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涅盘之路——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

时间:2019-05-12 15: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的涅盘之路——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的涅盘之路——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

第一篇:爱的涅盘之路——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

爱的涅槃之路

——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

[摘要] 一提到佛教,多数人只会想到佛家倡导的“四大皆空”①,也就是“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②更别说爱情了,这更是佛教所惟恐避之不及、而极力想要根除的。这也正是世人对佛法的误解之处,佛法所论之“爱”不是简单的男女之爱,也不是单纯的对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佛法之所谓爱是指对芸芸众生之爱,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烦恼以达到极乐的爱。当然,我这里讲的小爱也只是单指男女之爱,而佛学指的是多为人们熟悉的大乘佛教,而不是小乘佛教。所论之法也为大乘佛法。[关键字] 爱 大乘佛学 大爱无相

“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万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大乘佛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我的实在性。„„因此,就其在我国的发展来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而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而我在这里说的爱的“涅槃之路”指的也就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小爱解脱出来的、得到永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于人世间的、是众生平等的大爱之路。佛家又将这种大爱叫做慈悲心。

而对于佛学的这种慈悲思想,也是有许多人比较关心,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主要的便是《佛度有心人 闲适人生彼岸的灯火》[1]其中谈到“用慈爱来止息仇恨”④和“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⑤等等,这些都是个人生修行时就应做到的心怀慈悲,而并未说到大乘佛学中较高深的“大爱”观。其它的像《佛道大师开释人生》[2]多是以佛宗的无上思想开化众生,使人欣悦地去感悟生命的美丽,抑或像《佛心智语悟人生》[3]以佛教故事来阐述人生、《佛修大智道养心性》[4]以佛教大智慧修养生性等等。凸显了佛学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也说出了佛教思想的适用。这也是与本文的不同之处,本文主要通过佛教对爱的解释以及对佛教中几个③爱情故事的分析来突显大爱的涅槃之路。

一、佛教关于爱情的解释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就“业力”来说,如果在过去某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因此男女之间便产生不同的形式,也构成大千世界男男女女之间的爱情了, 而这是无常的,永久的„„这便是对男女之爱最为直接明白的阐释,后文还将更详细的说到“愿力”与“业力”。二、四大佛教爱情故事

我愿化成一座做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从桥上走过!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石桥禅

(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这位女子的前世因受到书生的恩惠,无以回报,在“愿力”的作用下,今生便与书生相恋了,这是为了还书生的情。但是,她欠书生的情也只有那么多,所以她最终没有嫁给书生,而是嫁给了那个将她前世埋葬了的人。由此可见,爱情也要看你前世给他(她)的“恩惠”够不够大了,他(她)欠你的情够不够重。只有这样才能使你与他(她)之间的“愿力”足够使你们俩在一起并幸福。

(二)千年等待

有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门、多才多艺,她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踩断了,她仍不想出嫁,因为她始终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现。有一天,她去庙会散心,在万头攒动的人群中,瞥见一名年轻男子,心中确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场面杂沓拥挤,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那人,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少女四处寻找此人,但这名年轻男子却像是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礼佛祈祷,希望再见那个男人。她的至诚,感动了佛心,于是现身遂其所愿。

佛祖问她:「 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是的,哪怕见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愿放弃」少女为爱执着。

「你必须修炼五百年,才能见他一面,你不会后悔吧?」 「我不后悔」斩钉截铁。

于是女孩变成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风吹日晒,女孩都不以为苦,难受的却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才让她面临崩溃。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相中了她,把她凿成一块条石,运进城里,原来城里正在建造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过石桥,当然,男人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音再次出现:「满意了吗?」

「不!为什么我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我愿意!」

「很苦,你不后悔?」 「不后悔!」

这次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希望却换来无数次的希望破灭。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炼,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他终于来了!还是穿着她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这一次,他没有匆匆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棵大树,休息一下吧,他想。他来到树下,靠着树根,闭上双眼睡着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紧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向他倾诉这千年的相思。只有尽力把树荫聚拢,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动身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又轻轻抚摸一下树干,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当那人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他现在的妻子也曾像我这样受苦吗?」女孩若有所思。佛祖微微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这一刻,女孩似乎发现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气。女孩有些诧异:「佛祖也有心事?」

