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的涅盘
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摘要: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组织变革常常会转变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亦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着组织变革。由此可见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关键字:组织变革企业文化阻力重要性
目录
前言„„„„„„„„„„„„„„„„„„„„„„„„„1 企业文化的定义„„„„„„„„„„„„„„„„„„„„1 组织变革的定义„„„„„„„„„„„„„„„„„„„„2 组织变革的阻力„„„„„„„„„„„„„„„„„„„„2 组织变革的重要性„„„„„„„„„„„„„„„„„„„2 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2前言: 众所周知,组织变革是为了保证组织的存续与发展,运用系统的观点,对组织与环境的差异提出的一系列变化及改革措施。其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为保证组织的存续与发展,如若组织原油的稳定和平衡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就要通过变革来打破他们,这一过程势必也将改变企业的文化,从而产生新的更有利于快速决策、提高管理整体管理水平、克服组织低效率的新的企业文化。关于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关系接下来我将会枚举案例,并进行分析。
一、何为企业文化
文化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正因为企业文化的内涵包含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构建企业文化对于管理者来说很重要,它可以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间,从而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据有关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百年企业是要通过文化来延续,青岛啤酒就是很好的例证,青啤文化使青啤百年基业常青。企业文化的四个组成要素,从各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对战略目标、组织系统、日常运营、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
1、共同的价值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支撑着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指引。同时,这些深入人心的理念体系也是企业转型变革过程中引发一系列问题的深层原因所在。
2、正是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行为结果,形成了员工习以为常的心智模式,才使得企业文化得到真正的体行、固化、和延续,成为支撑企业生存的组织凝聚力。同时,员工的行为习惯、心智模式,在保证企业文化代代相传的同时,导致了文化转型的阻力。
3、从表面来看,是这个直接感受得到的文化氛围对企业的运行方式产生着影响。但是从本质上,文化的感觉氛围是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带来的结果,文化氛围的管理和改变需要从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来入手。
4、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形象同样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员工行为模式的结果和表现,是员工共同感觉氛围的外在延伸,不可能通过营造、包装的方法改变其实质,企业形象的基础和支撑还是企业价值理。
无可否认,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可是有利有弊,尤其是第二点,恰恰成为了组织变革阻力的重要因素。
二、何为组织变革
所谓组织变革,指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采取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活动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修订规章制度、最经济地运用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达到进一步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效益的目的。因此当组织的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变革就会发生。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变革的阻力体现在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其中个人阻力是由于习惯、安全感、既得利益、对未知状态的恐惧、对变革认识上的偏差。而群体阻力在于群体规范的约束、人际关系改变的可能、群体领导者与变革发动者个人冲突、组织相关利益群体对变革不符合群体利益的顾虑。但无论是哪一方面,这些阻力都脱不开原有企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原有的企业文化造成了这些阻力的形成阻碍着组织变革的贯彻与落实。可以说,原先的保守文化造成了组织运行惯性,从而产生的对组织变革的阻力。但是组织变革必须进行,因为它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所谓的动态发展包括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变个性。
四、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任何设计得再完美的组织,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都必须进行变革。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组织内外条件变化的要求。组织变革实际上是而且也应该成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变革是任何组织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能否抓住时机顺利推进组织变革则成为衡量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志。组织变革是为了保证组织的存续与发展,运用系统的观点,对组织与环境的差异提出的一系列变化及改革措施。
