、定、状、宾补)3构词法:合成、转化、派生
必修五
U1 Great scientists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Copernicus’ revolutionary theory;Finding the solution
The Past Participle(1)as the Attribute and Predicative
U2 The Unites KingdomPuzzles in geography;Sightseeing in London;A particular British celebration
The Past Participle(2)as the Object Complement
U3 Life in the futureFirst impressions;I have seen amazing things;Rising to a challenge The Past Participle(3)as the Adverbial and Attribute
U4 Making the newsMy first work assignment;Getting the ―scoop‖;Searching for the truth Inversion
U5 First aidFirst aid for burns;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Is your home safe?
Ellipsis
必修五语法:1 动词(过去分词:定语,表语,宾补,状语)2倒装3省略
选修六
U1 Art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A letter to the school council
Persuasive writing: letter of suggestion
U2 Poems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I’ve saved the summer;A few more poems Creative writing: simple poem
U3 A healthy lifeCigarette smoking;HIV/AIDS: are you at risk?;Successful AIDS programme in Yunnan
Persuasive writing: letter of advice
U4 Global warming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Clean up your butts and bags
Persuasive writing: poster
U5 The power of natureAn exciting job;The Lake of Heaven;Trapped by the flood Descriptive writing: description of a tourist attraction
选修六语法:1虚拟语气(语气:陈述,祈使,虚拟):if从句中的用法;宾语从句中的用法;主语、表语、同位语从句中的应用should + V原形;表祝愿、诅咒、禁止 2 it的用法:代词it:人称代词,代替前文提到的;代替指示代词this/that;代替时间、日期、地点、天气、温度、距离、环境等非人称代词;引导词it:形式主语(代替不定式、Ving短语、从句表示的真正主语);形式宾语(代替不定式、Ving短语、从句表示的真正宾语);强调结构中对除谓语动词以外的成分加以强调: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句子其它成分 选修七
U1Living wellMarty’s story;A letter to an architect;Zhang Yuncheng achieves his ambition
Practical writing: letter of suggestion
U2RobotsSatisfaction guaranteed;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Robots in the fight against landmines
Science fiction genre: imaginative writing
U3Under the seaOld Tom the killer whale;A new dimension of life;The Inuit legend of Sedna the sea goddess
Practical writing: making complaints
U4Under the seaA letter home;The world’s most useful gift catalogue;A letter from Plan International
Narration: school magazine article
U5 Travelling abroadKeep it up, XieLei;Peru;Travellers’ tales
Personal writing: letter to a penfriend
选修七语法:1 动词(动词不定式:to have done, to be done.Be made to do;动词ing形式的被动being done)2 定语从句(不能用which的情况)
选修八
U1A land of diversityCalifornia;George’s diary 12th-14th June;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
Non-chronological report: description of a place
U2CloningCloning: where is it leading us?;The return of the dinosaurs?;A debate Discussion: an argument
U3Inventors and inventions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Alexander Graham Bell;Wwas Leonardo da Vinci just a painter?
Practical writing: letter of application
U4 PygmalionPygmalion(Act One, Act Two, Scene 1, Act Five)
Creative writing: a scene for Pygmalion
U5 Meeting your ancestorsA visit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The feast:18,000BC;A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the 20th century
Description of archaeological finds
选修八语法:1 动词时态(现在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have/has been doing;过去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 将来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2 同位语(对名词或代词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是单词、短语或从句)选修九
选修九语法:
选修十
选修十语法:
第四篇:高中课本作文素材1
高中课本作文素材1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
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在其绝命前写下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是海子在绝望之际对恋人的祝愿:“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
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永远沉湎于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思想者总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思想越是深刻,他就越难在生活中找到知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醒,往往意味着痛苦!