「这样就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为了看你一眼,他已经修炼两千年了。」佛祖脸上绽放着笑容。

这个女孩的爱情与那个书生相比,更向佛学的大爱观前进了一步。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得到他(她),只要他(她)幸福便是对这份爱最大的回报了。这个女孩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认真坚定的放手了。更让人诧异的是故事最后佛祖说有个男孩为了这个女孩已经修炼了两千年了,这份爱默默的付出着,不求回报的付出着,升华了爱的形式。也让我们明白有时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另外还有《珠儿与芝草》与《商人的四个妻子》这两个故事。《珠儿与芝草》讲得便是人生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正在把握的幸福。《商人的四个妻子》讲商人要去死亡世界时只有他最不疼爱的第一个妻子才愿意陪他去,而他宠爱的其它三个妻子都不愿陪他。而他的第一个妻子代表的便是人的心,也就是说爱情不应该全神贯注于虚幻的色身,而应该关注那颗与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的心!

这四个爱情故事各有各的特色,但是都说出了爱情中的许多哲理。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能完全明白爱情是什么,爱情能得到什么。看了这四个故事,很多人都应该明白了,只有在平时像书生那样多积善心才能换来相知相识相爱;只有珍惜眼前的幸福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只有真正相爱的心在一起才幸福;也只有适时的放弃才能得到不一样的幸福„„

三、大爱无相——爱的涅槃之路

这里说的“大爱无相”指是佛家的慈悲之心,是没有具体的形式,是无所不在的,也是不分彼此,众生平等的。在这里我将这大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佛对众生是平等的,在菩萨看来,众生都是有慧根的,只是各自的形态、思想不同,但是又都是能修炼成佛的;另一部分是指菩萨为普度众生,他们抛却个人成就大众、使佛法慈悲得以广传的大爱精神。

在《禅说金刚经》[5]中,颜丙说:“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皆悉具足。盖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埋没此一段灵光,终日冥冥,不知不觉。故我佛生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证菩提,所以在舍卫国中为说是经。大意只是为人

⑥解粘去缚,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坚固,万劫不坏,如金性坚刚也。”也就是说《金刚经》[6]便是佛祖为救一切有灵性的众生而留下的经书。“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⑦此句虽主要是说众生都是有生有情的,但同时也提到了在菩萨眼里芸芸众生都是有佛性佛根的,菩萨并未厚此薄彼,对待众生也是平等的。径山杲师⑧曰:

佛与众生,本无异相;只因迷悟,遂有殊途。

径山杲师这句话意在说明众生与佛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因为一个仍执迷不悟,一个已经醒悟过来,两者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也就再次凸显了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

再来看看菩萨对众生的态度。佛教认为这所有的生命方式共有四生六道,四生指的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种生命方式;六道指的是天堂、人间、阿修罗界、畜生、地狱、饿鬼等六种生命存在的境界。这四生与六道都是有情的生命,菩萨必须将他们全部解脱,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果完不成普度众生的任务,也就不是菩萨了。所以,观音菩萨才会说:

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又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等等都说明了菩萨的使命就是在普度宇宙的所有生命形式。他们对待众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为了众生的普渡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菩萨不因自己一人得道便瞧不起众生、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华严经》[7]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意思也就是说佛是以普渡众生为最胜智,而不是以悟出什么或写出几部经书来断定。以法施利益于一切众生,才是佛家所追求的宗旨。而佛家的爱,佛家的慈悲心不只是以一种形式出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说“大爱无相”。因为有相就是有限,有相就会将佛法大爱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这不是佛的本意,而只有无相才能永恒,不断变化的形式才能为这大慈大悲之爱注入永不停息的活力,只是达到永恒了才是涅槃,才是真正的普渡众生,使众生都充满大爱,这种大爱不仅永无止尽,而且没有局限是多样的,这样的爱才是真正涅槃永生的爱,无相的爱。[注释]

①《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②《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年8月版 ③无碍.《佛教的故事》 北京出版社 2003年出版

④徐敏.《佛度有心人 闲适人生彼岸的灯火》第60页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年04月出版

