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商业案例:陕西长河实业有限公司
陕西长河实业有限公司
作者: 发表于:2008-10-20参选企业名称:
陕西长河实业有限公司
企业简介:
陕西长河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河实业)以“改变西部人居环境”为组织使命,参与西部建设、影响西部未来。长河实业是西部地区致力于房地产、建筑、酒店、购物、旅游、农业、服装、能源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民营企业。
长河实业初创于2001年。数年来,长河实业秉承组织使命,立足西部贡献力量,已投资建设多处住宅和商业地产项目。于2006年“第十届东西部贸易洽谈会”签订长河大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实践“集中购物,一站式消费”商业资源整合理念,造就城市标志建筑物;上城花园定位于延安南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将建设成为延安南部节能型生态综合社区示范点;参与西部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陕西北部第一的“香蜜湖生态农业园”;加快“六福”系列农产品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中国农产品名牌;同时积极发展“六福百货”、“六福酒店”以及品牌服装的连锁经营,并向资产管理和能源领域投资,逐步形成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周期,多元化互补与差异化互补的商业模式而胜出未来!
历经数年的探索和实践,长河实业自我积累、开放合作、滚动发展,开创了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全新模式,有序展开面向西部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布局,为推动长河实业实现第一个五年发展目标——成为延安首批民营上市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河实业全力实施“区域典范企业计划”,相继获得以下荣誉:
福布斯2008年中国潜力企业榜入选企业;
陕西省“光彩之星”荣誉称号;
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特别奖”获奖企业;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团体会员;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单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
陕西省信用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
展望未来,长河人将以积极进取精神,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向成为中国西部“诚信、专业,管理领先”的多元化典范企业目标迈进!
1.应用了哈佛《商业评论》的哪篇文章或哪个管理理念:
《挽救利润 挽救生命》(参见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9月号)一文详细介绍了杜克儿科医院如何应用平衡计分卡,在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使医院的各项目标协调一致起来,这四个方面是:财务健康状况,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员工满意度。作者指出开发并实施平衡计分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个试点项目,需要一次自上而下的机构重组,需要开发一套定制化的信息系统,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工作重新设计。当然,最大的挑战在于让员工确信,他们必须改变工作方式。这些关键因素和变革步骤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并对我们的管理实践具有切实可行的借鉴意义。
2.希望能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我们围绕组织 “改变西部人居环境”的使命,以做“中国西部多元化典范企业,参与西部建设、影响西部未来”为愿景,着力于解决资源累积与跨越发展之间的基本矛盾,以使战略规划与管理团队、融资渠道、项目管理、组织文化、制度执行、后勤保障、风险预警体系相适应。具体包括:
如何紧随社会主流需求变化成长;
如何平衡成本与利润间的关系,降低快速增长带来的风险;
如何和谐组织与个人、组织与部门或分支机构、组织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
如何创造品牌价值,提升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与忠诚度;
如何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全心全意为客户创造价值,使客户关注的产品与服务性价比最大化;
如何建立分享的组织机制(关于价值观、能力与财富的分享机制),影响并改变员工的思维与行为,使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员工满意度,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该理念在企业中的实施范围(组织规模、人数和区域等)和时间跨度:
我们从2004年开始酝酿筹备,2005年年初首先在项目管理领域开始应用平衡计分卡,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在组织内全面推行。三年来,包括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在内的200多人直接应用了平衡计分卡,还有1,000多人间接参与了这一管理变革,主要侧重于项目管理领域。
4.如何在企业中实施理念的(计划、步骤、方法等,并请举例说明):
我们组织全体管理、技术人员剖析讨论了我们的现状:明确了我们想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使大家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到从财务健康状况、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员工满意度四个方面协调分项目标一致的重要性,在组织内先营造了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氛围。接下来,我们选取试点项目,首先在项目管理领域应用。在应用伊始,我们充分利用组织领导人的影响力推广平衡计分卡工具。组织领导人在员工大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平衡计分卡推广”,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并受到启发。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平衡计分卡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和实施。该管理委员会由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主管级以上人员组成,实行首长负责制,把量化指标分解落实到个人。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平衡计分卡管理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共同研究探讨组织的现状,制定了《平衡计分卡实施方案》,使思想上的统一认识转化成在组织内实施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的具体步骤。
在项目管理领域应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积累试点经验之后,我们有序推进职能部门、分
支机构的组织建设,调整了组织架构并完善了相应的职责、流程,并将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嵌入到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中,真正做到财务健康状况、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员工满意度四个方面协调分项目标一致。
当然,在推广平衡计分卡的前期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例如历史数据的收集、平衡计分卡知识普及等,通过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在有序的推进中一步步的解决。
在平衡计分卡应用过程中,我们坚持战略制导原则,结合财务健康状况、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员工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分解,围绕组织使命与愿景,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紧抓产业布局与公司治理的关键,借助平衡计分卡建立组织新的经营管理体系,确保组织的核心流程聚焦于组织战略规划的实施。
例如,我们将平衡计分卡嵌入常规工作中,实行捆绑式管理,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战略管理意识,使组织领导和分支机构领导能时时清楚战略目标及其目标值,保证日常行动不偏离战略目标,从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同时,我们还坚持科学分解战略目标和目标值,落实到每个员工,要求每个员工都提出有针对性、量化的年度、月度计划与指标,并将计划、指标纳入监控范围,做到人人有行动计划、人人有考核指标。通过改变工作计划管理报表和工作汇报模板,我们将平衡计分卡嵌入年度、季度和月度重点工作计划表中;员工汇报工作(包括月、季、半年和年度工作汇报)也以平衡计分卡为中心展开。各级管理人员按月、季,定期同下属一起回顾本职能部门或分支机构、个人战略目标及其目标值与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帮助员工分析部门与个人业绩的表现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员工团队意识和自身目标管理能力。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确保平衡计分卡在组织内全面实施。为了推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我们紧密围绕平衡计分卡狠抓督办工作,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领导将督办工作与其战略目标实现对接,确保战略执行到位。内审部则重点监控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基于平衡计分卡理念提出的年度、季度和月度重点工作实施情况,以支持平衡计分卡在组织内的推广。人人有责和有效的监督措施使我们在应用过程中既坚持了以战略制导为原则,聚焦组织战略,又精简流程,提高了效率。