五、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案例一:青岛啤酒百年基业,其文化沉淀厚重精深,特别是少帅金志国走马上任后“激情成就梦想”,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掀起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拉开了青岛啤酒发展的新纪元。
1999年,青岛啤酒兼并X城啤酒厂,青岛啤酒(X城)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0年,青岛啤酒淮海事业部正式成立,青啤X城公司划归淮海事业部管理。因为青啤实行产销分离的经营管理体制,作为啤酒生产单位的X城公司只有生产任务不能直接干涉市场,在大大小小啤酒厂密集分布的淮北地区市场是有限的,因此竞争异常惨烈,这使得具有12万吨产能的X城公司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资源处在闲置状态,企业连年亏损。
青啤公司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2001-2004的3年时间里,先后派去了5届领导,每一
届领导到任后都不约而同大刀阔斧地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于是,部门间分分合合,岗位设置频繁更替,一次又一次的裁员,一次又一次的竞岗,导致公司风气日益恶化,员工怨声载道,青啤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加之市场萎缩,人心涣散,企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这个因青啤入驻而一度激情澎湃、焕发勃勃生机的当地支柱性企业又处在倒闭的边缘。青啤文化在X城公司频繁的组织变革中无奈地叹息,这种情况直至第5任的Y经理时期才所有改观。第5任的Y经理到任后,也抵制住一些压力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内部实行服务链管理,按生产流程确定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倡导“上级服务下级、部门服务一线”的管理理念,并明确提出“创建青啤在鲁西南地区的精益加工基地”企业使命,公司发展状况日渐好转。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变革过程中会遇到无数阻力,其最大阻力来自于对先进企业文化的认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企业文化的转变。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案例二: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81年。经过20年的发展。TCL集团现已形成了以王牌彩电为代表的家电、通讯、信息、电工四大产品系列。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连续12年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工业制造企业之一。2001年,TCL集团销售总额211亿元,利润7.15亿元,税金10.8亿元,出口创汇7.16亿美元。2001年TCL品牌价值144亿元,在全国知名品牌中排第5名。
TCL的企业宗旨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是TCL文化生生不息的价值根本,明确企业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用高质量的产品、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会广大顾客的需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更多的顾客认同TCL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就要求TCL人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为员工创造机会”。这是TCL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明确员工既为手段又为目的。TCL要建立一个科学、公平的员工考核和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使员工在企业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同时也获得合理的回报和生活福利保障。
“为社会创造效益”。这是TCL文化生生不息的生态链。TCL,是国有控股企业,企业所创造的效益,在更大程度上是为社会创造效益,是为国家经济的振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尽力尽责,这是所有TCL人的使命。
TCL倡导的企业精神是“敬业、团队、创新”。
“敬业”是鼓励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这种敬业实质上是TCL过去“艰苦拼搏”精神的延续;追求更高的工作目标,勇于承担工作责任,掌握更好的工作技能,培养踏踏实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团队”是要求企业内部要有协作和配合的精神,营造企业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不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同时也对集体的工作负责,对整个企业负责,提倡员工间互相鼓励、互相关心和帮助。
“创新”精神一直是TCL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包涵了“开拓”的内涵。
TCL提出的企业经营目标、宗旨、精神,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
这个案例中,我们又不难看出: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包含有组织变革这一元素,这一重要元素在企业的发展中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从这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http://www.xiexiebang.com/atDetail.asp?id=190&Aid=677
第二篇:《凤凰涅盘》读后感