⑤徐敏.《佛度有心人 闲适人生彼岸的灯火》第68页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年04月出版

⑥李安纲.《禅说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会因由分第一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年12月出版

⑦李安纲.《禅说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善现启请分第二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年12月出版

⑧径山杲师: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 [参考文献] [1] 徐敏.《佛度有心人 闲适人生彼岸的灯火》[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04 [2] 上官紫微.《佛道大师开释人生》[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4 [3] 望岳.《佛心智语悟人生》[M].中国三峡出版社 , 2007 [4] 武敬敏,许长荣.《佛修大智道养心性》[M].中国物资出版社 , 2009 [5] 李安纲.《禅说金刚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2 [6] 鸠摩罗什译;田茂志注译.《金刚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04 [7] 高振农.《华严经》[M].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

第二篇:师爱之路

《师爱之路》读后感

徐职高岳梦

徐汇区开展了首届教书育人楷模剪影的活动,在徐汇区这样一个教育文化大区,优秀教师比比皆是,在首届活动中,有十位老师脱颖而出,她们的教育故事都融在了《师爱之路》这本书中,她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领域,不同教育学科,但从她们的身上我学到了两样宝贵的东西——爱和责任!

教师总是把自己比喻成渺小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人们更愿意把教师比喻成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但无论是蜡烛还是工程师他们在自己岗位上默默耕耘,默默奉献,怀着强大的责任心,尽心尽责地去上好每一堂课,教育每一位学生,因为社会、家庭赋予了教师责任,她们培育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必须不负重托,这份沉甸甸地责任是教师的使命,也是一份深厚的信任。

但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不能只靠责任,更多的是出于爱的责任,爱是一切的动力和源泉。在《师爱之路》这本集子中展现的教师故事,每一篇都透出浓浓的爱,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这份爱让学生感受温暖,让教师变得亲切,也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

《师爱之路》这本书对我的启迪非常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为学还是为师都应该报着更大的责任心,投入更多的情感来耕耘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我的教师之路还很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我的路上也盛开师爱之花!

第三篇:论师爱

论师爱

【摘要】天地君亲师。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过,教师要想真正做好向学生传道、向学生授业、为学生解惑,首先必须修炼好自身。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教师也一样,首先得修身,修出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再得修心,修出一颗爱生的心,最终淬炼成师爱。

【关键词】师爱 修身 修心

一、引言

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撑起前进的风帆。当学生遇到困惑与迷茫的时候,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取得成绩而骄傲的时候,及时点拨让他们清醒。这就是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而捧着的那颗心,名叫师爱。她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她在修身和爱生这神圣的洗礼中升腾呼啸,发出万丈光芒,照耀天下桃李与芬芳。

二、师爱的内涵

什么是师爱?

卢安克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听着那不是很娴熟却带着真诚与爱心的话语,看着他为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不辞辛苦的劳动,感受着他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脸上淡淡的微笑,我知道他是幸福的。我也明白了师爱到底是什么。

师爱,那是一种穿越国界的大爱,超越语言的博爱,完整的全爱,是撒播在每一个生命的真爱。

首先,她不是“私己的爱”。

师爱超越了私己的范畴,它是一种“大爱”。就像卢安克,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用他的爱感染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放心的觉得孩子交给他没问题。他没有留在德国,没有在双亲身前侍奉,甚至他在中国一部分的吃穿用度都来自父母,他把亲子之爱放在了第二位,把他的身心都放在那群可爱的学生身上。

可以说,师爱凌驾于一切之上,乃至于性命。所以,教师在地震时用身体保护了自己的学生。所以,师爱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爱”。

其次,她不是“偏袒的爱”。

“偏袒的爱”无需刻意努力,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私己的爱,而大凡私己的爱都是偏袒的爱。譬如,你深爱你的父母,你就很难再去同等程度地爱别人的父母。

而师爱抵御着“偏袒”的侵蚀,它是一种“博爱”,即爱每一个学生。正如卢安克,他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心满满,他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家里穷就不理她,相反,他时不时的到那个孩子家中帮助她,爱护她。