我们结合平衡计分卡中战略目标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效能,确保工作效果和效率,改善了财务健康状况,实现利润目标。例如,原先在采购流程中财务部门并不参与采购谈判,我们通过流程再造,让财务部门直接参与到采购谈判中,使采购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和有效。
我们也十分重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和内部规范管理两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评估、应用和改进。例如,我们应用信息数据库强化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及时收集客户对于户型、采光、通风、绿化、配套、物管等方面的意见以及全程跟踪服务信息,整理后提交平衡计分卡管理委员会研究讨论,制定评估、改进的方案,然后应用于后续项目管理。通过这一程序的循环运作,使我们提供给客户的商品与服务品质持续提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也满足了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而通过信息数据库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我们发现了一些决定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驱动流程和对应的绩效指标,尤其是基于管理团队、融资渠道、项目管理、组织文化、制度执行、后勤保障和风险
预警七个方面的关键驱动流程。针对这七个方面,我们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开展调研工作,提出并实施流程优化解决方案。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保证了各环节工作的顺畅,提升了工作效率,促使组织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在平衡计分卡推广的整个过程中,员工作为直接参与者,提高了自信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例如,每个部门、分支机构都定期组织 “平衡计分卡实施座谈会”,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让大家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使团队氛围更加融洽、和谐,也使平衡计分卡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获得员工的认可。另外,我们还组织实施了“组织成长分享计划”,通过基于价值观、能力和财富的分享,帮助员工与组织同步成长,强化了员工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员工满意度。
除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我们还坚持从客户的视角看问题、全心全意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商品与服务性价比最大化为原则,全力满足客户需求。客户对商品与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使品牌价值也不断提高。
5.在理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解决的?(请举例说明):
应用平衡计分卡最大的挑战在于让员工们达成共识,并以此为驱动力才能使平衡计分卡管理行之有效。要让员工确信,他们必须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个能够作为参照的试点项目,可以深入影响并改变员工们的观念。而信息管理辅助系统开发和应用,以及工作流程系统性再造自下而上推动了组织的变革。
人的因素往往是最难控制的。在2005年8月,公司已经应用平衡计分卡半年多后,在项目采购时,公司财务部门基于成本控制的理念约束资金支付,市场营销部门关注项目进度而强调提前预付采购款,两职能部门产生了冲突。面对这一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换位思考形式的“部门职责互换模拟”,经过换位模拟等方式结合平衡计分卡理念,大家开始不断反思。两个部门都对平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了深刻体会与清晰的认识,提高了对平衡计分卡的重视程度,加深了职能部门间的密切协作。
有了换位模拟后,在如何让员工对流程再造统一认识的问题上,我们采用了最直接和有效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会议来沟通和协商,解决具体冲突。首先借助平衡计分卡管理委员会会议这一正式的渠道沟通协商,使双方价值观统一到组织层面,双方认识到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其次,我们重新评估了关键流程,找到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优化,并通过流程再造解决了工作中的具体冲突,并加以有效防范。比如我们基于战略目标对部门职责进行了重新界定,制定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工作流程,使原先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最后,我们组织阶段性的实施评估,评估解决方案的实际运行效果,针对对出现的新问题,持续进行流程优化并解决问题。
6.管理行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请用具体数据和事例进行说明):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多项指标得到显著提升。我们的顾客满意度三年多来增长了33%,而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使项目质量管理100%达标、项目实施周期比以往缩短1/4强、项目管理成本比以往降低了29%。另外,员工的满意度也提高了66%。我们在财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2005~2007年三年加权平均销售增长率253%、利润增长率300%、总资产回报率34%、净资产回报率75%、销售利润率33%。
2008年1月17日,《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了“2008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长河实业以其良好的成长性成功入选,位居第81位,成为陕西省三家入榜企业之一。
7.在整个行动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和体会(包括对该理念的一些修正和补充等,以供其他中国企业借鉴):
当组织陷入困境时,要正视这一事实,要让公司的每个人都明白无误的知道,组织的存亡取决于协调使命、愿景、战略与生存现实之间、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利润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要注重倾听员工的意见,因为他们比领导人更了解客户;重视基于组织价值观、能力和财富的员工分享是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核心思想;改变员工的关注点,让员工不只单纯关注自我,而要关心组织使命、愿景与战略。
不断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坚持“从客户视角看问题”。规范化的客户关系评估有助于组织走在正确的客户服务轨道上。
要关注财务健康状况,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把制度化的内部管控落在实处。
内部业务流程要真正服务于组织并创造价值,还要适应内外部变化,最终实现通过内部业务流程持续提高业务效果、效率,同时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8.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
鉴于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西部内陆同东南沿海的现状差距巨大,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发展企业存在观念、信息、人才、资金、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制约,创业与成长的艰辛可想而知。
长河实业之所以取得高速成长,是源于组织对商业管理理论高度重视,深刻领悟并主动学习和应用于管理实践的结果。长河实业的快速成长是管理理念与方法论的胜利,我们从哈佛《商业评论》中受益匪浅。
第二篇: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点评
职业经理人的晋阶修炼
汉彬洲咨询(NORTH HIGHLAND)大中华区CEO 张肇麟
刘畅受到了挫折(内在目标、期望与现实处境的反差以及自我感受)?刘畅的工作失败了(评价工作价值的角度)?刘畅失去了领导的信任(工作评价的过程与模式)?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有人也许会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一切还要看其它因素才能回答清楚。不过解开本案例所有谜团的钥匙就在于:探寻这个答案的不同思考过程中间。
案例揭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刘畅的处境到底怎么样?