◆海子的抒情短诗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侵入人血液和灵魂的巨大力量,加上其身世经历的悲剧性,更促使了其短诗的不朽。可以这样说,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离去,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直至今天,我们也没有看到比海子的抒情诗更纯粹的抒情诗出现。
2、《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我与地坛》(1991)是作者对自我在过去十年
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化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经历了哪些肉体上的挣扎和心灵上的洗礼。且看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死
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史铁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歌里,史铁生这样写到: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 /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首先,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前面说过,史铁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尔?刘易斯,但他们见面的时候,史铁生却没有丝毫卑怯的阴影。因为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尔?刘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后卡尔?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说,“后来知道,跑进9秒79的约翰逊战胜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史铁生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因此,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
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由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3、《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教牧师的儿子。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且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毕业后相信,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到的权利。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梦想是生命的织锦;人到了没有梦想的时候,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时候。没有梦想的生活是黯淡的、贫乏的、空虚的生活。对生活的热情期望、勇敢追求和执著信念,作为青春的遗产留在心中。所以,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且要为之不断努力。从美国追求平等权利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到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梦想的支撑。
◆国家的兴衰安危,牵动着每个爱国者的心。国难当头,触龙挺身而出——说赵太后。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很多人赞叹触龙高超的劝说艺术,若止于此,仅得皮毛耳!透过那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还应看到触龙那种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排忧解难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让太后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这才是最终打动太后的原因,也才是我们学习此文的最大收获。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月干胆两昆仑”„„ 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才能教育我们的子女、学生,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听从祖国的召唤。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5、《勾践灭吴》(《国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
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勾践)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针对这段历史,李白在自己的《越中览古》一诗中写到:“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它以独具匠心地叙述当时越国全胜而归的喜庆场面,写得非常热闹。勾践卧薪尝胆,图谋雪耻,忍辱负重了十七年,一旦灭吴,举国欢腾,其心情可想而知。当年死战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锦还乡,昔日的宫殿里一下子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这又让人想起那些为打败吴军而于敌阵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当年与勾践同卧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当时笙鼓齐鸣、上下欢腾,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场景实在令人激动不已,而勾践志得意满的骄纵形象也隐约于其中。写到这里,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越地之野鸡。而今,一切成败荣辱都已化作烟云,只有不知世间情愁的野鸡飞过,强烈的对照,意味自长。
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人贵在自知”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意思是: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是难能可贵的。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的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7、《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
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战国策》里的触龙就是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的。◆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耳边想起触龙的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8、《劝学》(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荀子认为,人所处的环境与风俗对人性也有巨大的影响,他举例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因此,荀子十分强调社会风气与习俗的重要性,他说“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即认为社会习俗与风气不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甚至由于人们安于所习而可能变化其本性,即所谓的“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儒效》)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9、鲁迅的作品 在生命里与鲁迅相遇
(一)以前曾经有意识疏远鲁迅,以为他遥不可及,不食人间烟火。自从阅读萧红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之后,对鲁迅油然而生冲动。其实鲁迅也是一个平凡人,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缘于他的平和,缘于他对刘和珍的描写,他不再是一个神,而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从相遇鲁迅,在生命里与鲁迅相遇,在心灵里永驻“始终微笑着,态度很和蔼”——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知人论世。不想探究他悲伤的内心世界,也不想捕捉他灵魂深处的叛逆,只想平和地触摸他的心灵,感知他丰厚的感情世界。他可以大手笔,手拿锐利的匕首直逼敌人的心脏;也可以风花雪月般地给许广平写缠绵悱恻的情书;也可以风情万种、柔情蜜意地享受家庭的温馨与浪漫;也可以深情地与儿子海婴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还可以如慈父般谆谆教诲他的女弟子萧红,诲人不倦地指导她完成《生死场》„„我静静地聆听他喘息,直到1936年他因肺病离开了人世。如果我能有幸与鲁迅成为朋友,我一定做他的诤友:忠告他少吸烟,多保重身体,精心呵护他的心灵;如果有幸在生命里与她再次相遇,我一定拜他为恩师„„
(二)尊敬的鲁迅先生:您好!我是您忠实的读者,已经拜读过您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以及书信,对您由衷地敬佩。请允许我冒昧地尊称您为恩师,可以吗?也许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学做一个淑女„„其实殊不知这世界变化快。女人已经可以支撑半个天!当今的社会“谁说女子不如男”!因为世易时移嘛!倾听您的谆谆教诲,在您作品中徜徉,如沐春风,您的忠言好似春风化雨:还是做一条小溪吧!它清澈见底;倘若是烂泥潭,谁知道他有多深呢!您平易近人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心怀感恩之心。学会与人为善,深明事理。您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青年必胜于老年。您亲自上街替青年人缝补靴子:这让您有亲和力,真是古道柔肠啊!您的人格魅力浸染了我的思想,净化了我的心灵。与您在生命里相遇,您既是良师,同时又是益友。亦师亦友。多年师生成朋友!倾注了我全部身心投入地爱一次,阅读你的著作,让我饱览人生百态,让我绽放智慧之光。大师,鲁迅!大师级作家,就应该具备恢宏的气概,著作等身,作品经过大浪淘沙,能够让人心灵受到震撼。为人师,就应该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深深地景仰鲁迅。在生命的长河里,有幸与鲁迅相遇,您给我的生命注入了鲜活和智慧,让我饱蘸深情,唤醒沉睡中的国人,砸碎那间铁屋,挣脱枷锁,走出禁锢。我为您呐喊!