而我也从中懂得了所有学生都是民族的未来,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爱一部分学生,不爱另一部分学生。偏袒的爱很容易导致未能享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自卑、对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妒忌、对教师产生怨恨。爱本应有助于温暖、有助于团结、有助于平和,但偏袒的爱却成了产生冷酷、催生分裂、滋生怨恨的一种根源,并由于不平等而变得不道德。

于是,偏袒便成了师爱之大忌,平等便成为师爱之准则。于是,师爱也就与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爱好、长相及家庭背景等等都毫无干系。

再次,她不是“失衡的爱”。

世间的一切都讲究平衡,失了平衡就失了所有。譬如,阴阳要平衡,所以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所以世上有白天和晚上,有太阳的炙热又有月亮的柔和,所以有毒药必定就有解药。

而师爱更是如此。失衡的爱,一种是因爱之心切而忽视严格要求,结果变成宠爱、溺爱;或者过于苛求,结果变成扭曲的爱、畸形的爱。另一种是爱的情感与行为只指向爱的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其所有方面、整个人。譬如,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或只在乎孩子的身体健康,或只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

师爱必须摆脱“失衡”的状态,它是一种“全爱”,即全面、整体的爱。一方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既有关心,也有要求;既有援助,也有督促;既有保护,也有鞭策。另一方面,师爱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包括学生的健康与强壮、活泼与开朗、勇敢与坚强、创新与想象、朴实与善良等,是由所有这一切构成的学生的整个人。

所以,教师应当做到慈母与严父的结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帮助学生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正如卢安克用一个自己编写的话剧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活的了道德上的成长。

最后,她不是“有偿的爱”。

师爱鄙夷“有偿”的企图,它是一种“真爱”。爱就爱了,不图什么回报。它没有算计的成分,没有交换的色彩。如果说师爱也有某种目的性的话,这个目的也只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了,受益的是学生与社会,因为学生的身心发生了积极变化,因为社会的未来有了希望。

所以,卢安克在村子里教学时,决不收取费用。他的生活费用来源于自己为别人翻译得到的报酬及父母的资助。这与现在老师在课外开补习班赚外快大相径庭。教书诀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一种教书育人时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而这样的师爱,既是教师的德性,也是学生的福音。

三、师爱的实现

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教师也一样,修炼出自身的师爱,然后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教师应修身。

这里的修身不只是修好自己的身体,修好自身的知识文化基础,更是修好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与热爱。

作为一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并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越深刻,把一切献给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厚,这是师爱的思想基础。

第二,教师应修心。心,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左右人的好坏。修出一颗好心,对教师至关重要。首先,关爱学生。

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教师年长于学生,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宽容学生。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时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因此,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最后,尊重理解学生。

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肯定和赞许。当教师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应用心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把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桃李芬芳。

四、小结

师爱,是一份没有血缘的爱,唱响中华大地,是一份没有修饰的爱,染绿大地群山。师爱之重,无以为比。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沐浴着爱的雨露,得到健康成长,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最后愿天下的教师及作为准教师的我们,能够修炼好自己的身和心,怀着师爱,手持一支粉笔,心藏万千沟壑,无论四季晴雨,立于三尺讲台,诠释出桃李满天下。

【相关文献】

1.《师德读本》·傅维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229-232页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杨生勤·《宁夏教育》·2011,(2)3.《师爱的传达》·周小兰·《小学教学研究》·2007,(5)

4.《关于师爱的探讨》·黄日强·《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2)

第四篇:三观三爱心得

三观三爱心得

所谓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看法不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涵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三观也各有差异,构成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如:有的人为了生活得更好,就用各种手段去赚钱。在赚钱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有的人就克服困难继续赚钱,有的人就避开困难选择其他的方式赚钱。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人与人的接触,有的人采纳别人的意见,有的人坚持自己的主见。有的人的行为受别人的支配,理由是别人都这么说这么做,有的人的行为由自己的思想支配,理由是我认为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经历上述过程,必然形成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成功的人有了钱之后,生活好了,于是有的人还想赚更多的钱,有的人想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三观不同,有影响人的后天成就。大家天天为了在不