面对这个局面有人会把一切问题归结为国有企业的体制,也必然有人把问题直接指向刘畅所采取的策略,也一定会有人把问题症结归因于某些个人品德或者职业精神,但这都无法解开谜团。也许有人会给刘畅出招,指出该当如何。但重要的是即使这个方法“有效”,但也未必适合刘畅。
我们需要找出刘畅的真正问题,这才是案例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给出案例总体诊断建议之前,我首先对案例的重要部分做点剖析。
首先是此案例中的两大严重失败,一个是组织的,一个是刘畅的。
招标结束后在福建项目所做的第二次(专项)招标是组织的重大失败,这反映了国有企业的体制弱点。这是以个人立场挑战制度权威,推翻招标结果的事件。
福建合资方的私人企业老板戴总,拒绝接受第一次招标结果,他挑战的不是某个过程的公平、公正也不是招标制度本身的缺陷,他挑战的是这项制度的权威(好比输了球就申请重赛),他蔑视的是组织的权威(尽管第一次招标结果并不具备对具体项目采购的绝对约束力,但对这项重大变革的配合也应当是各个项目领导的义务)。
捍卫招标结果的合法性当然不是刘畅的职责,也不是刘畅的权威可以担当的。面对来自这个基层合资企业领袖的挑战,集团却作出了妥协。这说明了什么?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一是公司文化的脆弱。我们知道国有集团与私人企业合资,不外乎是戴总搞定地方政府和土地,国有企业出钱出资源。离开戴总,集团根本搞不定地方事务。于是集团对戴总的控制力也就极其有限。再加上合作过程(可能)所具有的时下“常见的”不规范因素,戴总跋扈就有了更大空间。另外也许还有更为复杂的背景,早在合资谈判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比如身份特殊的赵亨或更高级别人员与戴的关联也会使问题变得更为难解(戴总搞定实权人物也许就没有请刘畅吃饭喝酒这么简单)。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思考一下,集团采购这项制度作为集团战略执行不力,有多少因素来自刘畅呢?
回答这个问题时,比照着刘畅杞人忧天的情绪,再看看另外两幅画面就形成了最大的讽刺:余健作为第一负责人婉拒参与福建的招标,这显示的是这位老手通过对集团体制的了解形成的对事态结局未卜先知的判断力(余健的做法以及余健对待组织行为的态度,折射出集团的文化);赵副总裁接听戴总电话时刻轻而易举地作出了妥协退让(这让刘畅的角色完全变得多余)。透过个体的圆滑表现,这背后也同样显示了公司文化的特质和隐形的桎捁。
第二个失败则纯属是刘畅的咎由自取。在第一次招标结束后,顶头上司赵副总裁感到了“民怨沸腾”的压力,于是把压力转而泼向直接下属。其实这个局面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戴总作为私营企业主对成本单一关注以及不顾大局的表现;另一个方面则是来自变革的正常反响。变革带来利益格局和操作习惯的改变自然会招致一些问题,但这需要(最高当局)足够的勇气、耐心、充分细致的准备、合适的节奏与技巧来管理,而无须大惊小怪、乱了阵脚甚至互相推诿责任。不过此时的刘畅却暴露了他的狭隘、见识浅薄、自作多情的一面。他此时
“举报”余健,试图来缓解压力,这十分愚蠢。暂且不管这个局面根本不是余健的“舞弊”直接带来的(即使是最低报价方中标,争议也会发生);就算与此有关,你有足够证据证明余健舞弊么?就算你证明余健有舞弊的倾向结果又会怎样?刘畅此时的“正直”值得推敲。在组织很高的层级上,品德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去把握的实在。在这个问题上刘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当面向余键提出质询,要么保持沉默。而没有第三种情况的空间。
但事情发生了,谁能保证那个曾向戴总妥协的赵总不会把这事(以各种形式)告诉余健呢?而且不管余健在什么情境下知道了此事,刘畅的处境不都会变得更为艰难么?分不清行为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界限,缺乏基本的成熟历练,如何能够担当大任?
这两个错误,一是组织的,一是刘畅个体的,但都耐人寻味。
接下来我再剖析一下刘畅的感受,因为要破解刘畅所谓的处境就得从他的感受入手。
我要依据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是,感受与处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的。简单说,他的感受也就是他的处境,是由他的个人的认识问题的图式造成的。
第一个场景:对同学的遗憾。
从案例的过程我们可以肯定刘畅是品行端正的、技能专业的,但也是不成熟的。这从他始终抱着的对那位没有中标的同学的情感也可以看出。每当科翔出局他都深陷遗憾并内心油然而生对同学的歉意。但这纯属自作多情!