10、《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法国思想家帕斯尔说“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成了万物的主宰,这正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科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期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里走回家,并从此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的,事实上,华连卡的笑没有一点敌意,就象一个小孩子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一样。而在别里科夫看来,那些人所久久期盼的喜剧的高潮终于出现了,很快地,他的从楼梯上 滚下来的尴尬场面就将完全地曝露在众人的眼光里,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嘲笑中,这正是别里科夫想要逃避的一切,而他现在的确已无路可逃。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被异化成甲壳虫的格利高尔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充满温情的回想着人间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他对抛弃自己的亲人仍然有着无尽的眷恋,可是别里科夫的世界的尽头弥漫的全是恐惧和绝望。我们以前看到的只是别里科夫作为沙皇的一名忠实的走狗,对他身边人的思想进行钳制,却忽略了身边的这些人对别里科夫的敌意和冷嘲热讽也是造成别里科夫的死因,正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已》中那些短衣帮对孔乙已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终将其推向死亡的悲惨境地一样。
第五篇:高中课本考点复习(高一上)
高一上
课文复习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
1、文学常识
作于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月,他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不禁心潮起伏,怀着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索写下了这首豪放词。
2、结构内容
分上下两阙。上阙以写景为主,生动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后一句即景抒情。下阙追忆往事,突出了当时年轻的诗人与同学们以身许国的抱负和意气奋发的神情。
3、写作特点
a情景交融:对于大自然、祖国热爱的豪情,博大的胸怀 b多角度描写:颜色、动静、远近、高低、俯仰 c多用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
d用词精到、形象,极富表现力:“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 用“翔”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中心主旨: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作者及其战友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
1、文学常识
梁衡,当代散文家。散文有《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
2、结构内容
文章选取了居里夫人的几个典型片断,从正面、侧面描写的不同角度,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从外形至心灵、人格都具有“跨越百年美丽”的一个崇高女性的感人形象,3、写作特色
a全文思路:先叙后议,先以倒叙的手法,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居里夫人美丽的精神世界 b人物描写:正面肖像描写 只写裙子眼睛脸庞,展现出坚毅睿智的形象
侧面描写简约传神 刻画居里夫人美丽和心志坚定的特点
作类比 引用名言
居里夫人的外在美
内在美: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治学严谨、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忘我执著,不怕失败、科学的献身精神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4、中心主旨
凸现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表达对居里夫人的深情赞美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四
边城
1、文学常识
a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中国抒情小说创始人,牧歌式作家。主要文学贡献:创作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多数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
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生存形式。
b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结构内容
边城描绘的是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景画(世外桃源式的边城与淳朴的乡民),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和人物的善良心地。
3、写作特色
a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地方风物的诗意盎然,人物性格的淳朴,人物“生存形式”的诗意 b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c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d古朴的人性美: 通过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表现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 e人物性格: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爷爷慈祥善良,以诚待人,古风犹存。
4、中心主旨
对翠翠、老船夫等人表现出的美好人性的赞颂
五
合欢树
1、文学常识
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结构内容:
行文发展(从母亲的角度):好看,争强好胜的母亲→早生华发,为我治病,处处对儿子引忍退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让→ 为儿子寻找精神支柱的母亲→母亲离去,我对她的深沉的怀念,更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和愧疚。
3、写作特色:
a语言看似淡然,实则意深,熔铸着作者的真情,表现他们的母子情深 b以物命名,物融入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故事线索),作者内心实感的物化(抒情线索),借物表现高尚品格(象征):合欢,象征着母子的深情,借合欢寄托母子无法实现的遗憾。c合欢树的含义:母亲 合欢树 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眷眷之情
儿子 合欢树 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情 借“合欢”一词评价这份亲情,也隐含合家欢愉的期愿。
4、中心主旨
对母亲发自心底的怀念和感恩
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
1、文学常识
a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小说家,被称为曼哈顿桂冠诗人,他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b欧亨利笔法: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幽默的语言,“带泪的笑”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