同领域中的成功,而去不辞辛苦的学习各种技能。其实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大家的成就不是来源于你学习技术形成的高低,不取决于你的智能,而取决于你的三观,三观才会形成你的智力、毅力、能力等等。

哈佛大学有一个价值取向的测试,一艘船的前面、左侧、右侧三个方向的水中,有自己的孩子、母亲、妻子,救起他们的困难度是相同的。问学生们,你选择救起那个?回答总结起来是两类,一类是寻求各种复杂的但又是混乱的逻辑关系,想怎样将三个救起来。还有一类是选择救孩子或者母亲或者妻子。哈佛大学给予第一类不及格,给予第二类及格。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类思维不清楚,逻辑混乱,总想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第二类价值清晰,思维果断,能顺利完成交给的工作。第二类不论救起谁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大家的各自价值不同罢了。比如救起孩子,因外他还有美好的明天。救母亲是因为她给了自己生命,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救妻子是因为只有她给了你一个家庭,只有她能够与你相濡以沫的走完一生。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三点上下很大功夫与精力去判断到底救谁。只要放手去做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一类脑子中想得太多了,受到外界的价值干扰太多了,形成自己没有价值取向,在犹豫中想每个人都救,设计全部都救的方案,但是自己又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机会在时间中全部失去,最后是谁都没有救成。

我认为我是选择了一个方向就会坚持下去的人,不论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认为自己人生在世所做的事“问心无愧”,能对得起任何人,能够顶天立地,那么就坚定的去做。反之,如果你听别人说这说那,做出错误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私自利、优柔寡断、一事无成的人。所谓三爱是指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如果我们不爱学习,怎么能成为建设者。爱学习是不够的,还应该爱劳动,古语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应树立爱国的意识,周总理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祖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为祖国而奋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我们在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我们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希望我们都能养成热爱劳动的的好习惯。

13级药学二班 王志刚

第五篇:论爱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大力加强爱的教育,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鸣

2008年汶川大地震撼动全国、全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心,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慈善已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迎头赶上?中国慈善事业如何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课题。要做好这一系统工程,首先要找出我国慈善事业与国际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存在问题。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体制问题、法律法规问题、组织机构问题、善款的使用和管理问题、监督机制问题、公开透明以及公信力问题等等。但上述问题都是表层的、技术层面的,并非深层的根本问题,欲加速我国慈善事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明确其产生的根源,乃是突破瓶颈的关键。笔者认为,差距的根源是思维和观念的滞后,其核心是对“爱”的教育的认识、重视、宣传、鼓励不够,缺少优秀的“慈善文化”的软件建设。

慈善是果,爱心是根

慈善事业的体现无非是善款的捐赠、物质的支援、公益事业的奉献、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等。这些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和结果。产生这些“硬件”的根源、动力和“软件”是什么?如无源头,何以汇成河流?如无动力何以产生行为?如无“软件”,“硬件”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那么慈善的根在那里?源在何方?回答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爱”。任何慈善事业都源于爱心,爱心是慈善事业的根基和原动力,有爱心,才能有善行,无爱心而行善者寡矣。若缺乏爱心,慈善事业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存在和发展?我个人信奉的箴言之一是“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只有人人将爱心之根扎的又深又广,才能结出丰硕美好的慈善之果。爱心的培养,要依靠爱的教育,而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爱的教育,首先要对爱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温家宝总理2009年教师节时曾两次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道德,没有一切”。因此要使全民全社会具有爱心,就必须大力加强爱的教育。“爱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祖国大地广泛撒播爱的种子,使她在每个人的心中萌芽、生根、开花、结实。打造一个爱的文化,创造一种爱的氛围,弘扬爱的精神,形成到处充满爱的社会风气,使人人有爱心,这样才能产生爱的行动——善举善行——慈善事业。

记得在40年代我上中学时,曾流行一本著名的好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Edmodo de Amicis, 1864-1908)写的《爱的教育》。书中记述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中的日记及其父母在他日记中写的劝戒性、启示性文章。全书中心思想是弘扬一个“爱”字。教导学生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邻居、爱老人、爱乞丐、爱盲人、爱残疾人„„。译者夏丏尊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我翻译时不觉惭愧地流泪”。足见爱的强大震撼力和感人之深。这本书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足足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使他(她)们从小就受到爱的启蒙教育。我个人也是从这本书 1