一个细节:他的同学在招标的关键时刻并没有与他沟通。这并不偶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测:这位同学的根基并不一般。他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也许早在酝酿的时候就知道呢)集团保密级别很高的重大人事决策,说明他的业务并不需要发生在销售环节!至于这次为何内线神秘人物竟没有出现,那就更为耐人寻味了。也许这只是时机问题。这样量级的人物无需“顶风作案”,或者是在静待变革失败、重归原初时刻的到来,也许已经采取了举动但远不在刘畅的视野范围。再看看那位同学,城府就深得多了。他始终没有向刘畅这位好同学提供信息来源的任何机密,也没有与他进行更进一步哪怕通常意义上的起码公关。那么刘畅的歉意缘何而来呢?当然是错误的自我意象。他不切实际的扮演了一次有情义的包公,一个自以为在别人眼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只有在这样的心理(人格)的视角,才会把这么复杂的问题体验为自身的尴尬和挫折。说得俗一点,他太把自己当人物了。
他这份不必要的情感产生于不切实际的自我意象。
第二个场景:对组织的遗憾。
当集团采购制度遭遇了一些非议,当集团赵副总裁表现了焦虑,刘畅都感受了深切的压力。呈现出一付“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和杀身成仁的悲壮(而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余键,应付了一会就离开了)。其实作为刘畅,该做的都做了;做了的,基本都到位了。他现在所能做和应做的,一是与同事一道分析形势,找出问题的真正症结,调整策略,继续推进制度的落实;一是从容淡定,积极化解团队(赵副总、余键)中的消极气氛。
刘畅不过是集团采购战略中的一个部将,他的责任是负责起草科学有效的制度(报集团审批),在部门正职余键的协调、指导下整合外部专家研究、细化、论证,然后提交集团决策层审批。接下来他的职责是参与招标流程,他只需承担维护这个流程的职责。
现在可以看出,他的那份情怀,仍然还是出于错误的信念。他缺乏大局观,他想不到变革的复杂性,不理解集团作为系统运作的真正机理,他对制度的效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此时的处境即使算得上是一些挫折,也远非是招标制度和招标过程的管理的缺陷造成的。错误的认知,错误的情感,错误的处境。
第三个场景:自我的遗憾。
刘畅的自我意象,在福建的招标过程中遭遇了彻底的打击,他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次被玩弄、嘲讽、遗弃的味道。晚宴中的“钦差大臣”,冲突(电话)求援时刻被赵副总晾在一边的“小角色”,里外不是人的最终“倒霉蛋”结果。刘畅快要崩溃了。
如果说上面第一个场景是缘于他错误的自我意象,第二个场景是缘于他缺乏系统观和大画面思维能力,那么第三个场景则还牵涉到一些人性的弱点:不恰当的自尊诉求。
刘畅本该明白自己作为专业经理人士,他履行职责代表的是组织,制度的权威来自组织,而任何对抗都不是针对刘畅个人,而是针对的组织和制度。如果他能有这份境界,他的情感应该发生在对制度尊严的维护以及对践踏制度的人的蔑视。他会由此则会变得淡定、平实而勇敢。但他没有这样的境界,同时他还沉浸在一丝不恰当的职位骄矜之中。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刘畅的处境来自他的境界局限。
最后,我谈谈破解这个案例所需要五个方面的见地。借以谈一谈刘畅们所需要知晓的晋阶修炼的路径:
(一)组织文化制约:刘畅需要理解国有企业体制下管理行为和运营效率的内在限度
理解管理目标与体制背景的关系,把握体制(文化的组织基础)对管理所形成的内在制约,确立合理的目标和心理期望。做积极的现实主义者,不做理想主义的书生。
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体制(党的组织部门)和高层人力资源(不可能完全解开裙带)与业绩管理方式(国资委),以及重大决策与公司治理模式(党委和董事会),决定了国有企业组织职能(战略导向)的部分缺失。在国有企业当中不仅在理论上难以建立完全的企业家精神,在实际运行中也难以实现精益目标。但这不意味着国有企业毫无希望,国有企业的战略应该集中在资源优势,在大的方面把握住正确战略方向,并靠不断完善制度、改进运行取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有经验的管理者应该明白,在国有企业中制度的精确完善与执行的瑕疵可以并存。但这里你需要的智慧在于:这个瑕疵并非来自执行层面的不负责任,而是系统本身。作为执行经理一方面要发挥专业技能、恪尽职守,同时要理解组织的限度。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心态,但道理就是如此。组织的行为能力决定于它的DNA,无视它的文化背景而指望它输出理想化的、教科书式的理想表现是不现实的。在国有企业中最高管理者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周旋于各种力量之间,而高层经理人在专业精神之外则需要一定的“辩证的韧劲”。
(二)克服初级经理人和技术专家心态:刘畅个人局限对问题的影响
对制度效力的绝对迷信;对任务、岗位职责、工作边界的理解还停留在低级管理者的心态。对组织以及人际复杂性缺乏经验准备,导致了简单化的思维与心理模式。
刘畅出身于技术岗位和较低管理层级,他还无法胜任如此复杂的局面。这里最突出的困境并非一定来自外部现实,而是他的内心情感。对制度效力的不现实的信念,对工作的简单化认知(“内心假设”),对自我意象(角色和力量)的不成熟概念,导致了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手足无措和悲观挫折。如果他对后来的一切能有一个比较贴近现实的预期,他的情商表现和应对能力就会大大改观。而这一切除了悟性,还需要慢慢的锤炼。
(三)境由心造:案例作者的立场
案例本身所体现的视角、高度以及情感都是“刘畅的”,这很容易给读者的心理嵌入一个默认的假设、前提(案例作者对我文章开头问题作了无声的回答),然而破掉这些主观,洞察案例的“真实”过程才是获得真知灼见的起点。
我谈到这一点是想要说明,案例所呈现的画面是属于作者的,而这个作者选择的是刘畅的角
度。对案例的破解需要超越这个角度。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价值观倾向),案例所描绘的画面毫无疑问也只是“这个眼睛”的所见。而我们需要站在更高层面来审视这个现实。认识现实要力争摆脱价值倾向和贴标签的习惯。对于资历不深的经理人应当修炼:要用自己的眼去看世界(不要被人云亦云误导),要用“道”的眼睛去看世界(超越自我的局限在更根本的层面去洞察真实)。
(四)刘畅应该采取的明智策略
首先这是一个领导力发展问题,不是一个点子就可以解决的。但是通过行动建议,仍然可以促进刘畅对自身局限的反思: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与工作标准(起草制度并担当执行流程)、忠于职守(但不僭越)、客观反馈并与各相关方保持沟通。
刘畅的挫折感是完全不必要的。人们对招标结果的报怨并非是针对刘畅的,也不是针对标书的缺陷,而是对变革的反弹。赵副总裁还能对他——这个部门副手给予怎样的更高期望呢?刘畅完全可以淡定下来。其次,他也没有得罪戴总。戴作为私人老板只关心省钱,他挑战的是招标结果而非一个无权无势的部门副手。闹一通也就过去了。
刘畅所应该关注的:认真领会集团采购的意义,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修缮招标制度,保证制度本身的专业和严谨;恪尽职守、不谋私利,在招标流程中尽力贯彻公正、公平的原则;学会与同事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做好副手。既坚持原则又要站对位置。
(五)超越策略:经理人的修练的阶次
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刘畅的挫折感是完全不必要的,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缺乏理解以及错误的绩效期望导致的;刘畅的工作充分实现了制度目标(由于制度的生效,即使次优中标方案也已经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他对此缺乏理解;刘畅应该补课,做到站在更高的境界上管理与上级、同僚、相关人士的关系。跨越单纯技术背景和较低层级的思维模式,尽快适应当前岗位需要,这对他事业的发展极为紧迫!