《凤凰涅槃》读后感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的名篇,是他的《女神》诗集的代表作。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当凤凰的生命快结束时,便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更是一部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客观世界中,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盛,然后又经历由盛到衰,由衰到弱,最后消亡的过程,兴亡相随,是在普遍不过的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任何想使自己的权力、组织、政党能够千秋万代,永远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纵观历朝历代,“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人亡政息”、“求荣取辱”,都没有人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历史周期率可以定义为: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统治集团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民心,丧失政治合法性,导致政权覆没的规律性现象。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却受制于规律,表现着规律,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的某种综合体现,是历史的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初期。当时的君主汲取历史的教训,能居安思危,政治较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事实:每次朝代更替,政权的覆没,都能看到了人民的作用。秦朝二世而亡,先有陈胜吴广,后有刘邦项羽等农民起义,明朝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即使因统治集团内部政变而改朝换代,也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周期率作用的现代案例看也是一样,苏联共产党的下台,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历史周期律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失去民心,丧失政治合法性所致。在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针对黄培炎“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中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
也说:“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在《凤凰涅槃》中,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爱国激情,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凤凰哀鸣,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体现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
第三篇:读书笔记凤凰涅盘
读书笔记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五四运动高潮期。虽然,当时郭沫若留学日本,远离祖国,但是,凭着他满腔的爱国热忱;他同祖国所保持着的密切联系;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他的丰富的想像力和敏捷的才思。终于创作出了《凤凰涅槃》这样的浪漫主义杰作。
《凤凰涅槃》写一对凤凰采集香木,自焚更生。全诗以神话为依托,将自己比作涅槃的凤凰,描绘了奇异的令人神往的更生景象,象征中华民族经过轰轰烈烈的“五四”革命运动,获得了新生。
《序曲》写阴森森的情景;《凤歌》写外在环境的黑暗,诅咒冷酷黑暗旧世界;《凰歌》自悲身世,哀诉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凤凰同歌》中凤凰向火中进发,象征中华民族以英雄气概迎接战斗的到来;《群鸟歌》象征庸俗大众,衬托五四时期的恶劣环境;《凤凰更生歌》凤凰和鸣,歌颂祖国的新生。全文脉络清晰,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凤凰涅槃》最足以代表《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宇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如屠场,如囚牢,如坟墓,如地狱。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如大海的孤舟,如黑夜的酣梦。悲哀、烦恼、寂寥、哀败。但即使我们经历再多的黑暗与冷酷,我们也要如英雄般不惧苦难,迎接战斗的到来,为的只是迎来美好的新我,新中国,新世界。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热诚、挚爱、欢乐、和谐、生动、自由、雄浑、悠久、欢唱、翱翔,这是追求的人的理想状态。凤凰和鸣,歌颂美好祖国的新生。
《凤凰涅槃》在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达到了顶点的时代情感背景下。情感如火山爆发却以浪漫的方式释放。作者诅咒旧我;旧中国;旧世界的毁灭。呼唤新我;新中国;新世界的诞生。以特殊的意象表现自我,凤凰集结了中外神话,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力量的象征。全文以自由的形式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新诗形式构成了其浪漫主义特色。虽是诗剧的形式,却完全打破了五七言旧体诗的格律限制,为了达到对火山爆发式情感的宣泄,大量采用诸如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手法。诗的节奏服从于诗人的感情变化,使诗歌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成为独创的自由诗体。
凤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广大热血之士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凤凰涅槃,祖国新生!
第四篇:涅盘(职业生涯规划)
短期职业生涯规划
前言