中接受了“爱的教育”,造就了爱心,并由此衍生出日后成为“希望工程”和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伟人的经典著作都倡导爱的教育,爱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我们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虚心学习和借鉴,用以推动和促进我国的“爱的教育”,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先哲先贤有关爱的教诲

中华民族素有慈悲仁爱,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奠定了我国慈善事业的道德观,受到我国历代的尊崇。近年国外掀起的“儒学热”、“孔子热”,启示我们应更加珍惜祖先的谆谆教导。儒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仁爱”。《辞海》解释:“仁”指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说明“仁爱”乃儒家提倡的一种含义极广、极深的道德理念,是“四维”,“八德”的重要组成。

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就是同情、怜悯、关爱弱势和有难之人,是一种极高的爱心。孟子还教导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见梁惠王·上》也是尊老爱幼的爱心的充分体现。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写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被世人广为传颂,尊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至高理念。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尽欢颜”。同样表现了诗人关怀弱势群体的炽热的爱心。

“博爱”——大爱无疆——普世的价值观

1911年满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南京中山陵迄今保存着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爱”二字,《辞海》对“博爱”的注释是:“泛爱一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原道》中云:“博爱之谓仁”,仁和爱是不可分的。“博”的含意是博大、广阔、无边无际。“博爱”就是“大爱无疆”。爱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理念,是超越国界、种族、阶级、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曾有一段时期,爱的普世意义并不被认同,因此影响了“爱的教育”的开展和传播。“5·12”汶川大地震及我国台湾的“8·8风灾”,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博爱”潜能。世界各国、各地、各族、各界、各个宗教团体以及政治组织,从高官、富豪到平民百姓,从明星、大腕到山寨草根,均纷纷慷慨解囊,向灾区爱难人民伸出援救之手,甚至一些持有对立政治立场的人,也加入了捐助行列。这些事实均雄辩地证明了“博爱”—“大爱无疆”是无容质疑的普世道德观念(Common sense)。“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特有基因”。是不受空间、时间制约的,其广阔高深是无限的、永恒的。不论何处何人,他们胸中的爱心都是红色的,不可戴着早已过时的有色眼镜去观察爱心,否则将不利于爱心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对爱的认识和爱的教育

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被称为“慈善强国”,它们慈善事业的动力来自何方?答案是来自爱心,而爱心的产生源于一定的信仰,以及基于此种信仰的教育。众所周知,在西方发达国家80%以上甚

至更多的公民均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他们的教义源自《圣经》(《The Bible》)。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并将其高度概括为一个字—“爱”(God is love)。这些国家的儿童从小每周都要上“主日学”,学习和接受圣经中关于“爱”的教诲和薰陶。这也正是“爱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观点的践行,只有从小,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就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慈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此外,美国还设立了法定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提醒人们勿忘幸福的来源,永怀感恩报恩之心。

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和信仰各异,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我们不能强迫人们信仰某种宗教。撇开宗教本身不谈,在合法宗教中凡是有益于提升人们道德素质,有益于社会稳定,有益于建立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均可作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倂蓄,藉以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全民化,人人都可献爱心

慈善不能只狭隘地理解为捐钱捐物,实蓄际上人人处处可以做慈善。慈善事业并非富人的专利,也非少数慈善家的游戏。任何人人都有能力、有机会做慈善、献爱心。无需讳言,像比尔·盖茨,巴菲特等超级富豪,捐出数百亿美元,确实对慈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美、欧等国慈善事业的参与者,更多的是普通平民百姓。据统计美国善款只有10%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大头则来自平民百姓(占85%),其中大多数是来自普通百姓每月几美金到几十美金的固定小额捐款。美国有7万个民间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高达4250亿美元。而我国参与慈善事业的人数较美国少了75个百分点。据人民网统计,我国每年的慈善捐赠,75%来自海外,15%来自国内富人,只有10%来自平民。在1000万个中国企业中,有捐赠记录的不过10万家(不到1%),美国的慈善捐赠占其GDP的2.17%,而我国只占GDP的0.09%。我国有13亿人口,上述统计数字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我们不可低估自己作为一个人格公民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里,人人可以做慈善,例如:在公交车上为老弱妇孺让座、搀扶盲人过马路、探望孤儿院、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义务献血、参加公益劳动、参与志愿者服务等。这些事哪一件需要支付金钱?哪一件难以做到?如果不去做,那就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慈善是爱心的奉献,不能只盯着钱与物,人们缺少的不是钱与物,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爱心。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即使有十个比尔·盖茨也救不了全世界。慈善事业要靠全民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像《爱的奉献》那首动人歌曲所唱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做慈善不只是付出,更多的是获益