但这一切都需要自我超越的修炼。人力资源规划在某个层面是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全面的,也是肤浅的。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练的过程(经验、失败、再奋进),也是修炼过程(不断反思自我,不断提升认识的境界)。
以上建议的第一点,关于组织文化的题目,是主人公刘畅必须具备的知识。作为高层管理者,刘畅需要了解组织文化对管理所形成的内在限度。文化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但文化制约着管理手段的有效性与管理目标是否合理。身为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各种特质必须具备基本的了解。否则将陷入理想主义的心态。
第二、三点谈到的是“自我”的限度。组织行为学和心灵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简单地把问题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自我”也是问题的组成部分,“自我”的局限造成问题并使问题复杂化。如果刘畅具备足够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和更高的角度,这些问题也许会轻易化解。简单、直接地说,当前问题是组织的问题也是刘畅的问题。
第四、五点指出的是刘畅在这个岗位应该采取的“合适的”行为模式,这可以避免庸人自扰并且取得职场上的顺利。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模式并非策略那么简单,这背后作为基础的其实是境界的历练和发展。
一句话,我对职场新人的建议归结为:知识积累、自我觉醒、淡定坚持、不断超越。
第三篇:浙江某家俱实业有限公司案例
浙江某家俱实业有限公司
第一部份:案例背景
◆
浙江某家俱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企业的第一个战略阶段——生存,而且在红木家具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在产品、技术、市场、供应、生产等硬件方面具有相当优势,而且还打造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管理队伍,以及富有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软件。
◆
随着商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必然促使该公司迈向第二个战略阶段——发展,其中包括除继续加强红木家具的竞争力之外,还在积极拓展其他产业,如房地产、精制礼品等,正逐步向集团化经营模式迈进。但,无论是对现有业务还是正在拓展的事业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人才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的缺乏在很程度上制约了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在有资金有项目的前提下,因为没有人才而导致项目进展艰辛。
◆
在公司高层领导金董事长高瞻远瞩的明智决策下,毅然开发社会资源,以协助企业快速良性的发展,其中包括聘请知名营运专家王先生入主总经理一职、外聘营销顾问公司负责市场营销体系的策略咨询与执行辅导在年年红的销、技、产、供和人、财、物、信各个经营环节当中,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储备、管理与开发是目前需提升的环节之一,因而导入外部专业咨询机构以协助王总经理迅速完善整个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适宜的。
第二部份:项目方案
柏明顿根据该公司的情况,设计并双方认可了以下咨询项目:
◆
管理诊断
◆
组织沟通与报告体系
◆
组织架构设计
◆
职务权限的划分
◆
部门职能职责的划分
◆
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
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
◆
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
◆
岗位说明书的建立
柏明顿根据初步诊断,并安排以下培训项目
◆
面试与甄选技巧(8H)
◆
如何辅导部属改善绩效(14H)
◆
中层干部管理技能训练(32H)
◆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艺术(7H)
◆
非HR经理的HR管理(14H)
◆
授权艺术(13H)
第三部份:项目实施
柏明顿在几个星期内通过资料调研、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满意度问卷调研、召开小组讨论会等方式,获取了多方信息,其中,核心的人力资源问题为:
现 象
主 要 的 表 现
对 策
员工心态消极、士气低迷
岗位职责不明确
调整组织结构
重新编写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
明确授权后,不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上级越级干预的现象
各种考核制度建立了很多,形式化的多,但有实效的少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要让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接受并认可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培训和开会研讨,让员工自己得出结论
最主要的是要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和目标管理制度,将员工业绩与考核、奖励直接联系起来
薪酬福利待遇差(在住宿、假期、提薪转正等方面尤其突出)
改善住宿条件和住宿环境,让员工能安心工作,好好休息
调整薪资水平,尽量接近或超过本地区同行业的平均标准
重新进行岗位评价,调整薪资结构
给予带薪休假的福利待遇;(至少与法定节假日相同)
提薪考核依照绩效考核制度来执行,尽量客观的给予评价,减少主观因素,尤其要避免非直接上级与其他部门(包括总经理)干预的情况
工作效率不高
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一方面主要是没有任何明确的授权,而报告对象经常不在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个人责任心不强,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必须建立明确的授权体系,否则任何有所作为的管理者都将无所作为,甚至造成“人才离走,庸才长留”的现象。
必须对绩效进行严格的考核,否则个别“乖巧”的人很容易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
个人能力和经验明显不适应岗位要求,又缺乏专业的培训
在招聘之初应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岗位说明书的要求对人员进行筛选
建立培训体系,让员工能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将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调离,让有能力的人来担当
部分部门职能重叠,资源浪费
营销中心与人事行政部的培训系统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结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建立统一的培训中心,由专人负责计划和安排全公司的培训工作
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
缺乏人才储备和培养的意识
各部门几乎没有后备人才储备,基本上是临到用时才马上招聘;人力资源部没有发挥应有的人力规划和开发职能,几乎只是一个纯粹的招聘初试部门
需要改变对人力成本的认识,要知道人力成本不仅仅是人员工资和福利,还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多项有形和无形的成本
管理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应作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定编定岗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至少有2年以上的准备