2、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揭示贝尔曼平凡外表下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
a人物:苏艾,由于患上肺炎生命垂危的琼珊,失意的老年画家贝尔曼
b情节: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3、写作特色
a刻画人物:先抑后扬的对比。前文写他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只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到最后才由别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揭示了他平凡的外表下深藏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b小说构思:出人意外而又动人心魄的结局处理、情节留白的手法,即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必要的铺垫、伏笔、前后照应,用幽默夸张的语言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c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和精心建构的美好人性
d贝尔曼:小人物的平凡和伟大,性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善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良、富有同情心、具有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4、中心主旨
揭示贝尔曼平凡外观下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八
邂逅霍金
1、文学常识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家。霍金,物理学家。
2、结构内容: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从书面上了解的霍金。第二部分,写眼前的霍金及留给人的震撼。
第三部分,抒发了自己对霍金现象的感慨和对科学事业的祝愿。
霍金的目光:极度冷漠――――漠视逼迫的死神,对自己的命运不屈不挠,漠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细事情;超常魅力――――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专心致志,心无旁婺,目光深邃。这目光反映了一个与严酷命运作战的不屈灵魂,是坚毅不屈精神的反光。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呆滞――――我非常崇拜;敬仰――――他是物理学领域继爱因斯坦之后的最杰出人才;震惊――――他身躯高度残疾却取得如此成就形成强烈反差;凝视――――是尊重;沉思――――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他以如残疾之躯却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
作者的呼吁:高科技的关怀与充分平等的人文关怀;
3、写作特点
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抒情和议论有很强的针对性
4、中心主旨
对霍金克服病痛攀登科学高峰的毅力表示深深的敬意,赞美涵养了霍金的人文环境
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十再别康桥
1、文学常识
a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主要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徐诗字句清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幻,并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b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结构内容
通过对康桥优美景致的描述,表达了对往昔优美生活的憧憬和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的愁绪,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3、写作特点
a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恋情。b叠词:如“轻轻”与“悄悄”,形式上:节奏韵律,音乐美。
内容上:敬慕,把感情基调定为轻柔,不忍打扰。
前后呼应 c情景交融
d语言清新,富有音乐美:节奏整齐,押韵和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
4、中心主旨
表达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文学常识
a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b这首诗写于1937年冬天。祖国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使诗人的心头笼罩着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昏暗,像要下雪。在阴湿的房间里,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2、结构内容
诗作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为引领,为全诗定下凝重、沉郁的基调。并引出四幅百姓受难惨景图:冒雪赶车的农夫,乌篷里的少妇,家中年老的母亲,拥挤绝望的垦者,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表意鲜明而深刻。
3、写作特点
a回环递升地表现手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结构上起承转合,内容上渐进渐升,表达上复沓咏叹,更具震撼力。b沉郁风格
c意象:风,雪,寒,夜
4、中心主旨
抒发作者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
十二
双桅船
1、文学常识
a舒婷,当代诗人,原名龚佩瑜,有诗集«致橡树»«会唱歌的双桅船»«始祖鸟»
b朦胧诗,强调暗示与象征,表意方式更加含蓄、隐晦,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等。c背景:文革时期封闭思想,本书写于文革刚结束,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人们既追求理想,又屡次受挫,内心又迷茫又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2、结构内容
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语言,诉说离情别绪,高一上(共10页)第页 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意蕴高昂而深刻。
3、写作特点
a艺术手法上:意象组合方式
b写作手法上:象征,船与岸的关系象征人生探索追求的过程 c语言平实,笔法细腻 d氛围:苍茫,凝重 情绪:深情,执着
4、中心主旨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意蕴高昂而深刻。
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诗经·蒹葭
1、文学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2、结构内容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景起兴,以深秋、清晨、苇叶、霜花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第二层后六句以茫茫河水、漫漫长路以及若隐若现的思慕对象抒发了诗人此时此地的追求和愁思,以及他如此怅惘的缘由。此层由兴而赋,既叙事又抒情,直写自己为了追求目标,苦苦求索的艰难过程和求索不得的怅然。基调:凄凉,哀婉,低沉,深情,缠绵