面临毕业,我们何去何从,现在只能答题描摹,定义出来的只是一个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的规划会随着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增加而改变。小的时候,家长或老师都会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那时候的懵懂,只是凭空想象,真正到了长大是,我们才懂得,那是是对未来的憧憬。而如今,面对着毕业难择业,所以从现在开始,要为自己的路铺下基石,大号良好的基础。让自己在步入社会时不会感觉的太累。儿时的志向,是那么美好,那么的高远,志向高远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规划没有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就是一个梦想。小时候不懂事什么是规划不知道,也不会规划(如果有这堂课该多好)。但是现在步入大三,马上面临找工作,已经是一个准社会成员了,该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一下了。
自我评析
活泼中又内向的我,在对未知的东西进行解决是,却是先观察,再动手,这样的谨慎,让我很是不舒服,不过通过多方了解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然而性格的变化,让我有时很难hold住自己。有时对未来充满憧憬,有时又有些无奈,渴望自由喜欢挑战,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实践的增多,以稳重了不少,但内心还是喜欢无拘无束,只要自己会活得精彩什么都可以不在乎——That's me。
实现步骤
毕业之后找一份钢铁方面的工作,多锻炼人际交往,令自己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谁然有些夸张,但仅是理想),慢慢地通过自己的发展,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和以前曾要好的兄弟一起创业,计划是干电子方面的,毕竟本人还是喜欢这些东东的。
职业分析
结论
没有不敢想的,只有不敢做的。放大胆,去看去干。
第五篇:苦难涅盘——《活着》读后感
苦难·涅槃
汉语国际教育祝晓瑜21005081
余华先生曾在1993年中文版的自序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看完小说《活着》,特意上网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曲调悠扬舒缓,流泻出淡淡的平静,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凄厉哀怨,如泣如诉,而更像是一种轻轻的诉说,就像是小说开头主人翁福贵向“我”娓娓道来他的故事。
《活着》的苦难要比《老黑奴》的苦难深切得多,因为《老黑奴》只是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而《活着》述说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活着》讲述了苦难的广度与深度,我想,这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福贵年轻的时候,在赌场里输光了家产,结束了自己浑浑噩噩的前半生,也开始了自己坎坎坷坷的后半生。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死去。福贵一家从几代居住的屋子里搬出去的那天,福贵的爹——曾以为会死在那屋子里的徐老爷从粪缸上摔了下来,没了气息。后来福贵进城给他娘请郎中,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去打仗,当他饱受战场的凶险与残酷,千辛万苦颠沛回家后,却发现娘已不在了,而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一家人在“土改、共产”的岁月里过着清苦的日子,一双儿女渐渐长大,虽说没有物质上的富足,却有天伦上的喜悦。然而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福贵的脚步。儿子有庆因为血型和县长夫人相同,而被过度抽血,终止了年轻的生命。刚从悲痛中缓过神来,开始沉浸于凤霞美满婚事的喜悦中,老天又再次给他当头一棒,女儿凤霞生了孩子后,也撒手而去。不久,他的妻子家珍也离他而去。从此,福贵、二喜(福贵女婿)和苦根(福贵外孙)就相依为命。我想,故事发展到这,福贵的苦难也应该到头了吧。却不想,二喜在工作中意外去世,留下福贵和外孙孤苦相依。有苦根在,福贵还是宽慰的,“香火还会往下传,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然而苦难还在继续,苦根吃豆子噎住了,断了气。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读罢掩卷,思绪依然徘徊于福贵一生的岁月里,情感
依然沉浸在无边的痛楚中。我说,作者是残忍的。他是命运的隐形推手,他一次又一次地推开了福贵身边的人,一次又一次的把痛苦加诸其身。作者又是狡黠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在苦难降临前,给福贵送去一点“安慰”,乐此不疲地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作者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作为读者,作为旁人,这是我读完小说后最深切的感受。但当我想写下点东西,以纪念这段旁观福贵人生的经历时,我想作者接下来说的话是对的,“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平时对他打打骂骂的爹,让他挑着铜钱进城还债,要他知道欠债就要还,要他知道钱来的是千难万难。临终时,他娘依然给予了他最大的信任,告诉他媳妇家珍“福贵不可能再去赌了”。穷困潦倒时,家珍对他不离不弃,毫无怨言,得妻若此,夫复何求?还有那一双儿女,懂事得让人心疼,给福贵带去了多大的欢乐与安慰。女婿二喜待他若亲父,孙儿苦根的可爱、乖巧与善良点亮了爷孙俩相依为命的孤苦日子。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为清楚,旁人,无论如何地设身处地,也是感受不了全部的。幸福如是,苦难亦如是。
作者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者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当我看到福贵牵着老牛福贵慢慢地行进在宽广的土地上,絮絮地念着“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我感受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作者说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的人,在这里大谈苦难实在有些“名不正,则言不顺”之嫌,但是,我想,在苦难中涅槃后,苦难也就变成了一种经历,成了一个人活着的痕迹。
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与时间的宁静。无论多么深切的苦难,在强大的时间面前,都有变得不那么痛苦的一天,就像煮沸的油锅,始终会从“动荡”趋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