可与相关的院校联系,由其直接输送专业人才
有部分部门负责人在思想上存在保守观念,没有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观念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改变其观念
把培养人才纳入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管理人员的一个指标
经过多年培养出的人才成长起来后,没有好的机制留住,流失现象严重,该公司成为其他企业的“学校”
将考核制度与薪酬挂钩,用比较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留住人才
大胆提拔,不要拘泥于资历、年龄,对于优秀的人才要充分及时地给予晋升机会
征对以上问题,双方确定了项目方案。柏明顿完成上述方案设计、并经公司管理层认可后,又配合管理层对方案的实施进行了培训。经过柏明顿将方案辅助实施,至此,项目基本完成。
第二部份:项目运行效果及后续服务
在方案开始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主要来自于部分管理者对于绩效考核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员工对于薪酬水平的看法。经过咨询顾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发现原因主要来自于几点:第一,管理者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操作计划制定以及面谈沟通时,经验较少,所费时间较长;管理者没有完全将定期的与直接下属沟通作为其管理职责的一部分,认为这一改革加大了工作量。第二,员工对现有的薪酬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不理解,特别是对于部分管理者,由于通过职位评估,各分管职系的管理者出现了薪酬水平上的差异,部分人员在心理上比较难以承受。
面对以上情况,柏明顿在服务期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
加强高层管理者的信念,公司高层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是项目执行的最基本的保障
◆
根据企业现实情况对项目方案进行了个别层面的修改
◆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从观念以及技能方面使管理者素质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要 求逐步接近;同时加强人力资源部人员的技术操作、支持的能力
◆
建立畅通的企业与咨询公司的沟通机制以保障项目实施中的问题随时得到解决
经过以上方面的措施,方案的运行得到保障。方案实施至今已逾2年,从结果上来看,不仅在人力资源机制方面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机制改善的连锁效应。因此该企业在本季度内签订了技术提升完善的后续合同,使企业的管理机制向更为科学、现代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第四篇:案例分析范例—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分析
Leading Management Creating Li Yanqiu
论案例分析、这么做是否只是 想让部门内的新员工 高兴? 他是否应该在没有额 外资金的情况下尝试 实施他的提议? 问题 或者,管理层中的其 他人员是否有些目光 短浅?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4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5 本案例解析思路 界定 分析 阐明 给出 提出 问题 问题 观点 理由 建议 问题 综述 有效沟通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6 我们认为本案例实质性 问题是: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 问 题 解 析 产品导向战略和营 销导向战略之间的 冲突。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7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8 MV1投入市场后热销,顾客主 动上门购买,为公司带来巨大 收益。公司需开发的新产品很多,现 有20个开发项目因缺工程师而 无法展开。增加工程师是当务 之急。新产品推出,与之相配套的生 持此种观点的理由 产能力短时间无法满足市场的 需求。如果销售预算不能通过销售新 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弥补,公司 的收益会下降,进而影响股市 对公司的信心。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9 这是典型的产品观念,与现 代营销观念以市场和顾客为 中心的观念相悖。产品观念会导致“营销近视 症”。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战 对此观点的评价 略 外部环境已经变化,但销售 思想未能从产品观念上升为 营销理念。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10 理由一:五力分析 替代产品 供应商 购买者 企 业 同行业竞争者 潜在竞争者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11 理由二:竞争周期 市场份额 能力份额 生产成本 溢价 唯一的 竞争 市场份 商品 退 供应者 渗透 额稳定 竞争 出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12 理由三:波士顿矩阵 市 场 增 明星 幼童 长 率 % MV2.0 10 金牛 瘦狗 MV1.0 0 10 相对市场份额 0.1 对于一个成熟的公司,更具长期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是: 卖着“金牛”、推着“幼童”、搂着“明星”。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13 理由四:三层面论 利润 第三层面: 第二层面: 开创未来的 发展新业务 事业机会 第一层面: 拓展并确保核 心事业运作 时间December 25 2012 14 一个好的防御方法,就是发动 一场有效的进攻。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与势 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保持市场领先者优势,须在三 条战线上努力:
1、扩大总市场
2、保护市场份额。
3、扩大相对市场份额。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15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 Page 16 在相当一段时间,茅台酒厂认为 不需打广告、不需努力做市场,只卖给省市糖酒公司,仍供不应 求。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各 地的市县糖酒公司纷纷倒闭,随 着市场网络的断裂,一些地方出 事例1: 现“假茅台”,败坏了茅台的名 茅台酒根深蒂固的 誉。直到1998年,茅台集团才着 产品战略思想 手在全国发展经销商,组建营销 网络,而此时五粮液已风靡全国。茅台似乎总要“慢”一点,其表 现距离现代企业仍有不小的距离December 25 2012 filenamelocation。Page 17 英特尔是芯片市场的领袖。以最快速 度开发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是英特尔成 功的重要砝码。说到它的成功,必须提到,英特尔营 销专家丹尼斯卡特提出的品牌战略,并得到高层安迪格罗夫大力支持。之 前,很少人把品牌建设作为战略的重 点,所以丹尼斯卡特的这次„创新” 可谓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在预算为1亿美元的“Intel Inside” 计划启动之初,公司内部争议很大: 有人主张这笔资金投入研发;更多的 人对英特尔的品牌建设策略产生质疑。但是不久之后,丹尼斯卡特便向世 人证明他的这项计划非常成功,在我 们的身边,”Intel Inside”的标志无 处不在。虽然英特尔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已 达10亿之多,但是这也使英特尔在市 场上处于长期的统治地位。
第五篇:哈佛商业评论时间管理案例
《哈佛商业评论》
时间管理案例—谁背上了猴子?