3、写作特点
重章叠句,每章只换几个词,反复咏叹,增强韵律和节奏。
时间的推进,感情的递进。每章开头赋中见兴的笔法 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凄清的气氛
4、中心主旨
写自己为了追求目标,苦苦求索的艰难过程,抒发求索不得的怅然情绪。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
1、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著«柳河东集»,我们学过«小石潭记»,«捕蛇者说»。传,说明事理,寓理于事。
2、结构内容
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第3段,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3、写作特点 体裁:纪传体
a.简洁而生动
b.对比:郭种树,他植者种树
类比:种树,养人
映衬,互相照应,强化表达效果。
c.婉约而多讽,以寓言的形式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级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有《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摘繁政扰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十七
病梅馆记
1、文学常识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已亥杂诗»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者以八股文、文字狱压抑和摧残人才。
2、结构内容
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源 第二段,写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三段,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3、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抨击实事:摧残人才→病梅
用词准确形象,“曲”“直”“欹”“正”“疏”“密”一类形容词
“斫”“养”等动词 富有节奏感,抒情色彩:“美以曲为美,直而无姿:以欹为美,„„”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4、中心主旨
表达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
1、文学常识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聊斋志异》既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讽刺现实,寄托孤愤之书。《聊》所写的怪异故事,大多采自社会流传的故事或传说,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的提炼和概括。
2、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简要交代了故事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主题:以成名一家为例,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概括,说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无法解脱,只能寄托于美好愿望而已。
3、写作特点
a.表现手法:用曲笔(指明发生年代为明代),“借古讽今”,揭露黑暗现实.详略
b.人物: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并紧紧围绕人物命运来写
感情变化: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促织弄得心力交瘁。对比
侧面描写
c.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d.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 e.夸张描写与细节描写,展示促织的才能
4、中心主旨
深刻揭露黑暗现实,鞭挞官僚体制。
二十 香菱学诗
1、文学常识
a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
b《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红楼梦》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2、结构内容
a全文紧扣一个“苦”字,苦听——苦读——苦作
b香菱的性格:天真、执着、不服命运安排、聪明伶俐、勤勉好学。
3、写作特点
a正面描写她的苦学痴学
侧面描写,宝钗、宝玉对她的评价,烘托出她的执着和苦心。b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的心理。
4、中心主旨
作者写香菱写诗,不仅仅是表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看法,更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价,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增添她的悲剧色彩。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
1、文学常识
a《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2、结构内容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3、人物性格: 周瑜,勇敢善战,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潇洒干练,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蒋干,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而又自作聪明。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曹操,老谋深算,但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又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
4、写作特点
a情节环环紧扣,前后呼应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b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周瑜的“笑”,曹操的四次“怒”等
5、中心主旨
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矛盾冲突
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文学常识
a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b《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2、结构内容 a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引子,第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第二部分(开端,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第三部分(发展,6-9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b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变化: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奋起反抗
3、写作特点
a细节描写,如动作、心理的描写 b景物描写,直接描写风雪
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c情节上,巧妙的铺垫
4、中心主旨
表现林冲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