我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例如“舍得”、“得失”等辞汇,均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有“舍”才有“得”。“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实际“助人也是助己”,正如《圣经》上所说“Help others you will be helped”。这也印证了“授人玫瑰,留有余香”的哲理。我们做慈善表面上看似乎是舍去了金钱、物质、劳动或时间,但我们所得到的收益却远远高于这些,我们所失去的是有形的、表层的、暂时的,我们得到的却是无形的、深层的、永恒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民、社会和国家的培养和付出,当我们有能力时,就应回馈人民、社

会和国家。我们应饮水思源,勿忘“以感恩之心做人,以报恩之心做事”。乐善好施,扶贫济因,救死扶伤。俗话说:“助人为乐”,当我们践行爱心善举时,我们会体验到人世的冷暖,民间的疾苦,弱势群体的渴望,人民对你的招唤,从而激发你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唤醒潜藏于灵魂深处的爱心。这时,你所得到的快乐和满足是难于言表的。正如刘海若所说:“能够温暖别人的心最快活”,你由此而获得的道德和素质上的提升是无价之宝,这将成为你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对你今后的做人、做事,修身、齐家和创业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道路。

时代呼唤爱心,社会呼唤慈善。爱心善行要从自己开始,从今天开始,从小事做起,共襄善举。每个人跨一小步,整个社会就会跨一大步。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使亿万个爱心汇集成一条湍流不息的爱的长河,用以灌溉那些需要救助的干渴的心田。我们要使爱心和慈善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成为全民的共同追求,使我国跻身于世界慈善强国之行列,用全民的爱心和善行谱写我国慈善生态的新篇章。

下载爱的涅盘之路——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的涅盘之路——论大乘佛学的大爱无相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爱国爱疆

    论爱国爱疆 一 “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 在全国,刀郎的这首歌已是耳熟能详。在新疆,如今是遍地“刀郎”唱新歌。 2011年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落无声,......

    观《特别的爱》后有感范文

    观《特别的爱》后有感 《特别的爱》讲述了一名叫谷雨的16岁智障男孩,非常喜爱打篮球,崇拜科比,其投篮水平绝对是神准。讲述了他在妈妈,庄烨等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参加中国特奥......

    观《把爱传下去》有感

    观《把爱传下去》有感近日,在局团委的组织下,看了一部电影《把爱传下去》,九岁的主人公发起了“forlove”运动,用自己的坚持去影响他人的生活,最后他成功了,母亲脱离了酗酒的父亲......

    观《爱的钟声》有感

    观《爱的钟声》有感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叫《爱的钟声》。 《爱的钟声》主人公叫雨生,他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双双离去,雨生开始变得孤独,竟然......

    观《忠爱无言》有感

    观《忠爱无言》有感 五年级 代鹏飞 前几天,学校组织了一次观影活动,我们观看了《忠爱无言》这部电影,感触是我很深。 《忠爱无言》朴实无华,却贵在真实,老人老于因年轻时的事故,......

    观《爱的艺术》5篇

    观《爱的艺术》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及其发展,或多或少都会烧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也包含社会成分,而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完全取决......

    观《大地有爱》有感

    学会感恩八(16)班 詹术成是谁赐予我们生命?是谁赐予我们如此美满的生活?试着问自己,眼看时间长逝,也不知我何时才能够回报赐予我恩惠的他们。影片《大地有爱》讲述的是在一个普通......

    观《爱的教育》有感

    观《爱的教育》有感观《爱的教育》有感 篇1本书通过一个学生日至的形式,记述了一个小学生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的......