为什么经理们总是没有时间,而他们的下属却总是没有工作?这里我们将探讨“管理时间”的内涵,因为它涉及到经理和他们的上司,其他经理以及下属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而言,我们将讨论三种管理时间:
受老板制约的时间——用于完成那些老板要求的工作,而且经理若不完成,将迅速受到直接的处罚。
受公司制约的时间——用于处理来自其它经理的求助。忽略这些要求,也将受到处罚,尽管不那么直接或迅速。
受自己制约的时间——用于处理经理自己想出或同意做的工作。其中一部分时间会被下属占用,称为受下属制约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属于经理自己,被称为“自由支配时间”。“自己的时间”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因为无论老板还是公司都不知道经理没有完成自己原本打算完成的工作,也就无法对他进行约束。
要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要求,经理需要控制好工作时间和内容。既然老板和制度规定的工作存在受罚风险,所以经理不能忽视。这样自己的时间便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了。经理应该通过尽量减少“自己的时间”中受下属制约的时间部分来提高自由支配时间部分。然后利用这些提高的自由支配时间部分来更好地处理老板和公司给他规定的工作。大部分经理几乎从未意识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下属问题上。所以,我们将使用“背上的猴子”这个比喻来解释“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经理应怎样做。第一部分:猴子在哪儿?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经理正走在大厅时,这时他看见一个下属Jones迎面而来。两人碰面时,Jones打招呼道,“早上好。顺便说一下,我们出了个问题。你看……”。当Jones继续往下说时,经理发现这个问题与所有下属提出的问题具有两个相同之处,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两个相同之处是:(1)经理知道自己应该参与解决问题;(2)经理知道目前还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经理说,“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我现在很忙。让我考虑一下,再
通知你。”然后他就和Jones各自走开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刚才发生的一幕。他们两个人碰面之前“猴子”在谁的背上?下属的背上。两人走开之后,又在谁的背上?经理的。一旦猴子成功地从下属的背上跳到上司的背上,“受下属制约的时间”便一直持续到猴子回到真正的主人那儿接受照顾和饲养。在接收这只猴子的同时,他也就自动地站到了他下属的下属位臵上。也就是说,当经理做了两件一般应让下属为老板做的事时,他也让Jones将他变成了她的下属。这两件事就是——经理从下属那儿接过了责任,并承诺汇报工作进展状况。而下属呢,为了确保经理不会忘记这件事,以后她会将头探进经理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这叫监督)。
或者让我们想象一下经理是如何结束他和另一位下属Johnson的谈话的。他离开时说,“好的。给我一份备忘录。”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场景。猴子现在在下属的背上,因为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是他,但猴子准备跳跃了。观察这只猴子。Johnson尽职地写好经理要求的备忘,放在发件篮里。然后很快经理从收件篮中收到并读了一遍。现在该谁采取行动?经理。如果他不迅速采取行动,下属就会越生气(因为他会浪费时间),经理也就越内疚(他所背负的“受下属制约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重)。
或者,设想经理在和另一个下属Smith会面时,他同意为他让Smith作的公共关系建议书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结束的时候经理说,“需要帮助尽管告诉我。”我们来就此作一分析。同样,猴子本来是在下属背上的。但是又有多久呢?Smith意识到:直至经理批准她的建议书才能让经理“知道”。根据经验,她也意识到她的建议书会在经理的公文包里呆上几个礼拜才能得到处理。
是谁真正得到了猴子?谁要找谁核实?浪费时间和瓶颈问题又会发生。第四个下属,Reed,刚从公司的另一部门调任,将发起并管理一项新的业务。经理说过他们马上要碰个头,订出一套新的工作目标,并补充说,“我会草拟一个跟你讨论的大纲。”我们也来分析一下。下属(通过正式委任)得到了一份新工作并(通过正式授权)负有全部责任,但是经理要负责下一步的工作。在他做出任何行动之前,他肩负着猴子,而下属也无法开展工作。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因为在各种情形下,经理和下属在最初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他们所考虑的问题是两人共同的问题。每次猴子都是在经理和下属的背上跳来跳去。它所要做的就只是不合时宜地跳,然后,一转眼,下属就机敏地消失了。于是,经理的一大堆事务中又增添了一桩。当然,可以培训猴子合时宜地跳。但在最开始就阻止它们叉腿坐在两个人的背上就更容易些。
第二部分:谁为谁工作?
设想一下,如果这4个下属都能为他们上司的时间周全地考虑,从而尽量使每天跳到经理背上的猴子不超过3只。在5天的工作周里,经理就会得到60只尖叫的猴子——猴子太多,会令他无法一只一只地处理好。所以他只能将“受下属制约的时间”花在搞定“优先事情”上。周五下午快下班时,经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时考虑面临的事情,而他的下属们则等在门外希望能抓住周末前的最后机会提醒他“快作抉择”。想象他们在门外等的时候怎样彼此悄悄议论:“真是难办。他根本没法作任何决定。真是不知道象他那样一个没能力作决定的人怎么在公司做得这么高。”
最糟的是,经理无法做出任何“下一步的行动”是因为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应付上司和公司要求做的事上了。要完成这些事,他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当他忙于应付这些猴子时,也就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经理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但是时间却被浪费了(这是说得轻的)。经理用对讲机告诉秘书,让她转告那几个下属,他只能礼拜一早上见他们了。晚上7点,他离开公司,下定决心要第2天回办公室,利用周末处理事情。第2天清晨,当他回到办公室时,却透过窗户看见高尔夫球场上有两对人正在打球。猜到是谁了吧?
这下好了。他现在知道谁是真正为谁工作了。而且,他现在也明白了,如果他这个周末完成了他要完成的任务,他的下属就会士气高涨,从而每个人都会提高跳到他背上的猴子数量。简而言之,当他登高远眺时,现在他明白了他越被纠缠不放,就会越落后。
于是他像躲避瘟疫似地飞快地离开了办公室。那他的计划呢?多年来他一直没时间做的一件事:和家人共度周末(这是自由支配的时间的众多形式之一。)周日晚上他享受一次长达10小时的香恬醇酣,因为他对周一已有了清楚的计划。他要摒弃下属强加给他的时间。而同时,他也得到相同长度的自由支配时间。其中,他还要将一部分自由支配时间花在下属身上,以确保他们学会艰涩难懂却极有意义的管理艺术——“猴子的照料和喂养”。经理也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来控制他的“受上司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时间”的时限和内容。
这也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和一直以来的情形相比,回报将是异常丰厚的。他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自己的时间。
第三部分:摆脱猴子
周一早上,经理尽量晚地回到办公室,他的4个下属已聚集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等着询问他猴子的问题。他把他们逐一叫进办公室。每次面谈的目的是拿出一只猴子放在两人中间的办公桌上,共同思考下属的下一步行动应是什么。对于有些猴子也许要花更长一些的时间。下属的下一步行动也许很难定夺,那么经理也许可以暂时决定先让猴子在下属背上过夜,然后在第二天早上约定的时间把猴子带回到经理办公室,继续寻求下属的下一步行动方案(猴子在下属和经理的背上都睡得一样香)。
当经理看见各个下属带着各自的猴子离开办公室,觉得很满足。在后来的24小时里,不再是下属等待经理;相反,是经理在等待下属了。后来,似乎是为了提醒自己有权利在间歇期间参与一项有建设性的工作,经理踱步走到下属办公室门口,探进头去,欢快地问道,“怎么样?”(这里的时间,对于经理是自由支配时间;对于下属则是上司施加的)。
当背着猴子的下属在第二天约定的时间与经理会面时,经理这样解释基本规则:“任何时候当我帮助你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你的问题都不应成为我的问题。你的问题一旦成为我的问题,那你就不再有问题了。我不会帮助一个没有问题的人。”“这次面谈结束后,问题应该由你带出去——正如由你带进来一样。你可以在任何约定的时间向我求助,然后我们可以共同决定下一步谁应采取什么行动。”“在偶尔需要我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我们俩要共同决定,我不会单独采取任何行动。”
经理就这样将他的思路传递给各个下属,一直谈到上午11点。这时他突然明白他不用关门了。他所有的猴子都不见了。当然他们都会回来——但只在约定的时间。他的日程安排将确保这一点。
转移主动性
我们采用这个“背上的猴子”的比喻的目的是经理能将主动性转给并一直留在他的下属那儿。我们曾试图强调一个浅显易懂的老生常谈,即:在培养下属主动性之前,经理必须确保他们有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一旦他将主动性收回,他也就失去了它,并要向自由支配时
间说“再见”。一切又将回到受“下属制约的时间”。
同样,经理也无法与下属同时有效地拥有主动性。一旦有人说“老板,我们这儿有个问题”时,即暗含着这种双重性;同时,也正如以前提到过的,说明猴子叉腿坐在了两个人的背上,这对于开始职场生涯的一只猴子来说是很糟的。因此,让我们花几分种的时间来探讨我们说的“管理主动性剖析”。
经理在处理他与上司和公司的关系时可以有5个级别的主动性:
1)等着被叫去做(主动性的最低级)
2)问应该做什么
3)提出建议,然后采取最终行动
4)采取行动,但马上提出建议
5)自己行动,然后按程序汇报(主动性的最高级)
显而易见,经理应该足够职业化,从而在处理与老板或公司的关系上不会采取1级和2级主动性。采取1级主动性的经理无法控制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时间的计时和内容,从而失去了对他被要求工作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抱怨的权利。采取2级主动性的经理可以控制计时,却无法控制内容。而采取3、4、5级主动性的经理则可以控制计时和内容,尤以采取5级主动性的经理控制力最大。
在处理和下属的关系上,经理的工作是双重的。首先,取缔1级和2级主动性,这样下属就不得不学习并掌握“完成的员工工作”。然后,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离开他办公室的问题都有一个认同的主动性级别,和与下属会面的下一次时间及地点。后者应在经理的日历上标明。
第四部分:猴子的照料与喂养
为了进一步弄清背上的猴子与分配任务和进行控制之间的比喻关系,我们可以大致参考经理的约会安排。经理的约会安排需要运用指导“猴子的照料与喂养”管理艺术的5人严格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造成自由支配时间的丧失)。
规则1:猴子要么被喂养,要么被杀死。否则,他们会饿死,而经理则要将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尸体解剖或试图使他们复活上。
规则2:猴子的数量必须被控制在经理有时间喂养的最大数额以下。下属会力所能及地
尽量找到时间喂养猴子,但不应比这更多了。饲养一只正常状况的猴子时间不应超过5到15分钟。
规则3:猴子只能在约定的时间喂养。经理无须四处寻找饥饿的猴子,抓到一只喂一只。规则4:猴子应面对面或通过电话进行喂养,而不要通过邮件。
(记住:如果通过邮件的话,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人就是经理)。文档处理可能会增加喂养程序,但不能取代喂养。
规则5:应确定每只猴子下次喂养时间和主动性级别。这可以在任何时间由双方修改并达成一致,但不要模糊不清。否则,猴子或者会饿死,或者将最终回到经理的背上。
“控制好工作的时间和内容”是一条关于管理时间的恰当建议。对于经理而言,商务中首要任务是通过消除“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来增加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其次是利用这部分刚发现的自由支配时间确保各个下属确实具有并运用积极性。最后经理利用另一部分增长的自由支配时间控制“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时间”。所有这些步骤将提高经理的优势并使他花在支配“管理时间”上的每个小时的价值能无任何理论限制地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